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崂山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崂山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崂山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崂山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崂山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中考一模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本试题共三道大题,含24道小题。所有题目均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19分)

请阅读文段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历史上不乏关于文士目不(kuī)园、刻苦攻读的励志故事,甚至有人从中总结出了许多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譬如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故事家喻户晓。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宋代《雪窗读书图》描绘的就是文人在雪天里不畏严寒、苦读不(chuò)的状态。这幅画虽非名家手笔,但笔力遒劲,处处显现出画家的构思栩栩如生:选取巉岩绝壁为前景,并以崖上巨柏为荫(bì),突显士人隐居读书、心无旁骛的情状;以绕堂而生的丛竹,烘托士人坦荡如砥的情操。整幅画作笔墨技法(xián)熟,山石、松竹的画法抑扬顿挫,近景之细致与远景之概括形成对比,营造出高邈苍茫的意境,俯仰生姿,让人叹为观止。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是()

A.譬pì如B.遒劲jìnC.坦荡如砥dǐD.高邈miǎo

2.文段拼音处依次应填写的汉字有误的是()

A.窥B.辍C.敝D.娴

3.文中画线成语运用不恰当的是()

A.家喻户晓B.栩栩如生C.心无旁骛D.叹为观止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是()

A.让书本里的知识“活起来”,让知识走进生活,就能极大激发孩子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B.课间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让学生增强体质、磨练意志,还能为学生创造更多交流的机会。

C.释放乡村文化的内在魅力,既需要在深入挖掘、强化保护上下功夫,也需要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做文章。

D.我国科研人员用智慧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谱写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丽诗篇。

5.根据提示填写名句。

①一切景语皆情语。“①___,闻道龙标过五溪”,这是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渲染的离别氛围;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床头屋漏无干处,②”,描绘了秋雨肆虐下茅屋的凄凉;杜甫登临泰山,“荡胸生曾云,③”,写出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④”,写出小石潭水的无比清澈;崔颢在《黄鹤楼》中⑤“_____________,”一句写自己登楼远眺看到阳光下草木繁盛、生机盎然的景象。

6.下面是一则关于低碳生活方面的公益广告。请向班级同学介绍该公益广告的构图要素及寓意。(介绍时注意要素齐全,语言简明得体)

二、阅读(51分)

(一)名著阅读(6分)

7.下面对名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武艺高强、嫉恶如仇,和他有关的情节有“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等。

B.《海底两万里》是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之一,作品中的阿龙纳斯教授一开始并不甘心离开“诺第留斯号”,后来却坚决逃离了。

C.《骆驼祥子》中的孙侦探是当时社会黑暗权势的象征,他两次使祥子的梦想破灭,可谓是祥子悲剧命运的罪魁祸首之一。

D.《儒林外史》中的范进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思想毒害,他原是穷秀才,受人欺侮,中举后能同情百姓,为民请命。

8.哲学家叔本华说:承受住痛苦的磨练,人生才能升华。请从下面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典型情节,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①孙悟空(《西游记》)

②简·爱(《简·爱》)

(二)诗歌阅读(6分)

9.下列对《雁门太守行》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黑”,写敌兵很多,犹如黑云翻卷,仿佛要将城墙压塌,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塞上燕脂凝夜紫”中的“紫"是写战士们的鲜血渗透到土壤当中,发出了暗紫色的颜色,写出当时战斗的激烈与残酷。

C.“霜重鼓寒声不起”写深秋季节,霜气太重而鼓声沉闷,“重"寒”等词凸显战争环境艰苦,士兵因而气势低沉、缺乏斗志。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句运用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表现出他们誓死为国的壮志豪情。

10.下列对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亲射虎,看孙郎”中的“孙郎"是指孙权,词人以孙权自比,表示自己勇武可用,表现了诗人的豪情。

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写歌女不知道亡国之事,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深切同情。

C.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写暮春时节,花儿凋零,燕子归来,表达了作者伤春惜时之感。

D.“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中的“春社"指古人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的节日,这一联既写出热闹欢快的场景,又表现了当时淳朴的民风。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①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②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③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黄生借书说》袁枚(清代)

①随园主人:即袁枚,作者自称。②庋:庋,置放、收藏。③通籍:名字登记在官籍中,指开始做官。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贫难致___致:得到

