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学校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检测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网络文艺发展势头强劲,呈现活力充沛、影响巨大等特点。除原创网络文艺,文学经典的网络再生产也蔚为壮观。文学经典彰显着中华审美的独特样式,其进驻网络,与原创网络文艺一道,成为网络文艺的主体内容。然而,文学经典的网络改编尽管产量可观,内容仍芜杂参差,能够兼具艺术与市场的作品依然不多。如何做好文学经典在网络时代的再生产,使其在新的媒介传播环境下真正焕发出新魅力,让文学经典与网络空间产生“化学反应”,值得研究和重视。
在网络文学方面,网络重塑了文学创作的环境,粉丝构成网络文学阅读主体,内容生产逻辑由传统文学的“作者中心”向“粉丝中心"转换。随着网络文学产业化程度的加深,IP改编、线下出版等经营模式进一步强化了网络文学创作的粉丝倾向。创作与阅读的双向转换催生了网文的类型化走势,文学经典再生产也随之陷入类型化创作的窠臼中。深受电影《大话西游》影响的网络小说《悟空传》曾引发网络文学风潮,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大话”风格的跟风戏谑之作。这部具有作者理想主义色彩的改编之作,引领了“大话"风潮,却没有推动个性化创作,兼具形式创新与立意高远的独创性改编作品乏善可陈。事实上,依托成熟的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和故事架构,文学经典完全可以成为新的网络创意类型的“开路先锋”,而不必在已有类型的怪圈之中兜兜转转。
如果说阅读的点击率引导了网络文学写手的类型选择,那么网络剧片的生产则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大数据分析的影响。近些年,大数据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成熟,对于网络剧片的创作来说,大数据不仅可以精准分层用户,还可以精细捕捉到用户的内容选择,筛选出受众观剧高峰的桥段,淘汰受众快进跳过的内容。这些高峰桥段反过来成为网络剧片编剧与制作的依据,导致一些作品的生产逻辑从个体主导转向集体拼凑,改编后的故事仅仅是热门桥段的大拼盘,剧情架构不完整。这也是为什么在大量商业资本涌入网络影视制作领域后,虽然带来炫酷视觉冲击却无法带来精良叙事体验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必须充分尊重网络媒介生产的特性。数据分析无法也不应回避,但是在数据这一刚性参数指标之上,我们更应该意识到网络文艺仍是一门叙事艺术,文学经典改编应该强化叙事创意,服从叙事艺术规律,强调叙事逻辑和人物衍生逻辑。
众网络文艺不同于传统文艺,其内容消费几乎完全依赖于粉丝黏性。因此,文学经典网络再生产有着不同于传统改编的本质规定。其创新性应接地气,即面向网络受众,要足够年轻化和通俗化。同时也应尊重网络媒介属性,弥合古典与现代的话语鸿沟,适应碎片化的视听要求,要有十足的“网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创作主体可以隐没在大数据与点击率之下,我们既要立足大众趣味,又要倡导价值引领。网络碎片化的阅读与观看,不等于任意化的写作与破碎化的世界观。以《西游记》为代表的文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秩序,提供的是一个多维的阐释空间,而不是一个可供肆意涂抹的白板。此外,文学经典之所以为经典,还在于它代表了一种审美风范,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样式,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网络文艺尽管主要面向普通大众,经典改编仍不应降低经典所蕴含的艺术水准和审美品位,相反应该借力经典,找到经典文艺作品与网络空间的结合点,产生新的“化学反应”,化身网络文艺审美风潮的引领者。
(摘编自赵敏《文学经典如何与网络空间产生“化学反应"》)
材料二:
近年来伴随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文化传播方式推陈出新,形态多样、异彩纷呈的文艺经典在网络上得以呈现。文艺经典的大众传播,将重要文化成果汇集在网络之中,为人们走近古今中外经典提供前所未有的便捷条件;利用互联网、数字化等技术手段对各类经典作品进行转化和再创造,正在形成具有网络特点的新的文化形态。目前,文艺经典在网络上的传播主要有三种途径。
其一,对文艺经典进行便捷式传播。现代生活丰富繁忙,人们很少能耐下心来细读经典,但对经典的精神需求并未减退。通过有声书的方式,人们得以随时随地聆听经典;通过“长图”“H5"等趣味性、互动性较强的方式,古典文学作品得以生动再现。这类产品通过短视频、公众号、音频等多种形式传播,让读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对经典作品有一个基本把握。尤为可贵的是,部分经典通俗化的网络产品兼具专业性和系统性,给人的收获接近于经典阅读。
其二,善用多种形式,阐释经典的“门道”。互联网兴起后,对经典名著进行解说解读的产品丰富多样。让大众了解并把握经典的精髓、得到更多美的享受和思辨之乐,离不开内行专家的诠释。比如,有学者通过微信公众号介绍各类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为人们更好理解经典谱系提供参考。这些探索为人们深入理解文艺经典搭建了桥梁,让人们获得精神境界的提升。
其三,在经典基础上创作开发新的文化产品。在经典中获得创作灵感,并借力文艺经典品牌效应,进行“续写"改编”“再创作”,是当今文化产品重要类型。比如,在《西游记》既有人物设定基础上,改编创作国漫作品,开发网络游戏。比如,根据《山海经》等神话经典,重新梳理线索、设置人物、搭建情节,开发新的文艺作品。这种续写和改造既保留了经典的重要元素,同时注入创作者个性解读,为经典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互联网正在深度影响文化传播,但有价值的文化内容并不是凭空而来,只有囊括尽可能多古今中外的“智慧财产”,互联网才能担当起文化传播阵地的责任。文艺经典凝聚前人智慧,经历岁月淘洗,对人价值观的涵养、精神境界的陶冶、审美趣味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总体上看,互联网便捷化、阐释化和延伸化传播,已经成为延续经典文脉的重要方式,赋予文艺经典以新鲜的生命活力。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经典的阐释与再创造不断涌现精品佳作。这些作品既保存经典原味又符合时代需要,引领大众审美。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自觉意识到,文艺经典网络传播需要把握好分寸,既要引起人们对经典的兴趣,又要保持对经典的尊重,让经典以新面貌为时代生活增添丰富色彩,为文化建设注入源源动力。
(摘编自张颐武《善用网络推动经典走向大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艺既包括原创网络文艺,也包括文学经典的网络再生产,具有活力充沛、影响巨大等特点,发展势头强劲。
B.古代文学经典为我们提供了多维的阐释空间,我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无限拓展与延伸,不受任何约束。
C.人们可以通过短视频、音频等方式了解经典、把握经典,这与细读经典获得的感受并无区别。
D.互联网囊括了尽可能多古今中外的“智慧财产”,传播了有价值的文化内容,因此是文化传播的主阵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的文学经典网络改编作品在产量和内容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短板,缺少兼具艺术与市场的优秀作品。
B.粉丝对网络文学阅读和创作中都有重要影响,这使网文呈现类型化的走势,文学经典再生产也不例外。
C.大数据技术能筛选受众观剧的高峰桥段,为网络剧片的创作提供依据,但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
