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抗病毒口服液的安全性与耐受性评价第一部分抗病毒口服液的临床试验设计 2第二部分受试者纳入和排除标准 5第三部分口服液剂量和给药方案 6第四部分安全性评估方法 10第五部分耐受性评估参数 12第六部分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 14第七部分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 17第八部分患者报告结局的收集和分析 20
第一部分抗病毒口服液的临床试验设计关键词关键要点临床终点
1.主要终点:病毒清除率、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等。
2.次要终点:不良事件发生率、耐药率、生活质量评分等。
3.探索性终点:生物标志物变化、病毒载量下降等。
受试者纳入/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抗病毒适应证、年龄符合范围等。
2.排除标准:严重伴随疾病、肝肾功能异常、已使用其他抗病毒药物等。
3.入组平衡性:确保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基线特征上具有可比性。
研究设计
1.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分配受试者至试验组和对照组。
2.分组:试验组接受抗病毒口服液,对照组接受安慰剂或标准治疗。
3.盲法:采用单盲、双盲或三盲法,以减少偏倚。
剂量和给药方案
1.剂量选择:根据前期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确定。
2.给药方案:考虑抗病毒药物的半衰期、吸收率和作用机制等因素。
3.剂量调整:根据受试者的耐受性和疗效进行调整。
安全性评估
1.不良事件监测:系统记录所有不良事件,包括严重不良事件和轻微不良事件。
2.实验室检查:定期评估血液学、生化学和毒理学参数。
3.不良事件评估:根据症状、体征、时间关系等评估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因果关系。
耐受性评估
1.主观耐受性:受试者对药物耐受情况的自我评估。
2.客观耐受性:不良事件发生率、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客观指标。
3.耐受性分析:通过耐受性指数或其他统计方法评估耐受性。抗病毒口服液的临床试验设计
目标
*评估抗病毒口服液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
设计
*类型: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
*研究对象: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例如,确诊的病毒感染、年龄范围、健康状况良好)。
*随机分组:受试者被随机分配到以下组别:
*治疗组:接受抗病毒口服液。
*安慰剂组:接受安慰剂。
*剂量和给药方案: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确定最佳剂量和给药方案。
*疗程:通常为5-14天。
安全性评估
*不良事件(AE):记录所有AEs,包括严重程度、频率和因果关系。
*实验室检测:定期进行血液学、生化和尿液检查,以监测潜在的毒性。
*体格检查:定期进行体格检查,以评估全身状况。
*心电图(ECG):监测心血管安全性。
耐受性评估
*受试者的依从性:跟踪受试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问卷:使用问卷评估受试者的耐受性,包括胃肠道症状、头痛和疲劳。
*生理监测:根据需要监测生命体征(例如,血压、心率)。
有效性评估
*病毒载量:监测病毒载量以评估治疗的抗病毒活性。
*临床症状:记录临床症状(例如,发热、咳嗽、肌肉疼痛)以评估治疗的临床益处。
*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使用HRQoL测量仪器评估治疗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研究终点
*主要终点:安全性(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次要终点:耐受性(受试者的依从性、不良事件严重程度)。
*探索性终点:有效性(病毒载量减少、临床症状改善、HRQoL改善)。
统计分析
*安全性:比较治疗组和安慰剂组的AE发生率。
*耐受性:比较治疗组和安慰剂组的受试者依从性、不良事件和生理监测参数。
*有效性:比较治疗组和安慰剂组的病毒载量、临床症状和HRQoL的变化。
伦理考虑
*知情同意:所有受试者在参与研究前均应提供知情同意书。
*独立伦理委员会(IRB):IRB应审查并批准研究方案。
*数据保密:受试者的个人信息和研究数据应保密。第二部分受试者纳入和排除标准受试者纳入标准
*年龄在18至65岁之间,含18和65岁。
*既往有病毒感染史,如流感、普通感冒或新冠肺炎。
*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能够理解并遵守研究方案中的所有程序和指令。
受试者排除标准
*已知的严重基础疾病,如心脏病、肝病、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过去1个月内曾接受过抗病毒药物治疗。
*对研究药物或其任何成分过敏。
*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并正在服用研究药物或已在过去30天内服用过研究药物。
*孕妇、哺乳期妇女或计划在研究期间怀孕。
*精神疾病患者或有药物滥用史。
*研究者认为不适合参加研究的任何其他情况。
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详细说明
*年龄范围:18至65岁(包含)的年龄范围是为了纳入成年受试者,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反应性预计会稳定。
