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区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_第1页
建阳区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_第2页
建阳区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_第3页
建阳区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_第4页
建阳区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阳区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2022八下·建阳期中)根据语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自由的诗歌世界饱含人们的沉浮情思。《关雎》中的“,”,写出了主人公日日夜夜思念意中人的追求之苦;《子衿》中的“,_____________”,展现了女子在城楼上久候恋人不至的心烦意乱;《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体现了王勃以超时空的豁达心态劝慰友人的真挚情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借欲渡无舟抒发有心出仕,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之情;《小石潭记》中的“寂寥无人,,”,抒发了柳宗元因遭贬而无心同人畅游美景的悲伤凄情。

【答案】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2句由提示语“主人公日日夜夜思念意中人的追求之苦”得出,“寤寐"上面的“宀”表示房屋,下面左边的“爿"是床的象形,右边的“吾和未”表读音,不要写错;3、4句由提示语“女子在城楼上久候恋人不至的心烦意乱"得出诗句,“兮”的下面是“丂"不要写出“亏”,“阙"不要写出“阕”;5、6句由提示语“以超时空的豁达心态劝慰友人的真挚情谊"得出,“己”不要写成“已、巳”,“涯”不要写出“崖";7、8句由提示语“借欲渡无舟抒发有心出仕,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之情”得出诗句,“济"不要写出“计、寄”,“楫"不要写出“揖”“缉”,“端”不要写出“瑞"揣”;9、10句填下句,“凄"不要写出“萋”,"悄“不要写出“俏、稍”,“怆"的右边不要写出“仑”,“邃"中的“遂”不要掉了上面的“丷"。

故答案为:1、求之不得;2、寤寐思服;3、挑兮达兮;4、在城阙兮;5、海内存知己;6、天涯若比邻;7、欲济无舟楫;8、端居耻圣明;9、凄神寒骨;10、悄怆幽邃。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理解性默写首先要审清题目,题目中会出现许多限制语和重要提示语,要认真阅读,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准确理解;其次准确理解句意,特别要注意区分意思相近的句子;最后准确识记,认真书写,不要写错别字,不要添字漏字,不要潦草不清晰。

2.(2022八下·建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中国文艺有悠久深厚的历史,形成了言简意赅_____________、凝练节制、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等美学旨趣,在世界文艺之林甲。今天的创作者在讲述中国故事的乙中,应该丙,看到鲜明的中华文化biàn识度。这种审美旨趣难道是我们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底气?

(1)为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为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

①(A.gāiB.hài)②(A.辩B.辨)

(2)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

甲(A.独树一帜B.独具匠心)乙(A.里程B.过程)

(3)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将这种独一无二的审美旨趣充分传达出来②深入传统宝库

③让人看到庄重典雅又妙趣横生的文艺风貌④汲取审美养分

A.①③②④B.①④③②C.②④①③D.③②④①

(4)文中画直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完整地写出正确的句子。

【答案】(1)A;B

(2)A;B

(3)C

(4)这种审美旨趣难道不是我们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底气?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近义词;句子排序;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⑴第一个:这个字容易和“骸、孩、骇”的音相混,第二个:用“辡"作声旁的字有“辩、辨、瓣、辫”这几个常见字,它们的区别就在中间的形旁,辩论、争辩要用语言,所以中间是“讠”,分辨、辨认、辨别、明辨,都是要判别、区分,所以中间是“刀”的变体,“辫"的本义是把头发分股编成的带状物,所以中间是“纟”,而“瓣"的本义是瓜类的籽,所以中间是“瓜”。

⑵独树一帜的意思是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独具匠心的意思是巧妙的心思,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多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故选独树一帜;里程的意思是行程,比喻过程;过程的意思是:事物发展或事情进行的经过,进程,这里偏重于经过,故选过程。

⑶前面句子说讲述中国故事,此句接着说应该怎么作,分析4个句子,我们发现“深入传统宝库"和“吸取审美养分”有先后关系,先深入,再吸取,第1句说这样作的结果“充分传达出来”,“传达出来”才看得见,所以4个句子有先后关系。

⑷这句话是表达上有逻辑错误。一般来说,反问句是无疑而问,不须回答,答案已包含在问句中,肯定的反问表否定,否定的反问表肯定。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这种审美旨趣是我们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底气,所以应该用否定的反问。

故答案为:⑴A;B

⑵A;B

⑶C

⑷这种审美旨趣难道不是我们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底气?

【点评】⑴本题考查汉字的准确书写。汉字里许多字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读音,一部分表示意义,我们理解了词义,就不容易写错别字了。

⑵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辨析近义词可以从不同的语素入手区分,可以从词义的轻重角度辨析,还可以从搭配角度比较,可以从词义范围的大小来辨析;还可以从词语的感彩角度辨析;还可以词性角度。但最重要的辨析还是要和具体的语境相联系。

⑶本题考查排序。排序实际上是语言的连贯。语言要连贯,一段话前后要统一,要注意有合理的顺序,要恰当使用关联词、提示语或过渡句,使衔接过渡自然,要注意表述角度一致。排序题的答题思路是:通读——排序——试读——微调,要确保话题的一致,注意句子的合理顺序,抓关键句、起始句、结尾句、总结句,注意关联词语,注意前后照应。

⑷本题考查对语病的分析,常见的语病有:句式杂糅、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成分赘余、语序不当等,平时学习时要注意整理归类辨析。

二、阅读(70分)

(2022八下·建阳期中)阅读下面诗作,完成问题。

【甲】

式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乙】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以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典范。

B.甲诗“式微式微”是运用反复的手法,在反复中强调天气不好,不宜劳动。

C.乙诗是诗人被贬后看到下层人民贫困生活,有感而发,写下的慷慨激愤之作。

D.乙诗的开篇写自然现象,其实意在提醒最高统治者应普降恩泽,施惠于民。

4.两首诗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贫苦人民的生活,甲诗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乙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一首加以赏析。

