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山西省风陵渡中学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山西省风陵渡中学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山西省风陵渡中学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山西省风陵渡中学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山西省风陵渡中学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山西省风陵渡中学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反映的是我国20世纪初社会习俗的变化,它主要表明A.封建传统等级观念已彻底废除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国民人格平等的观念逐渐形成D.新文化运动推动习俗改革2.如图为1919年日本对华进出口贸易分区示意图。其中甲地区对应的是A.华中地区 B.华北地区 C.华南地区 D.东北地区3.19世纪70年代,日本在前源一诚任兵部大辅时期,兵部省给陆军经费为12万石,海军经费10万石。而同时期中国海军仅是陆军军费的4.1%,且建设经费多数是沿江沿海几省的地方大员筹措,中央仅是名义上下旨给予承认。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近代前期的清政府A.对地方控制松弛 B.海防意识淡薄 C.对日本认识不清 D.财政危机加剧4.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1966年,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三大上指出苏联正在循序渐进的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这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苏联()A.否定了改革的必要性B.坚持以农业改革为重点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D.基本沿袭了斯大林模式5.《中国与世界共赢——中国加入□□十周年述评》中指出:“10年来,在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中,中国改写了世界经济版图。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01年11万亿元人民币增至2010年近40万亿元人民币,增长了两倍多;出口增长了4.9倍,进口增长了4.7倍,世界排名由第六位跃升到了第二位。”空格处应为A.联合国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C.东南亚国家联盟 D.世界贸易组织6.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新民学会学员蔡和森的信中说:“罗素在长沙演说,主张共产主义,但反对劳农专政,谓宜用教育的方法使有产阶级觉悟,可不至要妨碍自由,兴起战争,革命流血……我对于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就是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俄国就是个明证,所以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材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A.认为俄国革命道路要和中国实际结合B.主张思想启蒙以唤醒中国民众C.认识到劳工阶级取得政权的必要性D.主张用宪政手段改造中国社会7.1693年,牛顿说:“写作《原理》的目的,是向思索着的人们灌输上帝存在的信仰。科学的价值,一则是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一则是论证上帝的存在,维护对上帝的信仰。”这意味着牛顿的思想A.巩固了基督教信仰的统治地位B.是宗教精神和科学思想的统一C.开创以实验为依据的近代科学D.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8.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某一时期的社会状况。以下能反映50年代中国社会状况的语汇高频词是A.人民内部矛盾原子弹高产卫星焦裕禄B.石油自给抗美援朝上山下乡王进喜C.“一化三改”中立富农全民炼钢邱少云D.三年自然灾害“三个世界”“三反五反”雷锋9.《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的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A.国家权力的重心决定性地自国王转至议会B.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C.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10.下图为创作于1952年9月的一幅漫画《鸟儿与草人》。该漫画反映了A.农村生产关系正发生重大变革B.农业合作化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C.国家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D.国民经济彻底恢复11.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近代英国和日本充当侵略中国的急先锋 B.甲午战后英国的国际地位明显低于日本C.甲午战后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英国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12.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13.1981年4月,在一份以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名义印发的材料上,按照对计划与市场的态度,将经济学家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坚持计划经济的;第二类是赞成计划经济但不那么鲜明的;第三类是赞成商品经济但不那么鲜明的;第四类则是主张发展商品经济的。这表明当时A.传统计划经济观念束缚亟待突破B.照搬西方市场经济成为时人共识C.国营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正式启动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14.17.东西方的商品和文化交流在15世纪后期出现了哪些变化①黄金成为主要货币②欧洲市场货币普遍短缺③一些西欧人渴望能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④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15.“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这一评价针对的是A.农业生产合作社 B.土地改革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6.某学者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境内企业出现过三种不同的经营路径(如下表所示)。由此推知,这一时期中国A.传统家庭生产经营模式解体加速B.经济发展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C.民族企业照搬了外国的管理模式D.西方企业对华的资本输出遭到抵制17.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口红效应”经济理论首次被提出,即经济不景气时,人们就会转向购买廉价奢侈品,口红虽非生活必需品,却兼具廉价和粉饰的特点,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美国电影因其虚构的美好,也成为“口红效应”的受益者之一这一现象说明A.新政促进了第三产业繁荣B.经济危机引发精神危机C.人们面对危机能够淡定应对D.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认同18.据统计,《孙中山全集》十一卷本中,谈话及答记者问多达242篇,对报馆杂志致函或题词十数篇。《孙中山集外集》中有演说、致词或谈话374篇,对报纸杂志的题词有10余篇。这主要说明A.孙中山掌握时代话语权 B.舆论宣传助力民主革命C.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D.大众传媒趋向近代转型19.下列史著在编撰过程中得到当时最高统治者鼎力支持得以成书和传世的是A.《史记》 B.《史通》 C.《资治通鉴》 D.《文史通义》20.“开芳宴图”是宋金墓葬中常见的装饰图象,它主要用来表现墓主人夫妇和睦与恩爱。其构图大多是夫妻二人端坐桌前,侍从奴仆左右侍奉,营造出墓主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水平的发展 B.儒家思想的影响C.绘画技术的进步 D.政治权力的干预21.启蒙思想家卢梭主张,当专制被暴力推翻后,人们需要在社会中达到新的平等。对此。他进一步指出,鉴于历史上的契约是以牺牲人的自由平等为代价的,所以要创立一种真正合法的契约来取代它。卢梭所提倡的“契约”A.是资产阶级法律学说的基石 B.背离了天赋人权的精神C.反映了追求平等的政治诉求 D.揭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22.