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时代之镜—中国现代美术主题一交流与传承——东西文化碰撞中的艺术嬗变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在上课之前,老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在看的过程中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你从视频中获取了什么信息?下面我们来看这段视频。刚才这段视频说的是一位画师,他是一位什么画师?对,是一位西洋画师,在中国51年人生,陪伴了大清三代皇帝,但是,他的画作没有得到完全的赏识,大家还记得乾隆皇帝说过的一句话吗?(着交郎世宁用此宣纸仿九龙图画一张,不要西洋气,钦此)为什么这么要求呢?擅长西方绘画的郎世宁又是如何与中国绘画相融合,来迎合大清皇帝呢?难道西方绘画自清朝就传入中国?给中国绘画带来什么变化?今天同学们就跟老师一起探讨学习大单元情境下的第六单元(时代之镜——中国现代美术)主题一(东西文化碰撞中的艺术嬗变之融合型中国画)。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并拿出老师课前发的学历案,熟悉本节课的知识框架。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一个小组的代表来读一下。对应的问题,好,请这个小组来读一下。接下来,我们来看目标一对应的第一个问题:中外美术交流中,中国绘画发生了什么变化?这里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中外美术交流是在哪个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绘画发生了什么变化?刚才视频中提到西洋画师郎世宁在清朝51年,这一时期有大量的传教士来华,将西方文化如地图、标本、多彩的插图介绍到中国,同时也将西洋画法传入中国,我们来看一下晚清时期中西美术交流的画作,来分析他们有什么不同?两幅都画的仙鹤,都是清代画家。第一幅虚谷的松鹤延年:松针茂密而疏松,菊花竞艳,作为画面的中心,丹顶鹤俨然是这方小小世界的主宰,注目远方,神态安详。整幅画作给人以一种福寿康宁的愉悦和满足,充分地体现了"松鹤延年"的题旨。画法以枯笔画轮廓,笔断意连,再施以淡墨淡色,笔法清秀奇丽。此图是极为潇洒豪放的写意画,与常见的以松、鹤为题材的作品不甚相同。第二幅是张为邦的鸟类画谱,用了短细的笔触,一丝不苟地刻画出仙鹤背部坚密光滑的羽毛质感,为了增强真实性和立体感,又巧妙的吸收了西洋绘画的光影技法,以深浅不同的色调,表现出羽毛或厚重或轻薄的视觉效果。张为邦是张震之子,其于雍正年间进入宫廷,成为供奉画家。以人物、楼阁界画、花卉见长,为启祥宫画画人,曾受乾隆皇帝的旨意,随宫中西洋画家郎世宁等人习画,将西洋画的技法融入其创作之中。
第三幅作品是郎世宁《十骏图之一》中国画,能否在郎世宁的作品中找到思路吗?到底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绘画有什么样的拓展与创新?中国绘画又会走向何方?给我们呈现出什么样的画作呢?老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制作了线上中国现代绘画艺术馆,现在我们一起进入去看看这些艺术作品带给我们什么样的视觉体验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郎世宁的作品《十骏马图》——齐白石《虾》——徐悲鸿《愚公移山》——林风眠《霸王别姬》从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绘画作品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到底这些作品与中西文化如何一脉相承?我们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看一下中西文化交流后中国绘画的发展脉络。初涉时期,就是在明清时期一些西洋画师进入中国,将西洋画法的明暗、造型等技法与中国绘画结合起来。晚清时期,社会变迁,闭关锁国造成的落后影响了各领域的正常发展。同学们学过历史都知道,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胡适白话文运动等的影响下,“唯西方论”“全盘否定”“取消汉字”等言论均有出现。陈独秀甚至喊出了“美术革命”的口号,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西方绘画看起来更逼真、更真实。但在意境营造和气氛渲染方面?中国画更胜一筹。请同学们思考,文化和科技是否有必然的联系?古希腊文化或者非洲文化,是否就是比今天的现代文化低级?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尝试时期中国的艺术家是怎样将这条艺术之路走下去的。到了尝试时期,同时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茫然和反思,对西方文化充满好奇。走向世界的徐悲鸿想从根本上学习西方的艺术和教育,将其理念和文化移植到中,中国著名的绘画大师齐白石、徐悲鸿都被我们所熟知,那么他们的作品还是以中国传统绘画为主线,加入了西方的元素和技法,有着中西合璧的融合韵味。到了多元时期,我们看到绘画的门类就多姿多彩了,有油画、彩墨画、皮影、剪纸等一些新特征、新面貌出现。为新时代历史上呈现出视觉盛宴。此时,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东西方文化碰撞下艺术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我们试一试运用小游戏的比拼,来猜一猜?我们随机抽取两位同学,来试一试。