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教育厅高校科研发展计划课题编号12WF11《山东省发展绿色地产建设生态城市研究汇报》《山东省发展绿色地产建设生态城市》课题组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二零一三年三月山东省教育厅高校科研发展计划课题编号12WF11《山东省发展绿色地产建设生态城市研究汇报》课题责任人:王怡红课题组组员:严旭骞王翠兰李玉梅田园张新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二零一三年三月前言二十一世纪是绿色经济时代,坚持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共识。在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域发展水平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GDP指标,人口素质、环境质量、科技创新等标志可连续发展能力各项指标越来越受到大家重视。生态城市建设是用生态理念加速传统生产和生活方法转型,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瓶颈,促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发明优良人居环境,实现人和自然友好。绿色建筑是指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程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降低污染,为大家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使用空间,和自然友好共生建筑。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历史时期,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紧发展绿色地产面临难得历史机遇。现在,中国城镇建设增加方法仍然粗放,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问题比较突出。大力发展绿色地产,以绿色、生态、低碳理念指导城镇建设,能够最大效率地利用资源和最低程度地影响环境,有效转变城镇建设发展模式,缓解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环境约束,能够充足表现以人为本理念,为大家提供健康、舒适、安全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显著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人民满意度,并在广大群众中树立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能够全方面集成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及环境保护等多个技术,极大带动建筑技术革新,直接推进建筑生产方法重大变革,促进建筑产业优化升级,拉动节能环境保护建材、新能源应用、节能服务、咨询等相关产业发展。中国发改委、住建部在国办发在〔〕1号《绿色建筑行动方案》通知中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国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末,20%城镇新建建筑达成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同时还对“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方案、政策支持等给予明确。我们认为,绿色建筑所撬动市场规模可达万亿元,并将成为未来关键市场机遇。绿色建筑将取得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全方面政策支持,现在中国部委正在研究制订支持政策配套细则,并有可能陆续出台。在这个行动方案中,两部委确定了行动关键目标。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山东总人口达9579.3万人,是全国第二人口大省。“十二五”至,全省人口仍将继续增加。庞大人口数量不仅造成人均资源占有量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对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组成巨大压力。同时,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每万人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和科技人员数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二五”期间本省将迎来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其间年均出生121万人,自然增加60万左右。确保实现总人口控制在9852万人目标,为实现到总人口不过亿、逐步实现零增加并回落目标奠定基础。“十二五”时期是本省全方面率先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向经济文化强省跨越关键时期。山东集常住人口、户籍人口、人口密度“三个全国第二”于一省,即使经济总量大,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人均发展指数低、人均占有资源少、人口素质不适应“三大制约原因”。从山东省经济发展前景和资源、环境及生态现实状况来看,继续沿用传统粗放型经济增加模式,发展将难认为继。《山东生态省建设计划纲要》(11月)建设生态省是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关键战略举措。在生态省建设过程中,山东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坚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寻求新发展动力,拓展新发展空间,培育新发展环境,加紧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改变传统经济增加方法,使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方面、协调、可连续发展。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实现“大而强,富而美”新山东宏伟目标做出主动贡献。《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计划纲要》提出了本省生态建设和保护三步走基础思绪,确定到2040年,全方面改善全省生态环境,建成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城市环境清洁、生态良性循环生态系统,实现山川秀美生态省目标。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中国将把节省资源作为基础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紧建设资源节省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省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紧转变经济发展方法关键着力点”。《山东省发展绿色地产建设生态城市研究汇报》课题组3月目录TOC\o"1-2"\h\z\u第1章发展绿色地产建设生态城市中国外研究现实状况 11.1国外低碳经济和绿色地产研究现实状况 11.2中国出台了《相关加紧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实施意见》和《绿色建筑行动方案》 111.3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131.4建立高星级绿色建筑财政政策激励机制,引导更高水平绿色建筑建设 141.5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 141.6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使绿色建筑更多地惠及民生 151.7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科技进步及产业发展,切实加强绿色建筑综合能力建设 161.8中国出台《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关键内容 161.9中国发展绿色地产建设生态城市方法和提议 18第2章山东省发展绿色地产建设生态城市基础条件 222.1山东省生态城市建设优势条件 222.2山东省生态城市建设面临关键问题 242.3在山东建设生态城市提议和对策 26第3章山东省发展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城市多个阶段 303.1从建筑节能逐步向发展绿色建筑前进 303.2由单体绿色节能建筑向示范小区和低碳生态城市发展 353.3山东省建筑企业在低碳生态城建设中实践 443.4山东省发展绿色地产和建设生态城市中制约原因 45第4章山东省发展绿色地产和建设生态城市对策及提议 494.1本省发展绿色地产建设生态城市对策和方法 494.2山东省发展绿色地产建设生态城市提议 54后记 57参考文件 58第1章发展绿色地产建设生态城市中国外研究现实状况1.1国外低碳经济和绿色地产研究现实状况1.1.1低碳经济和绿色地产概念首次出现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术语官方文件,是2月24日由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发表《我们未来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白皮书指出,英国将在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排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自英国首先明确提出“低碳经济”以来、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经过多种路径和方法树立起一套较为完备低碳经济政策导向。在世界范围内,绿色建筑已成为通行理念。作为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提议成立非政府组织,气候组织正在中国运作低碳生态建筑项目。绿色地产是绿色建筑和地产形式结合新型健康地产,是国家提倡地产发展方向。根据中国住建部解释,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全寿命期内,最大程度地节省资源、保护环境和降低污染,为大家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使用空间,和自然友好共生建筑。1.1.2中国低碳经济理论和生态城市建设综述中国绿色建筑推广起步较早,1994年中国发表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同时开启“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小康型城镇住宅科技产业工程”。以后在1996年又发表了《中国人类住区发展汇报》,对深入改善和提升居住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和确保方法。不过,和国外相比,中国现在在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发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两会上,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境保护。