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22_第1页
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22_第2页
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22_第3页
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22_第4页
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2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周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方面是植根于现实不平的忧患意识和悲剧性叙事内容;一方面则是以幻想弥补现实缺陷的好乐心理和对圆满结局的追求,这二者的结合,形成了古代小说(世情小说,也影响到其他小说的世情内容)多写悲欢离合之事的题材特征和悲喜调和、以好求乐的美学传统。这种好乐心理,既表现出期求改变现实的善良的民族伦理愿想,又表现出逃避现实冲突的某种虚怯国民性格(主要是文士和市民)。在这种好乐心理的调节之下,古代文学(包括小说)的忧患意识很难发展成悲剧意识。忧国忧民忧时忧生忧命忧情,但忧中有希望而非绝望,执着人生而非否定人生,承认命运但又期待改变命运。作者难以甚至无法把现实的悲剧性冲突贯彻到底,总要通过结局安排给读者以某种情感满足。这当然也可以给人以某种信心和鼓舞,也很容易造成对现实矛盾的掩盖和作家与读者的互相欺骗、自我麻醉。

②忧患意识与好乐心理的结合,还形成符合儒家“中庸"之道的审美特色——“中和”之美,即所谓“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风格。“中和"之美也是一种审美境界,尤其是在诗文创作中,它有利于形成某种含蓄蕴藉的艺术情趣。但从根本上说,它是对主体表现和客观再现的限制和压抑,它把对现实矛盾的揭露和主体情感的表达都控制在某种限度以内,以不致破坏和超越传统观念和社会规范,甚至转化为对这种观念和规范的巧妙维护,因而,它也就抑制了接受情感的激化和升华,“它是悲剧和喜剧的两种快感糅合在一起,不至于使听众落入过分的悲剧的忧伤和过分的喜剧的放肆”。(瓜里尼《悲喜混杂剧体诗的纲领》)

③《红楼梦》的整体悲剧创造,是对古代小说悲喜调和、以好求乐的美学传统的冲击和突破,是对民族文化心理、小说情节模式、审美习惯和欣赏情趣的冲击和突破。它把传统的忧患意识发展成为完整的悲剧意识,它把传统的“中和"之美改造成为深刻的悲剧之美,这是《红楼梦》现实主义精神的伟大成就。

④《红楼梦》的悲剧创造的特色,首先是它的彻底性。它在缺乏悲剧意识和悲剧传统的中国文学和小说史上,第一次创造了一个“彻头彻尾之悲剧”(王国维),它真实地展示了封建末世一个贵族世家的美丑同归的整体性的毁灭,而不给予任何掩饰,也不给读者以任何虚幻的慰藉和满足,它以直面人生的勇气,从家族的自我解剖入手,揭露现实的一切矛盾、缺陷和不平。“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来打破关于这些关系的流行的传统幻想”,从而“不可避免地引起对于现存事物的永世长存的怀疑”。(恩格斯《致敏·考茨基》)现在的后四十回,虽然成功地创造了宝黛爱情悲剧,但在家族悲剧的描写上,却明显暴露出思想和艺术的平庸。它写贾府抄没后,皇恩浩荡,家产发还,贾政袭爵;宝玉出家前,奉命应试中举,并留下遗腹子,使贾府“兰桂齐芳”,家道复初,“殊不类茫茫白地,真成干净矣”“对比之下,已经可以看曹高之差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而此后的所谓续《红楼梦》之作,受到鲁迅先生的嘲讽,“大率承高鹗续书而更补其缺陷,结以‘团圆’……此足见人之度量相去之远,亦曹雪芹之所以不可及也”。(同前)

⑤《红楼梦》悲剧创造的另一特色,是它的深刻性。《红楼梦》的笔法,有含蓄婉曲之妙,但这不是“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它突破了传统的“中和”之美,创造了古代小说中无与伦比的深刻的悲剧美。在《红楼梦》中,不仅仅有泰氏之死、金钏之死、二尤之死、晴雯之死、黛玉之死等使人触目惊心或掀起情节大波大澜的悲剧事件,还有更多的“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乎没有事情的悲剧"。(鲁迅《几乎无事的悲剧》)它们未必都是眼泪和死亡,甚至平常到使人麻木得不感觉痛苦,然而“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里却分明有一个“现在已极平常的惨苦到谁也看不见的地狱"。(鲁迅《写在深夜里》)在这个贾政称为“自祖宗以来,皆是宽厚以待下人”的诗礼簪缨之家里,是没有“人"的尊严和地位的,这种“惨苦的现案”,却被视为当然,为所有的人所认可。甚至宝黛爱情悲剧,“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王国维)在《红楼梦》中,作者几乎没有直接展示过宝黛爱情与家族统治者的正面冲突,或者家族统治者对这一爱情的破坏,可是,我们却处处可以感到笼罩在宝黛头上和心中的乌云:从贾母为宝钗做生日,元春端午赐物金玉独多,宝玉想引贾母赞黛玉而贾母偏赞宝钗,薛姨妈说向老太太提宝黛婚事而无下落,王夫人嫌憎晴雯时说她眉眼像林黛玉,到抄检大观园时,凤姐独保护蘅芜院……难怪林黛玉在风和日丽之时会感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一种具有实质性对抗内容却缺乏外在对抗性形式而充满了内在紧张的悲剧冲突,它的深刻性在于平淡中见悲凉,在于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描写中充满着深厚的悲剧内蕴,在于对人人皆以为然以为可的传统制度、关系、观念、心理、思维定式的批判与否定。失去了合理性的事物仍然取得合理性的认可,而体现着合理性的思想却无法取得合理性的地位。这是悲剧时代的悲剧人生,王国维认为,这种“示人生之最大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的悲剧是“悲剧中之悲剧”。

⑥从一定意义上说,悲剧美是一种最高艺术形态的创造,别林斯基说:“戏剧类的诗是诗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艺术的冠冕。而悲剧又是戏剧类的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因此,悲剧包括戏剧类的诗的整个本质,容纳了它的一切因素。"(《诗的分类和分型》)悲剧集中展示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冲突,并使这种冲突达到顶点,通过毁灭引起震惊、痛愤、恐惧等情感的净化和升华,以至引起理性思考和解悟,《红楼梦》创造的这个“彻头彻尾之悲剧”和“悲剧中之悲剧"将因此永远闪烁不熄的思想和艺术光芒。

(摘编自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以幻想弥补现实缺陷好乐心理的调节之下,古代世情小说的植根于现实不平的忧患意识很难发展成为完整的悲剧意识。

B.由于高鹗与曹雪芹水平相差太远,因此,在《红楼梦》结局的处理上,高鹗明显暴露出思想和艺术的平庸,但以高为代表的续书作者在度量上远高于曹。

C.小说几乎没有展示以贾母为首的统治者对宝黛爱情的破坏,可是,通过很多貌似极平常、平淡的日常生活的描写,可以折射出深厚的悲剧意蕴。

D.忧患意识与好乐心理的结合,形成了古代小说多写悲欢离合之事的题材特征和悲喜调和、以好求乐的美学传统,以及“中和”之美的审美特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无法把现实的悲剧性冲突贯彻到底,总要通过“团圆"给读者以某种情感满足,如《窦娥冤》以窦娥沉冤昭雪为结局。