【答案】3.B

4.①甲诗运用无疑故作有疑的设问修辞,强化了语言效果,引人注意地表达出受役人民的愤懑苦痛;或②乙诗运用夸张的修辞,写出妻子儿女艰苦困顿的形象,体现了边海人民恶劣的生活环境,流露出诗人对劳苦大众的怜悯、对当权者的不满。(合理即可)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2)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诗句。答题格式:什么修辞+作用+具体语境内容。设问的答题格式是运用设问的修辞,提出什么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什么的特点;夸张修辞的答题格式是运用夸张修辞,突出表现什么情感,强调什么特点。

3.A:“胡不归"就是为什么不回家?“胡为乎中露”就是为什么还在露水中,就是疑问质问,直抒胸臆,故正确;B:式微“式是语气助词,微是昏暗,式微的意思就是天黑了,以反复手法,天黑了盼望在外服役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而不是说天气不好不宜劳动,故错误;C:乙诗是诗人在曹丕篡汉后被贬到贫困的海边,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的环境中,看到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故正确;D:乙诗开篇说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是衬托边海民的"剧哉”,也是提醒统治者应普降恩泽,故正确。

故答案为:B

4.甲是“胡不归"和“胡为乎露中”“胡为乎泥中"是设问修辞,设问的作用就是强调。引人注意引人思考;乙诗中妻子儿女像禽兽一样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间,这是夸张,夸张就是夸大其词,目的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引起联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故答案为:①甲诗运用无疑故作有疑的设问修辞,强化了语言效果,引人注意地表达出受役人民的愤懑苦痛;或②乙诗运用夸张的修辞,写出妻子儿女艰苦困顿的形象,体现了边海人民恶劣的生活环境,流露出诗人对劳苦大众的怜悯、对当权者的不满。(合理即可)

(2022八下·建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选自清代姚鼐《登泰山记》)

【注释】①徂徕(cúlái殂来):山名,在泰安东南四十里;②磴(dènɡ):石阶

5.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余始循以入循:

②遂至其巅巅:

③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居: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B.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C.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D.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②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8.本文和《小石潭记》一样都是描绘山水美景的名篇,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其抒发的情感与《小石潭记》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案】5.沿着;山顶;停留

6.B

7.①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地方。

②山路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不可登。

8.本文叙述了作者冬日登泰山的经过及在山顶见到的美丽景色;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而《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2)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情感的把握与理解。文言文内容的把握须逐段读懂,然后进行归纳。情感的把握可以关注题目、语句的含义,抓抒情议论句,抓结尾句,并联系文章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

【附参考译文】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中溪)。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黄岘xiàn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5.第1句意思是我开始沿着中谷进去;第2句意思是就到了泰山的山巅;第3句意思是在半山腰停留的云雾像舞动的飘带。

故答案为:1、沿着;2、山顶;3、停留

6.这句话的意思是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

故答案为:B

7.第1句:者:表句中停顿,不译,谓:称,之:代指东谷,余:我,至:到;第2句:道:道路,迷雾:弥漫着云雾,冰冻:添主语,路上。

故答案为:①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地方。

②山路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不可登。

8.本文写自己冬天从中谷登泰山的经过和山顶见到的美景,字里行间透出的是对大好河山的喜爱赞美,《小石潭记》写自己和友人发现小石潭及见到的小石潭的风光,字里行间透出的是作者在贬谪生活中的凄凉孤寂。

故答案为:本文叙述了作者冬日登泰山的经过及在山顶见到的美丽景色;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而《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2022八下·建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三沙岛上抗风桐

①三沙之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这里的碧海蓝天,也不是这里的海鸟白沙,而是一种树,一种深深扎根海岛的常绿乔木,它叫抗风桐。

②第一天,好友老冯热情地领着我们来到海边喝茶。这是一片林荫,炙热的阳光和强烈的紫外线被挡住了,我坐在藤椅上,海风吹过,心中无比惬意。我打量着四周,却发现这片树林与以往见到的都不一样,它们叶子并不浓密,树冠连成一片,树干挺拔向上。

③“它们叫抗风桐,”老冯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根系发达,枝干粗大,台风也奈何不了它们!"老冯告诉我,2013年9月底,风力超过15级的强台风“蝴蝶”登陆三沙,岛上的椰子树、木麻黄、土枇杷等,有的被拦腰折断,还有的已然踪影全无,唯有抗风桐在台风中傲然挺立。虽然有的枝干折断,但这些掉在地上的枝干却在不久后又长出了新根,发出了嫩绿的新芽,成了抗风桐的“新生代"。

④听了老冯的介绍,我不禁对眼前的抗风桐肃然起敬。我想,它正是以这样伟岸的身躯、粗壮的枝干,护卫着南海星罗棋布的岛屿与礁盘;正是以这样纵横交错的根系,任凭砂岩的坚硬,任凭海水的侵蚀,任凭高温的烘烤,造就的倔强与从容。

⑤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乘坐冲锋舟从永兴岛来到赵述岛。一到赵述岛码头,渔民符名友热情地迎接我们。他带我们来到一排树前,便停了下来。我一看——抗风桐!

