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福建省福州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

“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

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

如果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

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

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

《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而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命"字通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就孔子来说,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天意”,这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知命”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不知命(《论语尧曰》)

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

A.当时的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小小的周国灭亡了商王国这一事实,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还未将“天命"与道德联系起来。

B.人类不能盲从命运,而要通过种种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周人的这个观念伴随其强大的统治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

C.尽管孔子认为“仁”是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人所具有的人性,但成为“仁人君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D.孔子所说的“知命”就是指人们既然无法控制自己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外部条件,那就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

A.人类所做的种种抉择有道德因素的参与,这会改变命运的走向,由此可见《易经》对命运的理解不完全是盲目的。

B.孔子对天命作出了重新解释,在《论语》中它不是政治天命而是个人天命,这也许是理解为何“仁"是孔子思想核心的基础。

C.冯友兰认为,“知命”的人当仁不让地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本身就意味着在表象上的成功

D.不同时代对天命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人们在对人与宇宙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由宇宙自然转为人类自身。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

A.自古穷通皆有定。(曹雪芹《红楼梦》)

B.天行有常,不为桀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C.我命在我不在天。(葛洪《抱朴子内篇》)

D.尽其在我,听其在天。(张天赋《水东舟中漫兴》)

(4)根据材料一,概述孔子对天命的理解与周人有何异同。(4分)

(5)假如你高中毕业后,受母校邀请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请根据这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围绕“学习和人生的态度"这一主题(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乡村杂景

茅盾

人到了乡下便像压紧的弹簧骤然放松了似的。

从矮小的窗洞望出去,天是好像大了许多,松啧啧的白云在深蓝色的天幕上轻轻飘着,好像更加平坦;远处有一簇树,却并不显得孤独;反射着太阳光的小河,桥下泊着一条“赤膊船”。

在乡下,人就觉得“大自然"像老朋友似的嘻开着笑嘴老在你门外徘徊——不,老实是“排闼直入”

住在都市的时候到公园里去走走,你也可以看见蓝天,白云,你也会暂时觉得这天,这云,比起三层楼窗洞里所见的天的一角,云的一抹;那时候,你也会暂时感到“大自然"张开了两臂在拥抱你了。但不知怎地,而且好像是“人工的”,——比方说

生长在农村,但在都市里长大,并且在都市里饱尝了“人间味";我每每感到都市人的气质是一个弱点,总想摆脱;然而到了乡村住下,静思默念

可以说有点爱乡村罢?

不错,有一点。并不是把乡村当作不动不变的“世外桃源”所以我爱。也不是因为都市“丑恶"。都市美和机械美我都赞美的。我爱的,是乡村的浓郁的“泥土气息”。不像都市那样歇斯底列,乡村是沉着的,执拗的,——而这,我称之为“泥土气息"。

让我们再回到农村的风景罢——

这里,绿油油的田野中间又有发亮的铁轨,从东方天边来,远得很,远得很,机关车拖着一长列的车厢,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说像爬虫,听得“喈”——的一声歇斯底列的口笛,立刻满月台的人像鬼迷了似的乱推乱撞,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片冲来了,又莽撞得很,可不是?然而在辽阔的田野中,它就像爬虫,怪妩媚的爬着,直到天边看不见,混失在绿野中。

晚间,这家伙按着钟点经过时,在夏夜的薄光下,爬得更慢了,你会代替它心焦。

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儿就听得她那吵闹的骚音,翅膀和尾巴看去都很分明。它来的时候总在上午,乡下人的莆屋顶刚刚袅起了白色的炊烟。戴着大箬笠穿了铁甲似的“蒲包衣"(蒲包衣乡下人夏天落田,都穿这特别的皮包衣,犹之雨天穿蓑衣或棕衣。),一点表情都没有。他们当然不会领受那“铁鸟”的好处,而且他们现在也还没吃过这“铁鸟"的亏。他们对于它淡漠得很

他们憎恨的,倒是那小河里的实在可怜相的小火轮。这应该说是一“伙”了,因为有烧煤的小火轮,——乡下人叫做“洋油轮船”,每天经过这小河(一家门上海话。一家子的意思。),放在大都市的码头上,谁也看它们不起。可是在乡下,扑剌剌地冲打那两岸的泥土。这所谓“浪头”,自然么小可怜,可是它们一天几次冲打那泥岸,已经够使岸那边的稻田感受威胁。大水的年头儿,小火轮一过,河水就会灌进田里。就在这一点

小石桥偏西的河道更加窄些,轮船到石桥口就要叫一声,仿佛官府喝道似的。而且你站在那石桥上就会看见小轮屁股后那两道白浪泛到齐岸半寸。要是那小轮是烧煤的,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逢到大水大旱年成就要了这一带的乡下人的命。乡下人憎恨小火轮不是盲目的没有理由的。

沿着铁轨来的“爬虫"怎样像蚊子的尖针似的嘴巴吮吸了农村的血,乡下人是理解不到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和乡村是无害亦无利,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他们也知道对付那水里的“土劣"的方法是开浚河道,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

刚才我不是说小石桥西首的河身特别窄么?在内地,往往隔开一个山头或是一条河就另是一个世界。这里的河身那么一窄,情形也就不同了。那边出产“土强盗”。这也是非常可怜相的“土强盗”,只有锄头和菜刀。可是他们却有一个“军师”。这“军师"又不是活人,而是一尊小小的泥菩萨。