B.若业为吾所有___业:学业

C.曰“姑俟异日观”云耳俟:等待

D.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固:本来

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非独书为然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B.为一说,使与书俱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C.吾不得而见之矣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D.随园主人授以书以头抢地耳(《唐雎不辱使命》)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

B.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

C.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

D.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

1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富贵人家的书很多,可谓是汗牛充栋,但是他们读书的却不多。

B.作者说自己和张氏不同,张氏吝惜书籍不肯外借,而自己却愿意和别人共享。

C.本文主要通过详细描写作者自身艰难的求学苦读的经历,以此来劝勉黄允修。

D.作者希望黄生懂得什么是“幸"和“不幸”,专心读书,读完及时把书归还。

15.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9分)

材料一:

2月7日,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正式开站,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之后,我国建设的第五座南极考察站,也是第三座常年考察站。秦岭是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新站以此命名,是绵延传承中华历史文化记忆的一个精神象征。秦岭站位于南极罗斯海沿岸区域,这一区域是地球上为数不多、最接近原始状态的极地海域之一,吸引了许多国家在此建设考察站,这里曾是中国南极科考布局的空白。在南极大陆所有的边缘海里,罗斯海是最向南延伸的一片海,其湾顶纬度离南极点很近,有独特的科考价值。“绿色考察"理念贯穿于秦岭站的设计和施工全过程。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占比超过60%;所有的油漆、建材均采用无甲醛无氟材料。

材料二:

①我国自1984年首次南极科考至今,一代又一代科考队员奔赴地球最南端,这片终年冰雪覆盖的神秘大陆,究竟有何魔力,吸引我们孜孜不倦地探索

②严酷的自然条件,导致南极大陆生物稀少,但围绕大陆的南大洋,却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常年或季节性栖息在南极的鸟类就有41种,仅企鹅数量就多达2亿只;常年生活在南极的海豹总量约3200万头;鱼类约200种,其中四分之三为南极鳕鱼,主要分布在南极陆架区。南大洋磷虾总藏量常年维持在50亿吨之内,每年可渔获5000万吨且不会影响生态平衡,这相当于当今世界总渔获量的一半!

③南极冰层覆盖下的矿产、能源、淡水资源,也是世界各国开展南极考察的动机和目标。南极的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大陆架区,石油储藏量500亿—1000亿桶,天然气储量30000—50000亿立方米,此外还拥有巨大的风能、潮汐能和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南极洲还是地球最大的淡水资源库,其98%的土地常年被冰雪覆盖,冰盖平均厚度2350米,冰盖储存了全世界80%可用淡水,且没有受到污染,可供人类用7500年。按照上世纪末的开采速度计算,地球上现可开发利用的石油、天然气储量只够维持50年左右,煤炭也将在160多年后消耗殆尽。

④南极冰盖总面积将近1400万平方公里,平均厚度约2100米,被称为地球的“冷源”,如果全部融化,不仅能让全球海平面升高约58米,而且会深刻影响地球的气候环境。因此,南极冰盖的未来变化,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南极冰盖受到大气和海洋变暖的显著影响,正在加速消融。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岭站是我国在南极建成的第三座常年考察站,施工过程做到了绿色环保,填补了我国在南极罗斯海沿岸区域的布局空白。

B.秦岭站的命名和昆仑站、泰山站一样,都以我们国家重要地理标志、文化符号命名,充分体现了国家的文化自信。

C.材料(二)第②段运用列数字的方法,详细具体地表现了南极大陆上生物资源之丰富,很有说服力。

D.从材料(二)第③段可以看出:南极矿产资源丰富,如大陆架区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南极洲还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库。

17.阅读材料二中的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按照上世纪末的开采速度计算,地球上现可开发利用的石油、天然气储量只够维持50年左右,煤炭也将在160多年后消耗殆尽。(句子中的加点部分能否去掉?请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18.南极科考意义深远,有人说南极科考是“为地球和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请运用材料二中的相关内容,分条列出这样说的依据。

(五)文学作品阅读(18分)

昆仑石

冯文超

①走进昆仑山口,就被那巍峨苍莽的山势所震撼,群峰巉立,突兀高峻,上干云霄。四季不化的冰凌雪雾,让昆仑山的磅礴里又多了几分清冽。哦,真不愧是“万山之祖”!让人惊叹不已!

②这山看上去没有一点植被,只有岩石和岩石的组接,如巨人雄壮的骨骼,石沟深壑,绝无柔和线条,山山相依,如削如攒,挺拔峥嵘。

③那么就进山吧!

