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试题和答案_第1页
语文-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试题和答案_第2页
语文-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试题和答案_第3页
语文-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试题和答案_第4页
语文-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试题和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蜂群里的经济学韩叙①1723年,在荷兰出生的英国人伯纳德·曼德维尔出版了被誉为“原始经济学”扛鼎之作的《蜜蜂的寓言》。该著作以寓言的方式讲述了一个蜜蜂王国的兴衰史。最初,这群蜜蜂勤劳工作,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整个王国百业兴旺。后来,整个社会开始转向过度节俭,经济逐步陷入衰退。作者想要通过寓言阐明,消费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提振消费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②200多年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中受到启发,进而建立起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现代宏观经济学。劳动分工“看不见的手”等后来在经济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概念也能从寓言中找到雏形。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米德在尝试阐释其经济理论的时候,也曾向蜜蜂寻求灵感。③人类和蜜蜂的互动真真切切地影响了历史进程。④很久以前,人类还不会养蜂,但会采蜜,即从野生蜜蜂那里偷蜂巢。原始时期的很多洞穴壁画上都记录了类似的场景。⑤至少5000年前,养蜂业开始出现。根据史料,希腊人、埃及人和罗马人都有专业人士负责“驯养蜜蜂”。⑥到了中世纪,养蜂人开始出现。他们使用一种草编的蜂箱,如今的复原图看起来像一堆摆成倒圆锥形状的稻草绳团。⑦草编蜂窝的可恶之处在于,如果你想获得蜂蜜,就必须清除蜜蜂。当时的养蜂人通常会用硫黄熏死蜜蜂,然后一边收集蜂蜜,一边为能否及时蓄养出新的蜂群而忧心,公众也对这种杀生行为感到不安,毕竟蜜蜂这种小生物不仅能为人类带来可口的蜂蜜,还能给植物授粉。⑧当时迫切需要发明一种符合各方利益的更科学的蜂箱。1852年一位名为洛伦佐·洛林·朗斯楚斯的美国牧师设计出一种活框蜂箱,也就是今天通常所说的“朗氏蜂箱”。自从有了朗氏蜂箱,蜂群可以随时搬家,经验丰富的果农与养蜂人很快就形成了利益共同体。⑨相关统计显示,目前仅美国就有约200万个商业蜂箱,其中的85%带着以百亿只计的蜜蜂不断移动。换句话说,养蜂业已经实现工业化,授粉也彻底商业化了。⑩20世纪末,又一个难题开始困扰业界——全球大部分地区的蜜蜂数量都在急剧下降。一方面,野生蜜蜂越来越少,专家猜测罪魁祸首是寄生虫和杀虫剂;另一方面,人工驯养的蜜蜂开始频发神秘的“蜂群崩溃综合征”,工蜂们莫名其妙地消失不见,只留下孤独的蜂王。对这种现象,经济学家与生物学家一样忧心。后者焦虑的是,蜂群的减少将对农业产生巨大损害,前者则预测蜜蜂数量的减少将使授粉服务价格上涨,由此带来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可能影响核心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但数据表明,价格波动仅仅持续了短短一年多就归于平稳,因为聪明的养蜂人已经找到了规避“蜂群崩溃综合征”风险的方法,比如定期交易蜂王、分割蜂群并购买新的蜜蜂补充形成新蜂群等。至此,现代经济理论中关于_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概念,都与蜂群挂上了钩。⑪成都一家名叫“追花族”的企业开发了一份“全国花田热力图”免费开放给蜂农使用。以前蜜蜂采蜜路线的选择非常依赖蜂农的信息收集能力。资深蜂农会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合作伙伴,什么日子去哪里授粉采蜜,心里都有数。不过,如果遇到气候变化,个人经验很容易失灵,比如一场寒潮让一个授粉地点的花期推迟了,但下一个授粉地点的花期未受影响,养蜂人原本可以从容地带着蜜蜂从一个地点去往下一个地点,但现在只能二选一,必然蒙受损失。有数字技术加持后就不一样了。什么时间哪里的花田开花了,哪里已经有养蜂人了,哪里还没有,一目了然。这样,原本局限于几个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被分享给全行业,信息孤岛变成岛链,效率也大幅提升。⑫阿根廷一家科技公司开发了一种专门给蜜蜂吃的“超级食物”,目的是增强蜜蜂的免疫力。喂食超级食物后,蜜蜂在低温环境中的飞行能力提升了7倍,死亡率降低了70%。还比如,蜂巢的六边形结构被大量应用于精密制造领域。很多搞新能源、新材料的企业都在工厂线及产品线设计过程中借鉴了蜂巢的六边形结构。其原因主要有3点:一是六边形能够使每个子单元的面积最大化,坪效最高;二是在同样面积内规划同样多的子单元,六边形所用材料最少,成本最低;三是六边形有利于多层堆叠,很少出现空隙或发生错位,稳定性最好。⑬这样看来,养蜂不仅是一项甜蜜的事业,还会产生一座智慧的宝库。经济学家偏爱蜜蜂多年,原来真是有道理的。1.在本文第⑩段划线处填入合适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A.风险管理、价格理论、供需曲线B.风险管理、机会成本、供需曲线C.机会成本、价格理论、宏观调控D.市场经济、价格理论、供需曲线2.把下面这句话放回原文,最合适的位置是()当以数字技术、生物工程、精密制造等为代表的产业新趋势兴起,看起来无比传统的养蜂业依旧不疾不徐地跟上了潮流。A.第⑨和第⑩段之间B.第⑩和第⑪段之间C.第⑪和⑫段之间D.第⑫和第⑬段之间3.下列表述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A.“朗氏蜂箱”的出现是为了满足果农与养蜂人的利益。B.数据表明,CPI波动一般会在短期内回归平稳。C.数字技术的加持有助于信息分享,从而提升效率。D.没有养蜂事业的发展,可能就没有现代经济理论。4.关于本文行文思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由《蜜蜂的寓言》导入,证明许多经济学家的灵感来源于蜜蜂。B.从“草编蜂窝”到“朗式蜂箱”,印证了经济学理论。C.第⑬段总结全文,照应开头,体现了文章的思路严谨。D.第③段起按照时间顺序,以人类养蜂的历史透视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进程。5.恩格斯曾说“如果说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结合本文内容,对恩格斯的观点进行评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文自传(节选)沈从文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每天上学时,我照例手肘上挂了那个竹书篮,里面放十多本破书。在家中虽不敢不穿鞋,可是一出了大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不管如何,时间照例是有多余的,因此我总得绕一节路玩玩。到了溪边,有时候溪中涨了小小的水,就把裤管高卷,书篮顶在头上,一只手扶着,一只手照料裤子,在沿了城根流去的溪水中走去,直到水深齐膝处为止。学校在北门,我出的是西门,又进南门,再绕城里大街一直走去。在南门河滩方面我还可以看一阵杀牛,机会好时恰好正看到那老实可怜畜牲放倒的情形。因为每天可以看一点点,杀牛的手续同牛内脏的位置不久也就被我完全弄清楚了。