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市223-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邵东市223-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邵东市223-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邵东市223-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邵东市223-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邵东市223-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2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它似有若无,无人注意,自在开放。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诗也如此,诗要沉着,更要空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

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氤氲中显示出意义。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至于云墙偎依着篱落,曲曲地在丛树中逶迤,真把人的心牵向更远。

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因无亭不灵。亭子是实用的,它可以供人休憩。亭子又在园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而更重要的是,亭子是为人的心灵所特别设立的景现,古人所说的"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就是就此而言的。因为它“空”,所以它“有”;"空"通过我们的心灵变成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世界。

(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空山》)

材料二: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干,诗的节奏、韵脚等,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一如李商隐词:“画檐簪柳碧如城,一帘风雨里,过清明。”

风风雨雨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诗境。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

(摘编自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材料三:

众人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烂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青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怡红院迷路探曲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艺术依照“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观,在艺术创作中为了使欣赏者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特别注重“虚"的创造。

B.中国艺术推崇的“虚”在绘画、诗词、造园等各种艺术中都有所表现,其中造园艺术的“虚"最能体现“空”的精髓。

C.“静照"只有在断绝世务后才能空诸一切,心无挂碍,从而静观万象获得充实、内在、自由的生命,诞生艺术的心灵。

D.心灵内部的“空”比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为重要,它能产生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艺术人格和艺术上的神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中西方美学观的比较,突出了“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

B.材料二中引用苏东坡的诗句,论证“物象呈现灵魂生命"的观点,增强论证说服力。

C.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证中心都指向“空灵”,但是二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述。

D.中国戏曲中“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体现了“空”的艺术特点。

3.下列选项,不符合“空灵"特点的一项是()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象。(严羽《诗话》)

C.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计成《园冶》)

D.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姚鼐《登泰山记》)

4.如果你是一位欣赏者,怎样才能做到“对物象造成距离”,获得美的享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材料三描绘的“大观园"景致具有空灵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二的观点加以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今天早晨,仲尼起得分外的早,这是因为他近日神魂不安,时有噩梦萦绕的缘故。扶着杖,立在门前,仿佛有什么期待似的,向着远方发呆。鸟儿们的晨歌将罢,草地上的露珠,一颗颗地映着旭日的光;遍地的野花,昂然向着这皤白老叟微笑,含着几分嘲讽的意味,但是他对于这些自然的景象,此时毫不注意;他只是想着,或者有一个弟子能够来吧,或者有什么人带来些外边的消息吧!等到了绝望的时候,便这般说:咳,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事,哪能影子一般地随我一生呢!——衰弱的目光,无力地望着——北方的云雾已散,蔚蓝的泰山余脉,远远起伏地,展开在他的面前了。

他远远地望见一个衣冠楚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来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子贡见他先生的神色、言语,都与往日不同,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了!使他忘记了种种的繁文,善于辞令的子贡,一个字,都不知怎样说才好。——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方才的兴奋,立刻又归于消歇;手扶着子贡的肩,师生两个缓缓地走了几步。你说它有时要崩堕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的意见。哪知出乎意外,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只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颓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堕的,如同哲人没有亡一样……

——赐呀……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石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之巅,叫了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俯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濛濛地。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了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劳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着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是自己打算定了的,终身作一个东西南北的流浪人;郑人为我编成歌谣,说我茫茫如丧家之狗,这四字,真是恰当啊!流浪的人,是没有家室的,我也是从没有一日以家室为怀。我的家室,早已任着它的自然而消灭了,家室啊,是我行为的障碍,是我思想之潮的堤防,我早已把它抛弃在比云还缥缈的虚无之乡了!死的,死了;散的,散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

我悔不该回到故乡,故乡于我,失尽了它的意味了。赐呀,我还有几天的生命呢,天也无边,地也无涯,悠悠荡荡,我种种的理想,已化作一片残骸,由残骸化成了灰烬了!后世呀,不可知的后世呀……

——后世,一定有认识先生的人……子贡寻不出另外可以安慰先生的话了,这淡如白水的慰语,丝毫没引起仲尼的注意——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的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的光荣!怎样的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的身边,仲由在我的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的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幽扬!怎样的美丽呀!现在,善良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第子,都个人走上个人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天呀,天呀,……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郁抑,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终于不大了解先生的这种心情上的骤然的改变,想用旁的话把先生的话路岔开,却寻不着适当的话。

——先生,该是午餐的时候了吧?

