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概述感染性疾病
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包括朊毒体、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通过不同方式侵入,引起人体发生感染,病理学上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炎症,并出现临床症状的一组疾病。
广义上讲感染性疾病包含传染病,但很多感染性疾病不是传染病。传染病
是感染性疾病的特殊类型,是由病原微生物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入易感人群的个体所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一组疾病,并能在人群中引起局部或广泛的流行。
传染病的流行应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一)概念(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及在体内的播散(三)宿主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1.病原微生物的免疫逃逸抗原变异逃逸巨噬细胞吞噬逃逸CD4及CD8阳性T细胞的识别通过“隐匿”感染逃避免疫监视2.免疫反应所致的组织损伤(四)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病原体可通过以下机制感染和破坏组织:
通过接触或进入细胞直接引起感染细胞死亡,或改变细胞代谢和增殖能力,并可能导致细胞恶性转化
通过释放毒素杀伤细胞,释放酶降解组织成分,或损伤血管引起缺血性坏死
引起机体免疫反应,虽可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但也可诱发变态反应引起组织损伤1、病毒的致病机制①
直接杀伤作用
阻止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产生降解酶和毒性蛋白以及诱导凋亡等。②抗病毒免疫反应
病毒蛋白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淋巴细胞进而靶向攻击感染细胞,如HBV感染所致的病毒性肝炎。③
感染细胞的转化
某些癌基因病毒,如HPV、EBV等,通过细胞周期阻滞、抗凋亡、插入突变等多种途径刺激细胞增殖和转化,并可能诱发肿瘤。2、细菌的致病机制细菌损伤宿主细胞取决于细菌的黏附能力、侵袭能力以及毒素的释放能力①细菌黏附于宿主细胞:
是细菌入侵的第一步②细菌毒素:
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与致病力有关的表面分子结构谢谢!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教学感染性疾病
——结核病《病理学》一、概述
结核病(tuberculosis)是由结核杆菌(tuberclebacillus)引起的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可见于全身各器官,但以肺结核最常见。典型病变为结核结节形成伴有不同程度的干酪样坏死。
结核病曾经威胁整个世界,由于有效抗结核药物的发明和应用,由结核病引起的死亡一直呈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艾滋病的流行和耐药菌株的出现,结核病的发病率又趋上升。因此WHO已将结核病作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并提出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一个具体目标是终结全球结核病的流行。1.病原体
结核分枝杆菌,细长弯曲、革兰阳性需氧菌,细菌细胞壁中含分枝菌酸,抗酸染色呈红色。
2.传播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传染,也可经消化道感染(食入带菌的食物,如含菌牛奶),少数经皮肤伤口感染。(一)病因和发病机制3.致病机制
结核杆菌是细胞内生长的细菌,不产生内、外毒素,其致病性与菌体细胞壁的结构成分密切相关,结核病的发病机制即由结核杆菌引起的细胞免疫和Ⅳ型超敏反应(变态反应),一方面吞噬和杀伤细菌,一方面导致组织破坏。结核杆菌进入体内(细胞内寄生)致敏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4~8周)释放细胞因子激活巨噬细胞免疫反应超敏反应结核杆菌引起的免疫反应和超敏反应结核病基本病变与机体免疫状态的关系病变机体状态结核杆菌病理特征免疫力变态反应菌量毒力渗出为主低较强多强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增生为主较强较弱少较低结核结节坏死为主低强多强干酪样坏死1.以渗出为主的病变见于结核性炎症的早期或机体抵抗力低下,菌量多,毒力强或变态反应较强时好发于肺、浆膜、滑膜、脑膜等病变特征: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肺结核以渗出为主的病变(二)基本病理变化2.以增生为主的病变