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出了停止使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没收地主阶级土地之政策,而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方针。这一方针A.成为中共全国性的土地纲领 B.壮大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力量C.形成了全面抗战路线的核心 D.有利于开创敌后抗战新局面23.某同学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宣言,声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中共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该同学不知该材料的真伪。以下是对此材料真伪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A.应该是真的,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始终坚持三民主义B.应该是真的,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再次合作而做出了努力C.应该是假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的目标是反对日本侵略D.应该是假的,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格格不入24.962年,宋太祖下诏令禁止新中进士到主考官那里谢恩;又命令进士及第的人不得称春官(主考官)为“恩师”“师门”,也不能自称“门生”。此诏令旨在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防止选官结党营私C.打击贵族特权利益 D.推进科举公平公正25.如表是1969年欧美四个国家在亚非拉的国外子公司数量及分布比例表。其中,乙国是A.英国 B.法国 C.联邦德国 D.美国26.孔子非常推崇西周的典章,称“周监(借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文中的“二代”是指A.夏代、殷商 B.商朝、西周 C.西周、东周 D.春秋、战国27.宋代文学家普遍认同“文以贯道”的思想。文学作品要蕴含着思想意识,即便是单纯的抒情作品,也要对爱国主题给予格外的重视。这反映了宋代A.文人阶层重视抒发情感 B.文学创作受理学影响C.统治集团推行重文轻武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28.如图是近期出版的有关上海的历史书,该书所记内容上限应始于A.崧泽文化 B.西周分封 C.上海设县 D.上海筑城29.明代法律规定:监察官员索要收受他人财物,罪加二等;“于各衙门嘱托公事”,比常人罪加三等。这些规定A.降低了监察官员的政治地位 B.有效遏制了各级官员的腐败C.有利于监察体系的正常运转 D.标志着古代监察机制的成熟30.下面为反映美苏“冷战”的漫画。该漫画中地球上插的牌子写的是“自由世界联合体”,赫鲁晓夫嘴下的缺口是“柏林”。该漫画反映了A.美苏试图分裂德国B.欧洲处于对峙状态C.苏联处于战略攻势D.美国借口组建北约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相关理论在商周时期已经产生。古代城市具有“城”和“市”的两重身份,但侧重政治、军事属性。城市公共空间主要为政治统治和群体服务,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市镇的广场以及其相邻建筑如牌坊,常常与当地的历史、风俗有密切联系。随着佛教的发展,“庙会”兴起并成为新的公共场所。唐宋以来,城市布局和公共空间明显发展。近代,仿西方而修建的公园、娱乐场所等逐渐成为公共空间结构的新要素。新中国的城市和公共空间建设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偏好,历经波折,但也取得了较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突出了广场、街道等传统方面,还顾及了社会弱势群体和邻里联谊等新兴需求,而且引入了社会资本和群体参与。材料二15世纪以后的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结构打破了中世纪的封闭状态,宏伟的林荫大道和广场,早期古希腊城市规划思想中的几何学构图也重新出现,这些体现着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有力控制。19世纪以来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城市规模和数量急剧扩大,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空间问题。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人与环境、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等矛盾,20世纪初以来,英美等国着重从美观舒适、卫生、精神文化等方面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摘编自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特点和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欧洲国家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发展的原因。32.中华苏维埃政权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政权建设的尝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到1930年,农村红色政权遍及十多个省份,红军及地方革命武装达十万人,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有二百多个县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立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重新调整划分了行政区域,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和制度。发挥了加强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的作用。——摘编自金冲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地位》等材料二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中华苏维埃政权继续延续和发展。1935年,成立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代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的职能。西北办事处的成立,实现了陕甘宁苏区内原来几块根据地领导权的统一,为后来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工农苏维埃政权的结束和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开始。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时期”,逐步改变了对地主和富农的政策,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调动了各阶级抗日的积极性。——贺永泰《中华苏维埃政权在陕北》(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条件,并简析其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苏维埃政权发生了哪些转变?这些转变说明了什么?33.材料1857年沙皇发布诏书,要求依照以下原则调整农民和地主的关系:保留地主全部土地的所有权;地主享有世袭领地治安权。在苏沃洛夫伯爵领导下,彼得堡委员会拟定的方案内容是:全部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在完全服役的条件下可无限期地使用份地;保证地主对农民的支配权。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地主和他们的代言人自由派的纲领是:“只要改良,不要革命”,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对沙皇诏书表示热烈欢迎,称赞它“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是贵族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的产物”。革命民主主义者,对于沙皇诏书完全持另一种态度。奥加廖夫拟定的“全俄新机构”纲领,要求立即废除地主和国家对人身和土地所享有的一切农奴制特权,将土地无偿地分给农民。农民运动的高涨和革命民主主义者对改革准备工作的揭露与抨击,在统治阶级中引起了极大的恐慌。亚历山大二世为形势所迫不得不再作让步。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关于废除农奴制的宣言。——摘编自《农奴制的衰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各派别对沙皇诏书改革的态度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20世纪初社会习俗由跪拜礼变为握手,称呼由“老爷”变为“先生”,体现了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国民人格平等的观念逐渐形成,故C正确;A表述太绝对,错误;图片信息无法体现“民主共和”,排除B;图片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中华民国的推动,排除D。2、D【解析】

