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校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宁波市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九校联考高一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与电影都具备的叙事功能,使差异迥然的两种艺术形式存在交汇点,在借助叙事手段构建虚拟空间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这一点上,获得了空前的一致性。“人类对故事的胃口是不可餍足的。听故事的欲望在人类身上,一直就像对财富的欲望一样根深蒂固。有史以来人们就一直聚集在篝火旁或者市井处相互听讲故事。"正是在人类无法遏制的对故事的渴望中,古老的文学给年轻的电影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元素:叙事的形式。在“讲故事”这个层面上,文学与电影的交汇是非常明显的,叙事成为它们共同的目标。随着电影的快速成长,叙事功能也进一步完善,文学与电影在叙事方式、叙事时空上呈现差异性与一致性的复杂交互。
在叙事方式和修辞上,文学以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叙事手段来描摹客观世界、讲述故事、刻画人物形象以及揭示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电影的叙事手段与文学的叙事手段类似,比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等叙述方式,在电影中被称为回忆、再现、闪回、前闪、插入。但是电影担负叙事功能的主要方式还是蒙太奇技法,以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实现叙事功能,这是电影独特的反映现实世界的叙事方式。蒙太奇技法的使用,使电影的叙事在时空表现上获得极大的自由。文学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夸张、象征、对比、通感等,不同的蒙太奇手法组合使用也可以达到文学这些修辞手法类似的效果,但是因为叙事手段的不同,差异也很明显。如明喻,文学可以自由地将两种毫无关系的意象黏合在一起形成明喻,但是电影无能为力。比如小说《围城》中描写方鸿渐和鲍小姐吃西餐:“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除醋外,面包、牛肉、红酒无一不酸。"这段绝妙的比喻无法用影像的方式呈现,其中蕴含的幽默感也无法用影像来表达。在电影中,修辞手法的使用要特别谨慎,因为“这种真切性和运动性导致了在作用于观者时媒介体具有自足和完备的特征,从而能紧紧吸引住观者的注意力,使观者整个审美认知过程中的心理指向获得确切的方向性,使观者对电影的表现对象和影像、音像呈现的一致性要求显得特别强烈”。任何与整体叙事无关的修辞手法的加入,都会破坏影像本身的完整性。
在叙事时空上,文学与电影也存在差异。文学叙事是以故事性、情节性、因果性为基本特征的线性叙事,具有明显的历时性特征,这决定了小说多以时间为线索来建构故事情节。读者阅读的过程,也是以时间为流程读完文字的过程,在脑海里将文字转化成形象更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而电影叙事主要以空间形象的逻辑关系为线索,共时性特征更为明显。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可以从单个画面中感知到多个物体形象的同现,空间形象感是他们的首要感觉,而时间的感觉往往是模糊的,蒙太奇技法的运用也是将空间场景进行切换,时间在银幕上呈现破碎感。电影是“现在进行时”,看见的即正在发生的;而文学可以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游刃有余。在对同一个事物的表现上,文学的历时性特征能够给创作主体提供充足的时间展开叙述,读者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反复阅读和体会。而电影的时长限制及转瞬即逝的特性决定了蒙太奇的剪辑必须简洁严密,故事的展开要线索明确、情节紧凑,人物的形象塑造要更符合逻辑。
文学与电影叙事时空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其实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只是在各自的向度上走得更远,这意味着文学在空间和电影在时间上的处理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文学表现时间形态的自由度并不意味着它塑造空间化视觉形象的无所作为,文学可以通过精准而生动的描绘刻画来激发阅读者的记忆,间接重现客观世界。尤其在一些擅长以文字营造视觉效果的作家手中,文字往往能达到可感的视觉性,比如莫言笔下那生机盎然的高粱地,犹如影像一样真实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电影对时间的表达通过闪回镜头、镜头的长短、画面的节奏、特写等手段与蒙太奇技法的有机结合,完善了叙事的时间性,将现实、回忆、想象有机融合到一起,消解了电影叙事中过去、现在、未来的泾渭分明。
(选自朱怡淼《改编:中国当代电影与文学互动》)
材料二:
文学性和电影性的论争很大程度上起因于对中国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在中国的改编实践中,一向是两种传统,一是“忠实说”,一是“创造说"。“忠实说”的核心内容就是要严格、准确地转换原作的文学性,把原作的主题、情节、人物、语言、结构等平行移植到电影中去,以此实现电影的文学性;“创造说"就是允许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符合电影特性的改动,对文学原本中的人物、情节实现第二次创造,丰富人物性格、深化主题,使电影摹本更具直观性,创造的目的是为了强化电影性,使语言状态中的文学性转换为画面和声音状态中的电影性。“忠实说”与“创造说"都可以指向文学性和电影性,但谁更能接近电影的本质,只有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才可以得出结论。
(选自刘明银《改编:从文学到影像的审美转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人类而言,故事是非常重要的精神食粮,文学和电影虽然出现时间相距甚远,但是都表现出对叙事的追求。
B.文学作品常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反映现实世界,在电影中也可以通过蒙太奇手法的组合达到文学修辞相似的效果。
C.电影叙事更具有共时性特征,通过在电影中单个画面同现多个物体形象这一方式,观众可以体会到空间形象感和时间的破碎感。
D.在“创作说”理念下,对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能够使语言状态中的文学性转化为电影性,而不是对原作的“平行移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相对文学而言,电影的发展历史并不悠久,但是电影的叙事功能已然获得了进一步的完善。
B.材料一中举了小说《围城》中的例子,说明电影中修辞手法的使用要特别谨慎,任何修辞手法的加入,都会破坏影响本身的完整性。
C.电影以空间形象的逻辑关系为线索对故事进行叙述,创作主体展开叙述的时间并不充裕,这对蒙太奇的剪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D.通过镜头处理、画面把握、特写手段、蒙太奇技法等,电影叙事中的时间性能够得到完善,而文字也可以通过精准而生动的描写来抵达可感的视觉性。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两则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莫言的小说《红高粱》采用了倒叙的叙述方式,导演张艺谋却选择使用时间顺序,并反复呈现某些意境悠远的景物镜头来展现时间的流逝。
B.余华的小说《活着》中“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这一环境描写,难以在电影中通过画面进行呈现。
C.电影《甲方乙方》改编自王朔的小说《痴人》,原小说可读性较差,冯小刚对其进行艺术处理,将原本无聊混混在一起侃大山处理成一种小市民的油滑与幽默,使之成为贺岁片的经典之作。
D.《繁花》在其30集的剧集中以非线性叙事方式讲述故事,运用光影变化来营造空间,并大量使用蒙太奇技法、表现时间。
4.请结合材料一,谈谈文学与电影在叙事时空方面的差异。
5.在当下,有众多文学作品被搬上了大荧幕,既有对经典作品的不断翻拍,也有对流行作品、网络文学作品的初次视觉化尝试,你认为在文学作品的影视化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C2.B
3.D4.①文学叙事多以时间为线索来建构故事情节,具有明显的历时性特征,可以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游刃有余;电影叙事主要以空间形象的逻辑关系为线索,共时性特征更为明显,表现的是“现在进行时"。