见于细菌量少,毒力较低或人体免疫反应较强时。形成具有诊断价值的结核结节,又称结核性肉芽肿。肺结核以增生为主的病变结核结节的组成:
(1)典型者结节中央有干酪样坏死(2)周围见上皮样细胞和朗汉斯巨细胞(3)最外围为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1)(2)(3)结核结节上皮样细胞: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胞质丰富,境界不清,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甚少,甚至可呈空泡状,核内有1~2个核仁朗汉斯巨细胞:多核巨细胞,直径可达300μm,胞质丰富,其胞质突起常和上皮样细胞的胞质突起相连接;核与上皮样细胞核相似,核的数目由十几个到几十个不等,核排列在胞质周围呈花环状、马蹄形或密集于胞体的一端3.以坏死为主的病变(1)结核坏死灶由于含脂质较多呈淡黄色、均匀细腻,质地较实,状似奶酪,故称干酪样坏死,镜下为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2)干酪样坏死对结核病病理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3)干酪样坏死物中大都会有一定量的结核杆菌,可成为结核病恶化进展的原因。
渗出
坏死
增生纤维化吸收消散机化溶解吸收包裹钙化溶解播散支气管淋巴道血道空洞新病变转向愈合转向恶化浸润进展结核病基本病理变化的转化规律(三)转归和结局1.转向愈合(1)吸收好转期:吸收、消散:临床上称为吸收好转期(2)硬结钙化期:纤维化、纤维包裹及钙化:增生性病变和小的干酪样坏死灶,可逐渐纤维化,最后形成瘢痕而愈合,较大的死灶形成纤维包裹、钙化,
临床称硬结钙化期
2.转向恶化(1)浸润进展:出现病灶周围炎,临床上称浸润进展期(2)溶解播散:坏死物液化,经自然管道排出,局部形成空洞,播散到其他部位,形成新的结核病灶,临床称为溶解播散期;还可经血道、淋巴道播散二、肺结核病第一节
结核病中最常见的是肺结核。
肺结核可因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结核菌时机体反应性的不同,而致肺部病变的发生发展各有不同的特点,从而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两大类。
原发性肺结核病是指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所引起的肺结核病,多见于儿童。
继发性肺结核病是指再次感染结核杆菌所引起的肺结核病,多见于成人。结核性淋巴管炎原发病灶病菌吸入(一)原发性肺结核病1、病变特点:原发综合征的形成
(1)肺的原发病灶
原发病灶(Ghon灶)
位于通气较好的肺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近胸膜处,1~1.5cm,灰白色炎性实变灶,以结核性肉芽肿形成为特点,病灶中央可见干酪样坏死。
(2)结核性淋巴管炎
(3)肺门淋巴结结核:肺门淋巴结肿大和干酪样坏死肺结核原发综合征X线:哑铃状阴影2、发展和结局(1)自然痊愈:95%(2)恶化播散①淋巴道播散②经血道播散③经支气管播散
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都比较复杂,根据其病变特点和临床经过可分以下几种类型:1.局灶型肺结核2.浸润型肺结核3.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4.干酪性肺炎5.结核球6.结核性胸膜炎(二)继发性肺结核病1.局灶型肺结核
(1)继发性肺结核的早期病变(2)位于肺尖下2~4cm(3)单个或结节状,直径0.5~1cm,境界清楚,有纤维包裹(4)以增生为主,中央为干酪样坏死(5)患者常无自觉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属非活动性肺结核局灶型肺结核
2.浸润型肺结核(1)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2)部位:肺尖或锁骨下,又称锁骨下浸润,X线示锁骨下边缘模糊的云絮状阴影(3)病变:以渗出为主,中央有干酪样坏死,病灶周围有炎症包绕(4)临床:患者常有低热、疲乏、盗汗、咳嗽等症状,如及早发现,合理治疗(5)痰含有大量结核杆菌,具有高度传染性浸润型肺结核
3.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1)一个或多个厚壁空洞,多位于肺上叶,大小不一,不规则,镜下洞壁分三层:内层为干酪样坏死物,其中有大量结核杆菌;中层为结核性肉芽组织;外层为纤维结缔组织。空洞的特点:越在上部的空洞越陈旧越大(2)同侧或对侧肺组织,特别是肺小叶可见由支气管播散引起的很多新旧不一、大小不等、病变类型不同的病灶,愈向下愈新鲜。(3)后期肺组织严重破坏,广泛纤维化。4.干酪性肺炎
(1)由浸润型肺结核恶化进展而来,也可由急、慢性空洞内的细菌经支气管播散所致(2)镜下主要为大片干酪样坏死灶,肺泡腔内有大量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根据病灶范围的大小分小叶性和大叶性干酪样坏死灶(3)此型结核病病情危重,进展迅速,不及时抢救迅速死亡,旧称“百日痨”或“奔马痨”大叶性干酪性肺炎小叶性干酪性肺炎5.结核球(1)又叫结核瘤,孤立的有纤维包裹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2)直径2~5cm,单个或多个,常位于肺上叶(3)X线:易误诊为肿瘤(4)治疗:是一个相对静止病灶,由于其纤维包膜的存在,抗结核药不易发挥作用,临床上手术切除结核球6.结核性胸膜炎
