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1页
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2页
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3页
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4页
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据伴随着我们的一生。什么是数据?很多人认为数据就是一些数字,比如我们常说的实验数据、统计数据,这些其实只是狭义上的数据。有人认为数据也可以包括信息和情报,比如我们经常提到的数据库,其实就是指符合一定格式的信息的汇总。数据库里的数据,可以是某个机构所有成员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通信方式、学历以及履历等,已超出数字的范畴。还有人认为数据的含义可以更加广泛,包括任意形式的信息。互联网上的档案资料、设计图纸、病例、影像资料等,这是广义的数据。我们常谈的就是广义的数据。

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总结而达成的。在史前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还没有发明记事的媒体工具时,其实已经开始使用数据了。中国的远古传说有伏羲演八卦的故事。据说他发明了八卦,可以借此推演未来的吉凶。伏羲演八卦准不准,这里不做评论,但是这件事说明在远古时期人们已经懂得根据不同的条件把未来的吉凶归纳成8种或64种可能的结果。为什么能对未来的吉凶这么分类,而且还有很多人信呢?这是因为很多人认为过去所听到的、看到的事情证明了这种归纳分类的正确性。比如在出征之前天气不好,出征打仗不顺利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些事(数据)传给后代,一代代总结,就把天时和战果联系起来了,并且通过卦象抽象地描述出来。到了农耕文明时代,早先的很多生活经验,比如什么时候要开始播种,什么时候可以收获,常常就是从“数据"中总结出来的,只是那时还没有文字或者很多人不识字,只能一代代地口口相传。在西方也有类似经验的传授,比如《圣经》上讲七个丰年之后接着七个饥年,其实就是对气候现象所做的非常粗糙的统计,当然依据也是数据。

文艺复兴以后,近代自然科学开始萌芽并得到了迅速发展,不论是在哪个领域,科学家们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做实验,而做实验的目的就是采集数据,因为科学发明需要通过这些数据来推导或证实。世界上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如伽利略、第谷和居里夫妇,穷其一生都在做实验,采集数据。与伽利略几乎同时代的中国医学家李时珍,写成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其实也是对药物数据的一种归纳整理。不过,直到互联网普及以前,全球的数据量(以今天的标准来看)都不是很大,这或诈也是过去很多人忽视数据的重要性的原因之一。

数据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科学研究中,而且渗透到了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Google内部,产品经理们都遵循这样一个规则:在没有数据之前,不要给出任何结论。因为日常的很多感觉与数据给出的结论是相反的,如果不用数据说话,我们成功的概率就会小很多。

(摘编自吴军《数学之美》)

材料二:

著名统计学家C.R.劳在《统计与真理》一书中指出,现实世界不确定性的产生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去利用有效信息,应对不确定性的最佳策略是利用统计学做出风险最小化的决策。对国家治理而言,任何科学决策都基于有效的数据和分析,而非经验与直觉。“数目字管理”不仅是一个数字化的系统,包含制度基础、法律系统、量化管理手段,还是一个国家制度构成和运行的基础。

“数目字管理”,离不开统计调查实践。实现“数目字管理”的前提是要取得真实准确的“数目字”,以理性科学的方式,运用数学与统计学手段对国家进行精细有效的系统管理。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对“数”的应用,强调“定量研究"的方法论。统计调查工作则提供了实施路径和技术支撑。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管子就提出了数据“为国论”,即主张进行各种数据统计,作为治国决策的依据。

从统计调查角度来看,“数目字管理"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数字的真实性。抓好数据质量,先要对统计产品的生产流程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在数据质量的审核与评估上,要注意从源头数据的规模总量、增长速度、比例结构等方面评估数据,更重要的是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吻合(避免“幸存者偏差”)。

二是提升基础的可靠性。首先要抓好基层统计调查网络建设,建立统一规范的延伸至乡镇层级的“统计调查人员库”,围绕统计调查方法制度、现场调查技能、数据处理程序和技巧等开展培训,提高统计从业者的责任心和实际调查能力。同时还要坚持常态化开展基层基础数据质量大检查,重点检查原始记录和基础台账、统计制度建立和报表档案管理。

三是提高数据的应用性。统计部门不光要建好“数库”,还要办好“智库”,要不断深化统计服务,开发数据的价值。首先要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学会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提升分析能力。结合“两个收入、两个价格”先行指标和现有经济数据的挖掘,加大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题调研和课题研究,及时提供有深度、有新意的调研报告,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四是提升法治的保障性。“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是统计调查必须恪守的最大准则,也是每一名统计调查人必须遵守的规范。深入学法,将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必修课,切实提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调查能力。大力普法,加大对统计调查对象的法治宣传。从严执法,大力推动“两书一通知”法律文书运用,积极开展统计执法工作,建设一支业务熟练、敢于担当的统计执法队伍,用法治为统计调查保驾护航。

(摘编自胡庆华《从〈万历十五年〉看“数目字管理"与统计调查》)

1.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互联网上的档案资料、设计图纸、病例、影像资料等,都属于广义的数据。

B.伏羲推演八卦这个传说,说明远古人们已经掌握了数据的归纳与分类,并被人们证实了其正确性和科学性。

C.“数目字管理”对国家治理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一个数字化系统,还是一个国家制度构成和运行的基础。

D.统计调查中,数据管理要理性科学,确保数据的真实性,提高数据的应用性,以制度保障统计调查的开展。

2.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运用多处对比来说明数据的重要性,如中国人生活经验的代代相传和西方《圣经》的经验传授。

B.材料一作为科普性质的文章,语言平实而生动,如“从某种意义上"之一”等用语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C.材料二作论述类文章,条理清楚,用语专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D.两则材料都关注数据,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无论是日常社会生活,还是国家治理,都离不开数据。

3.根据上述材料,下列不属于“数目字管理"的一项是()

A.公司对产品的生产流程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寻找该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的风险点和薄弱点,规范数据采集与审核、上报、资料管理与归档等流程。

B.齐国的管子提出数据“为国论”,认为国家和县、乡对土地、人口、需用、货币都要有统计,特别是对于土地的等级、员额的增减都要有准确地统计。

C.《万历十五年》中记载“很多县份的耕地几个世纪都没有作过系统的丈量,其间有的增加,有的减上,甚至该地区的地形都有了改变”,而赋税却没有改变。

D.某学校为掌握学生的学力状况,将同学们历次考试的成绩都录入存档,通过云计算,获得每名学生的平均成绩,以帮助和指导学生精准填报升学志愿。

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数据,但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