这些“土强盗”不过十来人一帮。他们每逢要“开市”,大家就围住了这位泥菩萨军师磕头膜拜,嘴里念着他们的“经”,跟和尚的“法器"一样。末了,“土强盗”伙里的一位,——就宣言“今晚上到东南方有利”,于是大家就到东南方。“代言人”负了那泥菩萨到一家乡下人的门前,他的同伴们就动手。这份被光顾的人家照例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也不会有的,“土强盗"自然也知道,车里跳下四五人,都有手枪,那位负着泥菩萨的“代言人”就站在门角里,脸对着墙,一面念佛,一面拜,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

第二天,假使被绑的人家筹得了两块钱,就可以把肉起赎回。

据说这一宗派的“土"绑匪发源于温台(此处所谓“温台”,指浙江省旧温州府和台州府的辖区。),可是现在似乎别处也有了。而他们也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条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牛使牛性的时候,人却不会那么顽强抵抗。

(发表于《申报月刊》1933年8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

A.乡下人对小火轮的憎恨是因为它们会冲打泥岸,威胁到岸边的稻田,烧煤的小火轮还会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

B.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火车跑得慢,像爬虫一样。

C.一副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炮,只有锄头和菜刀,绑票还有一套所谓的“仪式”。

D.“土绑匪"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因为人不会像牛使牛性一样那么顽强抵抗。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

A.“喘着大气冲来了"怪妩媚地爬着”,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火车运行的不同状态。

B.“翘头"描写了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看飞机的动作,“一点表情都没有”表现出他们对飞机的“淡漠"。

C.《乡村杂景》运用生动而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从一个侧面叙写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村的情况。

D.都市里的“绑票”与乡下的“土绑票"完全不同,文章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土绑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

(3)茅盾认为文学必须与时代紧密结合,反应当时的社会现实。就本文而言,作者主要描绘了二十世纪初期乡村的哪些景象(4分)

(4)《乡村杂景》和下面《风景谈》的选段都在字里行间蕴含作者的情感倾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严肃,坚决,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曾开字天游。少好学,善属文。崇宁间登进士第,调真州司户,累迁国子司业,擢起居舍人,多所论驳,忤时相意,左迁太常少卿,责监大宁监盐井,匹马之官,奉诏驻潮阳招捕处寇,讫事,尽平群盗。复以中书舍人召,论:“车驾抚巡东南,重兵所聚,限以大江,其所窥伺者全蜀也。一失其防,陛下不得高枕而卧矣。愿择重臣与吴玠协力固护全蜀。”尝言:“太祖惩五季尾大不掉之患,畿甸屯营,周庐宿卫,领以三衙。今禁旅单弱,愿参旧制增补之。"帝悉嘉纳。时秦桧专主和议,开草国书,论之,不听,改兼侍郎。桧尝招开慰以温言,且曰:“主上虚执政以待。”开曰:“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桧曰:“若高丽之于本朝耳。”开曰:“主上以圣德登大位,臣民之所推戴,列圣之所听闻,尊主庇民,奈可自卑辱至此侍郎知故事,桧独不知耶?"他日,开又至政事堂,尚何言!公自取大名而去,如桧,母后、钦宗未复,诏侍从、台谏集议以闻。会枢密编修胡铨上封事,极称开,由是罢,实缘国事。”力请归。桧议夺职,同列以为不可。以病免,信于朋友。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其留南京,刘安世一见如旧,定交终身。故立朝遇事,师友渊源,固有所自云。

(选自《宋史曾开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

A.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B.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C.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D.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

A.进士第,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在殿试中根据成绩排名分为三甲(状元、榜眼、探花)。

B.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

C.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唐宋开始

D.三衙,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

A.曾开忠于职守,不因官小自卑。他在监理大宁监盐井时,不因官小而轻视职事,他尽心尽力,用了两年时间平定当地贼寇,

B.曾开深谋远虑,进言很有见地。他曾建议皇帝选择朝中居要职的大臣加强四川的边防,杜绝敌人的野心

C.曾开正气浩然,不与秦桧为伍。他敢于与秦桧做正面斗争,不同意向金国求和,曾开不为其所动,因此被贬知婺州。

D.曾开笃信好学,秉行儒家教义。他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与朋友交往守信用而闻名;在南京时,定下终身之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车驾抚巡东南,重兵所聚,限以大江,其所窥伺者全蜀也。

②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

(5)曾开官职并不算位高权重,为什么秦桧对他无计可施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诗词鉴赏(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水调歌头盟鸥①

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注]①此词作于辛弃疾被诬弹劾落职的第二年,此时四十二岁的辛弃疾正隐居在上饶带湖。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

A.上阕以首句中“甚爱"二字统摄,次句用“千丈翠奁开”之比喻,盛赞带湖景色之胜

B.下阕写鸥鸟“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们捕鱼时的情态。

C.词题为“盟鸥”,即与欧鸟结盟,相约为友。全词紧扣此题,召唤白鹤一起;下片写观赏鸥鸟,表达了词人的归隐之志。

D.辛弃疾擅长以典入词,但是此词却一改此风,并没有大量使用典故,情随景生,也体现了词人多样的创作手法。

(2)这首词和黄庭坚的诗《登快阁》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青年,强调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生逢盛世,我辈青年要开拓进取,强国有我,如《离骚》中的诗句:“,。"

