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区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永川区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永川区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永川区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永川区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永川区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重庆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试题卷总页数:8页。

2.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需要填涂的地方,一律用2B铅笔涂满涂黑,需要书写的地方一律用黑色0.5mm签字笔。

4.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题壁风尚起源于秦刻石之风与题字之习,至东汉出现以诗题壁的记载,经六朝发展,唐代之时已蔚然成风。唐代雕版印刷初兴,还尚未用于文学传播,加以纸张昂贵,于是诗歌题壁成为风尚,京师长安尤甚。从宫城、皇城到外郭城,从寺观园林到私人宅第,诗歌作为最活跃的文化元素,流动在这座城市各个圈层的社会空间中。

唐代帝王多能诗,亦有题壁的记载。据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载,开元中东宫官薛令之题诗自伤,玄宗驾临东宫,看到薛氏题壁诗,遂续题一首令其辞归。所题两诗如同大臣的奏状和皇帝的诏书,只不过是用诗歌的方式体现出来。

大明宫内的中书、门下两省是中枢机构,官员们繁忙政务之余,题诗于壁并不鲜见。乾元元年(758),杜甫在门下省任左拾遗时,有题壁诗《题省中院壁》。白居易拜中书舍人时,题诗于中书省新壁,作《西省北院新构小亭种竹开窗东通骑省与李常侍隔窗小饮各题四韵》。皇城衙署遍布百司,为官员理政之所。

寺观不仅是礼佛修行之所,也是世俗交往的公共空间,类同于公共园林,往往也是文人墨客雅集题诗的佳处。钱起《同王錥起居程浩郎中韩翃舍人题安国寺用上人院》前半云:“慧眼沙门真远公,经行宴坐有儒风。香缘不绝簪裾会,禅想宁妨藻思通。"佛门而有儒风,禅林而通藻思,正是文人雅意所在。

文人雅士坊里题诗,屡见不鲜。新居落成,友朋来贺,奉上题壁,为新居锦上添花,乃恭贺新居的雅礼。除了友朋题诗以贺,也有自我庆贺的。宅第题诗往往刻意营造诗意栖居的氛围,尤其着眼于世俗都城中的出尘之思,从而闹中取静,俗中见雅。如许棠《题开明里友人居》:“城中尘外住,入望是田家”,元稹《题李十一修行里居壁》:“怜君虽在城中住,不隔人家便是山。"

长安题壁诗的作者上至帝王公卿,下到落第举子,涵盖三教九流。题诗的场所遍布宫城、皇城与郭城,举凡宫殿、官厅、寺院、道观、祠庙、园林、驿馆、宅第、池亭等,无处不有诗。题诗的内容也丰富多彩,包括交游投赠、时事感发、即目写景、下第书怀等,是长安“墙壁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由于雕版印刷初兴,诗歌传播主要通过传抄流行,题壁这种便捷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唐诗的传播。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而言,长安题壁诗具有四个特质。一是便捷性。诗歌通过题壁的方式“发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有可题之诗,可题之场所,即可题诗。二是开放性。题壁是唐诗发表的重要方式,长安社会空间的开放性为唐诗传播提供了最佳的平台。三是互动性。题壁作为文学活动,既包含创作,也有接受传播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再创作。对于题壁的传播效应,有学者称之为古代的“互联网”。题壁是对阅读的期待,众多的同题、续题、转题,即互动的体现。四是景观性。题壁的场所往往也是长安的文化景观,题诗于上,成为新的景观,相当于锦上添花。通过景观的重塑,提高景观的知名度,引起更多人的游赏,形成景以诗名、诗因景传的“双赢"效果。

魏景波《唐代长安的诗歌题壁风尚》(有删减)

材料二:

唐宋是诗词的鼎盛时期,诗歌公开发表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这时候,公共场所的墙壁,就很自然地承担起了“诗刊”的功能。墙壁的空间,就像杂志的版面,总有填满的时候。为了给诗人们更多的创作空间,当时还发明了“诗板”,或称“诗牌”。一块诗板,就是一块平整的木板,将诗句题写或刻写在上面,然后挂于墙壁或栋梁上。如果做个类比,墙壁相当于报纸杂志的正页,而诗板就是附页,可以根据需要扩版。

著名的诗人,“编辑"们会主动约稿。冯贽在《云仙杂记》中记载了李白被约稿的故事:一天,李白到长安附近的慈恩寺游玩,寺庙的僧人将他作为上宾热情招待。休息的时候,僧人捧出了用吴胶粉刷过的精致水松诗板,请他题新诗一首。

唐宋时期的墙壁和诗板,具备报纸杂志的功能,同时还具备如今“新媒体”才有的功能:

一是重要的诗词作为“头条”,可以长期“置顶”。长沙岳麓书院旁有座道林寺,寺内有个“四绝堂”,四壁分悬着杜甫、宋之问、沈传师、裴休四位大家的诗作。唐僖宗乾符(874-879)年间,袁浩建四绝堂于寺中,几十年后,诗人齐己访问这里时,仍可凭吊这四块诗牌,并且留下了“宋杜诗题在,风骚到此真。独来终日看,一为拂秋尘”的感怀诗句。

二是“粉丝们"还可以留言跟帖。王安石游览开封的西太一宫时,在墙壁上题写了《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后来,苏东坡祭祀西太一宫,见到了王安石的旧作,有感而作《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随同苏东坡的黄庭坚也写下了《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一宫壁二首》。这和现在的网络跟帖是一样的。

三是已经发表的诗作,可以“撤回”。成书于唐末五代的《唐摭言》记载:“李建州,尝游明州磁溪县西湖题诗。后黎卿为明州牧,李时为都官员外,托与打诗板,附行纲军将入京。"说的是李建州曾在明州做官,回京后,觉得自己之前题写的诗板仍悬挂在磁溪县西湖畔,有些不妥。于是委托他的朋友,将诗板拆下,捎回京中。

纪习尚《唐宋诗人爱题壁,诗歌可长期“置顶”也可“跟帖"》(有删减)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题壁诗于东汉时期出现了相关记载,唐代之时已蔚然成风,诗歌作为最活跃的文化元素,流动在长安的各个圈层社会空间中。

B.唐代诗歌题壁成为风尚,作者上至帝王公卿,下到落第举子,其原因就是唐代雕版印刷初兴,还尚未用于文学传播。

C.唐代题壁诗的场所遍布宫阙衙署、寺观园林、坊里宅第,题诗的内容也丰富多彩,是长安“墙壁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D.唐宋时期的墙壁和诗板,具备如今“新媒体"的功能,重要诗词可长期“置顶”,“粉丝们"也可留言跟帖。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安题壁诗的内容丰富多样,不仅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貌,也反映了诗人们的艺术追求和思想倾向。

B.诗歌题壁在唐代长安极为盛行,长安题壁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一定的景观性和互动性。

C.长安题壁诗的传播方式虽然原始,但其对唐代诗歌的普及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雕版印刷。

