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市丰城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丰城市丰城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丰城市丰城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丰城市丰城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丰城市丰城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丰城市丰城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试卷

语文

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下第一、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一、对于“过去之事、眼前之事、将来之事”,新闻和文学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方式。然而,在当今商业化的趋势下,各类叙事成了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也进入了叙事的时代——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新闻故事化”时代。虽然“新闻故事化"未必不好,但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有着本质的区别。

有人曾戏言:文学是“人学”,新闻是“事学"。就文本而言,新闻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类别的人文学科。新闻反映的是客观事实,而文学表达的是主观情感。从叙事内容来看,文学叙事的基础是“母题”,新闻叙事的基础是“事实"。韦斯坦因认为文学叙事的母题数量和结构相对稳定,主要可以归结为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三项二元组合结构,由此对应的基本题材就是战争、爱情与世俗生活,绝大部分文学作品的叙事主题都是由此产生的变体。

文学叙事主题大多以情感发展为主线。通过性格、感情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文学叙事的母题不论生与死、爱与恨还是美与丑,都带有强烈的感情判断色彩。文学作品在安排情节时需要理性地建立大家的常识性认识,但感性是文学打动人的核心因素,文学叙事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感性叙事能否充分激发读者的代入感和感情共鸣。文学叙事作品中的“事”一般而言是虚构的,亚里士多德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而新闻作品所叙之事,依据新闻的本质,则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即事实。因此,新闻叙事应具有客观真实的特点。新闻叙事要求叙事者从理性的态度出发,诉诸受众的内容以信息为主,用客观事实表现社会或人物状态。当然,新闻报道中也会有感性的描写、刻画,但其目的是让新闻叙事更生动、真实,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二、再者,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即叙事者对叙事文本传达或是否需要传达某个内容给读者并不在意,更多是叙事者个人意识和情感的宣泄。

而新闻叙事则将受众放在重要的位置,以满足受众的各种信息需求为己任。叙事主题不再是凸现个人化的、侧重个人内心活动的方面,而是投射、指向社会化的主题。如《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说的是山东省兖州市2006年探明一个储量为2亿吨的大煤田,是继续吃子孙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博取眼前的实际利益、赢得个人升迁的砝码,还是着眼长远、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兖州市决策者保持清醒头脑,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封存2亿吨煤田。作者深入现场采访,生动地展示了决策中的矛盾与冲突,在波澜起伏的叙述中,传达了科学发展理念。

文学叙事要求其人物、故事具有艺术与逻辑上的合理性,而不是事实上的真实性。一部非凡的文学作品总是伴随着一个或数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如堂吉诃德、哈姆雷特、高老头、冉·阿让、卡西莫多等,这些人物形象可能完全属于虚构,但他们表达了人类社会可能具有的各类性格形象。但这并不否定文学作品中真实人物的存在,而是这些真实人物在作品中的语言、行为完全是叙事者根据某种逻辑的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叙事中的故事、人物,要求在叙事风格上符合人物性格的自然发展和故事的逻辑性演进,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但不具有存在的必然性。

而新闻报道中涉及的具体故事、人物则完全没有虚构的空间,真实性是新闻叙事的首要要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纪实是新闻文本的根本特征。当然,新闻报道真实性的重构常常需要当事人的叙述,当事人一些偏于主观的叙事可能带有个人回忆的误差和情感,记者此时需要引导叙事的走向,但不允许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判断。想象力和编排情节能力是文学叙事中必不可少的,但在新闻叙事中是大忌。

文学与新闻的区别在于,文学是塑造典型形象,新闻是重现特定形象。所谓“重现特定形象”,即现实生活中的确有那么个人,那么件事,那么处景,你经过选择,把它如实记录下来。文学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现实,新闻通过新鲜的事实反映现实;文学要求典型形象忠于时代,新闻要求报道中的典型忠于事实,通过事实反映时代。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义,新闻以真实为生命,因而拒绝虚构。而文学允许虚构,即文学可以运用典型化的原则,创造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也就是说,文学可以塑造典型,而新闻只能选择典型,即选择那些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这些人和事又必须是新鲜的、特殊的、有着广泛社会意义的。由此可见,虚构与否,是新闻与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摘编自方毅华《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多重审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的基础不同,前者以“事实"为基础,后者以“母题”为基础,相比较而言,“母题"比“事实”更具感彩。