②文学可以通过精准而生动的描绘刻画激发阅读者的记忆,间接重现客观世界,达到可感的视觉性;电影可以通过闪回镜头、镜头的长短等手段与蒙太奇技法的有机结合,完善叙事的时间性。
5.①在观念上,认识到文学与电影在叙事方式、叙事时空上的差异性与一致性。
②在叙事方式和修辞上,采用蒙太奇技法以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实现叙事功能,并巧妙运用回忆、再现、闪回、前闪、插入等其他方式。
③在叙事空间上,把握并善用电影所具有的空间性特征,以多物体形象的同现呈现出电影性。
④在叙事时间上,认识到电影的时长限制及转瞬即逝,注重蒙太奇剪辑的简洁严密、故事的线索明确等,并采用多种技法对时间进行表达。
⑤面对“忠实说”或“创造说”,不能一味强调理论、纸上谈兵,要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接近电影的本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通过在电影中单个画面同现多个物体形象这一方式”错误,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一第三段“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可以从单个画面中感知到多个物体形象的同现,空间形象感是他们的首要感觉,而时间的感觉往往是模糊的,蒙太奇技法的运用也是将空间场景进行切换,时间在银幕上呈现破碎感"可知,观众感觉到“时间的破碎感”是通过“蒙太奇技法的运用,也是将空间场景进行切换"。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任何修辞手法的加入,都会破坏影响本身的完整性”错误,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一第二段“任何与整体叙事无关的修辞手法的加入,都会破坏影像本身的完整性"可知,选项缺失了“任何与整体叙事无关”这一前提条件。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可以用于佐证“而电影的时长限制及转瞬即逝的特性决定了蒙太奇的剪辑必须简洁严密,故事的展开要线索明确、情节紧凑,人物的形象塑造要更符合逻辑"。
B.可以用于佐证“文学可以自由地将两种毫无关系的意象黏合在一起形成明喻,但是电影无能为力”。
C.可以用于佐证“创造说"。
D.《繁花》不是电影,是30集的电视剧,且并未提及文学与电影的关系。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依据材料一第三段“文学叙事是以故事性、情节性、因果性为基本特征的线性叙事,具有明显的历时性特征,这决定了小说多以时间为线索来建构故事情节”和“而文学可以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游刃有余"可知,在叙事时空上,文学叙事是以故事性、情节性、因果性为基本特征的线性叙事,多以时间为线索来建构故事情节,可以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游刃有余;
依据材料一第三段“而电影叙事主要以空间形象的逻辑关系为线索,共时性特征更为明显”和“电影是‘现在进行时’,看见的即正在发生的"可知,在叙事时空上,电影叙事主要以空间形象的逻辑关系为线索,共时性特征更为明显,是“现在进行时”。
②依据材料一第四段“文学表现时间形态的自由度并不意味着它塑造空间化视觉形象的无所作为,文学可以通过精准而生动的描绘刻画来激发阅读者的记忆,间接重现客观世界。尤其在一些擅长以文字营造视觉效果的作家手中,文字往往能达到可感的视觉性"可知,文学可以通过精准而生动的描绘刻画来激发阅读者的记忆,间接重现客观世界,达到可感的视觉性;
依据材料一第四段“电影对时间的表达通过闪回镜头、镜头的长短、画面的节奏、特写等手段与蒙太奇技法的有机结合,完善了叙事的时间性,将现实、回忆、想象有机融合到一起,消解了电影叙事中过去、现在、未来的泾渭分明”可知,电影对时间的表达通过闪回镜头、镜头的长短、画面的节奏、特写等手段与蒙太奇技法的有机结合,完善了叙事的时间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依据材料一第一段“随着电影的快速成长,叙事功能也进一步完善,文学与电影在叙事方式、叙事时空上呈现差异性与一致性的复杂交互"可知,认识到文学与电影在叙事方式、叙事时空上的差异性与一致性的复杂交互。
②依据材料一第二段“电影的叙事手段与文学的叙事手段类似,比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等叙述方式,在电影中被称为回忆、再现、闪回、前闪、插入。但是电影担负叙事功能的主要方式还是蒙太奇技法,以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实现叙事功能,这是电影独特的反映现实世界的叙事方式”可知,在叙事方式和修辞上,采用电影常用的蒙太奇技法以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实现叙事功能,并巧妙运用回忆、再现、闪回、前闪、插入等其他方式。
③依据材料一第三段“而电影叙事主要以空间形象的逻辑关系为线索,共时性特征更为明显。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可以从单个画面中感知到多个物体形象的同现,空间形象感是他们的首要感觉"可知,在叙事空间上,把握并善用电影所具有的空间性特征,从单个画面中感知到多个物体形象的同现,感觉空间形象感。
④依据材料一第三段“而电影的时长限制及转瞬即逝的特性决定了蒙太奇的剪辑必须简洁严密,故事的展开要线索明确、情节紧凑,人物的形象塑造要更符合逻辑”可知,在叙事时间上,认识到电影的时长限制及转瞬即逝的特性决定了蒙太奇的剪辑必须简洁严密,故事的展开要线索明确、情节紧凑,人物的形象塑造要更符合逻辑。
⑤依据材料二“‘忠实说’与‘创造说’都可以指向文学性和电影性,但谁更能接近电影的本质,只有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才可以得出结论"可知,面对“忠实说”或“创造说”,要选择更能接近电影的本质的,并且要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才可以得出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宝水(节选)
乔木
春末夏初的平原和山里的风貌颇有差异,田野里只有油菜是明艳的金黄,除此之外就都是绿,明绿,暗绿,明暗相间绿。再往福田庄的方向远望,村子里除了绿就是紫,泡桐花是大团的浅紫,苦楝花则是细碎的淡紫,“楝花开,吃碾馔”,正应了这景。
进门先磕头。餐桌后面紧挨着墙放的条几上摆着一排遗像:奶奶,爷爷,父亲。爷爷的照片最不清晰,看着也最年轻。这使得他像是父亲的儿子,这三张照片像是祖孙三代。我家没设牌位,弟弟家也没设。奶奶和父亲在时老宅里设有,现在是叔叔家。哪怕仅仅是因为这个,我就能原谅叔叔所有的过分。
案几旁放着一个小小的棉垫子,我拉过来,跪下去,磕头。叔叔在旁边念叨,爹,娘,哥,萍回来啦。我泪眼模糊,借口去卫生间洗手,顺便擦泪。若是纸写的牌位也罢了,我不能看见他们的照片。若这些照片是在相册里也罢了,我不能看见他们被供在牌位这里。每次看见,泪水都会小小地崩溃。
这和在墓地的感觉迥然有异。在墓地,尽管明知道他们的遗骸就在墓里,可看不见他们的脸。墓地只有土堆,只有旷野,只有草,只有树。墓地就是死亡的气息,而且是群体死亡的气息。在这里,死亡这个巨大的句号,显得无比自然,很容易接受。但在家里不一样。家里是活生生的人在过活生生的日子,看到这些照片上的亲人,我不得不想到他们曾经的那些日子,且是和我一起过的那些日子。会想起他们走路的样子,咳嗽的样子,吃饭的样子……这种形式如此鲜明地提醒着我,他们被照片压在另一个世界,整整齐齐地在那个世界,再也不能过这样的日子。
我和叔叔闲话,问他要不要和包工队签个合同,他不以为然地说签啥合同,谁签合同。你以为村里的事跟城里的事一样?我说,要是签了合同,事先划定了责任,碰到什么事他们就不好讹人。叔叔说,村里没这规矩。又说,包工头就是柳庄的,平常在路上没少照面打招呼,都算是熟人。
婶婶在厨房乒乒乓乓地忙了一阵子,连上了好几道菜,最后才把主角碾馔端上来。黄黄绿绿的,一看就放了不少鸡蛋。婶婶穿梭着,一会儿端水果,一会儿上点心,又要收拾干净床铺让我歇歇,我拦住她,说这就走。她便又打包了一些碾馔。叔叔要送下楼,我执意不肯。去卫生间时,婶婶跟过来悄声说,你就叫你叔送下楼,你不知道他多想碰见个人,叫人知道他侄女又来看他了。
叔叔婶婶跟着到了楼下,不上车,再说会儿话。正说着,一个人从门里出来,须发皆白,手搭在眉上看往这边,问,老鳖,这是谁?叔叔连忙叫着他全哥,问我还认得不?这是你田家的全伯呀。
那咋会不认得呢,您扬场可是一把好手呢。用现在的话说,帅着呢。我看着他的大耳朵说。全伯笑得都咳嗽了起来,一脸老人斑,无声地抖动着。
他是生产队里的饲养员。因他的耳朵大,外号便叫大耳朵全。生产队散时,分牲口,我家抓阄抓到了一匹老马和它的儿子,一匹小马驹,一共四百块钱。小马驹才两个月大,还不能干活儿,得满一年才能安套下地。把牲口牵回家后,大耳朵全便每天都上门来照看,给它们饮水梳毛,喂麦糠麦麸玉米皮,不到半年,这一老一小都养得膘肥体壮,奶奶把它们转手卖了九百,净挣了五百。这对当时哪一家来说都是一笔大钱。钱拿到手后,奶奶给大耳朵全分了两百。叔叔不住地念叨说,一辆大飞鸽才一百二哩。奶奶说,南京到北京,走路也算工。这些天人家为这俩畜生操了多少心,人家操心时你不说啥,该咱给人家贴时你也甭心疼。做人不能光往里精不往外精。再说了,你哥好歹能挣工资,往家给咱送个活泛钱儿,他能有啥办法哩?