D.诗板就是平整的木板,可以题写或刻写诗句,并挂在墙壁或栋梁上,类似于现代报纸杂志的附页。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长安城街东题诗多于街西,最南四排坊是所谓人烟稀少的围外之地,题诗亦甚少。

B.南宋学者黄震偶然在三峰楼看到了诗人李光138年前题写的《三峰楼诗》诗板。

C.宋代诗人强至想为梁田寺题诗遭到拒绝,却看到一旁有当地高官韩缜题写的诗板。

D.崔颢的《黄鹤楼》写出来后就被刻写在诗板上,悬挂在黄鹤楼上,供游客欣赏。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长安是唐王朝的政治中心,唐诗文化渗透到政治礼仪空间中。

B.考察题壁诗的创作与传播过程,可以重建长安文学活动的历史现场。

C.寺观园林因其公共空间的性质,成为文人墨客雅集题诗的佳处。

D.宫阙衙署、寺观园林、坊里宅第的题壁诗都来自民间文人创作。

5.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谈谈唐代长安诗歌题壁风尚对后世文化传播的启示。

【答案】1.B2.C

3.A4.D

5.①为文学作品的发表提供便利的条件;

②进一步开放社会空间;

③举办丰富多样的文学活动,加强互动。

④增强文学作品与景观之间的关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其原因就是唐代雕版印刷初兴,还尚未用于文学传播”错,表意不全。根据“唐代雕版印刷初兴,还尚未用于文学传播,加以纸张昂贵,于是诗歌题壁成为风尚"可知,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纸张昂贵。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雕版印刷”错,无中生有,在文中并没有比较两者对唐代诗歌的普及和传承的影响的大小。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长安题壁诗具有便捷性、开放性、互动性、景观性四个特质。

A.只是表明人多的地方题的诗多,人少的地方题的诗少,不能体现最后一段的观点。

B.体现了开放性特质。

C.体现了开放性特质。

D.体现了景观性特质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都来自民间文人创作"错。根据“长安题壁诗的作者上至帝王公卿,下到落第举子,涵盖三教九流”可知,题壁诗的作者身份繁杂,并非都来自民间。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而言,长安题壁诗具有四个特质"可知,长安题壁诗的四个特质,是唐朝文化得以传播昌盛的主要原因,因此这四个特质也就能给后世文化传播带来启示。

①根据“诗歌通过题壁的方式‘发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概括为:为文学作品的发表提供便利的条件;

②根据“长安社会空间的开放性为唐诗传播提供了最佳的平台”,可以概括为:进一步开放社会空间;

③根据“题壁作为文学活动,既包含创作,也有接受传播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再创作”,可以概括为:举办丰富多样的文学活动,加强互动。

④根据“形成景以诗名、诗因景传的‘双赢’效果”,可以概括为:增强文学作品与景观之间的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圈马谷(节选)

了一容

圈马谷的马圈门口站着一群人,正在围观和议论马圈里面的一匹枣骝马。圈马谷的位置有些偏,它是喀纳斯草原腹心一处供牧人栖息、圈马和驯马的场所。牧人像蜜蜂追逐花粉一样觅寻肥美的水草,当一片草场被牲口啃食踩踏至衰败的时候,就需要转场和迁徙。

哈儿十四五岁,是个勇敢的少年,他此行的目的就是在草原上找个活计干。但要找到适合他的、称心遂意的活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家看他是个瘦骨嶙峋的小娃娃,便不假思索地打发他赶紧离开,说:“小巴郎子,活儿都被大人们揽走了。有些活儿不是不给你干,看你这样瘦小,恐怕拿不下来唦,你还是到前面去瞧瞧吧!”其实,哈儿已经完全能够拿下大人们干的任何活计了,但人家就是不给他试活儿,说:“活儿可不能试,做坏了,是没法返工的。再说,谁能耽误得起时间呀?可不是开玩笑的哎。"

牧人们的婉言拒绝,让哈儿无法停下向前的步伐。他笑一笑继续向前走去。向前面走着走着,就走到喀纳斯草原的深处来了。哈儿总是谦卑诚恳地向沿途遇上的每一户牧民申请:“给我找个活计吧。”

“没有活计了,小巴郎!"

“我什么都能干的。不信?先试试,用一段时间就知道我的好了!”

但人家却苦口婆心地说:“你再到前面去看看吧!"这次是一位黑胡巴楂的老头儿,他依旧让哈儿到前面去。

哈儿笑一笑,陷入短暂的沉思中。他记得那些已经在草原上找到工作的人们,脸上流淌着劳动带给人的荣耀和满足。其实,谁都明白,真正的劳动者的内心都是极其简单的,他们只需一份工作就心满意足了。

哈儿向前面继续走了下去。一个人只要用心去找寻生活,嘴巴衔着幸运枝条的那只金色小鸟就一定会落在前面。尽管梦想一次次变空,但哈儿却从不灰心。也有牧人想把哈儿留下来,可是一家人意见不合,年轻漂亮的女主人嫌他个头太矮,力气不够大。

哈儿照旧笑一笑,他认为只要心中那盏指路的灯火没有熄灭,人生的前路就一定可以被照亮。

这当儿,马嘶声从马圈里不断传出来,在草原的上方回荡。哈儿赶紧凑过去,看清楚叫得最烈的是一匹枣骝色的年轻儿马,它领着马群在马圈里跑过来跑过去,不停地发出阵阵嘶鸣,时而尥着蹶子,时而后腿直立起来,前体腾空,两只蹄子在空中愤怒地来回划拉着弧线,显得十分不满。这匹枣骝马如果是人的话,就是那种人群中大家都统统听话地发出同一个声音,独他是持不同见解者和不肯随波逐流的那一类。所以,越是这样的马,人就越是想征服它,驯服它的人会有一种成就感。当然,马这种灵性的动物,对那些敢于冒险的勇敢的人有一种天性的辨识能力,会甘愿成为那些具有牺牲精神和战斗精神的战士们的协作者及忠诚伙伴。

哈儿听旁边的人议论说,在这匹枣骝马面前,一个个驯马师都败下阵来,没有人能够降伏这匹烈性子的家伙。

驯马师和枣骝马在巨大的马圈里绊着跤。马粪和尘土四散飞扬。驯马师手里扬着套马杆对这匹像老虎一样迅猛的枣骝马紧追不舍。但枣骝马不肯屈服和束手就擒,几次差点儿就腾空飞起,越过一人多高的木头栅栏。驯马师看着马儿左冲右突,如猛兽一般来回窜动和大声咆哮,不禁有些怯场。