一时间节能减排、低碳能源,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控制、转变发展方法、调整产业结构等全部热点话题。随即《政府工作汇报》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现在中国学者开始进行低碳问题全方面研究:如王有为相关《实施绿色建筑对环境保护关键意义》,薛明相关《绿色建筑发展现实状况及其在中国应用》,李湘洲、才东明、夏云《相关生态和可连续发展建筑研究》,朱慧明《绿色低碳建筑意义及其发展现实状况》研究,全部对中国低碳建筑发展现实状况、意义做了叙述。尤其是庄贵阳于出版《低碳经济:气候改变背景下中国发展之路》一书,从低碳经济理念产生、低碳经济转型驱动力、低碳经济概念辨识、低碳转型关键路径和政策工具、和低碳城市建设探索和实践方面,对发展低碳经济关键性、对中国进行低碳转型关键路径进行了阐释。发展低碳经济是肯定选择。学者们认为,伴随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各国温室气体排放容量成为一个经济上稀缺资源。以碳排放权为关键气候博弈实际上已经转化成了发展空间争夺,以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为关键低碳经济成立世界政治经济新一轮竞争高地。所以,在气候改变背景下,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不仅仅是一个选择和必需,而是怎样快速而且在什么规模上促进向低碳经济转型问题。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避免被高碳投资锁定,确保本国能源安全,也是确保经济连续增加有效方法。1.1.3生态城市基础内涵中国正在面临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省和节能减排多重压力,城市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发展趋势,所以低碳型生态城市建设势在必行。中国城市化是二十一世纪人类发展一个关键事件,到,中国社会将从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国家,转型为一个以城市人口占多数国家。从二十一世纪初到2030年,中国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人口估量将达成4亿多人。城市化是推进经济增加、提升就业机会、脱贫温饱、普及文化教育和实施社会保障关键推进力。二十一世纪中后期,仅亚洲和非洲城市化人口就是中国人口两倍,中国城市化进程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和其它国家城市重建提供了一个新发展模式。中国城市化进程必需处理经济、环境和能源相协调发展问题。中国城市化遭遇了世界上城市化前期和后期产生全部问题和弊端:城市无序蔓延扩张、空气质量恶化、水资源供给短缺、交通拥堵、环境设施落后和资源浪费等。中国城市化应该汲取发达国家沉痛教训,借鉴她们在城市发展反思过程中提出“重建城市”理念和成功案例。和此同时,认真总结中国历史上城市发展优异原因,走出一条以人为本资源节省和环境友好城市可连续发展之路。低碳生态型城市是中国城市可连续发展集中表现。现在中国和世界上很多国家正在示范和建设多种发展类型城市,诸如生态城市、清洁能源城市、卫生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等。探其实质,仍感缺乏一条主轴。人类活动足迹加剧了气候改变,气候改变是二十一世纪人类共同应正确巨大挑战。在城市发展中要紧紧抓住低碳发展主轴,配以生态要求,推进技术发展和建立低碳经济,创建人和自然友好可连续发展城市。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关键应转移到城市能源上来。假如城市化饱和率按总人口70%,来衡量,估量中国将在2030年左右进入城市增加饱和期。2030年左右为中国城市发展一个关键转折点。到时,城市GDP总量和能源消耗将占到全国总量80%.以上。在应对气候改变条件下2050年能源战略中,需要建立一条低碳经济可连续发展之路。具体地说,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内,要制订两个带有转折点能源战略。第一个转折点是在中国矿物能源利用和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平缓情形下,保持经济高速增加;第二个转折点是在矿物能源利用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情形下,经济仍然保持增加。在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假如在低碳发展情景中,采取节能、发展清洁能源和降低碳排放方法和强化实施力度,抓好城市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既能够实现中国短期节能减排目标,也能应对气候改变和环境挑战,争取到2050年城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达成到时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更低。在国家主体功效区域战略定位中,要紧紧抓住环境和资源指标约束性和前导性作用。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环境和资源指标长久以来被忽略,造成中国城市发展不协调和不可连续。中国城市发展要充足考虑到区域性经济、人口、资源(尤其是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城镇协调、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等关系。迄今环境和生态保护基础设施投资和增加远远低于城市发展速度和投资增加。建立城市发展长久环境和资源指标体系,关键制订好环境评价和低碳指标,并在城市计划中作为强制性指标,已不容忽略。生态城市是可连续发展思想在城市发展中具体化,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化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中落实。低碳城市,即经过零碳和低碳技术研发及其在城市发展中推广应用,节省和集约利用能源,有效降低碳排放,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结果,即以自然系统友好、人和自然友好为基础社会友好、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4]。实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就是面向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中国城镇化所面临现实矛盾和未来挑战,经过明确城市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等目标要求,根据低碳生态城市理念确定新型城市发展模式,选择一条符合中国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需要,又能够在城市发展中有效地逐步降低资源消耗和降低碳排放、使城市发展最大程度地满足维系良好人居环境可连续发展城镇化道路要求。1.1.4中国绿色地产生态城市发展基础思绪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之路应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既和快速城镇化趋势要求相适应又能最大程度地表现可连续发展要求一个发展路径,是一条产业支撑力强、资源集约度高、就业容纳量大、公共事业均衡发展、全体居民共享生态文明结果可连续城镇化道路。在国家战略层面,从生态环境基底条件和容量出发,确定主体功效区,分类制订区域和城市基础发展标准,深入明确主体功效区计划下城市发展导向,在小区和个体层面,应大力提倡生产和消费可连续转型趋势,逐步开展低碳城市发展之路试点和推广。以城市密集地域和大中城市为关键,系统推进基于低碳生态理念城市计划、产业发展、交通系统、建筑节能等关键流域技术经济政策制订和落实。1.1.5中国绿色地产生态城市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目标应和中国新型城镇化模式战略要求相一致,即到205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达成70%~75%,全国经济总量中城市经济贡献率达成90%,城市单位能量消耗和资源消耗所发明价值在基础上提升15~20倍,提早实现联合国提出四倍跃进目标。争取到2040年实现能源消耗零增加,争取到2035年实现温室排放零增加。从中国国情出发,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趋势性要求和资源环境约束现实矛盾和未来挑战,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径选择可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近期(—):在城市尺度充足挖掘节能潜力,经过关、停、并、转,在城市发展中有效提升节能和减排效果,发展和推广节能技术,实现间接减排效果,提升综合能效。中期(2021—2035年):以可再生能源等绿色替换能源为关键,,合理调整城市能源结构,向无碳或低碳能源倾斜,优化中国城市能源结构,推进经济去碳化配套政策。远期(2036—2050年):经过不一样规模、不一样类型低碳城市试点示范,在影响城市发展关键领域实施和推广相关战略、政策及技术,探索一条通向低碳城市可连续发展模式,并在区域层面开展模式应用推广,逐步实现中国低碳城市发展发展之路整体实现。1.1.6绿色地产生态城市发展政策引导基于主体功效区分类引导城市发展是推进有序城镇化基础战略在推进低碳城市发展模式过程中,各个地域因为基础地理条件不一样,资源环境承载力不一样,经济基础不一样,城镇化发展过程和阶段不一样[5],主体功效定位应有差异,具体低碳发展道路也应有所区分。主体功效区思想实质就是依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区域发展定位。要从不一样类型主体功效区生态环境基础、发展任务和功效要求出发,遵照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要求,合理定位城市发展方向。从主体功效区三类地域基础特征、发展需求和限制原因出发,采取不一样发展策略分类引导城市根据低碳生态理念发展,应是中国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基础宏观战略。关键开发区域应该在优化结构、提升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基础上推进经济较快发展,成为支撑未来全国经济连续增加关键增加极。关键任务在于依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确开发方法,确定经济和人口发展规模,提升公共基础设施质量和水平,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发展质量,调整能源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优化开发区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要重视优化产业结构,集约化布局,提升集聚经济效应,合理安排产业组织,优化行业内资源配置,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要强化用地标准,重视土地挖潜,结合新增用地调控,激励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要确立资源节省和环境友好总体发展方向,建立政府环境保护投资增加机制,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限制开发区城市功效关键包含:集聚人口,减轻周围区域环境生态压力,为当地居民提供公共服务,负担区域枢纽功效,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统筹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生态保护、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按地域适时综合治理,要合理引导人口流动,促进少数城镇适度发展,引导人口向资源环境条件相对很好地域合适集中。