B.“中和”之美不仅不会破坏和超越传统观念和社会规范,还会维护这种观念和规范,这就可以避免产生统治者所不容许的冲击现实的效果。

C.有些小说既具有实质性对抗内容,也有外在对抗性形式,如《祝福》中祥林嫂用“捐门槛"对抗封建礼教的举动。

D.悲剧集中展示了人在冲突中的毁灭,引起读者种种情感的净化和升华,以至引起理性思考和解悟,如《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悲剧。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第①段观点的一项是()

A.理想的悲剧只能建立在特定的矛盾冲突之上,矛盾冲突是悲剧的基础,是悲剧的推动力量。要重视由于精神差异而产生的冲突。(黑格尔)

B.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王国维)

C.中国传统悲剧意识显示了二重性:一面表现了与人格自我实现和社会实存相对立的审美认同,一面又呈现了个体人格在毁灭过程中转向对人格社会化的归复,从而达到心灵上的和谐。(吴士余)

D.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者是伟大人物的灭亡。审美者的崇高情感产生于悲剧性格在冲突中的毁灭,而不是悲剧人格自身走向和谐。(车尔尼雪夫斯基)

4.下列情节中,不符合材料中所讲的《红楼梦》悲剧性特色的一项是()

A.林黛玉在魂归离恨天之后,贾宝玉没有做关于林妹妹的梦,而后贾宝玉入“太虚幻境”,渴望与林黛玉久别重逢,可是,天人远隔,连一面也没见到。

B.金钏含冤跳井,宝钗劝王夫人:“纵然有这么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何惜。"老姆姆则对宝玉说:“跳井让他跳去”“有什么大不了的事?"

C.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时,为了讨好凤姐、贾母,她不仅带来了新鲜瓜果,甚至还任由鸳鸯戏弄,编故事、讲新闻、说笑话、讲俏皮话,不惜自污以供取笑。

D.除夕,贾母听说袭人因守母丧未来侍候,很不满意地说:“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皆因我们太宽了,有人使,不查这些,竟成了例了。”

5.作者是如何论证《红楼梦》整体悲剧创造的美学突破的?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堂什么样

[俄]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有一次,妈妈隆重地宣布,最近几天,我们要去黑海度假,去一个叫格连吉克的小镇,离新罗西斯克很近,我们要在那里度过整个夏天。

大概,在能让我不再沉溺于对大海和南方的迷恋方面,不可能挑出比格连吉克更好的地方了。

当时,格连吉克是一个灰头土脸的、十分炎热的小镇,那里没有任何植物。周围数公里的所有绿色植被都被新罗西斯克残暴的大风——东北风——给毁掉了。只有在房前的小花园里,长着带刺的刺马甲子丛和开着干黄小花朵的、枯萎的金合欢。从高山那边传来热浪。

但是,格连吉克海湾却是极好的。在它清澈而温暖的水里,漂浮着有如粉红和浅蓝色花朵般的大水母。在多沙的海底,有带斑点的比目鱼和眼睛鼓鼓的虾虎鱼。拍岸的浪头把红色的海藻、从渔网上掉下来的腐烂的鱼漂,以及被海浪磨得光溜溜的深绿色瓶子碎片统统抛到岸上。

在去过格连吉克以后,大海对我来说并没有失去它的魅力。与我华丽的幻想中的大海相比,它只是变得更加单纯了,因而也就更加美妙了。

在格连吉克,我结交了一个上了年纪的船夫阿纳斯塔斯。他是希腊人[注],他有一只崭新的小帆船,白色的船身,红色的龙骨,叶栅式的甲板被洗刷得发着灰白色。

阿纳斯塔斯用小帆船摆渡避暑客。他以机敏和沉着著称,妈妈有时也让我一个人和阿纳斯塔斯待在一起。

有一次,阿纳斯塔斯带着我从海湾出发,到宽阔的海面上去。我无论何时也不会忘记我体会到的那种恐惧和喜悦的感觉,当帆被风吹得鼓起来,小船倾斜得如此之低,以至于像海水立刻升起来,达到和船舷一样的高度。喧嚣的巨浪迎面扑来,透着绿光,咸咸的水雾喷洒到脸上。

我抓住绳索,我想回到岸上去,可是,阿纳斯塔斯用牙齿咬住烟斗,叽叽咕咕地说着什么。

我的脚在打战。阿纳斯塔斯打了个哈欠,对我说:

“没什么!小小的淋浴,暖和的淋浴。你午饭会有好胃口的。"

他随意且自信地把小船掉转了方向。船里进水了,于是,我们加速驰向海湾,一会儿扎个猛子,一会儿跃到波浪尖上。波浪轰隆隆地从船尾底下退去了。我的心一沉,仿佛一下子停止了跳动。

突然,阿纳斯塔斯唱起歌儿来,我不再发抖,带着疑惑听这首歌:

从巴统到苏呼米——

哎哟哟——哇咦——哇咦!

从苏呼米到巴统——

哎哟哟——哇咦——哇咦!

小男孩儿跑呀,拖着箱子——

哎哟哟——哇咦——哇咦!

小男孩儿摔倒,打碎了箱子——

哎哟哟——哇咦——哇咦!

伴着这歌声,我们把帆落下来,然后,借着冲劲儿驶到码头跟前,脸色苍白的妈妈在那儿等着我们。阿纳斯塔斯用双手抱起我,放我到码头上,说:

“他已经被海水泡咸了,夫人。他已经适应大海了。”

有一次,父亲租了一辆敞篷马车,我们从格连吉克到米哈伊洛夫山口去。

一开始,满是碎石的道路沿着光秃秃的、尘土飞扬的山坡延伸。我们驶过几座跨越沟壑的桥,沟壑里没有一滴水。云彩一整天都像躺在山上、挂在山顶后面似的,每朵云彩都像是灰色的干棉絮。

我想喝水。红头发的马车夫是一个哥萨克人,他扭过脸,让我等到山口再说——到了那儿,我可以把甘甜清凉的水喝个够。但是,我不相信马车夫。山上的干燥和缺水让我有些害怕。我痛苦地看着幽暗的、清新的、带状的一片海域。海水不能喝,但是,你至少可以在凉爽的海水里洗个澡。道路越升越高。突然,一缕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

“就是这个山口!"马车夫说。

从山脊上,我们看到大片大片茂密的森林。它们的绿色波涛沿着山峦一直延伸到地平线。在一片绿色之中,有的地方耸立着一片红色的花岗岩峭壁,而在远方,我看到闪着冰雪亮光的山顶。

“东北风到不了这个地方,”马车夫说,“这儿就是天堂!"