B.文学作品通过虚构故事,并借助感性叙事,以激发读者的代入感和感情共鸣,但情节安排上也需要理性地建立大家的常识性认识。

C.为了让新闻具有更强的感染力,新闻记者在理性地用客观事实来表现社会或人物状态的同时,也可以进行感性的描写与刻画。

D.新闻记者在采访时可以引导叙事的走向,以免当事人在叙述时因主观因素而将个人情感代入叙事中,进而影响新闻叙事的真实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受到商业化趋势的影响,新闻报道也“故事化"了,但作者认为,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有着本质的区别。新闻叙事还是要以真实为第一要义。

B.因为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所以叙事者可以不必在意读者,相反,新闻叙事则以满足受众的各种信息需求为己任。

C.新闻《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的作者深入现场采访,真实、客观地记录了决策者做决策时的矛盾与冲突,反映了一个社会化主题。

D.堂吉诃德、哈姆雷特、高老头、冉·阿让等人物形象可能是虚构的,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也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第二部分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祝福》中所叙述的事件和人物都是鲁迅先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和看到的不同人物遭遇的综合体,并加上了作者艺术的情感渲染。

B.新闻《见证生命的奇迹——69名矿工兄弟成功获救现场直击》以现场直击的形式记录了脱困矿工、救援人员以及现场所有人的激动、喜悦和感动。

C.法国作家大仲马在路易十四、黎塞留红衣主教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塑造过程中,也仅仅是通过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来推断这些人物应该有的语言和行为。

D.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用“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三句话就概括了解放军渡江时的自然环境、英勇气势和宏大规模。

4.根据原文第二部分内容,对下面表格中作品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作品名称简介

《窦娥冤》中国四大悲剧之一

《“探界者"钟扬》人物通讯

《镜花缘》百回长篇神魔小说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获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百年孤独》具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A.《窦娥冤》中的窦娥在现实中不具有存在的必然性。

B.《“探界者”钟扬》中的钟扬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

C.《镜花缘》中的主人公唐敖完全是作者根据个人喜好塑造的典型形象。

D.《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百年孤独》,一者纪实,一者虚构。

5.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文学作品《祝福》的文学叙事特点,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言者

师陀

正午,炮火和轰炸发过一阵脾气,静下来了。①远处,房屋好像玩物,都在干燥沸腾的大气中闪动,有着很远的间隔,有的还在燃烧。太阳无光,似有几分无聊,寂寞地照着田野。

“喂喂!"有人压低嗓子打电话。

草里忽然露出一个头来,问道:“魏连德完账了吗?”

“完了吧。"

魏连德觉得很沉,连同身体下的地面一并落下。

“魏连德,你喝水不喝?”

魏连德很渴,可是说不出话。前面的景物吸引了他。田野、树木,村庄,挨着鞭的畜牲、挠拨着的母鸡、蹒跚的小猪……

他的老婆在剥绿豆;坐在旁边的小女,望着吃她砍来青草的山羊。

“爸爸上火线打仗,为什么要我们出钱?"她诧异地向妈妈张大了眼睛。

②“不知道!”魏连德的老婆呵斥着她,小孩子不该用问题难为长者。

魏连德回到了家。

“看你瘦的呀!"和魏连德往常从田地里回来一样,她并不惊讶。

“在火线上三天了……三天没有吃饭,没有人送,连水都弄不到。”

“他们按户要钱,说要打仗,养活你的!"

魏连德很生气。打仗是不错,要说养活他,那可全胡说。

这时一大群他熟识的人来了。立在最前面的是保长,一个剃得很光的红红的脸的男子。

“他要牵我的牛!”中间一个浓眉毛的农民愤忿地说。“要牵我的牛,要我怎样耕种呀!"

一个老头在背后咕噜道:“我缴不出钱,他要我出四分利息,‘母猪的利息’……”

“他把我的鸡笼都抢走了……"一个女人低声诉苦。

虽是要听也无从听起,众人纷纷嚷着,当保长回过头去愤怒地望着他们的时候,可又一声都不出了。

“喂,”保长转过来问魏连德的老婆道,“你们的甲长已经向我报告过了,他说你不出钱!"

“我为什么出钱,我的男人在火线上拼着命!”