落实生态城市计划理念是引导城市低碳发展有效策略生态城市计划是以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生态友好为城市发展目标,在多学科参与基础上强化生态学和生态计划理论知识在城市计划中应用,经过广泛部门协商和公众参与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综合布署等来实现城市复合系统良性运转。生态城市计划应坚持城市整体计划标准,综合平衡标准,区域协调标准,生态高效标准,因地制宜标准,参与管理标准,效益协调标准。生态城市计划关键内容包含:(1)城市生态现实状况分析;(2)制订生态城市计划和专题计划;(3)建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为计划、建设、控制和评定生态城市提供关键手段和工具;(4)估计和评定。相关法规要求城市计划指标体系是计划编制技术指南。基于中国现有相关法律法规,遵照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思绪,从区域计划、城市总体计划和居住区计划三个层,研究提出计划指标体系,是发挥城市计划公共政策效用,有效引导城市根据低碳生态发展思绪发展政策手段面对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要求,有必需立即对现在所实施城市计划指标体系重新进行审阅和调整,方便有效指导城市计划编制工作。推行城市计划环境影响评价以保障城市可连续发展城市计划环境评价是对城市计划发展对环境影响进行预评价,经过技术指标和规范性要求对计划方案进行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城市发展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城市计划环评意在从计划缓解强化城市未来发展对可连续思想落实力度。经过生态城市计划指标体系、标准、技术规范和环境评价介入和干预,无疑能够有效引导和约束城市发展方向,是引导城市向低碳生态方向发展有效策略。城市计划环评应突出在计划编制过程中对城市发展中环境问题预警作用,并能够在为减缓城市发展建设环境影响提出应对方法方面起到主动作用。计划环评工作要遵照早期介入标准、整体性标准、互动性标准、公众参与标准和和相关计划之间一致性标准。城市计划环评基础内容应包含以下九个关键方面:(1)计划区域环境情况调查及评价;(2)计划环境影响原因分析和估计;(3)计划区域资源承载能力分析;(4)计划方案环境影响分析和评价;(5)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6)计划环境合理性综合分析;(7)公众参与和教授咨询;(8)计划调整提议和环境影响减缓方法;(9)计划实施跟踪评价。工业节能是压缩城市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有效手段中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工业经济是国家经济支柱,也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关键部门,同时也是环境污染关键源头。尽管工业生产中单位增加值能耗在降低,但伴随经济总量增加,不管是在现阶段城市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组成中,还是在未来发展能耗和排放增量中,工业全部占有最关键份额。就中国现阶段工业发展单位能耗和排放量来看,在工业发展中推广节能和减排技术,是耗能和排放降低最大潜力所在。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在世界很多国家实践证实能够有效降低能耗和排放。深入加大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推广力度,是中国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压缩能耗和排放增幅有效手段。加紧城市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可连续发展能力,促进城市节能减排。对于城市工业结构升级,要分类指导:(1)可连续发展水平较高资源型城市,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好资源、加工类产业调整和转型工作。(2)相对综合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应考虑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调整、改造传统产业。(3)经济基础相对较弱资源性城市,可依据城市发展特征采取不一样方法,如处于成熟期资源型城市,能够采取优势延伸模式,关键发展加工业主导产业,依靠条件好资源型城市,宜采取优势组合模式等。以低碳生态化为目标,实施城市工业空间转移和布局优化:(1)城市内部,大城市工业可在城市功效分区计划下进行合理布局调整,能够进行三要素(研发、制造、销售)分离布局,中小城市优化工业空间发展,可在城市某一区域关键建设工业集中区,按当地比较优势确立主导产业。(2)城市群之间工业空间转移和优化升级要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确保整体最优。(3)东、中、西部城市之间工业空间转移,要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情况和建设低碳生态型城市发展目标,可建立一个技术转移为主导结合地域优势工业空间转移模式以循环经济模式引导城市工业发展,为城镇化预留空间。要经过市场和企业力量改造现有工业体系,构建清洁、循环生态工业体系,政府要从多个角度提出合理政策并加以实施。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构建生态工业体系,促进城市可连续发展。1.1.7绿色地产生态城市发展技术支撑低碳生态城市发展需要理念更新,也需要技术支持。世界各国几十年来探索和实践经验表明:绿色建筑、清洁生产、科学计划手段、高效交通运行方法等优异生产、计划技术和管理手段利用,对于实现低碳城市发展方法含有良好效果。中国任务在于研究、引介和改善低碳城市发展技术手段,在条件成熟提取主动推广利用低碳技术,为城镇化进程中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提有力技术支撑。研究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是企业提升能源和资源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关键手段。清洁生产技术包含多个方面、多个生产步骤和多个学科领域,清洁生产包含内容广泛。采取优异节能技术、工艺及设备,并对高耗能行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加强能源和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排放和资源、能源消费。首先,要经过市场和企业力量改造现有工业体系,构建清洁、循环生态工业体系;其次,为推进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从多个角度提出合理政策,加以实施。用科学技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利用绿色科技,处理水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供给两项关键问题。经过再生水利用、海水利用、雨水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等一批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梯级利用形式,构建水健康循环体系,加速水务一体化建设,加强政府对水资源利用宏观控制和引导。建立污水资源化利用体系、海水开发利用体系、城市降水水文循环修复体系她生态水系建设体系。清洁能源利用和引导推广使用环境保护汽车和燃料,同时制订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和控制交通噪声污染方法,严禁小汽车尾气排放没有达标。采取主动式太阳能设计,优化建筑能源利用体系,建设绿色建筑,降低能源消耗。实现区域性部分自给新型可再生能源利用,采取高效、安全能源利用模式。实施废弃物绿色管理体系转变固体废物管理思绪。基础对策是:(1)清洁生产,避免产生(Clean);(2)综合利用(Cycle);(3)妥善处理(Control)。包含清洁生产,系统内回收利用,系统外回收利用,无害化处理,最终处理,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中国城市交通耗能居高不下,而且不管是能耗总量还是在各类能耗总量中所占比重,全部展现为显著上升趋势。这种态势除了和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迅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升,进而小汽车拥有量迅猛增加相关,并和居民出行方法选择和基础设施计划建设全部相关系。用合理交通方法引导城市高效节能运行,要从城市运转系统层面出发,以全方位可连续交通系统入手,引导合理居民出行方法和提供便捷高效交通设施。依据可连续城市交通系统战略总目标和标准,交通组织要满足以下可连续城市交通系统基础指标要求:(1)大力发展步行、自行车和公交等高效绿色交通工具,满足城市居民、团体和社会机动性要;(2)降低城市交通系统燃油消耗;(3)降低城市交通系统尾气排放;(4)激励新能源和新技术研发和应用。引导城市高效节能运行,要采取发展城市综合交通策略。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构建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在城市计划中要切实表现可连续发展交通观,把城市交通系统观和可连续观念落实到城市计划各个步骤。在管理和引导层面,经过交通需求管理实现对交通总量、结构和分布调控。为促进可连续交通系统构建和运行维护,要采取对应技术经济政策。强调自然生态环境修复、维护和建设量公园景观建设,带来自然生态效益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社会文化效益结合农业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借鉴中国外在湿地修复技术和成功经验,,根据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标准,融生物、生态及工程技术展开。重视保护原生生态,实现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和城市美化视觉效果相统一。研究推广绿色建筑技术现在中国城镇建筑运行能耗约为社会总能耗20%~22%,假如建筑能耗降低二分之一,则社会总能耗能够降低10%和发达国家比较,中国单位面积采暖能耗为同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2~3倍,含有较大节能潜力。可见,在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建筑过程和建筑使用步骤,节能降耗和降低排放潜力是很大。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程度地节省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降低污染,为大家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使用空间,和自然友好共生建筑。在中国城市发展绿色建筑要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并借鉴国际科技结果,确定适用技术,遵照因地制宜标准、全寿命周期分析(LCA)标准、权衡优化(Trade-off)和总量控制标准、全过程控制标准和精专化设计标准。为促进适用技术有效发挥作用,首先要以全方位政策法规推进绿色建筑,短期内能够以政府推进为主导,长久内辅以市场化方法。