哈儿血管里的血液也被这荡气回肠的场面点燃了,浑身血脉偾张,他顾不得许多,丢下身上的行囊,也飞奔过去拦截发疯似的枣骝马。哈儿身材瘦削,但身手异常敏捷矫健,跑起来如蛇行草丛猎豹出林一般。哈儿从斜刺里插过去,他看见那两个驯马师已经被枣骝马拖倒了,趴在地上,尽管不甘失败,抓住套马杆依旧坚持和硬扛着,怎奈血肉之躯难以逆转。两个驯马师最终支撑不住,一前一后丢开了还挂在马项上的套马杆。此时哈儿跟一头猎豹似的潜隐蹲伏在一道草坎子上面,这一手很重要,就像打仗,一切战役的胜利都是给已经准备就绪但不事先张扬且未被发觉的一方留着的。眼看枣骝马往哈儿这边甩展鬃毛,腾云驾雾一般过来,再不出手,它就要从哈儿的眼前溜走了。说时迟那时快,哈儿瞅准时机,从草坎子上猛然一跃而起,扑上去一把抱住了枣骝马的脖子,并揪住了长长的马鬃。就这一跃,哈儿的心里也许酝酿了很久很久,积攒了无穷的能量和爆发力,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刻的机遇和挑战。

哈儿成功驯服枣骝马后,整个圈马谷都沸腾了。牧民们纷纷围过来,用惊讶和敬佩的目光看着他。枣骝马也不再暴躁,温顺地跟在哈儿身后,仿佛找到了它的主人。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谦卑诚恳的哈儿明明已经完全能够干任何活计,但人家就是不给他试活儿,是因为大家都觉得他太瘦骨嶙峋了。

B.哈儿屡屡碰壁,但他始终坚信只要用心去找寻生活,幸运就一定会降临,后面他等到驯马的时机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C.驯马师对枣骝马紧追不舍的驯服过程,表现出马儿不肯屈服的刚烈个性,让人迸发出强烈的征服欲。

D.哈儿的成长历程充满了困境和挑战,但他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智慧,最终实现了自我超越,这一过程深深打动了读者。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篇就给我们描绘了宽阔的圈马谷环境,这样宏大的环境描写为后文人与马浑然一体的描写做铺垫。

B.伴随着少年哈儿在圈马谷中走过一家又一家,人与马的热闹角逐、天地自然里生活与劳作的纯真画卷也自然展开。

C.文章笔法繁琐,节奏强烈,通过塑造充满生命元气的哈儿,把草原少年的野性和热力融入边地风情画,张扬了生命的血色与强悍的意志。

D.驯马的场景一波三折,惊心动魄。一匹青涩而又暴烈的马儿被驯服的过程,与一位年轻的驯马师的成长,构成了彼此观照的镜像。

8.哈儿在圈马谷找活计多次失败,文中画线的三处“笑一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与变化。

9.作者曾评价哈儿为“草原上的灵魂”,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6.C7.C

8.第一处乐观豁达,尽管面临困难,但他选择用笑容来面对,相信未来会有转机。

第二处无奈自嘲,虽然遭遇挫折,但并不气馁,而是以笑声来缓解压力。

第三处坚韧不拔,即使失败也不放弃,继续寻找机会。

9.

①哈儿的坚韧与勇敢,是草原精神的象征。草原上生活环境艰苦,找活计多次被拒绝,面对烈马敢于驯服,展现了草原人民面对困难、面对挫折、面对挑战时的坚韧和勇敢。

②哈儿的独立与强悍,是草原精神的象征。草原广阔无边,哈儿尽管是十四五岁的少年,却自己独立闯荡,不断磨练自己,一点点地成长长大,受到人们的敬佩,反映出他的独立精神和强悍品质。

③哈儿的乐观与智慧,是草原精神的象征。即使在圈马谷找活计多次失败的情况下,他仍然“笑”对一切,面对让一个个驯马师败下阵来的枣骝马,他沉着应对,把握机遇,展现超常人的智慧。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表现出马儿不肯屈服的刚烈个性,让人迸发出强烈的征服欲"错,写“驯马师对枣骝马紧追不舍的驯服过程”,是表现马儿的刚烈个性,为后文哈儿对枣骝马的驯服做铺垫。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C.“文章笔法繁琐"错,“笔法繁琐”意为文章在写作技巧或表达方式上过于复杂,使用了过多的修辞、句式或者细节,使得阅读起来费解、不易理解,不够简洁明快。但这篇文章语言比较简洁。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一处“笑一笑”,由材料第三段“牧人们的婉言拒绝,让哈儿无法停下向前的步伐。他笑一笑继续向前走去”可知,面对牧人们的拒绝,他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坚定地向前走,他相信未来会有转机,自己一定可以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

第二处“笑一笑”,由材料第六、七段“这次是一位黑胡巴楂的老头儿,他依旧让哈儿到前面去。哈儿笑一笑,陷入短暂的沉思中”可知,面对一次次的碰壁,使哈儿陷入了沉思,尽管又一次被拒绝,尽管心中是失落的,但他希望用这个微笑来给自己一个鼓励,缓解暂时的压力。

第三处“笑一笑”,由材料第九段“哈儿照旧笑一笑,他认为只要心中那盏指路的灯火没有熄灭,人生的前路就一定可以被照亮”可知,经历了沮丧和多次被拒绝之后的哈儿,再次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只要心中有光,就一定可以照亮前路,只要不惧怕失败,就一定可以成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由材料“人家看他是个瘦骨嶙峋的小娃娃,便不假思索地打发他赶紧离开"牧人们的婉言拒绝,让哈儿无法停下向前的步伐”“尽管梦想一次次变空,但哈儿却从不灰心"他顾不得许多,丢下身上的行囊,也飞奔过去拦截发疯似的枣骝马”可知,哈儿在草原上找工作,多次被拒绝,但是经历过心情的低谷之后,哈儿再次鼓足勇气,踏上前行的道路;“在这匹枣骝马面前,一个个驯马师都败下阵来,没有人能够降伏这匹烈性子的家伙"两个驯马师最终支撑不住,一前一后丢开了还挂在马项上的套马杆”“丢下身上的行囊,也飞奔过去拦截发疯似的枣骝马”,当其他的驯马师败下阵来的时候,哈儿能飞奔去拦截可以看出哈儿的坚韧与勇敢,这种品质是“草原上的灵魂”。

由材料“哈儿十四五岁,是个勇敢的少年,他此行的目的就是在草原上找个活计干"我什么都能干的。不信?先试试,用一段时间就知道我的好了!”“尽管梦想一次次变空,但哈儿却从不灰心"哈儿的心里也许酝酿了很久很久,积攒了无穷的能量和爆发力,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刻的机遇和挑战”可知,十四五岁的哈儿已经可以独自出门去寻找工作,也能独自面对人生的风雨,还可以独自面对人生的挑战,无惧失败,无惧强敌,此时的哈儿独立强悍,是“草原上的灵魂"。

由材料“他认为只要心中那盏指路的灯火没有熄灭,人生的前路就一定可以被照亮”可知,哈儿虽然遭遇失败,但他坚信只要心中有指路明灯,就一定可以照亮前路。乐观地面对一切;“说时迟那时快,哈儿瞅准时机,从草坎子上猛然一跃而起,扑上去一把抱住了枣骝马的脖子,并揪住了长长的马鬃"哈儿身材瘦削,但身手异常敏捷矫健”在驯马时知道等待机遇,抓住最恰当的时机,能智慧地迎接挑战。正是这种乐观与智慧,是“草原上的灵魂"。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欲伐齐,齐楚从亲,于是张仪往相楚。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此北弱齐而西益秦也,计无便此者。”楚王大说而许之。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赂之。于是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