D.我们要想从经典名著中获得更多美的享受和思辨之乐,可以多听听内行专家对经典的解说解读。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网文《朱雀记》以现实世界为模板续写《西游记》,讲述了一个少年成为佛的故事,把佛理糅杂在故事剧情中,别有一番滋味。
B.电影《西游降魔篇》创新了故事架构,一反《西游记》以取经之路作为主体的传统,而是把收服悟空、八戒、沙僧作为主体。
C.电影《倩狐传》对《聊斋志异》中聂小倩的角色进行了二度创作,并不拘泥于聂小倩的女鬼形象,而是将人物设定为被狐妖附身的普通人。
D.电视剧《功勋》创新采用了单元剧的形式,凭借独特的叙事形式、克制的情感表达、精良的视觉呈现,满足了年轻观众的观剧需求。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互联网时代,如何推动文学经典再生产的发展?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A2.A3.D
4.首先,分析文学经典网络改编的背景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文章论点;其次,从阅读的点击率论证文学经典改编应注意避免类型化创作;然后数术典作响最后强调改文经典立大众趣味,又要倡导价值引领。
5.①避免类型化创作,对文化经典进行独创性改编。②强化叙事创意,服从叙事艺术规律,强调叙事逻辑和人物衍生逻辑。③尊重经典,既保存经典原味又符合时代需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无限拓展与延伸,不受任何约束”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第四段内容可知,古代文学经典不能肆意涂抹,也不应降低经典所蕴含的艺术水准和审美品位。
C.“这与细读经典获得的感受并无区别"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内容“让读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对经典作品有一个基本把握”“部分经典通俗化的网络产品兼具专业性和系统性,给人的收获接近于经典阅读"可知,通过短视频、音频等方式了解经典、把握经典,与细读经典所获得的收获并不完全相同。
D.因果关系不当,材料二说的是“只有囊括尽可能多古今中外的‘智慧财产’,互联网才能担当起文化传播阵地的责任”。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都存在明显的短板,缺少兼具艺术与市场的优秀作品"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文学经典的网络改编尽管产量可观,内容仍芜杂参差,能够兼具艺术与市场的作品依然不多”可知。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材料一主要论述了文学经典的网络再创作,《功勋》并不属于文学经典的改编。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首先,第一段“当前……"分析文学经典网络改编的背景,“然而……”指出存在的问题,“如何做好文学经典在网络时代的再生产,使其在新的媒介传播环境下真正焕发出新魅力,让文学经典与网络空间产生‘化学反应’,值得研究和重视"提出文章论点;
其次,第二段“网络重塑了文学创作的环境,粉丝构成网络文学阅读主体,内容生产逻辑由传统文学的‘作者中心’向‘粉丝中心’转换”“创作与阅读的双向转换催生了网文的类型化走势,文学经典再生产也随之陷入类型化创作的窠臼中"从阅读的点击率论证文学经典改编应注意避免类型化创作;
然后,第三段“如果说阅读的点击率引导了网络文学写手的类型选择,那么网络剧片的生产则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大数据分析的影响”“网络文艺仍是一门叙事艺术,文学经典改编应该强化叙事创意,服从叙事艺术规律,强调叙事逻辑和人物衍生逻辑"从大数据分析的影响论证网络剧片的生产应注意逻辑性;
最后,第四段“其创新性应接地气,即面向网络受众,要足够年轻化和通俗化。同时也应尊重网络媒介属性,弥合古典与现代的话语鸿沟,适应碎片化的视听要求”“我们既要立足大众趣味,又要倡导价值引领"强调改编文学经典既要立足大众趣味,又要倡导价值引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创作与阅读双向转换催生了网文的类型化走势,文学经典再生产也随之陷入类型化创作的窠臼中”“依托成熟的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和故事架构,文学经典完全可以成为新的网络创意类型的‘开路先锋’,而不必在已有类型的怪圈之中兜兜转转"和材料二“这种续写和改造既保留了经典的重要元素,同时注入创作者个性解读,为经典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概括出:避免类型化创作,对文化经典进行独创性改编。
②结合材料一“我们更应该意识到网络文艺仍是一门叙事艺术,文学经典改编应该强化叙事创意,服从叙事艺术规律,强调叙事逻辑和人物衍生逻辑"概括出:强化叙事创意,服从叙事艺术规律,强调叙事逻辑和人物衍生逻辑。
③结合材料一“我们既要立足大众趣味,又要倡导价值引领”和材料二“这些作品既保存经典原味又符合时代需要,引领大众审美"概括出:尊重经典,既保存经典原味又符合时代需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年容易又秋风
孟超
一年容易又秋风,酷热的暑夏,总算是过去了,晒焦了的皮肤,和臭虫咬、蚊子伤的斑疤,虽然还点点的存在着,让我以回忆的感伤来摸弄这些创痕;但,酷热总有过去的时候,似乎可以自慰。于是秋来了,而秋也并不顶好受,且不说“九月衣裳未剪裁”,冷雨扫在身上,使人想到酷寒,又何尝不可怕呢?又加秋风秋雨,带着一曲凄凉的情调,连秋虫都战抖了,而况人的心弦,是正被时序的万华林的弓子所拉动着呢?……
家槐兄从柳州来,与他在桂林的聚合,又是一年了。秋风来时,他也来了。幸喜两个人谁都也没有秋意,没有感伤,——秋自然还在使劲地拉动着他的弓子!——一握手,暖煦煦的,似秋阳轻晒着的一般的温意,谁都没曾减少了热力,虽然经过了一个夏天,还和去年一样,这是两个人同样的道慰着的。
一同去访秦似兄,谈起《野草》,从创刊到现在不觉得已经两年了。家槐兄恳切地称许秦似兄支持这一刊物的毅力。是的,有一分热,放一分光,腐草化萤,虽然不过是一种传说;然而,这一束碧新色的叶儿,它不会腐,它却放着荧光,小虽小,它有着它的热力的。而况,叶绿体是会消化了吸取的炭气,而呼出了氧气;一个有修养的园艺者,他不只为了花开,他也为了叶子的成长,至于叶子的多寡,长短,可以放散多少氧气,盖不须计论,这又是但求耕耘,不问收获了。秦似兄之于《野草》是这样的。
秦似兄近月来,是肥胖了许多,面圆圆的,有似于华透·迪士尼卡通画上的小猪,我几次这样调笑他;问其致肥之道,他说,受气吃亏,也可以长肉生肌。他是研究生物学的,恐怕也找不出论据来;但这两年来,因为《野草》,我是深深地知道他在各方面受到了无数的困难,满肚皮里压下了无数的闷气。如果真把这一刊物当成一堆小草看的话,那么,在培植上,他所卖的力,所受的艰难,真比一个农夫种二三亩田还要劳瘁得多哩。这并不是说他力有不逮,事实告诉我们,在蓬蒿之中、贫瘠之地,种一株草,是比在肥土壤里种几十亩谷禾,须要费力得多的,也正因为这样才显出可贵来。当家槐兄慰藉他的时候,我想,他回想一下这两年的辛勤,也会自慰吧。
记得还是前年,也是一个秋天,我在夏衍兄那里会见他,那时,《野草》还没入地下种。秦似兄尤不善于在这种复繁奇出的社会中,八面玲珑地到处作揖应付,或者掉花枪,玩世故,耍手段,因此也就常常被人看成懦弱。其实别看他肌肉肥,他骨头却和秋天的老树枝子一样硬呢。也正为了这点,才似乎有许多不必要的侵凌,打击着他。可也同时因为他的个性所赋,而野草才能有他一贯的作风,才能经得起日晒雨淋,和霜雪的不断地袭来,却愈显出他那葱翠的颜色,临风不偃的神韵的。
又是秋天了,说快也快,野草从下种到今天,他是经过三个秋天了。我曾亲眼看着树头上几度谢落,几度葱茏;也曾亲眼看见秋雁几番的来去,长鸣着划过了中天。而这小小的草,却不曾在谁的践踏下委顿;不曾被太阳晒焦,显出了枯黄;受着风霜雨露,而伤损了草根草叶。更不曾移进了温室,变成案头清供。他不打哆嗦地,依然地在秋风中直立着。我爱野草,而我是知道园艺者对他是如何的培植的。可是,正因为我爱野草之故,我应该正告他,他的下种是在秋天,已经度过了二个秋天,而今,是秋,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