其次要开展绿色建筑设计和施工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和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及验收相关标准规范研究。第三,要加强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科学指标研究。包含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权重因子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相互影响原因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数据库开发,开发附注绿色建筑评价软件。第四,要加强产品技术创新,提升价值。1.2中国出台了《相关加紧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实施意见》和《绿色建筑行动方案》1.2.1相关加紧推进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实施意见》关键内容财建[]167号文《相关加紧推进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实施意见》中指出:根据《国务院相关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通知》(国发〔〕26号)统一布署,为深入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紧发展绿色建筑,促进城镇建设模式转型升级,特制订以下实施意见:(1).色建筑发展关键意义:绿色建筑是指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程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降低污染,为大家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使用空间,和自然友好共生建筑。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历史时期,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紧发展绿色建筑面临难得历史机遇。现在,中国城镇建设增加方法仍然粗放,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问题比较突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以绿色、生态、低碳理念指导城镇建设,能够最大效率地利用资源和最低程度地影响环境,有效转变城镇建设发展模式,缓解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环境约束;能够充足表现以人为本理念,为大家提供健康、舒适、安全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显著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人民满意度,并在广大群众中树立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能够全方面集成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及环境保护等多个技术,极大带动建筑技术革新,直接推进建筑生产方法重大变革,促进建筑产业优化升级,拉动节能环境保护建材、新能源应用、节能服务、咨询等相关产业发展。各级财政、住房城镇建设部门要充足认识到推进发展绿色建筑,是保障改善民生关键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省、环境友好型社会基础内容,对加紧转变经济发展方法,深入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部含相关键现实意义。要深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抓住难得历史机遇,立即制订有力政策方法,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紧推进中国绿色建筑健康发展。(2).绿色建筑发展关键目标和基础标准:=1\*GB3①关键目标。切实提升绿色建筑在新建建筑中比重,到,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出30%,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能源资源消耗水平靠近或达成现阶段发达国家水平。“十二五”期间,加强相关政策激励、标准规范、技术进步、产业支撑、认证评定等方面能力建设,建立有利于绿色建筑发展体制机制,以新建单体建筑评价标识推广、城市新区集中推广为手段,实现绿色建筑快速发展,到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保障性住房全方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努力争取到,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2\*GB3②基础标准。加紧推进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必需遵照以下标准: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充足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建筑特点,合理制订地域绿色建筑发展计划和技术路线,建立健全地域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实施有针对性政策方法。整体推进、突出关键,主动完善政策体系,从整体上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并重视集中资金和政策,支持关键城市及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在加紧绿色建筑发展方面率先突破。合理分级、分类指导,根据绿色建筑星级不一样,实施有区分财政支持政策,以单体建筑奖励为主,支持二星级以上高星级绿色建筑发展,提升绿色建筑质量水平;以支持绿色生态城区发展为关键抓手,引导低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激励引导、规范约束,在发展早期,以政策激励为主,调动各方加紧绿色建筑发展主动性,加紧标准标识等制度建设,完善约束机制,切实提升绿色建筑标准实施率。1.3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1.3.1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立即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制(修)订绿色建筑计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及相关产品标准、规程。加紧制订适合不一样气候区、不一样建筑类型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研究制订绿色建筑工程定额及造价标准。激励地方结合地域实际,制订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编制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技术导则和标准体系。1.3.2完善绿色建筑评价制度各地住房城镇建设、财政部门要加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推进力度,建立自愿性标识和强制性标识相结合推进机制,对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通常住宅和公共建筑,实施自愿性评价标识,对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学校、医院等公益性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率先实施评价标识,并逐步过渡到对全部新建绿色建筑均进行评价标识。1.3.3加强绿色建筑评价能力建设培育专门绿色建筑评价机构,负责相关设计咨询、产品部品检测、单体建筑第三方评价、区域计划等。建立绿色建筑评价职业资格制度,加紧培养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评定、能源服务等方面人才。1.4建立高星级绿色建筑财政政策激励机制,引导更高水平绿色建筑建设1.4.1建立高星级绿色建筑奖励审核、立案及公告制度各级地方财政、住房城镇建设部门将设计评价标识达成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项目汇总上报至财政部、住房城镇建设部(以下简称“两部”),两部组织教授委员会对申请项目标计划设计方案、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汇报、工程建设审批文件、性能效果分析汇报等进行程序性审核,对审核经过绿色建筑项目给予立案,项目完工验收后,其中大型公共建筑投入使用十二个月后,两部组织能效测评机构对项目标实施量、工程量、实际性能效果进行评价,并将符合申请预期目标绿色建筑名单向社会公告,接收社会监督。1.4.2对高星级绿色建筑给财政奖励对经过上述审核、立案及公告程序,且满足相关标准要求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给奖励。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建筑面积,下同),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奖励标准将依据技术进步、成本改变等情况进行调整。(三)规范财政奖励资金使用管理。中央财政将奖励资金拨至相关省市财政部门,由各地财政部门兑付至项目单位,对公益性建筑、商业性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等,奖励资金兑付给建设单位或投资方,对商业性住宅项目,各地应研究采取方法关键使购房者得益。1.5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1.5.1主动发展绿色生态城区激励城市新区根据绿色、生态、低碳理念进行计划设计,充足表现资源节省环境保护要求,集中连片发展绿色建筑。中央财政支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申请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应含有以下条件:新区已按绿色、生态、低碳理念编制完成总体计划、控制性具体计划和建筑、市政、能源等专题计划,并建立对应指标体系;新建建筑全方面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一星级及以上评价标准,其中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达成30%以上,2年内绿色建筑开工建设规模不少于200万平方米。1.5.2支持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中央财政对经审核满足上述条件绿色生态城区给资金定额补助。资金补助基准为5000万元,具体依据绿色生态城区计划建设水平、绿色建筑建设规模、评价等级、能力建设情况等原因综合核定。对计划建设水平高、建设规模大、能力建设突出绿色生态城区,将对应调增补助额度。补助资金关键用于补助绿色建筑建设增量成本及城区绿色生态计划、指标体系制订、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及能效测评等相关支出。1.6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使绿色建筑更多地惠及民生1.6.1激励保障性住房根据绿色建筑标准计划建设各地要切实提升公租房、廉租房及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水平,强调绿色节能环境保护要求,在制订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及年度计划时,含有条件地域应安排一定百分比保障性住房根据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建造。