21世纪以来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综述_第1页
21世纪以来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综述_第2页
21世纪以来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综述_第3页
21世纪以来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综述_第4页
21世纪以来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世纪以来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综述郝路军(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都有较大的影响和冲击。本文主要对网络对大学生心理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进行综述,通过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及大学生上网的各种表现,从而对大学生开展上网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以确保大学生在正确的、积极的网络信息的引导下健康成长。关键词:大学生互联网影响心理分析对策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互联网正在日益广泛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上网已成为一种时尚。然而上网在带来方便和快乐的同时,也给部分大学生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和探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出现的特征和规律,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其产生的根源,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调控,从而使大学生保持健康的积极的网络心态。一、大学生上网的基本现状互联网是现代科技的结晶和信息社会的集中体现,它的强大功能对社会生活产生着广泛影响,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光顾网络。据中国互联网中心2002年7月22日发布的第七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当年6月30日,中国大陆的网民数已达4580万人,比一年前增加了72.8%,在大学生中有93%的人涉足互联网。[1]网络在校园中很受大学生的青睐。刘慧瀛等对郑州大学3个校区十几个系上网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约20%的学生每周上网10小时以上,50%左右的学生每周上网4-10小时,30%左右的学生每周上网4小时以下。[2]吴连军等人通过1386份问卷调查研究发现进入学校周边网吧的大学生占上网总人数的90%,大学生每周上网超过10小时的高达80%。[3]关于大学生上网的目的研究有不同的结果。李德志在对天津农学院的调查问卷中,发现有91.5%的同学喜欢上网,有30.53%的同学在网上学习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有27.05%的同学在网上聊天,有13.73%的同学在网上看光盘,有12.95%的同学在网上玩游戏,有14.55%的同学在网上听音乐,也就是说,有68.22%的同学在网上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4]刘慧瀛等则发现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追求时尚。“世界每天都在变化,而互联网可以使我们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如果不上网,总觉得落伍许多,跟不上时尚”,成为许多大学生的上网的初衷。(2)学习新知。通过网络下载一些软件和课本上学不到的专业技术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3)阅读新闻。了解世界风云、关心国家大事、追求政治进步,是当代大学生的一大特征。(4)交友。通过上网聊天或发送电子邮件进行交流,打破了交往的地域限制,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途径和方式。(5)娱乐。网上娱乐,已成为大学生休闲娱乐的新时尚,几乎80%以上的大学生都在网上进行过这项“运动”。[5]常金玲和常金艳对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4份问卷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被调查的204名大学生都上网,每周上网时间在8小时左右,最多的每周上网14次,平均每周上网时间42小时。上网目的依次为:查学习资料(65%),收发邮件(60%),聊天(36%),看电影、听音乐等(28%),了解就业信息(26%),任意浏览(22%)等。上网浏览的内容依次为:体育(41%)、教育(38%)、时事(37%)、就业(30%)、财经(30%)、娱乐(28%)等。大学生上网的途径依次为:网吧(73%)、家中(23%)、宿舍(20%)、学校机房(17%)等。[6]有关大学生上网的时间、上网的目的、上网的地点和网站类型。陈晓强等人对413名大学生上网时间的调查结果如下:[7]每周上网时间占被调查者之比%1~2小时24.93~4小时47.95~7小时15.38~10小时5.311小时以上6.5表1大学生网民每周上网时间上网目的人数所占比例%看新闻27065.4发电子邮件24058.1聊天21251.3查阅专业资料14134.1交友12831.0玩游戏10525.4加强网络实践,提高网络技术10124.5建立个人网站276.5炒股71.6求职71.6表2你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上网地点占被调查者之比%社会上办的网吧44.8学校提供的场所(如网络中心)32.0家里4.8寝室里0.7其他地方15.7表3你经常在什么场所上网网站类型回答人数占被调查者之比%娱乐网站26564.2新闻网站20649.9教育网站14234.4体育网站10325.0商业网站5312.8政府网站245.8军事网站409.7金融网站204.8表4你经常上何种类型的网站通过以上的一些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互联网已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当中。他们渴望通过互联网所具有的强大功能来开阔自己的视野,了解国内外的大事,随时学习各种新的知识和技能。但我们也应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良莠不齐、真假难辩的虚幻信息。大学生对这些眼花缭乱的精彩信息,由于大学生自控能力的不足,一些不良的信息随时都在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如何使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发展成为我们在网络时代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二、大学生上网的心理分析张震认为当代大学生具有以下几点网络心理特点:(1)需求心理,(2)好奇心理,(3)从众心理,(4)宣泄心理,(5)逃避心理,(6)自卑心理。