再过去一点就是边街,有织簟子的铺子,每天任何时节,皆有几个老人坐在门前小凳子上,用厚背的钢刀破篾,有两个小孩子蹲在地上织簟子。(我对于这一行手艺所明白的种种,现在说来似乎比写字还在行。)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的一下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一把刀,有时打的是一件农具。有时看到的又是这个小学徒跨在一条大板凳上,用一把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铁里去。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程序,我也不会弄错了。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前柜台上,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门而大嚼,也过了瘾。我最欢喜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脚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气正当十冬腊月,我也可以用恐怕湿却鞋袜为辞,有理由即刻脱下鞋袜赤脚在街上走路。但最使人开心的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浸没,许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故意向深水中走去。若河中涨了大水,照例上游会漂流得有木头、家具、南瓜同其他东西,就赶快到横跨大河的桥上去看热闹。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待着,注目水中,有所等待。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己便快快地向下游岸边泅去,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到大石上、大树上去,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我欢喜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在网中蹦跳。一落雨就要穿上钉鞋,我不愿意穿那种笨重钉鞋。虽然在半夜时有人从街巷里过身,钉鞋声音实在好听,大白天对于钉鞋,我依然毫无兴味。这样一整天乱跑,回家时常常全身是泥,家中当然一望而知,于是不必多说,沿老例跪一根香,罚关在空房子里,不许哭,不许吃饭。等一会儿我自然可以从姐姐方面得到充饥的东西。悄悄地把东西吃下以后,我也疲倦了,因此空房中即或再冷一点,老鼠来去很多,一会儿就睡着,再也不知道如何上床的事了。即或在家中那么受折磨,到学校去时又免不了补挨一顿板子,我还是在想逃学时就逃学,绝不为处罚所恐吓。可是只要我不逃学,在学校里我是不至于像其他那些人受处罚的。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朗朗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稀奇。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盐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做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实在太多了。当时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得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得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我得看许多业已由于好询问别人,以及好自己幻想所感觉到的世界上的新鲜事情、新鲜东西。(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我”的“这份小小聪明”是使“我”轻视老师,敢于逃学的资本,也促使“我”对生活这部大书中一些看似寻常的事情充满了疑问。B.“逃学”使“我”明白了许多学校之外的知识,如杀牛的手续、牛内脏的位置、织簟子这种手艺的种种、每一件铁器的制造程序等。C.家人不解“我”不上进的原因,一定程度上说明家庭教育的刻板拘泥、家人的愚钝顽固,这更显出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必要。D.“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说明“我”在学习上颇有天赋,能够很好地完成老师留的作业,字里行间透露出了些许得意。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从听、嗅,视觉等角度写出铁匠铺的神奇场景,生动而有趣。B.发水后照例上游会漂流下来木头、家具、南瓜等东西,有人看到值得下水的就会做好准备跳水捞取,侧面反映乡人的勇敢和智慧。C.全文叙事节奏悠闲平缓,“我”“欢喜看”且逃学没有心理负担,所以即使是写自己被罚的“惨状”,也着意突出了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D.文章对杀牛、织簟子、铁匠铺、小饭铺的描写有详有略,详写铁匠铺所见所闻,以点带面,表现出“我”观察事物的持续专注。8.“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9.文章最后两段的叙述视角与前文相比有何变化?请指出这种变化的文学效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余闻之也,先王所谓道德者,其度数在乎俎豆、钟鼓、管弦之间,而常患乎难知。故聚天下之士,为之兴学,使之深知其意。然士学而不知,知而不行,则奈何?先王于是乎有政矣。故举其学之成者,以为卿大夫,此舜所谓“庸之”者也①;若夫道隆而德骏者,又不止此,虽天子,北面而问焉,而与之迭为宾主,此舜所谓“承之”者也;蔽陷畔逃不可与有言则挞之以诲其过书之以识其恶,待之以岁月之久而终不化,则放弃之,刑随其后,此舜所谓“威之”者也。虔虽地旷以远,得所以教以成士大夫仁义之材。虽抵禁而不悔者,亦将有以善其心,又况乎学问之人?.材料二古之为国者四,井田也,肉刑也,封建也,学校也。今亡矣,独学校仅存耳。舜之言曰:“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格”之言改也,“承”之言荐也。士之有罪而改过者,则荐之,且用之。其不悛者,则威之、屏之。此舜之学政也。.郑人游乡校,以议执政,或谓子产:“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不可。善者吾行之,不善者吾改之,是吾师也。”孔子闻之,谓子产仁。古之取士论政者,必于学。有学而不取士、不论政,犹无学也。学莫盛于东汉,士数万人,嘘枯吹生。自三公九卿皆折节下之,三府辟召,常出其口。其取士议政,可谓近古。然卒为党锢之祸②,何也?曰:此王政也。王者不作,而士自以私意行之于下,其祸败固宜。【注】①引自《尚书》:“舜曰:‘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②党锢之祸: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之发生争斗。宦官便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蔽陷[A]畔逃[B]不可与[C]有言[D]则挞之[E]以诲[F]其过[G]书之[H]以识其恶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面,指面向北,“恐年岁之不吾与”的“吾与”指等待我,两者句式相同。B.以,相当于连词“而”,表并列。与“忽魂悸以魄动”中的“以”词义不同。C.封建,指一种分邦建国的政治制度,与现在所说的“封建专制”并不一样。D.悛,指改、悔改。悛的这个意思还见于成语“怙恶不悛”和“革面悛心”。