⑥当初,符名友的爷爷响应国家开发海岛的号召来到赵述岛,那时这里还是一座荒岛。渔民的渔船是小小的木帆船,稍有风浪便不敢出海。改革开放后,政府为渔民修建了码头,帮助渔民贷款购置了排水量很大的渔船,渔民的日子渐渐好起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渔民们拆旧房建新房,全岛48户渔民,家家都住上了新屋。海岛周边的海堤用钢筋水泥加固了,道路也拓宽了。岛上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种上了一排排、一片片的椰子树、木瓜、榄仁和抗风桐。

⑦符名友如数家珍般讲述着他们渔村的历史与变化,一束阳光穿过抗风桐的枝叶,正好打在他胸前的党徽上,格外明亮,分外醒目。

⑧边上的渔民告诉我,符名友今年46岁,14岁时就跟着爷爷的脚步,从老家琼海迁到了赵述岛,已在岛上工作生活了32年。三沙的人,出海如同出征,保家就是卫国。符名友不仅是一位渔民,还是南海前哨一名耕海守海的警民联防志愿者。一直以来,经常有特工装扮成渔民驾船来西沙海域“捕鱼”。符名友对海上情况时刻关注和警惕,只要发现异常,不管白天黑夜,不怕风高浪急,就立刻向派出所报告。2019年7月1日,他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⑨在赵述岛,像符名友一样的共产党员共有11人,他们个个都是“抗风桐”,他们党支部就是一片“抗风桐林”。

⑩将要离开的第三天,我心中萌发了一种难以名状的眷恋。这天一早,朝霞下的抗风桐林就像覆盖上了一层金光。抚摸着抗风桐伟岸的身躯,我心中充满了仰望和崇敬。它不畏强暴,台风刮不倒;它不怕艰苦,贫瘠砂岩把根扎;它自强不息,折断枝叶还发芽;它无私奉献,甘洒绿荫护岛礁。

抗风桐,我心中的英雄树。

(《人民日报》(2021年05月06日20版)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沙岛上抗风桐"既是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B.第③段写岛上椰子树、榄仁等树木的遭遇,意在突出三沙岛环境恶劣。

C.像符名友一样生活在南海诸岛的渔民,自觉担负起了耕海守海的义务。

D.本文与茅盾的《白杨礼赞》均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主题。

10.第⑧段以“边上的渔民”的视角叙述了符名友的事迹,有什么效果?

11.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正是以这样纵横交错的根系,任凭砂岩的坚硬,任凭海水的侵蚀,任凭高温的烘烤,造就的倔强与从容。(赏析句子的修辞手法)

②......种上了一排排、一片片的椰子树、木瓜、榄仁和抗风桐。(赏析加点词)

12.第⑦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3.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抗风桐,我心中的英雄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9.B

10.以旁人的口吻叙述,勾勒出符名友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他热爱海岛坚守海岛的共产党员形象,这使得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11.①运用排比的手法,描写了生长环境恶劣却依旧扎根坚守的抗风桐,体现了抗风桐的顽强与无私,表达了“我”对抗风桐的喜爱与敬佩。

②连用两个数量词,说明岛上树木数量之多,表明渔村变化之大。

12.①承接上文;②为下文叙述符名友先进事迹(生活经历)作铺垫;③突出符名友的党员身份;④为下文作者的赞叹蓄势。(任选两点即可)

13.①抗风桐枝干粗壮、根系发达,有极强的抗风性,守护着海岛;②抗风桐有着坚强从容、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③抗风桐象征着坚守着祖国海疆的渔民和海岛上的共产党员(党支部)。(合理即可)

【知识点】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文章过渡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2)本题考查对侧面描写及作用的理解与掌握。侧面描写是指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出描写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作用:使人物或事物更加突出,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3)本题考查从排比修辞角度和词语角度对语句的品析。排比修辞角度答题格式:用了排比的修辞+有力写出了什么事物(人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什么情感;从词语角度:什么词语+写出什么特点或内容+表达什么情感。

(4)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理解与分析。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看,同时,段落的作用要关注段落的位置,开头一般是总领全文,照应标题,开篇点题,引读者,内容上,概括具体内容;中间一般是承上启下,照应标题或前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内容上表达情感,点明中心;结尾段,总结全文,照应标题,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内容上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5)本题考查对结尾段落的理解与分析。结尾段一般有如下作用:总结全文,照应标题,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内容上点明中心,升华主题。要结合文段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尽量不说大包围圈地套话。

9.A:本文的标题既是本文的写作对象,也是线索,正确;B:第3段写强台风登陆三沙,岛上的椰子树、木麻黄、土枇杷都被拦腰折断,可是抗风桐却傲然挺立,这是对比,突出抗风桐的不畏风暴,故B句说法错误;C:第8段说"三沙的人,出海如同出征,保家就是卫国“__________________,故正确;D:本文就是用了托物言志和象征的手法,与《白杨礼赞》所用手法一样,故正确。

故答案为:B

10.侧面描写是指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出描写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以”边上渔民“的视角叙述符名友的事迹,这就是侧面描写,除了真实可信,还能更加突出人物和主题。

故答案为:以旁人的口吻叙述,勾勒出符名友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他热爱海岛坚守海岛的共产党员形象,这使得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11.第1句三个"任凭“即相同的句式,并列排在一起,就是排比的修辞,砂岩、海水、高温是抗风桐生活的环境,植物生活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体现抗风桐的顽强从容,表达作者对抗风桐的赞扬和敬佩;第2句”一排排、一片片“是数量上的多,用以对比说明岛上变化大。

故答案为:①运用排比的手法,描写了生长环境恶劣却依旧扎根坚守的抗风桐,体现了抗风桐的顽强与无私,表达了“我"对抗风桐的喜爱与敬佩。

②连用两个数量词,说明岛上树木数量之多,表明渔村变化之大。

12.第7段是中间段,所以我们应考虑是否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的第5、6段写我们道赵述岛参观,渔民符名友当向导,给我们介绍赵述岛的变化,第7段第一个逗号句”符名友如数家珍般讲述着他们渔村的历史与变化“就是对第6段的总结,那就是承上,后半句"一束阳光穿过抗风桐的枝叶,正好打在他胸前的党徽上,格外明亮,分外醒目。“特写突出抗风桐和党徽,就是对第8段的开启,第8段时介绍符名友,所以结构上第7段是承上启下,而且巧妙地将抗风桐与人物连在一起。