张仪至秦,详失绥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秦齐之交合,张仪乃朝,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于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还报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楚大败,于是楚割两城以与秦平。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张仪为秦连横齐王曰:“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无过齐者。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说而不顾万世之利。从人说大王者,必谓齐西有强赵,南有韩、魏,负海之国也,地广人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我何!大王览其说,而不察其至实。”

“今秦、楚嫁子取妇,为昆弟之国;韩献宜阳,魏效河外;赵入朝黾池,割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驱韩、魏攻齐之南地,悉赵涉河关,指搏关,临淄、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熟计之。"齐王曰:“齐僻陋隐居托于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今大客幸而教之,请奉社稷以事秦。”献鱼盐之地三百于秦也。

——《战国策·张仪为秦连横齐王》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僻陋A隐居B托于C东海之上D未尝闻E社稷F之长利G今大客H幸而教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详,文中指的是假装,同“佯”,与《五柳先生传》中“亦不详其姓字”意思不同。

B.报,报告、回复,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意思相同。

C.顾,顾及,考虑,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意思不同。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假称要献美女与六百里土地给楚王,以结秦楚之好。楚王愉快地答应了。

B.楚怀王因受骗发兵攻打秦国,结果被秦军大败,楚王只好割让两座城来向秦国求和。

C.张仪通过列举秦国与其他国家联姻、结盟等外交手段,向齐王展示了秦国强大的实力。

D.张仪利用齐国内部的矛盾,通过挑拨离间的策略,让齐国同意与秦国建立友好关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北弱齐而西益秦也,计无便此者。

(2)虽有百秦,将无奈我何!大王览其说,而不察其至实。

14.张仪凭借如簧的巧舌开创了与苏秦“合纵"理念相对应的“连横”学说,在本材料中张仪使用了哪些策略?

【答案】10.BDG

11.C12.D

13.(1)向北可削弱齐国而向西秦国也会得到好处,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

(2)即使有一百个秦国,也不能拿我怎么办。大王看到他们所说的那些,却没有看到事情的实质所在。

14.(1)利诱楚国。利用楚王的贪心,欺骗楚王赠送商於之地六百里,瓦解了齐楚的联盟,并且让楚国与秦国结盟。

(2)威逼齐国。张仪威胁齐王说,秦国已经与楚国结为姻亲之国,互相支援,而其他的各国要么割地侍奉秦国,要么与秦国订立盟约。如果齐国不侍奉秦国,秦国将联合其他国家攻打齐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齐国地处边远偏僻的地方,而且东临大海,还没有考虑过国家的长远利益。今天有幸得到贵客的赐教。

“齐僻陋隐居"是一个主谓句,句子结构完整,“托”是后面一个句子的谓语,承前省略主语“齐”,故B处断开;

“托于东海之上”是一个状语后置句,省略主语“齐”,后面“未尝闻”是后一个句子的谓语,故D处断开;

“闻"的宾语是“社稷之长利”,句子结构完整,后面“大客"是下面句子的主语,故G处断开。

故选BD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假装;/清楚、了解。句意:假装没拉住车上的绳索。/也不知道他的姓名。

B.正确。报告、回复。句意:使者回报楚王。/寻找可以给秦国送回信的人。

C.错误。都是“顾及、顾虑”,意思相同。句意:都在谈论眼前一时的安定,却不顾虑齐国长远的利益。/干大事可以不考虑细微末节,行大礼不避小的责备。

D.正确。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张仪利用齐国内部的矛盾,通过挑拨离间的策略"错,由材料二两段可知,张仪是通过分析合纵策略的潜在奉献和连横策略的优势让齐国同意的。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北,向北;弱,使……弱,削弱;益,使……获益。

(2)虽,即使;奈……何,对……怎么办?览,看;至实,实质所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梳理关键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可知,张仪对待楚王是用利诱,告诉楚王如果和齐国绝交,可以赠送给楚国商於之地六百里。

由材料“今秦、楚嫁子取妇,为昆弟之国;韩献宜阳,魏效河外;赵入朝黾池,割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驱韩、魏攻齐之南地,悉赵涉河关,指搏关,临淄、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熟计之"可知,张仪对待齐王主要是威逼,告知齐王,秦楚交好,韩魏赵都向秦国献了城池,如果齐国不侍秦,秦国将联合其他的国家来攻打齐国。最后齐国献上了鱼盐之地以示好。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国想要攻打齐国,然而齐、楚两国缔结了合纵相亲的盟约,于是张仪前往楚国出任国相。张仪游说楚王说:“大王如果真要听从我的意见,就和齐国断绝往来,解除盟约,我请秦王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让秦国的女子作为服侍大王的侍妾,秦、楚之间娶妇嫁女,永远结为兄弟国家。这样向北可削弱齐国而西方的秦国也就得到好处,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楚王非常高兴地应允了他。就把相印授给了张仪,还馈赠了大量的财物。于是就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废除了盟约,派了一位将军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土地。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没拉住车上的绳索,(跌下车来受了伤)一连三个月没上朝,楚王听到这件事,说:“张仪是因为我与齐国断交还不彻底吧?"就派勇士到宋国,借了宋国的符节,到北方的齐国辱骂齐王,齐王愤怒,斩断符节而和秦国结交。秦、齐建立了邦交,张仪才上朝。他对楚国的使者说:“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楚国使者说:“我奉楚王的命令,来接收商於之地六百里,不曾听说过六里。"使者回报楚王,楚王怒火填胸,立刻要出动军队攻打秦国。楚军大败,于是楚国又割让两座城池和秦国媾和。

材料二

张仪为了秦国的连横策略,到齐国游说齐宣王说:“天下的强国没有能超过齐国的,大臣和宗亲都殷实众多富足安乐,这没有哪个国家能超过齐国的。然而为大王出谋划策的人,都在谈论眼前一时的安定,却不顾齐国长远的利益。那些主张合纵而游说大王的人,必定说齐国是一个西面有强大的赵国,南面有韩国和魏国,东面背靠大海的国家,土地辽阔,百姓众多,兵士勇猛善战,即使有一百个秦国,也不能奈何得了齐国。大王只是看到了他们所说的那些,却没有看到事情的实质所在。

如今秦、楚互通婚姻,两国结为兄弟之邦;韩国献宜阳给秦国,魏国献河外给秦国,而赵国更到秦邑渑池给秦国朝贡,并且割让河间地方给秦。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国,秦国就会驱使韩、魏攻打齐国南部,全部征调赵国之兵渡过河关,长驱直入向博关进攻,临淄、即墨就不归您所有了。一旦国家被攻破,再想臣事秦国已来不及了。因此希望大王慎重考虑!”齐宣王说:“齐国地处边远偏僻的地方,而且东临大海,还没有考虑过国家的长远利益。今天有幸得到贵客的赐教,寡人愿意奉国家来侍奉秦国。"于是齐国割让出产鱼盐的土地方圆三百里给秦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①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②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①这首词约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的第二年。②从教:任凭。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运用拟人手法,将杨花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与行为,如“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增强了词作的感染力。