她低着头说,像我们熟识的许多乡下女人一样:狭隘的、易怒的,虽是等待着灾殃似的低头。一阵急骤的冰雹早在酝酿,一瞬间后,可真要爆发了。

“我穷得没饭吃,我的男人在火线上,我还得出钱;可是你们——你们却在家里享福,在后面发财!"

“谁呀?”保长的嘴唇动弹起来,接着是连喘息都能清楚听见的片刻静寂。那些在后面包围着保长的农民,又怯懦地、早已被吓坏似的嗡嗡低声议论着。

“财主;财主家的儿子……"

“对呀,对呀,他们留在家里做什么呢?难道他们比别人做儿子的要好些吗?”“财主的儿子是念书的!"保长露了牙的模样像狼。

他冷冷地望着那些陡然沉默下来的农民。“你们——你们是什么?”

那正在吃草的山羊吃了一惊,“什么"?仿佛也这样问了,一面向众人眨着眼。魏连德的小女跪在地上,用小小的手臂搅住羊的脖颈。

“不要理他,乖乖吃你的草!”

魏连德很想奔上去狠狠地给保长一顿拳脚;可惜保长并不把他放在眼里,根本就没看见他一样。

“你的钱准备好了没有?"

“我没有!”

保长碰了钉子,就不再声响,实际他也的确怕会弄出什么乱子。和穷鬼们争吵有什么好处呢?在众人不说话的一瞬,他直扑魏连德的女孩,什么也不说,拉住拴羊的缰绳就走。

“哦,哦,我的……"魏连德的小女一看见自己的羊没有了,向空中扬起胳膊,嚷着嚷着就倒在草堆上哭起来,他的老婆大声吼道:“强盗,强盗,青天白日他可敢抢劫啊!”

魏连德一面直奔保长,后面的庄稼人一片呐喊。保长跑得很快,直把后面的山羊拖得踉踉跄跄一路上翻着跟斗,魏连德比起保长是衰弱的,任怎样都赶他不上。

“你连家都不要了,尽是为人家跑路!"保长太太远远地就埋怨保长。

保长不理,一口气冲进去,关起门来。魏连德不能够进去。他躲到窗户下面,听保长气咻咻地喘着说,“你懂什么!刚才我带回来一笼小鸡,这又是一只羊;冬至来了,把羊宰了吃饺子。”

“我才不吃羊肉饺子!地里草都长满了,还挨人家在背后骂。你是一个混蛋!"

“你才是混蛋!”保长生气地说,“要吃小鸡,你就得当保长;要当保长,你就先得使财主们欢喜;要使财主们欢喜,你就得得罪那些穷种,骂算得了什么,损着什么了吗?"

大概是真害怕会被剁成饺子馅,山羊忽然间东冲西撞地在屋子里跑起来。接着是什么东西被弄翻了,女人尖了嗓子叫着,男人咒骂着。

“当人家拼命的时候,你们在后面啃老百姓的骨头……”魏连德咕噜着,正要打进去,不料背后有人嘻嘻地笑道:“他不知道的还多着哩!"

③回头一看,是一个又肥又大的家伙:也剃着光光的脸,但并不红,而是像水浸过的馒头一样的白。魏连德还没有听清后面说了什么,就有人拖住了他的腿。

“你要写家信吗,伙计?”

魏连德不要写信,他的老婆和小女都在家里等着他打胜了回去,难道他忍心向他们报告他的死吗?然而这样的话他没有说出,他流出了最后的眼泪。

④飞机嗡嗡地在空中盘旋;机关枪生气地在远处咯咯地笑着;炮弹呜呜地翻起泥土。

一个在前线服务的童子军向魏连德致了敬礼。

“他已经光荣地死了,愿他平安。"

“死得光荣……”

一个掩埋队的人低声应着。

1937年10月上海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抗战初期的农村生活状况,表现百姓困境。魏连德的老婆穷得没饭吃,百姓的牛、鸡、羊等最后薄产都被强征强抢。

B.魏连德被“田野、树木、村庄,挨着鞭的畜牲、挠拨着的母鸡、蹒跚的小猪"吸引,小说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其回到家乡时心情的沉重。