你这相貌,越长越像你奶。大耳朵全说。
我笑。很小时村里就常有人说我和奶奶长得像,我很不认可。她都那么老了,我怎么可能跟她长得像。以为村里人这么说是为了讨奶奶欢心。后来母亲也说过这话,看我脸色不善就没敢再提。再后来,直至现在,我得承认,很像。也明白了为什么对此亲人间会浑然不觉而外人却慧眼如炬。亲人间或许是因为太熟所以更在意彼此间的差异。而外人则更善于在这个血缘的整体性中找到共同处。
你奶……他眼睛翻看着天空,似在默算,终于算了出来:老了有十来年了吧?
二十年了。我和叔叔异口同声说。
突然觉得眼泪要控制不住。——每到这个时候,我就理解了,亲的繁体字为什么会是亲字旁边再加上一个见。诸如奶奶和父亲这样平凡的人,死了就是死了,他们死后,除了最亲的亲人,其他人不会提起,也不会记得。一旦提起和记得,一定是因为看到了他们最亲的亲人,如我。
你奶奶,那可是真会维人①。他还在感叹。不知道是不是想起了往事。
一时无话。我便道了别上车而去。路边还有没被楼盘占据的残存麦田,有的还很大片。宝水的梯田种的多是谷子,麦田很少。已经很久没有仔细地看过麦田了,这些麦子聚集在一起,亭亭玉立,声势浩大,麦梢已可见隐隐约约的黄色。“蚕老一时,麦熟一晌。"而我居然从不曾见过它们熟时的那一晌。
(有删节)
【注】①维人:在方言中,意为“结交人”。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哪怕仅仅是因为这个,我就能原谅叔叔所有的过分”,写出叔叔在家设遗像这一点修复了和“我”原本并不十分亲厚的关系。
B.祭奠过去的亲人是设遗像还是纸写牌位,是在家还是去墓地,在“我"看来,只要没有看到照片,就能接受亲人的死亡。
C.关于签合同,叔侄两人的不同意见,恰恰表现了两代人不同的处世方式,前者强调熟人社会的信任,后者更注重权责分明。
D.“和奶奶相像”这一说法,“我"从抗拒到接受的态度转变,表现了“我”在亲人过世后自责、懊悔和深深哀痛的心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了散文化的笔法,从平淡的日常生活和细微处着笔,对当代乡土小说的创作具有启示意义。
B.全伯说“老了有十来年了吧?"与《祝福》中短工说祥林嫂“老了”,属于讳饰手法,不直言其死,前者缘于对奶奶的感情,后者则因临近祝福而忌讳。
C.小说叙事语言平淡而近自然,人物的语言、对话等亲切生动,偏口语化的同时又带有浓烈抒情倾向。
D.小说以春末夏初的田野景象开篇,以成片的麦田结尾,首尾呼应,乡村的自然景色让“我"感到眷恋的同时又隐含批判意味。
8.文中插入了全伯与奶奶的往事,有什么作用?
9.《宝水》和《祝福》都是从“我”这一“返乡者"的视角叙述故事。两篇小说“我”的作用有何异同,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案】6.B7.D
8.①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避免平铺直叙。
②进一步刻画了奶奶宽厚、智慧、与人为善的性格,为下文我对奶奶的深深怀念作铺垫,体现了亲人间的血脉深情。
9.同:①“我"都是线索人物,串联起整个故事情节。②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使故事真实可信。
异:①《祝福》的“我”是祥林嫂故事的旁观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忆刻画了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迫害的悲剧形象;《宝水》中的“我”是故事的主人公,以“我"的亲身经历展现了当代乡村图景。
②《祝福》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展现了封建思想与伦理道德对整个社会的禁锢,以及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在面对社会不公时的无力感和复杂心情;《宝水》通过“我"的精神成长展现一个历经世事沧桑的游子对故乡的再体认、再理解,饱含着传统中国深厚绵延的伦常智慧。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只要没有看到照片,就能接受亲人的死亡”错误。由材料第三段“每次看见,泪水都会小小地崩溃”,第四段“看到这些照片上的亲人,我不得不想到他们曾经的那些日子,且是和我一起过的那些日子。会想起他们走路的样子,咳嗽的样子,吃饭的样子……这种形式如此鲜明地提醒着我,他们被照片压在另一个世界,整整齐齐地在那个世界,再也不能过这样的日子”可知,看到照片会想起他们曾经的过往,会难过。而不是看不到照片,就能接受他们的死亡。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D.“隐含批判意味"错误,由文章最后一段“‘蚕老一时,麦熟一晌。’而我居然从不曾见过它们熟时的那一晌”可知,对于我不曾见过它们成熟的那一晌,是对自己曾经的乡村生活的眷恋,并没有批判的意味。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插入全伯和奶奶的往事,可以避免文章的平铺直叙,能宕开一笔,丰富文章的内容,也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完整,使后文全伯说“你奶奶,那可是真会维人”,也有依据。
通过写奶奶卖掉两匹马,分给了全伯二百块钱,可以看出奶奶的为人处世的方式。“人家操心时你不说啥,该咱给人家贴时你也甭心疼”,写出奶奶与人为善、知恩图报。
引出后文写全伯通过默算,计算奶奶去世的大概时间,但自己却可以脱口而出,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深深的怀念,也写出了亲人间的血缘亲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相同点:“我"都是返乡者,整个事情都是写我的所见所闻,起到了线索的作用,串联起整篇文章;用了“我”这个第一人称,拉进了作品和读者直接的距离,也使文章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不同点:《祝福》中的“我"作为一个接受过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线索人物,见证了“祥林嫂”的人生悲剧,见证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宝水》中则是通过“我"回乡看到“村子里除了绿就是紫,泡桐花是大团的浅紫,苦楝花则是细碎的淡紫”,以及乡村的变化“路边还有没被楼盘占据的残存麦田,有的还很大片”,通过“我”的视角写眼中的乡村图景。
《祝福》中通过“我"的观察,写出了当时的封建礼教对整个社会的禁锢,例如祥林嫂的丈夫死了,她被婆婆卖掉;儿子死了,大伯来收屋,把她赶出去。在面对祥林嫂的悲剧时,我除了无声地愤懑却又无能为力,同情她却不能拯救她的无力感。《宝水》则通过“我”回乡以及由此引发的我精神成长,从开始别人说我长得像我奶,自己不高兴,到后来自己对这一说法的认可,都体现了我在经历了人生岁月之后,对故乡的认可和理解,其中也有对故乡深厚绵延的伦常智慧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杜学士①言开河书
王安石
十月十日,谨再拜奉书运使学士阁下:
某愚不更事物之变,备官节下,以身得察于左右。事可施设,不敢因循苟简,以孤大君子推引之意,亦其职宜也。
鄞之地邑,跨负江海,水有所去,故人无水忧。而深山长谷之水,四面而出,沟渠浍川,十百相通。长老言,钱氏时置营田吏卒,岁浚治之,人无旱忧,恃以丰足。营田之废,六七十年,吏者因循,而民力不能自并。向之渠川稍稍浅塞山谷之水转以入海而无所潴②。幸而雨泽时至,田犹不足于水;方夏历旬不雨,则众川之涸,可立而须。故今之邑民,最独畏旱,而旱辄连年。是皆人力不至,而非岁之咎也。
某为县于此,幸岁大穰③。以为宜乘人之有余,及其暇时,大浚治川渠,使有所潴,可以无不足水之患。而无老壮稚少,亦皆惩旱之数,而幸今之有余力,闻之翕然,皆劝趋之,无敢爱力。夫小人可与乐成,难与虑始。诚有大利,犹将强之,况其所愿欲哉!窃以为此亦执事之所欲闻也。