1.6.2在公益性行业加紧发展绿色建筑激励各地在政府办公建筑、学校、医院、博物馆等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建设中,率先实施绿色建筑标准。结合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公益性建筑中开展强制实施绿色建筑标准试点,从起,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全部实施绿色建筑标准。1.6.3切实加大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财政支持力度绿色建筑奖励及补助资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资金向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倾斜,达成高星级奖励标准优先奖励,保障性住房发展一星级绿色建筑达成一定规模也将优先给定额补助。1.7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科技进步及产业发展,切实加强绿色建筑综合能力建设1.7.1主动推进绿色建筑科技进步各级财政、住房城镇建设部门要激励支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主动支持绿色建筑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大高强钢、高性能混凝土、防火和保温性能优良建筑保温材料等绿色建材推广力度。要依据绿色建筑发展需要,立即制订公布相关技术、产品推广公告、目录,促进行业技术进步。1.7.2大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主动推进地级以上城市全方面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各级财政、住房城镇建设部门要系统推行垃圾搜集、运输、处理、再利用等各项工作,加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研发推广,实施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和分级利用,建立专门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基地。1.7.3主动推进住宅产业化主动推广适合住宅产业化新型建筑体系,支持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工业化基地建设;加紧建立建筑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等步骤标准体系,实现住宅部品通用化,大力推广住宅全装修,推行新建住宅一次装修到位或菜单式装修,促进个性化装修和产业化装修相统一。1.8中国出台《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关键内容发改委、住建部在国办发〔〕1号《绿色建筑行动方案》通知中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国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末,20%城镇新建建筑达成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同时还对“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方案、政策支持等给予明确。业内人士认为,绿色建筑所撬动市场规模可达万亿元,并将成为未来关键市场机遇。绿色建筑将取得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全方面政策支持,现在中国部委正在研究制订支持政策配套细则,并有可能陆续出台。在这个行动方案中,两部委确定了行动关键目标。城镇新建建筑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末,20%城镇新建建筑达成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方案》还提出了绿色建筑具体任务。其中包含政府投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保障性住房,和单体建筑面积超出2万平方米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自起全方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从总量上看,绿色建筑领域未来市场空间巨大。依据《“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题计划》显示,截至底,全国共有337个项目取得国家绿色建筑标识认证,建筑面积超出4000万平方米。不过和每十二个月约20亿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相比,显然是杯水车薪。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绿色建筑产业链较长,将有效带动新型建材、新能源、节能服务等产业发展,其潜在市场规模将超出万亿元。《方案》表示,要将绿色建筑行动目标任务科学分解到省级人民政府,并将绿色建筑行动目标完成情况和方法落实情况纳入省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评体系。这也是多年来强化绿色建筑目标责任关键做法。《方案》强调,研究完善财政支持政策,继续支持绿色建筑及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现有建筑节能改造、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研究制订支持绿色建材发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筑工业化、基础能力建设等工作政策方法。对达成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二星级及以上建筑给财政资金奖励。财政部、税务总局要研究制订税收方面优惠政策,激励房地产开发商建设绿色建筑,引导消费者购置绿色住宅。改善和完善对绿色建筑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可对购置绿色住宅消费者在购房贷款利率上给合适优惠。国土资源部门要研究制订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在土地转让方面政策,住房城镇建设部门要研究制订容积率奖励方面政策,在土地招拍挂出让计划条件中,要明确绿色建筑建设用地百分比。上述优惠政策涵盖财政、税收、金融、土地、建设等各个领域,以前,住建部曾表示,购置绿色建筑将可获贷款利率优惠。1.9中国发展绿色地产建设生态城市方法和提议生态城市发展需要理念更新,也需要技术支持。世界各国几十年来探索和实践经验表明,绿色建筑、清洁生产、科学计划手段、高效交通运行方法等优异生产、计划技术和管理手段利用,对于实现低碳城市发展方法含有良好效果。中国任务在于研究、引入和改善低碳城市发展技术手段,在条件成熟提取主动推广利用低碳技术,为城镇化进程中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1.9.1强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是企业提升能源和资源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关键手段。清洁生产技术包含多个方面、多个生产步骤和多个学科领域,清洁生产包含内容广泛。采取优异节能技术、工艺及设备,并对高耗能行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加强能源和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排放和资源、能源消费。首先,要经过市场和企业力量改造现有工业体系。构建清洁、循环生态工业体系;其次,为推进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从多个角度提出合理政策,加以实施。近期中国不少地域发生了严重雾霾天气现象,产生了灾难性后果。依据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和气象预报分析,春节期间中国华北、黄淮、江淮、江南等中东部地域仍被雾霾天气笼罩,多地遭受严重污染。北京市气象局近期同时公布大雾黄色、霾黄色预警,空气质量一度达成六级严重污染状态。阴霾天气现象出现越来越多,危害加重,由汽车尾气和燃煤排放等转化而来硝酸盐和硫酸盐等污染物质,近期已增加了10倍甚至20倍。教授提议,要减轻污染,关键从降低污染源入手。②面对如此严重环境灾难事件,我们该反思什么?雾灾事件发生,向发展中中国提出严重警告。教授认为,PM2.5数值创“新高”和生产方法改变、生产结构调整不到位、能源结构过分依靠煤炭有很大关系。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煤炭消费量年增加7%,整年煤炭消费总量占世界煤炭消费量40%以上,远高于欧盟和世界水平。③中国能源结构决定了在以后相当长时间内,燃煤机组装机容量还将增加,火电厂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仍将增加。火电厂排放大气污染物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将直接影响空气环境质量改善。数据显示,中国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投资正在不停加紧。高耗能投资延续了初以来加速增加态势,1月至10月累计同比增加21.7%,较上年同期加紧3.4%,对环境影响巨大。④此次大范围雾霾天气关键特征是“区域性污染”一地极难“独善其身”。尽管部分城市已经在削减煤炭总量,但单打独斗已不足以应对区域空气污染扩散严峻现实。空气污染,人人全部是受害者,然而多数人也负担着或多或少责任。1.9.2用科学技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利用绿色科技,处理水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供给两项关键问题。经过再生水利用、海水利用、雨水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等一批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梯级利用形式,构建水健康循环体系,加速水务一体化建设,加强政府对水资源利用宏观控制和引导。建立污水资源化利用体系、海水开发利用体系、城市降水水文循环修复体系她生态水系建设体系。以消耗资源为代价发展模式亟待转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严峻形势,以消耗资源为代价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认为继。转变发展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在企业减排方面,教授认为,企业要推进清洁生产,使用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少排放或不排放废气,从而实现节能减排。1.9.3大力引导发展使用清洁能源推广使用环境保护汽车和燃料,同时制订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和控制交通噪声污染方法,严禁小汽车尾气排放没有达标者生产。采取主动式太阳能设计,优化建筑能源利用体系,建设绿色建筑,降低能源消耗。实现区域性部分自给新型可再生能源利用,采取高效、安全能源利用模式。《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显示,中国汽车保有量达成20754.6万辆,已连续三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目前中国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每公里约为160克,欧洲目标为95克,机动车污染已成为中国空气污染关键起源。