C.保长“拉住拴羊的缰绳就走”,可见其无赖霸道;“魏连德比起保长是衰弱的”,采用对比手法突出保长的蛮横无理。

D.小说的一些情节具有明显的魔幻荒诞的意味,如魏连德与妻子对话、山羊吃惊发问、害怕被剁成馅而乱跑等情节。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通过描写房屋,展示了战地的硝烟弥漫,使小说蒙上紧张压抑的气氛。

B.句子②通过语言描写,以魏连德的老婆呵斥孩子的话表现其此刻内心的烦躁。

C.句子③中“又肥又大”“光光的脸”,寥寥几笔,生动地写出了保长的贪婪与狡诈。

D.句子④选取“飞机”“机关枪"炮弹”这此事物,描写出了战争的惨烈。

8.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小说以“无言者"为题的意图。(5分)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一个关键词:冲突。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襄公①如楚,及汉,闻康王②卒,欲还。叔仲昭伯曰:“君之来也,非为一人也,为其名与其众也。今王死,其名未改,其众未败,何为还?”诸大夫皆欲还。子服惠伯曰:“不知所为,姑从君乎?"叔仲曰:“子之来也,非欲安身也,为国家之利也,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畏其名与众也。夫义人者,固庆其喜而吊其忧,况畏而服焉?闻畏而往,闻丧而还,苟芈姓实嗣③,其谁代之任丧?王太子又长矣,执政未改予为先君来死而去之其谁曰不如先君?将为丧举,闻丧而还,其谁曰非侮也?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谁由己贰?求说其侮,而亟于前之人,其仇不滋大乎?若从君而走患,则不如违君以避难。有御楚之术,而有守国之备,则可也;若未有,不如往也。”乃遂行。反,及方城,闻季武子④袭卞,公欲还,出楚师以伐鲁。荣成伯曰:“不可!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昵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若楚之克鲁,诸姬⑤不获窥焉,而况君乎?彼无亦置其同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将天下是王,而何德于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鲁,君以蛮、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君其入也!"乃归。

(节选自《国语·鲁语下》)

材料二:

襄公在楚,季武子取卞,使季冶逆,追而予之玺书,以告曰:“卞人将畔,臣讨之,既得之矣。”公未言,荣成伯曰:“子股肱鲁国,社稷之事,子实制之。唯子所利,何必卞?卞有罪,而子征之,子之隶也,又何谒焉?"子冶归,致禄而不出,曰:“使予欺君,谓予能也。能而欺其君,敢享其禄而立其朝乎?”

(节选自《国语·鲁语下》)

[注]①襄公:鲁襄公,姬姓,名午。②康王:楚国国君,楚恭王之子,芈姓,名昭。③嗣:接续,继承。④季武子:鲁国正卿,名夙。⑤诸姬:同为姬姓的诸侯。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执政未改A予B为先君C来D死而去E之F其谁G曰H不如先君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忧”,在古代本指父母的丧事,在文中指楚康王去世对于楚国而言是忧患。

B.“苟”,意思是如果,与《赤壁赋》中“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苟”不同。

C.“说”,同“脱”,与《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的“说”用法一样。

D.“逆"在文中的意思是迎接,与《孔雀东南飞》中“逆以煎我怀”的“逆"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襄公本要去楚国,还没有到,就听说楚康王去世的消息,于是就想回去,其他人也想回去,但叔仲昭伯据理力争,说服了君臣,最后仍然前往楚国。

B.鲁国君臣去楚国,是为了国家利益;从实际情况来看,之所以出行楚国,是对楚国的畏惧;从人情世故来说,听说别人有丧事,也不能断然回去。

C.正当君臣们即将从楚国返回鲁国时,鲁国国内却发生了内乱,鲁襄公又想返回楚国搬救兵讨伐叛乱者,遭到了荣成伯的反对,最后还是返回了鲁国。

D.荣成伯对着季武子说,作为鲁国重臣,国家的事务,实际上可以由季武子裁夺。只要对国家有利,就由其做主,区区一个卞邑,还用得着来禀告吗?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

使予欺君,谓予能也。能而欺其君,敢享其禄而立其朝乎?