[8]基于这种心理,大学生上网的网络行为主要有:[9]第一,人际交往行为。第二,娱乐消遣行为。第三,追求刺激行为。余杰等人认为大学生上网表现出这种行为是有其心理原因的:[10]第一,在自我意识方面,表现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冲突,自律意识与放纵意识冲突。第二,在情绪情感方面,表现为丰富性与波动性并存。第三,在动机方面,表现为交流心理与宣泄心理并存,求知心理与猎奇心理并存。第四,在性心理方面,表现为性需要与性压抑冲突。对于大学生依赖性网络心理行为动机的心理原因,盛红勇[11]的分析结果为(1)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2)心理宣泄,(3)网上娱乐心理,(4)寻求自我价值感,(5)情感表达心理,(6)探索和尝试新生活。马宁等从网瘾症形成的心理机制的角度分析大学生上网的原因: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正是其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特别渴望自我得到肯定,电脑网络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电脑网络这种新颖便捷的交流媒介也容易使大学生对其产生交往依赖。[12]朱业宏对大学生沉迷上网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1)互联网强大的功能对大学生上网的影响,表现为:电子邮件满足了快捷交流的需要;网上阅读满足了博览群书的需要;新闻浏览满足了关注时事的需要;在线互动满足了倾诉与宣泄的需要。(2)互联网巨量信息对大学生的上网的影响,表现为:大学生通过网络新闻满足知晓欲;大学生通过网络满足个人爱好;大学生通过网络提高学习效率;大学生通过网络满足个人好奇心。[13]另外还有人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大学生“触网”进行心理分析。[14](1)积极的心理需求:强烈的心理需求;自由平等的参与意识与自我实现欲望;追求开放性和多元性。(2)消极的心理需求:猎奇心理,追求感官刺激;急功近利心理;发泄欲求;逃避现实和解脱心理。大学生上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大学生心理需求的表现,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特征,大学生通过上网可以满足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需求和愿望。在网络日益普及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来处理生活和学习中的事情将成为现代大学生的一种心理趋向。三、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一)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刘彬礼在对华东石油大学的大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中显示有63.9%的学生认为互联网已经对他们的生活、学习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触网”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5](1)“以网促学”的大学生主动性提高。在调查中65.8%的上网大学生认为“网络对于自己学习影响最大的是学习资料的来源”,有46.5%的学生认为网络对自己的影响是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方式。(2)网络给校园生活带来方便多多。大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服务学生、学生组织、学校、企事业和政府部门。利用业余时间依托网络技术参与课外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和勤工助学活动。(3)触网促使大学生现代意识生成。网上世界所具有的极大的时尚性、前沿性和预见性,使大学生易于造就现代意识、现代观念,包括全球意识、公共意识、独立意识等。(4)“网络休闲”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网络游戏、聊天、浏览等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调节学习心理能力强,使得那些患“课外孤独症”的学生找到了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调整了自己的心理状态,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任杰通过调查发现:接受调查的学生大都认为网络的积极意义大于其消极影响,“大学生上网益大于弊”(69.1%),“网络应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90.3%)。此外,有63.8%的调查对象承认“网络带给了我更大的发展空间”,说明网络对个体发展的积极意义正在被大学生体验和认可。[16]也有研究认为,互联网的使用能给被试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17]有关互联网对大学生自我意识成熟影响的研究发现,互联网能对大学生自我评价、自我中心的转变、自我控制、人格的倾向性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Morahan-Martin研究发现,互联网环境会影响使用者的人格倾向性。[18](二)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过度上网可能引发的网络心理障碍有:(1)任职过程障碍(2)情感过程障碍(3)意志行为障碍(4)人格障碍[19]大学生过度上网容易导致心理障碍,如果学生长期痴迷其中,脱离社会现实,易导致孤僻、自私、冷漠的性格,产生苦闷、抑郁、敏感的情感。同时过度上网易导致学业荒芜,华东理工大学在2000年237名退学试读和留级的学生中,经调查有80%的以上的大学生是因为无节制沉湎于电脑游戏和看碟片造成的。另外过度上网易导致“五官”蜕变。[20]也有人认为:[21](1)网上信息丰富,但良莠不齐,使一些大学生失去理性思维、迷失方向。(2)西方网络思想文化的侵蚀,扭曲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恶意的政治信息毒害了大学生的思想。(4)过度上网导致学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异常。易与现实生活脱节,患上“网络综合症”。[22]网络所引起的道德失范和犯罪现象愈来愈多,同时火爆的校外网吧给学生的安全也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代显华认为大学生沉溺上网,其危害性是极大的。(1)在生理上,会引起血压升高,植物性神经紊乱,以致注意力不集中、紧张、焦虑、失眠、心情抑郁等症状。