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王聚集天下的读书人,为他们修建学校,使他们深刻理解礼乐。为了应对他们学了却不懂,懂了却不行动的情况,又设“政”加以管理。B.王安石认为,君主对于学有所成的士人,要加以委任:对于道高德重的,不仅要任用,还要屈尊下问:对于犯错不改的,则要处以刑罚。C.苏轼对“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的理解与王安石不同。他认为舜整句话都在讲如何对待有错误的士人,若有罪之士改过,则可进用。D.东汉士子积极论政,能言善辩,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改变了志向节操礼遇他们。三府的征召,也常常出自这些士人之口。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抵禁而不悔者,亦将有以善其心,又况乎学问之人?(2)王者不作,而士自以私意行之于下,其祸败固宜。14.苏轼认为政治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宋代〕姜夔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注】仙姥:神仙妇女。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满江红》这个词牌,原调用仄韵,多押入声字,声情激越豪壮;然而此词改为平韵,声情顿变,读之只觉从容和缓、婉约清空。B.词的上片中的“旌旗共、乱云俱下”较为精彩:一面是乱云翻滚,一面是旌旗乱舞,景象壮丽,颇似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C.词的下片叙写敌人进犯淮右,阻隔江南,国家面临危机,好在仙姥挺身而出,派出六丁神将携雷电扼守东关,保国泰民安,彰显了领袖风范。D.结尾突换笔调,点出真正能够以“一篙春水”迫使敌人不敢南犯的却是“人在小红楼,帘影间”的仙姥,讽刺了那些苟且偷安而又善于邀功请赏的奸臣。16.虽然词的上片对仙姥本身未着一墨,但其形象跃然纸上,试简要分析。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两句写出了作者“归来后”扶杖闲游,远观流云的生活场景。(2)在林庚的《说“木叶”》一文中作者引用了黄庭坚《登快阁》中,“,”两句话,指出了“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3)小明为大家介绍“蛾眉”一词,认为蚕蛾的触须细长而弯曲,因此文人们愿意用“蛾眉”来夸赞美丽的眉毛,在诗词中也常用“蛾眉”一词,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姜中含有化学物质姜辣素。姜辣素非常稳定,沸点高达185℃,所以无论怎么煮,①。虽然中华餐桌上也有腌姜、泡姜这些小吃,但通常与鸡鸭鱼肉共入一盘才是姜的最终归宿。②,统帅着中华荤食的味道。这要归功于生姜中的香气成分,尤其是各种萜类物质。在炒菜下锅之前,通常都会先用油来煸炒姜片,让香味溢出,这香味的成分主要就是这些萜类物质了。但是,在西方的烹饪世界里,姜似乎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它们混入甜品之中,成为姜饼、姜糖、姜汁啤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下子就从“将军”变成了“参谋军官”。这大概是因为在中世纪,姜去欧洲闯荡时,欧洲的荤菜调料瓶已经被胡椒、罗勒、鼠尾草等香料占领了,于是它就只能在甜品屋里找个清闲的活儿。姜具有加快人体新陈代谢、通经络的作用,而姜辣素可以扩张血管,同时可以加强心肌收缩,促进血液循环。这样,喝下去的热姜汤进入胃里,所带来的温暖就会带往全身。从这个角度来讲,生姜确实能够让我们从风雨之后的冰冷中缓过劲来。所以吃姜可能会有所谓“燥热”的不适症状,但只要不是拼命吃, ③。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对姜的称呼有两种,请简要分析“将军”和“参谋军官”的含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孩子①地瞧着,听着,完全沉浸于此,仿佛自己②地跟着河一起去了……他闭上眼睛,便看到③的颜色:蓝的,绿的,黄的,红的;还有巨大的影子在飞驰,水流似的阳光在倾泻……种种的景象渐渐分明了。一片辽阔的平原,微风挟着野草与薄荷的香味,把芦苇与庄稼吹得有如涟波荡漾。矢车菊,薰衣草,紫罗兰,到处都是花。啊,多美!空气多甜蜜!躺在那些又软又厚的草上多舒服啊!克利斯朵夫觉得又快活又有些迷糊,好像过节的日子父亲在他的大玻璃杯中倒了一点儿莱茵美酒……河流又往前去……景色变了……一些垂在水面上的树:齿形的叶子像小手般在水底下打回旋。林间有所村落倒映在河里。微波轻拍的白墙上面,可以看到杉木与公墓上的十字架……随后是巉岩,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坡上有葡萄藤,有小松林,有城堡的遗迹。过后又是平原,庄稼,禽鸟,阳光……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21.下列各句中的“好像”与文中加点的“好像”,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一场口舌之争之后,那青年虎视眈眈地盯着我,好像要打架。B.他这几日在这里住着,每日都到离此地不远的青云山去,好像有什么机密大事似的。C.寻找一部故事片,好像讲的是抗战时期一群大学生的事情,后来那个女主角还死了。D.张羡水对儿时的记忆越来越模糊,好像透过起雾的玻璃看风景。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不同的译本,“随后有巉岩和连绵起伏的山峦,有葡萄藤、小松林和城堡的遗迹,过后又有平原,庄稼,禽鸟,阳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哪一种译本的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冷是一种敏感而深沉的情感,是伴随生活的必要,是抗击热狂的另一种暖意。鲁迅曾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说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材料二:近来,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爆火“出圈”,成为AI界热点。ChatGPT的泛用性非常强,仅靠其本身就可以完成翻译、编程等专业任务。对此,有人认为ChatGPT必将引领AI领域的新风潮;有人则认为ChatGPT是典型的机器属性,仅为满足人的信息需求或完成任务而存在,并不具有人格、情感等,必将趋冷。上述材料都蕴含着“冷与热”,它们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见解。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蜂群里的经济学韩叙①1723年,在荷兰出生的英国人伯纳德·曼德维尔出版了被誉为“原始经济学”扛鼎之作的《蜜蜂的寓言》。该著作以寓言的方式讲述了一个蜜蜂王国的兴衰史。最初,这群蜜蜂勤劳工作,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整个王国百业兴旺。后来,整个社会开始转向过度节俭,经济逐步陷入衰退。作者想要通过寓言阐明,消费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提振消费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②200多年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中受到启发,进而建立起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现代宏观经济学。劳动分工“看不见的手”等后来在经济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概念也能从寓言中找到雏形。