——啊,——似乎仲尼没有听清。——午餐?

——先生的精神太疲劳了!

——咳,疲劳啊——

——先生到房子里休息休息——

——休息?

——我到菜圃里去剪一些菜,为先生煮汤吧!

——你去吧,我到房子里……

子贡一步三回顾地,怀里怀着鬼胎,不知将来究竟要发生什么变故,走到房后的菜园里去了。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得使人听着了万籁的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一九二五年七月作

(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二期,有删改)

[注]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三人都是孔子弟子。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日神魂不安”“时有噩梦萦绕”,既交代了仲尼起床分外早的原因,也暗示了他身体的衰弱状况。

B.仲尼看到雄鸡便想到了仲由的一生,想到仲由像金星随太阳般的追随自己,这表现出他对仲由的思念和歉意。

C.仲尼慨叹“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面对已失尽了意味的故乡,他早就发出了“故乡真是荒凉"的悲鸣。

D.“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表明作为圣人的仲尼也像凡人一样对死亡充满了恐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渴望“弟子能够来"有什么人带来些外边的消息”等心理描写,突出了仲尼对弟子的思念和向往热闹的心情。

B.“衰弱的目光"两颗绿豆大的泪珠”“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等细节描写,包含着作者的想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C.小说中的对话描写没有运用引号,而大量使用破折号,不仅使行文简洁生动,而且蕴含良多,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D.作者结合《史记孔子世家》《论语》等相关记述进行二度创作,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

8.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9.文中仲尼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子贡这一人物对仲尼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二:

邹与鲁哄①。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②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教。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较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③也,君无尤焉④。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哄:即哄斗,交战。②莫之死:即莫死之,没有为他而死的。之,代长官。③反之:报复在上位的人的机会。④无尤焉:不要怪罪百姓。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之民A老弱B转乎沟壑C壮者D散E而之F四方者G几千人矣

1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罔”,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如文中的“罔民而可为也”,“罔民”译为陷害百姓。

B.“岁”,在古代有木星的含义。古人因认识到木星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故通过观测木星在哪个星次来纪年。“岁”可译为“年”,如本文的“乐岁终身饱”。

C.“疾”,本义为伤病、外伤,可引申译为“憎恨”,如文中的“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也可译为“损害”,如《齐桓晋文之事》的“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D.“凶”,本义为凶险、灾难、不吉利。又可引申用于描述农作物收成不佳的情况,如本文的“凶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百姓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犯了罪就应该处罚他们,这是明君的做法。

B.孟子游说齐宣王所言反映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

C.让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死了一批官员,但是没有一个百姓愿意为长官效死。孟子认为这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13.将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14.结合两则材料,请简要概括君王实现“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①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②!

【注】①丹凤城:指长安。②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郁金堂”“玳瑁梁"描绘女主人公的闺房之美,“海燕双栖”以梁上海燕的双栖同少妇独居应用公作对照,兴起下文离愁别绪。

B.“十年"突出夫妻分离时间之久远,“辽阳”表明他们空间距离之阻隔,在时空的转换中加重了情感的分量。

C.“白狼"两句写因为征人杳无音讯,所以思妇彻夜难眠感觉秋夜漫长,凸显出女主人公内心的思念与担忧。

D.“谁谓”两句写幸好有照在“流黄"上的月光给了思妇以安慰,让她减轻了因思念丈夫而带来的愁绪。

16.《说“木叶”》一文中作者以“木叶"为对象,从意象的角度探讨了古诗的暗示性,试结合文中观点分析本诗中“木叶”意象的暗示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_____"一句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中可以看出。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

(3)《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绘画,中国传统绘画历来是重神似而轻形似的。苏东坡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评论绘画不能跟儿童一样认为画得像就是最好的。

进入现代,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VR(虚拟现实)技术能带来()般的观看体验,人工智能技术能根据文本自动生成一件画作,绘画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继续发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传统绘画重视写意、重视自我表达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从画的内容来看,中国传统绘画中重视写意的绘画,所画的看似是一草一木,其实表达的是一个精神的世界。郑板桥笔下的竹子,扎根岩石,是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倪瓒笔下的六棵树,劲挺向上,代表的是对君子风度的赞赏。唐寅笔下的秋风纨扇,美人“见弃”,表达了他自己()的情绪。这样的画作,给你不仅看了一个场面、讲了一个故事,而且指导你一步一步走入画家的精神世界,并与他产生共情。