故答案为:①承接上文;②为下文叙述符名友先进事迹(生活经历)作铺垫;③突出符名友的党员身份;④为下文作者的赞叹蓄势。(任选两点即可)

13.抗风桐是本文要讴歌地对象,它根系发达,枝干粗大,抗台风,护卫着南海星罗棋布的岛屿与礁盘,(第2、4段地介绍),第4段还谈到它地倔强与从容,还有南海诸岛的人们”出海如同出征,保家就是卫国,他们不仅是一位渔民,还是南海前哨一名耕海守海的警民联防志愿者”,有他们“甘洒绿荫护岛礁”就是南海诸岛的“抗风桐"作者在这里树和人合二为一,托物言志,所以是英雄树。点明中心,抒发对抗风桐的赞美敬佩之情。

故答案为:①抗风桐枝干粗壮、根系发达,有极强的抗风性,守护着海岛;②抗风桐有着坚强从容、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③抗风桐象征着坚守着祖国海疆的渔民和海岛上的共产党员(党支部)。(合理即可)

(2022八下·建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生命与气候

①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主要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马上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②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到处都是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所以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③但是,植物进行了还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汲取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④动物又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兴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局部地区酷热而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⑤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逝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时机再次还击,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⑥过去约4000万年来,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总算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⑦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使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⑧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合适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14.以下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

A.植物越开展,地球温度越高;动物越开展,地球温度越低

B.动物和植物均衡开展,就能使地球预防温室效应和严寒期

C.青草比森林保存的二氧化碳多,所以草地生态系统比森林生态系统含碳量还多

D.“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大片森林消逝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

15.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

16.“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7.结合本文,你能联想到当今人类关注的什么问题?面对这个问题,人类应该怎么办?

【答案】14.B

15.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或者“气候是由两大生命系统的斗争决定的。";“动物占上风,地球产生温室效应”;“植物占上风,地球进入严寒期")

16.①列数字、作比较,②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动物行为对植被破坏造成的巨大影响。

17.①温室效应问题(或:“生态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开展问题"等);②人类必须操纵自身的行为,积极自觉参与对环境的调节,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展。(合理即可得分)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列数字;作比较;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点评】(1)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材料中信息的筛选重在读懂内容,细心寻找,稍加整合。步骤:细读题干,确定答题方向;略读材料,把握每则材料内容;细读材料,各个击破,逐个审准材料并提取答题关键点。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步骤是第一审清题干,明确答题方向,第二根据题干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用摘录法、归纳法、合并法或自拟法进行概括,第三整理答题,第四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完整。

(3)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的理解与分析。注意答题格式,作比较:把什么和什么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什么特征,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科学准确的说明什么的什么特征,使说明更加准确、直观,更有说服力。

(4)本题考查谈观点看法。谈观点看法不要脱离文本,要再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表明自己的观点,再从原文出发联系现实谈看法,需要精心组织语言,完整表达。

14.A:第1段说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故这里说反了,错误;B:第1段最后一句话说“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就是这个意思,故正确;C:第5段说“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不是青草,故错误;D:第2段说“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第3段说“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可知森林出现在“寒武纪”之后,故错。

故答案为:B

15.第1段总说气候由动植物斗争决定,第2段,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动物增多,气候温暖,第3段植物还击地球进入严寒期;第4段动物还击,由恢复温室效应,第5段植物再次还击,碳降低,第6段,地球进入冰川期,第7段人类活动,温室效应再次出现,第8段总结。

故答案为: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或者“气候是由两大生命系统的斗争决定的。";“动物占上风,地球产生温室效应”;“植物占上风,地球进入严寒期")

16.3是具体数字,故是列数字,“高达”就是没有呼吸和有呼吸的比较,故是作比较。“它们"指前句的白蚁和恐龙,所以这句是说动物对植物的影响。

故答案为:①列数字、作比较,②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动物行为对植被破坏造成的巨大影响。

17.第1段末句“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第4段末句“又恢复了温室效应”,第7段末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可见人类当今应关注的是温室效应;第二问,结合本文谈怎么办,第7段句子“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告诉我们要约束自己的行为,第8段有句子“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告诉我们要主动参与。

故答案为:①温室效应问题(或:“生态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开展问题”等);②人类必须操纵自身的行为,积极自觉参与对环境的调节,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展。(合理即可得分)

(2022八下·建阳期中)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阅读内容愈加丰富、方式也日益多元化,当碎片化的时间成为互联网争夺的重点后,用耳朵代替眼睛,正在让阅读有了更多可能。

【材料二】

观点一:听书学知识是个伪命题。一方面,听的效率太低。研究表明,人类接收的83%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达成的,听只是其十分之一,另一方面,听书未必是适宜的学习方式。

——中国日报网

观点二:我们“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起到的作用是啥?是帮助你高效地知道这本书的存在,和它的精髓所在,帮助你自己再去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所以,听书只是一个起点,而不是一个终点。

——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

【材料三】2020年春节期间,面对疫情,有声阅读媒介平台在传递疫情消息、科普知识、防护指南等方面,极大程度地保证高效性和专业性。

——刺猬公社《疫情之下,40万人免费听书,1.2亿人参与抗疫主题直播》

18.下列对三则材料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研究,人类可以通过视觉接收83%的信息。

B.听书效率太低,又不利于思考。因此,听书学知识是个伪命题,没有推广的价值。

C.罗振宇与中国日报网发表的观点从正反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听书"这一阅读方式。

D.刺猬公社发表的文章标题,用数字可突出听书的人数之多以及在疫情下的作用之大。

19.结合【材料一】的阅读数据,从年龄结构分析听书的情况。

20.如果要将上述三则材料放入关于“互联网时代阅读形式探究”的主题活动里,你会选择下列哪项作为标题?请选择并简述理由。

A.碎片化时代,耳朵与眼睛的一场大战B.“听"与“读”,是无需分离的朋友

【答案】18.B

19.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相对最高。(合理即可得分)