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米德在尝试阐释其经济理论的时候,也曾向蜜蜂寻求灵感。③人类和蜜蜂的互动真真切切地影响了历史进程。④很久以前,人类还不会养蜂,但会采蜜,即从野生蜜蜂那里偷蜂巢。原始时期的很多洞穴壁画上都记录了类似的场景。⑤至少5000年前,养蜂业开始出现。根据史料,希腊人、埃及人和罗马人都有专业人士负责“驯养蜜蜂”。⑥到了中世纪,养蜂人开始出现。他们使用一种草编的蜂箱,如今的复原图看起来像一堆摆成倒圆锥形状的稻草绳团。⑦草编蜂窝的可恶之处在于,如果你想获得蜂蜜,就必须清除蜜蜂。当时的养蜂人通常会用硫黄熏死蜜蜂,然后一边收集蜂蜜,一边为能否及时蓄养出新的蜂群而忧心,公众也对这种杀生行为感到不安,毕竟蜜蜂这种小生物不仅能为人类带来可口的蜂蜜,还能给植物授粉。⑧当时迫切需要发明一种符合各方利益的更科学的蜂箱。1852年一位名为洛伦佐·洛林·朗斯楚斯的美国牧师设计出一种活框蜂箱,也就是今天通常所说的“朗氏蜂箱”。自从有了朗氏蜂箱,蜂群可以随时搬家,经验丰富的果农与养蜂人很快就形成了利益共同体。⑨相关统计显示,目前仅美国就有约200万个商业蜂箱,其中的85%带着以百亿只计的蜜蜂不断移动。换句话说,养蜂业已经实现工业化,授粉也彻底商业化了。⑩20世纪末,又一个难题开始困扰业界——全球大部分地区的蜜蜂数量都在急剧下降。一方面,野生蜜蜂越来越少,专家猜测罪魁祸首是寄生虫和杀虫剂;另一方面,人工驯养的蜜蜂开始频发神秘的“蜂群崩溃综合征”,工蜂们莫名其妙地消失不见,只留下孤独的蜂王。对这种现象,经济学家与生物学家一样忧心。后者焦虑的是,蜂群的减少将对农业产生巨大损害,前者则预测蜜蜂数量的减少将使授粉服务价格上涨,由此带来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可能影响核心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但数据表明,价格波动仅仅持续了短短一年多就归于平稳,因为聪明的养蜂人已经找到了规避“蜂群崩溃综合征”风险的方法,比如定期交易蜂王、分割蜂群并购买新的蜜蜂补充形成新蜂群等。至此,现代经济理论中关于_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概念,都与蜂群挂上了钩。⑪成都一家名叫“追花族”的企业开发了一份“全国花田热力图”免费开放给蜂农使用。以前蜜蜂采蜜路线的选择非常依赖蜂农的信息收集能力。资深蜂农会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合作伙伴,什么日子去哪里授粉采蜜,心里都有数。不过,如果遇到气候变化,个人经验很容易失灵,比如一场寒潮让一个授粉地点的花期推迟了,但下一个授粉地点的花期未受影响,养蜂人原本可以从容地带着蜜蜂从一个地点去往下一个地点,但现在只能二选一,必然蒙受损失。有数字技术加持后就不一样了。什么时间哪里的花田开花了,哪里已经有养蜂人了,哪里还没有,一目了然。这样,原本局限于几个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被分享给全行业,信息孤岛变成岛链,效率也大幅提升。⑫阿根廷一家科技公司开发了一种专门给蜜蜂吃的“超级食物”,目的是增强蜜蜂的免疫力。喂食超级食物后,蜜蜂在低温环境中的飞行能力提升了7倍,死亡率降低了70%。还比如,蜂巢的六边形结构被大量应用于精密制造领域。很多搞新能源、新材料的企业都在工厂线及产品线设计过程中借鉴了蜂巢的六边形结构。其原因主要有3点:一是六边形能够使每个子单元的面积最大化,坪效最高;二是在同样面积内规划同样多的子单元,六边形所用材料最少,成本最低;三是六边形有利于多层堆叠,很少出现空隙或发生错位,稳定性最好。⑬这样看来,养蜂不仅是一项甜蜜的事业,还会产生一座智慧的宝库。经济学家偏爱蜜蜂多年,原来真是有道理的。1.在本文第⑩段划线处填入合适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A.风险管理、价格理论、供需曲线B.风险管理、机会成本、供需曲线C.机会成本、价格理论、宏观调控D.市场经济、价格理论、供需曲线2.把下面这句话放回原文,最合适的位置是()当以数字技术、生物工程、精密制造等为代表的产业新趋势兴起,看起来无比传统的养蜂业依旧不疾不徐地跟上了潮流。A.第⑨和第⑩段之间B.第⑩和第⑪段之间C.第⑪和⑫段之间D.第⑫和第⑬段之间3.下列表述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A.“朗氏蜂箱”的出现是为了满足果农与养蜂人的利益。B.数据表明,CPI波动一般会在短期内回归平稳。C.数字技术的加持有助于信息分享,从而提升效率。D.没有养蜂事业的发展,可能就没有现代经济理论。4.关于本文行文思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由《蜜蜂的寓言》导入,证明许多经济学家的灵感来源于蜜蜂。B.从“草编蜂窝”到“朗式蜂箱”,印证了经济学理论。C.第⑬段总结全文,照应开头,体现了文章的思路严谨。D.第③段起按照时间顺序,以人类养蜂的历史透视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进程。5.恩格斯曾说“如果说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结合本文内容,对恩格斯的观点进行评析。【答案】1.A2.B3.C4.A5.①恩格斯的观点强调了技术在科学进步中的推动作用,指出社会的技术需求是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②养蜂技术的需求推动了养蜂业科学向前发展。养蜂业从原始时期的采蜜到工业化养蜂,再到面临蜜蜂数量下降的挑战,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对更高效、更科学养蜂技术的需求进而推动了养蜂业的发展。③养蜂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经济理论的发展。经济学家凯恩斯从《蜜蜂的寓言》中受到启发,建立了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现代宏观经济学。“全国花田热力图”的开发,促进了经济学中关于信息共享、效率提升等概念的发展。④科学为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技术则为科学提供实践平台和应用场景。蜂巢的六边形结构被广泛应用于精密制造领域,这一应用不仅依赖于技术的创新,也依赖于生物学、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A.在⑩段中提到了经济学家对蜜蜂数量减少的担忧,并预测授粉服务价格将上涨,进而可能影响农产品价格和核心CPI。这涉及到风险管理(对蜜蜂数量减少的风险进行管理价格理论(授粉服务价格上涨的经济学原理以及供需曲线(授粉服务价格变化对供需关系的影响)。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关键信息复位的能力。B.所给句子主要说的是现代技术的应用对传统养蜂业的作用。第⑩段讲述了传统养蜂业面临的挑战和经济学家的预测,而第⑪段则开始介绍现代养蜂业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来应对挑战。所给句子作为过渡句,放于两段之间,正好承接了第⑩段的经济学角度传统养蜂业的困境,同时引出第⑪段的现代技术应用,使得文段之间的衔接更加自然。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为了满足果农与养蜂人的利益”错。依据“当时迫切需要发明一种符合各方利益的更科学的蜂箱”“也就是今天通常所说的“朗氏蜂箱”可知“朗氏蜂箱”的出现是为了符合各方利益且更科学。B.“CPI波动一般会在短期内回归平稳”错。依据“由此带来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可能影响核心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但数据表明,价格波动仅仅持续了短短一年多就归于平稳”可知短期内回归平稳的是价格波动。D.强加关系。