敞篷马车开始下山。浓浓的树荫立刻遮住我们。我们听到在难以通行的密林里有流水的潺潺声、鸟叫声和树叶的沙沙声,正午的风让它们兴奋不已。

我们越是向下,森林就越茂盛,道路也就越阴凉。清澈的小溪已经沿着路边奔跑。小溪沙刷干净多彩的石头,一股细流触到淡紫色的花朵,它们被撞弯了腰,颤抖着,但是,这股细流无法将这些花朵带离这多石的土地,和自己一道向下注入峡谷。

妈妈用一只带把的杯子从小溪里舀水,然后,让我喝个够。水是如此清凉,以至于杯子上顿时就蒙上了一层雾水。

我深吸一口气。似乎觉得,有一堆浸满芳香雨水的小树枝盖满我的身体。

一些藤蔓刮到我们头上。在道路的斜坡上,时而在这儿,时而在那儿,总有一朵毛茸茸的小花儿从石头底下探出头,它好奇地看着我们的马车和灰色的马。这几匹马昂着头,庄严地、从容地走着,就像在阅兵。

“那儿有蜥蜴!”妈妈说。

“在哪儿?"

“在那儿。你看见榛子树了吗?在左边——草丛里有块红石头。你往上看。看到黄色的花冠了吗?那是杜鹃花。再往杜鹃花右边一点儿,在那棵已经倒了的山毛榉上面,紧挨着树根。那不是吗,你看到了吗,在干土和那些特别小的蓝花中间,有一个毛茸茸的、棕红色的树根?蜥蜴就在它旁边呢。”

我看到蜥蜴了。但是,当我找到它的时候,我等于是把榛子树、红石头、杜鹃花和已经倒了的那棵山毛榉好好地看了个遍。

“原来它就是这样啊!"我想。

“这儿就是天堂!”马车夫重复道。

(有删改)

[注]希腊人,擅长航海。下文的“哥萨克"是游牧民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记述了“我”到格连吉克小镇度假所经历的两件事:一是乘坐帆船出海,二是到米哈伊洛夫山口游玩。

B.“我"和阿纳斯塔斯出海,既有冒险的喜悦,也充满对危险的恐惧,但在他歌声的安抚、鼓励下,“我”逐渐勇敢起来。

C.小说中特别指出船夫是希腊人、马车夫是哥萨克人,都可能是通过地域的特殊性来突出他们在驾船、驾车方面的特长。

D.米哈伊洛夫山口森林茂密,雨水充沛,空气清新湿润,动植物资源丰富,与山上环境迥异,让“我"一时不敢相信。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小男孩“我”的视角进行叙述,字里行间充满了一种童真童趣,透露出孩子对未知、新奇世界探索的乐趣。

B.作者调用多种感官体验,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地描绘出米哈伊洛夫山口景色的幽美,效果突出。

C.“我的脚在打战”,阿纳斯塔斯却“打了个哈欠”,两人面对巨浪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阿纳斯塔斯面对困难时的镇定。

D.小说中“我"对蜥蜴的寻找紧紧牵引着读者的目光,“左边”“往上"右边”等方位词使读者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发现之旅。

8.小说标题“天堂什么样”,结尾处马车夫又说“这儿就是天堂”。请根据文本谈谈“天堂"是什么样的。

9.帕乌斯托夫斯基被誉为“浪漫主义抒情大师”,请结合文本分析本篇小说的抒情性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①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仇,遂立以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

然而仲尼之门人,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彼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

(选自《荀子·仲尼篇》,有删改)

材料二: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②不悦,曰:‘管仲得君,其专也,行乎国政,其久也,功烈,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公孙丑问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孟子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镦基③,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虚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有删改)

[注]①倓然:坚定的样子。②艴然:生气的样子。③镦基:农具。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诸侯有一节A如是B则莫之C能亡也D桓公兼此E数节者而尽F有之G夫又何H可亡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与“则应节而舞"《促织》)两句中的“节”意思不同。

B.“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与“散六国之从”《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从"意思不同。

C.竖子,即小子,鄙称。与《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意思相同。

D.“莫非其有也”与“汝其勿悲"(《与妻书》》两句中的“其”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把管仲称为仲父,朝廷内外、举国上下都跟随桓公一起尊重管仲,这可以说是治理天下最重要的决定。

B.公孙丑询问孟子,孟子管理齐国的功业与管仲和晏子的功业谁的大,孟子以曾西的回答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C.孟子认为因为殷纣有武丁时期世家贵族、美好习俗、淳厚民风、仁惠政教的遗存,所以文王的兴起才会那么艰难。

D.孟子善用譬喻,将齐国此时推行仁政会得到百姓的拥护比作倒挂着的人获得解救,强调了当下推行仁政的适宜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杰也。

(2)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14.孔子的门人在对待春秋五霸的态度上和孟子对待管仲、晏子的态度有何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马

杜甫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瘦马图

龚开①

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②。

今日有谁怜瘦骨,夕阳沙岸影如山。

[注]①龚开,宋末元初人,画家。南宋灭亡后隐居不仕,以遗老身份往来于杭州等地。②十二闲,指皇家马厩。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首联是说自己和这匹马共患难相处时间已经很久,感情深厚。

B.杜诗颈联两句先扬后抑,反映了杜甫的“爱物之心”,抒发对病马的深情。

C.龚诗首句写马穿过云雾从天而降,有破空而来的气势,增加了开篇的力度。

D.龚诗第二句写所有的御马在这匹马面前相形见绌,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

16.这两首诗中马的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

(2)历史启示我们,要想使国家安定,江山永固,就必须对百姓积聚道德和仁义,正如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_____,_____"。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事的时候,老冯喜欢坐在灯塔下看海,出海的时候,他眺望的坐标也是灯塔。岛上的两座灯塔像倒立的套着螺栓的大号螺杆,坐落在人字形的防波堤两侧。①,似乎会随着时间天光而变幻,有时是黄色、绿色,有时是红色、蓝色。

老冯初到岛上时,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石棉瓦板屋,喝的是屋顶上接的雨水。为了蓄饮用水,虽然②,但没过多久小水池里面就有各种跳虫。补给船一个多月才跑一趟,蔬菜水果很快就(A),一切都很艰难。想起这段物资匮乏的岁月,老冯倒是很达观——海里岸上,那个年代哪有不难的,捱一捱,就过去了。

好像是一粒种子,老冯在岛上扎根了,然后开花、结果,此后再也没动过离开的念头。他说,想想连他自己都(B),上岛三十多年了——他笑着说,眼睛眨一眨,就过了半生。他回想这些年岛上生活的颠沛与艰苦,闭上眼睛,脑海中是一幅又一幅画面:风雨中大海的纷乱暴虐,阳光下大海的热情灿烂,远行时的紧张期待,归来时的欢欣鼓舞……大海带来了生命的体验,让他眼前变得更加辽阔高远。无论是水平如镜还是(C),望向灯塔,到灯塔去,都能让人的心绪愈发安静,拥有力量。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成语。

20.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如何增强表现力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昆虫王国中,会喷丝的蚂蚁不是罕见的物种。它们的身躯中蕴藏着神奇的能量,能够根据需要自发地产生细丝状物质,并以喷射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它们被冠以“喷丝蚂蚁"之名。

