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南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题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融合了大象、犀牛、虎豹、鸟雀等意象,一座“四不像"神兽巍然挺立。神兽背上,祭祀者头顶华美铜尊跪坐,再现了古蜀国祭祀的场景。近日,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出现了这尊通高1.589米的“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
铜像散发着古蜀文化的神秘与魅力。鲜为人知的是,它是由出自三星堆不同考古区域的文物通过人工智能(AI)技术“跨坑拼接"而成,其组件分别来自2021年三号坑出土的铜顶尊跪坐人像、1986年二号坑出土的铜尊口沿以及2022年八号坑出土的铜神兽。
这是去年3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腾讯签约合作后,联合项目组开展的首个试点文物模拟拼接项目。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的指导下,借助人机协同模拟技术,先完成“数字拼接”,再进行实体文物拼接。
那么,AI是如何实现拼接的?
第一步是确认不同坑的文物能否拼到一起,以往要靠肉眼观察和经验判断,但在该项目中,通过AI智能计算分析文物的三维模型,团队成员提取文物的几何特征信息,计算特征相似性,就能得出拼接的匹配度,这被形象地称作“兄弟相认"。第二步是做“矫形手术”,即AI会基于几何分析、变形的裂缝检测和矫形算法,对文物变形的部分进行矫正。最后,AI根据形状分析的对称性补全算法“查漏补缺”,给文物修复专家提供文物原貌的多种猜想参考。
此次探索的意义不止于文物复原。“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的模拟拼接,使得团队逐步研发出AI辅助考古研究与文物修复的多个算法模型。目前,该算法已在模拟数据集上进行了验证。该团队还发挥智能计算优势,辅助文物考古专家进行文物病害分析。如根据文物的三维模型,利用几何学和物理引擎的AI算法,便捷测量并计算分析文物的裂缝长度、各横截面几何半径数据、不同拼接位置的匹配度等,这可以为专家进行文物劣化病害分析与文物保护修复提供量化支撑依据。
未来联合项目组还将开展AI辅助考古线绘图工具研发,提升我国文物考古研究的工作效率。
(摘编自《AI技术助三星堆文物“新生"》)
材料二:
电影《流浪地球2》中,图恒宇把女儿的意识上传到超强计算机,出现了拥有自我意识的数字图丫丫。这一情节体现了克隆数字人技术的终极阶段——数字永生。
数字永生可以理解为利用AI技术,将人类的形象、声音、思想用数字化形式保留下来,让人类生命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即可以达到对于思想的全面复制,全方位进化成为具备情感人格、思维模式、语言习惯、知识体系,可交流对话的智能体。相比于克隆外在的音容笑貌,数字永生更强调数字人自我意识和自我涌现能力,也更接近生命的真正意义。
要实现科幻场景中的数字永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程指出,从技术层面看,数字永生的挑战在于把人类意识精确地复制或转移到数字平台上。这至少包含两道程序,一是理解复杂的人脑结构,二是把这种结构以数据形式存储和再现。即便实现以上技术,也不意味着可以成功复制出人类意识,因为意识的本质及其与大脑物理结构之间的联系仍是科学界的未解之谜。
此外,数字永生也考验数据和算力。数字存储和处理能力的极限、数据的长期保存以及意识运行所需的资源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除了技术限制,数字永生还涉及一些更深刻的伦理问题。在数字永生概念中,“复制体”虽不具有肉体,但它继承了逝者的全部心灵内容。对于任何文化来说,都需要重新考虑同一性问题,即数字人是否等同于本人。这一问题将会挑战人们对于生命、死亡以及生活意义的传统认知。
数字生命的主体性问题是另一伦理难点。当前的虚拟数字人不具有“主体性”,也不具有人格权,但数字永生时代的虚拟数字人具有“主体性”可能。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只要人工智能体拥有人类智慧特征,具有自主性,能够自我运行、自我学习、推理结果并作出合理决策,它就能够拥有主体资格或至少拥有有限主体资格,并享有一定的人格权。
由于同一性和主体性的问题,引发更多伦理争议。比如,谁为数字人的不良行为后果承担责任,如何保证数字永生个体的自主权,人们是否有权销毁数字永生复制人等。针对数字人这一新型法律主体,必然需要为其配备相应的权利义务规范,并使这些规范满足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要求。
目前,国内外尚未出现针对数字永生的专门伦理规范文件。今年3月,欧洲议会正式通过《人工智能法案》,其中强调构建“可信赖人工智能"。这启示我们,AI“复活”应该具有一定的技术稳健性和安全性,确保人类主体的有效监督,使其发展朝着更加安全、负责任和可信赖的方向前进。
(摘编自《当AI“复活"成为产业——如何保障数字生命技术始终向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AI技术,考古界拼接三星堆中不同时期出土文物,全新创造了艺术作品“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
B.相较于依赖肉眼观察和经验判断进行文物拼接可行性论证,AI智能构建三维模型进行分析更加科学和高效。
C.数字永生是克隆数字人的终极阶段,更强调数字人自主意识和自我涌现能力,更接近生命的真正意义。
D.要实现数字永生,人类需面对生命的同一性和主体性问题,并解决人脑结构理解、数据处理和算力等难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AI辅助考古研究与文物修复的算法模型和辅助考古线绘图工具的成功研发,支撑并促进了文物考古研究工作。
B.如果数字永生得以实现,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生命、死亡以及生活的意义等传统认知将经受重大挑战。
C.欧洲议会正式通过的《人工智能法案》强调构建“可信赖人工智能”,这为数字永生的伦理规范打下了基础。
D.人工智能助力文物复原“新生”和人类意识“复活”,当前在文物考古和数字生命研究领域得到广泛运用。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数字永生面临伦理问题观点的一项是()
A.有人通过AI技术复活已故去的偶像,呈现出惊人的相似度,在一些平台上吸引巨大流量,但伤害了偶像亲人。
B.数字殡葬借助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技术)技术还原逝者音容笑貌,“电子墓碑”供亲人缅怀哀思。
C.雪村战斗中牺牲的无名烈士手中发现一张女性照片,经数字复原后,照片上的形象引发人们的网络寻亲行为。
D.上海永福园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在获得家属授权后,利用数字人技术让71年前牺牲的烈士用乡音念出家书。
4.请结合材料一,简述AI技术如何助力文物考古研究。
5.如何保障数字生命技术始终向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A2.B
3.A4.