家槐兄说:“秋应该是我们所欣喜的,秋天是收获的时候。"对的,两年的时间,《野草》是有了他的收获,即使是放射出只是极轻微的草香,即使是只植下了一颗种;而他的叶是永远青着的,我想,这不能不向秦似兄举一举杯吧。
至于我自己,人已在中年了,在秋天应该有点秋意才是,然而,不;或者也许是反常,自己却想在秋风里多挣扎一刹,可是视秦似兄之辛勤,是追不上;视家槐兄之爽直,尤其追不上;又哪里不悲哀呢?
“一年容易又秋风”,秋更深了,我们要更加一番鼓舞才是!
(有删改)
文本二:
野草[注](节选)
秦似
命名《野草》,用意所在,并非全在因袭,也说明着我们对这样一个小小的东西,并不高瞻远瞩,自己先给它一个卑之无甚高论的名号。野草虽然孕育于残冬,但茁长和拓殖却必须在春天的。如果严冬再来,它自然还得消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固然说明着草莽之类的顽强,然而也同时是自然界的机械循环的悲剧。这种机械的循环,于人类倒不能类推的。大抵人间的春天到来,严冬自己就先宣告死灭。不过这正是野草身外的事。在目前他只是芜杂丛生,荆莽交错,既无花果之望,亦无枝叶之阴。它只希望给受伤的战斗者以一个歇息的处所,让他们退到野草,拭干伤口的血痕,再躺一会。如果因疲劳而至于饥饿,则掘几把草菇,也聊胜于无。
弄一点笔墨,比起正在用血去淤塞侵略者的枪口,用生命去争取民族的自由的一大群青年人,正如倍·柯根所说,是“以花边去比喻枪炮了”。然而《英伦的雾》以至《美国人的狗》一类东西正大量地在印,这事实又教育了我们,即使同是花边,也还有硬软好坏的分别,有的只准备给太太们做裙带,有的却可以替战旗做镶嵌。加以上面所说的种种,就印了《野草》。
(有删改)
【注】《野草》写于1940年,是文艺刊物《野草》月刊的发刊词。秦似是《野草》的编委之一,主要负责编辑部的日常工作。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欣慰之情贯穿全文,既有酷夏终过“我"的“自慰”,也有老友重聚别来无恙的相互“道慰”,还有对秦似辛勤工作终有收获的“慰藉”。
B.文本一中“我"与家槐、秦似两个人皆是好友,但感情略有差异,对家槐主要是敬佩和关心,对秦似则主要是亲热和熟络,常喜欢开玩笑戏弄他。
C.文本一“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表面是对“野草"的“正告”,暗含的是“我"对《野草》未来虽历坎坷但终究会成功的信心。
D.文本二将《野草》与《英伦的雾》《美国人的狗》作比较,鲜明地阐释了办刊的宗旨,也强烈表达了对国统区粉饰太平的“花边”文学的不屑与愤慨。
7.下列关于秦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似谈吐幽默,他把自己体态偏胖,解释为“受气吃亏,也可以长肉生肌"。
B.秦似不善应酬,但为了刊物能够生存,不得不与社会上的各色人等打交道。
C.秦似性格刚硬,心怀民族,所办爱国刊物《野草》继承了鲁迅的战斗精神。
D.秦似文辞典雅,在《野草》中引用古诗和倍·柯根的话,含蓄地抒发感慨。
8.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文本一的题目“一年容易又秋风”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9.文本一和文本二的写作目的不同,因而所写“野草"内涵的侧重点也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6.B7.D
8.①“秋”既是时节,又喻指收获,标题“一年容易又秋风"由此而来,是理解文本情感的重要线索;
②围绕“一年容易又秋风”,文章叙述“我"与家槐兄、秦似的相聚,并插叙《野草》创办的历程,这些都发生在秋天;
③贯穿着人到中年需勤勉奋进的深沉感叹,文末再次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9.①文本一以“野草”写人物,侧重写“野草"的顽强和葱茏,表现《野草》的创办者秦似的坚韧与辛勤,表达对其的赞美及对自身的勉励;
②文本二以“野草”喻刊物,侧重写“野草"的卑小和作用,表达创办《野草》的期许和目的。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B.“对秦似则主要是亲热和熟络,常喜欢开玩笑戏弄他”说法错误,“我"对秦似十分敬重,并不“主要是亲热和熟络”,也没有“戏弄他"。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D.“文辞典雅”说法错误。秦似“在《野草》中引用古诗和倍·柯根的话”,是为了战斗和讽刺,文辞风格犀利。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
由首段“一年容易又秋风,酷热的暑夏,总算是过去了”可知,“秋"指的是时节“秋季”;由后文中“家槐兄说:‘秋应该是我们所欣喜的,秋天是收获的时候’"可知,“秋”又喻指收获。标题“一年容易又秋风"兼具了“时节”和“收获"两层含义,贯穿文章始末,是理解本文情感的重要线索;
由文章“家槐兄从柳州来,与他在桂林的聚合,又是一年了。秋风来时,他也来了”“一同去访秦似兄"可知,“我”与家槐兄、秦似的相聚是在秋天;由“记得还是前年,也是一个秋天,我在夏衍兄那里会见他,那时,《野草》还没入地下种"正因为我爱野草之故,我应该正告他,他的下种是在秋天,已经度过了二个秋天,而今,是秋,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可知,文章中插叙了《野草》创办的历程,这些也发生在秋天。所以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一年容易又秋风"展开的;
由“至于我自己,人已在中年了,在秋天应该有点秋意才是,然而,不;或者也许是反常,自己却想在秋风里多挣扎一刹”可知,“一年容易又秋风"的“秋”也有人到中年之意,贯穿着人到中年需勤勉奋进的深沉感叹,文末“‘一年容易又秋风’,秋更深了,我们要更加一番鼓舞才是"再次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根据文本一“可也同时因为他的个性所赋,而野草才能有他一贯的作风,才能经得起日晒雨淋,和霜雪的不断地袭来,却愈显出他那葱翠的颜色,临风不偃的神韵的”“他是经过三个秋天了。……而这小小的草,却不曾在谁的践踏下委顿;不曾被太阳晒焦,显出了枯黄;受着风霜雨露,而伤损了草根草叶。更不曾移进了温室,变成案头清供。他不打哆嗦地,依然地在秋风中直立着"可是视秦似兄之辛勤,是追不上”可知,文本一是以“野草"来比喻《野草》的创办者秦似,侧重写“野草”的精神品质,展现了它不惧恶劣环境的顽强和葱茏,表现了秦似的坚韧与辛勤,表达了作者对其的赞美及对自身的勉励;
根据文本二“命名《野草》,用意所在,并非全在因袭,也说明着我们对这样一个小小的东西,并不高瞻远瞩,自己先给它一个卑之无甚高论的名号"它只希望给受伤的战斗者以一个歇息的处所,让他们退到野草,拭干伤口的血痕,再躺一会。如果因疲劳而至于饥饿,则掘几把草菇,也聊胜于无”可知,文本二以“野草"来喻指刊物,侧重写“野草”的卑小和作用,表达创办《野草》的期许和目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①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茶芋②,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英、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这是苏辙为其兄苏轼《和陶诗一百二十首》写的序言。序而称为引,是为了避其祖父苏序之讳。②茶芋:苦菜和芋头。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东坡先生A谪居儋耳B置家C罗浮之下D独与幼子过E负担渡海F葺G茅竹H而居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追和,指后人根据前人所写某首诗或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
B.“子为我志之”中的“志"与“项脊轩志”中的“志"含义相同。