(1)渗出性或湿性结核性胸膜炎:浆液性纤维素性炎
结局:少量→吸收;渗出纤维素较多时→机化→胸膜增厚粘连(2)增生性或干性结核性胸膜炎:以增生性改变为主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比较原发性肺结核病继发性肺结核病结核杆菌感染初次再次发病人群儿童成人对结核杆菌的免疫力或过敏性无有病理特征原发综合征病变复杂多样,新旧病灶并存,较局限,常见空洞形成起始病灶上叶下部,下叶上部,近胸膜处肺尖部主要病变特点以渗出、坏死为主以肉芽肿形成和坏死为主主要播散途径淋巴道或血道支气管
病程短,大多自愈长,需治疗(三)肺结核血源播散所致病变
肺内原发病灶再感染灶肺门干酪样坏死灶肺外结核病灶结核杆菌侵入血流或经淋巴管由胸导管入血血源播散性结核病(肺、肝、脾、肾、脑膜等)1.急性全身粟粒性结核病2.慢性全身粟粒性结核病3.急性肺粟粒性结核病4.慢性肺粟粒性结核病5.肺外结核病
1.急性全身粟粒性结核病
(1)多见于原发性肺结核病恶化进展(2)结核杆菌→肺静脉→左心→大循环→全身各器官(3)大体:大小一致,均匀分布,灰白色,圆形,境界清楚小结节(4)镜下:主要为增生性病变(5)X线:两肺有散在分布、密度均匀、粟粒大小细点状阴影(6)临床上病情凶险,有高热、衰竭、烦躁不安等中毒症状(7)结局:及时治疗→预后良好;少数→结核性脑膜炎→死亡
2.慢性全身粟粒性结核病
(1)急性期病程迁延3周以上;或结核杆菌反复多次少量入血(2)病变的性质和大小均不一致,同时可见增生、坏死及渗出性病变,病程长,成人多见
3.急性肺粟粒性结核病
(1)由于肺门、纵隔、支气管旁的淋巴结干酪样坏死破入邻近大静脉,或因含有结核杆菌的淋巴液由胸导管回流,经静脉入右心,沿肺动脉播散于两肺所致,也可是急性全身粟粒性结核病的一部分(2)肉眼观,肺表面和切面可见灰黄或灰白色粟粒大小结节
4.慢性肺粟粒性结核病
(1)由肺外某器官的结核病灶内的结核杆菌间歇入血而致病(2)病程较长,病变新旧、大小不一,病变以增生性改变为主5.肺外结核病肺外结核病除淋巴结结核由淋巴道播散所致,消化道或痰液直接感染引起,皮肤结核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感染外,其他各器官的结核病多为原发性结核病血源播散所形成的潜伏病灶进一步发展所致。三、肺外结核病肠结核病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泌尿生殖系统结核病骨与关节结核病淋巴结结核病(1)原发性肠结核病
常发生于小儿,多由饮用带有结核杆菌的牛奶或乳制品而感染,病变为肠原发综合征(肠原发性结核性溃疡、结核性淋巴管炎和肠系膜淋巴结结核)。(2)继发性肠结核病
继发于活动性空洞型肺结核病,因反复咽下含结核杆菌的痰液所引起。(一)肠结核病
①溃疡型
多见于回盲部溃疡多呈环形,其长轴与肠腔长轴垂直;溃疡边缘参差不齐,底部有干酪样坏死物,其下为结核性肉芽组织溃疡愈合后易致肠腔狭窄
②增生型 以结核性肉芽组织形成和纤维组织增生为其病变特征,肠壁高度肥厚、肠腔狭窄。临床表现为慢性不完全低位肠梗阻,右下腹可触及肿块,故需与肠癌相鉴别。
青少年多见,以腹腔内结核灶直接蔓延为主;根据病理特征可分干性和湿性两型,以混合型多见;湿性结核性腹膜炎以大量结核性渗出为特征;干性结核性腹膜炎因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机化而引起腹腔脏器的粘连。(二)结核性腹膜炎儿童多见,主要经血道播散所致;
大体:脑桥、脚间池、视神经交叉及大脑外侧裂等处的蛛网膜下腔内,有大量灰黄色混浊的胶冻样渗出物;镜下:蛛网膜下腔内可见不典型的结核干酪样坏死;累及脑皮质→脑膜脑炎;病程长→闭塞性血管内膜炎→多发性脑软化→偏瘫;渗出物机化→蛛网膜粘连→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堵塞→脑积水→颅内压升高。(三)结核性脑膜炎
①肾结核
常见于20~40岁男性,多为单侧性。病变多起始于肾皮、髓质交界处或肾锥体乳头,最初为局灶性结核病变,继而发生干酪样坏死,可形成结核性空洞。干酪样坏死物随尿下行,常累及输尿管和膀胱。(四)泌尿生殖系统结核肾结核
②
生殖系统结核男性多由泌尿系统结核病感染所致,前列腺和精囊感染,并可蔓延至输精管、附睾等处,附睾结核是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女性多由血道或淋巴道播散而来,以输卵管结核最多见,为女性不孕的原因之一,其次是子宫内膜和卵巢结核。附睾结核
①骨结核
多侵犯脊椎骨、指骨及长骨骨骺(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干酪样坏死型可见明显干酪样坏死和死骨形成,坏死物液化后在骨旁形成结核性“脓肿”,称“冷脓肿”,穿破皮肤形成窦道。(五)骨与关节结核病脊柱后凸畸形②关节结核