伏惟执事聪明辨智,天下事,悉已讲而明之矣,而又导利去害,汲汲若不足。夫此最长民之吏当致意者,故辄具以闻州,州既具以闻执事矣。顾其措事之详,尚不得彻。辄复条件其详以闻,唯执事少留聪明。有所未安,教而勿诛,幸甚!
【注】①杜学士:杜杞。“学士"是对杜杞的尊称。杜杞并未任此官职。②潴(zhū):水停聚的地方。文中指蓄水。③穰(ráng):丰收。
10.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向之A渠B川C稍稍浅D塞E山谷之水F转以入G海而H无所潴。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文中意为“沿袭”,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因之以饥馑"的“因”意义不同。
B.治,文中意为“治理”,与《谏逐客书》中“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中的“治"意义不同。
C.执事,意为“主管的官员”,在文中代指对方,表示尊敬,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执事”意义相同。
D.顾,文中意为“计较”,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顾"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章的第1、2自然段,王安石使用了大量的谦辞与敬辞,礼节得体,体现出王安石其人的谦逊。
B.在第3自然段中,王安石从鄞县的地理位置讲起,认为鄞县在地理位置上虽然“横跨江海”,但水流流去,容易造成旱灾。
C.由于旱灾频发,王安石作此文时已经连续几年少有农作物丰收,因而王安石为此忧心不已,上书请示兴修水利。
D.这一篇请示书语言平实,情深意切,反映出王安石因地制宜、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王安石对发展农业的重视、对民生大计的关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幸今之有余力,闻之翕然,皆劝趋之,无敢爱力。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14.联系文本,简要概述王安石主张在鄞县开河、兴修水利的原因。
【答案】10.CEF
11.D12.C
13.(1)幸运的是近年(又是丰年)(大家)有多余的精力,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应和,大家都彼此勉励奔赴,没有人吝惜出力。
(2)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14.①地理原因导致需要开河。鄞县以往沟渠河流渐渐被淤塞,山谷里的水流向大海无法截留,容易导致旱灾频发,因此需要储水。
②过往经验证明开河这一措施有效。历史上设置营田吏卒,每年疏导开挖河流进行治理,百姓能得到好收成。
③当下开河时机良好,百姓支持。近年风调雨顺,收成很好,遇到农闲,则为难遇之时机;百姓以近年连连干旱为教训,彼此劝勉,此为“人和"。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以往的沟渠河流,渐渐都被淤塞了,山谷里的水,转而流向大海而无法截留储蓄。
“向之”为定语,修饰“渠川”,“渠川”为句子的主语,为了起强调作用,将其单独断开,故C处断开。
“稍稍浅塞"是句子的谓语,形容“渠川”的状态,语意完整,其后要断开,故E处断开。
“山谷之水"与“向之渠川”结构相同,亦为定语加中心语结构,为句子的主语,为了起强调作用,将其单独断开,故F处断开。
故选CE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沿袭。/接续。句意:绝对不敢因循敷衍苟且度日。/接下来又有饥荒。
B.正确。治理。/社会安定。句意:每年疏导开挖进行治理。/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至今安定强盛。
C.正确。句意:知州大人也写成文书呈报了阁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
D.错误。意义不同。只是。/计较。句意:只是具体如何动工。/做大事不必理会细枝末节,行大礼不用回避小的责备。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王安石作此文时已经连续几年少有农作物丰收"错误。根据文章第三段“某为县于此,幸岁大穰”,即年成风调雨顺,收成很好。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翕然”,形容言论、行为一致;“劝”,勉励;“趋”,奔向;“爱”吝惜。
(2)“苟"如果;“以”,凭借;“下”,降低身份;“故事”,旧事。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文章第二段“向之渠川,稍稍浅塞;山谷之水,转以入海而无所潴"历旬不雨,则众川之涸”“今之邑民,最独畏旱,而旱辄连年”,可知,以往的沟渠河流,渐渐都被淤塞了,山谷里的水,转而流向大海而无法截留储蓄,夏季里如果十来天不下雨,则河流中的水很快干涸,鄞县之民最怕干旱,偏偏又常常赶上连年干旱,这是地理原因导致需要开河。
根据文章第二段“钱氏时置营田吏卒,岁浚治之,人无旱忧,恃以丰足”,可知吴越钱氏时期,曾经设置过营田吏卒,每年疏导开挖进行治理,人民也没有干旱的担忧,就靠这些得到好的收成,这是过往经验证明开河这一措施有效的原因。
根据文章第三段“某为县于此,幸岁大穰"及其暇时,大浚治川渠,使有所潴”“无老壮稚少,亦皆惩旱之数"皆劝趋之”可知,年成风调雨顺,收成很好,等到农闲之时,大力开展修治河渠的工作,使水有所积蓄,不论男女老少,也都以近年连连干旱为教训,大家都彼此劝励,这是当下开河时机良好,百姓支持的原因。
参考译文:
上杜学士言开河书
十月十日,下官王安石谨再拜奉书于转运使学士阁下:
王某愚钝,不懂得(没有经历)事物的变迁,在学士麾下担任属官,能够随侍左右观摩学习,凡事情应该改建休整,绝对不敢因循敷衍苟且度日,以辜负大君子推荐奖拔之心,也是自己的职分所在。
鄞县地域,面临大江大海,水有散去之处,所以这里的人民没有洪水的忧患。但深山长谷里的水,四面八方奔涌而出,沟渠河流,彼此相通。当地长者说吴越钱氏时期,曾经设置过营田吏卒,每年疏导开挖进行治理,人民也没有干旱的担忧,就靠这些得到好的收成。营田吏卒被废止到现在已经有六七十年了,当官的因循苟且,靠百姓自身的能力又不能自行解决,以往的沟渠河流,渐渐都被淤塞了,山谷里的水,转而流向大海而无法截留储蓄。有幸雨水应时,田地里的水还是不够用。夏季里如果十来天不下雨,则河流中的水很快干涸,田地却需要立即等待灌溉。所以当今鄞县之民最怕干旱,偏偏又常常赶上连年干旱。所有这些都是因为人力没有解决,并非年成不好的罪过。
王某在此地担任知县,万幸的是年成风调雨顺,收成很好。下官认为应该趁着百姓生活丰裕,等到农闲之时,大力开展修治河渠的工作,使水有所积蓄,可以改变水源不足的忧患。不论男女老少,也都以近年连连干旱为教训,而近年又遇到丰年没有饥馑之苦,听到这个消息后欣然前往,大家都彼此劝励,没有人敢偷懒惜力。自古小民可以与他们共享成功,很难和他们协力创业,果真有大的利益时,还得强迫他们才行,何况他们出于自愿呢?下官私下认为他们有这样的热情也是阁下最愿意听到的。
转运使阁下聪明辨智,天下之事,都已经宣讲明白了,而又能趋利以避害,反复教导唯恐没有讲清楚。这(兴修水利)应当是身为百姓父母的县官最应该关心的,所以立即写成文书呈报到州衙,知州大人也写成文书呈报了阁下。只是具体如何动工,恐怕阁下还不得其详,故而再逐项写明以呈报阁下。唯望阁下闲来多多指教。如有不妥之处,还希望有所指教幸勿责罚,才是下官之大幸。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各小题。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宋】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杆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①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②,杜若③满芳洲。