好了,现在老师来总结一下,早在明清时期就有包括美术在内的西方文化传入,但大规模的引入还是鸦片战争以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的先进人物逐渐主动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至五·四运动,遂演成中国现代文化的主潮。这个时期的社会动荡,跟我们的艺术家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我们要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融入西画?因为,20世纪初,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反清革命诸种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具有新思想的人和留学生如李瑞清、李叔同、李铁夫、高剑父等,办新式美术教育。辛亥革命前后,到日本、法国、英国、比利时、美国学习美术的人激增。所以这些艺术家跟随社会发展思潮,对西方艺术充满好奇,想彻底学习西画。到底什么是中国现代美术,中国现代美术初期东西文化碰撞下艺术作品都有哪些思路?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定义,中国现代美术是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美术。和古代美术相比,它的社会文化环境、对象与作者、品类与形式、性质与地位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如整个中国现代文化具有的过渡性、矛盾性和生发性那样,中国现代美术也充满了新旧交替、中西混融、变化发展的特点。他们是融合了中西绘画所长,同时又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我们通过刚才的发展脉络发现在尝试时期,以徐悲鸿为代表的融合型中国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与创造,是融合型中国画的开创者和引路人。到底他是怎么融合的?接下来我们顺势思考目标二对应的第二个问题艺术家们在中西融合方面做过哪些探索?今天我们就以徐悲鸿的一幅作品来深入探究这个时期中国艺术家是融合西画的哪些技巧和方法。同学们都知道徐悲鸿的哪些作品?奔马,首先我们先通过一段视频,来猜一猜到底是那幅作品?好,已经有同学猜出来了,是中国古代汉族寓意故事《愚公移山》,他讲述了什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虽然《愚公移山》故事的前面部分描写的是事实,后面部分从“山神听说愚公移山”描写的是虚构的事物。正是体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在文学领域非常熟悉这个作品,但在艺术领域到底有什么造诣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副作品吧?我们读一幅作品时先看下面的文字,读作者、读年代、读画种。读年代,1939年1940年应印度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创作了这副作品。1940年甘地到尼克坦访问泰戈尔并认识了徐悲鸿,徐悲鸿为甘地画像时,被这位不屈不挠为民族独立奋斗的印度灵魂人物深深感动,于是激情创作了草图和人物写生,11月完成了巨幅水墨画,后又创作了油画。大家还记得我们第一单元学习的美术鉴赏的过程和方法是四步法,今天我们就试着运用四步法来深入探究这幅作品。四步法都有哪四步?描述、分析、解释、评价。首先我们先来图像识读来描述这副作品,描述艺术家的创作背景,描述图像,他画的是什么?依次从左向右来分析,左边一只大象,背上负有大筐。跟大象迎面而过的是一个躯体高大、肩担箩筐的男子。右边是愚公,他银发长须,正在跟邻人京城氏“孀妻”谈话;左右各有一小孩,一个端着碗正在吃饭,另一个双手搬着簸箕。前面山口几个壮男,正抡起镢头与钉耙挖山。那个黑面大腹的力士双手高举,张着大嘴,好像能听到他发出的哼哟哼哟的喊声。有的全身倾斜,猛举钉耙,具有雄武之美。背景有运石头的牛车,妇女小孩们也参加了挖山运石的工作。我们通过图像识读,描述了这副作品,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副作品的构图。老师先给大家展示的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副作品,能否从这副作品找到思路呢?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画面的前后空间,这让我们联想到素描中的透视学,下面请一位同学上台来画出它的透视,这就是我们所学习到的素描、油画等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近处人物大而高,远处人物小而低,这是不是正是愚公移山中的构图原则。我们在看图片中的这个透视角度,是不是就可以完全理解了,近景中间的人物高,两边都相对缩小,形成焦点透视,中景和远景也相对近景中的人物较小,这更能体会到远近的空间关系。所以在构图上吸取了西方油画素描的焦点透视。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它的人物造型,通过素描、油画的创作稿我们可以看到,徐悲鸿在外留学期间,他学习到了素描光影、明暗的绘画技法,到底什么是素描,相信我们同学们最了解,就是运用单色的明暗关系和线条来塑造人物、物体的立体关系。我们放大一探究竟,是不是和我们右侧的素描稿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时素描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呢?就是写实,而我们中国画是写意。