以髋、膝、踝、肘等关节结核多见,多继发于骨结核。病变通常开始于骨骺或干骺端,发生干酪样坏死,关节结核痊愈时,常造成关节强直,失去运动功能。多见于儿童及青年。部位:颈部、支气管和肠系膜淋巴结多见。病变:结核结节形成和干酪样坏死→淋巴结肿大→融合→粘连→包块干酪样坏死液化→穿破皮肤→窦道(六)淋巴结结核感染性疾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理学》(一)概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多见于冬春季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高热、头痛、呕吐、瘀点瘀斑和脑膜刺激症,严重者可有休克及脑实质损害
病原体:脑膜炎双球菌
入侵门户:呼吸道
定位:软脑膜(包括蛛网膜和软脑膜)
临床表现:脑膜刺激症(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lowfeversorethroatcoughstuffnose‘1~2d’highfever,rigorsheadachepetechiae,purpuraecchymosis(70%~90%)shock,DIC‘1~2d’ICPsevereheadacheagitation,seizuremeni-irritationmentalchanges‘2~5d’
患者或带菌者鼻咽部分泌物中的细菌通过咳嗽、喷嚏等借飞沫传播,经呼吸道侵入人体,但大多数不发病,或仅有局部轻度卡他性炎,成为带菌者。当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或菌量多、毒力强时,细菌在局部大量繁殖,产生内毒素,引起短期菌血症或败血症。2%-3%机体抵抗力低下患者,病菌到达脑(脊)膜,定位于软脑膜,引起化脓性膜炎。(三)病理变化肉眼:
脑脊髓膜血管充血,沟回结构模糊不清,蛛网膜下腔脓性渗出物,浑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镜下:
蛛网膜血管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增宽;内含大量中性粒细胞、纤维蛋白,少量单核及淋巴细胞渗出;可找到细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四)临床病理联系
颅内压升高:
头痛、喷射性呕吐、神经乳头水肿
脑膜刺激症: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屈髋伸膝征(+)
脑脊髓液改变:
压力增高,浑浊,蛋白含量增多,糖量减少,涂片可找到细菌。(五)结局和并发症
由于及时治疗及抗生素广泛应用,大多数患者可愈。只有极少数患者可并发以下后遗症:①脑积水:由于脑膜粘连,脑脊液循环障碍所致。②颅神经受损麻痹:如耳聋、视力障碍,面神经麻痹等。③颅底部动脉炎致阻塞性病变,引起相应部位脑梗死。
少数病例(主要是儿童)起病急骤,病情危重,称为暴发型流脑。根据临床病理特点,又可分为以下两型:1.暴发型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主要表现为败血症性休克,脑膜的炎症病变较轻。短期内即出现皮肤和黏膜的广泛性出血点和瘀斑及周围循环衰竭等严重临床表现。2.暴发型脑膜脑炎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紧吐,常伴惊既、昏迷或脑形成,可危及生命。感染性疾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理学》(一)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为高热、嗜睡、抽搐、昏迷等。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成人,尤以10岁以下儿童为多。病毒自然扩增易感人群人畜共患疾病(zoonosis)(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蚊子叮咬,病毒进入人体单核吞噬细胞繁殖
血流
通过血脑屏障致脑炎病毒血症病毒数量与毒力人体免疫力(三)病理变化肉眼:
(1)软脑膜充血(2)脑水肿(3)脑回变宽,脑沟窄而浅
切面:粟粒或针尖大小的半透明软化灶,境界清楚,弥漫分布或聚集成团流行性乙型脑炎镜下:①血管改变和炎症反应充血、脑水肿、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套。②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神经细胞肿胀,尼氏小体消失,胞质内出现空泡及核偏位,卫星现象与噬神经细胞现象。③筛网状软化灶形成
灶状液化性坏死,形成镂空筛网状软化灶,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分布广泛。④胶质细胞增生小血管旁、坏死神经元附近,小胶质细胞增生,小胶质细胞结节。高热、全身不适嗜睡、昏迷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抽搐、痉挛等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脑水肿,颅内压升高脑疝脑膜刺激症状(四)临床病理联系谢谢!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教学感染性疾病