①AI智能计算分析文物的三维模型,计算拼接匹配度,基于几何分析、变形的裂缝检测和矫形算法,对文物变形的部分进行矫正,给文物修复专家提供文物原貌的多种猜想参考。
②AI辅助考古研究与文物修复的多个算法模型,为专家进行文物劣化病害分析与文物保护修复提供量化支撑依据。
5.①明确界定数字人与本人之间的关系,确定是否具有同一性。
②明确数字人是否具有主体性和独立人格。
③形成一系列专门的法律条文,规定有关数字人的权利保护责任归属、存续权利等具体权责。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A.“全新创造了艺术作品"错误,根据材料一“兄弟相认”“矫形手术"查漏补缺”等相关内容,说明拼接的作品不是考古学家的全新创造,而是有科学分析的文物复原。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辅助考古线绘图工具的成功研发"错误,由材料一最后一段“未来联合项目组还将开展AI辅助考古线绘图工具研发,提升我国文物考古研究的工作效率”,可见“辅助考古线绘图工具的成功研发"并非事实,还未实现。
C.“为数字永生的伦理规范打下了基础”错误,“数字永生"只是科幻场景,要实现它“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所以《人工智能法案》的通过只是给人以启示,为数字永生的伦理规范打下基础这一结论不成立。
D.“当前在文物考古和数字生命研究领域得到广泛运用"错误,“广泛应用”于文无据。由原文文物复原新生“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是“联合项目组开展的首个试点文物模拟拼接项目”,谈不上广泛运用。而“人类意识‘复活’"也只是“科幻场景中的”,更不能“广泛运用"。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但伤害了偶像亲人”符合数字永生面临伦理问题的观点。
BCD都符合正向的伦理观念。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一,简述AI技术如何助力文物考古研究。
由原文“此次探索的意义不止于文物复原”,可知,AI技术已经助力文物考古研究完成了文物复原和新生的工作。借助人机协同模拟技术,先完成“数字拼接”,再进行实体文物拼接。具体步骤有三:通过AI智能计算分析文物的三维模型,提取文物的几何特征信息,计算特征相似性,得出拼接的匹配度;AI基于几何分析、变形的裂缝检测和矫形算法,对文物变形的部分进行矫正;AI根据形状分析的对称性补全算法,给文物修复专家提供文物原貌的多种猜想参考。
由原文“使得团队逐步研发出AI辅助考古研究与文物修复的多个算法模型"可知,可以帮助建立多个算法模型。由原文“该团队还发挥智能计算优势,辅助文物考古专家进行文物病害分析”,为专家进行文物劣化病害分析与文物保护修复提供量化支撑依据。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
题干要求谈谈“如何保障数字生命技术始终向善"。
由材料二“由于同一性和主体性的问题,引发更多伦理争议”“针对数字人这一新型法律主体,必然需要为其配备相应的权利义务规范,并使这些规范满足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要求"可知,要妥善解决数字人的同一性问题,数字人是否等同于本人,因为这一问题将会挑战人们对于生命、死亡以及生活意义的传统认知。因此概括为:明确界定数字人与本人之间的关系,确定是否具有同一性。
还要解决好“主体性”问题。由材料二“数字生命的主体性问题是另一伦理难点。当前的虚拟数字人不具有‘主体性’,也不具有人格权,但数字永生时代的虚拟数字人具有‘主体性’可能"可知,针对数字人这一新型法律主体,要为其配备相应的权利义务规范,并使这些规范满足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要求。因此概括为:明确数字人是否具有主体性和独立人格。
由原文“目前,国内外尚未出现针对数字永生的专门伦理规范文件”“确保人类主体的有效监督,使其发展朝着更加安全、负责任和可信赖的方向前进"可知,需要加强相关的立法,确保其具有一定的技术稳健性和安全性,确保人类主体的有效监督。因此概括为:形成一系列专门的法律条文,规定有关数字人的权利保护责任归属、存续权利等具体权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砸琴
张炜
琴棋书画,琴是摆在第一位的。琴是中国古琴,但延续到后来,各种琴都受人喜爱了。这里的人特别喜欢一种蟒皮制成的琴,因为它的声音仿佛来自海滩深处,听起来格外撩动人心。许多人听了,都觉得这声音有一种说不清的诱惑力。由于专门的乐器店少见这种琴,所以就要倚仗当地的制琴师傅。有名的师傅都是祖传的,他们个个身怀绝技,遵守传儿不传女的老规矩。爱琴的人不一定是弹琴的好手,他们只是爱,只是精于收藏而已。收藏是一种奇怪的嗜好,是一种癖,一旦迷上就很难改掉。
那儿有一位有名的制琴师,出自他手的琴在方圆几百里都享有盛名。他会制作好几种琴,然而最有名的还是那种蟒皮琴。城镇的一户收藏世家存有一把上百年的古琴,一切保护良好,唯有蟒皮裂开了。无奈中也只有找这个制琴师傅重新镶造了。内行人都知道,一把琴的高下贵贱,最关键的就是这蟒皮的搭配与选择,更有制作功夫的粗精。凡艺术都倚仗灵感,制琴当然是门大艺术,而这门艺术的穴位就在琴体与蟒皮之间。收藏家因为爱琴,心思不用在别处,所以家里的经济营生一般,虽然不算家徒四壁,可也好不了多少。他好大年纪才娶了一个妻子,两年后生子,老年得子疼爱得不得了,平时他和妻子与孩子是须臾不能分离的。
他的家住在城镇边缘,靠近一片林子,这里常常有一些野物跑出来玩儿,他与妻子从不伤害它们。有一天妻子正在家里灶上忙着,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就出门去了,她一时也没在意。不知过了多久,突然不远处传来了尖叫声,她一听是自己孩子的声音,就不顾一切冲了出去。原来孩子只戴了个红肚兜,这会儿蜷在一个草垛旁边,不远处就有两只豺狗模样的东西,它们一纵一纵地围着孩子跳,只是不敢近前。她拿起柴棒驱赶它们,到了跟前一看,只见一条不大的蟒蛇用身子围住了孩子,高高探起的头颅四处盯视,身上满是鲜血和伤痕。她吓得不敢喘气,定下魂来才知道是这条蟒蛇刚才与两只豺狗搏斗,救下了孩子的一条性命!她呼叫孩子时,那条蟒蛇就用嘴巴摩挲着孩子的腮,孩子很快就不哭了。这时蟒蛇才把身子放开,在一旁看着她把孩子抱起,缓缓地爬回了林子里。她最后一眼记住的,就是这条蟒蛇脖子处有一块金黄色的大斑。
男人回来后听过了这场历险,特意去找过那条蟒蛇,但没有找到。这时他的宝贝古琴已经送到那个师傅手中许久了,对方回答说这种事急不得。大约又过去了一个月,制琴师傅终于把修复的古琴拿回来了。这一天算是一个重要日子,男人见了古琴就忘了一切,他洗了脸洗了手,又换了衣服才去接那把琴,就差没有焚香沐浴了。制琴师傅当即拨弄了那把琴,声音韵味真是好得不能再好了。这把价值千金的古琴就算重生了。
师傅走后,妻子凑近了正在低头抚琴的丈夫,低头端量了一下,突然大声喊叫起来。她说她认得这蟒皮上的斑纹,这肯定是那条蟒蛇的皮。她这一叫,男人脸都白了。他赶紧放了琴,然后出门追赶制琴师傅。
他拦住那个人,开口就问蟒皮的来历。师傅说:要为这把古琴寻找合适的蟒皮就难了,所以才拖了这么久,家中贮存的所有原料都不合适,而自己又是个追求完美的人,这种琴需要配的是年纪合适的雌性蟒皮,还要有“金环扣”的,就是脖子上长了一种奇怪金斑的,这样的蟒皮会发出一种“金声"。师傅长叹,然后一脸欣慰说,他为了这把古琴不得不四处寻觅那种蟒皮,几次都想作罢,巧的是本城一个老猎人告诉他,说海边林子里就发现过这种蟒,于是他约了好几个猎人,徘徊在林子中数日才得手。
男人一声不吭回去了。这时妻子已经把那把古琴归到了专门的屋子里,这里藏有几十把琴。男人脸上一点儿血色都没有,他对妻子点点头,然后抄起一把锤子就进了藏琴的屋子。
他一口气砸毁了所有的古琴。
(有删改)
文本二:
点翠工艺,是中国传统金银首饰制作工艺,制作时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剪下活翠鸟脖子周围或背部亮丽的蓝色羽毛,轻轻地用镊子把羽毛仔细地排列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取用翠羽虽然并不需要杀鸟取羽,但对翠鸟将造成无法消除的伤害,被取过羽的翠鸟往往很快死亡。由于制作工艺的繁杂,在清代,点翠一般都是宫廷富豪的专属之物。后来点翠工艺也被烧蓝工艺(又称点蓝工艺、烧银蓝、银珐琅,以银作胎器,敷以珐琅釉料烧制)取代,1933年,中国最后一家点翠工场关闭,点翠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为故事的发生创设背景,不仅丰富了文化内涵,同时还表明传统习俗对“制琴师”“收藏家"形成的影响。
B.听闻妻子讲述孩子遭遇后,男人特意去寻找那条蟒蛇,“特意”一词可见他对蟒蛇的救命之恩心存感激,也担心它的伤势。
C.男人了解蟒皮来历后一声不吭,写出了他了解真相后的痛苦、震惊,对蟒蛇被杀的愤怒和痛惜,对自己爱好的厌恶和悔恨。
D.“收藏家"爱琴如痴,以至家徒四壁,好大年纪才结婚生子,后来懊悔自己玩物丧志,迷途知返,怒砸古琴彻底告别过往。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本一中蟒蛇善良通灵,为保护孩子与豺狗搏斗伤痕累累,最终以死触动人性觉醒,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B.文本一开头讲述古琴制作讲究用料,恪守祖传方式,与后文制琴师为了找到合适的蟒皮来修补古琴,冒险捕蛇取皮的情节呼应。
C.艺术创作常常注重色彩的运用,文本一中蟒蛇脖子处的“金斑”,既是它的典型特征,也是古琴能修复如初的关键,意蕴丰富。
D.文本一语言类似“零度写作"风格,即不显露作者的真实情感和价值评判,一切的内在都隐含在看似简淡、客观的平静叙述中。
8.文本一是如何刻画“收藏家”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9.文本一结尾收藏家“一口气砸毁了所有的古琴”,你如何理解这一行为?请结合两个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D7.A
8.①正面描写,为收藏琴家里经济情况受到影响,甚至耽搁了终身大事;他把心思放在收藏、保护古琴上,而非挣钱等俗事上,接回古琴时态度极为郑重,直接写出了他爱琴如痴,朴淡轻利、志趣高雅。②对比手法,“收藏家”的爱琴如痴与后面砸毁所有古琴形成对比,刻画了“收藏夹"的善良,以及对蛇的愧疚和感恩之情。③细节描写,他得知蛇为救子而受伤,特意去找蛇,这一细节描写,刻画了“收藏家”知恩图报。
9.①这体现了“收藏家"的人性的醒悟。他砸掉的不是“那把”古琴,而是“所有的"古琴,对古琴的爱好其实驱使了“制琴师”以及猎人捕蛇杀蛇,这种艺术追求是以蛇的生命为代价的,他的这种行为体现了人性的关照。②点翠工艺是中国传统金银首饰制作工艺,但它的制作对翠鸟造成了无法消除的伤害。点翠工艺被其他工艺所取代,最终退出历史舞,是动物保护意识提高,也是人性的体现。③现实生活中一些看似高雅、悠久的艺术文化,隐藏着对生命的残害。然而自然界的生物与人类是平等的,每种生物都是有灵性的,不能因为人类的艺术追求而牺牲自然界生命自由生长、平静生活的权利。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D.“后来懊悔自己玩物丧志"错误,“收藏家”砸琴的原因并非懊悔自己玩物丧志,“砸琴"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内心的沮丧与不满,也懂得自然生存的价值。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具有现实主义色彩”错误,“蟒蛇善良通灵,为保护孩子与豺狗搏斗伤痕累累”,这是一种超现实主义色彩。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
原文第一段“收藏家因为爱琴,心思不用在别处,所以家里的经济营生一般,虽然不算家徒四壁,可也好不了多少”,原文第四段“这一天算是一个重要日子,男人见了古琴就忘了一切,他洗了脸洗了手,又换了衣服才去接那把琴,就差没有焚香沐浴了”,是正面描写,刻画了“收藏家”爱琴如痴,朴淡轻利、志趣高雅;
原文第七段“男人脸上一点儿血色都没有,他对妻子点点头,然后抄起一把锤子就进了藏琴的屋子”,原文第八段“他一口气砸毁了所有的古琴”,“收藏家"砸毁所有古琴,与前文的“爱琴如痴”形成对比,更突出了他的善良,对蛇的愧疚和感恩之情;
原文第四段“男人回来后听过了这场历险,特意去找过那条蟒蛇,但没有找到”,这是一细节描写,他得知蛇为救子而受伤,特意去找蛇,刻画了他知恩图报。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收藏家”之所以“一口气砸毁了所有的古琴”,是因为那个蟒蛇救了自己的儿子,而它又被杀了,”收藏家"表示愤怒和痛惜;因自己的收藏而使这条救了自己儿子性命的蟒蛇被杀,他开始讨厌自己以前的收藏爱好了。砸毁所有的古琴,表示他甘愿舍弃对古琴的嗜好,以表达对蛇的愧疚和感恩之情。
另外,“收藏家”深知,制作好的古琴需要蟒皮做材料,人们越喜欢古琴,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蟒蛇被杀,人对艺术爱好是以捕杀生灵为代价的,他砸毁所有的古琴,表现了美好人性的复苏。借此表达了主旨,艺术不能以残害生灵为代价。
材料二,点翠工艺的制作需要的的是活翠鸟的羽毛,因此“对翠鸟将造成无法消除的伤害,被取过羽的翠鸟往往很快死亡”,这项工艺的制作与古琴的制作异曲同工,都是建立在伤害其它生命基础之上。它退出历史舞台和“收藏家”砸毁古琴,都体现了人类人性意识的觉醒。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光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近者,藩镇大臣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天子出其议以示执政,而介甫遽悻悻然不乐,引疾卧家。介甫乃欲辞位而去,殆非明主所以拔擢委任之意,故直叙其事,以义责介甫,意欲介甫早出视事,更新令之不便于民者,以福天下。窃闻介甫不相识察,颇督过之,上书自辩,至使天子自为手诏以逊谢,又使吕学士再三谕意,然后乃出视事。出视事诚是也,然当速改前令之非者,以慰安士民,报天子之盛德。今则不然,更加忿怒,行之愈急。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
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泽天下之民;光方欲辞位,以行其志,救天下之民,此所谓和而不同者也。故敢一陈其志,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
国武子好尽言,以招人之过,卒不得其死。光常自病似之而不能改也。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曩者与介甫A议论朝廷事B数相违戾C未知介甫之D察不察E然于光向慕之F心未始G变移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疾卧家中”与“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两句中的“引”含义相同。
B.“颇督过之"与“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督过"含义相同。
C.“出视事诚是也”与“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含义不同。
D.“与罪而绝之"与“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罪"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但司马光仍在信中反复致意,表达了对王安石的敬重和欣赏,这是君子之争的典范。