B.“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一句,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杨花随风飘荡的轻盈之态,同时也暗含了思妇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C.词的下阕将杨花、落红、春泥、流水等意象组合在一起,以暮春时节为背景,写出了杨花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惜春、伤春之情。

D.本词情感深沉,语言优美,既有对杨花飘落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充分展现了苏轼豪放词风的独特魅力。

16.宋代张炎在《词源》中称赞本词“后片愈出愈奇,真是压倒今古"。请从表现手法上分析下阕“奇”在何处。

【答案】15.D16.①开头三句,词人先用落红衬托杨花,抒发了作者对于杨花飘零落尽的怜惜。②“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运用夸张的手法,用数字夸张地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③末三句,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虚实结合,妙趣横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充分展现了苏轼豪放词风的独特魅力”错误。本文是一首咏物词,通过写杨花来写美人,从而抒发伤春惜花之愁,属于婉约风格。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一池萍碎"即是回答“遗踪何在”的问题,落红尚且无踪可觅,杨花自然更无迹可寻,其归宿更是无从着落,表达出作者深深的爱怜。

②“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如果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之情,满腔惜春之意。

③篇末“细看来”三句,那纷纷扬扬,飘忽迷离的柳絮在诗人的眼里竟然“点点是离人泪"。细细看来的对象是眼前的流水,所以眼前的流水是实写。然后词人由眼前的流水想到杨花和思妇点点的离别之泪,杨花和思妇的点点离别的泪水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中,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宫车的声音渐行渐远来侧面表现出阿房宫的规模宏大。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比喻的手法,形象描绘了金陵一带的山水,展现了一幅宏大且生动的画面。

【答案】①.有善始者实繁②.能克终者盖寡③.辘辘远听④.杳不知其所之⑤.千里澄江似练⑥.翠峰如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善"繁”“寡"辘”“杳"练”“簇"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的恢复生气。扬州自古以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驻足,而古扬州最令人A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亮的词儿,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好意思。我们说“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便有点损他不堪重用;说“他眼睛只看到小处”,便暗含了B_________________。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起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照这个理儿,瘦西湖完全可以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国秦淮"或“银秦淮”了。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不掩书香,负责给山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李斗这样的秀才。这两处名字最C: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便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的诗化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

B.青蛙的眼睛对于运动的物体特别敏感,人们从青蛙的眼睛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

C.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D.他平日里喜欢占小便宜,大多数人认为,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为好。

20.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她尽量高高地跳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

B.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C.郭老头真能吃,斤半烙饼,几口就吃下去了。

D.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

【答案】18.A.心驰神往B.鼠目寸光C.耐人寻味

19.C20.A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语境形容古扬州令人向往,故填写“心驰神往”。心驰神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

B处,语境形容人们对“他眼睛只看到小处"评价,“只看到小处”是说目光短浅,故填写“鼠目寸光"。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C处,根据后文“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语境强调“瘦西湖"小秦淮”两个名字容易让人仔细琢磨其中意味,故填写“耐人寻味"。耐人寻味:形容值得让人仔细体会、琢磨。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处引号的作用表示强调。

A.表示特殊含义。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强调。

D.表示讽刺反语。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能”的意思是“能够"。

A.能够。

B.善于,擅长。

C.善于,擅长。

D.表示有条件或情理上许可。

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前段时间,电商平台一款“爱因斯坦的脑子”走红。爱因斯坦不会想到,在2023年,他的“脑子"会被标价五毛钱,月售2万个。

心理学家表示,“爱因斯坦的脑子”是一款情绪产品,这种产品是围绕人的情绪舒缓、调节、管理等功能而开发的。①:大学生在毕业季,“offer好运喷雾"考编上岸”等虚拟商品热销;《消失的她》热映期间,“骂醒恋爱脑"服务帮助人们走出分手,让沉溺于痛苦的年轻人向前看。这些虚拟服务看似让人摸不着头脑,却能实实在在满足人们对于情绪的需要,也是人们探索自我的一种途径。连《人民日报》都评论称,这些花样百出的情绪产品,在戏谑中缓解着生活的压力,在搞笑中完成了自我的认同,让一个人的精神内耗变成几个人“一起想办法”的情绪开导。

值得注意的是,情绪价值不仅体现在产品或品牌形象中,②_________________。服务人员不再只是提供基本服务,还需要成为消费者的情感顾问,通过③_____________,提供超出预期的服务体验。这种超预期的服务,往往更容易触动消费者的情感,让他们对品牌产生更深厚的感情。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①类似的产品在网络上还有很多

②更体现在服务过程中

③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22.在大学生毕业季,“offer好运喷雾"考编上岸”等虚拟商品热销;《消失的她》热映期间,“骂醒恋爱脑"服务帮助人们走出分手之痛,让沉溺于痛苦的年轻人向前看。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空后的冒号及““offer好运喷雾”“考编上岸"等虚拟商品热销;《消失的她》热映期间,“骂醒恋爱脑”服务帮助人们走出分手”,可知此处是一个总说性句子表示类似“爱因斯坦的脑子”这样的情绪产品在网络上有很多,故补写内容是“类似的产品在网络上还有很多"。

②处,根据前句中“不仅”可知前后两句之间是递进关系;再根据后面“服务人员不再只是提供基本服务,还需要成为消费者的情感顾问,通过……"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情绪价值更体现在服务过程中,故补写内容是“更体现在服务过程中”。

③处,根据后面说的“触动消费者的情感,让他们对品牌产生更深厚的感情”,可推知此处是说服务人员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后,他们的产品或品牌形象才能触动消费者的情感,故补写内容是“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语序不当,“大学生在毕业季"中主语是“大学生”,后面主语是“‘offer好运喷雾’‘考编上岸’等虚拟商品”,中途易辙,把“大学生在毕业季”改为“在大学生毕业季"。

第二处:成分残缺,“走出”缺宾语中心词,在“分手"后加“之痛”。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喜欢群居,讨厌孤独。但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说:“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孤立存在,无论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对此,蒋勋的《孤独六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孤独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孤独之所以变得不好,是因为害怕。”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独自闲行,独自吟

孤独,是人类面对的一个挑战,也是人类绕不开的一个话题。那什么是孤独呢?它可以是孜然一身或身边缺少家人或朋友相伴,如老人圣地亚哥只身一人与鲨鱼搏斗的孤独,又如科波菲尔成长路上的无人陪伴的孤独;这种孤独我们称之为物理上的孤独;它也可以是人生路上的踽踽独行,内心世界的鲜有人涉足,如聂赫留朵夫准备分出田地时的无人理解,又如格里高尔变为甲虫后遭家人嫌弃,这种孤独,我们称之为精神上的孤独。