5.“调查数据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这句话你觉得放在哪则材料合适?请简要说明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歌三两声

刘国芳

那是2000年。抚州市政府要举办纪念汤显祖450周年诞辰活动。有人就问我:“汤显祖是谁?"我回答:“明代戏剧家,抚州人。”

当时的玉茗堂影剧院既是剧院,又是电影院。《惊梦》演了三天后,就要让电影公司放电影了。一出戏,排了一个多月,只演了三天,就不演了,让人觉得可惜。为此,我们想去抚州城外,也就是汤显祖故里文昌里再演,但当时文昌里汤显祖故居那儿是一个停产了的冰棒厂,荒凉得很。离汤显祖故居不远处,有一个叫抚州会馆的地方,那儿倒有一个戏台,但当时的抚州会馆里面住了几十户人家,包括戏台,也被住户占了。正当我们找不到地方演出时,一个朋友说:“沓水村有个古戏台,可去那里演几场。"

我问:“哪里的沓水?”

朋友说:“东乡沓水村哪,汤显祖是这个村的女婿。"

我们随后去踩点,到了,果然看见一座老戏台,飞檐翘角,颇有气派。

村里一个老人说:“听长辈说,这个戏台确实是汤显祖做的,戏台做好了,演《牡丹亭》全本,演了十天十夜。”

我们半信半疑。但查了资料后,我信了,明隆庆三年(1569年),汤显祖二十岁,娶沓水吴孺人为妻。吴孺人,小字玉瑛。汤显祖有诗《清明悼亡五首》,徐朔方笺曰“妇家东乡沓水"。吴玉瑛万历十一年(1583年)病故,汤显祖伤心不已。十五年后,也就是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汤显祖辞官,载家小回临川。这年秋,《牡丹亭》完成。次年,汤显祖五十岁,《牡丹亭》在玉茗堂由宜伶演出。随后,汤显祖去往沓水,解囊捐资修戏台,然后演《牡丹亭》全本,后人对此称赞不已。

几天后,我们就在沓水村演《惊梦》。无数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手里举着火把,照亮了一条条山路。乐声响起,杜丽娘唱起来: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台下没人作声,直到演完了,灯光亮了,才有人醒悟过来,他们问:“明天还演吗?”

我大声说:“演。"

后来,我们一有演出,都会去沓水村,有时候一演几天。沓水村离抚州有60多公里,我们一般不会往回赶,而是住在沓水村,就睡在戏台上。村里有个叫禾生的青年,就经常给我们送葛粉,说葛粉对嗓子好,润喉咙。我们也就欣然接受了。

过了些年,我又去沓水村。当年的戏台还在,但倒了一角。台上台下,都是草。村里剩下的都是老人。我向一位老人打听禾生,老人说:“禾生这些年出去打工了,这不,又回来了,想把这些年赚到的钱拿回来投资,在乡下办厂,让村里人在自己村里打工。”说时巧,禾生就朝我们走过来了。

禾生说:“一看见你,我就想起以前的事,记得有一次,你们跳了一支舞,舞跳得怎么样,我忘记了,但那配舞的歌特别好听。"

我问:“什么歌呢?”

禾生说:“《绒花》呀。"

说着,禾生唱起来: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

那是青春吐芳华

铮铮硬骨绽花开

沥沥鲜血染红它

这天,我跟禾生村里村外走了许久。村外有一条山路,路两边密密麻麻都是山茶树,禾生指着山茶树跟我说:“你看到路边的山茶树吗?我们山里到处都是山茶树,可是,树上的茶子没人摘,浪费了。”

我说:“确实太浪费了。"

禾生说:“我想办厂,榨油厂,加工厂,榨茶油,做葛粉、薯粉、荸荠粉。”

说着,禾生指着路边满地的藤叶说:“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我摇头。

禾生说:“葛呀,把下面的葛根挖出来,就可以做葛粉。”

我说:“当年你送给我的葛粉,就是用这种植物加工的?"

禾生说:“是,等办了厂,还可以送葛粉给你。”

禾生又指着山下那些田跟我说:“你看,这里好多地都荒了,看见这些荒地,我心里也慌,我还想做的,就是种地,种五百亩,甚至一千亩。"

我说:“你忙得过来吗?”

禾生说:“招工啊,让那些在城里打工的人回来,在我办的厂打工。"

我认真地看着禾生,我说:“你今年有四十了吧?”

禾生说:“四十多了。"

我说:“正是干一番事业的时候。”

禾生有些高兴,忽然就唱起歌来,是他写的歌:

我的家乡在沓水村

汤显祖是我们村的郎

山美水美人更美

《临川四梦》美名扬

后来我就一直关注着禾生。禾生在抖音里直播带货呢。我听到他说:

“我的家乡是抚州东乡区杨桥殿沓水村,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是我们村的女婿。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会栽红薯栽芋头栽荸荠栽甘蔗,我在外打工多年,去年回乡务农,我知道乡亲们种地不容易,为此,我决定为我的乡亲做点实实在在的事,今天直播带货,卖的就是我们农民自己栽种的东西,请大家支持我,点点“关注”,加入粉丝团……”

我立即点开小黄车,下单买了20斤。

不一会儿再看小黄车,上面显示,已经卖出了200多单。

很快,沓水村农民家里那些红薯芋头荸荠等农产品都卖光了。附近好多村子甚至别的乡镇也有人找上门来,要让禾生卖他们家里的东西。禾生成立了沓水农产品销售公司,公司员工就是沓水村的大伯大妈,他们进货出货,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沓水村跟以往完全不同了,一个村,好像浸在油香里。当我再次来到沓水村,我拦住一个年轻人,问他:“你是沓水村的人吗?"

回答:“是呀。”

我问:“以前没见过你。"

回答:“以前在外面打工,现在回来了。”

我问:“回来做什么呢?"

回答:“在禾生厂里打工。”

我说:“一个厂容得下多少人?"

这人说:“可多啦。现在是好多厂,有榨油厂,农副产品加工厂,生产薯粉、葛粉、藕粉、荸荠粉以及粉丝粉皮。还在建榨糖厂,禾生说还要大面积栽种香樟树,以后生产香料。”

我听得一惊一乍的,问对方:“禾生呢,他现在在哪里?"