品味一幅画,就是品味一个人。无论是欣赏还是临摹某位画家的作品,都是通过作品向这位画家本人靠近。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写正确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处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就是”一词表意丰富,下面两句都有“就是”,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①品味一幅画,就是品味一个人。

②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中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郁达夫《故都的秋》)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记称“洞庭多橘柚”,橘柚生产地方,实在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各支流,尤以辰河中部最多最好。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每当采摘橘子时,沿河小小船埠边,随处可见这种生产品的堆积,恰如一堆堆火焰。在橘园旁边临河官路上,陌生人过路,看到这种情形,将不免眼馋口馋,或随口问讯:“嗳,你们那橘子卖不卖?"

“乡亲,我这橘子卖可不卖,你要吃,尽管吃好了。这水泡泡的东西,你一个人能吃多少?十个八个算什么。你歇歇气再赶路,天气老早咧。”

到把橘子吃饱时,自然同时也明白了“只许吃不肯卖"的另外一个理由。原来本地是出产橘子地方,沿河百里到处是橘园,橘子太多了。且照风俗说来,桃李橘柚越吃越发,所以就地更不应当接钱。

两千年前楚国逐臣屈原,乘了小小白木船,沿沅水上湖,一定就见过这种橘子树林,方写出那篇《橘颂》。两千年来这地方的人民生活情形,虽多少改变了些,人和树,都还依然寄生在沿河两岸土地上,靠土地喂养,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衰老的死去,复入于土,新生的长成,俨然自土中茁起。

21.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橘子的鲜亮诱人,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生生不息”,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淮南子·说林训》曰:“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这句话也给当下的我们很大的启示意义。

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2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它似有若无,无人注意,自在开放。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诗也如此,诗要沉着,更要空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

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氤氲中显示出意义。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至于云墙偎依着篱落,曲曲地在丛树中逶迤,真把人的心牵向更远。

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因无亭不灵。亭子是实用的,它可以供人休憩。亭子又在园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而更重要的是,亭子是为人的心灵所特别设立的景现,古人所说的"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就是就此而言的。因为它“空”,所以它“有";"空"通过我们的心灵变成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世界。

(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空山》)

材料二: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干,诗的节奏、韵脚等,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一如李商隐词:“画檐簪柳碧如城,一帘风雨里,过清明。"

风风雨雨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诗境。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

(摘编自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材料三:

众人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烂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青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怡红院迷路探曲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艺术依照“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观,在艺术创作中为了使欣赏者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特别注重“虚”的创造。

B.中国艺术推崇的“虚"在绘画、诗词、造园等各种艺术中都有所表现,其中造园艺术的“虚”最能体现“空"的精髓。

C.“静照”只有在断绝世务后才能空诸一切,心无挂碍,从而静观万象获得充实、内在、自由的生命,诞生艺术的心灵。

D.心灵内部的“空"比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为重要,它能产生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艺术人格和艺术上的神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中西方美学观的比较,突出了“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

B.材料二中引用苏东坡的诗句,论证“物象呈现灵魂生命”的观点,增强论证说服力。

C.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证的中心都指向“空灵”,但是二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述。

D.中国戏曲中“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体现了“空"的艺术特点。

3.下列选项,不符合“空灵”特点的一项是()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象。(严羽《诗话》)

C.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计成《园冶》)

D.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姚鼐《登泰山记》)

4.如果你是一位欣赏者,怎样才能做到“对物象造成距离”,获得美的享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材料三描绘的“大观园”景致具有空灵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二的观点加以分析。

【答案】1.A2.B3.D

4.①要能通过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或:要能体会创造者营造“空"的匠心);②静观万象时要能放“空”心灵,淡泊精神,感受物象的灵魂生命。

5.①大观园中曲折泻于石隙的“清流"创造出一个灵动的空间;②大观园中“沁芳亭”能收摄众景于一体,引领出一个虚空的世界;③大观园中“飞楼插空"石磴穿云”等景致形成“隔”,使物象造成距离,创设了“空”的美境。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造园艺术的‘虚’最能体现‘空’的精髓"错,材料一“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并没有与绘画、诗词比较。

C.“‘静照’只有在断绝世务后才能空诸一切,心无挂碍,从而静观万象获得充实、内在、自由的生命"错,材料二“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说的是“静照的起点”,“呈现着它们各自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是说万物的状态。

