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
语文测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中有多处宴饮场景的描写,有28个回目中涉及宴饮,其中大宴小宴应接不暇,无一不体现着贵族家庭生活的精致与讲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宴饮场景不单是小说的组成元素,更承担了一定的叙事作用。在这些活动中预叙手法的使用,使得小说别有深意,具有了多重艺术魅力。
预叙属于叙事时序中的一种,叙事时序就是叙事时间的顺序,是叙述者讲述故事的时序。在文学作品中,故事时序是固定不变的,叙事时序则可以变化不定。叙事时序包括顺叙、倒叙和预叙三种。预叙指的是“事先讲述或提及以后事件的一切叙述活动"。预叙手法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应用很广泛,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到唐传奇到宋元话本再到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中都有呈现。杨义先生在《中国叙事学》中提道:“中国作家在作品的开头就采取了大跨度、高速度的时间操作,以期和天人之道、历史法则接轨。这就使他们的作品不是首先注意到一人一事的局部细描,而是在宏观操作中充满对历史、人生的透视感和预言感。”预叙手法与传统说书艺术的关系也非常紧密,我国的古典小说深受民间口头文学的影响,说书人在讲一个故事时会在开头做出总体性的暗示,使故事不会散乱。
《红楼梦》中的宴饮场景,多用诗词、酒令、灯谜、戏曲等完成预叙,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会发生心理期待,这种心理期待会在之后的阅读中不断被满足。英伽登提出的“填补不定点"的理论,作品中的空白点,会由读者的阅读,借助想象、联想等填补。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揣摩思考故事,延长审美感受。如第五回中的宴饮,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太虚幻境中呈现出来的种种,宝玉不理解,读者也不理解,但阅读的好奇心却被充分调动起来。第二十二回的灯谜,贾政觉得不祥,读者亦是如此,正因为这样,勾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除了使读者产生心理期待外,预叙还有利于小说整体结构的完整。如第五回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实际上是全书的一个总领,作者已经把故事的结局都写出来了;第二十二回宴会上的灯谜,也已经预示了几位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宝玉参禅也暗示着他最终会大彻大悟;第六十二回和第六十三回中,宴会上众人所行的酒令、花签令都已经提到了众人的结局。结局已定,故事的整个圆已经画好,最终看完众人结局,便有一种前后呼应的浑圆感,小说结构就在预叙中具有了完整性。
预叙也时常会把人物与人物串联起来,使人物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对照,为人物之间设置巧妙的牵绊。如第五回《终身误》中写道:“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词中的“山中高士"世外仙姝”都是赞美宝黛二人出尘纯净的品质。小说也利用二人之间的关键人物宝玉点出了这种关联,第一百一十回中写到宝玉看着身穿孝服的宝钗,心里想到的是如果林妹妹这样打扮会是什么样子,在他的内心想象中再次将宝黛二人串联起来。也有观点认为,梅花除了体现出宝黛二人的联系之外,还与妙玉有关。妙玉出场较多的回目是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和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同时涉及“雪"与“梅”,便是同时指涉黛玉和宝钗。在具体故事演绎中,妙玉与黛玉、宝钗三者的关系更加鲜明。
预叙经常会揭示故事的真相,《红楼梦》诞生在思想控制较为严格的清代,其一向被不少学者认为与清史有关系,照此说法的话,曹雪芹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创作《红楼梦》时,运用了大量的“春秋笔法"。“春秋笔法”自孔子首创,寓褒贬于创作中,曲折地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在后世的史传文学中广为应用。唐传奇、明清小说等这类小说文体虽然与一般的史传文学有区别,但也受到史传文学的诸多影响,在这一类作品中能明显看到春秋笔法的使用和作者暗含的真实意图。如《红楼梦》中的曲词预叙,曲词对秦可卿的评价是“画梁春尽落香尘”,暗示她最终会上吊自杀。但是故事中看起来秦可卿是病死的,她死后,丈夫无动于衷,公公贾珍却痛哭流涕,脂砚斋批:“可笑,如丧考妣,此作者刺心笔也。”第十三回现在通行的版本回目叫作“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原名叫作“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秦可卿真实的死因是在天香楼与公公贾珍行苟且之事,被人撞破后羞愤自杀,作者巧妙地利用预叙手法,在第五回安排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之时,便将真相道出。王熙凤的判词亦是如此,“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人”“木"合起来便是一个“休”字,由此在预叙中表现了王熙凤最终被贾琏休弃的悲剧真相。
(摘编自侯彦帆《中的预叙手法管窥----以宴饮场景为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28处宴饮场景的描写全部使用了预叙手法,承担了一定的叙事作用,使小说更有艺术魅力。
B.文学作品中故事本身的时序是固定不变的,但叙事时序,不管是顺叙,还是倒叙、预叙,都是变化不定的。
C.《红楼梦》宴饮场景描写中的预叙,大多是通过诗词、酒令、灯谜、戏曲等完成的,读者并不一定理解。
D.《红楼梦》第十三回原回目名巧妙利用了预叙手法,它应用孔子创造的“春秋笔法”,揭示了故事的真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小说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到唐传奇到宋元话本再到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等发展阶段,且深受民间口头文学的影响。
B.杨义先生在《中国叙事学》中提及的“大跨度、高速度的时间操作”,就是“事先讲述或提及以后事件的一切叙述活动"的预叙手法。
C.预叙手法的使用可以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产生心理期待,这种心理期待在之后的阅读中不断被满足,从而延长读者的审美感受。
D.如果没有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作为全书总纲,巧妙地将故事的结局写出,那么《红楼梦》在结构上会缺少一种前后呼应的浑圆感。
3.下列选项中,没有利用预叙手法的一项是()