会喷丝的蚂蚁在昆虫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①无论在狩猎还是在防御方面,②这些蚂蚁都表现出了优秀的生存能力,③这使得它们成为昆虫世界中的“猛将”。④这些会喷丝的蚂蚁具备如此强大的防御能力,⑤主要原因是由于它们能够吐出一种丝状物质,⑥用来对付侵犯它们领地的天敌。⑦这一特点对于人类来说也具有较大的科研。⑧科学家已经在研究如何利用蚂蚁的喷丝能力来制造富有韧性的丝线和强力的天然黏合剂。⑨科学家如果研发成功,⑩那么这些材料有望在航空、建筑和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喷丝蚂蚁"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阿Q本来几乎是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些缺点。

B.“川藏第一隧"——二郎山隧道,将我们通行天堑二郎山的时间缩短了。

C.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

D.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茶宠或俗或雅,或贵或贱,最重要的是喜欢。

2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列宁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有人认为,被大众认可的才是正确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周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方面是植根于现实不平的忧患意识和悲剧性叙事内容;一方面则是以幻想弥补现实缺陷的好乐心理和对圆满结局的追求,这二者的结合,形成了古代小说(世情小说,也影响到其他小说的世情内容)多写悲欢离合之事的题材特征和悲喜调和、以好求乐的美学传统。这种好乐心理,既表现出期求改变现实的善良的民族伦理愿想,又表现出逃避现实冲突的某种虚怯国民性格(主要是文士和市民)。在这种好乐心理的调节之下,古代文学(包括小说)的忧患意识很难发展成悲剧意识。忧国忧民忧时忧生忧命忧情,但忧中有希望而非绝望,执着人生而非否定人生,承认命运但又期待改变命运。作者难以甚至无法把现实的悲剧性冲突贯彻到底,总要通过结局安排给读者以某种情感满足。这当然也可以给人以某种信心和鼓舞,也很容易造成对现实矛盾的掩盖和作家与读者的互相欺骗、自我麻醉。

②忧患意识与好乐心理的结合,还形成符合儒家“中庸”之道的审美特色——“中和"之美,即所谓“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风格。“中和”之美也是一种审美境界,尤其是在诗文创作中,它有利于形成某种含蓄蕴藉的艺术情趣。但从根本上说,它是对主体表现和客观再现的限制和压抑,它把对现实矛盾的揭露和主体情感的表达都控制在某种限度以内,以不致破坏和超越传统观念和社会规范,甚至转化为对这种观念和规范的巧妙维护,因而,它也就抑制了接受情感的激化和升华,“它是悲剧和喜剧的两种快感糅合在一起,不至于使听众落入过分的悲剧的忧伤和过分的喜剧的放肆"。(瓜里尼《悲喜混杂剧体诗的纲领》)

③《红楼梦》的整体悲剧创造,是对古代小说悲喜调和、以好求乐的美学传统的冲击和突破,是对民族文化心理、小说情节模式、审美习惯和欣赏情趣的冲击和突破。它把传统的忧患意识发展成为完整的悲剧意识,它把传统的“中和”之美改造成为深刻的悲剧之美,这是《红楼梦》现实主义精神的伟大成就。

④《红楼梦》的悲剧创造的特色,首先是它的彻底性。它在缺乏悲剧意识和悲剧传统的中国文学和小说史上,第一次创造了一个“彻头彻尾之悲剧"(王国维),它真实地展示了封建末世一个贵族世家的美丑同归的整体性的毁灭,而不给予任何掩饰,也不给读者以任何虚幻的慰藉和满足,它以直面人生的勇气,从家族的自我解剖入手,揭露现实的一切矛盾、缺陷和不平。“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来打破关于这些关系的流行的传统幻想”,从而“不可避免地引起对于现存事物的永世长存的怀疑"。(恩格斯《致敏·考茨基》)现在的后四十回,虽然成功地创造了宝黛爱情悲剧,但在家族悲剧的描写上,却明显暴露出思想和艺术的平庸。它写贾府抄没后,皇恩浩荡,家产发还,贾政袭爵;宝玉出家前,奉命应试中举,并留下遗腹子,使贾府“兰桂齐芳”,家道复初,“殊不类茫茫白地,真成干净矣"对比之下,已经可以看曹高之差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而此后的所谓续《红楼梦》之作,受到鲁迅先生的嘲讽,“大率承高鹗续书而更补其缺陷,结以‘团圆’……此足见人之度量相去之远,亦曹雪芹之所以不可及也"。(同前)

⑤《红楼梦》悲剧创造的另一特色,是它的深刻性。《红楼梦》的笔法,有含蓄婉曲之妙,但这不是“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它突破了传统的“中和"之美,创造了古代小说中无与伦比的深刻的悲剧美。在《红楼梦》中,不仅仅有泰氏之死、金钏之死、二尤之死、晴雯之死、黛玉之死等使人触目惊心或掀起情节大波大澜的悲剧事件,还有更多的“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乎没有事情的悲剧”。(鲁迅《几乎无事的悲剧》)它们未必都是眼泪和死亡,甚至平常到使人麻木得不感觉痛苦,然而“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里却分明有一个“现在已极平常的惨苦到谁也看不见的地狱”。(鲁迅《写在深夜里》)在这个贾政称为“自祖宗以来,皆是宽厚以待下人"的诗礼簪缨之家里,是没有“人”的尊严和地位的,这种“惨苦的现案”,却被视为当然,为所有的人所认可。甚至宝黛爱情悲剧,“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王国维)在《红楼梦》中,作者几乎没有直接展示过宝黛爱情与家族统治者的正面冲突,或者家族统治者对这一爱情的破坏,可是,我们却处处可以感到笼罩在宝黛头上和心中的乌云:从贾母为宝钗做生日,元春端午赐物金玉独多,宝玉想引贾母赞黛玉而贾母偏赞宝钗,薛姨妈说向老太太提宝黛婚事而无下落,王夫人嫌憎晴雯时说她眉眼像林黛玉,到抄检大观园时,凤姐独保护蘅芜院……难怪林黛玉在风和日丽之时会感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一种具有实质性对抗内容却缺乏外在对抗性形式而充满了内在紧张的悲剧冲突,它的深刻性在于平淡中见悲凉,在于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描写中充满着深厚的悲剧内蕴,在于对人人皆以为然以为可的传统制度、关系、观念、心理、思维定式的批判与否定。失去了合理性的事物仍然取得合理性的认可,而体现着合理性的思想却无法取得合理性的地位。这是悲剧时代的悲剧人生,王国维认为,这种“示人生之最大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的悲剧是“悲剧中之悲剧"。

⑥从一定意义上说,悲剧美是一种最高艺术形态的创造,别林斯基说:“戏剧类的诗是诗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艺术的冠冕。而悲剧又是戏剧类的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因此,悲剧包括戏剧类的诗的整个本质,容纳了它的一切因素。”(《诗的分类和分型》)悲剧集中展示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冲突,并使这种冲突达到顶点,通过毁灭引起震惊、痛愤、恐惧等情感的净化和升华,以至引起理性思考和解悟,《红楼梦》创造的这个“彻头彻尾之悲剧"和“悲剧中之悲剧”将因此永远闪烁不熄的思想和艺术光芒。