C.“此所以深服渊明”与“所以游目骋怀"两句中“所以”的用法不同。
D.“沛然如川之方至"与“他植者则不然”两句中的“然"的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平时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古书当作园圃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在被贬儋州后,这些喜好也都停了下来。
B.苏轼前后追和陶渊明的诗歌共有百多首,虽然其中也有得意之作,但他仍然觉得在陶渊明面前是十分惭愧的。
C.苏辙说到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陷于大难,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D.苏辙对苏轼的诗歌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苏轼的诗歌超过了杜甫、李白,能与陶渊明相比。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14.请结合文章,概括苏轼晚年喜欢追和陶渊明的原因。
【答案】10.BDF
11.B12.B
13.(1)我年少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之后,学问有了成就,先父便要我把他作为老师。
(2)敲击之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可只有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14.①喜欢陶渊明的诗作;②感佩陶渊明的为人;③效仿陶渊明的节操。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东坡先生被贬谪后住在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与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用茅草、竹子修葺房屋居住。
“东坡先生”是主语,“谪居"是谓语,“儋耳”是宾语,语意完整,B后应断开;
“置家罗浮下"为状语后置句,“置家(于)罗浮下”,语意完整,D后应断开;
“过"是苏轼幼子名,“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省略主语,“独与幼子过"负担”是状语,“渡海"是谓语和宾语,语意完整,F后应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记载、记录;一种文体。句意: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写项脊轩的文章。
C.正确。……的原因;用来……。句意: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万分之一的长处的原因。/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
D.正确。……的样子;这样。句意: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其他种树的人却不是这样。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但他仍然觉得在陶渊明面前是十分惭愧的”错误,原文第二自然段说“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由此可知,苏轼自认为自己那些得意之作在陶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既冠”,成年之后,“师”,以……为老师;“焉”,代词,他。
(2)“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铿然有声石”;“所在”,到处;“名”,命名。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可知苏轼喜欢追和陶渊明在于喜欢陶渊明的诗作;
由原文“如其为人,实有感焉”可知苏轼喜欢追和陶渊明在于感佩陶渊明的为人;
由原文“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推知苏轼喜欢追和陶渊明还在于希望效仿陶渊明的节操。
参考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后住在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与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用茅草、竹子修葺房屋居住。每天吃苦菜和芋头,在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他平日里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古书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看不出老年人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他来信对我说道:“古代的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我没有非常喜爱的,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表面上质朴,实际上却华丽;表面上清瘦,实际上却丰满。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来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像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儿子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而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做了半辈子官,结果触犯了世俗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万分之一的长处的原因。”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狱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仍然不知悔改,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尽管如此,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能够考究出来的。我相信后世君子肯定会给以正确评价的。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把他作为老师。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奋力疾追,但常常只能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也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金词,完成小题。
望海潮献张六太尉
邓千江
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①。营屯绣错,山形米聚,喉襟百二秦关。鏖战血犹殷。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弯。
看看,定远②西还。有元戎阖命③,上将斋坛④。区脱⑤昼空,兜零⑥夕举,甘泉又报平安。吹笛虎牙闲。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