B.作为王安石的故交,司马光既不同于“门下之士”的歌功颂德,也有异于“非门下之士"的坐观其败,而是具陈已见。
C.司马光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对王安石面对异论者做法的态度和见解,并语重心长地劝告王安石应罢废新法。
D.司马光举国武子的例子,是从王安石的个人利益出发,劝告他不要重蹈国武子只听好话而最终不得好死的覆辙。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
(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答司马谏议书》)
14.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提到“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读了选文,你认为司马光对王安石提出了哪些批评?
【答案】10.BCE
11.D12.C
13.
(1)一起用就会立即求得天下太平,黎民百姓都会受到他的恩泽。
(2)虽然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理解,因此(我)只简单地给您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14.
①拒绝听取不同意见,以辞官相胁;②不能明辨是非,不能体察好友用心良苦;③心怀怨恨,对变法急于求成。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从前跟您议论起朝廷的政事,意见屡有不合,对此不知道您已经察觉到了或是没有察觉到,然而对于我来说对您的向往、敬慕之心始终没有改变。
“曩者与介甫"省略主语“我”,完整意思是“曩者我与介甫”,没有谓语动词,句意不完整,A处不断开;“议论朝廷事”,动宾结构,与“曩者与介甫"构成完整的一句话,B处断开;
“未知介甫之察不察”中的“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处不能断开,且“未知”前省略主语“我”,与“未知介甫之察不察”构成主谓句,CE两处断开。
故选BCE。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都是“拿来做凭借、理由"。句意:托病躺在家里。/不应该随意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
B.正确,两句的意思都是“责备”。句意:大加责备。/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的过错。
C.正确,的确;诚心。句意:出来办事的确是对的。/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
D.错误,怪罪;罪过。句意:还是怪罪而拒绝。/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劝告王安石应罢废新法"错误,由原文第二段“意欲介甫早出视事,更新令之不便于民者,以福天下”“出视事诚是也,然当速改前令之非者,以慰安士民,报天子之盛德"可知,司马光并不是“劝告王安石应罢废新法”,而是革除新法中不利于人民的措施、修改错误的法令。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起”,动词,起用;“致”,获得;“生民"名词,百姓;“被”,动词,蒙受。
(2)“强聒”,勉强多说几句;“见”,被;“上报”,回信,“自辨”,为自己辩解。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原文第二段“近者,藩镇大臣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天子出其议以示执政,而介甫遽悻悻然不乐,引疾卧家。介甫乃欲辞位而去,殆非明主所以拔擢委任之意"可概括出拒绝听取不同意见,以辞官相胁;
原文第二段“故直叙其事,以义责介甫,意欲介甫早出视事,更新令之不便于民者,以福天下。窃闻介甫不相识察,颇督过之”可概括出不能明辨是非,不能体察好友的用心良苦;
原文第二段“出视事诚是也,然当速改前令之非者,以慰安士民,报天子之盛德。今则不然,更加忿怒,行之愈急"可概括出心怀怨恨,对变法急于求成。
参考译文:
从前跟您议论起朝廷的政事,意见屡有不合,对此不知道您已经察觉到了或是没有察觉到,然而对于我来说对您的向往、敬慕之心始终没有改变。私下观察您独享天下的大名已经有三十多年,才能出众,学识丰富,难于起用,易于引退,远近的士人,认识的或不认识的,都说介甫不起用便罢了,一起用就会立即求得天下太平,黎民百姓都会受到他的恩泽。到现在您执政才一周年,所有的人都把罪责推给您,不知道您可曾听到过这些议论并且知道是什么原因吧?我私下认为您的门下之士,正在天天称誉您的盛德,赞颂您的功业,没有一个人敢把这些情况通报给您。而不是您的门下之士就都说:“他正受到君王的信任而专断朝政,不要触犯他而自取其祸,不如坐着等待,不出二三年,他将自己遭到失败。”像我就跟门下之士和非门下之士的态度不同,有愧作为你的朋友中的一员,不敢只求目前免于您的谴责、愤怒,而不向您一一陈述自己的恳诚。
近来,藩镇大臣中有说青苗钱不适宜的,天子拿出他的奏议,让执政大臣观看,您突然怒气冲冲很不高兴,托病躺在家里。而您却想辞职离开朝廷,这恐怕不符合英明主上提拔您而委以重任的本意,因此我在批答中直叙其事,用大义来责备您,本意是想促使您尽快出来治事,革除新法中不利于人民的措施,从而造福于天下。私下听说您对我的用意不能鉴察,大加责备,并且上书为自己辩解,以致逼使天子亲作手诏谦词致歉,又使吕学士一次又一次地表明挽留之意,然后才出来办理公务。出来办事的确是对的,但应当立即修改过去错误的法令,使士子、庶民得到安慰,以报答天子的大德。您现在不是这样,而是心情更加忿怒,推行新法越发急迫。观察您的用意,一定是想努力奋战天下的人,跟他们分个胜败,而不再考虑道理的是非,人民的忧乐,国家的安危,(对您的这种做法),我私下认为是不可取的。
您正欲得到相位以行其治国之道,使天下的人民受其恩泽;我正欲辞去官职,以行个人之志,使天下的人民得到拯救,这就是我所说的“和而不同"的涵意。因此敢于略陈我的志愿,亲自传达给您,以尽益友的情谊,至于是采纳或者拒绝,就全在您了。
国武子喜欢直言不讳地去揭露别人的过失,终于不得好死。我常常不满意自己跟国武子相似,但始终不能改正。虽然如此,如果让有道德的人听到直截了当的批评,又什么可发愁的?您是接受而听从,还是怪罪而拒绝;是责骂而加以侮辱,还是上奏皇上而加以贬逐,都没有什么不可,我等候命令就是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②。
蔡洲③新草绿,幕府④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冶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②征虏亭:亭名,在金陵,征虏将军谢安建立此亭,因以为名。③蔡洲:江中洲名。蔡,一作“芳”。④幕府:山名。
15.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诗的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评述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统治者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当取决于人事。
B.王词中“念往昔"一句,总结上阕,引出下阕,转入登临所思,词人像前代吊古文人骚客一样感叹着历史兴亡的荣辱。