(2)“微”字有丰富的内涵,有时形容轻微、微小,如《石钟山记》中“";有时形容语言含蓄精妙,如《屈原列传》中“其辞微”,如《陈情表》中“"。

(3)流行于宋代闽北地区的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许多诗人都留下了与此有关的诗文,如陆游“,”。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0分)

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的家乡在大丰。大丰是由长江和黄河入海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形成的,隶属江苏省盐城市,素有“黄海明珠"的美誉。如今。滩涂湿地在淤涨的同时,也让大丰拥有了①_____的生态旅游资源。

20世纪90年代,我到外地求学。在众多的美术种类中,我迷恋上了连环画并开始创作,我回到大丰工作,虽然暂时放下了画笔,在一位老画家的推荐下,我有幸得到了为大丰文化丛书绘制插图的机会。这是我第一次用线条讲述家乡的历史人物故事

后来,我到大丰日报社工作,成为一名记者,亲身感受大丰③_____的变化。在采访中,我了解到大丰多地在谋划发展旅游产业,一个个旅游景点悄然诞生。

这些年,大丰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大丰已经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中华麋鹿园、郁金香花海、梅花湾等数十个景区,每到四、五月,3000多亩郁金香含笑绽放,五彩缤纷的花朵在风中舞蹈,景区如同被打翻了的调色板,让人心醉神迷。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写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采用“无接触自助安检”模式进行安检,旅客不用与安检人员接触,只需将携带的物品放入CT安检设备,①_____。检查完成后,如果两种设备均未报警

在无接触自助安检中,毫米波人体检查设备以及CT安检设备扮演着重要角色。

毫米波属于电磁波的一种,其波长为1至10毫米,且毫米波频率非常高,毫米波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被广泛应用于物体探测领域。不过,探测距离短就是它的“硬伤"。相较于传统雷达数百千米乃至数千千米的探测距离比较,民用毫米波探测设备的探测距离很短,一般仅为几百米左右,只能用于近距目标探测。而安检正是毫米波“扬长避短”、施展本领的绝佳场景之一。

如果说在安检领域,毫米波人体检查设备只是“新人”,那么③_____。CT安检设备在工作时通常会分层成像,形成物体的三维图像。安检员在此基础上运用360度旋转判图、切片等功能,更准确地识别物品,缩短安检时间。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4分)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柳宗元认为“种树、育人、为官”都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荀子则认为,就可以掌握甚至改变自然的运行规律、法则,从而更好地掌握人类的命运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明确立场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福建省福州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

“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

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

如果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

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

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

《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而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命”字通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就孔子来说,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天意”,这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知命"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不知命(《论语尧曰》)

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

A.当时的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小小的周国灭亡了商王国这一事实,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还未将“天命”与道德联系起来。

B.人类不能盲从命运,而要通过种种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周人的这个观念伴随其强大的统治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

C.尽管孔子认为“仁"是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人所具有的人性,但成为“仁人君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D.孔子所说的“知命"就是指人们既然无法控制自己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外部条件,那就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

A.人类所做的种种抉择有道德因素的参与,这会改变命运的走向,由此可见《易经》对命运的理解不完全是盲目的。

B.孔子对天命作出了重新解释,在《论语》中它不是政治天命而是个人天命,这也许是理解为何“仁”是孔子思想核心的基础。

C.冯友兰认为,“知命"的人当仁不让地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本身就意味着在表象上的成功

D.不同时代对天命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人们在对人与宇宙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由宇宙自然转为人类自身。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

A.自古穷通皆有定。(曹雪芹《红楼梦》)

B.天行有常,不为桀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C.我命在我不在天。(葛洪《抱朴子内篇》)

D.尽其在我,听其在天。(张天赋《水东舟中漫兴》)

(4)根据材料一,概述孔子对天命的理解与周人有何异同。(4分)

(5)假如你高中毕业后,受母校邀请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请根据这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围绕“学习和人生的态度”这一主题(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A.“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错误,原文为“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可见他们心中是有天命的概念的选项曲解文意,也就没有了因果联系。

B.“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错,原文为“‘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是“中国北方"。

C.正确。

D.“那就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错误,原文有“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孔子所理解的“知命”除了不计成败,还包括竭尽己力。

故选C。

(2)C.“在表象上的成功"错,根据原文“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进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可知,这里的成功是道德层面的成功,不是世俗所说的外表上的成功。

故选C。

(3)材料二主要观点是人要知天命,即知道自己的使命,同时要竭尽全力去践行使命。

A.只强调了人之命运是固定的。与观点不一致。

B.是强调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与观点无关。

C.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天命的作用。与观点不一致。

D.是说凡事个人尽到最大努力,然后听凭命运安排。与观点一致。

故选D。

(4)同:

结合“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孔子……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可概括出,都认为天命自有主张,与道德相关。

异:

结合“周人取得了天命……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可概括出,周人认为天命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是人类群体的命运;

结合“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可概括出,孔子认为天命是个人使命,这一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的“仁"。

(5)结合“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可知,积极进取,相信自己,改变命运。

结合“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可知,心怀使命,学有所成,建功立业。

结合“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可知,摆正心态,无畏成败,全力以赴。

结合“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可知,提高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