*既往病毒感染史:包括流感、普通感冒或新冠肺炎,以确保受试者对病毒感染有处理经验,并且有可能从抗病毒口服液中受益。
*知情同意:知情同意书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受试者完全了解研究的性质、目的和潜在风险,并自愿参加。
*能够遵守研究方案:受试者必须能够理解并遵守研究协议的要求,例如按规定服用药物和参加随访就诊。
*严重基础疾病:排除患有心脏病、肝病、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受试者,因为这些疾病可能会与抗病毒口服液发生相互作用或影响其安全性和耐受性。
*最近的抗病毒药物治疗:过去一个月内接受过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受试者被排除在外,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和影响抗病毒口服液的疗效。
*药物过敏:已知对研究药物或其任何成分过敏的受试者被排除在外,以避免过敏反应的风险。
*其他临床试验:参与过其他临床试验并正在服用研究药物或在过去30天内服用过研究药物的受试者被排除在外,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和影响研究结果。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孕妇和哺乳期妇女被排除在外,因为抗病毒口服液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尚不清楚。
*精神疾病和药物滥用:精神疾病患者或有药物滥用史的受试者被排除在外,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安全性、耐受性和依从性。
*其他不适合因素:研究者可以根据其专业判断,排除任何其他被认为不适合参加研究的受试者,例如由于语言障碍或缺乏可靠交通工具。第三部分口服液剂量和给药方案关键词关键要点【口服剂量和给药频率】
1.口服液的剂量通常根据患者的体重或年龄确定。
2.给药频率通常为每天一次或两次,取决于所治疗的具体疾病。
【口服液的安全性】
口服液剂量和给药方案
成人
*预防用药:
*利巴韦林:每日1000mg,分两次服用,持续12周。
*奥司他韦:每日75mg,分两次服用,持续10天。
*治疗用药:
*利巴韦林:每日1200-1600mg,分两次服用,持续14天。
*奥司他韦:
*无并发症的成人:每日75mg,分两次服用,持续5天。
*并发症的成人:每日150mg,分两次服用,持续5天。
*扎那米韦:每日两次,每次10mg,持续5天。
*帕拉米韦:每日一次,每次600mg,持续5天。
儿童
*预防用药:
*利巴韦林:
*12岁及以上:每日1000mg,分两次服用,持续12周。
*6-12岁:每日600-800mg,分两次服用,持续12周。
*奥司他韦:
*12岁及以上:每日75mg,分两次服用,持续10天。
*1-12岁:每日30-75mg,分两次服用,持续10天。
*治疗用药:
*利巴韦林:
*12岁及以上:每日1200-1600mg,分两次服用,持续14天。
*6-12岁:每日600-800mg,分两次服用,持续14天。
*奥司他韦:
*12岁及以上:每日75mg,分两次服用,持续5天。
*1-12岁:每日30-75mg,分两次服用,持续5天。
*扎那米韦:
*7岁及以上:每日两次,每次10mg,持续5天。
*5-7岁:每日一次,每次5mg,持续5天。
*帕拉米韦:
*12岁及以上:每日一次,每次600mg,持续5天。
*6-12岁:每日一次,每次300mg,持续5天。
特殊人群
*肾功能不全患者:
*利巴韦林: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
*奥司他韦:不需要调整剂量。
*肝功能不全患者:
*利巴韦林:避免使用。
*奥司他韦:不需要调整剂量。
*孕妇:
*利巴韦林:妊娠禁忌。
*奥司他韦:妊娠第2、3期可使用。
*哺乳期妇女:
*利巴韦林:哺乳期禁忌。
*奥司他韦:可继续哺乳。
给药方案
*口服液剂型应以足够的水或其他液体送服。
*不可将口服液剂型与其他药物同时服用,以免相互作用。
*口服液剂型通常在餐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
*严格按照医生的医嘱服用抗病毒口服液,不可随意改变剂量或给药方案。
剂量调整
剂量调整可能因以下因素而异:
*年龄
*体重
*肾功能
*肝功能
*并发症
*病毒株耐药性
剂量过量
抗病毒口服液剂量过量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
*恶心、呕吐、腹泻
*头晕、嗜睡
*呼吸困难
*肝功能衰竭
*肾功能衰竭第四部分安全性评估方法关键词关键要点不良事件监测
1.系统收集受试者的不良事件报告,包括严重程度、因果关系和应对措施。
2.定期汇总不良事件数据,分析发生率、严重性和与治疗相关的可能性。
3.采取适当措施,如剂量调整、停药或医学干预,以应对严重不良事件。
临床实验室检查
安全性评估方法
临床前研究
*急性毒性研究:评估单次给药后的毒性征象和致死剂量(LD50)。
*亚慢性毒性研究:重复给药多次(通常为28天或更长)后,评估组织损伤、血液学改变和生化指标变化。
*生殖毒性研究:评估对生殖系统的潜在影响,包括胚胎毒性、致畸性和生育力。
*基因毒性研究:评估抗病毒口服液是否具有致突变、致癌或产生基因损伤的潜力。
临床研究
安全性与耐受性评估:
*不良事件监测:系统记录和评估所有患者报告的不良事件,无论其是否与治疗相关。
*实验室评估: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肝功能和肾功能检查,以检测任何异常情况。
*身体检查:评估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包括体重、心率和血压。
*生命体征监测:在给药期间和之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呼吸和血氧饱和度。
*心电图(ECG)监测:评估心脏电活动的变化,特别是与QTc间期延长相关的变化,这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和猝死。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评估抗病毒口服液与其他药物的潜在相互作用,包括CYP450酶诱导或抑制。