荣成伯说服鲁襄公回到鲁国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艇斋

秦观

平生乐渔钓,放浪江湖间。

兀兀寄幽艇,不忧浪如山。

闻君城郭居,左右群书环,

有斋亦名艇,何时许追攀。

钓古不钓今,所得孔与颜。

不然如尔祖,跨鹤出云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渔钓”“江湖"与“城郭”“书环"代表不同的生活方式,比较之中可见诗人的偏好。

B.“兀兀”二字显示出一种独来独往的行为特点,“不忧"二字则道出了内心的淡定从容。

C.艇,轻快小船,将书斋命名为“艇斋”,寄寓着奋楫争先之意,说明友人有追附攀比之心。

D.点出友人的家世,表明诗人与之关系亲近,以“尔祖"风范相勉,具有直入人心的说服力。

16.诗中写到“孔与颜”,又希望友人“跨鹤出云寰”,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月影图: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照在半墙之上,“____,____”,可爱极了。

(2)《氓》中与成语“青梅竹马"的意境相仿的两句是“___,___”,回忆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

(3)《陈情表》中的阐述自己凄苦的身世时,用“____,____"两句道出了祖母对自己的疼爱、怜惜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临松”是古地名,__A__就是临近松树的地方。以此推断,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应该有茂密的原始森林①。

冰雪下面的幽谷,小河淙淙,塔松林立,②悬崖的影子笼罩着万古不变的岑寂。黄昏或黎明,早獭独立于西风,蓝马鸡悠闲散步,在它们的眼里,世界就是蓝天和雪山、野花和蝴蝶组成的风景,永远美丽、恬谥、安静。

③山谷中何时有了人烟,不得而知,或者说,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从未有过__B__的记载,就连所有的民间传说也云里雾里,也语焉不详。但事实是,在一个日子里,有一个胡人部落,从遥远的地方迁徙于此,这以后,④临松山谷的河滩上便有了穹庐、祭坛、马匹和羊群,炊烟沿着山坡向四下里飘散,风中不时传来咿呀呼噜的游牧歌谣,如果在雾岚迷蒙的黄昏,还可以看到身着狼皮袍子的匈奴兵卒,骑马射箭、挥刀逐鹿的身影__C__。后来,史书上就把这个部落称为卢水胡。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或"和文中加点的“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们看不惯的事越来越多,或是因为我们的心态出了问题。

B.《朝花夕拾》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

C.敏锐的直觉和细腻的思维,使他们成为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D.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哪一种学问或事业。

20.“树荫密匝,苔藓青碧,流水潺潺"这句描写句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随着传承与创新,年画开始回归与振兴,随着更多艺术与工艺人才的参与,年画也将迎来新的发展良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年画已不再局限于木版彩色套印,而是以各种新颖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如数字化印刷、立体制作等。①____,年画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着对新年美好的祝愿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到明代中后期,天津西郊杨柳青镇初步产生了木版年画艺术,明末出现了最早的画铺,到了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才逐渐繁荣起来。②____:创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绘、装裱。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③____,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于手工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年画”下一个简要定义,不超过4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生充满变量,社会发展也有诸多偶然因素,对于前进道路上的这些不确定性,有人充满忧虑,在犹豫不决中故步自封;有人未雨绸缪,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有人随遇而安,面对各种状态都能怡然自乐……

以上材料引发了正当青春年华的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

1.B【解析】B项“文学作品通过虚构故事"错。原文说“文学叙事作品中的‘事’一般而言是虚构的”,“文学叙事作品"不等于“文学作品”,“一般而言是虚构的"并不意味着“通过虚构故事”。故选B。

2.B【解析】B项“所以叙事者可以不必在意读者"错,原文说“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即叙事者对叙事文本传达或是否需要传达某个内容给读者并不在意”,可知,叙事者“不必在意"的不是“读者”,而是“对叙事文本传达或是否需要传达某个内容给读者";同时,“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与“叙事者可以不必在意读者"不构成因果关系。故选B。

3.D【解析】原文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文学叙事与新闻叙事在真实性和虚构方面的区别。A项讲《祝福》中所叙述的事件和人物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体现了小说中的人物是“叙事者根据某种逻辑的创造”;B项体现了新闻叙事的真实性原则;C项讲大仲马作品中的人物“符合人物性格的自然发展和故事的逻辑性演进,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体现了文学叙事“具有艺术与逻辑上的合理性”;D项讲的是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语言特色,与真实性和虚构无关,不能支撑原文第二部分中的观点,故选D。