【注】①皋兰:今甘肃兰州。②定远: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定远侯。③阃(kǔn)命:全权托付之意。④上将斋坛:萧何荐韩信于刘邦,言“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⑤区(ōu)脱:此指西夏营垒。⑥兜零:代指烽火。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阕从古城皋兰的险要处落笔,显示出边塞的雄伟和边防守御的坚固。
B.正面描写战斗进行时的激烈场景,是为了更好地衬托战后凄冷肃杀的环境。
C.以“看看”对接上下阕,由写景转向赞人,内有一股豪气贯通,连而不断。
D.全篇句式错落,语言精炼而见气势,雄浑流畅,铮铮有声,充满韵律之美。
16.这首词和柳永《望海潮》都是投献之作,请简要分析两首词下阕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
【答案】15.B16.①本词借用班超等人的典故及将士的欢宴场景,赞美了张太尉守边拒敌的英雄才干及赫赫功业;“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则通过对殉国者的祭奠,称颂烈士不朽、英灵永存。②柳词借百姓歌舞、官员出游的场景赞美孙何治理有方,“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则寄寓了作者对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正面描写战斗进行时的激烈场景"错,词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进行时的情景,而是重在渲染战后凄冷肃穆肃杀的环境。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本词下片以“看看”领起,盛赞张六太尉统帅的边地将士们的赫赫战功。“定远西还"作者这里用班超比张六太尉,意在突出张太尉的功绩。“有元戎阖命,上将斋坛”分别以魏尚和韩信两员历史上的名将比喻张太尉,极尽夸赞他的军事才干和受到的朝廷的重视与信任。“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人们怀着深沉的哀思为死难战友的亡灵祭奠招魂,愿英灵们的赤胆忠魂长留天地间,像贺兰山一样不朽长存。通过对殉国者的祭奠,称颂烈士不朽、英灵永存。
②柳词“嬉嬉钓叟莲娃”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写达官贵人此游乐的场景。此处是借百姓歌舞、官员出游的场景赞美孙何治理有方。“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寄寓了作者对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扬州慢》中,词人将扬州往昔的繁华景象与如今荒凉情形进行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_。"
(2)在《兰亭集序》中,针对士大夫们不求进取、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用“__,__________”进行了否定和批判。
(3)在《临安春雨初霁》中,表面上写诗人闲适恬静的生活,实则暗藏诗人无限感慨与牢骚的两句是:“__________,_。"
【答案】①.过春风十里②.尽荠麦青青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④.齐彭殇为妄作⑤.矮纸斜行闲作草⑥.晴窗细乳戏分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荠”“固"诞”“殇"妄作”“细乳"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人给戏剧下定义,说戏剧是“演员当着观众在舞台上表演一段精彩的人生"。我很喜欢这个定义,它经得起逐字(词)分析。让我们从最后一个词看起:“人生”,戏剧的内容,所用的材料来自人生。戏剧所表演的是人怎样活着,人为什么活着,人活下去变得怎样了。它演出人的荣辱,人的离合,人的成败,人的生死……戏剧取材人生和小说近似,但是比小说更严格入世。
许多人说过好莱坞的出品太商业化了,我们可以从这些“太商业化"的影片里去看观众的分量。观众有好奇心,因此影片有曲折的情节;观众有同情心,因此片中有受苦的弱者;观众有时幸灾乐祸,因此片中有残忍暴行;观众有时党同伐异,因此片中有群众对抗;观众好声色之娱,因此片中有华丽歌舞。在战争片里,将军多半庸愚,军曹多半忠勇,为什么?因为在观众席上做过将军的人毕竟是少数。以医院为背景的片子里往往批评医生,为什么?因为观众席上究竟做医生的人少,做过病人者居多。美国社会崇拜金钱,可是美国电影往往鄙薄富翁,美化穷人,因为制片人想过,一国之中有几个富翁?他们能买几张票?
(节选自王鼎钧《文学种子剧本》)
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写成“戏剧所表演的是人们的生活与生命历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9.请你借鉴文本第二段,从下面三个剧本中任选一个,结合剧本说说观众是如何影响该剧本写作的。要求:不少于两个要点。
①《窦娥冤》②《茶馆》③《哈姆莱特》
【答案】18.①原句提出了人“活着"的三个层面,并概括了生命的几种经历,相较于改句中“生活与生命历程”的笼统说法,更具体可感。②原句中运用反复和排比的修辞,强调了剧本与人生的关系;短句的运用,使语言更富节奏感。
19.《窦娥冤》:观众多为底层民众,处于受压迫受侮辱的境地,因此剧本让窦娥的三桩誓愿借助神明之力来实现;观众追求公平正义,因此剧本设置了由窦天章为女儿洗刷兔屈的情节……
《茶馆》:剧本的受众多为北京人,因此语言京味浓郁;观众有同情心,所以剧本中安排了康六、康顺子这一对受苦的父女……
《哈姆莱特》:观众有好奇心,因此将哈姆莱特设计为“延宕"的性格,拖延他的复仇进程,让情节更曲折;西方观众多有骑士情结,因此安排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以决斗的方式来解决矛盾……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内容上,原句“人怎样活着,人为什么活着,人活下去变得怎样了”用了三个分句表现人“活着"的三个层面,用“人的荣辱,人的离合,人的成败,人的生死……”概括了生命的几种经历,使对人“活着"的状态的理解更加具体可感。改句用“人们的生活与生命历程”概括表达,过于笼统,不如原句具体。
形式上,原句“人怎样活着,人为什么活着,人活下去变得怎样了"人的荣辱,人的离合,人的成败,人的生死……”运用反复和排比的修辞,使剧本与人生的关系得到强化;同时运用短句,句式简短灵活,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改句使用一个长句表达,缺少原句的整齐美和韵律感。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分析运用的能力。
首先看文本第二段,从“观众有好奇心,因此影片有曲折的情节"观众有同情心,因此片中有受苦的弱者”“观众有时幸灾乐祸,因此片中有残忍暴行"观众有时党同伐异,因此片中有群众对抗”“观众好声色之娱,因此片中有华丽歌舞"等角度强调影片里观众的分量。
再分析所选剧本的内容和观众的特点:
《窦娥冤》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张驴儿陷害、昏官桃杌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可见,反映的是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观众多为底层民众。
《茶馆》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宫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剧本的受众多为北京人。
《哈姆莱特》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莱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莱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考生作答时借鉴以上角度分析即可。