依据“至此,现代经济理论中……等一系列概念,都与蜂群挂上了钩”可知,他强调的是现代经济理论的概念与蜂群挂钩,而不是养蜂事业的发展和现代经济理论产生之间的关系。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行文思路的能力。A.“由《蜜蜂的寓言》导入,证明许多经济学家的灵感来源于蜜蜂”错。文章虽然提到了《蜜蜂的寓言》以及从中得到启发的经济学家,但文章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证明经济学家的灵感都来源于蜜蜂。开篇用《蜜蜂的寓言》只是作为引入话题的一种方式,而非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文章观点的能力。恩格斯的观点强调了技术在科学进步中的推动作用,指出社会的技术需求是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提到的养蜂业发展历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首先,随着养蜂业的发展,从原始时期的采蜜到工业化养蜂,再到面临蜜蜂数量下降的挑战,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对更高效、更科学养蜂技术的需求。例如,朗氏蜂箱的设计就是为了满足在不损害蜜蜂的前提下获取蜂蜜的需求,这种技术上的创新推动了养蜂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相关科学研究的进步。其次,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经济理论的发展。例如,经济学家凯恩斯从《蜜蜂的寓言》中受到启发,建立了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现代宏观经济学。同时,养蜂业中的技术创新,如“全国花田热力图”的开发,也促进了经济学中关于信息共享、效率提升等概念的发展。这些例子说明,社会的技术需求推动了相关科学研究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经济理论的进步。我们也要看到,科学和技术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科学为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技术则为科学提供实践平台和应用场景。例如,蜂巢的六边形结构被广泛应用于精密制造领域,这一应用不仅依赖于技术的创新,也依赖于生物学、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文自传(节选)沈从文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每天上学时,我照例手肘上挂了那个竹书篮,里面放十多本破书。在家中虽不敢不穿鞋,可是一出了大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不管如何,时间照例是有多余的,因此我总得绕一节路玩玩。到了溪边,有时候溪中涨了小小的水,就把裤管高卷,书篮顶在头上,一只手扶着,一只手照料裤子,在沿了城根流去的溪水中走去,直到水深齐膝处为止。学校在北门,我出的是西门,又进南门,再绕城里大街一直走去。在南门河滩方面我还可以看一阵杀牛,机会好时恰好正看到那老实可怜畜牲放倒的情形。因为每天可以看一点点,杀牛的手续同牛内脏的位置不久也就被我完全弄清楚了。再过去一点就是边街,有织簟子的铺子,每天任何时节,皆有几个老人坐在门前小凳子上,用厚背的钢刀破篾,有两个小孩子蹲在地上织簟子。(我对于这一行手艺所明白的种种,现在说来似乎比写字还在行。)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的一下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一把刀,有时打的是一件农具。有时看到的又是这个小学徒跨在一条大板凳上,用一把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铁里去。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程序,我也不会弄错了。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前柜台上,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门而大嚼,也过了瘾。我最欢喜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脚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气正当十冬腊月,我也可以用恐怕湿却鞋袜为辞,有理由即刻脱下鞋袜赤脚在街上走路。但最使人开心的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浸没,许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故意向深水中走去。若河中涨了大水,照例上游会漂流得有木头、家具、南瓜同其他东西,就赶快到横跨大河的桥上去看热闹。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待着,注目水中,有所等待。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己便快快地向下游岸边泅去,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到大石上、大树上去,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我欢喜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在网中蹦跳。一落雨就要穿上钉鞋,我不愿意穿那种笨重钉鞋。虽然在半夜时有人从街巷里过身,钉鞋声音实在好听,大白天对于钉鞋,我依然毫无兴味。这样一整天乱跑,回家时常常全身是泥,家中当然一望而知,于是不必多说,沿老例跪一根香,罚关在空房子里,不许哭,不许吃饭。等一会儿我自然可以从姐姐方面得到充饥的东西。悄悄地把东西吃下以后,我也疲倦了,因此空房中即或再冷一点,老鼠来去很多,一会儿就睡着,再也不知道如何上床的事了。即或在家中那么受折磨,到学校去时又免不了补挨一顿板子,我还是在想逃学时就逃学,绝不为处罚所恐吓。可是只要我不逃学,在学校里我是不至于像其他那些人受处罚的。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朗朗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稀奇。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盐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做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实在太多了。当时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得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得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我得看许多业已由于好询问别人,以及好自己幻想所感觉到的世界上的新鲜事情、新鲜东西。(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我”的“这份小小聪明”是使“我”轻视老师,敢于逃学的资本,也促使“我”对生活这部大书中一些看似寻常的事情充满了疑问。B.“逃学”使“我”明白了许多学校之外的知识,如杀牛的手续、牛内脏的位置、织簟子这种手艺的种种、每一件铁器的制造程序等。C.家人不解“我”不上进的原因,一定程度上说明家庭教育的刻板拘泥、家人的愚钝顽固,这更显出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必要。