20.答案一:选A,A用拟人的手法,用“大战"暗示“听书”已经成为新的阅读方式,有可能代替原本纸质阅读的形式。(合理即可得分)

答案二:选B,B用比喻的手法,将“听"与“读”的关系比为朋友,点明他“听书"与“读书”并不矛盾,只要合理地看待与运用两者就好。(合理即可得分)

【知识点】图表信息;材料探究;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材料中信息的筛选重在读懂内容,细心寻找,稍加整合。步骤:细读题干,确定答题方向;略读材料,把握每则材料内容;细读材料,各个击破,逐个审准材料并提取答题关键点。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答题顺序是:观察图表,分析理解,归纳概括,文字表达。不要遗漏信息,不要推断错误,不要出现具体数字,要用"绝大多数、多数、大部分、极少部分“等词语。

(3)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与拟写。步骤是,第一要明确标题的含义,即标题中词语的含义、概括的内容、点明的对象;第二拆解标题,确定题目关键字,第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深层含义:一看是否运用修辞,二看是否双关,三看是否象征,四看内容,五看作者情感,六看线索;第四提炼整合答案。答题格式:表层含义(本文、文章内容等)+深层含义(情感,主题等).

18.A:材料二中的观点,正确;B:材料三说到了有声阅读的好处,故材料二的观点“听书学知识是个伪命题”不准确,听书有推广价值,故错误;C:材料二就是对听书优劣的分析,故正确;D:正确。

故答案为:B

19.材料一是个柱状图,从柱子的高低我们可知14-17岁听书率最高,当然是相对而言的。

故答案为: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相对最高。(合理即可得分)

20.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拟标题的时候要考虑吸引读者的眼球,也就是尽可能的新颖,尽可能的概括文章的内容。两个标题能看出两片给文章的偏好是不相同的:第1个标题:眼睛代表看,耳朵代表听,大战表明听有可能取代看,第2个标题,用比喻,点明听读不矛盾,可以作朋友,所以,选哪个标题看各自活动的目的,表述清楚则可。

故答案为:选A,A用拟人的手法,用“大战"暗示“听书”已经成为新的阅读方式,有可能代替原本纸质阅读的形式。(合理即可得分)

选B,B用比喻的手法,将“听"与“读”的关系比为朋友,点明他“听书"与“读书”并不矛盾,只要合理地看待与运用两者就好。(合理即可得分)

(2022八下·建阳期中)名著阅读,完成问题。

21.“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于他的理想的人物。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他成功了。"这段话中的“他”指的是,他与儿子的来往书信被他的家人辑录为《》,他在书信中分别从、、艺术等方面对儿子进行了指导。

22.在《傅雷家书》中除傅雷和傅聪之外,母亲朱梅馥也令人印象深刻。从她写给儿子的信和傅雷的描述中可见,朱梅馥是一位的母亲(提示:人物形象)。

【答案】21.傅雷;《傅雷家书》;做人;生活

22.正直隐忍、温和慈爱、有较高艺术文学修养、因材施教等。(合理即可得分)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傅雷家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名著的作家作品的识记,课文中名著导读部分的名著作朝代或国籍、主要人物、典型情节、事件要记清,不要张冠李戴,不要写错别字。

(2)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形象特征的理解与概括。概括人物形象需要“瞻前顾后”,联系全文进行比较,全面分析,不能只看一处。评价人物要客观、全面,名著阅读一定要真阅读,平时也要适当练题。

21.由“家教”“培养儿子"这些词语可知是《傅雷家书》,“他”就是傅雷,他培养儿子在做人、生活、艺术等方面要成为有用之人。

故答案为:傅雷;《傅雷家书》;做人;生活

22.傅雷家书中的母亲就是傅雷的妻子朱梅馥,我们摘引一些书信来看母亲的性格:“我既是你妈妈,我们是体戚相关的骨肉,不得不要唠叨几句,加以规劝。"对于你的感情问题,我向来不参加任何意见,觉得你各方面都在进步,你是聪明人,自会觉悟的。”“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第一句既慈也严,第二句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解决,第三句教育孩子要有建树,要坚强,由此我们可知朱梅馥是一位正直、慈爱、温柔的母亲,她修养较高,能因材施教,儿子的成长,她功不可没。

故答案为:正直隐忍、温和慈爱、有较高艺术文学修养、因材施教等。(合理即可得分)

三、作文(60分)

23.(2022八下·建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向前看,不要回头,只要你抬起头来勇于面对,就会发现,此刻的阴霾不过是短暂的雨季。向前看,还有一片明亮的天,不会使人感到彷徨。”

——莎士比亚

请以“明亮的那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范文示例】

明亮的那方

年少总有迷惘,有光便有方向。

小时候我实在不理解,为何母亲要我与一些素不相识的人打交道。而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我不肯妥协,母亲问我为何,我说不认识,也不愿打交道。

那天她讲了很多,希望我能开朗一点。而我全当耳旁风。于是上了学后,我依然没改变现状,沉浸在自我的小世界里。

我很喜欢在校园里悠哉漫步,特别是看那向日葵花,它们聚在一起,不吵,不闹,奇妙的是,它们竟向着同一个方向。我的内心为之一颤,我是不是也应该做点什么?