物理上的孤独并不意味着精神上的孤独,科学家们有时常需要一个人“宅"在实验室里做研究,但他们有着志同道合的同行共同在科学中汲取快乐,因此他们并不从精神上感到孤独。同样,物理中的“热闹”也可能是精神上的“冷清”,《三体》中的面壁者身边不乏顾问、粉丝等人,但他们仍因无人理解他们的行为而孤独,大刘把这种孤独称为“面壁者的孤独”。

物理上的孤独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面对自己,不断前行,也能在精神生活中获得满足。作为我国唯一未执行过飞行任务的现役航天员,邓清明有着长处孤独的心理准备,他的训练过程注定是孤独的,但他在训练过程静下心来,勇于面对自己的境遇,客观找到自己做得好与不好的地方,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在技术等方面不断前行,才有了大众心里仰之弥高的“备份英雄"。物理上的孤独像一块于亘人生路上的巨石,如果心中无信念,不勇敢面对自己,止于原地时,这石头就是绊脚石;但若反之,它也可以成为垫脚石。罗兹说:“一个人没有朋友固然寂寞,但如果忙得没有机会面对自己,可能更加孤独。”人们需要独处的时空,以面对自己。

精神上的孤独往往蕴含着更勇敢更清醒的追求,当我们在精神上感到无人理解时,我们更应坚守初心,坚定信念。从屈子“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慨叹,到荀彧面对溜须拍马的汉朝群臣时阻止曹操加九赐的断然一喝;从南宋末年“众城几陷,唯余杨州等数城尔”的南宋忠臣誓死不降,到为救吃人血馒头的愚昧众生而以已之血荐轩辕的革命者……他们都感受着时代黑云下的精神孤独,但他们绝不随波逐流,而是坚守初心,坚定信念,最终得以流芳百世,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漫漫人生路,总有几段注定只能一个人走,我们注定是孤独的,但我们只有面对自己,坚守初心,“衣带渐宽终不悔”,才能得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开朗。

且独自闲行,独自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句强调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讨厌孤独特点。第二句与第一句构成转折关系,借助马尔克斯作品中的话语,告诉我们孤独如同影子一般陪伴着我们的一生。第三句则引用蒋勋的话,指出孤独的积极意义,并且告诉我们当我们害怕孤独的时候,孤独就会变得不好。作文立意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看待“孤独"。综合材料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几点启发:

1.孤独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人类喜不喜欢,孤独是一种常见的状态和情绪,它一直陪伴着我们从出生走向死亡。大卫·科波菲尔父母双亡,孤苦伶仃,挣扎成长,在孤独中成长和反思;聂赫留朵夫追求道德完善,灵魂净化,无人理解,在孤独中反省和探索;圣地亚哥独自出海捕鱼,与鲨鱼搏斗,与自己对话,在孤独中抗争和求存;奥雷里亚诺家族成员缺乏沟通,缺少信任,互不理解,在孤独中重复和排解……不管是物理上孑然一身,还是精神上无人对话,人的孤独都是无可避免的。

2.作为生存状态的孤独,确实是社会性动物所不喜欢的,毕竟孤独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落单”,在原始社会和野外生存中,孤独并不是可喜的状况。但是作为情绪情感的孤独,确实人类不可避免会有的一种体验,它是必然存在,不可避免;它是客观存在,能够带来积极力量,也有消极的影响。

3.孤独有时候也是一种积极力量。多少艺术家的创作是夜深人静自己琢磨思考的,多少艺术发明是坐了几十年“冷板凳"才打造而成的,多少功成名就是在无人知晓的默默努力中酝酿而成的……所以说,孤独是面对自己、审视自己、锤炼自己的一种方式。孤独的时光,让人学会独立,变得自律,在静默中认清自我;学会享受孤独,在独处中寻找快乐,去深度思考,变得更睿智;学会享用孤独,在静谧中变得更强大,将会创造出最高的人生价值……

4.不管是作为物理意义上的孤独还是精神层面上的孤独,孤独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面对这一事实,我们只有客观对待,乐观看待,才能获得积极力量。当我们害怕孤独,孤独可能会就带来伤害。比如当我们害怕孤独,勉强融入一个不属于我们的集体中,一味讨好他人,反而会让自己失去自我,陷入更深的孤独中。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直接引出孤独这一话题,提出观点,孤独是一种积极的力量。接着结合材料马尔克斯的话,强调孤独存在的客观性,不管是物理意义上的孤独还是精神层面上的独孤,都是我们人生中可能遇到的状态或情绪。然后,结合具体例子,阐述孤独的积极意义,它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能够让我们更好了解自己,能够让我们沉下心来研究学习。孤独的时光,让人学会独立,变得自律,在静默中认清自我;学会享受孤独,在独处中寻找快乐,去深度思考,变得更睿智;学会享用孤独,在静谧中变得更强大,将会创造出最高的人生价值。最后,总结观点,升华主题,孤独是人生常态,孤独也是人生的财富。

立意:

1.孤独并不可怕。

2.孤独是一种积极的力量。

3.孤独是成长的必经之路重庆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试题卷总页数:8页。

2.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需要填涂的地方,一律用2B铅笔涂满涂黑,需要书写的地方一律用黑色0.5mm签字笔。

4.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题壁风尚起源于秦刻石之风与题字之习,至东汉出现以诗题壁的记载,经六朝发展,唐代之时已蔚然成风。唐代雕版印刷初兴,还尚未用于文学传播,加以纸张昂贵,于是诗歌题壁成为风尚,京师长安尤甚。从宫城、皇城到外郭城,从寺观园林到私人宅第,诗歌作为最活跃的文化元素,流动在这座城市各个圈层的社会空间中。

唐代帝王多能诗,亦有题壁的记载。据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载,开元中东宫官薛令之题诗自伤,玄宗驾临东宫,看到薛氏题壁诗,遂续题一首令其辞归。所题两诗如同大臣的奏状和皇帝的诏书,只不过是用诗歌的方式体现出来。

大明宫内的中书、门下两省是中枢机构,官员们繁忙政务之余,题诗于壁并不鲜见。乾元元年(758),杜甫在门下省任左拾遗时,有题壁诗《题省中院壁》。白居易拜中书舍人时,题诗于中书省新壁,作《西省北院新构小亭种竹开窗东通骑省与李常侍隔窗小饮各题四韵》。皇城衙署遍布百司,为官员理政之所。

寺观不仅是礼佛修行之所,也是世俗交往的公共空间,类同于公共园林,往往也是文人墨客雅集题诗的佳处。钱起《同王錥起居程浩郎中韩翃舍人题安国寺用上人院》前半云:“慧眼沙门真远公,经行宴坐有儒风。香缘不绝簪裾会,禅想宁妨藻思通。”佛门而有儒风,禅林而通藻思,正是文人雅意所在。

文人雅士坊里题诗,屡见不鲜。新居落成,友朋来贺,奉上题壁,为新居锦上添花,乃恭贺新居的雅礼。除了友朋题诗以贺,也有自我庆贺的。宅第题诗往往刻意营造诗意栖居的氛围,尤其着眼于世俗都城中的出尘之思,从而闹中取静,俗中见雅。如许棠《题开明里友人居》:“城中尘外住,入望是田家”,元稹《题李十一修行里居壁》:“怜君虽在城中住,不隔人家便是山。”