A.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这宝玉极恰,其词曰: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B.宝玉在梦中欢喜,想道……正胡思之间,忽听山后有人作歌曰: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C.宝玉看了,又见后面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也有几句言词,写道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D.湘云的拳却输了,请酒面、酒底。……湘云便说道:奔腾而砰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锁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
4.请根据材料中的观点,简要分析下面这首曲词作为预叙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曲《收尾·飞鸟各投林》)
【答案】1.C2.D3.A
4.①曲词富有暗示性,但颇为费解,使读者产生心理期待;
②“家业凋零”“食尽鸟投林"等,总述贾家的衰败景象和人物的悲剧命运,增强小说整体结构的完整性;
③把人物与人物串联起来,如“有恩”点出巧姐和刘姥姥的联系,“欠泪"点出林黛玉与贾宝玉的联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全部使用了预叙手法”错误。由原文“在这些活动中预叙手法的使用,使得小说别有深意,具有了多重艺术魅力"可知,原文说的是“在这些活动中预叙手法的使用”,并不代表“全部使用了预叙手法"。
B.“都是变化不定的”错误。由原文“在文学作品中,故事时序是固定不变的,叙事时序则可以变化不定"可知,“可以变化不定”不等于都变化不定,顺叙就没有变化。
D.“《红楼梦》第十三回原回目名巧妙利用了预叙手法"错误。是第五回《红楼梦》曲词对秦可卿的评价运用“春秋笔法”进行预叙,不是第十三回原回目。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那么《红楼梦》在结构上会缺少一种前后呼应的浑圆感"错误。有此总纲《红楼梦》结构有了浑圆感,不能推出没有该总纲就会缺少浑圆感。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能力。
A.《西江月》词是贾宝玉出场时对其“性情”的介绍,并未“事先讲述或提及以后事件”,所以没有利用预叙手法。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预叙手法与传统说书艺术的关系也非常紧密,我国的古典小说深受民间口头文学的影响,说书人在讲一个故事时会在开头做出总体性的暗示,使故事不会散乱。《红楼梦》中的宴饮场景,多用诗词、酒令、灯谜、戏曲等完成预叙,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会发生心理期待,这种心理期待会在之后的阅读中不断被满足”可知,曲词富有暗示性,但颇为费解,使读者产生心理期待。《收尾·飞鸟各投林》作为红楼十二曲的结尾曲,不仅暗示了贾府的命运,也概括了金陵十二钗等人的命运及结局。通过这十二句词曲,暗示着贾府的衰败将是必然趋势。
②结合“除了使读者产生心理期待外,预叙还有利于小说整体结构的完整"可知,预叙还有利于小说整体结构的完整。家业凋零,金银散尽,以至于子孙流散,“家业凋零”“食尽鸟投林"等,总述贾家的衰败景象和人物的悲剧命运,增强小说整体结构的完整性。
③结合“预叙也时常会把人物与人物串联起来,使人物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对照,为人物之间设置巧妙的牵绊”可知,把人物与人物串联起来,如“有恩"点出巧姐和刘姥姥的联系,巧姐都还没有来得及长大贾府就家道中落了,贾府落败后被刘姥姥所营救,后来做了一个村妇过起男耕女织的生活。“欠泪”点出林黛玉与贾宝玉的联系,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灌溉绛珠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名唤绛珠仙子。为报灌溉之德,绛珠仙子情愿随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将自己一世的眼泪还他。神瑛侍者顺带着顽石下凡,绛珠仙子成为林黛玉,神瑛侍者化为贾宝玉,顽石化为贾宝玉口中的美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奂生上城(节选)
高晓声
这房里的一切,都新堂堂、亮澄澄,平顶(天花板)白得耀眼,地板暗红闪光,照出人影子来;紫檀色五斗橱,嫩黄色写字台,更有两张出奇的矮凳,比太师椅还大,里外包着皮,也叫不出它的名字来。再看床上,垫的是花床单,盖的是新被子,雪白的被底,崭新的绸面。陈奂生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他知道自己身上(特别是脚)不大干净,生怕弄脏了被子……随即悄悄起身,悄悄穿好了衣服,不敢弄出一点声音来,好像做了偷儿,被人发现就会抓住似的。他下了床,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知道里边有弹簧,却不敢坐,怕压瘪了弹不饱。然后才真的悄悄开门,走出去了。
到了走廊里,脚底已冻得冰冷,一瞧别人是穿了鞋走路的,知道不碍,也套上了鞋。心想吴书记照顾得太好了,这哪儿是我该住的地方!这样好的房间,不知要多少钱,闹不好,一夜天把顶帽子钱住掉了,才算不来呢。
他心里不安,赶忙要弄清楚。横竖他要走了,去付了钱吧。
他走到门口柜台处,朝里面正在看报的大姑娘说:“同志,算账。"
“几号房间?”那大姑娘恋着报纸说,并未看他。
“几号不知道。我住在最东那一间。"
那姑娘连忙丢了报纸,朝他看看,甜甜地笑着说:“是吴书记汽车送来的?你身体好了吗?”
“不要紧,我要回去了。"
“何必急,你和吴书记是老战友吗?你现在在哪里工作?……”大姑娘一面软款款地寻话说,一面就把开好的发票交给他。笑得甜极了。
但是,接到发票,低头一看,陈奂生便像给火钳烫着了手。他认识那几个字,却不肯相信。“多少?"他忍不住问,浑身燥热起来。
“五元。”
“一夜天?"他冒汗了。
“是一夜五元。”
陈奂生的心,忐忑忐忑大跳。“我的天!"他想,“我还怕困掉一顶帽子,谁知竟要两顶!”
“你的病还没有好,还正在出汗呢!"大姑娘惊怪地说。
千不该,万不该,陈奂生竟说了一句这样的外行语:“我是半夜里来的呀!”
大姑娘立刻看出他不是一个人物,她不笑了,话也不甜了,像菜刀剁着砧板似的笃笃响着说:“不管你什么时候来,横竖到今午十二点为止,都收一天钱。"这还是客气的,没有嘲笑他,是看了吴书记的面子。
陈奂生看着那冷若冰霜的脸,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得罪了人,哪里还敢再开口,只得抖着手伸进袋里去摸钞票,然后细细数了三遍,数定了五元;交给大姑娘时,那外面一张人民币,已经半湿了,尽是汗。
这时大姑娘已在看报,见递来的钞票太零碎,更皱了眉头。但她还有点涵养,并不曾说什么,收进去了。
陈奂生出了大价钱,不曾讨得大姑娘欢喜,心里也有点忿忿然。本想一走了之,想到旅行包还丢在房间里,就又回过来。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道:“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他饿了,摸摸袋里还剩一块僵饼,拿出来啃了一口,看见了热水瓶,便去倒一杯开水和着饼吃。回头看刚才坐的皮凳,竟没有瘪,便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也没有坏,才相信果然是好家伙。便安心坐着啃饼,觉得很舒服。头脑清爽,热度退尽了,分明是刚才出了一身大汗的功劳。他是个看得穿的人,这时就有了兴头,想道:“这等于出晦气钱——譬如买药吃掉!"