(2)在精神上,学生一旦上网成瘾,就会在情感上对网络的信息世界产生眷恋和依赖,不利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最终形成。(3)对于家庭和社会来说,学生为了筹集到上网费用,他们往往运用欺骗父母、行骗等手段,这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危害。[23]在有关互联网对大学生情绪情感发展影响的研究中,Egger发现,10.6%的被试强烈地感受到互联网的负性影响,Stoll发现网络交往的被试因为网络使用而导致社会孤立(socialisolation)和社会焦虑(socialanxiety)。[24]王路军的研究发现网络可能造成网络使用者的道德冷漠现象;人际情感疏远现象;道德冲突现象和利用网络侵犯他人隐私等现象。[25]通过以上一些研究发现,我们可以得出:网络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如果使用不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良好的健康的心理、性格的形成。因此,我们在使用网络时,在积极利用网络的同时,更应关注它对大学生心理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以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四、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对于网络对大学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要积极对大学生上网行为加以引导,使大学生网络心理朝健康方向发展。施春华针对大学生网络性心理障碍,指出要从外部环境和大学生自我两方面进行调适。[26]1、外部环境的调适包括:(1)建设一批受青年大学生欢迎的健康文化网站,扩大健康文化在网络上的宣传阵地,(2)建立健全校园信息网,充分满足青年大学生网上信息需求,(3)普及使用网络知识。2、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1)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制网络环境负面影响的能力,(2)把自己的注意力从消极上网转移到积极的大学生生活中去,(3)养成良好的网上生活习惯。余杰[27]从学生、学校、社会三方面着手提出教育对策:(1)大学生们应该提倡自尊、自重、自爱,强化自律意识,加强自我约束,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坚决拒绝网上不文明行为,做新时代的文明大学生。(2)学校要加大投入,建立并维护好校园网站,抢占网络阵地的主动权。(3)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积极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环境。(4)要积极开展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生活。(5)要积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6)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要严格网吧的审批和管理,坚决禁止“黑网吧”非法经营。吴建军[28]等人指出,要解决大学生正确上网的问题,可以从大学生自身、学校、网吧经营者三个方面做出努力。(1)对大学生自身的要求:培养健康上网方式;培养健全的人格;加强人际交往,积极参加集体活动。(2)学校的责任:加强正确教育和引导;充分利用大学生网络心理中心进行辅导服务;开展丰富的活动引导积极广泛的休闲方式;信息接受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性健康教育,培养正确的爱情观。(3)网吧经营者应尽的责任:应运用技术手段譬如建立“信息海关”,“信息安全防火墙”,阻止“危害数据”的进入从源头上净化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管理部门应对非法经营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应建立法律和制定网络使用管理制度,发挥法律和制度的规范约束作用;学校对学生机房,电子阅览室,加强管理,进行积极引导和规范经营,防止网上不良行为等问题出现。陈晓强[29]认为应切实做好学校周遍网吧环境的整治工作,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开发力度,从技术上防堵不良信息于“国门”之外。综上所述,在网络时代,我们应对大学生上网加以引导和教育,加强网络伦理规范和网络文化建设,重视校园BBS站的建立和引导。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监控机制,对网络内容进行严格的筛选和过滤,建立使用计算机网络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及有关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对计算机网络进行规范,加强网络立法进程,并建立针对网络的执法专业队伍。同时开辟和建设大学生网络心理文化,强化网络情感教育与人际交往的指导。对于网络的负面影响所造成的大学生心理障碍,高等学校应开设大学生上网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大学生上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端正大学生的上网动机,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倾向,强化大学生情感教育,扩大其人际交往。同时网上心理咨询也应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以此来加强学生“网上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和上文明网。参考文献:[1][13].朱业宏.大学生沉迷上网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2).[2][5].刘慧瀛,程相喜.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3][28].吴连军,刘同利,许梅,于彦丽.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3(11).[4].李德志.大学生上网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2(S1).[6][21].常金玲,常金艳.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J].郑州航空管理学院学报,2003(2).[7][29].陈晓强,潘爱华.大学生网民的基本状况、存在问题及综合治理[J].高等理科教育,2003(4).[8].张震.浅析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心理与教育[J].现代情报,2002(11).[9].任家瑜.论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A].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