——伤寒《病理学》(一)概述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的增生为其病变特征,以回肠末端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突出。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脾大、皮肤玫瑰疹及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等。1.病原体伤寒杆菌,革兰阴性菌,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测定血清中抗体增高,可作为临床诊断伤寒的依据之一。2.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细菌随粪、尿排出,污染食品、饮用水和牛奶等或以苍蝇为媒介经口入消化道而感染;伤寒患者或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3.易感人群:儿童及青壮年患者多见,全年均可发病,夏秋两季最多。(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细菌小肠淋巴组织MPS吞噬
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回肠末端淋巴组织肿胀(第1周)细菌随胆汁再次进入小肠肠壁淋巴组织坏死和溃疡形成(第2~3周)
病菌清除,痊愈(第4周)潜伏期(10天)细菌内毒素再次入血
1.巨噬细胞胞浆内吞噬有伤寒杆菌、红细胞和细胞碎片等,称伤寒细胞。2.伤寒细胞常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伤寒肉芽肿或伤寒小结,是伤寒的特征性病变,具有病理诊断价值。以巨噬细胞增生为特征的急性增生性炎。伤寒肉芽肿,左上角示伤寒细胞(三)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1.肠道病变
伤寒肠道病变以回肠下段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的病变最为常见和明显。按病变发展过程分四期,每期大约持续1周:(1)髓样肿胀期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略肿胀,隆起于黏膜表面。色灰红,质软。隆起组织表面形似脑的沟回,以集合淋巴小结,病变最为显著。
(2)坏死期肠伤寒髓样肿胀期(3)溃疡期溃疡边缘隆起,底部不平,在集合淋巴小结发生的溃疡,其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孤立淋巴小结处的溃疡小而圆;溃疡较深,可致穿孔。(4)愈合期
肉芽组织增生将其填平,溃疡边缘上皮再生覆盖而高愈合。肠伤寒溃疡期2.其他病变肠系膜淋巴结、肝、牌及骨髓由于巨细胞的活跃增生而致相应组织器官肿大。镜检可见伤寒肉芽肿和灶性坏死。大多数伤寒患者胆囊无明显病变,但伤寒杆菌可在胆汁中大量繁殖:即使患者临床痊愈后,细菌仍可在胆汁中生存,并通过胆汁由肠道排出,在一定时期内仍是带菌者,有的患者甚至可成为慢性带菌者或终身带菌者。伤寒患者可有肠出血、肠穿孔、支气管肺炎等并发症。如无并发症,一般经4-5周痊愈。慢性感染病例亦可累及关节、骨、脑膜及其他部位。谢谢!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教学感染性疾病
——细菌性痢疾《病理学》(一)概述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一种假膜性肠炎。病变多局限于结肠,以大量纤维素渗出形成假膜为特征,假膜脱落伴有不规则浅表溃疡形成。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1.病原体革兰阴性短杆菌。包括福氏、宋内、鲍氏和志贺菌,均能产生内毒素,志贺菌尚可产生强烈外毒素。2.消化道传播患者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痢疾杆菌从粪便中排出后可直接或间接(苍蝇为媒介)经口传染给健康人。3.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多见4.易感人群:好发于儿童,其次是青壮年,老年患者较少。(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胃大肠黏膜黏膜固有层内增殖释放内毒素黏膜上皮细胞
炎症反应肠黏膜溃疡吸收入血※志贺杆菌毒血症外毒素
水样腹泻
主要发生于大肠,尤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重。根据肠道病变特征、全身变化及临床经过的不同,菌痢分为以下三种:急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中毒性细菌性痢疾(三)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1、急性细菌性痢疾(1)初期的急性卡他性炎,黏液分泌亢进,黏膜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2)进一步发展形成特征性的假膜性炎,大量纤维素、坏死组织、炎细胞、红细胞及细菌混合所致,假膜呈糠皮状,随着病变的扩大可融合成片。