【注】①沉累:指屈原。②虞舜:虞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舜为其首领,故称虞舜。③杜若:一种芳草。
15.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登岳阳楼》首联和《过岳阳楼作》上片前四句皆写诗人登楼之背景,前者蕴含强烈的今昔对比,后者吐露了复杂心情。
B.《登岳阳楼》颔联和《过岳阳楼作》下片起始三句皆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描写了岳阳楼的雄伟。
C.《登岳阳楼》和《过岳阳楼作》两首诗歌在风格上比较相似,悲伤却不消沉,沉郁却不压抑。
D.《登岳阳楼》和《过岳阳楼作》皆为登临之作,但《过岳阳楼作》又是吊古伤今之作,明写吊古,而伤感之意见于言外。
16.这两首诗歌皆借所见之景抒发复杂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杜诗与张词情感的异同。
【答案】15.B16.同:①都抒发了对在岳阳楼所见之景的赞美之情:杜诗颔联描绘了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恢宏气象;张词下片诗人登高远望,反问“何处更似此楼头”,凸显了对眼前壮景的赞誉。②都抒发了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的悲凉心情:杜诗中颈联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张词“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两句抒发了自身漂泊不定的悲凉,“欲吊沉累无所"三句联想到屈原的政治遭遇,进而因屈原的“离忧”而联系到自己不得志的辛酸困苦。
异:杜诗结尾写诗人眼望国家战乱频仍,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和百姓的忧虑之情,抒发了对国家动荡不安的关切与忧虑;张词结尾借呼唤“虞舜"表达盼望贤主赏识、重用自己的心声。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描写了岳阳楼的雄伟”说法错误。《登岳阳楼》颔联两句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描绘的是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恢宏气象,而不是岳阳楼。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杜诗与张词情感的异同,要结合整首词内容的理解,分开层次,结合内容找准相同点,再分析不同。
相同点:
杜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恢宏气象。张词下片诗人登高远望,反问“何处更似此楼头”,凸显了对眼前壮景的赞誉。张词下片“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一句,“吞”意在表现岳阳楼视野的开阔。“隘九州”,点明岳阳楼位居国内险要的地方,描写出了岳阳楼的雄伟景色,词人认为人世间的一切好处,都比不上此处的景色。两首作品都抒发了对在岳阳楼所见之景的赞美之情。
杜诗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孤舟”,写出了诗人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张词开头“湖海"二句,从自身落笔,抒发词人政治生活坎坷、湖海飘泊和怀才不遇的感慨。“欲吊”句写词人对曾流放此地的诗人、政治家屈原的凭吊,因屈原的“离忧"而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辛酸困苦。两首作品都抒发了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的悲凉心情。
不同点:
杜诗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此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和百姓的忧虑之情,抒发了对国家动荡不安的关切与忧虑。
张词“回首叫虞舜”,“虞舜”代指明君。此句表现作者是希望有贤明的君主可以发现并重用自己,表达的是盼望贤主赏识、重用自己的心声。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二句直抒胸臆,抒写词人对前人只知慨叹朝代兴亡而未能跳出荣辱小圈子的不满之情。
(3)古人常用“扁舟"这一意象来抒发自由和淡泊世事的情怀,“______,______”诗句中的“扁舟"既是如此。
【答案】①.(有)善始者实繁②.能克终者盖寡③.千古凭高对此④.谩嗟荣辱⑤.玉鉴琼田三万顷⑥.着我扁舟一叶(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繁”“寡"谩嗟”“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①写作是阅读的延伸,也是阅读效果的试金石。②一个孩子如果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一部经典名著,③掌握基本的字词句和修辞手法,④感悟其所蕴藏的思想义理,熟悉其内容结构,掌握其手法技巧,⑤进而默习其名篇名段,进行写作模仿,⑥长此以往,便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与写作风格。
中小学生作文喜欢引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这当然是很好的,却经常出现运用不当的情况,与文章要求的主题脱节,生搬硬套,极不自然。用典用事要恰切地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这也提醒我们,学习语文,要有“大语文”的概念与思维。语文学习不仅仅只是在课堂上,而是无处不在,在地铁里,在山路上,在田野间、在饭桌上,任何时候都能观察与思考。大到人类文明的交流对话、社会上发生的各类重大事件,小到生活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烦恼,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写作素材。在困惑、质疑、思索、辨析与寻求答案中,提高写作能力,加快成长速度。在平素的写作实践中,要敢于写生活、写现实、写自己,敢于说真话、表真情。唯其如此,中学生在升入大学后,才会把写作能力运用到写论文、写实验报告里,才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而这样的学生在毕业后,更有可能成为探索型创新型人才。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05月17日)
18.对于语言表达来说,标点有时很有表现力。试分析下面两句话中逗号的表达效果。
①在地铁里,在山路上,在田野间,在饭桌上
②周朴园(徐徐起立)哦,你,你,你是——
19.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试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18.①3个逗号分隔4个场景,构成排比,节奏流畅,增强了语势,强调语文学习存在于每一个不同的场景中,进而表现语文学习无处不在的事实。
②3个逗号表现了周朴园说话时的停顿,刻画了其说话结结巴巴的样子,从而展现周朴园在猜到鲁侍萍身份时的惊慌和不可置信的情绪。
19.④语序不当,应改为“熟悉其内容结构,掌握其手法技巧,感悟其所蕴藏的思想义理"。
⑥“长此以往”误用,改为“久而久之"。
20.①排比,增强语势,强调了写作中关注生活、直面现实、表达自我的重要性。