4.C【解析】C项“《镜花缘》中的主人公唐敖完全是作者根据个人喜好塑造的典型形象"错,原文说“文学要求典型形象忠于时代”“文学可以运用典型化的原则,创造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可知唐敖这个典型形象应当“忠于时代”,并且“运用典型化的原则”,而不可能“完全是作者根据个人喜好塑造的典型形象”。故选C。

5.①通过性格、感情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并通过典型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祥林嫂对灵魂有无的思考,体现了她的矛盾;她的人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妇女的真实状况。②人物、故事具有艺术与逻辑上的合理性。小说借“我"的所见所闻来叙述祥林嫂的故事,可以让小说人物、情节显得真实可信。③小说主题带有强烈的感情判断色彩。小说以祥林嫂生与死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评分标准】每答对一点给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题干要求根据文本内容概括《祝福》的文学叙事特点,首先就要从“文本”中概括出文学叙事所具有的特点,然后结合《祝福》加以分析即可。原文第一部分在谈论文学叙事的内容时,主要讲小说的情感,也提到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原文第二部分讲的是小说叙事多为虚构,但具有某种合理性;也提及了塑造人物形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实原文所讲的文学叙事主要涉及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内容、情感、主题等几个方面,考生可以据此概括,并结合《祝福》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形成答案。

6.BB.“小说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其回到家乡时心情的沉重"理解错误,根据原文“魏连德很渴,可是说不出话。前面的景物吸引了他。田野、树木,村庄,挨着鞭的畜牲、挠拨着的母鸡、蹒跚的小猪……”可知,这里是想象,不是实写,魏连德此时的心情是放松的,而不是沉重的。故选B。

7.C【解析】C.“生动地写出了保长的贪婪与狡诈"理解错误,句子③中的人物不是保长。故选C。

8.①概括了以魏连德为代表的无法诉说自己悲苦遭遇的农民士兵的形象。②他们在战场为国牺牲,家人却在乡村受到欺压,表达作者的同情。③作者为农民士兵代言,传达他们对家乡亲人的惦念、不舍,肯定他们为国默默牺牲的价值。④揭示现实残酷,表达作者的悲哀和无奈,引发对战时农村问题的思考。

【评分标准】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5分,共5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①小说呈现了不同层面的“冲突”;②前线战场断水断粮、抗战者出生入死,需要支援,后方农村地主阶层以收钱抗战为口实压榨百姓;③不同人物之间,如地主、保长与农民、魏连德、魏连德的妻女之间存在冲突,保长与保长的妻子之间也存在冲突;④人物内心也存在冲突:如农民愤怒不满财主和保长欺压,却又懦弱不敢反抗。保长为谋私利甘愿为财主效力,无赖凶残,却害怕“出乱子"。

【评分标准】每答对一点给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10.ADF【试题分析】“执政”在文中指楚国的掌权者,“未改"是谓语,“执政未改”意思表达完整,故A处断句;“予"作下一句话的主语,“为先君”作状语,“来"是谓语,意思表达完整,故D处断句;根据前文“闻康王卒,欲还”可知,“死而去之"的意思是楚君去世了就离开楚国,故F处断句。

11.B【试题分析】B项,文中和《赤壁赋》中的“苟”都是“如果"的意思。因此本题选B项。

12.D【试题分析】D项“对着季武子说”错误,由材料二可知,季武子是派季冶前去迎接鲁襄公的,所以荣成伯所说的话是让季冶转告给季武子,不是他对着季武子说的。因此本题选D项。

13.(1)所以才不怕辛苦地远道而来向楚国表示尊崇,并不是认为楚国是正义的。

[4分。勤远,辛苦地远道而来;义,认为……是正义的。“勤远"义”各1分,大意2分。]

(2)(你)派遣我去欺骗国君,认为我贤能。贤能却欺骗自己的国君,怎么还敢享受俸禄而立朝为官呢?[4分。谓,认为;立其朝,立朝为官。“谓"立其朝”各1分,大意2分。]

14.①作为一国之君,不能依靠其他诸侯国的力量;②若搬楚国救兵,鲁国人一定会听从季武子的命令,牢固防守;③无论楚国是否战胜季武子,对于鲁襄公而言都没有任何好处。[3分,每答对一点得1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襄公去楚国(朝贡),到达汉水时,听说楚康王去世,便想返回(鲁国)。