D.“它能产生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艺术人格和艺术上的神韵"错,材料二“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强调是“基本条件”,选项说法绝对。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论证‘物象呈现灵魂生命’的观点”错,材料二引用苏东坡的诗句是为了论证“万物静观皆自得"。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实写泰山山路冰滑,登山艰辛。而“空灵"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要忘我,放空心灵。本项不符合“空灵”特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可知,要能通过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或:要能体会创造者营造“空”的匠心);

结合材料二“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可知,静观万象时要能放“空”心灵,淡泊精神,感受物象的灵魂生命。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和材料三“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烂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可知,大观园中曲折泻于石隙的“清流"创造出一个灵动的空间;

结合材料一“亭子是实用的,它可以供人休憩。亭子又在国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亭子是为人的心灵所特别设立的景现"和材料三“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可知,大观园中“沁芳亭"能收摄众景于一体,引领出一个虚空的世界;

结合材料二“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和材料三“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青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可知,大观园中“飞楼插空"石磴穿云”等景致形成“隔”,使物象造成距离,创设了“空”的美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今天早晨,仲尼起得分外的早,这是因为他近日神魂不安,时有噩梦萦绕的缘故。扶着杖,立在门前,仿佛有什么期待似的,向着远方发呆。鸟儿们的晨歌将罢,草地上的露珠,一颗颗地映着旭日的光;遍地的野花,昂然向着这皤白老叟微笑,含着几分嘲讽的意味,但是他对于这些自然的景象,此时毫不注意;他只是想着,或者有一个弟子能够来吧,或者有什么人带来些外边的消息吧!等到了绝望的时候,便这般说:咳,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事,哪能影子一般地随我一生呢!——衰弱的目光,无力地望着——北方的云雾已散,蔚蓝的泰山余脉,远远起伏地,展开在他的面前了。

他远远地望见一个衣冠楚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来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子贡见他先生的神色、言语,都与往日不同,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了!使他忘记了种种的繁文,善于辞令的子贡,一个字,都不知怎样说才好。——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方才的兴奋,立刻又归于消歇;手扶着子贡的肩,师生两个缓缓地走了几步。你说它有时要崩堕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的意见。哪知出乎意外,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只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颓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堕的,如同哲人没有亡一样……

——赐呀……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石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之巅,叫了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俯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濛濛地。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了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劳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着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是自己打算定了的,终身作一个东西南北的流浪人;郑人为我编成歌谣,说我茫茫如丧家之狗,这四字,真是恰当啊!流浪的人,是没有家室的,我也是从没有一日以家室为怀。我的家室,早已任着它的自然而消灭了,家室啊,是我行为的障碍,是我思想之潮的堤防,我早已把它抛弃在比云还缥缈的虚无之乡了!死的,死了;散的,散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

我悔不该回到故乡,故乡于我,失尽了它的意味了。赐呀,我还有几天的生命呢,天也无边,地也无涯,悠悠荡荡,我种种的理想,已化作一片残骸,由残骸化成了灰烬了!后世呀,不可知的后世呀……

——后世,一定有认识先生的人……子贡寻不出另外可以安慰先生的话了,这淡如白水的慰语,丝毫没引起仲尼的注意——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的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的光荣!怎样的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的身边,仲由在我的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的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幽扬!怎样的美丽呀!现在,善良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第子,都个人走上个人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天呀,天呀,……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郁抑,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终于不大了解先生的这种心情上的骤然的改变,想用旁的话把先生的话路岔开,却寻不着适当的话。

——先生,该是午餐的时候了吧?

——啊,——似乎仲尼没有听清。——午餐?

——先生的精神太疲劳了!

——咳,疲劳啊——

——先生到房子里休息休息——

——休息?

——我到菜圃里去剪一些菜,为先生煮汤吧!