(二)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之美,泛指一切未经雕琢的原始魅力,不仅包含了自然界的山川湖海,更涵盖了人性中的纯粹与本真。这种美不仅体现在人作为自然界一员的天然状态,更体现在人内心深处不受世俗拘束、自由奔放的精神追求。①贾宝玉对于自然美的追求体现在他渴望自在洒脱,摆脱现实束缚,回归自然的本性以及他对异性自然美的欣赏。②他心怀坦荡,追求自由,对异性的自然美更是甲。宝玉对于人性的真挚与个性的自由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对林黛玉的倾慕更是这一理念的体现。③黛玉这一超凡脱俗的气质和不羁的个性,赢得了宝玉的深情厚意。她不乙,不为功名利禄所动,这种“清”之品质恰恰与宝玉心向往之的自然美相契合。④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情感交流,超越了世俗的束缚,达到了精神层面的共鸣。他们的丙,不仅是情感上的交融,更是灵魂上的归宿。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根据材料,以“如果一个人追求自由,心怀坦荡,对异性的自然美情有独钟,且对人性的真挚与个性的自由有独到的见解,那么这个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会体现在对人性的自然状态的欣赏上"作为大前提,构成正确的三段论推理,则适合作为小前提以及结论的一项是()
A.小前提:贾宝玉追求自由,心怀坦荡,对异性的自然美情有独钟。结论:贾宝玉对自然美的追求体现在对人性的自然状态的欣赏上。
B.小前提:贾宝玉对人性的真挚与个性的自由人云亦云。结论:贾宝玉追求的是对人性的非自然状态的欣赏。
C.小前提:贾宝玉欣赏异性的自然美,且对人性具有独特的见解。结论:贾宝玉对自然美的追求体现在对人性的自然状态的欣赏。
D.小前提:贾宝玉欣赏异性的人工美,且对人性具有独特的见解。结论:贾宝玉追求的是对人性的自然状态的欣赏。
22.“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20.①情有独钟②趋炎附势③两情相悦
21.C22.C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甲处:前文提到“宝玉对于自然美的追求体现在他……对异性自然美的欣赏”,意味着宝玉对异性的自然美有特别的喜好和关注,因此“情有独钟”最为贴切。情有独钟:表示对某事物有特别的感情和兴趣。
乙处:前文描述黛玉超凡脱俗,后文说她不为功名利禄所动,横线前是不“……”,因此与之相对的应是追求权势和利益的“趋炎附势”。趋炎附势:表示迎合权势,依附权势。
丙处:文中提到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情感交流超越了世俗,达到了精神层面的共鸣,因此横线上填表达这种意思的“两情相悦"最为合适。两情相悦:表示双方都有情意,相互爱慕。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能力。
A.虽然结论正确,但小前提没有包含大前提中的所有条件(即“对人性的真挚与个性的自由有独到的见解”),因此不全面。
B.小前提和结论都与大前提相悖,因为“人云亦云"表示没有独到见解,与大前提中的“独到的见解”相矛盾;结论也是错误的,因为“非自然状态"与大前提中的“自然美的追求”不符。
C.完全符合大前提的要求,小前提包含了所有必要条件,结论也正确。
D.小前提中提到的是“人工美”,与大前提中的“自然美”相矛盾,因此结论也是错误的。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的意思是窗外一片新绿,明月依旧在天上,但那些名垂青史的古人已经显得有些空幻了。这两句源自唐朝诗人崔颢的《题沈隐侯八咏楼》,原本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但在这里也表现了一种清新脱俗之境,是接下来的内容“黛玉这一超凡脱俗的气质和不羁的个性”的具体表现,使后文“这一"有了具体所指。
故选C。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个晚上,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见星空晴朗,便在草地上观察星星。他一边仰头看着天空,一边慢慢地走着。不料前面有个深坑,一脚踩空,人便像石头般掉了下去,待他明白过来,身子已泡在水里了,水虽淹及胸部,离路面却有二三米,出不来上不去,只有高呼救命。泰勒斯被路人救出了水坑,他抚摸着摔痛了的身体,对那路人说:“明天会下雨!”那路人笑着摇摇头走了,将泰勒斯的预言当作笑话讲给别人听。第二天,果真下了雨,人们对泰勒斯十分钦佩。有的人却不以为然,他们说:“泰勒斯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
两千年后,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听到了泰勒斯的这个故事,说了一句名言:“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底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整体把握]这则材料的大意是泰勒斯因为观察星空而掉到坑里,虽然他准确预告第二天会下雨,但还是受到一些人的嘲笑,但当时另一些人还有后来的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都赞美他。从整体上材料对泰勒斯持肯定态度。
[最佳立意]泰勒斯因为观察星空而掉到坑里,这体现了他投身事业的专注、痴迷的精神,他正因此而有所成--他的预言是准确的。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行为。所以作文可以从泰勒斯的角度立意为"专注(痴迷、投入)出真知"、"大行不顾细谨”,也可以从评论者的角度立意为"对那些专注事业的天才,奉上尊重,不要苛求小节"。理解材料时不能绕开"专注"和"小节"两个角度。但不管从哪个角度立意,都应该歌颂执著进取的精神。这样的立意一般被认为切合题意,其它或从材料中得出的启示应当归入符合题意或基本符合题意范畴。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检测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网络文艺发展势头强劲,呈现活力充沛、影响巨大等特点。除原创网络文艺,文学经典的网络再生产也蔚为壮观。文学经典彰显着中华审美的独特样式,其进驻网络,与原创网络文艺一道,成为网络文艺的主体内容。然而,文学经典的网络改编尽管产量可观,内容仍芜杂参差,能够兼具艺术与市场的作品依然不多。如何做好文学经典在网络时代的再生产,使其在新的媒介传播环境下真正焕发出新魅力,让文学经典与网络空间产生“化学反应”,值得研究和重视。
在网络文学方面,网络重塑了文学创作的环境,粉丝构成网络文学阅读主体,内容生产逻辑由传统文学的“作者中心”向“粉丝中心"转换。随着网络文学产业化程度的加深,IP改编、线下出版等经营模式进一步强化了网络文学创作的粉丝倾向。创作与阅读的双向转换催生了网文的类型化走势,文学经典再生产也随之陷入类型化创作的窠臼中。深受电影《大话西游》影响的网络小说《悟空传》曾引发网络文学风潮,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大话”风格的跟风戏谑之作。这部具有作者理想主义色彩的改编之作,引领了“大话"风潮,却没有推动个性化创作,兼具形式创新与立意高远的独创性改编作品乏善可陈。事实上,依托成熟的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和故事架构,文学经典完全可以成为新的网络创意类型的“开路先锋”,而不必在已有类型的怪圈之中兜兜转转。