对方说:“我刚才在戏台那儿看到他。”

我往戏台那儿去,果真,禾生在这儿。禾生见着我,说:“正要找你哩。"

我说:“找我做什么?”

禾生说:“村里人多了,我想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要搞一台文艺晚会,你们以前在剧团待过,找演员、排节目都想麻烦你来做。"

我说:“这事我喜欢做。”

禾生则说:“你看,戏台都修好了。"

我看看戏台,果然,倒了的一角补起来了,不仅如此,戏台上面重新上了油漆,焕然一新。

我点头允诺:“好,我们一起来出力。”

这天晚上,我们的节目开始了,听说沓水村演戏,附近十里八乡的人都赶来了,这下,沓水村真的热闹起来。

戏开演了,台上几个人唱道:

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荫道上行

春云处处生官也清吏也清

百姓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

(选自《百花洲》2023年第5期,有改动)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纪念汤显祖诞辰活动中,我们找到了汤显祖妻子的家乡沓水村进行《惊梦》的演出,获得了当地群众的喜爱。

B.汤显祖辞官归乡,完成了《牡丹亭》,并在沓水捐资修筑戏台,演出全本《牡丹亭》,这一举动受到后世的称赞。

C.随着时代的发展,沓水村人纷纷外出务工,村里只剩老人,戏台坍塌,荒草丛生,曾经热闹的演出盛况一度中断。

D.禾生为了让村民走上致富道路,开办了榨油厂、加工厂,开垦荒地、投资招工,出资修复戏台,搞文艺晚会。

7.对本文艺术特色和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为线索,串联起了沓水村的过去与现在,写出了“我”对新农村建设全面的宏观关注。

B.文中“我"查阅汤显祖的相关资料,证实村民的话,体现了“我”对汤显祖的喜爱及严谨的态度。

C.文章语言有特色,如集中的对话描写,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大量歌词的引用,增强了作品的文化气息。

D.文章通过写农民禾生种地、打工,再回乡种地办厂、直播带货的经历,映射了中国乡村的变化。

8.文章多处写到唱歌,请任选两处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9.有评论说,刘国芳能够巧妙地把乡村振兴、农民自身的个性觉醒以及乡村世界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在一起。请选择下列示例当中的任意一个,结合文章内容,写一段评论文字表达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条理清楚。100字左右。

例1:乡村振兴需要青年的自觉

例2: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例3:非遗的传承需要以乡村振兴为前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材料二:

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原之为书,其辞旨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训,然皆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虽其不知学于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独驰骋于变风、变雅之末流,以故醇儒庄士或羞称之。然使世之放臣、屏子、怨妻、去妇,抆泪讴唫于下,而所天者幸而听之,则于彼此之间,天性民彝之善,岂不足以交有所发,而增夫三纲五典之重?此予之所以每有味于其言,而不敢直以“词人之赋”视之也。

(节选自朱熹《楚辞集注·序》)

材料三:

屈原之心,其为忠清洁白,固无待于辩论而自显,若其为行之不能无过,则亦非区区辩说所能全也。故君子之于人也,取其大节之纯全,而略其细行之不能无弊。则虽三人同行,犹必有可师者,况如屈子,乃千载而一人哉!孔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此观人之法也。夫屈原之忠,忠而过者也。屈原之过,过于忠者也。故论原者,论其大节,则其它可以一切置之而不问。论其细行而必其合乎圣贤之矩度则吾固已言其不能皆合于中庸矣尚何说哉!

(节选自朱熹《楚辞后语·反禺骚第十六》)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论其细行A而必其合乎圣贤之矩B度C则吾固已言D其不能皆合E于中庸矣F尚何说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文中指不得志、处境困难。与下文“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中的“穷"意思相同。

B.《国风》,其大部分作品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内容丰富,是《诗经》中的精华。

C.中庸,是儒家思想中道德行为的奉行标准,指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

D.子,用在姓氏之后,表示对人的尊称。如文中的“屏子”“屈子"孔子”都是这个意思。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写作《离骚》,是为表达自己的忧愁幽思,也表达自己的怨愤不平。

B.屈原的文章简洁,语言含蓄,但旨趣极大;列举眼前事物,但意义深远。

C.朱熹认为屈原的文章辞旨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冲淡了其爱国之心。

D.朱熹认为屈原“忠而过者"过于忠者”,但并不影响其“大节"之处。

1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2)此予之所以每有味于其言,而不敢直以“词人之赋”视之也。

14.根据给出的三则材料,说说司马迁和朱熹对屈原志行的评价有何不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菊花新·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

纳兰性德

愁绝行人天易暮,行向鹧鸪声里住。渺渺洞庭波,木叶下、楚天何处。

折残杨柳应无数,趁离亭笛声吹度。有几个征鸿,相伴也、送君南去。

注:征鸿,大雁,大雁秋来南飞,春来北往,但诗词中多指南飞之雁。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通过实写张见阳赴任路上苍茫凄清之景,为下文的离愁别绪奠定了感情基调。

B.“鹧鸪声里"景中含情,既指友人沿途之景,也用鹧鸪声表达对友人的挽留和思念。

C.“渺渺洞庭波”化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点出赴任之地秋色的凄凉。

D.“柳”谐“留"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传统,而“折残杨柳”道尽了分离时的难舍难分。

16.本词和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都有“雁"的意象。两词中的“雁”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表现李密家里家外都无人照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临安春雨初霁》中最能反映诗人孤寂心境及聊以自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峨眉山位于四川,是中国古代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中国唐宋诗文中多有“峨眉"的身影,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世代生长在川东北村庄的人们来说,笃定地确认春天的到来,大多有赖于春冰的融化、鸭子嘎嘎跳下水,以及在田埂和山岗游走的当口,眼里突然烧进来的一串如火如霞的植物。这种能佐食入药的物种,我们称之为“折耳根"。