(摘编自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以幻想弥补现实缺陷的好乐心理的调节之下,古代世情小说的植根于现实不平的忧患意识很难发展成为完整的悲剧意识。

B.由于高鹗与曹雪芹水平相差太远,因此,在《红楼梦》结局处理上,高鹗明显暴露出思想和艺术的平庸,但以高为代表的续书作者在度量上远高于曹。

C.小说几乎没有展示以贾母为首的统治者对宝黛爱情的破坏,可是,通过很多貌似极平常、平淡的日常生活的描写,可以折射出深厚的悲剧意蕴。

D.忧患意识与好乐心理的结合,形成了古代小说多写悲欢离合之事的题材特征和悲喜调和、以好求乐的美学传统,以及“中和"之美的审美特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无法把现实的悲剧性冲突贯彻到底,总要通过“团圆”给读者以某种情感满足,如《窦娥冤》以窦娥沉冤昭雪为结局。

B.“中和"之美不仅不会破坏和超越传统观念和社会规范,还会维护这种观念和规范,这就可以避免产生统治者所不容许的冲击现实的效果。

C.有些小说既具有实质性对抗内容,也有外在对抗性形式,如《祝福》中祥林嫂用“捐门槛”对抗封建礼教的举动。

D.悲剧集中展示了人在冲突中的毁灭,引起读者种种情感的净化和升华,以至引起理性思考和解悟,如《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悲剧。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第①段观点的一项是()

A.理想的悲剧只能建立在特定的矛盾冲突之上,矛盾冲突是悲剧的基础,是悲剧的推动力量。要重视由于精神差异而产生的冲突。(黑格尔)

B.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王国维)

C.中国传统悲剧意识显示了二重性:一面表现了与人格自我实现和社会实存相对立的审美认同,一面又呈现了个体人格在毁灭过程中转向对人格社会化的归复,从而达到心灵上的和谐。(吴士余)

D.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者是伟大人物的灭亡。审美者的崇高情感产生于悲剧性格在冲突中的毁灭,而不是悲剧人格自身走向和谐。(车尔尼雪夫斯基)

4.下列情节中,不符合材料中所讲的《红楼梦》悲剧性特色的一项是()

A.林黛玉在魂归离恨天之后,贾宝玉没有做关于林妹妹的梦,而后贾宝玉入“太虚幻境”,渴望与林黛玉久别重逢,可是,天人远隔,连一面也没见到。

B.金钏含冤跳井,宝钗劝王夫人:“纵然有这么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何惜。”老姆姆则对宝玉说:“跳井让他跳去"有什么大不了的事?”

C.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时,为了讨好凤姐、贾母,她不仅带来了新鲜瓜果,甚至还任由鸳鸯戏弄,编故事、讲新闻、说笑话、讲俏皮话,不惜自污以供取笑。

D.除夕,贾母听说袭人因守母丧未来侍候,很不满意地说:“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皆因我们太宽了,有人使,不查这些,竟成了例了"

5.作者是如何论证《红楼梦》整体悲剧创造的美学突破的?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答案】1.B2.C3.B4.C

5.①运用举例论证,获得直接证据。

②运用引用论证,大量援引王国维、鲁迅的研究成果,从理论层面找到根本依据。

③运用对比论证,破中有立,通过对比古代小说少有完整的悲剧意识从反面加以论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但以高为代表的续书作者在度量上远高于曹”错误。结合“此足见人之度量相去之远,亦曹雪芹之所以不可及也”,这句话是反讽之语,是鲁迅先生嘲讽续书作者以“团圆”作为《红楼梦》的结尾的庸俗。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如《祝福》中祥林嫂用‘捐门槛’对抗封建礼教举动"错误。祥林嫂死于封建礼教的迫害,而“捐门槛”是祥林嫂顺从封建礼教的表现。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第①段的观点是“作者难以甚至无法把现实的悲剧性冲突贯彻到底,总要通过结局安排给读者以某种情感满足"。

A.说的是悲剧的本质是冲突,符合第①段的观点;

B.说的是中国传统精神的戏曲小说往往都是从悲剧开始而以喜剧结束,从分离走向团聚,从穷困走向亨通,可以论证这一观点;

C.说的是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二重性,符合第①段的观点;

D.说的悲剧的内涵,符合第①段的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讲的是悲剧的“彻底性”。

B.讲的是悲剧的“深刻性"。

C.《红楼梦》在塑造悲剧人物形象、构造悲剧世界的同时,又糅合进了一些喜剧因素,如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将刘姥姥世故、俗滥的喜剧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刘姥姥是按一个喜剧形象来安排的,不符合材料中所讲的《红楼梦》悲剧性特色。

D.讲的是悲剧的“深刻性”。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运用举例论证,“现在的后四十回,虽然成功地创造了宝黛爱情悲剧,但在家族悲剧的描写上,却明显暴露出思想和艺术的平庸"在《红楼梦》中,不仅仅有泰氏之死、金钏之死、二尤之死、晴雯之死、黛玉之死等使人触目惊心或掀起情节大波大澜的悲剧事件”可知,列举《红楼梦》中的例子,获得直接证据。

②运用引用论证,“(鲁迅《几乎无事的悲剧》)它们未必都是眼泪和死亡,甚至平常到使人麻木得不感觉痛苦,然而‘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里却分明有一个‘现在已极平常的惨苦到谁也看不见的地狱’。(鲁迅《写在深夜里》)在这个贾政称为‘自祖宗以来,皆是宽厚以待下人’的诗礼簪缨之家里……"(王国维)在《红楼梦》中,作者几乎没有直接展示过宝黛爱情与家族统治者的正面冲突,或者家族统治者对这一爱情的破坏……”,大量援引王国维、鲁迅的研究成果,从理论层面找到根本依据。

③运用对比论证,破中有立,“《红楼梦》的整体悲剧创造,是对古代小说悲喜调和、以好求乐的美学传统的冲击和突破,是对民族文化心理、小说情节模式、审美习惯和欣赏情趣的冲击和突破。它把传统的忧患意识发展成为完整的悲剧意识,它把传统的‘中和’之美改造成为深刻的悲剧之美,这是《红楼梦》现实主义精神的伟大成就”,通过对比古代小说少有完整的悲剧意识从反面加以论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堂什么样

[俄]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有一次,妈妈隆重地宣布,最近几天,我们要去黑海度假,去一个叫格连吉克的小镇,离新罗西斯克很近,我们要在那里度过整个夏天。

大概,在能让我不再沉溺于对大海和南方的迷恋方面,不可能挑出比格连吉克更好的地方了。

当时,格连吉克是一个灰头土脸的、十分炎热的小镇,那里没有任何植物。周围数公里的所有绿色植被都被新罗西斯克残暴的大风——东北风——给毁掉了。只有在房前的小花园里,长着带刺的刺马甲子丛和开着干黄小花朵的、枯萎的金合欢。从高山那边传来热浪。