还是试试吧,我终于鼓起勇气,用我所知道的并不高明的搭讪技巧。但或许为时已晚——他们早已有了自己的圈子,我呢,始终是游离在人际边缘地带的孤独者。

感觉自己晃荡的青春里骤然划过一丝阴霾,抬头望着这片天,再也没有了夏日的晴朗高远。偶然走过那片地,竟没有了从前的金黄与高昂,剩下的只是暗淡与丧气。

过了几天,我再次经过那片地,向日葵还在那儿,那天风大,花都垂了下来,但是并未吹倒它们炽热的心。隐约中,它们再次散发出金黄,仍旧向着光亮那方。

后来我才知道它们在换季。人也是这样,总得改变现状,适应新的环境,没人能等到环境来适应自己。于是我彻底释怀了,既然落后很远,那就加倍努力来偿还。

此后的几年如一日,凡是有能把握的机遇,我都牢牢抓住,不放过一丝一毫。如此一来,身边的人彻底刷新了对我的看法,更为庆幸的是我也拥有了志同道合、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好心情重新显露出来,如今的我,早已焕然一新。

再次走在校园的林荫小道,无比畅快的心情与清风撞了个满怀,我把所有抑郁和烦恼全部抛开。光影变幻,阳光洒满衣襟,心也随之陶醉了。

原来好习惯能成就一个人,而这习惯并非我一人所为,还有那一片给了我信仰的向日葵地。再次遇见,它们已经绽放出了动人的颜色,而太阳在远方——它们此刻正向着的远方。它们和人一样,曾经燃烧过,凋零过,沸腾过。此刻它们向着远方。

是啊,心若向阳,何惧忧伤?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提示语是莎士比亚的一段名言:中间的阴霾、雨季,可以理解成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磨难,“短暂”说明这些困难挫折磨难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向前看,而“向前看,不要回头,只要你抬起头来勇于面对"是对待困难挫折磨难的态度,题目“明亮”寓意光明希望,将前面材料的内容与题目综合,那就是,困难挫折是暂时的,我们要勇敢面对,光明和希望就会到来,据此立意构思作文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注意对题目和材料进行分析,从题目和材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确定文章的立意,同时也通过审题,进行谋篇布局。考生要注意平时素材的收集,要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写作。在写作时要情感色彩饱满,让触动自己的那份情感也触动读者。注意恰当运用写作手法,表达上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同时考生在平时要加强写作的训练,提升写作能力。

1/1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2022八下·建阳期中)根据语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自由的诗歌世界饱含人们的沉浮情思。《关雎》中的“,”,写出了主人公日日夜夜思念意中人的追求之苦;《子衿》中的“,_____________”,展现了女子在城楼上久候恋人不至的心烦意乱;《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体现了王勃以超时空的豁达心态劝慰友人的真挚情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借欲渡无舟抒发有心出仕,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之情;《小石潭记》中的“寂寥无人,,”,抒发了柳宗元因遭贬而无心同人畅游美景的悲伤凄情。

2.(2022八下·建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中国文艺有悠久深厚的历史,形成了言简意赅_____________、凝练节制、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等美学旨趣,在世界文艺之林甲。今天的创作者在讲述中国故事的乙中,应该丙,看到鲜明的中华文化biàn识度。这种审美旨趣难道是我们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底气?

(1)为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为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

①(A.gāiB.hài)②(A.辩B.辨)

(2)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

甲(A.独树一帜B.独具匠心)乙(A.里程B.过程)

(3)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将这种独一无二的审美旨趣充分传达出来②深入传统宝库

③让人看到庄重典雅又妙趣横生的文艺风貌④汲取审美养分

A.①③②④B.①④③②C.②④①③D.③②④①

(4)文中画直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完整地写出正确的句子。

二、阅读(70分)

(2022八下·建阳期中)阅读下面诗作,完成问题。

【甲】

式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乙】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以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典范。

B.甲诗“式微式微"是运用反复的手法,在反复中强调天气不好,不宜劳动。

C.乙诗是诗人被贬后看到下层人民贫困生活,有感而发,写下的慷慨激愤之作。

D.乙诗的开篇写自然现象,其实意在提醒最高统治者应普降恩泽,施惠于民。

4.两首诗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贫苦人民的生活,甲诗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乙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一首加以赏析。

(2022八下·建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选自清代姚鼐《登泰山记》)

【注释】①徂徕(cúlái殂来):山名,在泰安东南四十里;②磴(dènɡ):石阶

5.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余始循以入循:

②遂至其巅巅:

③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居: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B.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C.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D.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②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8.本文和《小石潭记》一样都是描绘山水美景的名篇,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其抒发的情感与《小石潭记》有什么不同之处?

(2022八下·建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三沙岛上抗风桐

①三沙之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这里的碧海蓝天,也不是这里的海鸟白沙,而是一种树,一种深深扎根海岛的常绿乔木,它叫抗风桐。

②第一天,好友老冯热情地领着我们来到海边喝茶。这是一片林荫,炙热的阳光和强烈的紫外线被挡住了,我坐在藤椅上,海风吹过,心中无比惬意。我打量着四周,却发现这片树林与以往见到的都不一样,它们叶子并不浓密,树冠连成一片,树干挺拔向上。

③“它们叫抗风桐,”老冯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根系发达,枝干粗大,台风也奈何不了它们!"老冯告诉我,2013年9月底,风力超过15级的强台风“蝴蝶”登陆三沙,岛上的椰子树、木麻黄、土枇杷等,有的被拦腰折断,还有的已然踪影全无,唯有抗风桐在台风中傲然挺立。虽然有的枝干折断,但这些掉在地上的枝干却在不久后又长出了新根,发出了嫩绿的新芽,成了抗风桐的“新生代"。

④听了老冯的介绍,我不禁对眼前的抗风桐肃然起敬。我想,它正是以这样伟岸的身躯、粗壮的枝干,护卫着南海星罗棋布的岛屿与礁盘;正是以这样纵横交错的根系,任凭砂岩的坚硬,任凭海水的侵蚀,任凭高温的烘烤,造就的倔强与从容。

⑤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乘坐冲锋舟从永兴岛来到赵述岛。一到赵述岛码头,渔民符名友热情地迎接我们。他带我们来到一排树前,便停了下来。我一看——抗风桐!