答案:

(1)C

(2)C

(3)D

(4)同:都认为天命自有主张,与道德相关。异:①周人认为天命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是人类群体的命运。②孔子认为天命是个人使命,这一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的“仁”。

(5)①积极进取,相信自己,改变命运。②心怀使命,学有所成,建功立业。③摆正心态,无畏成败,全力以赴。④提高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

【点评】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乡村杂景

茅盾

人到了乡下便像压紧的弹簧骤然放松了似的。

从矮小的窗洞望出去,天是好像大了许多,松啧啧的白云在深蓝色的天幕上轻轻飘着,好像更加平坦;远处有一簇树,却并不显得孤独;反射着太阳光的小河,桥下泊着一条“赤膊船"。

在乡下,人就觉得“大自然”像老朋友似的嘻开着笑嘴老在你门外徘徊——不,老实是“排闼直入"

住在都市的时候到公园里去走走,你也可以看见蓝天,白云,你也会暂时觉得这天,这云,比起三层楼窗洞里所见的天的一角,云的一抹;那时候,你也会暂时感到“大自然”张开了两臂在拥抱你了。但不知怎地,而且好像是“人工的”,——比方说

生长在农村,但在都市里长大,并且在都市里饱尝了“人间味”;我每每感到都市人的气质是一个弱点,总想摆脱;然而到了乡村住下,静思默念

可以说有点爱乡村罢?

不错,有一点。并不是把乡村当作不动不变的“世外桃源"所以我爱。也不是因为都市“丑恶”。都市美和机械美我都赞美的。我爱的,是乡村的浓郁的“泥土气息"。不像都市那样歇斯底列,乡村是沉着的,执拗的,——而这,我称之为“泥土气息”。

让我们再回到农村的风景罢——

这里,绿油油的田野中间又有发亮的铁轨,从东方天边来,远得很,远得很,机关车拖着一长列的车厢,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说像爬虫,听得“喈"——的一声歇斯底列的口笛,立刻满月台的人像鬼迷了似的乱推乱撞,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片冲来了,又莽撞得很,可不是?然而在辽阔的田野中,它就像爬虫,怪妩媚的爬着,直到天边看不见,混失在绿野中。

晚间,这家伙按着钟点经过时,在夏夜的薄光下,爬得更慢了,你会代替它心焦。

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儿就听得她那吵闹的骚音,翅膀和尾巴看去都很分明。它来的时候总在上午,乡下人的莆屋顶刚刚袅起了白色的炊烟。戴着大箬笠穿了铁甲似的“蒲包衣”(蒲包衣乡下人夏天落田,都穿这特别的皮包衣,犹之雨天穿蓑衣或棕衣。),一点表情都没有。他们当然不会领受那“铁鸟"的好处,而且他们现在也还没吃过这“铁鸟”的亏。他们对于它淡漠得很

他们憎恨的,倒是那小河里的实在可怜相的小火轮。这应该说是一“伙"了,因为有烧煤的小火轮,——乡下人叫做“洋油轮船”,每天经过这小河(一家门上海话。一家子的意思。),放在大都市的码头上,谁也看它们不起。可是在乡下,扑剌剌地冲打那两岸的泥土。这所谓“浪头”,自然么小可怜,可是它们一天几次冲打那泥岸,已经够使岸那边的稻田感受威胁。大水的年头儿,小火轮一过,河水就会灌进田里。就在这一点

小石桥偏西的河道更加窄些,轮船到石桥口就要叫一声,仿佛官府喝道似的。而且你站在那石桥上就会看见小轮屁股后那两道白浪泛到齐岸半寸。要是那小轮是烧煤的,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逢到大水大旱年成就要了这一带的乡下人的命。乡下人憎恨小火轮不是盲目的没有理由的。

沿着铁轨来的“爬虫”怎样像蚊子的尖针似的嘴巴吮吸了农村的血,乡下人是理解不到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和乡村是无害亦无利,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他们也知道对付那水里的“土劣”的方法是开浚河道,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

刚才我不是说小石桥西首的河身特别窄么?在内地,往往隔开一个山头或是一条河就另是一个世界。这里的河身那么一窄,情形也就不同了。那边出产“土强盗"。这也是非常可怜相的“土强盗”,只有锄头和菜刀。可是他们却有一个“军师"。这“军师”又不是活人,而是一尊小小的泥菩萨。

这些“土强盗"不过十来人一帮。他们每逢要“开市”,大家就围住了这位泥菩萨军师磕头膜拜,嘴里念着他们的“经”,跟和尚的“法器”一样。末了,“土强盗"伙里的一位,——就宣言“今晚上到东南方有利”,于是大家就到东南方。“代言人"负了那泥菩萨到一家乡下人的门前,他的同伴们就动手。这份被光顾的人家照例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也不会有的,“土强盗”自然也知道,车里跳下四五人,都有手枪,那位负着泥菩萨的“代言人"就站在门角里,脸对着墙,一面念佛,一面拜,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

第二天,假使被绑的人家筹得了两块钱,就可以把肉起赎回。

据说这一宗派的“土”绑匪发源于温台(此处所谓“温台”,指浙江省旧温州府和台州府的辖区。),可是现在似乎别处也有了。而他们也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条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牛使牛性的时候,人却不会那么顽强抵抗。