“去撬折耳根了”“大雁坡好多折耳根,快来哦"……这些顺耳的声音在空中一路翻滚,最后撞入我们的耳蜗。山坡啊,田埂啊,像这种植物,到处都是。我们接住大人递过来的器具,呼朋引伴,一窝蜂地挎着篮子、背上背篓出了门。那些赭红的植物就像神秘的引线,一路扯着我们的脚丫。我们一只手捏着它们,抚着它们的茎叶,探寻它们深埋土里的根。然后扶着它们的叶和茎脉,连同呼吸到第一口气的泥土,一并扯出来、撬出来、拱出来。然后,我们的筐里篓里,就不只是赭红了。很快有了白,一掐就破的白;也有了粉,低首含羞的粉;还有了青,天蒙蒙亮时云朵的青。还有些好看的色彩,它们就那么相安无事地共存于那些植物的同一枝叶上、茎上、须上。

折耳根送回家后,择去它们的根须,用清水洗过,而后切成齐整的段,撒上盐,再淋上酱、醋和油辣子,搅拌匀净,一道可口的下饭菜便成了。有时贪玩回去晚了,外婆担心安危,免不了要沉下脸斥责一番。外公那时身体尚无大碍,只是外公的喉咙里像常年烧着一锅沸水。这时候外公总乐呵呵地跳出来解围。外公探出双手,嘴里啧啧有声,把我一下午的成果从背上或臂弯里利索地取下来,笑呵呵地揽在怀里,仿佛揽着一个娇嫩的孩子。外公精瘦的身体开始围着那些植物转,腾挪移转间,那些植物经过油盐酱醋和葱蒜的加持和浸润,鲜亮起来,大大方方摆在了灶沿上。外公最偏爱这种简易的吃法。那些植物在外公嘴里,发出清脆的声响。随着嘴角的翕动,我看见外公的脸庞在黑暗中发出晶莹的光来。

我坐在外公的目光里,也学着他,翕动嘴角,细细咀嚼,把自己笼罩在折耳根的芳香里。村庄的夜幕正在降临,外婆埋下身子,在灶后拾起又一把干爽的柴火。我默默地等待着外婆抬起头,等待着灶火照亮她脸庞的那一个温馨的瞬间。而那时,那些春天的植物香,还弥漫在我们周围,久久不肯消散。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折耳根”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C.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之间的“厚障壁"实在是太难了。

D.梁头做成“桃尖梁头”或“蚂蚱头"

19.下列选项中,与文中“这些顺耳的声音在空中一路翻滚”一句有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C.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D.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20.下列两句中都有“像"字,请简要分析两句中“像”的作用。

①山坡啊,田埂啊,像这种植物,到处都是。

②那些赭红的植物就像神秘的引线,一路扯着我们的脚丫。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很快就有了一掐就破的白,低首含羞的粉,以及天亮的时候云朵的青”,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回忆外公,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已知的事物是有限的,未知的事物是无穷的;我站立在茫茫无边神秘莫测的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继续开拓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职责。

-赫胥黎

(2)甲辰龙年,希望全国人民振奋龙马精神,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闯劲,开拓创新、拼搏奉献,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O二四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两则材料,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据伴随着我们的一生。什么是数据?很多人认为数据就是一些数字,比如我们常说的实验数据、统计数据,这些其实只是狭义上的数据。有人认为数据也可以包括信息和情报,比如我们经常提到的数据库,其实就是指符合一定格式的信息的汇总。数据库里的数据,可以是某个机构所有成员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通信方式、学历以及履历等,已超出数字的范畴。还有人认为数据的含义可以更加广泛,包括任意形式的信息。互联网上的档案资料、设计图纸、病例、影像资料等,这是广义的数据。我们常谈的就是广义的数据。

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总结而达成的。在史前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还没有发明记事的媒体工具时,其实已经开始使用数据了。中国的远古传说有伏羲演八卦的故事。据说他发明了八卦,可以借此推演未来的吉凶。伏羲演八卦准不准,这里不做评论,但是这件事说明在远古时期人们已经懂得根据不同的条件把未来的吉凶归纳成8种或64种可能的结果。为什么能对未来的吉凶这么分类,而且还有很多人信呢?这是因为很多人认为过去所听到的、看到的事情证明了这种归纳分类的正确性。比如在出征之前天气不好,出征打仗不顺利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些事(数据)传给后代,一代代总结,就把天时和战果联系起来了,并且通过卦象抽象地描述出来。到了农耕文明时代,早先的很多生活经验,比如什么时候要开始播种,什么时候可以收获,常常就是从“数据"中总结出来的,只是那时还没有文字或者很多人不识字,只能一代代地口口相传。在西方也有类似经验的传授,比如《圣经》上讲七个丰年之后接着七个饥年,其实就是对气候现象所做的非常粗糙的统计,当然依据也是数据。

文艺复兴以后,近代自然科学开始萌芽并得到了迅速发展,不论是在哪个领域,科学家们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做实验,而做实验的目的就是采集数据,因为科学发明需要通过这些数据来推导或证实。世界上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如伽利略、第谷和居里夫妇,穷其一生都在做实验,采集数据。与伽利略几乎同时代的中国医学家李时珍,写成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其实也是对药物数据的一种归纳整理。不过,直到互联网普及以前,全球的数据量(以今天的标准来看)都不是很大,这或诈也是过去很多人忽视数据的重要性的原因之一。

数据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科学研究中,而且渗透到了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Google内部,产品经理们都遵循这样一个规则:在没有数据之前,不要给出任何结论。因为日常的很多感觉与数据给出的结论是相反的,如果不用数据说话,我们成功的概率就会小很多。

(摘编自吴军《数学之美》)

材料二:

著名统计学家C.R.劳在《统计与真理》一书中指出,现实世界不确定性的产生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去利用有效信息,应对不确定性的最佳策略是利用统计学做出风险最小化的决策。对国家治理而言,任何科学决策都基于有效的数据和分析,而非经验与直觉。“数目字管理”不仅是一个数字化的系统,包含制度基础、法律系统、量化管理手段,还是一个国家制度构成和运行的基础。

“数目字管理”,离不开统计调查实践。实现“数目字管理”的前提是要取得真实准确的“数目字”,以理性科学的方式,运用数学与统计学手段对国家进行精细有效的系统管理。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对“数”的应用,强调“定量研究"的方法论。统计调查工作则提供了实施路径和技术支撑。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管子就提出了数据“为国论”,即主张进行各种数据统计,作为治国决策的依据。

从统计调查角度来看,“数目字管理"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数字的真实性。抓好数据质量,先要对统计产品的生产流程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在数据质量的审核与评估上,要注意从源头数据的规模总量、增长速度、比例结构等方面评估数据,更重要的是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吻合(避免“幸存者偏差”)。