C.两首作品均对自然之景的描写着墨较多,从景语中巧妙地道出盛衰对比,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D.两首作品都含蓄地借《玉树后庭花》曲尚在流行这一现象,暗示当朝统治者并未吸取历史教训,可谓意味深长。
16.抚州王安石纪念馆收录了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其下阕里写的是“但寒烟芳草凝绿”,与我们教材中“但寒烟衰草凝绿"不同。你认为哪种表述更合适?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
【答案】15.B16.①“衰”更合适。
②“衰”,“衰老”的意思,写出了草的衰老的状态,那衰老的枯草,在朦胧中呈现出一派没有丝毫生机的绿色,借景抒情,在景中蕴含了诗人对王朝昔盛今亡的哀叹之情。而“芳"表现的是草的茂盛,是乐景,不能体现词人此时沉重的忧虑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词人像前代吊古的文人骚客一样感叹着历史兴亡的荣辱”错误。“千古凭高"二句则是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所以,作者同古代文人不一样,抒发词人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表明观点,“衰”更合适。
先解释“衰"的意思,“衰老”的意思。再解释所在句子意思,“但寒烟衰草凝绿"的意思是“只有寒烟笼罩的衰草还凝聚着绿色”。然后写其中运用的手法、蕴含的情感,“衰"写出了草的衰老的状态,在朦胧中呈现出一派没有丝毫生机的绿色,晚秋时节一片衰败景象,借“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去的毕竟去了,六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败的自然景象,更不能再见到什么。借景抒情,在景中蕴含了诗人对王朝昔盛今亡的哀叹之情。
而“芳”形容的是草的茂盛,是乐景,表现的情感也应是愉悦的,与词人此时沉重的忧虑之情不符,所以“衰"字更合适。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总括秦人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们无尽的剥削和掠夺之上,而秦人自己却挥霍无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两句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生动。
(3)时空对举是指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描写景物营造意境,从而使读者在时空交错中获得审美体验。“诗圣”杜甫擅长在诗中运用这种创作方法,如:“______,______。"
【答案】①.奈何取之尽锱铢②.用之如泥沙③.吴楚东南坼④.乾坤日夜浮⑤.万里悲秋常作客⑥.百年多病独登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锱铢”“坼"乾坤”“垒"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姥姥这个家喻户晓的角色在《红楼梦》第六回就出现了。她在小说中出现的场景被人们概括为“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是什么让这个小人物如此深入人心,从研究者们的文章中也许能找到一些线索。19世纪30年代,涂瀛在《红楼梦论赞》中评论“刘姥姥深观世务,历练人情,一切揣摩求合,思之至深。"虽然刘姥姥是一名村妇,但有一定胆识,能说会道,幽默机智,恰到好处地配合演出,让贾府欢声笑语。刘姥姥还有一大特点——知恩图报,该特点主要是从A的事迹中体现出来的,研究者们论及这一点时大都持赞赏的态度。
在研究刘姥姥的文章当中,很大一部分文章都是在阐述刘姥姥在小说中的作用。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曹雪芹塑造这样一个身份卑微的老村妪,且浓墨重彩地描绘她在大观园的活动,此举定有深意。而深意就是让刘姥姥来B,并在这个过程中揭示贫富贵贱的差异,同时通过刘姥姥来衬托出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状态。这些观点可以概括为“见证”说和“对比映衬"说。
18.下列各句中的“什么”与文中加点的“什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什么,不吃早餐啦!
B.告诉我你在找什么。
C.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
D.她原是一个女短工,专给地主家拆洗衣服,照顾孩子什么的。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18.B19.将“虽然”移到“刘姥姥"后面,在“让贾府”后面加上“充满"。
20.A.她后来解救巧姐B.见证贾府由盛转衰过程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
原句中的“什么”表示询问情况。
A.表示惊讶或激动。
B.表示询问情况。
C.泛指“任何"一切”。
D.表示列举未尽。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虽然刘姥姥是一名村妇,但有一定胆识,能说会道……"两个分句主语一致,主语放在关联词之前,所以将“虽然”移到“刘姥姥"后面。
二是成分残缺。“让贾府欢声笑语”缺少谓语与“欢声笑语"搭配,应在“让贾府”后面加上“充满"。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此处所在语境强调体现刘姥姥知恩图报的情节。《红楼梦》中王熙凤死后,巧姐的“狠舅奸兄”为了图几个钱,要把巧姐卖给外藩王爷的时候,刘姥姥勇敢机智,不惜卖房卖地,倾家荡产救出巧姐。刘姥姥仗义营救巧姐表现了这个刘姥姥知恩图报的品质。所以此处可填“她后来解救巧姐"。
B处,此处需要结合《红楼梦》的内容来理解,“她在大观园的活动”指刘姥姥四次进贾府,“此举定有深意"是指见证了贾府从辉煌走向没落的全过程,所以此处可填“见证贾府由盛转衰的过程”。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人斯奈德有一首题为《桶上痕》的小诗,全诗仅三行,直白且通透,充满了自然生趣,干干净净又清清爽爽,语言也毫无费解之处。从形式上看,诗人耍了些小花招儿:他故意没有使用传统的左对齐的文字排列方式,而是以一种参差错落的形态呈现诗歌,同时又模仿了啄木鸟在桶上啄出的凹痕。这一形式所制造的不对称和不平衡感给诗歌增加了动感和活力。它上下摇摇晃晃,但又稳稳当当,整个结构产生了一种微小的能量——也许它的形状就像一只正在“笃笃"啄木头的啄木鸟。
不难看出,诗中也有一个微小的线性时间结构,表面上看,这三行诗写的依次是“声”“鸟"景”。先是未见其鸟先闻其声,诗人远远听到了“笃笃"之响,然后意识到是啄木鸟在啄桶,最后将目光转移到了森林,诗人听到林中传来的阵阵回声。这个次序有点儿像杜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两句中的倒装,这个写景颇有几分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妙趣。往深处想,诗人必定十分熟悉此处的环境,亦不是第一次听到啄木鸟将桶啄出凹痕的声音,不然“桶”“啄木鸟"啄桶声”都是未知数,猜测的难度增大了——他看不到桶,又如何知道啄的是桶?还啄出了一个凹痕呢?也许之前他曾看到过桶上的凹痕,所以才猜出是啄木鸟干的“好事";也有可能,诗人曾恰巧瞥见了啄木鸟从“犯罪现场”飞离的踪影。
21.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下列选项中符合《桶上痕》的内容和形式的一项是()
A.B.