(发表于《申报月刊》1933年8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

A.乡下人对小火轮的憎恨是因为它们会冲打泥岸,威胁到岸边的稻田,烧煤的小火轮还会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

B.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火车跑得慢,像爬虫一样。

C.一副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炮,只有锄头和菜刀,绑票还有一套所谓的“仪式"。

D.“土绑匪”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因为人不会像牛使牛性一样那么顽强抵抗。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

A.“喘着大气冲来了”“怪妩媚地爬着”,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火车运行的不同状态。

B.“翘头”描写了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看飞机的动作,“一点表情都没有"表现出他们对飞机的“淡漠”。

C.《乡村杂景》运用生动而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从一个侧面叙写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村的情况。

D.都市里的“绑票"与乡下的“土绑票”完全不同,文章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土绑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

(3)茅盾认为文学必须与时代紧密结合,反应当时的社会现实。就本文而言,作者主要描绘了二十世纪初期乡村的哪些景象(4分)

(4)《乡村杂景》和下面《风景谈》的选段都在字里行间蕴含作者的情感倾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严肃,坚决,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内容要点概括的能力。需要联系上下文,将与此有关的所有信息筛选出来,然后分层次整理,精练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倾向的分析能力。可以依据文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神态表情和行为动作的刻画、环境描写来分析。

【解答】(1)B.“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而在辽阔的田野中,火车跑得慢"分析错误。原文第二段描写内容为“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那时你觉得它快得很,又莽撞得很,可不是?然而在辽阔的田野中,开着短窗远远地看去,它就像爬虫,怪妩媚地爬着,爬着,直到天边看不见,消失在绿野中”,据此看出,这不是事实,只是人们的感受。

故选B。

(2)D.“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土绑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理解错误。第九段原文“住在都市里的人一听说‘绑票”就会想到那是一辆汽车,车里跳下四五人,都有手枪,疾风似的攫住了目的物就闪电似的走了。可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乡下‘土绑票’却完全不同,他们从容得很。他们还有‘仪式’。他们一进了‘泥菩萨军师"所指定的人家,那位负着泥菩萨的‘代言人’就站在门角里,脸对着墙,立刻把菩萨解下来供在墙角,一面念佛,一面拜,不敢有半分钟的停顿。直到同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可看出此处的描写是通过对比写出了乡下“土绑票"的特点。

故选D。

(3)景象:依据原文第二段“每天早晚两次,火车头拖着一长列的车厢,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可知,文章首先描绘了发亮的铁轨进入田野,火车从这里经过;再依据第四段“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可知,文章又写到了天空中“铁鸟”;依据第五段原文“他们憎恨的,倒是那小河里的实在可怜相的小火轮。这应该说是一‘伙’了,因为有烧煤的小火轮,也有柴油轮一一乡下人叫作‘洋油轮船’,每天经过这小河,相隔二三小时就听得那小石桥边有吱吱的叫声"可知,文章又写到了小火轮在小河中横冲直撞的景象。

反映的社会现实:依据第七段原文“沿着铁轨来的‘爬虫’怎样像蚊子的尖针似的嘴巴吮吸了农村的血,乡下人是理解不到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对乡村是无害亦无利的;剩下来,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士豪劣绅”可知,这些新事物的出现,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代表,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乡村的渗透以及乡下人的各种不适应,他们是不理解的。

据此可分析出,文章描绘了发亮的铁轨进入田野、天空中“铁鸟"飞过、小火轮在小河中横冲直撞的景象。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乡村的渗透以及乡下人的不适应。

景象:依据第八段原文“那边出产‘土强盗’。这也是非常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只有锄头和菜刀。可是他们却有一个‘军师’”可知,文章最后还写到了乡下“土强盗"对村民任意绑票勒索的景象。

反映的社会现实:依据倒数第二段原文“直到同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第二天,假使被绑的人家筹得了两块钱,就可以把人赎回”可知,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据此可分析出,文章还描绘了乡下“土强盗"对村民任意绑票勒索的景象,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故答案为:①文章描绘了发亮的铁轨进入田野、天空中“铁鸟”飞过、小火轮在小河中横冲直撞的景象。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乡村的渗透以及乡下人的不适应。②文章还描绘了乡下“土强盗"对村民任意绑票勒索的景象,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4)如“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和“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等比喻句,表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危害乡村的担忧。

如“乡下人憎恨小火轮不是盲目而没有理由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对乡村是无害亦无利的"等议论句,表达了人们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不适应;还比如“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表现了对乡下人深受压榨的同情,对官府压榨百姓的批判意味。

词语的使用上,如“他们每逢要‘开市’,大家就围住了这位泥菩萨军师磕头膜拜,嘴里念着他们的‘经’,有时还敲‘法器’,跟和尚的‘法器’一样"他们还有‘仪式’。他们一进了‘泥菩萨军师’所指定的人家,那位负着泥菩萨的‘代言人’就站在门角里”“他们也有他们的‘哲学’”,“开市”“代言人"仪式”“哲学"经”等“大词小用”,表达了对这些任意绑票勒索村民的“土强盗”的嘲讽,以及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故答案为:①如“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等比喻句,表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危害乡村的担忧。②如“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等议论句,表现了对乡下人深受压榨的同情,对官府压榨百姓的批判。③如“代言人"仪式”“哲学"等“大词小用”,表达了对这些“土强盗"的嘲讽。