细菌性痢疾(结肠黏膜有多数表浅“地图状”溃疡)(3)大约1周假膜开始脱落,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地图状”溃疡,溃疡多较表浅。(4)临床表现:全身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2、慢性细菌性痢疾(1)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者,多由急性菌痢转变而来。(2)肠道病变此起彼伏,新旧混杂,慢性溃疡形成,溃疡边缘不规则,黏膜增生形成息肉;慢性炎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瘢痕形成,肠壁不规则增厚,严重者可造成肠腔狭窄。(3)临床上,腹痛、腹泻、便秘、黏液脓血便;少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成为慢性带菌者及传染源。3、中毒性细菌性痢疾(1)起病急骤,病原体为毒力较低的福氏或宋内痢疾杆菌。(2)好发年龄:2~7岁儿童。(3)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一般为中毒性休克或呼吸衰竭。(4)肠道病变和症状轻微,一般为卡他性炎或滤泡性肠炎。谢谢!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教学感染性疾病
——钩端螺旋体病《病理学》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所致的一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的总称。
我国除少数省份外均有发病,尤以长江以南诸省较为常见。
临床上表现为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和显著的腓肠肌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充血、皮疹等全身感染症状。
本病死亡率较高(约5%),以黄疸出血型最为严重。(一)概述
由钩端螺旋体引起钩端螺旋体可产生毒素致病猪和鼠类为主要传染源以人与污水源(如雨水、稻田)接触为其主要传播方式。(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患者感染钩端螺旋体后潜伏期为1~2周,随后因菌体繁殖和裂解释放毒素引起全身症状而发病。病程可分为三期:①败血症期(发病1~3天)②败血症伴器官损伤期(发病4~10天)③恢复期(发病2~3周)(三)病理变化及临床联系急性全身中毒性损害,主要累及全身毛细血管,引起循环障碍和出血,以及广泛的实质器官变性、坏死而导致严重功能障碍。
潜伏期2~20天。因受染者免疫水平的差别以及受染菌株的不同,可直接影响其临床表现。1.早期(钩体血症期)2.中期(器官损伤期)3.恢复期或后发症期
受累器官包括:肺、肝、肾、心脏、横纹肌及神经系统等。(1)肺:主要表现为肺出血。(2)肝:主要病变为肝细胞水肿和脂肪变、小灶性坏死,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和胆小管胆汁淤积。(3)肾:病变主要为间质性肾炎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4)心脏:心肌细胞变性、灶性坏死,间质非特异性炎,心外膜和心内膜可见出血点。(5)横纹肌:以腓肠肌病变最为明显,主要表现为肌纤维节段性变性、肿胀、横纹模糊或消失。临床表现为腓肠肌压痛。(6)神经系统:部分病例有脑膜及脑实质充血、水肿、出血、炎细胞浸润和神经细胞变性。谢谢!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教学感染性疾病
——流行性出血热《病理学》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ehemorrhagicfever,EHF)是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由鼠类传播给人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HFRS)。病变以出血性血管炎为特征,本病广泛流行于欧亚国家,我国是本病的高发区,除青海和新疆外,均有病例报道。(一)概述
EHF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汉坦病毒为单股负链RNA病毒。
鼠类是最主要的宿主和传染源。本病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皮肤直接接触、胎盘垂直传播和虫媒传播。各季节均可发生,尤以冬季多(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EHF由EHF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数研究提示,汉坦病毒感染引起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同时病毒感染诱发的免疫应答和各种细胞因子的释放,既有清除病毒保护机体的作用,又有引起组织损伤的不利作用。由于汉坦病毒对机体组织呈嗜性感染,因而常引起多器官损害。1.病理变化
基本病变为全身小血管的出血性炎症,主要表现为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肿胀、脱落和管壁的纤维素样坏死,尸检时可查见全身皮肤和各脏器广泛出血。