但是,格连吉克海湾却是极好的。在它清澈而温暖的水里,漂浮着有如粉红和浅蓝色花朵般的大水母。在多沙的海底,有带斑点的比目鱼和眼睛鼓鼓的虾虎鱼。拍岸的浪头把红色的海藻、从渔网上掉下来的腐烂的鱼漂,以及被海浪磨得光溜溜的深绿色瓶子碎片统统抛到岸上。

在去过格连吉克以后,大海对我来说并没有失去它的魅力。与我华丽的幻想中的大海相比,它只是变得更加单纯了,因而也就更加美妙了。

在格连吉克,我结交了一个上了年纪的船夫阿纳斯塔斯。他是希腊人[注],他有一只崭新的小帆船,白色的船身,红色的龙骨,叶栅式的甲板被洗刷得发着灰白色。

阿纳斯塔斯用小帆船摆渡避暑客。他以机敏和沉着著称,妈妈有时也让我一个人和阿纳斯塔斯待在一起。

有一次,阿纳斯塔斯带着我从海湾出发,到宽阔的海面上去。我无论何时也不会忘记我体会到的那种恐惧和喜悦的感觉,当帆被风吹得鼓起来,小船倾斜得如此之低,以至于像海水立刻升起来,达到和船舷一样的高度。喧嚣的巨浪迎面扑来,透着绿光,咸咸的水雾喷洒到脸上。

我抓住绳索,我想回到岸上去,可是,阿纳斯塔斯用牙齿咬住烟斗,叽叽咕咕地说着什么。

我的脚在打战。阿纳斯塔斯打了个哈欠,对我说:

“没什么!小小的淋浴,暖和的淋浴。你午饭会有好胃口的。”

他随意且自信地把小船掉转了方向。船里进水了,于是,我们加速驰向海湾,一会儿扎个猛子,一会儿跃到波浪尖上。波浪轰隆隆地从船尾底下退去了。我的心一沉,仿佛一下子停止了跳动。

突然,阿纳斯塔斯唱起歌儿来,我不再发抖,带着疑惑听这首歌:

从巴统到苏呼米——

哎哟哟——哇咦——哇咦!

从苏呼米到巴统——

哎哟哟——哇咦——哇咦!

小男孩儿跑呀,拖着箱子——

哎哟哟——哇咦——哇咦!

小男孩儿摔倒,打碎了箱子——

哎哟哟——哇咦——哇咦!

伴着这歌声,我们把帆落下来,然后,借着冲劲儿驶到码头跟前,脸色苍白的妈妈在那儿等着我们。阿纳斯塔斯用双手抱起我,放我到码头上,说:

“他已经被海水泡咸了,夫人。他已经适应大海了。"

有一次,父亲租了一辆敞篷马车,我们从格连吉克到米哈伊洛夫山口去。

一开始,满是碎石的道路沿着光秃秃的、尘土飞扬的山坡延伸。我们驶过几座跨越沟壑的桥,沟壑里没有一滴水。云彩一整天都像躺在山上、挂在山顶后面似的,每朵云彩都像是灰色的干棉絮。

我想喝水。红头发的马车夫是一个哥萨克人,他扭过脸,让我等到山口再说——到了那儿,我可以把甘甜清凉的水喝个够。但是,我不相信马车夫。山上的干燥和缺水让我有些害怕。我痛苦地看着幽暗的、清新的、带状的一片海域。海水不能喝,但是,你至少可以在凉爽的海水里洗个澡。道路越升越高。突然,一缕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

“就是这个山口!”马车夫说。

从山脊上,我们看到大片大片茂密的森林。它们的绿色波涛沿着山峦一直延伸到地平线。在一片绿色之中,有的地方耸立着一片红色的花岗岩峭壁,而在远方,我看到闪着冰雪亮光的山顶。

“东北风到不了这个地方,"马车夫说,“这儿就是天堂!”

敞篷马车开始下山。浓浓的树荫立刻遮住我们。我们听到在难以通行的密林里有流水的潺潺声、鸟叫声和树叶的沙沙声,正午的风让它们兴奋不已。

我们越是向下,森林就越茂盛,道路也就越阴凉。清澈的小溪已经沿着路边奔跑。小溪沙刷干净多彩的石头,一股细流触到淡紫色的花朵,它们被撞弯了腰,颤抖着,但是,这股细流无法将这些花朵带离这多石的土地,和自己一道向下注入峡谷。

妈妈用一只带把的杯子从小溪里舀水,然后,让我喝个够。水是如此清凉,以至于杯子上顿时就蒙上了一层雾水。

我深吸一口气。似乎觉得,有一堆浸满芳香雨水的小树枝盖满我的身体。

一些藤蔓刮到我们头上。在道路的斜坡上,时而在这儿,时而在那儿,总有一朵毛茸茸的小花儿从石头底下探出头,它好奇地看着我们的马车和灰色的马。这几匹马昂着头,庄严地、从容地走着,就像在阅兵。

“那儿有蜥蜴!"妈妈说。

“在哪儿?”

“在那儿。你看见榛子树了吗?在左边——草丛里有块红石头。你往上看。看到黄色的花冠了吗?那是杜鹃花。再往杜鹃花右边一点儿,在那棵已经倒了的山毛榉上面,紧挨着树根。那不是吗,你看到了吗,在干土和那些特别小的蓝花中间,有一个毛茸茸的、棕红色的树根?蜥蜴就在它旁边呢。"

我看到蜥蜴了。但是,当我找到它的时候,我等于是把榛子树、红石头、杜鹃花和已经倒了的那棵山毛榉好好地看了个遍。

“原来它就是这样啊!”我想。

“这儿就是天堂!"马车夫重复道。

(有删改)

[注]希腊人,擅长航海。下文的“哥萨克”是游牧民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记述了“我"到格连吉克小镇度假所经历的两件事:一是乘坐帆船出海,二是到米哈伊洛夫山口游玩。

B.“我”和阿纳斯塔斯出海,既有冒险的喜悦,也充满对危险的恐惧,但在他歌声的安抚、鼓励下,“我"逐渐勇敢起来。

C.小说中特别指出船夫是希腊人、马车夫是哥萨克人,都可能是通过地域的特殊性来突出他们在驾船、驾车方面的特长。

D.米哈伊洛夫山口森林茂密,雨水充沛,空气清新湿润,动植物资源丰富,与山上环境迥异,让“我”一时不敢相信。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小男孩“我"的视角进行叙述,字里行间充满了一种童真童趣,透露出孩子对未知、新奇世界探索的乐趣。

B.作者调用多种感官体验,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地描绘出米哈伊洛夫山口景色的幽美,效果突出。

C.“我的脚在打战”,阿纳斯塔斯却“打了个哈欠”,两人面对巨浪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阿纳斯塔斯面对困难时的镇定。

D.小说中“我”对蜥蜴的寻找紧紧牵引着读者的目光,“左边"往上”“右边"等方位词使读者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发现之旅。