《风景谈》:这段选文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对艺术作品的赞美、对军人形象的崇敬以及对民族精神的颂扬,字里行间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作者以“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氛围,透露出对北国清晨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喜爱。随后,“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更是用绚丽的色彩描绘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象,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喜爱之情。

对摄影艺术的赞美:作者提到“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通过照片上的小号兵形象,引发了对艺术作品的赞美,实际上也是对现实中美好事物的间接赞美,反映出作者对生活中美好瞬间的捕捉和珍视。

对军人形象的崇敬:文中对小号兵和荷枪战士的描写尤为生动,“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这些形容词不仅描绘了小号兵和战士的外在形象,更深刻地揭示了他们内在的精神品质。作者通过“犹如雕像一般”的比喻,强调了战士的坚毅与不屈,表达了对军人无私奉献、保家卫国精神的崇高敬意。

对民族精神的颂扬:“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这句话是全文情感的升华,作者将小号兵和战士视为民族精神的象征,他们的形象代表了整个民族的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这种情感倾向不仅是对个体的赞美,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颂扬。

答案:

(1)B

(2)D

(3)①文章描绘了发亮的铁轨进入田野、天空中“铁鸟”、飞过、小火轮在小河中横冲直撞的景象。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乡村的渗透以及乡下人的不适应。②文章还描绘了乡下“土强盗"对村民任意绑票勒索的景象,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4)《乡村杂景》:①如“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等比喻句,表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危害乡村的担忧。②如“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等议论句,表现了对乡下人深受压榨的同情,对官府压榨百姓的批判。③如“代言人”“仪式"哲学”等“大词小用”,表达了对这些“土强盗”的嘲讽。

《风景谈》:这段选文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对艺术作品的赞美、对军人形象的崇敬以及对民族精神的颂扬,字里行间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

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曾开字天游。少好学,善属文。崇宁间登进士第,调真州司户,累迁国子司业,擢起居舍人,多所论驳,忤时相意,左迁太常少卿,责监大宁监盐井,匹马之官,奉诏驻潮阳招捕处寇,讫事,尽平群盗。复以中书舍人召,论:“车驾抚巡东南,重兵所聚,限以大江,其所窥伺者全蜀也。一失其防,陛下不得高枕而卧矣。愿择重臣与吴玠协力固护全蜀。”尝言:“太祖惩五季尾大不掉之患,畿甸屯营,周庐宿卫,领以三衙。今禁旅单弱,愿参旧制增补之。"帝悉嘉纳。时秦桧专主和议,开草国书,论之,不听,改兼侍郎。桧尝招开慰以温言,且曰:“主上虚执政以待。”开曰:“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桧曰:“若高丽之于本朝耳。”开曰:“主上以圣德登大位,臣民之所推戴,列圣之所听闻,尊主庇民,奈可自卑辱至此侍郎知故事,桧独不知耶?"他日,开又至政事堂,尚何言!公自取大名而去,如桧,母后、钦宗未复,诏侍从、台谏集议以闻。会枢密编修胡铨上封事,极称开,由是罢,实缘国事。”力请归。桧议夺职,同列以为不可。以病免,信于朋友。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其留南京,刘安世一见如旧,定交终身。故立朝遇事,师友渊源,固有所自云。

(选自《宋史曾开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

A.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B.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C.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D.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

A.进士第,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在殿试中根据成绩排名分为三甲(状元、榜眼、探花)。

B.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

C.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唐宋开始

D.三衙,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

A.曾开忠于职守,不因官小自卑。他在监理大宁监盐井时,不因官小而轻视职事,他尽心尽力,用了两年时间平定当地贼寇,

B.曾开深谋远虑,进言很有见地。他曾建议皇帝选择朝中居要职的大臣加强四川的边防,杜绝敌人的野心

C.曾开正气浩然,不与秦桧为伍。他敢于与秦桧做正面斗争,不同意向金国求和,曾开不为其所动,因此被贬知婺州。

D.曾开笃信好学,秉行儒家教义。他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与朋友交往守信用而闻名;在南京时,定下终身之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车驾抚巡东南,重兵所聚,限以大江,其所窥伺者全蜀也。

②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

(5)曾开官职并不算位高权重,为什么秦桧对他无计可施请简要概括。(3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3)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解答】(1)句意:他守历阳时,跟从游酢学习,每天读《论语》,求之于文字的记载得不到时,就反过来向自己的内心寻求,每当有所领会,就快乐得忘记吃饭。“守"是动词,“守”的对象是“历阳”,故“守”与“历阳"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BD三项。

故选C。

(2)C.“……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所属各部的最高长官均以侍郎称之”错误,各部最高长官叫“尚书”,“侍郎”是副长官。

故选C。

(3)C.“秦桧曾对曾开软硬兼施,曾开不为其所动,因此被贬知婺州"错误,文中说的是“会枢密编修胡铨上封事,痛诋桧,极称开,由是罢,以宝文阁待制知婺州”,由此可知被贬婺州的应是胡铨,而非“曾开"。

故选C。

(4)①“抚巡”,巡视;“聚”,聚集;“限以大江”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大江限”,“以”,把,用;“江”,长江;“遽”,轻率;“犯”,进犯;“其”,代词,他们;“所窥伺者"是所字结构,要翻译成名词性,所希图的;“全”,整个。译文:皇帝车驾巡视东南地方,大军聚集之地,以长江为险阻,敌人不易轻率进犯,他们所希图的是整个四川。