(三)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2.临床表现
潜伏期:4~46天,多在2周左右。三类主症:发热及中毒症状、出血及血浆外渗和肾脏损害;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⑴发热期①发热:多急性起病;稽留热和驰张热多见持续4~6天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重症热退后症状加重,为本病特征。②全身中毒症状: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胃肠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等),精神、神经症状。③毛细血管损害表现充血:三红(颜面、颈、胸潮红),酒醉貌水肿:三肿(球结膜、眼睑、面部水肿)出血:皮肤黏膜出血,腔道出血。④肾损害
(2)低血压休克期病程第4~6天多在发热末期或热退时出现心率增快-预示休克的发生持续数小时至3天持续时间长短与病情轻重、治疗有关表现:短暂低血压或明显低血容量性休克
(3)少尿期多于5~8d,持续2~5d持续时间长短与病情轻重相关表现为:少尿、无尿、尿毒症;水、电解质、酸碱紊乱;出血加重;高血容量综合征;肺水肿尿中有膜状物为重症116(4)多尿期多在病程第9~14d,持续1d~数月可出现脱水、电解质、酸碱紊乱、继发性感染和继发性休克。(5)恢复期24h尿量恢复至2L/d以下,症状基本消失,肾功能基本恢复。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概述第一节感染性疾病概述一、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及在体内的播撒二、宿主和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三、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四、感染性疾病的类型第二节结核病
一、概述
二、肺结核病三、肺外结核病第三节伤寒第四节细菌性痢疾第五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第六节流行性乙型脑炎第七节钩端螺旋体病第八节流行性出血热第九节性传播性疾病
一、淋病二、尖锐湿疣三、梅毒第十节艾滋病第十一节寄生虫病一、阿米巴病二、血吸虫病
感染性疾病
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包括朊毒体、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通过不同方式侵入,引起人体发生感染,病理学上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炎症,并出现临床症状的一组疾病。
广义上讲感染性疾病包含传染病,但很多感染性疾病不是传染病。传染病
是感染性疾病的特殊类型,是由病原微生物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入易感人群的个体所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一组疾病,并能在人群中引起局部或广泛的流行。
传染病的流行应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一)概念(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惠州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3DMAX)》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设计-施工总承包联合体协作管理措施
- 建筑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和控制措施
- 施工班长岗位职责
- 乡镇供水保障工程施工方案
- 四年级组长工作计划
- 设计过程对工程总投资的控制措施
- 矿山作业安全技术保障制度
- 在线直播课程圆的面积教学方案
- 金融科技项目开发协议
- CJJ101-2016 埋地塑料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 中国生物工程行业市场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教科版(广州)六年级上册期末测试英语试卷(含听力音频) 【带答案】
- 数字服务招商平台总体设计方案
- 部编人教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二教学设计全套
- 2024年春上海开放大学《大学英语(4)》网上记分作业1-4
- GB/T 43909-2024叉车属具安全要求
- 趣味知识竞赛:化学趣味知识竞赛题库考点(题库版)
- 教师书写基本功培训
- 建筑施工安全员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 中医各家学说(湖南中医药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