8.小说标题“天堂什么样”,结尾处马车夫又说“这儿就是天堂"。请根据文本谈谈“天堂”是什么样的。

9.帕乌斯托夫斯基被誉为“浪漫主义抒情大师”,请结合文本分析本篇小说的抒情性特征。

【答案】6.D7.C

8.①满足甚至超过了“我”的华丽想象:格连吉克比“我"想象的大海更加单纯更加美妙。②强烈对比之下的优越的地理环境:美丽的格连吉克海湾,没有热浪逼迫的幽美清凉的环境。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大海促人成长,一家人在密林中探幽寻秘。

9.①内容上:小说选择两个典型的场景进行叙述,打破情节束缚,主要内容以片段特写的方式呈现,富有画面感和抒情特质。②构思上:小说作者取小男孩的视角,不重视其典型性格的刻画,而是侧重抒发了“我”对于两次人生经历的情感体验,更富有情绪感染力。③环境上:以渲染、象征性的环境描写来表现主人公的情感,文中的大海、森林充满诗歌的隐喻特质,带有童话性的理想色彩,具有强烈的抒情性。④语言上:小说的语言采用抒情、咏叹的语调,优美典雅,而又饱含情感,呈现出诗歌一样的语言风格。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让‘我’一时不敢相信"错误,原文是马车夫“让我等到山口再说——到了那儿,我可以把甘甜清凉的水喝个够。但是,我不相信马车夫。山上的干燥和缺水让我有些害怕”,这说明让“我"不相信的是山口有水喝,而不是山口的幽美环境。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表现出阿纳斯塔斯面对困难时的镇定”于文无据。这里只能说明阿纳斯塔斯习惯了航海,不能由此拔高到面对所有困难的态度。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含义及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小说写了“我"在格连吉克小镇度假时的经历,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与大海有关,第二部分是到米哈伊洛夫山口游玩的经历。关于“天堂”的理解均与此相关。并且理解词语含义应该由浅入深,先是表层含义,即自然景色之美好,然后是深层含义,“我"从这次经历中得到了什么。

①先看大海。文中描写大海美好的句子有“格连吉克海湾却是极好的”,这里的海水清澈温暖,有花朵般的水母,有各式鱼类等,“我"觉得“与我华丽的幻想中的大海相比,它只是变得更加单纯了,因而也就更加美妙了”。因此,“天堂"对于“我”来说就是格连吉克大海的单纯和美妙,它甚至超过了“我"的想象。

②再看米哈伊洛夫山口。这里环境优美而清凉,山脊上有“大片大片茂密的森林”,有“闪着冰雪亮光的山顶”,有“浓浓的树荫”,有流水、鸟叫和各种花朵和蜥蜴,这里的水“是如此清凉”,喝完后让“我”感觉“有一堆浸满芳香雨水的小树枝盖满我的身体"。相对于格连吉克小镇“从高山那边传来热浪”,这里的环境清凉而幽美。因此,“天堂"对于“我”来说就是强烈对比之下的优越的地理环境。

③最后看“我"在这里的“收获”。阿纳斯塔斯带“我"航海,“我”开始时“脚在打战”,到后来“已经适应大海了”,大海让“我"成长;在米哈伊洛夫山口,我们坐着马车欣赏美景,观察植物,寻找蜥蜴,在密林中探幽寻秘十分快乐。因此,“天堂”对于“我"来说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小说的“抒情性特征”可以从小说所写内容、情节、构思特点、环境、语言等方面鉴赏。

①内容上:小说没有一般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而是选择了两个典型场景进行叙述描写,一个是在格连吉克海湾,阿纳斯塔斯带“我"航海;一个是一家人在米哈伊洛夫山口赏景探秘。因此小说打破情节束缚,而以片段特写的方式呈现,两个场景富有画面感和抒情特质。

②构思上:小说虽然有主要人物“我”,但并不侧重塑造“我"的性格,而是主要写“我”的经历和感受。如写航海时“体会到的那种恐惧和喜悦的感觉”,写在米哈伊洛夫山口喝水的感受“有一堆浸满芳香雨水的小树枝盖满我的身体”等。总之,小说以小男孩“我"的视角来写,侧重写“我”的情感体验,

小说作者取小男孩的视角,不重视其典型性格的刻画,而是侧重抒发了“我"对于两次人生经历的情感体验,更富有情绪感染力。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④语言上:小说的语言采用抒情、咏叹的语调,优美典雅,而又饱含情感,呈现出诗歌一样的语言风格。如“总有一朵毛茸茸的小花儿从石头底下探出头,它好奇地看着我们的马车和灰色的马。这几匹马昂着头,庄严地、从容地走着,就像在阅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①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仇,遂立以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

然而仲尼之门人,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彼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

(选自《荀子·仲尼篇》,有删改)

材料二: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②不悦,曰:‘管仲得君,其专也,行乎国政,其久也,功烈,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公孙丑问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孟子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镦基③,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虚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有删改)

[注]①倓然:坚定的样子。②艴然:生气的样子。③镦基:农具。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诸侯有一节A如是B则莫之C能亡也D桓公兼此E数节者而尽F有之G夫又何H可亡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与“则应节而舞"《促织》)两句中的“节”意思不同。

B.“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与“散六国之从”《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从"意思不同。

C.竖子,即小子,鄙称。与《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中“竖子"意思相同。

D.“莫非其有也”与“汝其勿悲"(《与妻书》》两句中的“其”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把管仲称为仲父,朝廷内外、举国上下都跟随桓公一起尊重管仲,这可以说是治理天下最重要的决定。

B.公孙丑询问孟子,孟子管理齐国的功业与管仲和晏子的功业谁的大,孟子以曾西的回答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C.孟子认为因为殷纣有武丁时期世家贵族、美好习俗、淳厚民风、仁惠政教的遗存,所以文王的兴起才会那么艰难。

D.孟子善用譬喻,将齐国此时推行仁政会得到百姓的拥护比作倒挂着的人获得解救,强调了当下推行仁政的适宜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杰也。

(2)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14.孔子的门人在对待春秋五霸的态度上和孟子对待管仲、晏子的态度有何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0.BDG

11.C12.B

13.(1)他们是用谦让来掩盖争夺、假借仁爱的名义追逐实利的人,是小人中的杰出人物。

(2)疆土不必再扩张,百姓不必再聚集增加,只需推行仁政就能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啊。

14.①都因他们未能推行仁政而持批判态度。②孔子的门人以赞扬五霸为耻,因为五霸没有把政治教化当作立国的根本,不注重礼义,也不能使礼仪制度健全,反而用谦让和仁爱实施争夺实利的行为。③孟子认为五霸因为争夺天下而使百姓被暴政残害,不能趁当下时机施行仁政,而管仲和晏子也没有引导国君推行仁政。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诸侯国君只要懂得了一两个这样的策略,就没人能把他灭亡。桓公懂得了所有这些重要的策略,又怎么可能被灭了呢?