(大夫)叔仲昭伯说:“国君这次来楚国,不是为了楚康王一个人,而是因为它大国的名分和众多的甲兵。如今楚康王虽然已死,但它大国的名分没有改变,它众多的甲兵没有衰败,为什么要返回呢?"众大夫还是想要回国。(大夫)子服惠伯说:“既然不知如何是好,就姑且听从国君的吧?”叔仲昭伯说:“你们这次来访楚国,不是为了个人安身立命,(而是)为了鲁国的利益,所以才不怕辛苦地远道而来向楚国表示尊崇,并不是认为楚国是正义的,而是畏惧它大国的名分和众多的甲兵。认为别人是正义的,固然要庆贺其喜而忧虑其忧,何况是畏惧而慑服于人呢?听到他的可怕之处前往,听说楚君死了又要返回,如果楚国芈姓有子孙继承王位,又会有谁代替他主办丧事呢?楚王太子现已成年,楚国的掌权者尚未变动,我们为先君而来,他死了我们就回去,谁能确保新君的德行不如先君呢?即使在国内听到楚国有丧也应前去吊慰,现在听到有丧反而回去,谁能说这不是对楚国的轻侮呢?楚国大臣侍奉新君承担政事,谁能说他们对新君已有二心呢?楚国的君臣想要除掉那些轻侮自己的国家,比他们前人的动作还要快,这样楚国对我国的仇恨不就更大了吗?倘若听从国君的话中途回国而遭致祸患,倒不如违背国君的意见以避免灾难。如果有抵御楚国的战术和守护鲁国的防备设施,就可以回去;如果没有,不如到楚国去吊丧。"于是大家继续前行。(鲁襄公从楚国)返回,到方城山时,听说季武子袭占了卞城,鲁襄公打算返回(楚国),请求楚国出兵讨伐季武子。(大夫)荣成伯说:“不可以!国君对于臣子来说,他的权威是极大的。如果国君的命令不能在本国执行,却要依靠别国诸侯的力量,那么其他诸侯谁还会亲近他呢?倘若请到楚国的军队攻打季武子,而鲁国人之前并未反对季武子夺取卞城的举动,他们一定会听从他的命令,防守必然会牢固。倘若楚国战胜鲁国的季武子,我们尚且不知道姬姓诸侯的态度如何,又怎么知道楚君将如何对待您呢?楚国也会安置他们的同姓来镇服东夷,排除华夏诸侯国,这样楚国就会称王天下,他们对您能有什么恩德,难道会(把卞邑)还给您吗?倘若(楚国)没有打败鲁国的季武子,那么您用蛮夷的军队讨伐了季武子,又再想返回鲁国的话,一定达不到目的了,不如把卞邑赐给季武子。季武子出于感恩侍奉国君,也不敢不改过,国君还是回国吧!”于是(鲁襄公)回到了鲁国。

材料二:

鲁襄公出访楚国时,季武子(乘机)抢取了卞邑,(他)派季冶去迎鲁裹公回国,(刚走不久,)随后又追赶上季冶交给他一封盖了官印的信,让他转交给鲁襄公。信上说:“卞邑的人将要叛变,我讨伐他们,已经占领了卞邑。"鲁襄公阅信后还未说话,荣成伯(就让季冶转告季武子)说:“你是辅弼鲁国的重臣,国家的事务,实际上可以由你裁夺。只要你认为是对国家有利的事就由你做主,何况区区一个卞邑呢?卞邑(的人)有罪过,你去讨伐他们,这是你权限之内的事,又何须来禀告呢?”季冶回去后,交还俸禄而辞官不出,说:“(你)派遣我去欺骗国君,认为我贤能。贤能却欺骗自己的国君,怎么还敢享受俸禄而立朝为官呢?"

15.C【解析】C.“寄寓着奋楫争先之意,说明友人有追附攀比之心”错误。诗中看不出“奋楫争先"之意。且“追攀”指追随攀登,“许"是应允,诗句表达的是诗人希望能够有机会去友人书斋看一看的意思。故选C。

16.①“孔与颜”,孔子与颜回,代指儒家大道。写孔、颜,是在建议友人树立正确的读书目的:于书中寻获孔、颜所主张的大道。

②“不然"一转,为友人提供另一种人生选择:像祖先一样“跨鹤出云寰”,即退隐江湖,超然世外。

③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对“钓今"的否定,即叮嘱对方不要追求功名利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