——你去吧,我到房子里……

子贡一步三回顾地,怀里怀着鬼胎,不知将来究竟要发生什么变故,走到房后的菜园里去了。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得使人听着了万籁的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一九二五年七月作

(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二期,有删改)

[注]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三人都是孔子弟子。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日神魂不安"时有噩梦萦绕”,既交代了仲尼起床分外早的原因,也暗示了他身体的衰弱状况。

B.仲尼看到雄鸡便想到了仲由的一生,想到仲由像金星随太阳般的追随自己,这表现出他对仲由的思念和歉意。

C.仲尼慨叹“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面对已失尽了意味的故乡,他早就发出了“故乡真是荒凉”的悲鸣。

D.“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表明作为圣人的仲尼也像凡人一样对死亡充满了恐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渴望“弟子能够来”“有什么人带来些外边的消息"等心理描写,突出了仲尼对弟子的思念和向往热闹的心情。

B.“衰弱的目光”“两颗绿豆大的泪珠"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等细节描写,包含着作者的想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C.小说中的对话描写没有运用引号,而大量使用破折号,不仅使行文简洁生动,而且蕴含良多,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D.作者结合《史记孔子世家》《论语》等相关记述进行二度创作,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

8.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9.文中仲尼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子贡这一人物对仲尼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D7.A

8.(1)早晨景物描写和泰山余脉的描写,为故事开展提供背景或以乐景衬哀情;(2)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以及仲尼和子贡二人的心理变化;(3)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4)结尾用泰山余脉象征孔子,用薄暮笼罩暗示孔子死亡的结局。

9.第一问:仲尼是一个头发皤白,身体衰老的哲人;曾经怀抱理想,四处奔波,宣传政治主张;晚年寂寞孤独,面对嘲讽,仍然不改初衷。

第二问:子贡是一个锱铢为利、整日忙碌的商人;他不能完全理解老师仲尼的思想;他的形象反衬、衬托、对比了仲尼追求理想的执著与坚守。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仲尼也像凡人一样对死亡充满了恐惧"理解有误。依文意“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的身边,仲由在我的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的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幽扬!怎样的美丽呀!”可知,仲尼惧怕的更多的是寂寞孤独,他仍然有所期待。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向往热闹的心情"分析有误,他盼着有消息来,是盼着这世道能够有所改变。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开头的景物描写是“鸟儿们的晨歌将罢,草地上的露珠,一颗颗地映着旭日的光;遍地的野花,昂然向着这皤白老叟微笑”,这充满了生机的美好景物与孔子“皤白老叟"的衰老形象形成对照,有以乐景衬哀情的作用;而“北方的云雾已散,蔚蓝的泰山余脉,远远起伏地,展开在他的面前了”则为后文的故事及人物对话提供了场景和背景;同时“泰山"也有象征意义,烘托了孔子的形象;

中间的景物描写是“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石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据在树之巅,叫了起来了”。在这之前,师生两个的对话根本不在一个层次,孔子一直在追问泰山是否崩堕,在述说自己的梦;而子贡却在说先生的病,他只是偶尔路过来看先生。因而师生两个的心情都有变化:前面写孔子刚见到子贡的时候“两目射出来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后又“方才的兴奋,立刻又归于消歇”“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而子贡先是“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了”,后又感到“出乎意外,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在师生对话中插入的这段景物描写,尤其是太阳“被几片浮云遮护着”,配合二人交谈时氛围的变化以及仲尼和子贡二人的心理变化;

而“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了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这段关于雄鸡的描写则让孔子想到了仲由,想到了自己对理想的执着,想到了弟子们的离散,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是“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这里的“泰山"象征着孔子,而“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则象征孔子生命之光的黯淡,暗示了孔子的生命终结。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及作用的能力。

先看孔子的形象。

“皤白老叟"皱纹消瘦的颊”“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这些描写表面孔子已经是一个衰老的老人,但他仍然在思考“泰山,有崩颓的那一天吗?”,他依然是一个勤于思考的哲人;

他执着的追求理想,“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他甚至为了理想抛弃了家室,“家室啊,是我行为的障碍,是我思想之潮的堤防,我早已把它抛弃在比云还缥缈的虚无之乡了”,他甘愿为了理想去死,“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的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的光荣!怎样的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的身边,仲由在我的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的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幽扬!怎样的美丽呀!"。可见仲尼曾经怀抱理想,四处奔波,宣传政治主张;

而晚年的仲尼自己住在陌生的故乡,住在泰山脚下,他很孤独寂寞,“他只是想着,或者有一个弟子能够来吧,或者有什么人带来些外边的消息吧!”;然而面对嘲讽,他依然不改初衷,“遍地的野花,昂然向着这皤白老叟微笑,含着几分嘲讽的意味意,但是他对于这些自然的景象,此时毫不注意"我是自己打算定了的,终身作一个东西南北的流浪人;郑人为我编成歌谣,说我茫茫如丧家之狗,这四字,真是恰当啊!”。