④顺着109国道,从一个叫南山口的地方走进去,这一路,看吧!群峰相连,峰回路转,相迎相送,虽海拔高度不一,但都是巍峨巨石筑成的山体。山石大多呈青灰、赭黄、赭红色,给人感觉如翻阅时间久远的巨型线装书册,又有朱笔勾画。这样一页一页地读着,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个个历史身影,峨冠博带的屈原大夫也飘然而来,曳袖长吟《九歌》:“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⑤与我们正在行走的青藏公路平行的,是那条青藏铁路,锃亮的钢轨上跳动着耀眼的光。这两条天路齐头并进,如长梯向昆仑山深处延伸……我注意到,那覆着积雪的铁路路基,是由一块块道砟组成,同行的铁路工务部门的同志说来自昆仑石。

⑥哦,昆仑山是它们的母体。

⑦记得以前我去过山下的一个叫南山口的采石场。那是生产道砟的地方,工人告诉我,昆仑山石大多为青麻岩,坚硬度仅次于花岗岩石,是做铁路道砟的好材料。拿起两块石头相撞,顿有钢铁铿锵之声,由于它坚硬无比,粉碎机的钢板经常被崩坏,而粉碎时,那响声真是惊天动地,震耳欲聋;那石烟滚滚,飞向天空,颇像浓烈呛嗓的硝烟。就是这一块块坚硬的昆仑之石,托起了这长长的钢轨和公路,托起了几代人的梦想。

⑧天气本来晴朗,转而就阴了,飘起洁白的雪花。昆仑群峰顿时被一片烟雪所笼罩,一切都朦胧迷茫起来,气温骤然下降。而平常天晴时,太阳紫外线之强,同样令人咋舌。对于昆仑群山,这气候仿佛就是个淬火炉,铸就了昆仑坚硬的骨骼。

⑨冒着冰霰雪雾,我们在昆仑山的深处歇脚。那里有个铁路工点,走进去,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是那院子里摆着许多昆仑石。这里终年风雪为伴,缺氧寒冷,走路快了都会气喘。维护这条天路,辛苦可想而知。工区的小院收拾得干干净净,这里的气候很难种植物,却摆了不少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昆仑石,乳白色、深青色、褐黄色,摆在那儿,让你驰骋想象。有的石头上边画着牦牛、藏羚羊等动物,它们应该是这些铁路工人的唯一邻居。你别说,画得很像,那牛犄角,那蹄,画得都很可爱,惟妙惟肖,特别是那绒毛,长长的,飘起来,真像活了一样。望着,感叹着,我们忘记了呼啸的风雪和彻骨寒冷,心里热乎乎的,满是敬佩。

⑩我有疑问,这么坚硬、沉重、如钢似铁的昆仑石,是怎么搬到工区院子里的面容黢黑的工人回答我,是用机械和人力。他们说得很平淡,只微微笑着。

这些昆仑石边还有一条小路,那是无数小小昆仑石砌成的,那些小石头晶莹光滑,十分可人,远望犹如一条漂亮的珍珠项链。工人说这些小石头是从旁边清冽湍急的昆仑河里捞出来的,它们都经过雪水的磨砺洗礼。

搅天雪花继续急匆匆地飘洒着。忍着强烈的高原反应,我们又开车上路了。穿过辽阔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来到唐古拉山口,这是天路的最高点。这里的天气,一日三变。雪停了,灿烂阳光倾泻下来,无数白云飞渡、缭绕在湛蓝深邃的天空,如织锦缎,好壮观啊!比起昆仑,唐古拉山似显低矮,但地表是升高了!民谚讲:昆仑险,唐古拉高。到了唐古拉,伸手把天抓。站在这里,觉得脚下虚虚的,心脏有往外扯的感觉,同行者都受不了了,急忙把氧气管插进鼻孔……

忍着头痛欲裂的高原反应,我们艰难地来到最高点的一座石碑前,碑侧红字注明: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5072米。碑上有密密嵌文,红漆描就,看了结尾,知道是西藏那曲人民立的碑。断断续续读出:

“……建青藏铁路……虽历人世之艰险,然以人之本……他们金戈铁马、铺铁路以攀昆仑……为青藏筑钢铁坦途,功高昆仑。”