如果说阅读的点击率引导了网络文学写手的类型选择,那么网络剧片的生产则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大数据分析的影响。近些年,大数据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成熟,对于网络剧片的创作来说,大数据不仅可以精准分层用户,还可以精细捕捉到用户的内容选择,筛选出受众观剧高峰的桥段,淘汰受众快进跳过的内容。这些高峰桥段反过来成为网络剧片编剧与制作的依据,导致一些作品的生产逻辑从个体主导转向集体拼凑,改编后的故事仅仅是热门桥段的大拼盘,剧情架构不完整。这也是为什么在大量商业资本涌入网络影视制作领域后,虽然带来炫酷视觉冲击却无法带来精良叙事体验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必须充分尊重网络媒介生产的特性。数据分析无法也不应回避,但是在数据这一刚性参数指标之上,我们更应该意识到网络文艺仍是一门叙事艺术,文学经典改编应该强化叙事创意,服从叙事艺术规律,强调叙事逻辑和人物衍生逻辑。
众网络文艺不同于传统文艺,其内容消费几乎完全依赖于粉丝黏性。因此,文学经典网络再生产有着不同于传统改编的本质规定。其创新性应接地气,即面向网络受众,要足够年轻化和通俗化。同时也应尊重网络媒介属性,弥合古典与现代的话语鸿沟,适应碎片化的视听要求,要有十足的“网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创作主体可以隐没在大数据与点击率之下,我们既要立足大众趣味,又要倡导价值引领。网络碎片化的阅读与观看,不等于任意化的写作与破碎化的世界观。以《西游记》为代表的文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秩序,提供的是一个多维的阐释空间,而不是一个可供肆意涂抹的白板。此外,文学经典之所以为经典,还在于它代表了一种审美风范,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样式,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网络文艺尽管主要面向普通大众,经典改编仍不应降低经典所蕴含的艺术水准和审美品位,相反应该借力经典,找到经典文艺作品与网络空间的结合点,产生新的“化学反应”,化身网络文艺审美风潮的引领者。
(摘编自赵敏《文学经典如何与网络空间产生“化学反应"》)
材料二:
近年来伴随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文化传播方式推陈出新,形态多样、异彩纷呈的文艺经典在网络上得以呈现。文艺经典的大众传播,将重要文化成果汇集在网络之中,为人们走近古今中外经典提供前所未有的便捷条件;利用互联网、数字化等技术手段对各类经典作品进行转化和再创造,正在形成具有网络特点的新的文化形态。目前,文艺经典在网络上的传播主要有三种途径。
其一,对文艺经典进行便捷式传播。现代生活丰富繁忙,人们很少能耐下心来细读经典,但对经典的精神需求并未减退。通过有声书的方式,人们得以随时随地聆听经典;通过“长图”“H5"等趣味性、互动性较强的方式,古典文学作品得以生动再现。这类产品通过短视频、公众号、音频等多种形式传播,让读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对经典作品有一个基本把握。尤为可贵的是,部分经典通俗化的网络产品兼具专业性和系统性,给人的收获接近于经典阅读。
其二,善用多种形式,阐释经典的“门道”。互联网兴起后,对经典名著进行解说解读的产品丰富多样。让大众了解并把握经典的精髓、得到更多美的享受和思辨之乐,离不开内行专家的诠释。比如,有学者通过微信公众号介绍各类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为人们更好理解经典谱系提供参考。这些探索为人们深入理解文艺经典搭建了桥梁,让人们获得精神境界的提升。
其三,在经典基础上创作开发新的文化产品。在经典中获得创作灵感,并借力文艺经典品牌效应,进行“续写"改编”“再创作”,是当今文化产品重要类型。比如,在《西游记》既有人物设定基础上,改编创作国漫作品,开发网络游戏。比如,根据《山海经》等神话经典,重新梳理线索、设置人物、搭建情节,开发新的文艺作品。这种续写和改造既保留了经典的重要元素,同时注入创作者个性解读,为经典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互联网正在深度影响文化传播,但有价值的文化内容并不是凭空而来,只有囊括尽可能多古今中外的“智慧财产”,互联网才能担当起文化传播阵地的责任。文艺经典凝聚前人智慧,经历岁月淘洗,对人价值观的涵养、精神境界的陶冶、审美趣味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总体上看,互联网便捷化、阐释化和延伸化传播,已经成为延续经典文脉的重要方式,赋予文艺经典以新鲜的生命活力。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经典的阐释与再创造不断涌现精品佳作。这些作品既保存经典原味又符合时代需要,引领大众审美。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自觉意识到,文艺经典网络传播需要把握好分寸,既要引起人们对经典的兴趣,又要保持对经典的尊重,让经典以新面貌为时代生活增添丰富色彩,为文化建设注入源源动力。
(摘编自张颐武《善用网络推动经典走向大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艺既包括原创网络文艺,也包括文学经典的网络再生产,具有活力充沛、影响巨大等特点,发展势头强劲。
B.古代文学经典为我们提供了多维阐释空间,我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无限拓展与延伸,不受任何约束。
C.人们可以通过短视频、音频等方式了解经典、把握经典,这与细读经典获得的感受并无区别。
D.互联网囊括了尽可能多古今中外的“智慧财产”,传播了有价值的文化内容,因此是文化传播的主阵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的文学经典网络改编作品在产量和内容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短板,缺少兼具艺术与市场的优秀作品。
B.粉丝对网络文学阅读和创作中都有重要影响,这使网文呈现类型化的走势,文学经典再生产也不例外。
C.大数据技术能筛选受众观剧高峰桥段,为网络剧片的创作提供依据,但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
D.我们要想从经典名著中获得更多美的享受和思辨之乐,可以多听听内行专家对经典的解说解读。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网文《朱雀记》以现实世界为模板续写《西游记》,讲述了一个少年成为佛的故事,把佛理糅杂在故事剧情中,别有一番滋味。
B.电影《西游降魔篇》创新了故事架构,一反《西游记》以取经之路作为主体的传统,而是把收服悟空、八戒、沙僧作为主体。
C.电影《倩狐传》对《聊斋志异》中聂小倩的角色进行了二度创作,并不拘泥于聂小倩的女鬼形象,而是将人物设定为被狐妖附身的普通人。
D.电视剧《功勋》创新采用了单元剧的形式,凭借独特的叙事形式、克制的情感表达、精良的视觉呈现,满足了年轻观众的观剧需求。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互联网时代,如何推动文学经典再生产的发展?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年容易又秋风
孟超
一年容易又秋风,酷热的暑夏,总算是过去了,晒焦了的皮肤,和臭虫咬、蚊子伤的斑疤,虽然还点点的存在着,让我以回忆的感伤来摸弄这些创痕;但,酷热总有过去的时候,似乎可以自慰。于是秋来了,而秋也并不顶好受,且不说“九月衣裳未剪裁”,冷雨扫在身上,使人想到酷寒,又何尝不可怕呢?又加秋风秋雨,带着一曲凄凉的情调,连秋虫都战抖了,而况人的心弦,是正被时序的万华林的弓子所拉动着呢?……
家槐兄从柳州来,与他在桂林的聚合,又是一年了。秋风来时,他也来了。幸喜两个人谁都也没有秋意,没有感伤,——秋自然还在使劲地拉动着他的弓子!——一握手,暖煦煦的,似秋阳轻晒着的一般的温意,谁都没曾减少了热力,虽然经过了一个夏天,还和去年一样,这是两个人同样的道慰着的。
一同去访秦似兄,谈起《野草》,从创刊到现在不觉得已经两年了。家槐兄恳切地称许秦似兄支持这一刊物的毅力。是的,有一分热,放一分光,腐草化萤,虽然不过是一种传说;然而,这一束碧新色的叶儿,它不会腐,它却放着荧光,小虽小,它有着它的热力的。而况,叶绿体是会消化了吸取的炭气,而呼出了氧气;一个有修养的园艺者,他不只为了花开,他也为了叶子的成长,至于叶子的多寡,长短,可以放散多少氧气,盖不须计论,这又是但求耕耘,不问收获了。秦似兄之于《野草》是这样的。