C.D.
22.独立语是句子的特殊成分,与句内的其他成分不发生结构关系,在表意上有特定的作用。请分析第二段中两个加点的独立语在语境中的作用。
【答案】21.A22.①“不难看出"表示肯定的语气,说明某种结论或观点很容易得出,强调了“诗中也有一个微小的线性时间结构”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②“表面上看"表示从浅层面上看能够得到的印象或结论,这里指诗歌内容是以“声”“鸟"景”的顺序呈现的,同时暗示可能存在更深层次的内容,也提示后文有对诗人为什么如此写作的猜测。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之理解分析图表的能力。
由第一段中的“他故意没有使用传统的左对齐的文字排列方式,而是以一种参差错落的形态呈现诗歌,同时又模仿了啄木鸟在桶上啄出的凹痕"可知,这首诗的诗句排布参差不齐,据此排除BD。
由第二段中的“这三行诗写的依次是‘声’‘鸟’‘景’……诗人听到林中传来的阵阵回声”可知,诗中应先写听到了声音,然后写鸟,即啄木鸟,最后写目光转向森林,听到回响,据此排除CD。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两个加点的独立语都属于插入语,它的作用是使句子表意严密化,补足句意,包括说话者对话语的态度,或引起听话者的注意。
“不难看出"与“毫无疑问”“不用说"意思接近,作为句子的独立成分,表示肯定和强调的语气,强调下面的观点“诗中也有一个微小的线性时间结构”容易得出,显而易见。
“表面上看"指的是下面谈的三行诗的内容“依次是‘声’‘鸟’‘景’”,是就浅层次进行分析。与之相反的深层分析,如“妙趣"诗人必定十分熟悉此处的环境”等,需要读者去“猜测”,而且“猜测的难度增大了”。作为句子的独立成分,它暗示了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伏尔泰说,“常识绝不是人人熟知、毫不稀奇的东西。"常识,蕴含着科学规律和道理。古人通过对物候节气的观察总结出“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婴儿成长也有“先会走,再会跑"的说法。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句话组成。第一话引用伏尔泰的名言,指出常识是平常人都做不到的知识。第二句话指出常识和科学的关系。第三句话列举古人通过观察物候来安排耕作和婴儿成长顺序的常识,说明身边最常见的生活现象中蕴含了常识。综合来看,材料至少包含了两重思辨。第一重思辨为“常识”与道理和科学规律的辩证关系。常识的背后常常蕴含着道理和科学规律,道理和科学规律也可以用常识表达出来。第二重思辨为“常识"是不是平常人都能认识到的知识。“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说明耕作要遵循节气,“先会走,再会跑"说明要循序渐进。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这些事实无不体现了“常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由此可见,材料在强调一个事实,即常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我们应该懂得常识,应意识到常识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也只有认识和尊重常识,并以之服务于生活和社会。很显然,认识常识、重视常识、利用常识是写作重点关注的内容。
写作时,可以首先概述说明“常识不可轻”,即常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然后由此出发,说明“常识中有理”,即拨开现象可以看到本质的东西,通过介绍说明引发读者思考到认识事物和看问题不能仅止于表象。对此,举例说明,除了材料中提出的天气现象、建筑设计等,还可以另外选取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某些“常识”,说明其中的“理”。最后,则可总结说明,常识是长时间的生活经验的积淀,凝结着先人的智慧,我们要善于通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常识,蕴含着科学规律和道理等。
立意:
1.常识不可轻,常识中有“理"。
2.“常”之识,“理"之趣。
3.重视常识,尊重科学。
4.观生活常识,学科学规律。南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题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融合了大象、犀牛、虎豹、鸟雀等意象,一座“四不像”神兽巍然挺立。神兽背上,祭祀者头顶华美铜尊跪坐,再现了古蜀国祭祀的场景。近日,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出现了这尊通高1.589米的“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
铜像散发着古蜀文化的神秘与魅力。鲜为人知的是,它是由出自三星堆不同考古区域的文物通过人工智能(AI)技术“跨坑拼接”而成,其组件分别来自2021年三号坑出土的铜顶尊跪坐人像、1986年二号坑出土的铜尊口沿以及2022年八号坑出土的铜神兽。
这是去年3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腾讯签约合作后,联合项目组开展的首个试点文物模拟拼接项目。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的指导下,借助人机协同模拟技术,先完成“数字拼接”,再进行实体文物拼接。
那么,AI是如何实现拼接的?