二是提升基础的可靠性。首先要抓好基层统计调查网络建设,建立统一规范的延伸至乡镇层级的“统计调查人员库”,围绕统计调查方法制度、现场调查技能、数据处理程序和技巧等开展培训,提高统计从业者的责任心和实际调查能力。同时还要坚持常态化开展基层基础数据质量大检查,重点检查原始记录和基础台账、统计制度建立和报表档案管理。

三是提高数据的应用性。统计部门不光要建好“数库”,还要办好“智库”,要不断深化统计服务,开发数据的价值。首先要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学会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提升分析能力。结合“两个收入、两个价格”先行指标和现有经济数据的挖掘,加大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题调研和课题研究,及时提供有深度、有新意的调研报告,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四是提升法治的保障性。“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是统计调查必须恪守的最大准则,也是每一名统计调查人必须遵守的规范。深入学法,将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必修课,切实提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调查能力。大力普法,加大对统计调查对象的法治宣传。从严执法,大力推动“两书一通知”法律文书运用,积极开展统计执法工作,建设一支业务熟练、敢于担当的统计执法队伍,用法治为统计调查保驾护航。

(摘编自胡庆华《从〈万历十五年〉看“数目字管理"与统计调查》)

1.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互联网上的档案资料、设计图纸、病例、影像资料等,都属于广义的数据。

B.伏羲推演八卦这个传说,说明远古人们已经掌握了数据的归纳与分类,并被人们证实了其正确性和科学性。

C.“数目字管理”对国家治理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一个数字化的系统,还是一个国家制度构成和运行的基础。

D.统计调查中,数据管理要理性科学,确保数据的真实性,提高数据的应用性,以制度保障统计调查的开展。

2.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运用多处对比来说明数据的重要性,如中国人生活经验的代代相传和西方《圣经》的经验传授。

B.材料一作为科普性质的文章,语言平实而生动,如“从某种意义上"之一”等用语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C.材料二作为论述类文章,条理清楚,用语专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D.两则材料都关注数据,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无论是日常社会生活,还是国家治理,都离不开数据。

3.根据上述材料,下列不属于“数目字管理"的一项是()

A.公司对产品的生产流程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寻找该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的风险点和薄弱点,规范数据采集与审核、上报、资料管理与归档等流程。

B.齐国的管子提出数据“为国论”,认为国家和县、乡对土地、人口、需用、货币都要有统计,特别是对于土地的等级、员额的增减都要有准确地统计。

C.《万历十五年》中记载“很多县份的耕地几个世纪都没有作过系统的丈量,其间有的增加,有的减上,甚至该地区的地形都有了改变”,而赋税却没有改变。

D.某学校为掌握学生的学力状况,将同学们历次考试的成绩都录入存档,通过云计算,获得每名学生的平均成绩,以帮助和指导学生精准填报升学志愿。

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数据,但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

5.“调查数据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这句话你觉得放在哪则材料合适?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B2.D

3.C4.材料一侧重介绍数据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在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材料二则侧重阐述“数目字管理"的概念、意义以及在统计调查中实现“数目字管理”的策略和要求。

5.这句话放在材料二合适。因为材料二主要围绕统计调查和“数目字管理"展开,强调数据在国家治理和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调查数据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这句话能够很好地体现材料二关于数据在管理决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论述,与材料二的主题相契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并被人们证实了其正确性和科学性"错误,原文有“很多人认为过去所听到的、看到的事情证明了这种归纳分类的正确性”,是“认为证实了”,不是真正证实了。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对比……如中国人生活经验的代代相传和西方《圣经》的经验传授”错误,原文有“在西方也有类似经验的传授”,可知二者不是对比,是论述同一问题的的例证。

B.举例错误,“从某种意义上”“之一"表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条理清晰。

C.“比喻论证”错误,文中引用著名统计学家C.R.劳的观点、举各类“数目字管理"方面的例子来论述,没有比喻论证。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实现“数目字管理”的前提是要取得真实准确的“数目字”,以理性科学的方式,运用数学与统计学手段对国家进行精细有效的系统管理。

C.选项内容没有取得真实准确的“数目字”,更没有管理。不属于“数目字管理"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材料一,筛选各段关键信息。第一段“这些其实只是狭义上的数据……数据的含义可以更加广泛,包括任意形式的信息……联网上的档案资料、设计图纸、病例、影像资料等,这是广义的数据。我们常谈的就是广义的数据”;第二段“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总结而达成";第三段“实验的目的就是采集数据,因为科学发明需要通过这些数据来推导或证实”;第四段“数据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科学研究中,而且渗透到了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综上可知侧重介绍数据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在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材料二,第一、二段“‘数目字管理’不仅是一个数字化的系统,包含制度基础、法律系统、量化管理手段,还是一个国家制度构成和运行的基础”“实现‘数目字管理’的前提是要取得真实准确的‘数目字’"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对‘数’的应用,强调‘定量研究’的方法论”;后四段分条论述统计调查中实现“数目字管理"的策略和要求。综上可知,材料二则侧重阐述“数目字管理”的概念、意义以及在统计调查中实现“数目字管理"的策略和要求。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谈到“数目字管理”,离不开统计调查实践。实现“数目字管理"的前提是要取得真实准确的“数目字”;“数目字管理”,离不开统计调查实践;统计调查工作则提供了实施路径和技术支撑,围绕统计调查方法制度、现场调查技能、数据处理程序和技巧等开展培训,提高统计从业者的责任心和实际调查能力……围绕统计调查和“数目字管理”展开,强调数据在国家治理和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调查数据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这句话能够很好地体现材料二关于数据在管理决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论述,与材料二的主题相契合。

故这句话放在材料二合适。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歌三两声

刘国芳

那是2000年。抚州市政府要举办纪念汤显祖450周年诞辰活动。有人就问我:“汤显祖是谁?”我回答:“明代戏剧家,抚州人。"

当时的玉茗堂影剧院既是剧院,又是电影院。《惊梦》演了三天后,就要让电影公司放电影了。一出戏,排了一个多月,只演了三天,就不演了,让人觉得可惜。为此,我们想去抚州城外,也就是汤显祖故里文昌里再演,但当时文昌里汤显祖故居那儿是一个停产了的冰棒厂,荒凉得很。离汤显祖故居不远处,有一个叫抚州会馆的地方,那儿倒有一个戏台,但当时的抚州会馆里面住了几十户人家,包括戏台,也被住户占了。正当我们找不到地方演出时,一个朋友说:“沓水村有个古戏台,可去那里演几场。”

我问:“哪里的沓水?"