D.“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说明“我”在学习上颇有天赋,能够很好地完成老师留的作业,字里行间透露出了些许得意。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从听、嗅,视觉等角度写出铁匠铺的神奇场景,生动而有趣。B.发水后照例上游会漂流下来木头、家具、南瓜等东西,有人看到值得下水的就会做好准备跳水捞取,侧面反映乡人的勇敢和智慧。C.全文叙事节奏悠闲平缓,“我”“欢喜看”且逃学没有心理负担,所以即使是写自己被罚的“惨状”,也着意突出了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D.文章对杀牛、织簟子、铁匠铺、小饭铺的描写有详有略,详写铁匠铺所见所闻,以点带面,表现出“我”观察事物的持续专注。8.“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9.文章最后两段的叙述视角与前文相比有何变化?请指出这种变化的文学效果。【答案】6.D7.C8.①“我面前的世界”指的是自己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的世界,这是有形世界;“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指的是自己对知识的验证、对好坏的判别、对新事物的求索。②这句话说明“我”“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表现儿童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9.①最后两段选用成人视角对童年行为的意义发表议论。前文选用儿童视角对具体事件进行叙述。②以儿童视角叙述逃学所见的种种景象,生动有趣;以成人视角评价“我”到处游逛的积极意义,引人深思。这种变化引领读者由感性到理性,实现认识上的升华。【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轻视老师”错误,结合“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可知,“我”轻视的是学校,是学校里学的相对简单的知识。B.“逃学使‘我’明白了许多学校之外的知识”错误,是专注持续的观察使“我”明白了许多知识,且有时的观察并非在逃学的时候。C.“家人的愚钝顽固”批判过重,除去家庭教育的刻板拘泥外,理解角度不同、双方缺少沟通也是原因,不能说明是“愚钝顽固”。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着意突出了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错误,全文表现的是作为一个孩子对生活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是“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我面前的世界”,指前面内容提到的自己看到、听到的世界,包括“杀牛”“织簟子”“打铁”“扳罾”等,“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的世界,这是有形世界;“一个更宽广的世界”,结合“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我得看许多业已由于好询问别人,以及好自己幻想所感觉到的世界上的新鲜事情新鲜东西”可知,指的是自己对知识的验证、对好坏的判别、对新事物的求索。结合“我得用这方面得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这句话说明”可知,“我”“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探索更加宽广的新世界,表现儿童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表达方式和叙述视角的能力。结合“当时……”可知,最后两段作者回顾童年生活,以成人角度对其解读,是采取成人视角对童年行为的意义发表议论。而前面则是采取儿童视角对具体事件进行叙述,比如自己上学时绕道看到的“杀牛”“织簟子”“打铁”“扳罾”等各种情形。先看儿童视角的效果。以儿童视角叙述逃学所见的种种景象,生动有趣,比如脱了鞋走路,看小孩拉风箱“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比如落雨时自己故意“向深水中走去”,还有看有人捞河上飘来的各种东西。以儿童视角写,刻画出儿童对世界的好奇,生动有趣。再看成人视角的效果。“当时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以成人视角评价“我”到处游逛的积极意义,既是自己理性关照,也能引人深思。最后看视角转换的效果。文章前面大部分以具体内容呈现童年之乐,结尾部分对其理性关照在、总结,这种变化水到渠成,引领读者由感性到理性,实现认识上的升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余闻之也,先王所谓道德者,其度数在乎俎豆、钟鼓、管弦之间,而常患乎难知。故聚天下之士,为之兴学,使之深知其意。然士学而不知,知而不行,则奈何?先王于是乎有政矣。故举其学之成者,以为卿大夫,此舜所谓“庸之”者也①;若夫道隆而德骏者,又不止此,虽天子,北面而问焉,而与之迭为宾主,此舜所谓“承之”者也;蔽陷畔逃不可与有言则挞之以诲其过书之以识其恶,待之以岁月之久而终不化,则放弃之,刑随其后,此舜所谓“威之”者也。虔虽地旷以远,得所以教以成士大夫仁义之材。虽抵禁而不悔者,亦将有以善其心,又况乎学问之人?.材料二古之为国者四,井田也,肉刑也,封建也,学校也。今亡矣,独学校仅存耳。舜之言曰:“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格”之言改也,“承”之言荐也。士之有罪而改过者,则荐之,且用之。其不悛者,则威之、屏之。此舜之学政也。.郑人游乡校,以议执政,或谓子产:“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不可。善者吾行之,不善者吾改之,是吾师也。”孔子闻之,谓子产仁。古之取士论政者,必于学。有学而不取士、不论政,犹无学也。学莫盛于东汉,士数万人,嘘枯吹生。自三公九卿皆折节下之,三府辟召,常出其口。其取士议政,可谓近古。然卒为党锢之祸②,何也?曰:此王政也。王者不作,而士自以私意行之于下,其祸败固宜。【注】①引自《尚书》:“舜曰:‘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②党锢之祸: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之发生争斗。宦官便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蔽陷[A]畔逃[B]不可与[C]有言[D]则挞之[E]以诲[F]其过[G]书之[H]以识其恶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面,指面向北,“恐年岁之不吾与”的“吾与”指等待我,两者句式相同。B.以,相当于连词“而”,表并列。与“忽魂悸以魄动”中的“以”词义不同。C.封建,指一种分邦建国的政治制度,与现在所说的“封建专制”并不一样。D.悛,指改、悔改。悛的这个意思还见于成语“怙恶不悛”和“革面悛心”。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王聚集天下的读书人,为他们修建学校,使他们深刻理解礼乐。为了应对他们学了却不懂,懂了却不行动的情况,又设“政”加以管理。B.王安石认为,君主对于学有所成的士人,要加以委任:对于道高德重的,不仅要任用,还要屈尊下问:对于犯错不改的,则要处以刑罚。C.苏轼对“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的理解与王安石不同。他认为舜整句话都在讲如何对待有错误的士人,若有罪之士改过,则可进用。D.