第一步是确认不同坑的文物能否拼到一起,以往要靠肉眼观察和经验判断,但在该项目中,通过AI智能计算分析文物的三维模型,团队成员提取文物的几何特征信息,计算特征相似性,就能得出拼接的匹配度,这被形象地称作“兄弟相认”。第二步是做“矫形手术”,即AI会基于几何分析、变形的裂缝检测和矫形算法,对文物变形的部分进行矫正。最后,AI根据形状分析的对称性补全算法“查漏补缺”,给文物修复专家提供文物原貌的多种猜想参考。
此次探索的意义不止于文物复原。“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的模拟拼接,使得团队逐步研发出AI辅助考古研究与文物修复的多个算法模型。目前,该算法已在模拟数据集上进行了验证。该团队还发挥智能计算优势,辅助文物考古专家进行文物病害分析。如根据文物的三维模型,利用几何学和物理引擎的AI算法,便捷测量并计算分析文物的裂缝长度、各横截面几何半径数据、不同拼接位置的匹配度等,这可以为专家进行文物劣化病害分析与文物保护修复提供量化支撑依据。
未来联合项目组还将开展AI辅助考古线绘图工具研发,提升我国文物考古研究的工作效率。
(摘编自《AI技术助三星堆文物“新生”》)
材料二:
电影《流浪地球2》中,图恒宇把女儿的意识上传到超强计算机,出现了拥有自我意识的数字图丫丫。这一情节体现了克隆数字人技术的终极阶段——数字永生。
数字永生可以理解为利用AI技术,将人类的形象、声音、思想用数字化形式保留下来,让人类生命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即可以达到对于思想的全面复制,全方位进化成为具备情感人格、思维模式、语言习惯、知识体系,可交流对话的智能体。相比于克隆外在的音容笑貌,数字永生更强调数字人自我意识和自我涌现能力,也更接近生命的真正意义。
要实现科幻场景中的数字永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程指出,从技术层面看,数字永生的挑战在于把人类意识精确地复制或转移到数字平台上。这至少包含两道程序,一是理解复杂的人脑结构,二是把这种结构以数据形式存储和再现。即便实现以上技术,也不意味着可以成功复制出人类意识,因为意识的本质及其与大脑物理结构之间的联系仍是科学界的未解之谜。
此外,数字永生也考验数据和算力。数字存储和处理能力的极限、数据的长期保存以及意识运行所需的资源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除了技术限制,数字永生还涉及一些更深刻的伦理问题。在数字永生概念中,“复制体"虽不具有肉体,但它继承了逝者的全部心灵内容。对于任何文化来说,都需要重新考虑同一性问题,即数字人是否等同于本人。这一问题将会挑战人们对于生命、死亡以及生活意义的传统认知。
数字生命的主体性问题是另一伦理难点。当前的虚拟数字人不具有“主体性”,也不具有人格权,但数字永生时代的虚拟数字人具有“主体性"可能。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只要人工智能体拥有人类智慧特征,具有自主性,能够自我运行、自我学习、推理结果并作出合理决策,它就能够拥有主体资格或至少拥有有限主体资格,并享有一定的人格权。
由于同一性和主体性的问题,引发更多伦理争议。比如,谁为数字人的不良行为后果承担责任,如何保证数字永生个体的自主权,人们是否有权销毁数字永生复制人等。针对数字人这一新型法律主体,必然需要为其配备相应的权利义务规范,并使这些规范满足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要求。
目前,国内外尚未出现针对数字永生的专门伦理规范文件。今年3月,欧洲议会正式通过《人工智能法案》,其中强调构建“可信赖人工智能”。这启示我们,AI“复活"应该具有一定的技术稳健性和安全性,确保人类主体的有效监督,使其发展朝着更加安全、负责任和可信赖的方向前进。
(摘编自《当AI“复活”成为产业——如何保障数字生命技术始终向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AI技术,考古界拼接三星堆中不同时期的出土文物,全新创造了艺术作品“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
B.相较于依赖肉眼观察和经验判断进行文物拼接可行性论证,AI智能构建三维模型进行分析更加科学和高效。
C.数字永生是克隆数字人的终极阶段,更强调数字人自主意识和自我涌现能力,更接近生命的真正意义。
D.要实现数字永生,人类需面对生命的同一性和主体性问题,并解决人脑结构理解、数据处理和算力等难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AI辅助考古研究与文物修复的算法模型和辅助考古线绘图工具的成功研发,支撑并促进了文物考古研究工作。
B.如果数字永生得以实现,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生命、死亡以及生活的意义等传统认知将经受重大挑战。
C.欧洲议会正式通过的《人工智能法案》强调构建“可信赖人工智能”,这为数字永生的伦理规范打下了基础。
D.人工智能助力文物复原“新生"和人类意识“复活”,当前在文物考古和数字生命研究领域得到广泛运用。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数字永生面临伦理问题观点的一项是()
A.有人通过AI技术复活已故去的偶像,呈现出惊人的相似度,在一些平台上吸引巨大流量,但伤害了偶像亲人。
B.数字殡葬借助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技术)技术还原逝者音容笑貌,“电子墓碑"供亲人缅怀哀思。
C.雪村战斗中牺牲的无名烈士手中发现一张女性照片,经数字复原后,照片上的形象引发人们的网络寻亲行为。
D.上海永福园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在获得家属授权后,利用数字人技术让71年前牺牲的烈士用乡音念出家书。
4.请结合材料一,简述AI技术如何助力文物考古研究
5.如何保障数字生命技术始终向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砸琴
张炜
琴棋书画,琴是摆在第一位的。琴是中国古琴,但延续到后来,各种琴都受人喜爱了。这里的人特别喜欢一种蟒皮制成的琴,因为它的声音仿佛来自海滩深处,听起来格外撩动人心。许多人听了,都觉得这声音有一种说不清的诱惑力。由于专门的乐器店少见这种琴,所以就要倚仗当地的制琴师傅。有名的师傅都是祖传的,他们个个身怀绝技,遵守传儿不传女的老规矩。爱琴的人不一定是弹琴的好手,他们只是爱,只是精于收藏而已。收藏是一种奇怪的嗜好,是一种癖,一旦迷上就很难改掉。
那儿有一位有名的制琴师,出自他手的琴在方圆几百里都享有盛名。他会制作好几种琴,然而最有名的还是那种蟒皮琴。城镇的一户收藏世家存有一把上百年的古琴,一切保护良好,唯有蟒皮裂开了。无奈中也只有找这个制琴师傅重新镶造了。内行人都知道,一把琴的高下贵贱,最关键的就是这蟒皮的搭配与选择,更有制作功夫的粗精。凡艺术都倚仗灵感,制琴当然是门大艺术,而这门艺术的穴位就在琴体与蟒皮之间。收藏家因为爱琴,心思不用在别处,所以家里的经济营生一般,虽然不算家徒四壁,可也好不了多少。他好大年纪才娶了一个妻子,两年后生子,老年得子疼爱得不得了,平时他和妻子与孩子是须臾不能分离的。
他的家住在城镇边缘,靠近一片林子,这里常常有一些野物跑出来玩儿,他与妻子从不伤害它们。有一天妻子正在家里灶上忙着,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就出门去了,她一时也没在意。不知过了多久,突然不远处传来了尖叫声,她一听是自己孩子的声音,就不顾一切冲了出去。原来孩子只戴了个红肚兜,这会儿蜷在一个草垛旁边,不远处就有两只豺狗模样的东西,它们一纵一纵地围着孩子跳,只是不敢近前。她拿起柴棒驱赶它们,到了跟前一看,只见一条不大的蟒蛇用身子围住了孩子,高高探起的头颅四处盯视,身上满是鲜血和伤痕。她吓得不敢喘气,定下魂来才知道是这条蟒蛇刚才与两只豺狗搏斗,救下了孩子的一条性命!她呼叫孩子时,那条蟒蛇就用嘴巴摩挲着孩子的腮,孩子很快就不哭了。这时蟒蛇才把身子放开,在一旁看着她把孩子抱起,缓缓地爬回了林子里。她最后一眼记住的,就是这条蟒蛇脖子处有一块金黄色的大斑。