依据图示可知,甲地区日本进口贸易最高,出口贸易比例也高于丙和丁地区。依据材料时间,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一战后,一战后日本加紧对中国东北地区经济侵略,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是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的地区,排除。3、B【解析】

材料体现了19世纪70年代中日两国对海军经费的支付额度对比及经费来源,从中可以看到清政府海防意识的淡泊,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4、D【解析】从材料“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苏联正在循序渐进的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赫鲁晓夫改革还是勃列日涅夫改革,都基本沿袭了斯大林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正确;A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排除。5、D【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十年,经济实力迅速增强,D正确;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A错误;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B错误;中国是东盟的观察员国,故C错误。6、C【解析】

据材料“罗素在长沙演说,主张共产主义,但反对劳农专政,……我对于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就是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所以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可以看出毛泽东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认为建立劳农专政是必要的,C正确;据所学可知,1920年12月,当时中国共产党正处于建党的筹备阶段,对革命的前途、社会性质还没有明确的认识,A错误;维新变法运动对社会进步有最早的启蒙作用,而材料中没有涉及思想启蒙,B错误;主张用宪政手段改造中国社会是罗素的主张,D错误。7、B【解析】

材料“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体现了科学思想,“论证上帝的存在,维护对上帝的信仰”体现了宗教精神,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维护基督教信仰的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开创以实验为依据的近代科学是伽利略,故C项错误。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的是相对论和量子论,故D项错误。所认选B。8、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制定了过渡时期的“一化三改”路线,土地改革中制定了中立富农的政策,1958年以后又提出全民炼钢的大跃进运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了英雄人物邱少云,故C项符合题意;原子弹爆炸是1964年,A项排除;石油自给是1965年,B项排除;“三个世界”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D项排除。故选C。9、C【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688年“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政权,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君主的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不仅表现在当时实行君主立宪,还推动了英国社会从封建到近代民主,故C项正确,B项错误;A项描述的是政变之后的权力分配,不符合题意;D项是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的状况,排除。10、A【解析】