朋友说:“东乡沓水村哪,汤显祖是这个村的女婿。”

我们随后去踩点,到了,果然看见一座老戏台,飞檐翘角,颇有气派。

村里一个老人说:“听长辈说,这个戏台确实是汤显祖做的,戏台做好了,演《牡丹亭》全本,演了十天十夜。"

我们半信半疑。但查了资料后,我信了,明隆庆三年(1569年),汤显祖二十岁,娶沓水吴孺人为妻。吴孺人,小字玉瑛。汤显祖有诗《清明悼亡五首》,徐朔方笺曰“妇家东乡沓水”。吴玉瑛万历十一年(1583年)病故,汤显祖伤心不已。十五年后,也就是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汤显祖辞官,载家小回临川。这年秋,《牡丹亭》完成。次年,汤显祖五十岁,《牡丹亭》在玉茗堂由宜伶演出。随后,汤显祖去往沓水,解囊捐资修戏台,然后演《牡丹亭》全本,后人对此称赞不已。

几天后,我们就在沓水村演《惊梦》。无数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手里举着火把,照亮了一条条山路。乐声响起,杜丽娘唱起来: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台下没人作声,直到演完了,灯光亮了,才有人醒悟过来,他们问:“明天还演吗?"

我大声说:“演。”

后来,我们一有演出,都会去沓水村,有时候一演几天。沓水村离抚州有60多公里,我们一般不会往回赶,而是住在沓水村,就睡在戏台上。村里有个叫禾生的青年,就经常给我们送葛粉,说葛粉对嗓子好,润喉咙。我们也就欣然接受了。

过了些年,我又去沓水村。当年的戏台还在,但倒了一角。台上台下,都是草。村里剩下的都是老人。我向一位老人打听禾生,老人说:“禾生这些年出去打工了,这不,又回来了,想把这些年赚到的钱拿回来投资,在乡下办厂,让村里人在自己村里打工。"说时巧,禾生就朝我们走过来了。

禾生说:“一看见你,我就想起以前的事,记得有一次,你们跳了一支舞,舞跳得怎么样,我忘记了,但那配舞的歌特别好听。”

我问:“什么歌呢?"

禾生说:“《绒花》呀。”

说着,禾生唱起来: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

那是青春吐芳华

铮铮硬骨绽花开

沥沥鲜血染红它

这天,我跟禾生村里村外走了许久。村外有一条山路,路两边密密麻麻都是山茶树,禾生指着山茶树跟我说:“你看到路边的山茶树吗?我们山里到处都是山茶树,可是,树上的茶子没人摘,浪费了。"

我说:“确实太浪费了。”

禾生说:“我想办厂,榨油厂,加工厂,榨茶油,做葛粉、薯粉、荸荠粉。"

说着,禾生指着路边满地的藤叶说:“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我摇头。

禾生说:“葛呀,把下面的葛根挖出来,就可以做葛粉。"

我说:“当年你送给我的葛粉,就是用这种植物加工的?”

禾生说:“是,等办了厂,还可以送葛粉给你。"

禾生又指着山下那些田跟我说:“你看,这里好多地都荒了,看见这些荒地,我心里也慌,我还想做的,就是种地,种五百亩,甚至一千亩。”

我说:“你忙得过来吗?"

禾生说:“招工啊,让那些在城里打工的人回来,在我办的厂打工。”

我认真地看着禾生,我说:“你今年有四十了吧?"

禾生说:“四十多了。”

我说:“正是干一番事业的时候。"

禾生有些高兴,忽然就唱起歌来,是他写的歌:

我的家乡在沓水村

汤显祖是我们村的郎

山美水美人更美

《临川四梦》美名扬

后来我就一直关注着禾生。禾生在抖音里直播带货呢。我听到他说:

“我的家乡是抚州东乡区杨桥殿沓水村,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是我们村的女婿。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会栽红薯栽芋头栽荸荠栽甘蔗,我在外打工多年,去年回乡务农,我知道乡亲们种地不容易,为此,我决定为我的乡亲做点实实在在的事,今天直播带货,卖的就是我们农民自己栽种的东西,请大家支持我,点点“关注”,加入粉丝团……"

我立即点开小黄车,下单买了20斤。

不一会儿再看小黄车,上面显示,已经卖出了200多单。

很快,沓水村农民家里那些红薯芋头荸荠等农产品都卖光了。附近好多村子甚至别的乡镇也有人找上门来,要让禾生卖他们家里的东西。禾生成立了沓水农产品销售公司,公司员工就是沓水村的大伯大妈,他们进货出货,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沓水村跟以往完全不同了,一个村,好像浸在油香里。当我再次来到沓水村,我拦住一个年轻人,问他:“你是沓水村的人吗?”

回答:“是呀。"

我问:“以前没见过你。”

回答:“以前在外面打工,现在回来了。"

我问:“回来做什么呢?”

回答:“在禾生厂里打工。"

我说:“一个厂容得下多少人?”

这人说:“可多啦。现在是好多厂,有榨油厂,农副产品加工厂,生产薯粉、葛粉、藕粉、荸荠粉以及粉丝粉皮。还在建榨糖厂,禾生说还要大面积栽种香樟树,以后生产香料。"

我听得一惊一乍的,问对方:“禾生呢,他现在在哪里?”

对方说:“我刚才在戏台那儿看到他。"

我往戏台那儿去,果真,禾生在这儿。禾生见着我,说:“正要找你哩。”

我说:“找我做什么?"