环境破坏轻易,恢复却需漫长时日。现在,中国已经在空气质量监测、实时公布上有所进步,怎样用好监测数据对关键排污企业实施监管,还需要做出更多、更主动努力。下一步考虑对关键污染源、关键污染企业也进行监测和公布,明确违规排污标准和处罚力度,方便于公众对企业形成社会监督,施加舆论压力,“倒逼”企业减排。就每个公民而言,环境保护和改善需要每个人力量。假如每个人全部能理智消费,抵制浪费性消费,实现绿色出行、绿色生活,就会为环境清新做出一份贡献。针对“区域性污染”问题,教授认为基于空气污染开放性、传染性、混合性,治理起来必需区域协同作战。以华北地域而言,需要京津冀和山西、内蒙古等省区市协作,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实现多项污染物协同控制。1.9.4实施废弃物绿色管理体系“毒雾”面前,我们全部应该反省,哪些生活习惯增加了环境负荷:乱扔垃圾,无视垃圾分类,贪图方便用塑料袋,一次性物品,焚烧树叶、秸秆,无节制购物等。必需转变消费者消费习惯和固体废物管理思绪。基础对策是:(1)清洁生产,避免产生;(2)综合利用;(3)妥善处理。包含清洁生产,系统内回收利用,系统外回收利用,无害化处理,最终处理,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1.9.5全方位发展绿色交通中国城市交通耗能居高不下,而且不管是能耗总量还是在各类能耗总量中所占比重,全部展现为显著上升趋势。这种态势除了和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快速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升,进而小汽车拥有量迅猛增加相关,并和居民出行方法选择和基础设施计划建设全部相关系。依据可连续城市交通系统战略总目标和标准,提议:(1)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构建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发展步行、自行车和公交等高效绿色交通工具,满足城市居民、团体和社会要求;(2)降低城市交通系统燃油消耗;(3)降低城市交通尾气排放;(4)大力激励新能源和新技术研发和应用。引导城市高效节能运行,要采取发展城市综合交通策略,在城市计划中要切实表现可连续发展交通观念,把城市交通系统观和可连续观念落实到城市计划各个步骤。1.9.6高度重视自然生态环境修复、维护和建设提倡建设绿色公园,在带来自然生态效益同时,也带来良好社会文化效益,同时结合农业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借鉴中国外在湿地修复技术和成功经验,根据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标准,融生物、生态及工程技术展开。重视保护原生生态,实现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和城市美化视觉效果相统一。1.9.7研究推广绿色低碳建筑技术现在中国城镇建筑运行能耗约为社会总能耗20%—22%,假如建筑能耗降低二分之一,则社会总能耗能够降低10%。和发达国家比较中国单位面积采暖能耗为同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2—3倍,含有较大节能潜力。⑤可见,在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建筑过程和建筑使用步骤,节能降耗和降低排放潜力是很大。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程度地节省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降低污染,为大家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使用空间,和自然友好共生建筑。提议:第一,要以全方位政策法规推进绿色建筑,短期内能够以政府推进为主导,长久内辅以市场化方法。第二,要开展绿色建筑设计和施工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和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及验收相关标准规范研究。第三,要加强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科学指标研究。包含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权重因子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相互影响原因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数据库开发,开发附注绿色建筑评价软件。第四,要加强产品技术创新,提升价值。第2章山东省发展绿色地产建设生态城市基础条件山东省是人口大省和经济强省,也是能源资源较丰富地域,含有优越能源资源条件,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资源全部很丰富。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城市,,本省有着巨大优势和潜力,现在大力推行循环经济,这些全部为本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可再生资源。中共山东省委相关制订山东“十二五”计划提议提到: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省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紧转变经济发展方法关键着力点,加强资源节省和管理,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加紧生态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可连续发展能力,建设美好家园。2.1山东省生态城市建设优势条件《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计划纲要》提出了本省生态建设和保护“三步走”基础思绪,确定到2040年,全方面改善全省生态环境,建成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城市环境清洁、生态良性循环生态系统,实现山川秀美生态省目标。分析一下,山东省生态城市建设有以下六点优势条件:2.1.1优越地域位置,显著区位优势山东生态区位含相关键和特殊性。山东地处黄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海,北接京津冀经济区,南和长江三角洲毗邻,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域南北经济链条中,在未来沿黄腹地经济发展中含相关键作用。利用这一地域优势,能够加强和发达地域在经济、科技领域广泛交流和合作。同时,能够利用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优势争取海外投资,经过便利海上交通发展同日本、韩国经贸关系,利用欧亚大陆桥头堡地缘优势,深入开拓国际市场。山东生态功效区类型丰富且相对独立。山东海陆兼备,处于南北交错地域,兼具温带和亚热带生物区系特点,物种丰富。拥有森林、草地、湿地、湖泊、海洋等生态系统类型,山地、盆地、平原、丘陵等地貌类型多样,地域单元上相对完整且具独立性。生态功效区建设含有经典性和示范性。山东在全国综合实力较强,含有建设关键生态功效保护区良好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省内区域差异和全国相同,生态环境情况在沿海省份较经典。该计划不仅能够为全国关键生态功效区建设提供实践经验,而且对沿海其它发达省市也含有一定示范性。2.1.2良好经济基础,稳定社会保障多年来,山东省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中国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关键指标均居全国前列,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经济外向度、开放层次和质量不停提升,出口商品结构有了显著改善。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人口过快增加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市化水平不停提升,社会秩序稳定,已经含有了建设生态省良好经济社会基础。2.1.3深厚文化底蕴,友好人文环境山东历史悠久,有丰富文化。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一个朴素生态观。发掘儒家思想精华,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服务。同时,在长久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全省上下已经形成“忠诚守信、勤劳勇敢、务实苦干、开放创新”山东精神[1],这些全部为生态省建设和生态文明观形成奠定了深厚文化基础。2.1.4实在工作基础,有益示范经验现在,山东各地已经有部分生态城市建设优异经验。比如:山东省首个低碳生态示范城市——东营市“六位一体”即建设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模式;德州市“微排城市”建设经验;12月2日住建部公布了“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城市——潍坊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临沂市屋顶绿化项目,德州市太阳能利用项目,济南市泉城风貌恢复保护项目等[2]。这些城市和项目标获奖将会起到良好示范带头作用。在低碳人居环境建设方面,以来山东共完成了近600万平方米建筑节能改造,现在还有700多万平方米建筑正在进行节能改造,山东筹集了1,72亿元财政资金,对成效显著城市进行了奖励。截止到10月统计,山东已经有26个项目,780多万平方米住宅被列为全国节能环境保护型康居示范工程[3]。这些经验和探索值得各地学习和推广应用。2.1.5可靠组织保障,良好社会气氛多年来山东大力开展节能减排,主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伴随经济地位不停提升,作为GDP超出全国1/10山东省,在目前全国大多数省份普遍关注和推进低碳经济和生态城市建设大趋势下,理应走在全国前列。2.1.6经典生物资源,多样生态系统山东省地处暖温带,含有经典暖温带生物区系特点,拥有森林、草地、湿地、海岸潮间带、海洋等多样生态系统类型。在入海口黄河三角洲含有世界上独特河口湿地景观。因为濒临海洋,处于南北交错地域,兼具温带和亚热带生物区系特点,和同纬度其它地域相比,山东含有较高物种多样性。全省高等植物3100多个,陆生脊椎动物500余种[4]。同时,山东省农牧渔业种质资源也丰富多样、各具特色。2.2山东省生态城市建设面临关键问题2.2.1关键自然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生态平衡失调。全省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值为306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1.09%,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34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14.9%,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水平1/6,为世界人均占有量4.0%,在全国各省倒数第三位,远远小于国际公认维持一个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1000立方米临界值,属于人均占有量小于500立方米严重缺水地域。严重制约了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生态用水无法确保。