秦似兄近月来,是肥胖了许多,面圆圆的,有似于华透·迪士尼卡通画上的小猪,我几次这样调笑他;问其致肥之道,他说,受气吃亏,也可以长肉生肌。他是研究生物学的,恐怕也找不出论据来;但这两年来,因为《野草》,我是深深地知道他在各方面受到了无数的困难,满肚皮里压下了无数的闷气。如果真把这一刊物当成一堆小草看的话,那么,在培植上,他所卖的力,所受的艰难,真比一个农夫种二三亩田还要劳瘁得多哩。这并不是说他力有不逮,事实告诉我们,在蓬蒿之中、贫瘠之地,种一株草,是比在肥土壤里种几十亩谷禾,须要费力得多的,也正因为这样才显出可贵来。当家槐兄慰藉他的时候,我想,他回想一下这两年的辛勤,也会自慰吧。
记得还是前年,也是一个秋天,我在夏衍兄那里会见他,那时,《野草》还没入地下种。秦似兄尤不善于在这种复繁奇出的社会中,八面玲珑地到处作揖应付,或者掉花枪,玩世故,耍手段,因此也就常常被人看成懦弱。其实别看他肌肉肥,他骨头却和秋天的老树枝子一样硬呢。也正为了这点,才似乎有许多不必要的侵凌,打击着他。可也同时因为他的个性所赋,而野草才能有他一贯的作风,才能经得起日晒雨淋,和霜雪的不断地袭来,却愈显出他那葱翠的颜色,临风不偃的神韵的。
又是秋天了,说快也快,野草从下种到今天,他是经过三个秋天了。我曾亲眼看着树头上几度谢落,几度葱茏;也曾亲眼看见秋雁几番的来去,长鸣着划过了中天。而这小小的草,却不曾在谁的践踏下委顿;不曾被太阳晒焦,显出了枯黄;受着风霜雨露,而伤损了草根草叶。更不曾移进了温室,变成案头清供。他不打哆嗦地,依然地在秋风中直立着。我爱野草,而我是知道园艺者对他是如何的培植的。可是,正因为我爱野草之故,我应该正告他,他的下种是在秋天,已经度过了二个秋天,而今,是秋,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
家槐兄说:“秋应该是我们所欣喜的,秋天是收获的时候。"对的,两年的时间,《野草》是有了他的收获,即使是放射出只是极轻微的草香,即使是只植下了一颗种;而他的叶是永远青着的,我想,这不能不向秦似兄举一举杯吧。
至于我自己,人已在中年了,在秋天应该有点秋意才是,然而,不;或者也许是反常,自己却想在秋风里多挣扎一刹,可是视秦似兄之辛勤,是追不上;视家槐兄之爽直,尤其追不上;又哪里不悲哀呢?
“一年容易又秋风”,秋更深了,我们要更加一番鼓舞才是!
(有删改)
文本二:
野草[注](节选)
秦似
命名《野草》,用意所在,并非全在因袭,也说明着我们对这样一个小小的东西,并不高瞻远瞩,自己先给它一个卑之无甚高论的名号。野草虽然孕育于残冬,但茁长和拓殖却必须在春天的。如果严冬再来,它自然还得消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固然说明着草莽之类的顽强,然而也同时是自然界的机械循环的悲剧。这种机械的循环,于人类倒不能类推的。大抵人间的春天到来,严冬自己就先宣告死灭。不过这正是野草身外的事。在目前他只是芜杂丛生,荆莽交错,既无花果之望,亦无枝叶之阴。它只希望给受伤的战斗者以一个歇息的处所,让他们退到野草,拭干伤口的血痕,再躺一会。如果因疲劳而至于饥饿,则掘几把草菇,也聊胜于无。
弄一点笔墨,比起正在用血去淤塞侵略者的枪口,用生命去争取民族的自由的一大群青年人,正如倍·柯根所说,是“以花边去比喻枪炮了”。然而《英伦的雾》以至《美国人的狗》一类东西正大量地在印,这事实又教育了我们,即使同是花边,也还有硬软好坏的分别,有的只准备给太太们做裙带,有的却可以替战旗做镶嵌。加以上面所说的种种,就印了《野草》。
(有删改)
【注】《野草》写于1940年,是文艺刊物《野草》月刊的发刊词。秦似是《野草》的编委之一,主要负责编辑部的日常工作。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欣慰之情贯穿全文,既有酷夏终过“我"的“自慰”,也有老友重聚别来无恙的相互“道慰”,还有对秦似辛勤工作终有收获的“慰藉”。
B.文本一中“我"与家槐、秦似两个人皆是好友,但感情略有差异,对家槐主要是敬佩和关心,对秦似则主要是亲热和熟络,常喜欢开玩笑戏弄他。
C.文本一“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表面是对“野草"的“正告”,暗含的是“我"对《野草》未来虽历坎坷但终究会成功的信心。
D.文本二将《野草》与《英伦的雾》《美国人的狗》作比较,鲜明地阐释了办刊的宗旨,也强烈表达了对国统区粉饰太平的“花边”文学的不屑与愤慨。
7.下列关于秦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似谈吐幽默,他把自己体态偏胖,解释为“受气吃亏,也可以长肉生肌"。
B.秦似不善应酬,但为了刊物能够生存,不得不与社会上的各色人等打交道。
C.秦似性格刚硬,心怀民族,所办爱国刊物《野草》继承了鲁迅的战斗精神。
D.秦似文辞典雅,在《野草》中引用古诗和倍·柯根的话,含蓄地抒发感慨。
8.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文本一的题目“一年容易又秋风”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9.文本一和文本二的写作目的不同,因而所写“野草"内涵的侧重点也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①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茶芋②,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英、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这是苏辙为其兄苏轼《和陶诗一百二十首》写的序言。序而称为引,是为了避其祖父苏序之讳。②茶芋:苦菜和芋头。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东坡先生A谪居儋耳B置家C罗浮之下D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汽车儿童座椅产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氧燃料切割机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母婴服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投资融资策略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棉花加工设备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机车零部件市场发展分析及行业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UV专用稀释水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高效碱性清洗消毒剂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电子信息设备维修服务合同
- 绿化工管理制度包括哪些内容(8篇)
- 车辆加油操作规程有哪些(4篇)
- 7.2 共建美好集体 课件-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 2024年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期中考卷及答案(各版本)
- 水力发电可变成本优化
- 2024-2030年中国公路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展望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2024年印度家用WiFi路由器行业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半导体级磷烷行业现状动态及产销需求预测报告
- 2024年团务附有答案
- 2024版《供电营业规则》学习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液压动力滑台的PLC控制新版专业系统设计
- 教职工防治学生欺凌岗位职责
- 木材与木制品中生物碳含量计算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