禾生说:“村里人多了,我想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要搞一台文艺晚会,你们以前在剧团待过,找演员、排节目都想麻烦你来做。”

我说:“这事我喜欢做。"

禾生则说:“你看,戏台都修好了。”

我看看戏台,果然,倒了的一角补起来了,不仅如此,戏台上面重新上了油漆,焕然一新。

我点头允诺:“好,我们一起来出力。"

这天晚上,我们的节目开始了,听说沓水村演戏,附近十里八乡的人都赶来了,这下,沓水村真的热闹起来。

戏开演了,台上几个人唱道:

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荫道上行

春云处处生官也清吏也清

百姓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

(选自《百花洲》2023年第5期,有改动)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纪念汤显祖诞辰活动中,我们找到了汤显祖妻子的家乡沓水村进行《惊梦》的演出,获得了当地群众的喜爱。

B.汤显祖辞官归乡,完成了《牡丹亭》,并在沓水捐资修筑戏台,演出全本《牡丹亭》,这一举动受到后世的称赞。

C.随着时代的发展,沓水村人纷纷外出务工,村里只剩老人,戏台坍塌,荒草丛生,曾经热闹的演出盛况一度中断。

D.禾生为了让村民走上致富道路,开办了榨油厂、加工厂,开垦荒地、投资招工,出资修复戏台,搞文艺晚会。

7.对本文艺术特色和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为线索,串联起了沓水村的过去与现在,写出了“我"对新农村建设全面的宏观关注。

B.文中“我”查阅汤显祖的相关资料,证实村民的话,体现了“我"对汤显祖的喜爱及严谨的态度。

C.文章语言有特色,如集中的对话描写,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大量歌词的引用,增强了作品的文化气息。

D.文章通过写农民禾生种地、打工,再回乡种地办厂、直播带货的经历,映射了中国乡村的变化。

8.文章多处写到唱歌,请任选两处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9.有评论说,刘国芳能够巧妙地把乡村振兴、农民自身的个性觉醒以及乡村世界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在一起。请选择下列示例当中的任意一个,结合文章内容,写一段评论文字表达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条理清楚。100字左右。

例1:乡村振兴需要青年的自觉

例2: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例3:非遗的传承需要以乡村振兴为前提

【答案】6.D7.A

8.①文中禾生唱《绒花》,表现了他对过去美好回忆的怀念,也展现出他内心深处的文艺情怀。

②禾生唱自己写的歌,体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以及他想要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决心和热情。

9.示例1:乡村振兴需要青年的自觉。文中禾生在外打工多年后主动回乡,凭借自身努力办厂、直播带货,带动村民致富。他的自觉行动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体现了乡村振兴中青年的关键作用,只有更多青年像禾生这样自觉投身乡村建设,乡村才能真正振兴。

示例2: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文中汤显祖文化成为沓水村的特色,村民以他为傲。同时,举办文艺晚会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增强了乡村凝聚力。可见,文化振兴能提升乡村精气神,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部分。

示例3:非遗的传承需要以乡村振兴为前提。文中沓水村曾经的古戏台因乡村衰落而破败,后来乡村振兴,经济发展,古戏台得以修复,才有了重新上演节目的可能。这表明乡村振兴能为非遗传承提供物质基础和发展条件。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D.“出资修复戏台”错误,文中只说“你看,戏台都修好了。’”,并未提及禾生出资修复戏台。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和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A.“写出了‘我’对新农村建设全面的宏观关注”错误,文章以“我"为线索,主要展现的是沓水村的变化,并非对新农村建设全面的宏观关注,而是微观的具体呈现。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

①“我就想起以前的事……舞跳得怎么样,我忘记了,但那配舞的歌特别好听……说着,禾生唱起来……”,文中禾生记得配舞的好听的歌,并能够准确唱出《绒花》,表现了他对过去美好回忆的怀念和对文艺的热爱,展现出他内心深处的文艺情怀。

②禾生回乡创业,并写歌歌唱家乡,“我的家乡在沓水村,汤显祖是我们村的郎,山美水美人更美《临川四梦》美名扬”,这一行为和歌词都体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以从而看出他想要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决心和热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短评表达观点的能力。

乡村振兴需要青年的自觉。围绕农村青年禾生对家乡的热爱为核心,简单介绍他打工后主动回乡振兴家乡的经历,再加以评论,以点带面,阐明乡村振兴需要像禾生这样的青年自觉投身乡村建设的观点。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文中的文化一是汤显祖的戏剧文化,这是沓水村的特色,村民以他为傲;一是举办文艺晚会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既演汤显祖的剧,也有其它文艺形式,“台下没人作声,直到演完了,灯光亮了,才有人醒悟过来,他们问:‘明天还演吗?’”,乡民爱看,从而增强了乡村凝聚力。可见,文化振兴能提升乡村精气神,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部分。

非遗的传承需要以乡村振兴为前提。以沓水村的发展过程为依据:“过了些年,我又去沓水村。当年的戏台还在,但倒了一角。台上台下,都是草。村里剩下的都是老人”,文中沓水村曾经的古戏台因乡村衰落而破败;后来乡村振兴,经济发展,古戏台得以修复,“戏台都修好了……倒了的一角补起来了,不仅如此,戏台上面重新上了油漆,焕然一新……这天晚上,我们的节目开始了”,重新上演节目成为可能。这表明乡村振兴能为非遗传承提供物质基础和发展条件。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材料二:

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原之为书,其辞旨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训,然皆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虽其不知学于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独驰骋于变风、变雅之末流,以故醇儒庄士或羞称之。然使世之放臣、屏子、怨妻、去妇,抆泪讴唫于下,而所天者幸而听之,则于彼此之间,天性民彝之善,岂不足以交有所发,而增夫三纲五典之重?此予之所以每有味于其言,而不敢直以“词人之赋”视之也。

(节选自朱熹《楚辞集注·序》)

材料三:

屈原之心,其为忠清洁白,固无待于辩论而自显,若其为行之不能无过,则亦非区区辩说所能全也。故君子之于人也,取其大节之纯全,而略其细行之不能无弊。则虽三人同行,犹必有可师者,况如屈子,乃千载而一人哉!孔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此观人之法也。夫屈原之忠,忠而过者也。屈原之过,过于忠者也。故论原者,论其大节,则其它可以一切置之而不问。论其细行而必其合乎圣贤之矩度则吾固已言其不能皆合于中庸矣尚何说哉!