无数昆仑石托起的这条铁路,在阳光下发出光彩,犹如璀璨珍宝。仰望,一只雄鹰在雪后湛蓝的高空中翱翔,翱翔……

(选自《人民日报》,文章有改动)

19.文中多处写到昆仑石。请浏览文章⑤-段,分条概括都写了哪些昆仑石,各有什么主要特点。

20.请选择一个角度,赏析第④、⑩段中的画线句子。

(1)山石大多呈青灰、赭黄、赭红色,给人感觉如翻阅时间久远的巨型线装书册,又有朱笔勾画。

(2)他们说得很平淡,只微微笑着。

21.分析段中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22.对于段碑文中的这句话,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哪些词语应该重读?并请说明理由。

他们金戈铁马、铺铁路以攀昆仑……为青藏筑钢铁坦途,功高昆仑。

23.文章段画线句子含意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三、写作(5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想要向上生长,必先向下扎根。坚持做事、用心做事,才可能厚积薄发。不必急着让生活马上给你答案和结果,沉下心来,默默耕耘,美好自会在恰好的时候盛装莅临。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在材料含意范围内立意;题目自拟;除诗歌外,体裁不限;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得使用试卷中的其它材料;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2.C3.B

【解析】1.本题考查汉字字音。

B.遒劲(jìn)——jìng;

故选B。

2.本题考查汉字字形。

C.荫敝——荫蔽;

故选C。

3.本题考查成语使用。

A.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在此形容“许多人都知道这些勤奋好学的故事”,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栩栩如生:比喻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在此形容“这幅画显现出画家的构思”,不符合语境,使用不正确;

C.心无旁骛: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在此形容“士人隐居专心读书的情形”,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在此形容“整幅画作让人感觉画得很好”,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选B。

4.A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

A.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上“的兴趣";

故选A。

5.杨花落尽子规啼雨脚如麻未断绝决眦入归鸟皆若空游无所依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啼、断绝、决眦、历、萋”等字词易写错。

6.示例:该图案由人、自行车和绿叶组成,表现出一个人在一片树叶形状的路上骑自行车的欢快场景。寓意:提倡绿色出行,实现低碳环保。意思对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通读题干,抓住主要信息,明确答案要求;然后找出图中所含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比较;最后依据题干要求,规范作答。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图案由人、自行车和绿叶组成,一个人正在骑着一辆自行车,表情愉悦欢快,自行车所行驶的道路呈现为绿叶的形状。这则广告的主要寓意在于提倡环保低碳的出行方式,通过骑自行车来减少碳排放,实现环保目标。同时,绿叶也象征着绿色环保的理念,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珍爱自然。因此,这则广告的构图和寓意都非常符合低碳环保的主题。在向班级同学介绍时,可以这样说:“这则低碳生活公益广告非常有创意。图案由人、自行车和绿叶组成,描绘了一个人在绿叶形状的路上骑自行车的场景。这幅画面不仅让人感受到骑行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绿色出行、低碳环保的深刻寓意。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选择环保的出行方式,为保护地球贡献一份力量吧!"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7.D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内容理解和分析。

D.有误。在《儒林外史》中,范进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知识分子。他几十年屡试不第,最终在中举后虽然物质上变得富有,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但他的灵魂已经被科举制度所毒化。他并没有展现出对百姓的同情或为民请命的品质,反而与张静斋等封建统治者称兄道弟,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因此,说他中举后能同情百姓,为民请命是不准确的。

故选D。

8.示例:孙悟空大闹天宫被捉,被众天兵押到斩妖台,刀砍斧剁、放火煨烧、电击雷打,丝毫不能伤损。后来,太上老君把孙悟空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用火扇锻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孙悟空在八卦炉里炼成一双火眼金睛。正是凭借这双火眼金睛,孙悟空才能一眼辨出人、妖、神。孙悟空经受住磨炼,练就了本领。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承受住痛苦的磨练,人生才能升华”,强调经历了磨炼,才能培养品格,练就本领,提高能力,使人生绽放光彩。从给出的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典型情节来结合叔本华的话,谈谈自身的理解即可。

示例:简·爱在舅妈里德太太家里,童年简爱受尽歧视、折磨,内心萌发反抗意识,最终逃离盖茨海德。在洛伍德学校,她经常挨饿受冻。挨打罚站好友海伦的离去,让简·爱的幼小心灵感受到生命的残酷。坦普尔老师的离去,让简·爱决定过一种新生活。这体现她的自主意识,积极寻找自身价值,主动反抗。磨炼没有将简·爱打败,反而使其变得坚韧,懂得反抗,自尊自爱。