②反复,“敢于”一词两次出现,领起“写生活"写现实”“写自己"说真话”“表真情"这五个行为,突出了在写作中践行这五个行为的难度之高,及践行时所需要的勇气之大,在向中学生写作者提出要求的同时也给予鼓励、期许。
③短句,五个短语皆由三个字组成,铿锵有力,“写”“说"表”动词皆为单音节,语气笃定,说明践行这五个行为的效果有保证,与后文“更有可能成为探索型创新型人才"相照应。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理解逗号的作用。逗号可以将重点部分突出出来,使读者更加关注;可以将句子中的不同层次分隔开来,增加层次感;构成排比的修辞,增强表现力;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意图,感受角色的情感起伏。答题角度围绕这些组织。
第一句,将语文学习无处不在的地点“地铁”“山路"田野”“饭桌"单独分隔成句,形式结构一致,构成了排比的修辞。然后答出运用排比的效果,节奏气势上,更流畅有气势;内容上,更好地表现语文学习无处不在的事实。
第二句,本句的逗号,主要是说话时候的停顿,这主要是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意图。逗号停顿表现周朴园说话结结巴巴的样子,从而展现周朴园在猜到鲁侍萍身份时的惊慌和不可置信的情绪。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作用能力。
④语序不当,“感悟其所蕴藏的思想义理”“熟悉其内容结构"掌握其手法技巧”三个句子应该有内在逻辑顺序,孩子读文学作品,应该先“熟悉其内容结构”,然后是“掌握其手法技巧”,最后阶段是“感悟其所蕴藏的思想义理”,因此应改为“熟悉其内容结构,掌握其手法技巧,感悟其所蕴藏的思想义理”。
⑥“长此以往"误用,“长此以往”表示时间的延续,通常暗示这种持续可能会导致不好的结果。这个短语通常用于警告某种行为或情况如果长期持续下去,可能会产生负面的长远影响。本句是说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与写作风格,不是负面,成语使用错误。改为“久而久之"。主要强调时间的流逝和过程的延续,意味着某种情况或行为会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发生。这个短语不特别指向结果的好坏,只是描述了一个时间上的延伸过程。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
分析语段表达效果主要从句式效果、修辞效果、词语运用、描写角度、结构角度等作比较分析。
修辞角度:“敢于写生活、写现实、写自己”三个同结构的句子构成了排比的修辞。然后结合排比这一修辞的表达效果组织答案。节奏气势上,更流畅有气势;内容上,强调了写作中关注生活、直面现实、表达自我的重要性。
词语角度:关注本句中两次出现的词语“敢于"。构成了反复,从内容上,领起五个行为并突出践行的难度之高和需要的勇气之大,目的主要是向中学生写作者提出要求的同时也给予鼓励、期许。
句式角度:本句句子皆为短句,简短有力,“写”“说"表”动词皆为单音节,语气笃定,能更好地强调践行这五个行为的效果有保证,与后文“更有可能成为探索型创新型人才"相照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许渊冲表示,“我译《宋词》与译《诗经》《楚辞》一样,尽量要保存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首先,所谓意美,就是不但要译原文的表层形式,___①___,甚至言外之意。如果原文的内容和形式统一,那必须两者兼得;如果内容和形式有矛盾,___②___;如果原文的形式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内容,那就要选择最美的一种,所以说是意美。”
那么,何为形美呢?许渊冲表示:“所谓形美,包括句行的长短、句间的对仗、词句的复沓等。如吕本中《采桑子》的上片:‘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一句七字,二句四字,二、三句重复。七字对仗如晏殊《浣溪沙》中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四字对句如秦观《鹊桥仙》中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又如陆游《钗头凤》中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___③___,又有词的重复。英文前言中举了蒋捷《一剪梅》不同的译文为例,可见高下。"
(选自《新京报书评周刊》)
21.下列选项中“与”的意义和用法与文中加点字不相同的一项是()
A.青蒿素与以往的抗疟药物相比,在化学结构和作用特点上有明显的差异。
B.敏感而有修养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组织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C.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与过度的疲劳。
D.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一个新领域也正在发展,即所谓的生物力药理学,旨在将中药的药效和血流的生物力学影响相结合。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答案】21.C22.①更要译原文深层的内容;②那只好舍形式而取内容;③既有对仗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与"是介词,跟,同;
A.介词,跟,同;
B.介词,跟,同;
C.连词,及,和;
D.介词,跟,同;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上句“所谓意美,就是不但要译原文的表层形式”可知,与“表层形式"相对的是“深层的内容”,与“不但要"搭配的词语是“而且要”“更要"等,所以此处可填写“更要译原文深层的内容”。
第二空,根据上文“那必须两者兼得"和下文“那就要选择最美的一种,所以说是意美”可知,此处内容为选择的结果,当内容和形式有矛盾时,选择的结果是舍形式而取内容,所以此处可填写“那只好舍形式而取内容"。
第三空,根据上文“所谓形美,包括句行的长短、句间的对仗、词句的复沓等”可知,形式美包括句行的长短、句间的对仗、词句的复沓,“一怀愁绪,几年离索"为四字对句,“错,错,错”为词的重复,下句说的是词的重复,所以此处可填写“既有对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
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印度哲学大师奥修
上述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可照见我,可照见人
身边同仁追星逐月,功成名就;自己却寂寂无名,一次次与飞天擦肩而过。备份航天员邓清明,面对女儿的不解,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肯定感慨良多。每个人,总要自觉不自觉、主动与被动的与他人比较。那么,比较,是陷入“人比人气死人”“既生瑜,何生亮"的心理失衡,还是主动接受“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砥砺呢?
比较,是照亮自我的一面镜子。
主动比较,正确比较,是人生向上的车轮,是砥砺自我的磨刀石,是催人奋进的号角。仰望历史的天空,瞻望仁人志士,壮怀激烈,顿生豪迈之心,这是比较;凝视平凡的世界,那些青春的后浪、奔跑的身影,令我们心动而后行动,这是比较;日常生活中,父母口中啧啧称赞的“别人家的孩子”,也往往是唤醒我们的闹钟。
比较,无处不在。在比较中,我们学会了认识自我,明确差距,知耻后勇。虽然在比较中有惶惑,有阵痛,但通过比较以日新自强,实现人生的蝶变,成就更美的自我,何乐而不为?