啃完饼,想想又肉痛起来,究竟是五元钱哪!他昨晚上在百货店看中的帽子,实实在在是二元五一顶,为什么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呢?连沈万山都要住穷的;他一个农业社员,去年工分单价七角,困一夜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这不是开了大玩笑!真是阴错阳差,他这副骨头能在那种床上躺尸吗!现在别的便宜拾不着,大姑娘说可以住到十二点,那就再困吧,困到足十二点走,这也是捞着多少算多少。对,就是这个主意。
这陈奂生确是个向前看的人,认准了自然就干,但刚才出了汗,吃了东西,脸上嘴上,都不惬意,想找块毛巾洗脸,却没有。心一横,便把提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
可是他睡不着,他想起了吴书记。这个好人,大概只想到关心他,不曾想到他这个人经不起这样高级的关心。不过人家忙着赶火车,哪能想得周全!千怪万怪,只怪自己不曾先买帽子,才伤了风,才走不动,才碰着吴书记,才住招待所,才把油绳的利润搞光,连本钱也蚀掉一块多……那么,帽子还买不买呢?他一狠心:买,不买还要倒霉的!
想到油绳,又觉得肚皮饿了。再在这床上困下去,会越来越饿,身上没有粮票,中饭到哪里去吃!到时候饿得走不动,难道再在这儿住一夜吗?他慌了,两脚一踹,把被头踢开,拎了旅行包,开门就走。此地虽好,不是久恋之所,虽然还剩得有二三个钟点,又带不走,忍痛放弃算了。
他出得门来,再无别的念头,直奔百货公司,把剩下来的油绳本钱,买了一顶帽子,立即戴在头上,飘然而去。
(有删节)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奂生觉得招待所不是自己该住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还体现了人们思想中的等级观念。
B.姑娘的说话声“像菜刀剁着砧板似的笃笃响着”,是因为陈奂生说了外行话,姑娘客气地耐着性子对他解释。
C.吴书记出于关心却让自己损失了5元钱,但陈奂生对他并没有丝毫埋怨,还替他寻找理由,可见其心地善良。
D.“这等于出晦气钱——譬如买药吃掉!"的内心独白,体现了自欺欺人、自我麻醉的心理特点,极富代表性。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写陈奂生不认识沙发,好奇地“摸一摸”“轻轻捺了捺”,为后文写他故意用力糟蹋沙发埋下了伏笔。
B.“你的病还没有好,还正在出汗呢!”其实是通过姑娘的视角描写陈奂生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他内心的焦灼。
C.小说所写的招待所陈设,以及“工分"粮票”等事物,极富时代气息;“困"躺尸”等用词,则完全是农民口语。
D.小说中人物动作、语言描写的作用是勾连情节,而心理剖析、内心独白等则用以呈现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7.陈奂生上城的目的是卖油绳来买帽子,小说做这样的设定,有怎样的写作意图?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8.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5.B6.D
7.①暗示时代背景:农民经济状况得以改善,开始有了更高的物质需求。②便于制造巧合,推动情节发展:不曾先买帽子,因此伤了风,因此走不动,因此碰着吴书记,因此住招待所,因此才花了5元钱--两顶帽钱③凸显人物特征:首先表明陈奂生到了不戴帽子就会伤风的年纪:其次埋下伏笔,突出陈奂生为花两顶帽钱住招待所的心痛,为其狭隘心理和可笑行为提供“合理性"。
8.①陈奂生花5元钱之前对招待所沙发、被子等用品小心爱护,和之后任意糟蹋的态度对比,表现其淳朴自卑与自私狭隘相交织的复杂性格。②姑娘对陈奂生前热后冷的态度对比,表现其势利特征。③吴书记送陈奂生住招待所的热情和陈奂生交住宿费的窘迫对比,表现吴书记关心百姓的同时也颇具官僚主义。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B.“姑娘客气地耐着性子对他解释”错误。文中的“这还是客气的"并非真客气,是说没有十分刻薄;更没有“耐着性子”,而是极不耐烦。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能力。
D.文中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语言描写都兼具勾连情节和刻画人物的作用。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陈焕生的身份是“一个农业社员”,他到城里卖油绳的目的是买一顶帽子,“他昨晚上在百货店看中的帽子,实实在在是二元五一顶”,作为农业社员的陈奂生来买帽子,说明农民经济状况得以改善,开始有了更高的物质需求,暗示时代背景。
陈焕生想先卖油绳,然后再买帽子,没想到他伤了风,“千怪万怪,只怪自己不曾先买帽子,才伤了风,才走不动,才碰着吴书记,才住招待所"可知,陈奂生到城里后不曾先买帽子,因此伤了风,因此走不动,因此碰着吴书记,因此住招待所,因此才花了5元钱——两顶帽钱。所以这样安排便于制造巧合,推动情节发展。
由原文“千怪万怪,只怪自己不曾先买帽子,才伤了风”可知,陈奂生之所以伤了风,是因为没戴帽子,表明陈奂生已经到了不戴帽子就会伤风的年纪,凸显了人物的特征。正是因为伤了风,走不动了,才会被吴书记送到招待所,才会花了两顶帽子的钱,陈奂生因为心痛才会由开醒过来时的小心翼翼变得对招待所的物品一点也不珍惜,为其狭隘心理和可笑行为提供“合理性"。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
开始陈焕生对招待所的东西很爱护,“陈奂生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他知道自己身上(特别是脚)不大干净,生怕弄脏了被子”“他下了床,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知道里边有弹簧,却不敢坐,怕压瘪了弹不饱"可知,陈焕生再招待所醒来对招待所沙发、被子等用品小心爱护。后来得知要花五元钱,“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便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心一横,便把提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两脚一踹,把被头踢开”,花了5元钱的陈奂生对招待所的东西任意糟蹋,所以,陈奂生花5元钱之前对招待所沙发、被子等用品小心爱护,和之后任意糟蹋的态度对比,表现其淳朴自卑与自私狭隘相交织的复杂性格。
当陈奂生说出自己房间位置的时候,姑娘看到是吴书记汽车送过来的,于是连忙丢了报纸,朝他看看,甜甜地笑着说:“是吴书记汽车送来的?你身体好了吗?”并且软款款地寻话说到“何必急,你和吴书记是老战友吗?你现在在哪里工作?……”,笑得甜极了。可见姑娘对陈奂生非常地热情。而当陈焕生说了依据外行语“我是半夜里来的呀!”,姑娘立刻看出他不是一个人物,她不笑了,话也不甜了,说话像菜刀剁着砧板似的笃笃响着,脸开始变得冷若冰霜,见递来的钞票太零碎,更是皱了眉头,说明姑娘对陈奂生变得冷漠。所以姑娘对陈奂生前热后冷的态度形成对比,表现其势利特征。
吴书记在忙着赶火车的时候遇到了伤了风、走不动的陈奂生,于是让人将陈奂生送到了招待所,可见吴书记很关心百姓。而在招待所住一晚需要5元钱,陈奂生抖着手伸进袋里去摸钞票,然后细细数了三遍,数定了五元,交给大姑娘时,那外面一张人民币,已经半湿了,尽是汗,说明陈奂生对5元的住宿费很是不舍,因为5元钱能买两顶帽子,所以,吴书记送陈奂生住招待所的热情和陈奂生交住宿费的窘迫对比,表现吴书记关心百姓的同时也颇具官僚主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材料二: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
9.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盘庚不忍A胁以威刑B故勤劳C晓解D其卒也E皆化而从之F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G而独行己志也。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B.事事,做事,属动宾短语,与成语“无所事事"中的“事事”意义和用法相同。
C.执政,掌握国家大权的人,文中指王安石,他时任参知政事,参知政事为执政官。
D.希,同“稀”,稀疏,少。与《论语·侍坐》中“鼓瑟希”的“希"意思相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主要从程序、目的、行为等方面阐明变法的正当性,否定了司马光所加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指责。