男人回来后听过了这场历险,特意去找过那条蟒蛇,但没有找到。这时他的宝贝古琴已经送到那个师傅手中许久了,对方回答说这种事急不得。大约又过去了一个月,制琴师傅终于把修复的古琴拿回来了。这一天算是一个重要日子,男人见了古琴就忘了一切,他洗了脸洗了手,又换了衣服才去接那把琴,就差没有焚香沐浴了。制琴师傅当即拨弄了那把琴,声音韵味真是好得不能再好了。这把价值千金的古琴就算重生了。
师傅走后,妻子凑近了正在低头抚琴的丈夫,低头端量了一下,突然大声喊叫起来。她说她认得这蟒皮上的斑纹,这肯定是那条蟒蛇的皮。她这一叫,男人脸都白了。他赶紧放了琴,然后出门追赶制琴师傅。
他拦住那个人,开口就问蟒皮的来历。师傅说:要为这把古琴寻找合适的蟒皮就难了,所以才拖了这么久,家中贮存的所有原料都不合适,而自己又是个追求完美的人,这种琴需要配的是年纪合适的雌性蟒皮,还要有“金环扣”的,就是脖子上长了一种奇怪金斑的,这样的蟒皮会发出一种“金声"。师傅长叹,然后一脸欣慰说,他为了这把古琴不得不四处寻觅那种蟒皮,几次都想作罢,巧的是本城一个老猎人告诉他,说海边林子里就发现过这种蟒,于是他约了好几个猎人,徘徊在林子中数日才得手。
男人一声不吭回去了。这时妻子已经把那把古琴归到了专门的屋子里,这里藏有几十把琴。男人脸上一点儿血色都没有,他对妻子点点头,然后抄起一把锤子就进了藏琴的屋子。
他一口气砸毁了所有的古琴。
(有删改)
文本二:
点翠工艺,是中国传统金银首饰制作工艺,制作时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剪下活翠鸟脖子周围或背部亮丽的蓝色羽毛,轻轻地用镊子把羽毛仔细地排列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取用翠羽虽然并不需要杀鸟取羽,但对翠鸟将造成无法消除的伤害,被取过羽的翠鸟往往很快死亡。由于制作工艺的繁杂,在清代,点翠一般都是宫廷富豪的专属之物。后来点翠工艺也被烧蓝工艺(又称点蓝工艺、烧银蓝、银珐琅,以银作胎器,敷以珐琅釉料烧制)取代,1933年,中国最后一家点翠工场关闭,点翠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为故事的发生创设背景,不仅丰富了文化内涵,同时还表明传统习俗对“制琴师”“收藏家"形成的影响。
B.听闻妻子讲述孩子遭遇后,男人特意去寻找那条蟒蛇,“特意”一词可见他对蟒蛇的救命之恩心存感激,也担心它的伤势。
C.男人了解蟒皮来历后一声不吭,写出了他了解真相后的痛苦、震惊,对蟒蛇被杀的愤怒和痛惜,对自己爱好的厌恶和悔恨。
D.“收藏家"爱琴如痴,以至家徒四壁,好大年纪才结婚生子,后来懊悔自己玩物丧志,迷途知返,怒砸古琴彻底告别过往。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本一中蟒蛇善良通灵,保护孩子与豺狗搏斗伤痕累累,最终以死触动人性觉醒,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B.文本一开头讲述古琴制作讲究用料,恪守祖传方式,与后文制琴师为了找到合适的蟒皮来修补古琴,冒险捕蛇取皮的情节呼应。
C.艺术创作常常注重色彩的运用,文本一中蟒蛇脖子处的“金斑”,既是它的典型特征,也是古琴能修复如初的关键,意蕴丰富。
D.文本一语言类似“零度写作"风格,即不显露作者的真实情感和价值评判,一切的内在都隐含在看似简淡、客观的平静叙述中。
8.文本一是如何刻画“收藏家”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9.文本一结尾收藏家“一口气砸毁了所有的古琴”,你如何理解这一行为?请结合两个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光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近者,藩镇大臣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天子出其议以示执政,而介甫遽悻悻然不乐,引疾卧家。介甫乃欲辞位而去,殆非明主所以拔擢委任之意,故直叙其事,以义责介甫,意欲介甫早出视事,更新令之不便于民者,以福天下。窃闻介甫不相识察,颇督过之,上书自辩,至使天子自为手诏以逊谢,又使吕学士再三谕意,然后乃出视事。出视事诚是也,然当速改前令之非者,以慰安士民,报天子之盛德。今则不然,更加忿怒,行之愈急。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
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泽天下之民;光方欲辞位,以行其志,救天下之民,此所谓和而不同者也。故敢一陈其志,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
国武子好尽言,以招人之过,卒不得其死。光常自病似之而不能改也。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曩者与介甫A议论朝廷事B数相违戾C未知介甫之D察不察E然于光向慕之F心未始G变移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疾卧家中"与“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两句中的“引"含义相同。
B.“颇督过之”与“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督过”含义相同。
C.“出视事诚是也"与“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含义不同。
D.“与罪而绝之”与“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罪”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但司马光仍在信中反复致意,表达了对王安石的敬重和欣赏,这是君子之争的典范。
B.作为王安石的故交,司马光既不同于“门下之士"的歌功颂德,也有异于“非门下之士”的坐观其败,而是具陈已见。
C.司马光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对王安石面对异论者做法的态度和见解,并语重心长地劝告王安石应罢废新法。
D.司马光举国武子的例子,是从王安石的个人利益出发,劝告他不要重蹈国武子只听好话而最终不得好死的覆辙。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财务管理课件 项目4 财务控制
- 春愈·戴埠理想生活节策划案
- 高尔基海燕课件
- 促销活动总结范文(30篇)-1
- 量词劳动合同法
- 房屋租赁转让合同的意思
- 合同审批组组职责
- 6.4.1建设工程监理人的索赔管理-学习情境六建设工程索24课件讲解
- 《东风日产分析报告》课件
- 五年级下美术课件-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岭南版
- 2025年重庆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 本地化部署合同
- 2024年云南省中考历史试卷
- 油气管线安全保护方案
- 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 4-07-05-04 消防设施操作员 人社厅发201963号
- 2024-2030年中国辣椒碱市场占有率调查及经营战略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部管理制度
- 仪器使用登记表模版
- 2024年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投资限公司社会招聘32人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保健艾灸师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实验室安全考试试题100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