⑥当初,符名友的爷爷响应国家开发海岛的号召来到赵述岛,那时这里还是一座荒岛。渔民的渔船是小小的木帆船,稍有风浪便不敢出海。改革开放后,政府为渔民修建了码头,帮助渔民贷款购置了排水量很大的渔船,渔民的日子渐渐好起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渔民们拆旧房建新房,全岛48户渔民,家家都住上了新屋。海岛周边的海堤用钢筋水泥加固了,道路也拓宽了。岛上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种上了一排排、一片片的椰子树、木瓜、榄仁和抗风桐。

⑦符名友如数家珍般讲述着他们渔村的历史与变化,一束阳光穿过抗风桐的枝叶,正好打在他胸前的党徽上,格外明亮,分外醒目。

⑧边上的渔民告诉我,符名友今年46岁,14岁时就跟着爷爷的脚步,从老家琼海迁到了赵述岛,已在岛上工作生活了32年。三沙的人,出海如同出征,保家就是卫国。符名友不仅是一位渔民,还是南海前哨一名耕海守海的警民联防志愿者。一直以来,经常有特工装扮成渔民驾船来西沙海域“捕鱼”。符名友对海上情况时刻关注和警惕,只要发现异常,不管白天黑夜,不怕风高浪急,就立刻向派出所报告。2019年7月1日,他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⑨在赵述岛,像符名友一样的共产党员共有11人,他们个个都是“抗风桐”,他们党支部就是一片“抗风桐林”。

⑩将要离开的第三天,我心中萌发了一种难以名状的眷恋。这天一早,朝霞下的抗风桐林就像覆盖上了一层金光。抚摸着抗风桐伟岸的身躯,我心中充满了仰望和崇敬。它不畏强暴,台风刮不倒;它不怕艰苦,贫瘠砂岩把根扎;它自强不息,折断枝叶还发芽;它无私奉献,甘洒绿荫护岛礁。

抗风桐,我心中的英雄树。

(《人民日报》(2021年05月06日20版)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沙岛上抗风桐"既是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B.第③段写岛上椰子树、榄仁等树木的遭遇,意在突出三沙岛环境恶劣。

C.像符名友一样生活在南海诸岛的渔民,自觉担负起了耕海守海的义务。

D.本文与茅盾的《白杨礼赞》均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主题。

10.第⑧段以“边上的渔民”的视角叙述了符名友的事迹,有什么效果?

11.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正是以这样纵横交错的根系,任凭砂岩的坚硬,任凭海水的侵蚀,任凭高温的烘烤,造就的倔强与从容。(赏析句子的修辞手法)

②......种上了一排排、一片片的椰子树、木瓜、榄仁和抗风桐。(赏析加点词)

12.第⑦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3.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抗风桐,我心中的英雄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2八下·建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生命与气候

①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主要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马上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②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到处都是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所以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③但是,植物进行了还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汲取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④动物又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兴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局部地区酷热而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⑤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逝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时机再次还击,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⑥过去约4000万年来,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总算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⑦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使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⑧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合适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14.以下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

A.植物越开展,地球温度越高;动物越开展,地球温度越低

B.动物和植物均衡开展,就能使地球预防温室效应和严寒期

C.青草比森林保存的二氧化碳多,所以草地生态系统比森林生态系统含碳量还多

D.“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大片森林消逝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

15.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

16.“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7.结合本文,你能联想到当今人类关注的什么问题?面对这个问题,人类应该怎么办?

(2022八下·建阳期中)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阅读内容愈加丰富、方式也日益多元化,当碎片化的时间成为互联网争夺的重点后,用耳朵代替眼睛,正在让阅读有了更多可能。

【材料二】

观点一:听书学知识是个伪命题。一方面,听的效率太低。研究表明,人类接收的83%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达成的,听只是其十分之一,另一方面,听书未必是适宜的学习方式。

——中国日报网

观点二:我们“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起到的作用是啥?是帮助你高效地知道这本书的存在,和它的精髓所在,帮助你自己再去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所以,听书只是一个起点,而不是一个终点。

——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

【材料三】2020年春节期间,面对疫情,有声阅读媒介平台在传递疫情消息、科普知识、防护指南等方面,极大程度地保证高效性和专业性。

——刺猬公社《疫情之下,40万人免费听书,1.2亿人参与抗疫主题直播》

18.下列对三则材料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研究,人类可以通过视觉接收83%的信息。

B.听书效率太低,又不利于思考。因此,听书学知识是个伪命题,没有推广的价值。

C.罗振宇与中国日报网发表的观点从正反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听书"这一阅读方式。

D.刺猬公社发表的文章标题,用数字可突出听书的人数之多以及在疫情下的作用之大。

19.结合【材料一】的阅读数据,从年龄结构分析听书的情况。

20.如果要将上述三则材料放入关于“互联网时代阅读形式探究”的主题活动里,你会选择下列哪项作为标题?请选择并简述理由。

A.碎片化时代,耳朵与眼睛的一场大战B.“听"与“读”,是无需分离的朋友

(2022八下·建阳期中)名著阅读,完成问题。

21.“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于他的理想的人物。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他成功了。"这段话中的“他”指的是,他与儿子的来往书信被他的家人辑录为《》,他在书信中分别从、、艺术等方面对儿子进行了指导。

22.在《傅雷家书》中除傅雷和傅聪之外,母亲朱梅馥也令人印象深刻。从她写给儿子的信和傅雷的描述中可见,朱梅馥是一位的母亲(提示:人物形象)。

三、作文(60分)

23.(2022八下·建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向前看,不要回头,只要你抬起头来勇于面对,就会发现,此刻的阴霾不过是短暂的雨季。向前看,还有一片明亮的天,不会使人感到彷徨。"