再看子贡的形象。

“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这里来了”,孔子的话表面子贡是一个锱铢为利、整日忙碌的商人;面对孔子的提问,他无话可答,“善于辞令的子贡,一个字,都不知怎样说才好”,他只要不断地说“——先生……”,可见他不能完全理解老师仲尼的思想;

子贡的作用:

子贡与孔子不是一类人,孔子毕生追求理想,执着而坚定;而子贡是个追求物质利益的商人,他在意的只是世俗的东西。他的形象反衬了仲尼追求理想的执著与坚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二:

邹与鲁哄①。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②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教。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较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③也,君无尤焉④。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哄:即哄斗,交战。②莫之死:即莫死之,没有为他而死的。之,代长官。③反之:报复在上位的人的机会。④无尤焉:不要怪罪百姓。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之民A老弱B转乎沟壑C壮者D散E而之F四方者G几千人矣

1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罔”,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如文中的“罔民而可为也”,“罔民”译为陷害百姓。

B.“岁”,在古代有木星的含义。古人因认识到木星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故通过观测木星在哪个星次来纪年。“岁”可译为“年”,如本文的“乐岁终身饱”。

C.“疾”,本义为伤病、外伤,可引申译为“憎恨”,如文中的“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也可译为“损害”,如《齐桓晋文之事》的“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D.“凶”,本义为凶险、灾难、不吉利。又可引申用于描述农作物收成不佳的情况,如本文的“凶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百姓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犯了罪就应该处罚他们,这是明君做法。

B.孟子游说齐宣王所言反映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

C.让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死了一批官员,但是没有一个百姓愿意为长官效死。孟子认为这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13.将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14.结合两则材料,请简要概括君王实现“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

【答案】10.ACG

11.C12.A

13.(1)慎重办理学校教育,用孝悌的道理申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2)然而您的贮藏粮食的仓库充实,贮藏财货的库房充足,官吏不把(真实情况)报告(给您),这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

14.①君主要有仁爱之心,施仁政,行王道,不陷害百姓;②规定百姓的产业,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养民);③教化百姓,使民心归服(教民);④任用贤才,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从而赢得百姓支持。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辗转饿死在荒山沟里,壮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

“君之民”是句子的主语,后面分出“老弱"和“壮者”两类人,此处为总领,A处断开;

“老弱转乎沟壑"和“壮者散而之四方者”是两类人不同结果,C处和G处断开。

故选AC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

B.正确。句意: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

C.错误。“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的“疾”解释为“憎恨”,不是“损害”。句意: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天下憎恨自己君王的人,都想跑来向大王您申诉。

D.正确。句意:饥荒年头。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对应文本“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百姓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因而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容易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等到百姓犯了罪,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不是明君的做法。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谨”,慎重办理;“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申”,告诫;申诫;“颁白者”,头发花白的老人。

(2)“有司”,主管的官吏,官吏;“慢”,怠慢;“是”,这;“……也”,判断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君之民,老弱较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可知,君主要有仁爱之心,施仁政,行王道,不陷害百姓;

②由“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可知,规定百姓的产业,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养民);

③由“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可知,教化百姓,使民心归服(教民);

④由“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可知,任用贤才,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从而赢得百姓支持。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蓄养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学校教育,用孝悌的道理申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材料二: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拿他们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辗转饿死在荒山沟里,壮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然而您的贮藏粮食的仓库充实,贮藏财货的库房充足,官吏不把(真实情况)报告(给您),这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怪罪他们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①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②!

【注】①丹凤城:指长安。②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郁金堂”“玳瑁梁"描绘女主人公的闺房之美,“海燕双栖”以梁上海燕的双栖同少妇独居应用公作对照,兴起下文离愁别绪。

B.“十年"突出夫妻分离时间之久远,“辽阳”表明他们空间距离之阻隔,在时空的转换中加重了情感的分量。

C.“白狼"两句写因为征人杳无音讯,所以思妇彻夜难眠感觉秋夜漫长,凸显出女主人公内心的思念与担忧。

D.“谁谓”两句写幸好有照在“流黄"上的月光给了思妇以安慰,让她减轻了因思念丈夫而带来的愁绪。

16.《说“木叶”》一文中作者以“木叶"为对象,从意象的角度探讨了古诗的暗示性,试结合文中观点分析本诗中“木叶”意象的暗示性。

【答案】15.D16.①“木叶"本指秋天自然凋零的落叶,诗中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②“木叶”具有微黄、干燥和萧索飘零的特征,渲染了秋天萧瑟孤寂的氛围;