②“争”,争执;“苟”,如果;“顾”,动词,回头看;“愿”,希望;“所以”,古今异义,用来……的;“事”,对付;“之”,结构助词,的。译文:儒者所争执的是义,如果是不符合道义的,即使是高官厚禄也不会回头看一看。希望听听用来对待敌人的礼节。

答案:

(1)C

(2)C

(3)C

(4)①皇帝车驾巡视东南地方,大军聚集之地,以长江为险阻,敌人不易轻率进犯,他们所希图的是整个四川。

②儒者所争执的是义,如果是不符合道义的,即使是高官厚禄也不会回头看一看。希望听听用来对待敌人的礼节。

参考译文:

曾开字天游。年轻时好学,善于做文章。崇宁年间进士及第,调任真州司户,多次升迁至国子司业,后又提升为起居舍人,代理中书舍人。宫中起草制书,有许多议论驳斥,违逆当权宰相的心意,降官为太常少卿,责令监督大宁监盐井,是个只有一匹马的小官,但并不因此而自卑。建炎初年,奉诏令驻潮阳招安捉拿虔州贼寇,事情完毕,于是让他去镇守虔州。过了二年,所有寇盗都讨平。又召还他任中书舍人,论述说:“皇帝车驾巡视东南地方,大军聚集之地,以长江为险阻,敌人不易轻率进犯,他们所希图的是整个四川。一旦失去那里的防卫,陛下就不能高枕而卧了。希望选择可倚重的大臣与吴玠合力巩固卫护整个蜀地。”曾经进言说:“太祖鉴于五代末年本末倒置指挥不灵的忧患,京城附近的驻军,比天下兵马多一倍,卫护皇宫的宿卫军,由三衙统领。现在禁军部队力量薄弱,希望参照从前的制度加以增补。"皇帝全都欣然采纳。当时秦桧专权主张和议,曾开起草国书,辨析了体制不正确,辩论这事,不听从,于是请求罢免,改兼侍读。秦桧曾经招曾开用温和的话安慰他,而且说:“主上空着执政的位子来等待你。”曾开说:“儒者所争执的是义,如果是不符合道义的,即使是高官厚禄也不会回头看一看。希望听听用来对待敌人的礼节。"秦桧说:“就像高丽对于本朝那样罢了。”曾开说:“主上凭借圣德登上皇位,是臣民推崇爱戴的,是各位圣人所听到的,你应当使兵强国富,尊崇君主庇护人民,怎么可以自卑自辱到这个地步,不是曾开所敢于听见的。"又引证古代道理来折服他。秦桧大怒说:“侍郎知古代的事,秦桧难道不知道吗?”又一天,曾开又到政事堂,问:“究竟怎么办?"秦桧说:“皇上心意已定,还说什么!你自管捞个大名声走了,像秦桧这样,只不过想要办成国家的事罢了。”然而还因为先帝灵柩没有归还,母后、钦宗没有回国,诏令侍从、台谏官集合讨论上报皇帝。适逢枢密编修官胡铨上密封奏章,痛斥秦桧,极力称扬曾开,因此而被罢免,以宝文阁待制为婺州知州。曾开说:“妄作议论,实在因为是国家大事。"极力请求还乡。秦桧提议夺职,同官认为不行。因病免官,闲居十多年。曾开孝顺友爱亲厚族人,对朋友守信用。他守历阳时,跟从游酢学习,每天读《论语》,求之于文字的记载得不到时,就反过来向自己的内心寻求,每当有所领会,就快乐得忘记吃饭。他留守南京时,和刘安世一见如故,定下终身之交。因此他在朝廷上遇到事故,面临大节考验却无法强迫他更改意志,师友的渊源,原本是他这样做的理由。

【点评】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二)古诗词鉴赏(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水调歌头盟鸥①

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注]①此词作于辛弃疾被诬弹劾落职的第二年,此时四十二岁的辛弃疾正隐居在上饶带湖。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

A.上阕以首句中“甚爱"二字统摄,次句用“千丈翠奁开”之比喻,盛赞带湖景色之胜

B.下阕写鸥鸟“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们捕鱼时的情态。

C.词题为“盟鸥”,即与欧鸟结盟,相约为友。全词紧扣此题,召唤白鹤一起;下片写观赏鸥鸟,表达了词人的归隐之志。

D.辛弃疾擅长以典入词,但是此词却一改此风,并没有大量使用典故,情随景生,也体现了词人多样的创作手法。

(2)这首词和黄庭坚的诗《登快阁》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C.“下片写观赏鸥鸟,饮酒自乐,表达了词人的归隐之志"不准确。“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中“不解"证明鸥鸟只知捕鱼,根本不能了解诗人内心所想,表达的并非归隐之志,而是自己落职闲居之后的苦闷心情。

故选C。

(2)辛弃疾在《水调歌头盟鸥》中,与鸥鸟结盟,把酒自乐,体现了其归隐的志向,表现出他追求心灵自由与宁静的情感;黄庭坚在《登快阁》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如“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体现了作者胸怀宽广,寄情山水的情怀。故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想要摆脱尘世纷扰、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感。