B.王安石列举了“天下怨谤"的表现,然后以盘庚迁都为例,论证变法的必要性,进而表达了自己对于变法的坚定态度。
C.与王安石的义正词严不同,司马光的反驳措辞比较婉转,但抓住王安石变法行动中的偏颇和过失,做了鞭辟入里的剖析。
D.王安石和司马光围绕“变法”展开辩驳,互有攻守,既体现了高超的论辩技巧,又体现了崇高的家国情怀和道义担当。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
13.对王安石“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的辩解,司马光反驳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9.BDF10.D
11.B12.(1)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这样做合宜就采取行动,这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的缘故。
(2)只是恐怕您的座上宾,每天一起变法和讲求财利的人,不正确的言论、巧辩的佞人是不少的啊。
13.①尽变旧法,不合常理:②用人不当,无益于事。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盘庚不忍心用严酷的刑罚胁迫他们,所以才不辞辛苦地劝说使百姓明白,最终也都被感化而顺从了他,不是说全部舍弃天下人的意见而按自己想法独断而行。
“盘庚不忍胁”是一个主谓句,“以威刑"是后置状语,“故”是后一句的开头,表示原因,故B处断开;
“故勤劳破解"中“破解”谓语,承前省略主语“盘庚”,结构完整,故D处断开;
“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是一个否定的判断句,结构完整,故F处断开。
故选BDF。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做事。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形容闲着什么事情都不干。
C.正确。
D.错误。迎合/稀少。那些歌功颂德、迎合您意旨的人,都是这类人。/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指接近尾声。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王安石列举了‘天下怨谤’的表现"错,由文本“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可知,王安石只是说预先就知道会这样,并没有列举表现。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度(dù)”,计划;“度(duó)”,考虑;“是”,认为正确。
(2)“座”,座位上的人;“邪说”,不正确的言论;“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可知,王安石不论大小,把所有的旧法全部都变成新法,这是不合常理的;
由原文“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投以善法,终无益也”可知,如果有好的官吏,不好的法令自然去除,如果没有好的官吏,用人不当,再好的法令也是无益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现在您指教我的,认为我侵夺官吏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接受不同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非议。我却认为接受皇上命令,商议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史去执行,这不是侵夺官吏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以此来兴利除弊,这不是生事扰民;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批驳荒谬有害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天下对我怨恨非议这么多,那是我本来预先料到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把不忧虑国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美德,皇上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与之对抗,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这样做合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的缘故啊。如果您责备我在位时间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老百姓受益,那么我知罪;如果您说我现在应该不做任何事,守着以前的成法就行了,那么这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材料二
议定法律制度,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当然是您的分内事,但应抓大放小,兴利除弊,不该无论大小,全部把旧法变为新法。况且有什么样的人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执政方法施行,您如果能选拔好的官吏并任用他们,有弊端的法令自然去除,如果官更选用不当,即使每天都授予好的方法,最终也是无益。您所说的先王的执政方法难道不是周朝时泉府赊贷的事吗?我私下揣摩设泉府的意图,似乎与今日发放青苗钱的意图是不同的;况且先王的善政很多,为什么偏偏把这个看做是首要的事务呢?如今发放青苗钱,不问百姓的贫富情况。愿意不愿意,强行借贷给他们,每年收取十分之四的利息,说这不是向百姓征夺财利,我是不相信的,至于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果然能做到这样,那是国家和百姓的福分。不过恐怕您的座上宾,每天都是一起讲变法和追求财利的人,不正确的言论、巧辩的佞人应该是不少。那些歌功颂德、迎合您意旨的人,都是这类人。您也许是偶尔没有察觉吧。盘庚遇到水灾而迁都,臣民有顺从的,有违抗的,盘庚不忍心用严酷的刑罚胁迫他们,所以才不辞辛苦地劝说使百姓明白,最终也都被感化而顺从了他,不是说全部舍弃天下人的意见而按自己想法独断而行。我哪里是要劝您不顾念国家大事,而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呢?只是说对于天下不同的议论,也应当稍加留意、采纳察知罢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怀古四首(其一)
王安石
霸祖孤身取二江①,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②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①二江:宋代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也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②黍离:《诗经》篇名,旧说为东周大夫行经西周故都,见宗庙宫室尽为禾黍,因眷怀故国而作。麦秀:即《麦秀歌》,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通过“霸祖"与“子孙”的对比,概括了具有普遍性的盛衰相继的历史现象。
B.颔联用反问修辞,阐明功亏一篑、祸不单行的道理,揭示了政权相继败亡的原因。
C.“东府"后庭”运用典故,令人联想起昔日繁华,与眼前的衰败形成强烈反差。
D.该诗为怀古之作,并不停留于评价历史,既描绘眼前景,更感叹当下事,意味深长。
15.诗歌尾联与作者在《桂枝香·金陵怀古》词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二句所表达的感情不尽相同,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4.B15.①都借古讽今,但本诗尾联偏于感伤,《桂枝香》则显出激昂。
②在此诗中王安石面对人们徒然感叹兴亡却不能吸取教训的事实,发出的是置之不论,借酒解忧的悲叹,颇有无能为力之感。