——莎士比亚

请以“明亮的那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2句由提示语“主人公日日夜夜思念意中人的追求之苦"得出,“寤寐”上面的“宀"表示房屋,下面左边的“爿”是床的象形,右边的“吾和未"表读音,不要写错;3、4句由提示语“女子在城楼上久候恋人不至的心烦意乱”得出诗句,“兮"的下面是“丂”不要写出“亏”,“阙”不要写出“阕";5、6句由提示语“以超时空的豁达心态劝慰友人的真挚情谊”得出,“己"不要写成“已、巳”,“涯"不要写出“崖”;7、8句由提示语“借欲渡无舟抒发有心出仕,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之情"得出诗句,“济”不要写出“计、寄”,“楫”不要写出“揖"缉”,“端"不要写出“瑞”“揣";9、10句填下句,“凄”不要写出“萋”,”悄“不要写出“俏、稍”,“怆”的右边不要写出“仑”,“邃”中的“遂"不要掉了上面的“丷”。

故答案为:1、求之不得;2、寤寐思服;3、挑兮达兮;4、在城阙兮;5、海内存知己;6、天涯若比邻;7、欲济无舟楫;8、端居耻圣明;9、凄神寒骨;10、悄怆幽邃。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理解性默写首先要审清题目,题目中会出现许多限制语和重要提示语,要认真阅读,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准确理解;其次准确理解句意,特别要注意区分意思相近的句子;最后准确识记,认真书写,不要写错别字,不要添字漏字,不要潦草不清晰。

2.【答案】(1)A;B

(2)A;B

(3)C

(4)这种审美旨趣难道不是我们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底气?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近义词;句子排序;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⑴第一个:这个字容易和“骸、孩、骇"的音相混,第二个:用“辡”作声旁的字有“辩、辨、瓣、辫"这几个常见字,它们的区别就在中间的形旁,辩论、争辩要用语言,所以中间是“讠”,分辨、辨认、辨别、明辨,都是要判别、区分,所以中间是“刀"的变体,“辫”的本义是把头发分股编成的带状物,所以中间是“纟”,而“瓣”的本义是瓜类的籽,所以中间是“瓜"。

⑵独树一帜的意思是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独具匠心的意思是巧妙的心思,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多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故选独树一帜;里程的意思是行程,比喻过程;过程的意思是:事物发展或事情进行的经过,进程,这里偏重于经过,故选过程。

⑶前面句子说讲述中国故事,此句接着说应该怎么作,分析4个句子,我们发现“深入传统宝库”和“吸取审美养分"有先后关系,先深入,再吸取,第1句说这样作的结果“充分传达出来”,“传达出来"才看得见,所以4个句子有先后关系。

⑷这句话是表达上有逻辑错误。一般来说,反问句是无疑而问,不须回答,答案已包含在问句中,肯定的反问表否定,否定的反问表肯定。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这种审美旨趣是我们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底气,所以应该用否定的反问。

故答案为:⑴A;B

⑵A;B

⑶C

⑷这种审美旨趣难道不是我们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底气?

【点评】⑴本题考查汉字的准确书写。汉字里许多字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读音,一部分表示意义,我们理解了词义,就不容易写错别字了。

⑵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辨析近义词可以从不同的语素入手区分,可以从词义的轻重角度辨析,还可以从搭配角度比较,可以从词义范围的大小来辨析;还可以从词语的感彩角度辨析;还可以词性角度。但最重要的辨析还是要和具体的语境相联系。

⑶本题考查排序。排序实际上是语言的连贯。语言要连贯,一段话前后要统一,要注意有合理的顺序,要恰当使用关联词、提示语或过渡句,使衔接过渡自然,要注意表述角度一致。排序题的答题思路是:通读——排序——试读——微调,要确保话题的一致,注意句子的合理顺序,抓关键句、起始句、结尾句、总结句,注意关联词语,注意前后照应。

⑷本题考查对语病的分析,常见的语病有:句式杂糅、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成分赘余、语序不当等,平时学习时要注意整理归类辨析。

【答案】3.B

4.①甲诗运用无疑故作有疑的设问修辞,强化了语言效果,引人注意地表达出受役人民的愤懑苦痛;或②乙诗运用夸张的修辞,写出妻子儿女艰苦困顿的形象,体现了边海人民恶劣的生活环境,流露出诗人对劳苦大众的怜悯、对当权者的不满。(合理即可)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2)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诗句。答题格式:什么修辞+作用+具体语境内容。设问的答题格式是运用设问的修辞,提出什么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什么的特点;夸张修辞的答题格式是运用夸张修辞,突出表现什么情感,强调什么特点。

3.A:“胡不归”就是为什么不回家?“胡为乎中露"就是为什么还在露水中,就是疑问质问,直抒胸臆,故正确;B:式微“式是语气助词,微是昏暗,式微的意思就是天黑了,以反复手法,天黑了盼望在外服役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而不是说天气不好不宜劳动,故错误;C:乙诗是诗人在曹丕篡汉后被贬到贫困的海边,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的环境中,看到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故正确;D:乙诗开篇说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是衬托边海民的”剧哉”,也是提醒统治者应普降恩泽,故正确。

故答案为:B

4.甲是“胡不归”和“胡为乎露中"胡为乎泥中”是设问修辞,设问的作用就是强调。引人注意引人思考;乙诗中妻子儿女像禽兽一样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间,这是夸张,夸张就是夸大其词,目的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引起联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故答案为:①甲诗运用无疑故作有疑的设问修辞,强化了语言效果,引人注意地表达出受役人民的愤懑苦痛;或②乙诗运用夸张的修辞,写出妻子儿女艰苦困顿的形象,体现了边海人民恶劣的生活环境,流露出诗人对劳苦大众的怜悯、对当权者的不满。(合理即可)

【答案】5.沿着;山顶;停留

6.B

7.①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地方。

②山路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不可登。

8.本文叙述了作者冬日登泰山的经过及在山顶见到的美丽景色;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而《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2)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