(节选自朱熹《楚辞后语·反禺骚第十六》)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论其细行A而必其合乎圣贤之矩B度C则吾固已言D其不能皆合E于中庸矣F尚何说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文中指不得志、处境困难。与下文“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中的“穷"意思相同。

B.《国风》,其大部分作品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内容丰富,是《诗经》中的精华。

C.中庸,是儒家思想中道德行为的奉行标准,指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

D.子,用在姓氏之后,表示对人的尊称。如文中的“屏子”“屈子"孔子”都是这个意思。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写作《离骚》,是为表达自己的忧愁幽思,也表达自己的怨愤不平。

B.屈原的文章简洁,语言含蓄,但旨趣极大;列举眼前事物,但意义深远。

C.朱熹认为屈原的文章辞旨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冲淡了其爱国之心。

D.朱熹认为屈原“忠而过者"过于忠者”,但并不影响其“大节"之处。

1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2)此予之所以每有味于其言,而不敢直以“词人之赋”视之也。

14.根据给出的三则材料,说说司马迁和朱熹对屈原志行的评价有何不同。

【答案】10.ACF

11.D12.C

13.(1)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条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

(2)这就是我常常对他的言辞有感触,而不敢直接把它当作“词人之赋"来看待的原因。

14.司马迁高度赞扬屈原的志行,认为他正道直行、志洁行廉,其作品可与日月争光。

朱熹认为屈原的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但其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其作品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虽有不足但仍有可取之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评论他的小事却一定要求符合圣贤的规矩,我本来已经说他们不能都合乎中庸了,还怎么说呢。

“论其细行”,动宾结构,句意完整,A处断开;

“乎圣贤之矩度"作“合”的后置状语,其后C处断开;

“矣"为句末语气词,其后F处断开。

故选AC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句意: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

B.正确。

C.正确。

D.“‘屏子’都是这个意思”错误,“屏子"中的“子”不是表示对人的尊称,指“孩子"。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冲淡了其爱国之心”错误,原文有“然皆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可见朱熹认为屈原的文章虽辞旨有怨怼激发之处,但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并非冲淡了其爱国之心。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明”,阐明;“治乱”,国家治乱兴亡;“条贯”,条理;“见”,表现出来。

(2)“所以”,……的原因;“味”,感触;“视”,看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知,司马迁高度赞扬屈原的志行,认为他正道直行、志洁行廉,其作品可与日月争光。

结合“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原之为书,其辞旨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训,然皆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岂不足以交有所发,而增夫三纲五典之重”可知,朱熹认为屈原的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但其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其作品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虽有不足但仍有可取之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大概是自己的怨愤所引起的。《诗经》中的《国风》,写男女恋情而不过度,《小雅》有怨刺之言,但不直接愤怒。屈原的《离骚》诗,则两者之美兼而有之。(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到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赞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材料二:

屈原为人,他的思想和行为虽然超出了中庸之道,不合于君臣的规范,然而这都源于他忠君爱国的诚恳的心意。屈原写文章,文辞虽然富于变化,怨恨社会的不良风气,激励国君治理好国家,不可以当成写作的典范和法则,然而这都是源于不能抑制对国君真挚的感情。虽然他不知道向中原学习,探究周公、孔子的学说,只在楚地民歌的领域纵横自如,能充分发挥才能,针对颓风弊俗、不良的风习创作具讽世作用的作品,因此儒家学者和正人君子有的羞于称赞。如果让世上被放逐的大臣、遭到遗弃的孩子、心生怨恨的妻子、被丈夫休弃的妇女吟诵屈原的作品,他们都会默然擦眼泪,如果国君有幸而听了他的建议,那么人伦世俗就会变好,难道不会是让情绪得以发泄吗?这就是我常常回味他的话,却不敢只以“词人之赋”看待他的原因。

(节选自朱熹《楚辞集注》)

材料三:

屈原的内心,一定是忠诚清廉洁白的,本来就无需辩论而自然显现,如果说他的行为则不能没有过错,那也不是简单的辩论所能保全的。所以君子对于人的评价,取其大节的完美,而忽略其细节的不能没有弊端。即使三人同行,还必须有可以学习的,何况像屈原,乃是千载一人啊!孔子说:“人们所犯的错误,类型不一。所以观察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性质,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这是观察人的方法。屈原的忠诚,忠诚而太过分了。屈原的过错,就在于过分的忠诚。因此,评论屈原,要论其大节,那么其他可以一切置之而不需问。评论他的小事却一定要求符合圣贤的规矩,我本来已经说他们不能都合乎中庸了,还怎么说呢!

(节选自朱熹《楚辞后语·反禺骚第十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菊花新·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

纳兰性德

愁绝行人天易暮,行向鹧鸪声里住。渺渺洞庭波,木叶下、楚天何处。

折残杨柳应无数,趁离亭笛声吹度。有几个征鸿,相伴也、送君南去。

注:征鸿,大雁,大雁秋来南飞,春来北往,但诗词中多指南飞之雁。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通过实写张见阳赴任路上苍茫凄清之景,为下文的离愁别绪奠定了感情基调。

B.“鹧鸪声里”景中含情,既指友人沿途之景,也用鹧鸪声表达对友人的挽留和思念。

C.“渺渺洞庭波"化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点出赴任之地秋色的凄凉。

D.“柳"谐“留”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传统,而“折残杨柳"道尽了分离时的难舍难分。

16.本词和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都有“雁”的意象。两词中的“雁"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A16.在本词中,“有几个征鸿,相伴也、送君南去”,这里的“征鸿"主要是衬托友人的孤单,表达对友人的牵挂;而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里的“雁"勾起词人对往昔的回忆,表现出词人的孤独、愁苦和思乡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A.“上片通过实写”错误,上片并非全是实写,“渺渺洞庭波,木叶下、楚天何处"就有想象成分。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鉴赏诗歌物象的能力。

在本词中,“有几个征鸿,相伴也、送君南去”,意思是惟愿鸿雁伴君行,一路顺风顺水到南方去。只有征鸿相伴说明无人陪伴。友人赴任,无人陪伴,作者内心感觉不安。此处“征鸿"主要是衬托友人的孤单,表达对友人的牵挂;

而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日相识。大雁,是词人往昔在北方见到的,勾起词人对往昔的回忆,暗含着词人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出词人的孤独、愁苦和思乡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表现李密家里家外都无人照料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临安春雨初霁》中最能反映诗人孤寂心境及聊以自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峨眉山位于四川,是中国古代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中国唐宋诗文中多有“峨眉"身影,如:“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②.内无应门五尺之僮③.矮纸斜行闲作草④.晴窗细乳戏分茶⑤.峨眉山月半轮秋⑥.影入平羌江水流(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期功、僮、矮、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