③在《桂枝香》词中王安石面对人们徒然感叹兴亡却不能吸取教训的事实,发出的是苦心的劝诫,期望当下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改弦更张。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阐明功亏一篑、祸不单行的道理”错误。颔联的意思是:大功告成,便穷奢极侈,岂不知逸乐从来都是与灾祸相伴随的。二句诗慨叹往事,说明贪图逸乐,肆意挥霍,只会招致祸端。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本诗最后两句用典,写当年东周的大夫和殷朝的旧臣悯伤故国,眷怀旧都,因而作了《黍离》《麦秀》之歌。历史上的朝代兴衰,都不是偶然的,骄奢淫逸,是取败之道,而人们徒然感叹兴亡却不能吸取教训的事实。此诗怀古吊今,人们对兴亡更替无能为力,只好置之不论,一切付之酒杯,以免徒然的伤感,借酒解忧的悲叹,颇有无能为力之感。
②“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指人们登高凭吊这些遗迹,对着这古老的都城,无不兴起六朝兴亡之叹。然而很多人仅仅停留在嗟叹之上,而不能引以为戒,不能从这兴亡之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因此,这种嗟叹只能是徒劳的,毫无意义的,借古讽今,期望当下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改弦更张。
综上所述,两首诗都借古讽今,但本诗尾联偏于感伤,《桂枝香》则显出激昂。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以“____,____”一语打消了弟子们的顾虑,再通过启发,让他们畅言各自的志向。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十思"主张富有针对性,比如“____”是针对唐太宗大兴宫室而提出,“____"则针对唐太宗四处游猎而提出。
(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杜牧《阿房宫赋》中通过假设的语气曲折表达了六国灭亡的原因“____";苏洵在《六国论》中则将六国灭亡的原因总结为“____”。
(4)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中,点出自己泛舟洞庭,并突出湖面的广阔与小舟的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
【答案】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④.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⑤.使六国各爱其人⑥.弊在赂秦⑦.玉鉴琼田三万顷⑧.着我扁舟一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毋”“驱"弊”“赂"鉴”“顷"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代诗歌的高度成就,引起历代人们广泛的注意,想从中吸取某些可以借鉴的东西。唐诗之前,建安时代是诗坛的好榜样,唐诗之后,①。榜样当然也只能供借鉴,不能去摹仿。唐诗追步建安,不但不同于建安,而且远远超过了建安,这也是可借鉴的好榜样。而唐诗在读者心目中之所以获有那么普遍的荣誉,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②,则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诗歌比起其他一切文学作品,都更是“语言的艺术"。我们演一幕哑剧,可以没有什么语言,可是诗歌如果离开了语言,便将(甲),虽然说画中也可以有诗,那究竟已是另外的一种艺术了。而诗对于语言的要求,一个字的出入,往往便高下悬殊,这也突出地说明,语言在诗歌中的特殊重要性。事实上唐诗对人们留下的一般印象,不但比它以后的宋、元、明、清的诗歌容易理解和感受,而且比它以前的历代诗歌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注意吗?历史上也有不少作家简单地理解了这一特点,以为③,其结果浅显明白固然达到了,而语言的丰富性和形象性则往往显得不够。而唐诗语言的特点,正在于不仅仅是浅出,而乃是“深入浅出”。这中间的相互关系,其实正因其“深入”,所以才有得可“浅出”,因此不仅是晓畅而且是丰富,不仅是易懂而且是(乙),这里的丰富和深入也仍然指的是艺术的精湛。
17.请在文中甲、乙两处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7.甲一筹莫展乙意味深长
18.事实上唐诗给人们留下的一般印象,不但比它以前的历代诗歌容易理解和感受,而且比它以后的宋、元、明、清的诗歌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19.①唐代就成了诗坛更好的榜样②语言方面的成就③只要文字浅显明白就行了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甲处是说语言对于诗歌的重要性,诗歌如果离开语言就不能称为诗歌了,就没有办法施展,可用“一筹莫展"。“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乙处是说唐诗语言要深入浅出,再根据“这里的丰富和深入也仍然指的是艺术的精湛”,其中“深入”对应前文“不仅是晓畅而且是丰富”,所以,所填之处对应的就是“深入”。诗歌语言的深入是指有意蕴,可填“意味深长"。“意味深长”,含蓄,深刻,耐人寻味。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对人们留下的一般印象"介词使用错误,可将“对”改为“给";
二,“不但比它以后的宋、元、明、清的诗歌容易理解和感受,而且比它以前的历代诗歌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语序不当,“不但……而且……"表示递进关系,所以应将“比它以后的宋、元、明、清的诗歌容易理解和感受”“比它以前的历代诗歌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调换位置。
故改为:事实上唐诗给人们留下的一般印象,不但比它以前的历代诗歌容易理解和感受,而且比它以后的宋、元、明、清的诗歌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前文说到“唐代的诗歌的高度成就,引起历代人们广泛的注意,想从中吸取某些可以借鉴的东西”,说明唐代之后,很多人想要借鉴唐诗。再根据“唐诗之前,建安时代是诗坛的好榜样”,所以唐代之后,唐代就成了诗坛更好的榜样,可填“唐代就成了诗坛更好的榜样”。
②此处是说唐诗在读者心目中之所以获有那么普遍的荣誉的原因之一,根据“诗歌比起其他一切文学作品,都更是‘语言的艺术’”,强调了语言艺术的重要性,可填“语言方面的成就”。
③此处是说不少作家的观点,而根据“其结果浅显明白固然达到了”,强调了语言要浅显明白,可填“只要文字浅显明白就行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知什么温暖的东西碰到了叶果鲁希卡的背脊。原来有一道光带悄悄从后面拢过来,掠过车子和马儿,跑过去会合另一条光带。忽然,整个广阔的草原抖掉清晨的朦胧,现出微笑,闪着露珠的亮光。
割下来的黑麦、杂草、大戟草、野麻,本来都晒得枯黄,半死不活,现在受到露水的滋润,遇到阳光的爱抚,又要重新开花了。小海雀在大道上面的天空中飞翔,快活地叫唤。金花鼠在青草里互相打招呼。左边远远的,不知什么地方,凤头麦鸡在哀叫。一群山鹑被马车惊动,拍着翅膀飞起来,柔声叫着“特尔尔尔”,向山上飞去。螽斯啦,蟋蟀啦,蝉啦,蝼蛄啦,在草地里发出一阵阵吱呀吱呀的单调乐声。
20.请将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复杂的单句。要求语意连贯,语气流畅,可以调整语序和适当增删词语。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螽斯、蟋蟀、蝉、蝼蛄,在草地里发出一阵阵单调的乐声”,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20.示例:割下来的本来都晒得枯黄的半死不活的黑麦、杂草、大戟草、野麻,在受到露水的滋润、遇到阳光的爱抚之后,又要重新开花了。
21.①原文使用语气词“啦"间隔列举事物,停顿时间更长,节奏更舒缓;
②原文使用语气词“啦”,强调列举事物,并更好地表达轻松愉悦的情感;
③原文用拟声词“吱呀吱呀"摹写昆虫的声音,更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复杂的单句”,首先是“单句”,单句则要求只有一套“主谓宾”结构;“复杂”,即句子包含的修饰成分较长,尤其是状语、定语等。
分析画横线的句子,首先确定主语“黑麦、杂草、大戟草、野麻”;
其次确定谓语为“重新开花";
而“本来都晒得枯黄,半死不活”是对“黑麦、杂草、大戟草、野麻"进行修饰,可以置于主语前,充当主语的定语;
“在受到露水的滋润、遇到阳光的爱抚之后”,是解释“重新开花"的条件,可以置于谓语前,充当状语。