9.C

【详解】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C.“士兵因而气势低沉、缺乏斗志"表述错误。“霜重鼓寒声不起”意思是:天寒霜气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重"是对“霜”的形容,表现天气寒冷,夜里霜结得很厚,导致“声不起”,即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低沉),表现行军环境艰苦,但是援军却无所畏惧,侧面表现战士们不惧严寒,英勇无畏的形象特点。

故选C。

10.B

【详解】本题考查诗文词句理解分析。

B.有误,这里的“商女”是指歌女,通过歌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来暗示当时的统治者并没有从陈后主的亡国中吸取教训,依然沉湎于声色之中,抒发诗人了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担忧之情。而不是表达作者对她们的深切同情;

故选B。

11.B12.D13.B14.C15.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借来,一定担心别人催着还,因而就内心担忧,把玩不停。

【分析】1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B.错误。“若业为吾所有"意思是: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所拥有。业:副词,已经。

故选B。

12.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是/介词,对,向;

B.连词,和/动词,给;

C.代词,指代书/结构助词,的;

D.都是介词,用,把。

故选D。

1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句意为:(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往借"省略了主语“我”,“不与"省略了主语“张氏”,“归而形诸梦"省略了主语“我”,因此要划分为三层;“其切如是"是对“我”心情的概括,为单独一层意思。故断为: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

故选B。

1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C.“通过详细描写作者自身艰难的求学苦读的经历"表述错误。作者拿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来劝勉黄允修,这是概述,不是详细描写。

故选C。

1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重点词语:

夫人:那人;强:勉强;假:借;惴惴焉: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玩弄,抚弄;已:停止。

【点睛】参考译文:

读书人黄允修来(向我)借书。我把书交授给他并且告诉他说: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呢?那些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的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不用说了。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担心别人催着要还,因而就显出忧惧的样子,抚摸玩赏那东西久久不能停止,心想:“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给人)拿回去,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所拥有,(我)一定会(把它)捆扎好放在高处,保存起来,说一声“姑且等到另外的日子再看吧。”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我)做了官以后,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书,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不过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和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出借)似乎并不相同。这样看来,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了姓张的,而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遇到我吧?(黄生)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而且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我)写下这篇说,让(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16.C17.不能去掉。这句限制语表现出后面“50年"160年”这两个数字推算的依据,这样表述更加严谨、精准,增强可信度和说服力。18.(1)南极能够为人类提供鱼类、磷虾等更丰富的海洋资源。(2)南极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人类能源危机下的新希望。(3)南极冰盖的变化是地球未来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风向标。

【解析】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根据材料(二)第②段“严酷的自然条件,导致南极大陆生物稀少,但围绕大陆的南大洋,却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可知,第②段主要说明的是围绕南极大陆的南大洋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而不是南极大陆生物资源丰富;

故选C。

17.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根据材料二第③段“按照上世纪末的开采速度计算,地球上现可开发利用的石油、天然气储量只够维持50年左右,煤炭也将在160多年后消耗殆尽”可知,“50年"和“160年”这两个时间数据是基于“上世纪末的开采速度"这一特定条件推算得出的。这一限制语为数据的来源和推算提供了明确的依据,确保了信息的严谨性和可信度。如果去掉该限制语,数据将失去具体的参照标准,导致信息表达不够准确和严谨。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材料二第②段“围绕大陆的南大洋,却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南大洋磷虾总藏量常年维持在50亿吨之内,每年可渔获5000万吨且不会影响生态平衡”可知,南极科考有助于人类获取更丰富的鱼类、磷虾等海洋资源,为食品供应和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根据材料二第③段“南极冰层覆盖下的矿产、能源、淡水资源,也是世界各国开展南极考察的动机和目标"等可知,南极的石油、天然气以及清洁能源等丰富矿产资源,可以缓解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能源来源。