东汉士子积极论政,能言善辩,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改变了志向节操礼遇他们。三府的征召,也常常出自这些士人之口。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抵禁而不悔者,亦将有以善其心,又况乎学问之人?(2)王者不作,而士自以私意行之于下,其祸败固宜。14.苏轼认为政治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案】10.BDG13.(1)即使是触犯禁令却不后悔的人,也将有用来使他们心地善良的办法,更何况有学问的人呢?(2)贤明的君主未曾兴起,士人擅自把自己的私意在下面施行,国家招致灾祸并失败本来就是应该的。14.学校能为政治培养人才,人才参政议政以辅助政治的正确;王道仁政能促进学校的教育功能,使士人发挥正向作用。【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昏聩不知是非的人和叛离正道的人,不可和他们多说,就鞭打他们来教导他们改错,写下他们的事情来标记他们的罪恶。“蔽陷畔逃”,做句子主语,表强调,其后B处断开;“不可与有言”,为前句的谓语,单独成句,D处断开;“挞之以诲其过”“书之以识其恶”,句式相同,句意相关,各自断开,中间G处断开。故BDG三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实词、句式和文化常识是的能力。A.正确。都是宾语前置句。句意:面朝北向他们请教。/只怕年岁不等待我。B.错误。两句中的“以”的用法都相当于“而”,表并列。句意:虔州虽空旷偏远。/忽然魂魄惊动。C.正确。D.正确。句意:那些不悔改的。/一贯作恶,屡教不改。/彻底改过,重新做人。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改变了志向节操”错。“折节”指降低身份。故选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抵禁”,触犯禁令,违反法令;“有以”,有用来……的办法;“善”,使……善。(2)“作”,兴起;“行之于下”,状语后置,在下面施行;“宜”,应当。【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取士论政者,必于学。有学而不取士、不论政,犹无学也”可知,学校能为政治培养人才,人才参政议政以辅助政治的正确;结合“此王政也。王者不作,而士自以私意行之于下,其祸败固宜”可知,王道仁政能促进学校的教育功能,使士人发挥正向作用。参考译文:材料一:我听说,先王所谓的道德,尺度标准在俎豆、钟鼓、管弦之间,但常担心难于理解。所以聚集天下的读书人,为他们修建学校,使他们理解礼乐制度的深意。但是读书人学了却不懂,懂了却不行动,那么怎么办呢?先王在这种情况下设立了“政”。因此推荐那些学有所成的人,把他们任命为卿大夫,这就是舜所说的“庸之”;至于德高望重的人,又不只是如此(任命为卿大夫),即使是天子,也要面朝北向他们请教,与他们轮流做主客,这就是舜所说的“承之”。昏聩不知是非的人和叛离正道的人,不可和他们多说,就鞭打他们来教导他们改错,写下他们的事情来标记他们的罪恶,等过了一段时间,这些人始终不能被教化,就放弃他们,刑罚紧随其后,这就是舜所说的“威之”。虔州虽空旷偏远,却有用以教育(的方法)来成就士大夫的仁义之材。即使是触犯禁令却不后悔的人,也将有用来使他们心地善良的办法,更何况有学问的人呢?材料二:古代治理国家有四种措施,井田,刑罚,分封,学校。现在前三者没有了,唯独学校存在。舜说“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格”是指改正,“承”是指推荐。犯错但改正的士,就推荐他们,并且加以任用。那些不悔改的,就威慑、摒弃。这是舜设置的学政。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来议论执政者。有人对子产说:“把乡校废除了怎么样?”子产说:“不行,民众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他们是我们的老师。”孔子听说了,说子产仁德。古代选拔士人、谈论政治,必然通过学校。有学校却不取士、不论政,就像是没有学校。学校没有比东汉时规模更大的了,几万士人,能言善辩。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降低身份礼遇他们。中央的征召,也常常出自这些士人之口。东汉学校选拔士人、谈论政治,可以说是接近古代了。但最终却酿成了党锢之祸,为什么呢?答:取士论政,是王道仁政。贤明的君主未曾兴起,士人擅自把自己的私意在下面施行,国家招致灾祸并失败本来就是应该的。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宋代〕姜夔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注】仙姥:神仙妇女。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满江红》这个词牌,原调用仄韵,多押入声字,声情激越豪壮;然而此词改为平韵,声情顿变,读之只觉从容和缓、婉约清空。B.词的上片中的“旌旗共、乱云俱下”较为精彩:一面是乱云翻滚,一面是旌旗乱舞,景象壮丽,颇似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C.词的下片叙写敌人进犯淮右,阻隔江南,国家面临危机,好在仙姥挺身而出,派出六丁神将携雷电扼守东关,保国泰民安,彰显了领袖风范。D.结尾突换笔调,点出真正能够以“一篙春水”迫使敌人不敢南犯的却是“人在小红楼,帘影间”的仙姥,讽刺了那些苟且偷安而又善于邀功请赏的奸臣。16.虽然词的上片对仙姥本身未着一墨,但其形象跃然纸上,试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先借景物描写,渲染气势。写湖面风来,绿波千顷,前山乱云滚滚,从云中似乎隐隐可见无数旌旗,把仙姥出行的气势进行了尽情的渲染。②接着通过侧面描写衬托仙姥的仪态和风范。写仙姥前有群龙护驾,后有诸娣相随,甚至连群龙的金轭、诸娣的玉冠也熠熠生辉。华贵的侍御起衬托作用。③最后宕开一笔,意境骤转,与前面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和巨大反差。写夜深风定,湖面波平如镜,偶尔传来清脆的叮当声,仿佛是仙姥乘风归去时的环佩余音,境界杳冥,启人遐思。【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词的下片叙写敌人进犯淮右,阻隔江南”错,曲解词意,“奠淮右,阻江南”写的是仙姥镇守着淮右地区,保卫着江南一带。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的手法的能力。词的上片是词人从巢湖上的自然风光幻想出仙姥来时的神奇境界,显得波谲云诡,恍惚迷离。根据“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可知当神姥出现时,一望千顷的巢湖上,碧波翻卷。她的旌旗仪仗与缭乱的浮云一道,隐隐约约降落在前边的山上。特别是“旌旗共、乱云俱下”一句更为精彩:一面是乱云翻滚,一面是旌旗乱舞,对比何其鲜明景象何其壮丽!从句法来讲,颇似王勃《滕王阁赋》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而各极其妙,这把仙姥出行的气势作了尽情的渲染,显得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根据“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可知她的车子是由一群神龙拖驾的,黄金的车轭闪闪发亮。她由一班妾媵陪伴着,每个人头上都戴着白玉冠。至于仙姥本身的形象,词人虽未着一字,然而从华贵的侍御的烘托中,已令人想见她的仪态和风范。这是烘云托月之法,妙在从虚处着笔。根据“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可知夜渐深,风停住了。她们也隐没不见了,寂静中只听见佩环碰击的叮咚声响。最后荡开一笔,意境骤转写夜深风定,湖面波平如镜,偶尔画外传来清脆的丁当声,仿佛是仙姥乘风归去时的环佩余音。