所以,修改后的复杂单句为:割下来的本来都晒得枯黄的半死不活的黑麦、杂草、大戟草、野麻,在受到露水的滋润、遇到阳光的爱抚之后,又要重新开花了。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语句(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内容上,原句在“螽斯,蟋蟀,蝉,蝼蛄”等事物后,加上了语气词“啦”,并且在每一个“啦”后面用逗号隔开,表示停顿时间更长,使得句子节奏更舒缓。
②情感上,原句在列举的“螽斯,蟋蟀,蝉,蝼蛄"等事物后使用语气词“啦”,表示对这些列举的事物进行强调,同时“啦"表达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和情感。
③阅读效果上,原句用一系列短句对列举的事物进行强调后,使用了拟声词“吱呀吱呀”,摹写这些昆虫的声音,生动形象,能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④改句“螽斯、蟋蟀、蝉、蝼蛄,在草地里发出一阵阵单调的乐声”,取消了语气词“啦”和拟声词“吱呀吱呀”,只是对自然事物进行客观、直接地描述,缺乏原句地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人工智能领头企业OpenAI发布最新的AI模型“GPT-4o”惊艳全球的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在对人工智能可能给全球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冲击发出警告:全球劳动力市场将受到AI冲击,未来两年,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人工智能可能会影响60%的工作岗位;而对于全球所有国家而言,人工智能可能将冲击40%的工作岗位。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讲述了人工智能带来的危机和挑战,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可能给全球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冲击。材料以社会现象为切入点,其实是要求考生针对这一现象和危机阐述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并能够提出一定解决问题的建议。
综合材料来看,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作:
1.对材料所提及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危机挑战进行评析。人工智能的发展,确实会冲击全球劳动力市场,导致大量工人失业,比如制造业、银行和金融业、零售业、客户服务和呼叫中心等领域的工作人员可能会面临被取代的危机。但是,我们既要看到人工智能发展带来失业的问题,也要看到人工智能发展能够促进产业的转型和劳动者技能的提升。这种失业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人们就一直在经历着机器取代人的劳动,从而造成人类的失业这种问题,但借助社会结构的调整和个体的知识转型,不少人也能够实现再就业。虽然人工智能已具有很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初步具有类人的性质,并且能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行一定的逻辑分析,但对于具有较高创造性、灵活性的工作,生成式人工智能仍然无法胜任。并且,技术发展在导致一部分职业消失的同时,往往也会带来一些新的工作岗位,生成式人工智能也不例外。失业的劳动者需要根据技术的发展和要求,更新自身技能与知识结构,从而适应新的岗位要求,实现再就业。
2.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对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冲击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对教育和培训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劳动力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技能和知识,这就需要加强教育和培训。政府和企业可能需要加大投资,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教育机会,以帮助劳动力适应新的就业市场需求。新的技术会创造新的经济生态,并提供新的就业岗位,这个过程会奖励年轻人和主动提升技能的人群。劳动者在未来应该要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更好迎接时代发展带来的新要求。
3.对人工智能与人类关系的思考:未来,人类与人工智能将是一种共存和竞争的关系。人工智能不是取代人类,而是放大人类的能力,人类应该掌握控制权,比人工智能更强势。人类与人工智能将形成共生关系,人类应保持控制权,同时接受人工智能作为参谋的角色。人工智能的底层是一个语言模型。语言模型的本质,对文本进行“合理的延续”,用更直白的话就是根据它已有的数据库,总结出用户输入文本的规律,这一点和人类的思考很像。尽管人工智能在语言模型方面表现出色,但它在数学计算等任务上存在局限,且缺乏人类的具身认知和历史感。而且有些职业如运动员和棋手因其人类特有的价值和情感联系而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因为我们是人,所以我们更愿意跟人打交道,比如老师、医生、护士、警察,所有的服务业本质上是跟人打交道。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主动提升技能,更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接着,结合具体现实生活例子,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影响,比如现在已经有许多商店采取智能系统来替代一些零售行业的工作,如自动收银机、智能售货机等;比如在制造过程中利用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可能取代部分传统的人工劳动力等。然后一分为二,辩证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虽然带来冲击和消极影响,但人工智能发展能够促进产业的转型和劳动者技能的提升。一些传统工作岗位的消失或减少可能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特别是对于那些低技能劳动力。同时,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可能会被自动化,而需要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工作可能会更加突出。这可能会导致就业结构发生变化,一些行业和工作岗位可能消失或减少,而新兴行业和领域可能出现或扩大。最后,指出人工智能发展已经是一种趋势,我们应该积极面对,而且未来的人工智能与人类不是简单的“取代”关系,而是共存和竞争关系。人工智能不是取代人类,而是放大人类的能力,人类应该掌握控制权,比人工智能更强势。
立意:
1.辩证看待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影响。
2.积极迎接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3.主动提升技能,更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
语文测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中有多处宴饮场景的描写,有28个回目中涉及宴饮,其中大宴小宴应接不暇,无一不体现着贵族家庭生活的精致与讲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宴饮场景不单是小说的组成元素,更承担了一定的叙事作用。在这些活动中预叙手法的使用,使得小说别有深意,具有了多重艺术魅力。
预叙属于叙事时序中的一种,叙事时序就是叙事时间的顺序,是叙述者讲述故事的时序。在文学作品中,故事时序是固定不变的,叙事时序则可以变化不定。叙事时序包括顺叙、倒叙和预叙三种。预叙指的是“事先讲述或提及以后事件的一切叙述活动"。预叙手法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应用很广泛,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到唐传奇到宋元话本再到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中都有呈现。杨义先生在《中国叙事学》中提道:“中国作家在作品的开头就采取了大跨度、高速度的时间操作,以期和天人之道、历史法则接轨。这就使他们的作品不是首先注意到一人一事的局部细描,而是在宏观操作中充满对历史、人生的透视感和预言感。”预叙手法与传统说书艺术的关系也非常紧密,我国的古典小说深受民间口头文学的影响,说书人在讲一个故事时会在开头做出总体性的暗示,使故事不会散乱。