长安题壁诗的作者上至帝王公卿,下到落第举子,涵盖三教九流。题诗的场所遍布宫城、皇城与郭城,举凡宫殿、官厅、寺院、道观、祠庙、园林、驿馆、宅第、池亭等,无处不有诗。题诗的内容也丰富多彩,包括交游投赠、时事感发、即目写景、下第书怀等,是长安“墙壁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由于雕版印刷初兴,诗歌传播主要通过传抄流行,题壁这种便捷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唐诗的传播。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而言,长安题壁诗具有四个特质。一是便捷性。诗歌通过题壁的方式“发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有可题之诗,可题之场所,即可题诗。二是开放性。题壁是唐诗发表的重要方式,长安社会空间的开放性为唐诗传播提供了最佳的平台。三是互动性。题壁作为文学活动,既包含创作,也有接受传播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再创作。对于题壁的传播效应,有学者称之为古代的“互联网"。题壁是对阅读的期待,众多的同题、续题、转题,即互动的体现。四是景观性。题壁的场所往往也是长安的文化景观,题诗于上,成为新的景观,相当于锦上添花。通过景观的重塑,提高景观的知名度,引起更多人的游赏,形成景以诗名、诗因景传的“双赢”效果。

魏景波《唐代长安的诗歌题壁风尚》(有删减)

材料二:

唐宋是诗词的鼎盛时期,诗歌公开发表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这时候,公共场所的墙壁,就很自然地承担起了“诗刊"的功能。墙壁的空间,就像杂志的版面,总有填满的时候。为了给诗人们更多的创作空间,当时还发明了“诗板”,或称“诗牌"。一块诗板,就是一块平整的木板,将诗句题写或刻写在上面,然后挂于墙壁或栋梁上。如果做个类比,墙壁相当于报纸杂志的正页,而诗板就是附页,可以根据需要扩版。

著名的诗人,“编辑”们会主动约稿。冯贽在《云仙杂记》中记载了李白被约稿的故事:一天,李白到长安附近的慈恩寺游玩,寺庙的僧人将他作为上宾热情招待。休息的时候,僧人捧出了用吴胶粉刷过的精致水松诗板,请他题新诗一首。

唐宋时期的墙壁和诗板,具备报纸杂志的功能,同时还具备如今“新媒体"才有的功能:

一是重要的诗词作为“头条”,可以长期“置顶"。长沙岳麓书院旁有座道林寺,寺内有个“四绝堂”,四壁分悬着杜甫、宋之问、沈传师、裴休四位大家的诗作。唐僖宗乾符(874-879)年间,袁浩建四绝堂于寺中,几十年后,诗人齐己访问这里时,仍可凭吊这四块诗牌,并且留下了“宋杜诗题在,风骚到此真。独来终日看,一为拂秋尘"的感怀诗句。

二是“粉丝们”还可以留言跟帖。王安石游览开封的西太一宫时,在墙壁上题写了《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后来,苏东坡祭祀西太一宫,见到了王安石的旧作,有感而作《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随同苏东坡的黄庭坚也写下了《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一宫壁二首》。这和现在的网络跟帖是一样的。

三是已经发表的诗作,可以“撤回"。成书于唐末五代的《唐摭言》记载:“李建州,尝游明州磁溪县西湖题诗。后黎卿为明州牧,李时为都官员外,托与打诗板,附行纲军将入京。”说的是李建州曾在明州做官,回京后,觉得自己之前题写的诗板仍悬挂在磁溪县西湖畔,有些不妥。于是委托他的朋友,将诗板拆下,捎回京中。

纪习尚《唐宋诗人爱题壁,诗歌可长期“置顶"也可“跟帖”》(有删减)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题壁诗于东汉时期出现了相关记载,唐代之时已蔚然成风,诗歌作为最活跃的文化元素,流动在长安的各个圈层社会空间中。

B.唐代诗歌题壁成为风尚,作者上至帝王公卿,下到落第举子,其原因就是唐代雕版印刷初兴,还尚未用于文学传播。

C.唐代题壁诗的场所遍布宫阙衙署、寺观园林、坊里宅第,题诗的内容也丰富多彩,是长安“墙壁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D.唐宋时期的墙壁和诗板,具备如今“新媒体”的功能,重要诗词可长期“置顶”,“粉丝们”也可留言跟帖。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安题壁诗的内容丰富多样,不仅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貌,也反映了诗人们的艺术追求和思想倾向。

B.诗歌题壁在唐代长安极为盛行,长安题壁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一定的景观性和互动性。

C.长安题壁诗的传播方式虽然原始,但其对唐代诗歌的普及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雕版印刷。

D.诗板就是平整的木板,可以题写或刻写诗句,并挂在墙壁或栋梁上,类似于现代报纸杂志的附页。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长安城街东题诗多于街西,最南四排坊是所谓人烟稀少的围外之地,题诗亦甚少。

B.南宋学者黄震偶然在三峰楼看到了诗人李光138年前题写的《三峰楼诗》诗板。

C.宋代诗人强至想为梁田寺题诗遭到拒绝,却看到一旁有当地高官韩缜题写的诗板。

D.崔颢的《黄鹤楼》写出来后就被刻写在诗板上,悬挂在黄鹤楼上,供游客欣赏。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长安是唐王朝的政治中心,唐诗文化渗透到政治礼仪空间中。

B.考察题壁诗的创作与传播过程,可以重建长安文学活动的历史现场。

C.寺观园林因其公共空间的性质,成为文人墨客雅集题诗的佳处。

D.宫阙衙署、寺观园林、坊里宅第的题壁诗都来自民间文人创作。

5.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谈谈唐代长安诗歌题壁风尚对后世文化传播的启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圈马谷(节选)

了一容

圈马谷的马圈门口站着一群人,正在围观和议论马圈里面的一匹枣骝马。圈马谷的位置有些偏,它是喀纳斯草原腹心一处供牧人栖息、圈马和驯马的场所。牧人像蜜蜂追逐花粉一样觅寻肥美的水草,当一片草场被牲口啃食踩踏至衰败的时候,就需要转场和迁徙。

哈儿十四五岁,是个勇敢的少年,他此行的目的就是在草原上找个活计干。但要找到适合他的、称心遂意的活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家看他是个瘦骨嶙峋的小娃娃,便不假思索地打发他赶紧离开,说:“小巴郎子,活儿都被大人们揽走了。有些活儿不是不给你干,看你这样瘦小,恐怕拿不下来唦,你还是到前面去瞧瞧吧!"其实,哈儿已经完全能够拿下大人们干的任何活计了,但人家就是不给他试活儿,说:“活儿可不能试,做坏了,是没法返工的。再说,谁能耽误得起时间呀?可不是开玩笑的哎。”

牧人们的婉言拒绝,让哈儿无法停下向前的步伐。他笑一笑继续向前走去。向前面走着走着,就走到喀纳斯草原的深处来了。哈儿总是谦卑诚恳地向沿途遇上的每一户牧民申请:“给我找个活计吧。"

“没有活计了,小巴郎!”