③以物见人,暗示了思妇的情感状态。“木叶"勾起了思妇在征夫远戍后独守空闺怅然若失的愁绪,以及袅袅不断的余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能力。

D.月光对于思妇不是安慰,而是加深了她的愁绪。思妇因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无理而妙。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意象及情感的能力。

“木叶”意象的暗示性可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思考。

首先“九月寒砧催木叶"中的“木叶”指秋天自然凋零的落叶,结合“九月"和“寒”可知,这里描写的季节是秋季,“催"字写出秋风吹落秋叶的景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其次,《说“木叶”》一文中说木叶的特征是“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干燥之感”“飘零之意”,因而“木叶”的意象能够渲染秋天萧瑟孤寂的氛围;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寒砧催木叶”,造句十分奇警,分明是萧萧落叶催人捣衣而砧声不止,诗人却故意主宾倒置,以渲染砧声所引起的心理反响。事实上,正是寒砧声落叶声汇集起来在催动着闺中少妇的相思,促使她更觉内心的空虚寂寞,更觉不见所思的愁苦。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她的苦苦相忆,也已整整十年了。“木叶"勾起了思妇在征夫远戍后独守空闺怅然若失的愁绪,以及袅袅不断的余情。可见“木叶”以物见人,暗示了思妇的情感状态。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_____"一句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中可以看出。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

(3)《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答案】①.子路率尔而对曰②.如其礼乐以俟君子③.竭诚则胡越为一体④.傲物则骨肉为行路⑤.吴楚东南坼⑥.乾坤日夜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率尔"俟”“竭"坼”“乾坤"。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绘画,中国传统绘画历来是重神似而轻形似的。苏东坡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评论绘画不能跟儿童一样认为画得像就是最好的。

进入现代,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VR(虚拟现实)技术能带来()般的观看体验,人工智能技术能根据文本自动生成一件画作,绘画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继续发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传统绘画重视写意、重视自我表达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从画的内容来看,中国传统绘画中重视写意的绘画,所画的看似是一草一木,其实表达的是一个精神的世界。郑板桥笔下的竹子,扎根岩石,是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倪瓒笔下的六棵树,劲挺向上,代表的是对君子风度的赞赏。唐寅笔下的秋风纨扇,美人“见弃”,表达了他自己()的情绪。这样的画作,给你不仅看了一个场面、讲了一个故事,而且指导你一步一步走入画家的精神世界,并与他产生共情。

品味一幅画,就是品味一个人。无论是欣赏还是临摹某位画家的作品,都是通过作品向这位画家本人靠近。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写正确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处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就是"一词表意丰富,下面两句都有“就是”,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①品味一幅画,就是品味一个人。

②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中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郁达夫《故都的秋》)

【答案】18.身临其境坚韧不拔怀才不遇

19.(1)关联词位置不当,“不仅"放在“给你”的前面;

(2)搭配不当,“指导"不正确,改成“引导”。

改正后:这样的画作,不仅给你看了一个场面、讲了一个故事,而且引导你一步一步走入画家的精神世界,并与他产生共情。

20.①中的“就是"表肯定。

②中的“就是”表示假设的让步,意为“即使是"。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用来表达观众的体验感受,根据“进入现代,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VR(虚拟现实)技术”可知,借助现代技术,观众的体验更加真切,观众如临其境。与之相关的成语是“身临其境"。“身临其境”,意思是亲身到过那个地方。

第二空,照应“精神的世界”,可知此处要填写的是意志品质方面的内容。“咬定青山不放松”赞美的是竹子坚定的信念和坚贞的气节,与之相关的成语是“坚韧不拔"。“坚韧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坚强不屈。

第三空,根据“中国传统绘画重视写意、重视自我表达"可知,唐寅借画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唐寅的境遇应该与画中的“美人”相似,借“美人"表现自己,“见弃”也代表着唐寅不受重用,与之相关的成语是“怀才不遇"。“怀才不遇”,指人不得志,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共有两处错误:

(1)语序不当。“给你不仅看了一个场面"错误,关联词位置不当。“不仅……而且……”连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