《红楼梦》中的宴饮场景,多用诗词、酒令、灯谜、戏曲等完成预叙,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会发生心理期待,这种心理期待会在之后的阅读中不断被满足。英伽登提出的“填补不定点"的理论,作品中的空白点,会由读者的阅读,借助想象、联想等填补。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揣摩思考故事,延长审美感受。如第五回中的宴饮,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太虚幻境中呈现出来的种种,宝玉不理解,读者也不理解,但阅读的好奇心却被充分调动起来。第二十二回的灯谜,贾政觉得不祥,读者亦是如此,正因为这样,勾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除了使读者产生心理期待外,预叙还有利于小说整体结构的完整。如第五回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实际上是全书的一个总领,作者已经把故事的结局都写出来了;第二十二回宴会上的灯谜,也已经预示了几位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宝玉参禅也暗示着他最终会大彻大悟;第六十二回和第六十三回中,宴会上众人所行的酒令、花签令都已经提到了众人的结局。结局已定,故事的整个圆已经画好,最终看完众人结局,便有一种前后呼应的浑圆感,小说结构就在预叙中具有了完整性。
预叙也时常会把人物与人物串联起来,使人物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对照,为人物之间设置巧妙的牵绊。如第五回《终身误》中写道:“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词中的“山中高士"世外仙姝”都是赞美宝黛二人出尘纯净的品质。小说也利用二人之间的关键人物宝玉点出了这种关联,第一百一十回中写到宝玉看着身穿孝服的宝钗,心里想到的是如果林妹妹这样打扮会是什么样子,在他的内心想象中再次将宝黛二人串联起来。也有观点认为,梅花除了体现出宝黛二人的联系之外,还与妙玉有关。妙玉出场较多的回目是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和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同时涉及“雪"与“梅”,便是同时指涉黛玉和宝钗。在具体故事演绎中,妙玉与黛玉、宝钗三者的关系更加鲜明。
预叙经常会揭示故事的真相,《红楼梦》诞生在思想控制较为严格的清代,其一向被不少学者认为与清史有关系,照此说法的话,曹雪芹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创作《红楼梦》时,运用了大量的“春秋笔法"。“春秋笔法”自孔子首创,寓褒贬于创作中,曲折地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在后世的史传文学中广为应用。唐传奇、明清小说等这类小说文体虽然与一般的史传文学有区别,但也受到史传文学的诸多影响,在这一类作品中能明显看到春秋笔法的使用和作者暗含的真实意图。如《红楼梦》中的曲词预叙,曲词对秦可卿的评价是“画梁春尽落香尘”,暗示她最终会上吊自杀。但是故事中看起来秦可卿是病死的,她死后,丈夫无动于衷,公公贾珍却痛哭流涕,脂砚斋批:“可笑,如丧考妣,此作者刺心笔也。”第十三回现在通行的版本回目叫作“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原名叫作“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秦可卿真实的死因是在天香楼与公公贾珍行苟且之事,被人撞破后羞愤自杀,作者巧妙地利用预叙手法,在第五回安排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之时,便将真相道出。王熙凤的判词亦是如此,“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人”“木"合起来便是一个“休”字,由此在预叙中表现了王熙凤最终被贾琏休弃的悲剧真相。
(摘编自侯彦帆《中的预叙手法管窥----以宴饮场景为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28处宴饮场景的描写全部使用了预叙手法,承担了一定的叙事作用,使小说更有艺术魅力。
B.文学作品中故事本身的时序是固定不变的,但叙事时序,不管是顺叙,还是倒叙、预叙,都是变化不定的。
C.《红楼梦》宴饮场景描写中的预叙,大多是通过诗词、酒令、灯谜、戏曲等完成的,读者并不一定理解。
D.《红楼梦》第十三回原回目名巧妙利用了预叙手法,它应用孔子创造的“春秋笔法”,揭示了故事的真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中国古典小说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到唐传奇到宋元话本再到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等发展阶段,且深受民间口头文学的影响。
B.杨义先生在《中国叙事学》中提及的“大跨度、高速度的时间操作”,就是“事先讲述或提及以后事件的一切叙述活动"的预叙手法。
C.预叙手法使用可以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产生心理期待,这种心理期待在之后的阅读中不断被满足,从而延长读者的审美感受。
D.如果没有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作为全书总纲,巧妙地将故事的结局写出,那么《红楼梦》在结构上会缺少一种前后呼应的浑圆感。
3.下列选项中,没有利用预叙手法的一项是()
A.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这宝玉极恰,其词曰: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B.宝玉在梦中欢喜,想道……正胡思之间,忽听山后有人作歌曰: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C.宝玉看了,又见后面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也有几句言词,写道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D.湘云的拳却输了,请酒面、酒底。……湘云便说道:奔腾而砰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锁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
4.请根据材料中的观点,简要分析下面这首曲词作为预叙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曲《收尾·飞鸟各投林》)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奂生上城(节选)
高晓声
这房里的一切,都新堂堂、亮澄澄,平顶(天花板)白得耀眼,地板暗红闪光,照出人影子来;紫檀色五斗橱,嫩黄色写字台,更有两张出奇的矮凳,比太师椅还大,里外包着皮,也叫不出它的名字来。再看床上,垫的是花床单,盖的是新被子,雪白的被底,崭新的绸面。陈奂生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他知道自己身上(特别是脚)不大干净,生怕弄脏了被子……随即悄悄起身,悄悄穿好了衣服,不敢弄出一点声音来,好像做了偷儿,被人发现就会抓住似的。他下了床,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知道里边有弹簧,却不敢坐,怕压瘪了弹不饱。然后才真的悄悄开门,走出去了。
到了走廊里,脚底已冻得冰冷,一瞧别人是穿了鞋走路的,知道不碍,也套上了鞋。心想吴书记照顾得太好了,这哪儿是我该住的地方!这样好的房间,不知要多少钱,闹不好,一夜天把顶帽子钱住掉了,才算不来呢。
他心里不安,赶忙要弄清楚。横竖他要走了,去付了钱吧。
他走到门口柜台处,朝里面正在看报的大姑娘说:“同志,算账。”
“几号房间?"那大姑娘恋着报纸说,并未看他。
“几号不知道。我住在最东那一间。”
那姑娘连忙丢了报纸,朝他看看,甜甜地笑着说:“是吴书记汽车送来的?你身体好了吗?"