土地垦殖率高、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人均耕地面积1.27亩。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综合防护效能差,人均林地面积0.39亩,是全国人均水平1/5,尤其是生态防护林,人均不足0.1亩,仅为全国人均水平8%。矿产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确保程度逐步下降[5]。2.2.2环境污染严重关键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较大,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关键污染物排放总量居全国前列。造纸、酿造行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电力燃煤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水泥建材行业粉尘排放量分别占全省工业排放总量76.7%、58.6%和85.6%。城市环境质量处于较低水平。全省有8个设区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劣于国家二级标准,机动车尾气污染呈加重趋势。地表水水质污染严重。劣于五类水质标准断面占监测断面总数50%。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处理率偏低,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农业面源污染连续扩大,农药化肥施用强度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威胁。近海污染严重,轻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分别占18.6%和13.4%[6]。2.2.3生态环境脆弱森林覆盖率低,只有18.8%,且结构不合理,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生态功效低下。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41.5%,土地风沙化面积已达1250万亩。生物多样性锐减,现有120多个高等植物、200多个陆栖脊椎动物处于受威胁和濒危状态,生境破碎并呈整体恶化趋势,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降低,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安全威胁不停增大。地下水超采,水位埋深大于6米平原超采区面积为2.75万平方公里,海水入侵面积已达1120平方公里。生态破坏严重,矿区地面塌陷面积达332平方公里,粗放开采造成植被和景观破坏、湿地降低、调控功效显著降低。洪涝灾难威胁仍然严重[6]。2.2.4粗放型经济增加方法仍占主导地位全省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1/40,单位中国生产总值能耗是发达国家2~5倍,原材料投入和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是2~4倍,水泥是2~11倍,化肥是2~13倍。中国生产总值增加付出了过大资源和环境成本。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大。即使经过多年努力,全省环境质量有了一定程度改善,但如不改变粗放型经济增加方法,立即调整产业结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将难以处理[6]。2.2.5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城镇特色不突出,功效不配套,环境差,影响到投资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全省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仅为40.3%,仍有近60%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表水体。城市垃圾处理率77.7%,但处理标准普遍较低,垃圾围城和二次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城市集中供热率仅为31%,仍有69%居民采取燃煤、小锅炉等取暖。城市燃气普及率93.2%,但瓶装液化气仍占二分之一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人均公共绿地4.99平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34平方米[6]。2.2.6人口基数大、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山东是全国第二人口大省。庞大人口数量不仅造成人均资源占有量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对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组成巨大压力。同时,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每万人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和科技人员数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在山东建设生态城市提议和对策2.3.1建设生态城市,政府、媒体、开发商、消费者必需形成协力山东省政府必需立即制订政策法规,社会要营造绿色生活环境,引导健康生活方法,媒体宣传部门必需加大力度引导公众合理消费,向公众普及低碳生活知识,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社会气氛,政府、媒体、开发商、消费者必需形成协力。2.3.2强力推进全民生态保护意识,牢靠树立可连续发展观念要强力推进城市市民生态道德,树立保护生态自我约束意识和生态责任感。各级领导和决议者要树立生态城市计划和建设应遵照自然生态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短期经济发展理念。同时,要建立利益相关方参与合作机制,使设计师、建造师、物业管理、房地产商、材料供给商,包含业主均参与在内,形成共识,共同推进绿色建筑、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2.3.3制订全省科学总体发展计划、宏观战略,明确各个城市定位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巨大系统工程,表现经济和自然协调配合,表现人和自然友好,人和社会文化融合。在城市定位上应对城市体型、空间环境,包含城市各类建筑、公用设施、园林小区等做出整体综合构思和设计,表现城市功效多方面要求。2.3.4总结推广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制订行动目标本省已经提出了生态城市意见,加紧促进本省建筑业走上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少城市工业化创新发展之路,同时为“十二五”计划制订,促进本省转变经济发展方法,建设资源节省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总结经验。而且山东省已经在“十二五”期间将生态市建设工作全方面纳入本省发展计划,现在需要将试点情况总结推广。要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增效,增加碳汇等工作结合起来做,要明确提出山东地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关键任务和具体方法,主动探索绿色发展模式,推广低碳消费理念,提倡低碳生活,打造百年建筑和生态城市。2.3.5果断杜绝生态城市概念炒作,严禁搞形象工程生态城市关系到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需要切实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务求实效,不要搞假、大、空,要结合各地实际,突出特色,大胆探索,重视积累成功经验,果断杜绝概念炒作和各地搞形象工程。2.3.6遵照生态经济规律,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城市生态经济结构政府应把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经济建设放在关键位置,强化城市生态功效及作用,加紧产业结构调整,用新技术来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群,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城市经济发展。2.3.7扩大对生态及环境和科技投入,加大生态城市建设专业人才培养优异科学技术是生态城市关键竞争力和技术支撑,建立科研体系,整合资源,充足发挥高校科研优势。选择关键行业、关键地域进行科技示范研究。生态城市建设要设置专题基金,用于建设含有地方特色生态和环境自主创新科技体系,形成生态城市建设技术保障体系,建立生态环境领域决议咨询研究机制,为可连续发展提供长远技术支撑。在生态城计划建设过程中,我们应集中力量,突破低碳能源、低碳建筑、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污染减排、循环经济等一批低碳生态城关键技术。同时,要立即调整人才结构,以高层次、专业化为关键,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精尖人才,为建设生态城市提供强有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2.3.8生态城市要因地制宜,分类型、分步骤,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在生态城市选定上要立足目前,着眼长远,不仅要抓好国家选定试点项目,而且要从本省实际出发,在符合条件市、县确定本省不一样类型生态城市试点。要利用中央加大统筹城镇发展力度,加紧新农村建设契机,抓好乡镇生态建设试点,逐步推进。可确定技术创新型、适用宜居型、逐步演进式等不一样类型低碳生态城市,还要努力发明条件,在土地贫瘠、环境条件差地方造就适宜居住生态城市。另外也可采取抓环境污染严重部分市县,从先治理改善再到建设生态城市开展试点,并总结经验推广。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系统庞大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围绕建设生态城市这个专题,从政策、技术和市场角度,从绿色建筑、生态城市、新科技推广应用、金融支持方面,加强对生态城市发展关键和将会碰到部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努力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有效推进本省城市生态化进程。第3章山东省发展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城市多个阶段绿色建筑是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程度地节省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即“四节”)保护环境和降低污染,为大家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使用空间、和自然友好共生建筑。中国在中长久战略发展计划中首次把“绿色建筑”列入60项战略发展项目之一。国家在“十一五”发展计划中,也把“绿色建筑”作为城镇化发展关键内容,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中国关键战略决议。伴随现代建筑概念延展,内涵丰富,建筑已从单纯狭义房子,仅仅追求“适用、经济、美观”,转变到追求“节能、环境保护、绿色、低碳”,低碳生态城市应运而生。