根据漫画,一只鸟儿落在田间衣帽破烂的草人身上,路上正行走着几位衣着光鲜、笑逐颜开的农民,他们推着白行车,牵着牲口,手里提着新买来的东西。鸟儿对草人说:“我过去一直以为你是农民,现在农民可不像你这个样儿了。”这幅漫画反映了土地改革后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故A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工业化建设始于1953年,排除B、C两项;国民经济彻底恢复的时间是1952年底,排除D项。11、C【解析】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英国在1894—1914年期间,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不断减少,而日本在这时期对中国外贸总值不断增长,说明甲午战后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对比西方列强对近代中国侵略,无法得出英国和日本充当侵略中国急先锋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甲午战争后日本和英国对中国外贸总值百分比,没有体现英日的国际地位,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而不是商品输出,D项错误。1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西欧宗教改革的理解。“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材料反映了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世俗的权力应该高于教权。所以选D。13、A【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份材料有倾向性地将经济学家划为四类,说明当时决策层尚未正确认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的头脑,亟待突破,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当时经济学家对于计划与市场存在不同看法,说明照搬西方市场经济并未成为共识;C选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于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4、C【解析】

15世纪后期主要是新航路开辟,促使黄金大量流入欧洲,黄金成为主要货币,以西欧为中心世界贸易中心形成,①④正确;此时欧洲市场货币增多,不是紧缺,②错误;③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排除,选择C正确。15、D【解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自发组织,后由国家推广的农村改革形式。故D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属于国家主导,不属于农民的创作,排除A、B和C。故选D。16、B【解析】

中国境内同时出现和存在西方企业管理层级结构、日本企业管理层结构都是受外来侵略影响,同时还存在中国企业的关系网络,是中国社会传统的表现,由此体现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半殖民地色彩,故选B;表格内容和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无关,不能说明民族企业照搬外国管理模式,更无法体现对外国资本输出的抵制,排除ACD。故选B。17、B【解析】

根据材料“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虚构的美好”“口红效应”等词可知,经济危机的创伤让人们寻求精神上的慰藉,故B项符合题意。A项,“口红效应”不能说明第三产业的繁荣,故排除。C项,是对材料的误读,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材料并未体现现代艺术的发展,故排除。18、B【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的谈话及答记者问、对报馆杂志致函或题词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实质上是孙中山利用报馆杂志来宣传其民主革命思想,故B正确;孙中山掌握时代话语权的说法错误,排除A;民主共和观念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材料体现不出,排除C;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大众传媒的近代化,故D错误。19、C【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司马光抱着“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治史目的,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撰成《通志》八卷,送呈给宋英宗。英宗阅后大为赞赏,命司马光继续编述,并为他设置史局,让他自选编撰的助手,提供借阅宫廷藏书以及供应笔札等条件。宋神宗即位后,历时19年的撰述工作方告完成。神宗称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为《资治通鉴》,符合题意,因此C选项正确。汉代的司马迁因触怒汉武帝下狱受刑,他的《史记》在编撰过程中没有得到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A选项错误;唐代的刘知幾提倡“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他的《史通》在编撰过程中没有得到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B选项错误;清代的章学诚反对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学术研究当经世致用,他的《文史通义》在编撰过程中没有得到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0、B【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开芳宴图”反映了当时在社会中理想的家庭生活模式以及正统的道德伦理,这正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B选项正确;这并非经济发展的影响,A选项错误;C、D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B。21、C【解析】

“人们需要在社会中达到新的平等”“鉴于历史上的契约是以牺牲人的自由平等为代价的,所以要创立一种真正合法的契约来取代它”表明卢梭所提倡的“契约”,反映了追求平等的政治诉求,故C正确;不能说卢梭的“契约”精神是资产阶级法律学说的基石,排除A;卢梭思想符合天赋人权的精神,B错误;题中卢梭思想没有揭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D错误。22、D【解析】