“不要紧,我要回去了。”
“何必急,你和吴书记是老战友吗?你现在在哪里工作?……"大姑娘一面软款款地寻话说,一面就把开好的发票交给他。笑得甜极了。
但是,接到发票,低头一看,陈奂生便像给火钳烫着了手。他认识那几个字,却不肯相信。“多少?”他忍不住问,浑身燥热起来。
“五元。"
“一夜天?”他冒汗了。
“是一夜五元。"
陈奂生的心,忐忑忐忑大跳。“我的天!”他想,“我还怕困掉一顶帽子,谁知竟要两顶!"
“你的病还没有好,还正在出汗呢!”大姑娘惊怪地说。
千不该,万不该,陈奂生竟说了一句这样的外行语:“我是半夜里来的呀!"
大姑娘立刻看出他不是一个人物,她不笑了,话也不甜了,像菜刀剁着砧板似的笃笃响着说:“不管你什么时候来,横竖到今午十二点为止,都收一天钱。”这还是客气的,没有嘲笑他,是看了吴书记的面子。
陈奂生看着那冷若冰霜的脸,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得罪了人,哪里还敢再开口,只得抖着手伸进袋里去摸钞票,然后细细数了三遍,数定了五元;交给大姑娘时,那外面一张人民币,已经半湿了,尽是汗。
这时大姑娘已在看报,见递来的钞票太零碎,更皱了眉头。但她还有点涵养,并不曾说什么,收进去了。
陈奂生出了大价钱,不曾讨得大姑娘欢喜,心里也有点忿忿然。本想一走了之,想到旅行包还丢在房间里,就又回过来。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道:“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他饿了,摸摸袋里还剩一块僵饼,拿出来啃了一口,看见了热水瓶,便去倒一杯开水和着饼吃。回头看刚才坐的皮凳,竟没有瘪,便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也没有坏,才相信果然是好家伙。便安心坐着啃饼,觉得很舒服。头脑清爽,热度退尽了,分明是刚才出了一身大汗的功劳。他是个看得穿的人,这时就有了兴头,想道:“这等于出晦气钱——譬如买药吃掉!”
啃完饼,想想又肉痛起来,究竟是五元钱哪!他昨晚上在百货店看中的帽子,实实在在是二元五一顶,为什么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呢?连沈万山都要住穷的;他一个农业社员,去年工分单价七角,困一夜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这不是开了大玩笑!真是阴错阳差,他这副骨头能在那种床上躺尸吗!现在别的便宜拾不着,大姑娘说可以住到十二点,那就再困吧,困到足十二点走,这也是捞着多少算多少。对,就是这个主意。
这陈奂生确是个向前看的人,认准了自然就干,但刚才出了汗,吃了东西,脸上嘴上,都不惬意,想找块毛巾洗脸,却没有。心一横,便把提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
可是他睡不着,他想起了吴书记。这个好人,大概只想到关心他,不曾想到他这个人经不起这样高级的关心。不过人家忙着赶火车,哪能想得周全!千怪万怪,只怪自己不曾先买帽子,才伤了风,才走不动,才碰着吴书记,才住招待所,才把油绳的利润搞光,连本钱也蚀掉一块多……那么,帽子还买不买呢?他一狠心:买,不买还要倒霉的!
想到油绳,又觉得肚皮饿了。再在这床上困下去,会越来越饿,身上没有粮票,中饭到哪里去吃!到时候饿得走不动,难道再在这儿住一夜吗?他慌了,两脚一踹,把被头踢开,拎了旅行包,开门就走。此地虽好,不是久恋之所,虽然还剩得有二三个钟点,又带不走,忍痛放弃算了。
他出得门来,再无别的念头,直奔百货公司,把剩下来的油绳本钱,买了一顶帽子,立即戴在头上,飘然而去。
(有删节)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奂生觉得招待所不是自己该住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还体现了人们思想中的等级观念。
B.姑娘的说话声“像菜刀剁着砧板似的笃笃响着”,是因为陈奂生说了外行话,姑娘客气地耐着性子对他解释。
C.吴书记出于关心却让自己损失了5元钱,但陈奂生对他并没有丝毫埋怨,还替他寻找理由,可见其心地善良。
D.“这等于出晦气钱——譬如买药吃掉!”的内心独白,体现了自欺欺人、自我麻醉的心理特点,极富代表性。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写陈奂生不认识沙发,好奇地“摸一摸"轻轻捺了捺”,后文写他故意用力糟蹋沙发埋下了伏笔。
B.“你的病还没有好,还正在出汗呢!"其实是通过姑娘的视角描写陈奂生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他内心的焦灼。
C.小说所写的招待所陈设,以及“工分”“粮票"等事物,极富时代气息;“困”“躺尸"等用词,则完全是农民口语。
D.小说中人物动作、语言描写的作用是勾连情节,而心理剖析、内心独白等则用以呈现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7.陈奂生上城的目的是卖油绳来买帽子,小说做这样的设定,有怎样的写作意图?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8.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材料二: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
9.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盘庚不忍A胁以威刑B故勤劳C晓解D其卒也E皆化而从之F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G而独行己志也。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