生态城市正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友好、健康、可连续发展人类聚居环境,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连续发展新生产和生活方法。发展绿色、环境保护、节能建筑,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社会发展之肯定。伴随中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进展,本省发展绿色建筑经历了从建筑节能逐步向绿色建筑深化;由单体绿色建筑向示范小区和生态城市发展过程,并从政策、标准制订到计划、设计、施工具体实施进行了有益实践和探索。3.1从建筑节能逐步向发展绿色建筑前进3.1.1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体系相继出台,不停完善省政府对建筑节能工作十分重视,把这项工作摆到了关键议事日程。9月以第181号山东省长令出台《山东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于建筑节能管理要求》,是本省第一个相关建筑节能工作政府规章。在技术标准方面;4月,山东省建设厅颁布《山东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50%)》和《山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65%)》,于6月1日正式实施。这两部政府规章和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初步建立了本省建筑节能政策框架。从起,本省以落实《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要求》(76号部长令)为标志,建筑节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出台,使全省建筑节能工作基础做到了有章可循,并为向发展绿色建筑前进打下了良好基础。尤其是11月29日经山东省第11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4次会议经过,公布了《山东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自3月1日起施行。为本省民用建筑节能工作提供了具体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同时标志本省建筑节能工作已向绿色环境保护、新能源领域拓展。为加强墙体建筑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管理,促进本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和建筑节能工作,依据国务院国发〖1992〗66号文件和《山东省人民政府相关加强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通知》(鲁政发〖1997〗107号)DBJ14-S2-1998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山东省实施细则。几年来,在建筑节能推进过程中,省住房和城镇建设厅还制订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制度和方法。
为加紧推进本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依据住房城镇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措施(试行)》、《山东省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措施(试行)》等相关要求,我厅制订了《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步骤》(以下简称《工作步骤》)。相关事项以下:(1)省住房城镇建设厅负责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运行标识组织管理工作。申报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运行标识项目,应经省住房城镇建设厅初审并登记立案后,上报住房城镇建设部评审。(2)省住房城镇建设厅委托省建筑节能发展促进中心负责评价标识具体实施工作,并组建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教授委员会。省建筑节能发展促进中心成立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绿标办),关键负责受理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组织专业评价和教授评审、档案管理等工作。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评出共40个城市,首批取得经过城市其中之一是山东威海市;二批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18个,山东青岛市、烟台市榜上有名;山东潍坊市、诸城市、海阳市被列入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山东临沂市、菏泽市入围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财政部、住房城镇建设部公布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单位等7个项目标评选名单,本省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等5个项目标评选均榜上有名,其中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县等4个项目标规模、资金数额均列全国第一。,为深入推进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规模化、高水平应用,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加紧城镇建设发展模式转型升级,财政部、住房城镇建设部组织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县、区、镇)及共性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申报工作。两部前后组织了教授评审、工作基础及立案项目实地核查、供热计量收费核查及产业化项目现场答辩等,确定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相关示范名单。本省临沂市、菏泽市被列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名单,占到全国数量十分之一,两市均为工作进度好一类地域,资金测算分别为5000、7000万元,此次下拨资金3000、4200万元。汶上、莒县、阳信县、临朐县、夏津县、平度市、济源、长垣、中牟等9个县(市)被列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数量全国第一,9个县全部为一类地域,共推广任务面积305万m2,共取得补助资金12200万元,此次资金全部下拨。省级集中连片推广关键区共2个,其中面积、资金最大为本省烟台、威海片区,包含
烟台莱阳市、烟台栖霞市、烟台蓬莱市、烟台长岛县、烟台龙口市、烟台招远市、烟台莱州市、威海荣成市、威海乳山市、威海文登市,推广任务面积共300万m2,补助资金1万元,此次资金全部下拨。青岛市、潍坊市、海阳县被列入同意追加推广面积示范市县名单,共追加推广面积580万m2,核定补助资金12050万元,此次拨付补助资金7650万元。全国共5个省、市10个项目列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科技研究及产业化项目名单”,本省占了5项:山东科灵空调设备工业余热型水源热泵供热技术产品研究及产业化、皇明洁能控股年产30万平方米建筑采暖蓄能式太阳能高效空气集热器产业化项目、烟台蓝德空调工业有限责任企业离心式热泵压缩机研发、贝莱特空调地源热泵和太阳能复合供热和制冷机组研发和产业化,烟台顿汉布什工业地源热泵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共下拨资金2150万元。3.1.2绿色节能建筑推广应用在节能环境保护绿色建筑推进中,本省各级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以抓节能建筑为突破口,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强化监督管理,以示范为带动,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工作。本省智能建筑工作成效显著,全行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多年来,全省智能建筑行业在省厅正确领导下,在省智能建筑技术教授委员会各位教授共同努力下,根据全省建设工作统一布署和安排,坚持科学发展,主动改革创新,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狠抓市场监管,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提升工程设计质量和工程建设水平,各项工作全部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本省城镇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主动贡献。(1)专业技术队伍不停壮大,整体实力稳步提升。经过加强队伍建设,智能建筑行业队伍质量和技术水平深入提升,关键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全省智能建筑企业数量在保持相对稳定基础上,企业规模等级不停提升,经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一批优异企业脱颖而出。多年来取得国家级设计施工一体化资质企业数量高于全国各省平均数,企业所负担工程规模和经济效益也在不停扩大和提升。企业业绩大幅度提升。二是企业队伍结构更趋合理,企业活力不停增强。经过规范化管理,大多数智能建筑企业技术人才结构更趋合理,各相关专业配套完整,逐步改变了以往人才结构单一被动局面,综合技术实力大幅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停增强。(2)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融合
- 2023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物理试题(附答案及解析)
- 宁波2024年04版小学三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测验试卷
- 2024年数控超精密磨床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第二单元写作《审题立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 肛肠医疗废水(医疗废水消毒处理技术方案)
- 中学自强之星事迹材料范文(35篇)
- 三年级下学期工作计划(25篇)
- 中秋志愿者活动总结
- 24.5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第2课时)同步练习
- 场地平整土方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 城市初期雨水污染治理
- 厨房工程培训方案
- 在护林员培训班上的讲话护林员会议讲话稿.doc
- 材料科学基础-第7章-三元相图
- EMR系统建设方案(通用)
- (完整word版)高频变压器的设计
- 公路工程2018各项费用的计算程序及计算方式
- 户外急救知识(必备)
- 新浙摄版(2020)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全册教案
- 房地产实现场勘查记录表(4张表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