当然,只有主动的比较、正确的比较,才是照见自我的一面镜子,虚妄自大或妄自菲薄,则无疑是变形的哈哈镜。
纪伯伦《认识自我》中的赛艾姆,他将自己与古往今来的伟人进行比较:我有着拿破仑、维克多·雨果一样矮小的身材,莎士比亚一样的秃顶,伏尔泰和华盛顿一样的鹰鼻弯长,使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一样的双眼凹陷……与巴尔扎克一样,阅读写作时,咖啡壶一定要放在身旁;有时三四天不洗手脸,贝多芬、惠特曼亦有这一习惯……
在这种狂热的自恋中,他吟诵着庄严的诗句:“尽管我是这个时代的晚辈,创业祖先的未竟之业,总会历史般地压在我的肩背”,然后鼾声如雷。这样的比较,无疑是虚妄的精神胜利和自我膨胀的狂欢。
与优秀的人比较,应以之为师友,与之为邻,而非与之为敌。不必歆羡、嫉妒别人的成功,而顾影自怜,黯然神伤。比较,不是活在他人的影子中,而是一束光,一扇窗,打开自我,看到更远的世界。正确的比较,不是以己所长,比其所短;也不是以己之短,比人所长。比较的视角是平视。不是仰视他人,矮化自我,进而望洋兴叹;不是俯视他人,寻找“五十步笑百步"的虚妄自信。
学会比较,正确比较,不自高自大,不妄自菲薄,悦纳自我,进而悦纳他人,悦纳世界,才是比较的题中之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引用了《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句子,意思是,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由此引出了每个人在面对选择时,都会有权衡与度量的观点。而在权衡和度量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比较与取舍。第二段则借助印度哲学大师奥修的例子,说明比较有时候也存在弊端。就像玫瑰和莲花,各有各的美,没有必要放在一起比较。很多时候,世人常犯的错误就是不能坚守自己,而总是喜欢和别人比较。一味的比较最容易动摇我们的心志,而比较的结果,使人不是自卑就是自傲,总之是流于平庸。
由此可见,材料引用了两句名言,分别指向比较的利弊。比较让个人和社会得以发展,同时使用不恰当也会对人的身心产生不利影响。材料意在引导考生辩证地、深入地看待“比较”,一分为二看问题,明白什么时候该比较,什么时候不该比较;应该比什么,不应该比什么。如应该比学习,不比吃穿;比奉献,不比享受;比拼搏,不比家世背景;比精神风格,不比安逸享乐等等。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首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如我们要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要善于比较,又要学做自己。然后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比较的利弊,考生可以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等角度切入分析,如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于比较中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于比较中创造了三年内造出原子弹、氢弹的奇迹;又如不少青年学生攀比心过重,危害身心健康发展。接着进一步指出我们该怎么对待比较,考生可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持身则坦然心态,坚定心志,做好自己,独善其身;入世则放眼天下,汰劣择优,善用比较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后,联系现实再次强调中心论点,辩证看待比较,于正确的比较中取长补短,成就更好的自己。
立意:
1.适时对比明优劣,于对比中正视自我。
2.相较相长,自较自长。
3.欣赏他人,完善自我,活出风采。宁波市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九校联考高一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与电影都具备的叙事功能,使差异迥然的两种艺术形式存在交汇点,在借助叙事手段构建虚拟空间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这一点上,获得了空前的一致性。“人类对故事的胃口是不可餍足的。听故事的欲望在人类身上,一直就像对财富的欲望一样根深蒂固。有史以来人们就一直聚集在篝火旁或者市井处相互听讲故事。"正是在人类无法遏制的对故事的渴望中,古老的文学给年轻的电影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元素:叙事的形式。在“讲故事”这个层面上,文学与电影的交汇是非常明显的,叙事成为它们共同的目标。随着电影的快速成长,叙事功能也进一步完善,文学与电影在叙事方式、叙事时空上呈现差异性与一致性的复杂交互。
在叙事方式和修辞上,文学以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叙事手段来描摹客观世界、讲述故事、刻画人物形象以及揭示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电影的叙事手段与文学的叙事手段类似,比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等叙述方式,在电影中被称为回忆、再现、闪回、前闪、插入。但是电影担负叙事功能的主要方式还是蒙太奇技法,以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实现叙事功能,这是电影独特的反映现实世界的叙事方式。蒙太奇技法的使用,使电影的叙事在时空表现上获得极大的自由。文学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夸张、象征、对比、通感等,不同的蒙太奇手法组合使用也可以达到文学这些修辞手法类似的效果,但是因为叙事手段的不同,差异也很明显。如明喻,文学可以自由地将两种毫无关系的意象黏合在一起形成明喻,但是电影无能为力。比如小说《围城》中描写方鸿渐和鲍小姐吃西餐:“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除醋外,面包、牛肉、红酒无一不酸。"这段绝妙的比喻无法用影像的方式呈现,其中蕴含的幽默感也无法用影像来表达。在电影中,修辞手法的使用要特别谨慎,因为“这种真切性和运动性导致了在作用于观者时媒介体具有自足和完备的特征,从而能紧紧吸引住观者的注意力,使观者整个审美认知过程中的心理指向获得确切的方向性,使观者对电影的表现对象和影像、音像呈现的一致性要求显得特别强烈”。任何与整体叙事无关的修辞手法的加入,都会破坏影像本身的完整性。
在叙事时空上,文学与电影也存在差异。文学叙事是以故事性、情节性、因果性为基本特征的线性叙事,具有明显的历时性特征,这决定了小说多以时间为线索来建构故事情节。读者阅读的过程,也是以时间为流程读完文字的过程,在脑海里将文字转化成形象更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而电影叙事主要以空间形象的逻辑关系为线索,共时性特征更为明显。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可以从单个画面中感知到多个物体形象的同现,空间形象感是他们的首要感觉,而时间的感觉往往是模糊的,蒙太奇技法的运用也是将空间场景进行切换,时间在银幕上呈现破碎感。电影是“现在进行时”,看见的即正在发生的;而文学可以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游刃有余。在对同一个事物的表现上,文学的历时性特征能够给创作主体提供充足的时间展开叙述,读者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反复阅读和体会。而电影的时长限制及转瞬即逝的特性决定了蒙太奇的剪辑必须简洁严密,故事的展开要线索明确、情节紧凑,人物的形象塑造要更符合逻辑。
文学与电影叙事时空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其实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只是在各自的向度上走得更远,这意味着文学在空间和电影在时间上的处理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文学表现时间形态的自由度并不意味着它塑造空间化视觉形象的无所作为,文学可以通过精准而生动的描绘刻画来激发阅读者的记忆,间接重现客观世界。尤其在一些擅长以文字营造视觉效果的作家手中,文字往往能达到可感的视觉性,比如莫言笔下那生机盎然的高粱地,犹如影像一样真实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电影对时间的表达通过闪回镜头、镜头的长短、画面的节奏、特写等手段与蒙太奇技法的有机结合,完善了叙事的时间性,将现实、回忆、想象有机融合到一起,消解了电影叙事中过去、现在、未来的泾渭分明。