“如是"是后置状语,不能与前面断开,“则”表顺承,其前B处断开;

“莫之能亡"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莫能亡之”,中间不断开,“也"是句末语气词,后面D处断开;

“夫”是句前发语词,其前G处断开。

故选BD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策略;节拍。句意:齐桓公他懂得了治理天下的策略呀。/就应和着节拍跳起舞来。

B.正确。跟随;同“纵”,合纵。句意:没有人不跟随桓公尊敬管仲。/使六国的合纵政策离散。

C.错误。选文中是“童子”;鄙称,小子。句意:身高五尺的童子。/这小子不值得同他谋划。

D.正确。代词,纣王;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千万、一定。句意: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属于纣王所有。/你一定不要悲伤。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孟子管理齐国的功业与管仲和晏子的功业谁的大"错,原文“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是问如果孟子管理齐国能否再现管仲和晏子的功业。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饰”,掩盖;“蹈”,追逐;“小人之杰也”,判断句

(2)“改辟”,另行开拓土地;“王”,统一天下;“御”,阻挡、抵御。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都因他们未能推行仁政而持批判态度。

②“然而仲尼之门人,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彼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孔子的门人以赞扬五霸为耻,因为五霸没有把政治教化当作立国的根本,不注重礼义,也不能使礼仪制度健全,反而用谦让和仁爱实施争夺实利的行为。

③“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今时则易然也: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虚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孟子认为五霸因为争夺天下而使百姓被暴政残害,不能趁当下时机施行仁政,而管仲和晏子也没有引导国君推行仁政。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桓公他懂得了治理天下的策略呀,谁还能灭了他呢?他坚定不移地相信管仲的才能,把国家大事全部托付给他,这是天下最大的明智。(他当上了齐国君主后,)能忘却自己危急时对管仲的愤怒,逃离险境后就不再计较对管仲的怨仇,最终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是天下最重要的决定。把管仲尊称为仲父,国君的内外亲族没人敢妒忌,朝廷大臣没人敢埋怨;举国上下,从高贵到卑下,老老少少,都秩序井然,没有人不跟随桓公尊敬管仲,这些都是统治天下的关键问题。诸侯国君只要懂得了一两个这样的策略,就没人能把他灭亡。桓公懂得了所有这些重要的策略,又怎么可能被灭了呢?

然而孔子的学生和他周围的人,尽管是身高五尺的童子,议论起来都以赞扬五霸为耻,这是什么原因呢?回答说:是这样的,因为他们没有把政治教化当作立国的根本,没有达到注重礼义的最崇高的精神境界,没有使礼义制度健全而且条理清楚,没有使人完全归服。他们是用谦让来掩盖争夺、假借仁爱的名义追逐实利的人,是小人中的杰出人物。他们怎么可以在伟大的孔圣人门下受到赞扬呢?

材料二:

公孙丑问道:“先生如果做了齐国的相,管仲、晏子的功业,有希望再度出现吗?”

孟子说:“曾有人问曾西说:‘您和管仲相比,谁更贤能些?’曾西变了脸色,很不高兴地说:‘管仲得到他的君王的信任是那样专一,行使国家的政权是那样长久,功业却是那样卑微;你怎么能拿我和他相比?’"孟子又接着说:“管仲,是曾西所不屑的,你以为我愿意学他吗?”

公孙丑问道:“管仲辅佐其君而称霸,晏子辅佐其君而扬名。管仲、晏子还不值得学吗?"

孟子说:“以齐国的实力推行王道来统一天下,易如反掌。”

公孙丑说:“以文王的贤德,活了将近一百岁才逝世,还没能统一天下;直到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然后大大地推行王道,才统一天下。现在您把统一天下说得这么容易,那么,连周文王都不值得学习了吗?"

孟子说:“从汤到武丁,贤圣的君王有六七个,天下归附于殷商久了,久了就难以改变。纣离武丁不久,先王时的世家贵族、美好习俗、淳厚民风、仁惠政教,还有所留存。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属于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归纣王统治,在那种情况下,文王还只能从方圆百里的小地方兴起,所以是很困难的。齐国人有句话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农具,不如等农时。’现在的时势就很利于用王道统一天下:疆土不必再扩张,百姓不必再聚集增加,只需推行仁政就能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啊。况且仁义的君王没有出现,这是从来不曾像现在这样稀缺的;老百姓被暴政残害,从来不曾像现在这样严重的。饥饿的人,可以很容易让他吃饱,口渴的人,可以很容易让他喝足。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推行起仁政来,老百姓必然爱戴它,就像被倒挂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马

杜甫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瘦马图

龚开①

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②。

今日有谁怜瘦骨,夕阳沙岸影如山。

[注]①龚开,宋末元初人,画家。南宋灭亡后隐居不仕,以遗老身份往来于杭州等地。②十二闲,指皇家马厩。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首联是说自己和这匹马共患难相处时间已经很久,感情深厚。

B.杜诗颈联两句先扬后抑,反映了杜甫的“爱物之心”,抒发对病马的深情。

C.龚诗首句写马穿过云雾从天而降,有破空而来的气势,增加了开篇的力度。

D.龚诗第二句写所有的御马在这匹马面前相形见绌,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

16.这两首诗中马的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B16.①杜诗中马的形象:毛骨形体一般,又老又病,性情驯良,忠于主人。②龚诗中马的形象:昔日神采风姿超凡不群,今日瘦骨嶙峋,不再受到人们的青睐怜惜,但它并不自卑气馁,仍然挺拔屹立,雄骏之风不减当年。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先扬后抑”手法分析有误,应是“先抑后扬"的手法。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①杜诗:“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意思是:如今你已在风尘劳苦中力尽衰老,天寒岁晚之时,又患病在身,怎能不令人伤心。可见马“老"且“病”。“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意思是:你的毛骨没有与众不同,但你的驯良至今未曾改变。可见马毛骨形体一般,“驯良”忠诚。

②龚诗:前两句写这匹神马昔日从天而降,比皇帝的御马都神骏;后两句写今日却站在岸边的沙滩上,夕阳把它的影子投在地上,像一座瘦瘠的山,突出了其今日骨瘦如柴的形象。“影如山"写马今日虽瘦却依然屹立,坚定如山,突出了此马挺拔屹立的精神气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

(2)历史启示我们,要想使国家安定,江山永固,就必须对百姓积聚道德和仁义,正如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_____,_____"。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

【答案】①.端章甫②.愿为小相焉③.思国之安者④.必积其德义⑤.六朝旧事随流水⑥.但寒烟衰草凝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端,焉,衰,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事的时候,老冯喜欢坐在灯塔下看海,出海的时候,他眺望的坐标也是灯塔。岛上的两座灯塔像倒立的套着螺栓的大号螺杆,坐落在人字形的防波堤两侧。①,似乎会随着时间天光而变幻,有时是黄色、绿色,有时是红色、蓝色。

老冯初到岛上时,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石棉瓦板屋,喝的是屋顶上接的雨水。为了蓄饮用水,虽然②,但没过多久小水池里面就有各种跳虫。补给船一个多月才跑一趟,蔬菜水果很快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