据材料1937年8月可知,全民族抗战已经开始,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没收地主阶级土地之政策转变为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方针”,这有利于开创敌后抗战新局面,D正确;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而不是“中共全国性的土地纲领”,A说法有误;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而国民政府奉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故B与题意无关;全面抗战路线的核心是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C说法错误。【点睛】1937年8月的陕北洛川会议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的方针。23、B【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表示服从国民政府,改编工农红军,据此判断,应该是真的,故B项正确;A项错在“始终”,应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的目标是反对日本侵略”,排除C项;D项“格格不入”明显错误,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中共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联系所学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史实分析解答。24、B【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信息“禁止新中进士到主考官那里谢恩;又命令进士及第的人不得称春宫(主考官)为‘恩师’师门’,也不能自称‘门生’”,可知是为了避免新老官僚以恩师门生之名结成党派,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相权的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防止官员结党营私,没有涉及打击贵族特权利益,故C项错误;题干中宋太祖的措施对科举考试本身的公平公正性不起作用,故D项错误。故选B。25、A【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国外子公司数量及分布比例表在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的比例较平衡,这与英国传统殖民地的分布有关,A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法国、联邦德国刚刚复国和在废墟上重建,都致力于本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在国外投资比例较小,B、C错误;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美苏双方都争取亚非拉中间地带,尤其是美国,把拉美看作是自己的势力范围,加大拉美投资,故D错误。26、A【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十分推崇借鉴并发展了夏、商两代文明的西周礼乐制度,A选项正确;西周借鉴的先代文明中,不包括西周、东周或者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章,BCD三选项错误。27、B【解析】

宋代的理学强调社会责任感。材料中“文学作品……对爱国主题给予格外的重视”说明文学创作的风格受到理学的影响,故B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文人阶层重视抒发情感,排除A;材料说明的文学作品受到理学的影响,没有体现出统治集团推行重文轻武,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出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排除D。故选B。28、A【解析】

依据材料中“上海6000年”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至5300年,属于新石器时期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符合题意,因此A选项正确。西周分封实行于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之后,与材料信息不符,B选项错误;1291年正式设置上海县,与材料信息不符,C选项错误;上海筑城于1553年,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9、C【解析】

材料反映明代法律对监察官员的违法行为加重处罚,体现了监察体系内部的权力约束,目的是防止监察官员腐败,以有利于监察体系的正常运转。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监察官员的约束,降低了监察官员的政治地位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在实际效果上是否有效遏制腐败,且材料只提到监察官员,而非各级官员,B错误;材料中的个别规定无法证明古代监察体制成熟,D错误。故选C。30、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由世界联合体”指的是资本主义阵营,赫鲁晓夫嘴下的缺口是“柏林”寓意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欧洲的扩张,由此可知,欧洲处于对峙状态,故选B。德国分裂是美苏冷战的结果,而不是美苏的战略意图,排除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处于守势,排除C;北约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就已建立,排除D。【点睛】解答漫画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或漫画里的文字信息,而不仅仅是对漫画本身的解读。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特点:历史悠久,且持续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与文化因素联系密切;形式(类型)功能多样;有较明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支撑);建设总体上以政府(规划)为主;立足本身,但也借鉴学习。积极作用:逐渐满足民众生活需求(改善/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化)和社会进步;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创建和谐社会。(2)原因: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全球联系的增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相关理论在商周时期已经产生”可知体现的是历史悠久;根据材料“古代城市具有“城”和“市”的两重身份,但侧重政治、军事属性”可知体现的是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根据材料“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可知体现的是有较明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根据材料“市镇的广场以及其相邻建筑如牌坊,常常与当地的历史、风俗有密切联系”可知体现的是与文化因素联系密切;根据材料“新中国的城市和公共空间建设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偏好,历经波折,但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可知体现的是建设总体上以政府(规划)为主;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突出了广场、街道等传统方面,还顾及了社会弱势群体和邻里联谊等新兴需求,而且引入了社会资本和群体参与”可知体现的是立足本身,但也借鉴学习。作用:结合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特点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作用需要从满足民众生活需求、推动城市的发展、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创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原因:根据材料“早期古希腊城市规划思想中的几何学构图也重新出现,这些体现着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有力控制”、“19世纪以来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城市规模和数量急剧扩大,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空间问题”、“英美等国着重从美观舒适、卫生、精神文化等方面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近代以来欧洲国家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发展的原因需要从政治、经济及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如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全球联系的增强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等。32、(1)背景:革命根据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