(选自朱怡淼《改编:中国当代电影与文学互动》)
材料二:
文学性和电影性的论争很大程度上起因于对中国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在中国的改编实践中,一向是两种传统,一是“忠实说”,一是“创造说"。“忠实说”的核心内容就是要严格、准确地转换原作的文学性,把原作的主题、情节、人物、语言、结构等平行移植到电影中去,以此实现电影的文学性;“创造说"就是允许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符合电影特性的改动,对文学原本中的人物、情节实现第二次创造,丰富人物性格、深化主题,使电影摹本更具直观性,创造的目的是为了强化电影性,使语言状态中的文学性转换为画面和声音状态中的电影性。“忠实说”与“创造说"都可以指向文学性和电影性,但谁更能接近电影的本质,只有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才可以得出结论。
(选自刘明银《改编:从文学到影像的审美转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人类而言,故事是非常重要的精神食粮,文学和电影虽然出现时间相距甚远,但是都表现出对叙事的追求。
B.文学作品常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反映现实世界,在电影中也可以通过蒙太奇手法的组合达到文学修辞相似的效果。
C.电影叙事更具有共时性特征,通过在电影中单个画面同现多个物体形象这一方式,观众可以体会到空间形象感和时间的破碎感。
D.在“创作说”理念下,对文学作品电影改编能够使语言状态中的文学性转化为电影性,而不是对原作的“平行移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相对文学而言,电影的发展历史并不悠久,但是电影的叙事功能已然获得了进一步的完善。
B.材料一中举了小说《围城》中的例子,说明电影中修辞手法的使用要特别谨慎,任何修辞手法的加入,都会破坏影响本身的完整性。
C.电影以空间形象的逻辑关系为线索对故事进行叙述,创作主体展开叙述的时间并不充裕,这对蒙太奇的剪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D.通过镜头处理、画面把握、特写手段、蒙太奇技法等,电影叙事中的时间性能够得到完善,而文字也可以通过精准而生动的描写来抵达可感的视觉性。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两则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莫言的小说《红高粱》采用了倒叙的叙述方式,导演张艺谋却选择使用时间顺序,并反复呈现某些意境悠远的景物镜头来展现时间的流逝。
B.余华的小说《活着》中“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这一环境描写,难以在电影中通过画面进行呈现。
C.电影《甲方乙方》改编自王朔的小说《痴人》,原小说可读性较差,冯小刚对其进行艺术处理,将原本无聊混混在一起侃大山处理成一种小市民的油滑与幽默,使之成为贺岁片的经典之作。
D.《繁花》在其30集的剧集中以非线性叙事方式讲述故事,运用光影变化来营造空间,并大量使用蒙太奇技法、表现时间。
4.请结合材料一,谈谈文学与电影在叙事时空方面的差异。
5.在当下,有众多文学作品被搬上了大荧幕,既有对经典作品的不断翻拍,也有对流行作品、网络文学作品的初次视觉化尝试,你认为在文学作品的影视化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宝水(节选)
乔木
春末夏初的平原和山里的风貌颇有差异,田野里只有油菜是明艳的金黄,除此之外就都是绿,明绿,暗绿,明暗相间绿。再往福田庄的方向远望,村子里除了绿就是紫,泡桐花是大团的浅紫,苦楝花则是细碎的淡紫,“楝花开,吃碾馔”,正应了这景。
进门先磕头。餐桌后面紧挨着墙放的条几上摆着一排遗像:奶奶,爷爷,父亲。爷爷的照片最不清晰,看着也最年轻。这使得他像是父亲的儿子,这三张照片像是祖孙三代。我家没设牌位,弟弟家也没设。奶奶和父亲在时老宅里设有,现在是叔叔家。哪怕仅仅是因为这个,我就能原谅叔叔所有的过分。
案几旁放着一个小小的棉垫子,我拉过来,跪下去,磕头。叔叔在旁边念叨,爹,娘,哥,萍回来啦。我泪眼模糊,借口去卫生间洗手,顺便擦泪。若是纸写的牌位也罢了,我不能看见他们的照片。若这些照片是在相册里也罢了,我不能看见他们被供在牌位这里。每次看见,泪水都会小小地崩溃。
这和在墓地的感觉迥然有异。在墓地,尽管明知道他们的遗骸就在墓里,可看不见他们的脸。墓地只有土堆,只有旷野,只有草,只有树。墓地就是死亡的气息,而且是群体死亡的气息。在这里,死亡这个巨大的句号,显得无比自然,很容易接受。但在家里不一样。家里是活生生的人在过活生生的日子,看到这些照片上的亲人,我不得不想到他们曾经的那些日子,且是和我一起过的那些日子。会想起他们走路的样子,咳嗽的样子,吃饭的样子……这种形式如此鲜明地提醒着我,他们被照片压在另一个世界,整整齐齐地在那个世界,再也不能过这样的日子。
我和叔叔闲话,问他要不要和包工队签个合同,他不以为然地说签啥合同,谁签合同。你以为村里的事跟城里的事一样?我说,要是签了合同,事先划定了责任,碰到什么事他们就不好讹人。叔叔说,村里没这规矩。又说,包工头就是柳庄的,平常在路上没少照面打招呼,都算是熟人。
婶婶在厨房乒乒乓乓地忙了一阵子,连上了好几道菜,最后才把主角碾馔端上来。黄黄绿绿的,一看就放了不少鸡蛋。婶婶穿梭着,一会儿端水果,一会儿上点心,又要收拾干净床铺让我歇歇,我拦住她,说这就走。她便又打包了一些碾馔。叔叔要送下楼,我执意不肯。去卫生间时,婶婶跟过来悄声说,你就叫你叔送下楼,你不知道他多想碰见个人,叫人知道他侄女又来看他了。
叔叔婶婶跟着到了楼下,不上车,再说会儿话。正说着,一个人从门里出来,须发皆白,手搭在眉上看往这边,问,老鳖,这是谁?叔叔连忙叫着他全哥,问我还认得不?这是你田家的全伯呀。
那咋会不认得呢,您扬场可是一把好手呢。用现在的话说,帅着呢。我看着他的大耳朵说。全伯笑得都咳嗽了起来,一脸老人斑,无声地抖动着。
他是生产队里的饲养员。因他的耳朵大,外号便叫大耳朵全。生产队散时,分牲口,我家抓阄抓到了一匹老马和它的儿子,一匹小马驹,一共四百块钱。小马驹才两个月大,还不能干活儿,得满一年才能安套下地。把牲口牵回家后,大耳朵全便每天都上门来照看,给它们饮水梳毛,喂麦糠麦麸玉米皮,不到半年,这一老一小都养得膘肥体壮,奶奶把它们转手卖了九百,净挣了五百。这对当时哪一家来说都是一笔大钱。钱拿到手后,奶奶给大耳朵全分了两百。叔叔不住地念叨说,一辆大飞鸽才一百二哩。奶奶说,南京到北京,走路也算工。这些天人家为这俩畜生操了多少心,人家操心时你不说啥,该咱给人家贴时你也甭心疼。做人不能光往里精不往外精。再说了,你哥好歹能挣工资,往家给咱送个活泛钱儿,他能有啥办法哩?
你这相貌,越长越像你奶。大耳朵全说。
我笑。很小时村里就常有人说我和奶奶长得像,我很不认可。她都那么老了,我怎么可能跟她长得像。以为村里人这么说是为了讨奶奶欢心。后来母亲也说过这话,看我脸色不善就没敢再提。再后来,直至现在,我得承认,很像。也明白了为什么对此亲人间会浑然不觉而外人却慧眼如炬。亲人间或许是因为太熟所以更在意彼此间的差异。而外人则更善于在这个血缘的整体性中找到共同处。
你奶……他眼睛翻看着天空,似在默算,终于算了出来:老了有十来年了吧?
二十年了。我和叔叔异口同声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26628.4-2024粮油检验储粮真菌标准图谱第4部分:其他常见菌属
- 留置针相关知识课件
- 《消台春促产品培训》课件
- 《企业诊断报告讲》课件
- 纳雍登科城市展厅开放活动企划案
-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中考试数学试题(无答案)
- 篮球运球课件教学
- 《微生物学生态》课件
- 2024年新高一语文初升高衔接《词语的运用》含答案解析
- 最美民族风课件
- 建筑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及流程
- 2024至2030年中国发光字边底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行政复议法-形考作业4-国开(ZJ)-参考资料
- 特种设备锅炉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主要项目及内容表
- 立井更换首绳安全技术措施
- 汽车空调制冷不良故障诊断与检修毕业论文
- 酒店装修施工进度表
- 华能电厂班组安全管理标准化手册
-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
- 140t干熄焦工程监理11页
- 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内容和应用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