而辛词“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要作久居长栖之计了,词到此处完篇,对开首恰成回应。如果说上阕旨意全在不写之中写出,那么下阕则就是在委婉之中抒发了,天地之大,知己何在?孑然一身,情何以堪!虽有带湖美景,但纵是盟鸥,也不解已意,作者心绪可知了。可见,这首词表面是写优游之趣,闲适之情;分明是抒被迫隐居、不能用世的落寞之叹,孤愤之慨,足见丢官闲居后,壮志难酬的孤单、郁闷之情。黄诗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

答案:

(1)C

(2)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想要摆脱尘世纷扰、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感。不同点:《水调歌头盟鸥》还表达了词人的孤愤之情。词人在隐居中仍对世事难以忘怀,他在“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中,表达了对世事的感慨和对人世的无奈。而黄庭坚的《登快阁》则更多地表达了他超凡脱俗、旷达不羁的情感,以及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

译文:

带湖是我最爱的地方啊,放眼千丈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一片晶莹清澈。我闲居无事,手扶竹杖,脚穿麻鞋,徜徉湖畔,一日里竟然千百次绕湖徘徊。鸥鸟啊,你既和我缔结盟好之后,就应常来常往,不要再相疑猜。还有那白鹤在什么地方呢?请你也邀请它一起来。鸥鸟立于水边苍苔之上,时而拨动浮萍,时而排开绿藻,原来是在偷窥鱼儿,伺机而捕。可笑你只知盯住游鱼多么痴呆,却不懂我此时举杯的情怀。昔日这里是破败的池沼荒芜的山丘,今夜已是月色皎洁,清风徐来。人世间几度欢乐,几度悲哀?河东绿荫尚嫌稀少,还须把杨柳多多来栽。

赏析:

此词上阕以首句中“甚爱”二字统摄。次句用“千丈翠奁开"之比喻,盛赞带湖景色之胜,说明“甚爱”原因。放眼千丈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一片晶莹清澈。面对如此美景,难怪“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了。这是用夸张写法来说明“甚爱”程度,句格同杜诗“一日上树能千回":闲居无事,拄杖纳屦,徜徉湖畔,竟一日而千回。下面写因爱湖之“甚”,而及湖中之鸟,欲与这结盟为友——这是用的拟人法。“凡我"三句,是写对眼前鸥鸟之愿:希望既结盟好之后,就应常来常往,不要再相猜疑了。这里“莫相”之“相”,虽然关系双方,但实际只表词人绝无害鸟之心,望鸥鹭尽情栖游,无须担惊。《左传僖公九年》有这样记载:“齐盟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词里这几句格式,当为《左传》辞句套用,纯是散文句法。“白鹤"二句,是写对眼前鸥鸟之嘱:托其试将白鹤也一起邀来。由爱所见之鸥鹭,而兼及未见之白鹤,其“爱”更进一层。以上极写带湖之美及对带湖之爱,固然表露了词人摆脱了官场尔虞我诈的烦恼和明枪暗箭的惊恐以后心情之宁静,但在这宁静之中又透露出几分孤寂与无聊。试想,一个“壮岁旌旗拥万夫"(作者《鹧鸪天》中语)的沙场将帅,竟然落得终日与鸥鸟为伍,其心境之凄凉,可想而知。妙在词中表面上却与“愁”字无涉,全用轻松之笔,这大概就是词人后来所说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的手法。如此表达,意境更深一层。

过片紧承上阕遐想。作者一片赤诚,欲与鸥鸟结盟为友,然而鸥鸟是“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它们立于水边苍苔之上,时而拨动浮萍,时而排开绿藻,对词人的美意不理不睬。其意从下句“窥鱼笑汝痴计"中可以看出。原来他们“立苍苔”,“为有求鱼心,不是恋湖水”,与词人“同居而异梦”。专心“窥鱼,伺机而啄在词人看来,只是一种“痴计”,对此,他当然只能付之一“笑”了。这“笑”,既是对鸥鸟“何时忘却营营”的讽笑,也是叹自己竟无与无友。“多情却被无情恼"的苦笑。看来,鸥鸟亦并非词人知己,并不懂得词人离开官场之后此时的情怀,所以他怅然发出了“不解举吾怀”之叹。盟友纵在身旁,孤寂之心依旧,无人能释分毫。可见,词人所举之杯,根本不能为永结盟好作贺,只能浇胸中块垒罢了。虽然人们常说“举杯浇愁愁更愁”,但词人并没有被愁所压倒。“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他从自己新居的今昔变化中,似乎悟出了社会沧桑和个人沉浮的哲理——“人世几欢哀"。词人本是心情郁闷,却故作看破红尘、世态炎良。变得益发旷达开朗,因而对隐居之所带湖也更加喜爱了。“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要作久居长栖之计了。词到此处完篇,对开首恰成回应。

如果说上阕旨意全在不写之中写出,那么下阕则就是在委婉之中抒发了。然而其语愈缓,其愈切,感情愈发强烈,较上阕又进一层。天地之大,知己难寻;孑然一身,情何以堪!虽有带湖美景,但纵是盟鸥,也不解已意,作者心绪可知了。可见,这首词表面是写优游之趣,闲适之情;分明是抒被迫隐居、不能用世的落寞之叹,孤愤之慨。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细玩稼轩此作,确有“不言言之”之妙。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