“我什么都能干的。不信?先试试,用一段时间就知道我的好了!"

但人家却苦口婆心地说:“你再到前面去看看吧!”这次是一位黑胡巴楂的老头儿,他依旧让哈儿到前面去。

哈儿笑一笑,陷入短暂的沉思中。他记得那些已经在草原上找到工作的人们,脸上流淌着劳动带给人的荣耀和满足。其实,谁都明白,真正的劳动者的内心都是极其简单的,他们只需一份工作就心满意足了。

哈儿向前面继续走了下去。一个人只要用心去找寻生活,嘴巴衔着幸运枝条的那只金色小鸟就一定会落在前面。尽管梦想一次次变空,但哈儿却从不灰心。也有牧人想把哈儿留下来,可是一家人意见不合,年轻漂亮的女主人嫌他个头太矮,力气不够大。

哈儿照旧笑一笑,他认为只要心中那盏指路的灯火没有熄灭,人生的前路就一定可以被照亮。

这当儿,马嘶声从马圈里不断传出来,在草原的上方回荡。哈儿赶紧凑过去,看清楚叫得最烈的是一匹枣骝色的年轻儿马,它领着马群在马圈里跑过来跑过去,不停地发出阵阵嘶鸣,时而尥着蹶子,时而后腿直立起来,前体腾空,两只蹄子在空中愤怒地来回划拉着弧线,显得十分不满。这匹枣骝马如果是人的话,就是那种人群中大家都统统听话地发出同一个声音,独他是持不同见解者和不肯随波逐流的那一类。所以,越是这样的马,人就越是想征服它,驯服它的人会有一种成就感。当然,马这种灵性的动物,对那些敢于冒险的勇敢的人有一种天性的辨识能力,会甘愿成为那些具有牺牲精神和战斗精神的战士们的协作者及忠诚伙伴。

哈儿听旁边的人议论说,在这匹枣骝马面前,一个个驯马师都败下阵来,没有人能够降伏这匹烈性子的家伙。

驯马师和枣骝马在巨大的马圈里绊着跤。马粪和尘土四散飞扬。驯马师手里扬着套马杆对这匹像老虎一样迅猛的枣骝马紧追不舍。但枣骝马不肯屈服和束手就擒,几次差点儿就腾空飞起,越过一人多高的木头栅栏。驯马师看着马儿左冲右突,如猛兽一般来回窜动和大声咆哮,不禁有些怯场。

哈儿血管里的血液也被这荡气回肠的场面点燃了,浑身血脉偾张,他顾不得许多,丢下身上的行囊,也飞奔过去拦截发疯似的枣骝马。哈儿身材瘦削,但身手异常敏捷矫健,跑起来如蛇行草丛猎豹出林一般。哈儿从斜刺里插过去,他看见那两个驯马师已经被枣骝马拖倒了,趴在地上,尽管不甘失败,抓住套马杆依旧坚持和硬扛着,怎奈血肉之躯难以逆转。两个驯马师最终支撑不住,一前一后丢开了还挂在马项上的套马杆。此时哈儿跟一头猎豹似的潜隐蹲伏在一道草坎子上面,这一手很重要,就像打仗,一切战役的胜利都是给已经准备就绪但不事先张扬且未被发觉的一方留着的。眼看枣骝马往哈儿这边甩展鬃毛,腾云驾雾一般过来,再不出手,它就要从哈儿的眼前溜走了。说时迟那时快,哈儿瞅准时机,从草坎子上猛然一跃而起,扑上去一把抱住了枣骝马的脖子,并揪住了长长的马鬃。就这一跃,哈儿的心里也许酝酿了很久很久,积攒了无穷的能量和爆发力,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刻的机遇和挑战。

哈儿成功驯服枣骝马后,整个圈马谷都沸腾了。牧民们纷纷围过来,用惊讶和敬佩的目光看着他。枣骝马也不再暴躁,温顺地跟在哈儿身后,仿佛找到了它的主人。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谦卑诚恳的哈儿明明已经完全能够干任何活计,但人家就是不给他试活儿,是因为大家都觉得他太瘦骨嶙峋了。

B.哈儿屡屡碰壁,但他始终坚信只要用心去找寻生活,幸运就一定会降临,后面他等到驯马的时机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C.驯马师对枣骝马紧追不舍的驯服过程,表现出马儿不肯屈服的刚烈个性,让人迸发出强烈的征服欲。

D.哈儿的成长历程充满了困境和挑战,但他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智慧,最终实现了自我超越,这一过程深深打动了读者。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篇就给我们描绘了宽阔的圈马谷环境,这样宏大的环境描写为后文人与马浑然一体的描写做铺垫。

B.伴随着少年哈儿在圈马谷中走过一家又一家,人与马的热闹角逐、天地自然里生活与劳作的纯真画卷也自然展开。

C.文章笔法繁琐,节奏强烈,通过塑造充满生命元气的哈儿,把草原少年的野性和热力融入边地风情画,张扬了生命的血色与强悍的意志。

D.驯马的场景一波三折,惊心动魄。一匹青涩而又暴烈的马儿被驯服的过程,与一位年轻的驯马师的成长,构成了彼此观照的镜像。

8.哈儿在圈马谷找活计多次失败,文中画线的三处“笑一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与变化。

9.作者曾评价哈儿为“草原上的灵魂”,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欲伐齐,齐楚从亲,于是张仪往相楚。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此北弱齐而西益秦也,计无便此者。"楚王大说而许之。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赂之。于是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

张仪至秦,详失绥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秦齐之交合,张仪乃朝,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于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还报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楚大败,于是楚割两城以与秦平。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张仪为秦连横齐王曰:“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无过齐者。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说而不顾万世之利。从人说大王者,必谓齐西有强赵,南有韩、魏,负海之国也,地广人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我何!大王览其说,而不察其至实。"

“今秦、楚嫁子取妇,为昆弟之国;韩献宜阳,魏效河外;赵入朝黾池,割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驱韩、魏攻齐之南地,悉赵涉河关,指搏关,临淄、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熟计之。”齐王曰:“齐僻陋隐居托于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今大客幸而教之,请奉社稷以事秦。"献鱼盐之地三百于秦也。

——《战国策·张仪为秦连横齐王》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僻陋A隐居B托于C东海之上D未尝闻E社稷F之长利G今大客H幸而教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详,文中指的是假装,同“佯”,与《五柳先生传》中“亦不详其姓字"意思不同。

B.报,报告、回复,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意思相同。

C.顾,顾及,考虑,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意思不同。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假称要献美女与六百里土地给楚王,以结秦楚之好楚王愉快地答应了。

B.楚怀王因受骗发兵攻打秦国,结果被秦军大败,楚王只好割让两座城来向秦国求和

C.张仪通过列举秦国与其他国家联姻、结盟等外交手段,向齐王展示了秦国强大的实力。

D.张仪利用齐国内部的矛盾,通过挑拨离间的策略,让齐国同意与秦国建立友好关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