根据材料二第④段“而且会深刻影响地球的气候环境”“南极冰盖的未来变化,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重中之重"等可知,南极冰盖作为地球的“冷源”,其未来变化对全球气候有重大影响。因此,南极科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助于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19.(1)做铁路路基道砟的昆仑石,特点:坚硬无比(2)工区院子里的昆仑石,特点:形状各异,逼真可爱(3)砌成小路的昆仑石,特点:晶莹光滑20.(1)想象奇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昆仑石的独特形状和颜色,传神地刻画出它那久经风雨磨炼、饱经沧桑的状态。(2)通过写铁路工人们的神态和动作,表现了他们的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淳朴低调的品格。21.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自己登上天路最高点后极度痛苦、难以忍受的状态,侧面衬托铁路工人们面对的险恶自然环境,表现出他们背后付出的艰辛,更加深切地让读者感受到他们的伟大精神。22.提示:重音,如“金戈铁马"攀”“高"等;语气如“崇敬”“赞美"等。结合文意具体说明理由。23.(1)雄鹰,象征了铁路工人们坚强不屈的精神,象征他们敢于克服困难,在昆仑山修建铁路的巨大勇气和决心。(2)表达了对他们的深深赞美和敬仰之情。

【解析】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1)根据第⑤段“那覆着积雪的铁路路基,是由一块块道砟组成,同行的铁路工务部门的同志说来自昆仑石”和第⑦段“昆仑山石大多为青麻岩,坚硬度仅次于花岗岩石,是做铁路道砟的好材料"可知,做铁路路基道砟的昆仑石,主要特点是坚硬无比。

(2)根据第⑨段“工区的小院收拾得干干净净,这里的气候很难种植物,却摆了不少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昆仑石”和“有的石头上边画着牦牛、藏羚羊等动物,它们应该是这些铁路工人的唯一邻居。你别说,画得很像,那牛犄角,那蹄,画得都很可爱,惟妙惟肖"可知,工区院子里的昆仑石,主要特点是形状各异,逼真可爱。

(3)根据第段“这些昆仑石边还有一条小路,那是无数小小昆仑石砌成的,那些小石头晶莹光滑,十分可人,远望犹如一条漂亮的珍珠项链”可知,砌成小路的昆仑石,主要特点是晶莹光滑。

20.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呈青灰、赭黄、赭红色的山石比作时间久远的巨型线装书册,并通过“朱笔勾画"的细节,形象地描绘了昆仑石的颜色和质感。这种比喻既传达出昆仑石的独特外形,又暗示了它经过漫长岁月和自然之力的雕琢,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

(2)这句话通过描绘铁路工人们的神态——“平淡”和动作——“微微笑着”,展现了他们面对艰苦工作环境时的平和、乐观态度。这简单的一笑,揭示了他们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和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淳朴和低调,让人感受到他们默默奉献的品质。

21.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句段的作用不能脱离全文孤立看待,要看它在全文的位置,做到“段不离篇”。

内容上,根据第段“站在这里,觉得脚下虚虚的,心脏有往外扯的感觉,同行者都受不了了,急忙把氧气管插进鼻孔"可知,画线部分生动描绘了作者和同行者登上唐古拉山口——天路的最高点后,由于高原反应而出现的身体极度不适的状态。这种描述让读者能够真实感受到高原的恶劣环境和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的生理反应。

结构上,这段描述不仅是为了表现作者自身的体验,更重要的是通过侧面描写,反映出铁路工人们在修建和维护这条天路时所面临的艰苦环境。工人们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仍然能够坚持工作,完成铁路的建设,这无疑凸显了他们的坚韧和奉献精神。因此,这段描述在文中起到了衬托和强化的作用,让读者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铁路工人们背后的艰辛和伟大。

22.本题考查文本情感的理解和朗读技巧的运用。解答时,首先,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他们金戈铁马、铺铁路以攀昆仑……为青藏筑钢铁坦途,功高昆仑。”这句话描述了铁路工人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以坚定的决心和巨大的努力铺设铁路,其功绩与昆仑山一样高大。其次,在朗读中,重音是表达句子重点和情感的重要手段。在这句话中,“金戈铁马"攀”“高"等词语应该被重读,以强调工人们的决心、勇气和伟大成就。接着,语气是传达句子情感的关键。对于这句话,应该选择崇敬和赞美的语气来读,以表达对工人们无私奉献和伟大精神的敬意。最后,需要结合文意具体说明选择上述重音和语气的理由。例如,“金戈铁马”体现了工人们的坚定和勇敢,“攀"字则表现了他们不畏艰难的决心,“高”字则是对他们功绩的赞美。因此,这些词语应该被重读,并使用崇敬和赞美的语气来朗读整句话。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23.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内容和主旨理解语句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从表层含义来看,文章段中的画线句子“仰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