这三句意境清幽空灵,与前面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和巨大反差。此云湖上悄然无人,惟闻佩环,境界杳冥,启人暇思。综合上述分析,通过这三层描写,巢湖仙姥的形象几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两句写出了作者“归来后”扶杖闲游,远观流云的生活场景。(2)在林庚的《说“木叶”》一文中作者引用了黄庭坚《登快阁》中,“,”两句话,指出了“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3)小明为大家介绍“蛾眉”一词,认为蚕蛾的触须细长而弯曲,因此文人们愿意用“蛾眉”来夸赞美丽的眉毛,在诗词中也常用“蛾眉”一词,如“,”。【答案】①.策扶老以流憩②.时矫首而遐观③.落木千山天远大④.澄江一道月分明⑤.众女嫉余之蛾眉兮⑥.谣诼谓余以善淫(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策”“憩”“矫”“遐”“澄”“嫉”“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姜中含有化学物质姜辣素。姜辣素非常稳定,沸点高达185℃,所以无论怎么煮,①。虽然中华餐桌上也有腌姜、泡姜这些小吃,但通常与鸡鸭鱼肉共入一盘才是姜的最终归宿。②,统帅着中华荤食的味道。这要归功于生姜中的香气成分,尤其是各种萜类物质。在炒菜下锅之前,通常都会先用油来煸炒姜片,让香味溢出,这香味的成分主要就是这些萜类物质了。但是,在西方的烹饪世界里,姜似乎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它们混入甜品之中,成为姜饼、姜糖、姜汁啤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下子就从“将军”变成了“参谋军官”。这大概是因为在中世纪,姜去欧洲闯荡时,欧洲的荤菜调料瓶已经被胡椒、罗勒、鼠尾草等香料占领了,于是它就只能在甜品屋里找个清闲的活儿。姜具有加快人体新陈代谢、通经络的作用,而姜辣素可以扩张血管,同时可以加强心肌收缩,促进血液循环。这样,喝下去的热姜汤进入胃里,所带来的温暖就会带往全身。从这个角度来讲,生姜确实能够让我们从风雨之后的冰冷中缓过劲来。所以吃姜可能会有所谓“燥热”的不适症状,但只要不是拼命吃, ③。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对姜的称呼有两种,请简要分析“将军”和“参谋军官”的含义。【答案】18.①姜都是辣的②姜就像一位将军③不会有太大影响19.①把姜比作“将军”,是因为其内含有的萜类物质可使菜香味十足,因此用“将军”象征姜在中华荤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②把姜比作“参谋军官”,是因为姜被传入欧洲时,欧洲的荤菜调料瓶已经被胡椒、罗勒、鼠尾草等香料占领,因此姜在西方只能作为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参谋军官”指姜在西方烹饪中作用有限。【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结合前文“姜中含有化学物质姜辣素。姜辣素非常稳定,沸点高达185℃”可知,无论怎么煮,姜自身含有的姜辣素都不会有大得变化,故此处可填“姜都是辣的”。第②处,结合“统帅着中华荤食的味道”“在西方的烹饪世界里,姜似乎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一下子就从‘将军’变成了‘参谋军官’”可知,在中华餐桌上姜就像一位将军,故此处可填“姜就像一位将军”,第③处,结合“只要不是拼命吃”这一前提可知,此处语境强调吃姜虽可能会有所谓“燥热”的不适症状,只要不过量使用,就不会有太大影响,故此处可填“不会有太大影响”。【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①作者将把中华餐桌上的姜比作“将军”,是因为在炒菜下锅之前,通常都会先用油来煸炒姜片,姜其内含有的萜类物质可使菜香味十足,它统帅着中华荤食的味道,因此用“将军”象征姜在中华荤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②结合“姜去欧洲闯荡时,欧洲的荤菜调料瓶已经被胡椒、罗勒、鼠尾草等香料占领了”可知,作者把西方的烹饪世界里的姜比作“参谋军官”,是因为姜被传入欧洲时,欧洲的荤菜调料瓶已经被胡椒、罗勒、鼠尾草等香料占领,因此姜在西方只能作为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参谋军官”指姜在西方烹饪中作用有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孩子①地瞧着,听着,完全沉浸于此,仿佛自己②地跟着河一起去了……他闭上眼睛,便看到③的颜色:蓝的,绿的,黄的,红的;还有巨大的影子在飞驰,水流似的阳光在倾泻……种种的景象渐渐分明了。一片辽阔的平原,微风挟着野草与薄荷的香味,把芦苇与庄稼吹得有如涟波荡漾。矢车菊,薰衣草,紫罗兰,到处都是花。啊,多美!空气多甜蜜!躺在那些又软又厚的草上多舒服啊!克利斯朵夫觉得又快活又有些迷糊,好像过节的日子父亲在他的大玻璃杯中倒了一点儿莱茵美酒……河流又往前去……景色变了……一些垂在水面上的树:齿形的叶子像小手般在水底下打回旋。林间有所村落倒映在河里。微波轻拍的白墙上面,可以看到杉木与公墓上的十字架……随后是巉岩,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坡上有葡萄藤,有小松林,有城堡的遗迹。过后又是平原,庄稼,禽鸟,阳光……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21.下列各句中的“好像”与文中加点的“好像”,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一场口舌之争之后,那青年虎视眈眈地盯着我,好像要打架。B.他这几日在这里住着,每日都到离此地不远的青云山去,好像有什么机密大事似的。C.寻找一部故事片,好像讲的是抗战时期一群大学生的事情,后来那个女主角还死了。D.张羡水对儿时的记忆越来越模糊,好像透过起雾的玻璃看风景。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不同的译本,“随后有巉岩和连绵起伏的山峦,有葡萄藤、小松林和城堡的遗迹,过后又有平原,庄稼,禽鸟,阳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哪一种译本的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答案】20.①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②不由自主(情不自禁)③光怪陆离(五彩斑斓,五彩缤纷)21.D22.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因为:①句式方面,原文整散结合,有参差错落之美,适合于表现幻想中景物的自然变化;题干中句子为整齐的排比句式,虽有气势,但景物变化不自然。②表达效果方面,原文景物层次分明,随河水流动而变化,有动态感,也体现了人物心情的变化;题干中的句子,分句之间为并列关系,比较呆板。【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孩子注意力高度集中地瞧着,听着,所以应该用成语“全神贯注”,或者“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聚精会神”,形容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样子。“专心致志”,形容一心一意,精神高度集中地做事。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仿佛自己由不得自己地跟着河一起去了,所以应该用成语“不由自主”,或者“情不自禁”。“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第三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