我们继续去寻找和发现,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哦,原来这些前面的壮男都是裸体,为什么这样画?难道穿上衣服就表达不出来了吗?老师运用修图软件将这些人物穿上衣服,对比一下有什么新的体会。作者认为:不画裸体表达不出那股劲。向山石宣战是要用很大的体力,倘若叩石者都穿上服装,全身使劲的紧张状态,就不容易充分表现出来。这些人物形象都是中国人吗?显然不是,徐悲鸿借用了印度男模特的形象,并用全裸人物进行创作,是它的首创,也是大胆借鉴西方绘画变现方法大胆尝试,是这副作品的独特之处。以裸体形式画古代中国传说,为的就是突出力量和气势,徐悲鸿在画人物时更多地运用素描对抓形准确这一优势,来刻画人物形象,体现了他说的“学画必须从人物入手,且必须能画人像”,充分表现了人体结构、骨骼等。我们刚才分析的构图、人物造型都是借鉴西画,在作品中人物造型方面,难道没有体现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吗?我们先来看这副作品,在第二单元我们鉴赏过《张卿子像》这副作品,主要运用了白描勾勒的手法,我们借此放大图片来看看愚公的人物轮廓、衣纹与《张卿子像》的白描勾勒手法相同,再看看愚公后面的树草也都运用白描勾勒变现出来。所以,徐悲鸿是在中国传统绘画基础上来创作我们现在看到的融合型中国画。最后我们该分析色彩了。画面只有两个主色调,用墨色的浓淡干湿相结合画出了山、树和画面中的大象等背景,用赭石加墨来变现人物的皮肤,又略加胭脂使颜色偏老,使人物的皮肤偏向暗沉。我们回想一下当时徐悲鸿创作这副作品的背景是在抗战时期,艰难困苦的阶段,为什么不用黑白色调?黑白色调不是更能体现当时的历史吗?是因为他想通过肤色的处理表现黄色人种的本质肤色和劳动人民长期风吹日晒而沉淀出来的沧桑感,同时也寓意中国人民不怕苦、不怕累,积极踊跃抗日的决心。评价:突破传统绘画的格局,把众多剧烈运动中的人体引入中国画,代表了近代中国人物画的最高水平。我们深入分析了这副作品,请同学们试着去总结一下融合型中国画的特点,也就是说都融合西画的哪些方面?在对待传统态度上,徐悲鸿认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柔入者融之(古代画法好的去遵守,接近失传的去继承,不好的去修改,不完整的去补充,西洋画中可以采纳的就加之融会贯通。)在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道路,取材于现实生活,借古喻今,寄托爱国主义情怀。在技法上,以西画改良中国画,他在中国画的用色基础上又融合了西方素描的人体结构和明暗关系,他注重素描的严格训练,以中为本,借鉴西方素描、传统笔墨创作人物画,对现当代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影响是深远的。说到这里,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素材,来体现积极向上、奋力拼搏的状态呢?顺着这个思路我们来看本节课我们最后一个目标,怎么运用中西绘画所长创作融合型中国画?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人物画,大家结合我们身边的素材及集体智慧的结晶,用速写起创作稿,用中国画的白描勾勒来画出我们的人物,今天我们能否在此基础上,运用素描明暗的技法,结合中国画的水墨,来给我们自己创作的这幅作品绘制上色彩和人物造型的立体感呢?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来绘制吧。最后老师借用《列子·汤问》中一句话:子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畜牧师职称考试复习课程安排及试题及答案
- 银行从业资格证考试基础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问题设定技巧试题及答案
- 畜牧师职称考试必修课程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行业发展趋势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内容联动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项目管理资格的考题分析与解答试题及答案
- 2024-2025年高中化学 专题2 第1单元 第2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 苏教版选修3
- 太阳能设备维修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20250401-223437
- 头发装饰用物品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工商业源网荷储一体化分析报告-培训课件
- 2024年配网自动化运维工(技师)资格理论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T∕CACM 1333.4-2019 儿科系列常见病中药临床试验 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 第4部分:小儿腹泻
- 充电桩采购安装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动火作业安全检查表
- 电动牙刷替换头市场调研报告
- 化学合成反应中的选择性控制
- 第三单元+人民当家作主 整体教学设计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全册)
- 嘉峪关的壮丽长城之旅
-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图表类(附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