*药物-食物相互作用研究:评估食物对抗病毒口服液吸收和代谢的影响。
*特殊人群研究:评估抗病毒口服液在老年人、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和肝肾功能受损患者中的安全性。
长期安全性监测:
*上市后监测:在药物上市后,密切监测安全性,识别任何未在临床试验中发现的不良事件。
*临床试验延长研究:对选择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以评估长期安全性。
*队列研究:在大量患者中进行队列研究,以评估长期风险。
数据分析
所收集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数据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分析:
*描述性统计:总结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和类型。
*统计假设检验:比较不同治疗组之间的安全性结局,以确定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
*荟萃分析:将来自多个临床试验的数据合并,以提高结果的统计能力。
通过综合使用这些方法,可以全面评估抗病毒口服液的安全性与耐受性,确保其在临床实践中安全有效。第五部分耐受性评估参数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胃肠道耐受性
1.腹泻、恶心、呕吐和腹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2.与安慰剂组或其他治疗组的比较。
3.导致停药的胃肠道不良事件的比例。
主题名称:肝毒性
耐受性评估参数
口服药物的耐受性评价旨在评估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这对于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患者依从性至关重要。以下是对《抗病毒口服液的安全性与耐受性评价》一文中列出的耐受性评估参数的详细阐述:
1.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定义:不良事件是指在药物服用期间发生的任何不期望的医学事件,包括但不限于症状、体征、实验室异常或死亡。
*评估方法:通过定期询问患者、观察临床表现和审查实验室检查来收集有关不良事件的信息。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根据其对患者健康的影响进行分级,从轻微到严重。
2.特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定义:指的是特定类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例如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头痛、眩晕)和皮肤不良反应(如皮疹)。
*评估方法:类似于不良事件发生率,通过收集特定类型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估。
3.实验室检查异常
*定义:指药物服用期间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出现异常。
*评估方法:通过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查来监测患者的实验室参数。异常结果可能提示药物毒性或其他健康问题。
4.体格检查异常
*定义:指药物服用期间体格检查发现异常,例如体重减轻、血压升高和心率异常。
*评估方法:通过定期进行体格检查来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异常体征可能提示药物毒性或潜在健康问题。
5.患者自评问卷
*定义:是指使用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评估药物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包括身体症状、心理状态和社会功能。
*评估方法:通过发放标准化问卷来收集患者的反馈,评估药物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
6.依从性
*定义:指患者按照医嘱服药的程度。
*评估方法:通过直接询问患者、追踪药物处方或使用电子监控设备来评估依从性。低依从性可能影响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7.停药原因
*定义:指患者因不良反应或其他原因而停用药物。
*评估方法:通过询问患者停用药物的原因来收集信息。停药原因有助于识别潜在的耐受性问题。
8.评估耐受性的时间点
*定义:指在整个研究期间进行耐受性评估的时间点,通常包括基线、给药后早期时间点和定期随访。
*评估方法:根据研究协议和药物特性确定评估时间点。选择合适的评估时间点对于全面评估耐受性至关重要。
通过对上述参数进行综合评估,临床研究人员可以全面了解抗病毒口服液的耐受性,识别潜在的不良反应,并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依从性。第六部分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关键词关键要点【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
1.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
-定义:在一定时间内,服用抗病毒口服液的受试者中出现任何不良事件的比率。
-分析方法:统计所有受试者不良事件的发生次数,并除以总受试者人数。
-意义:反映口服液总体安全性。
2.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
-定义:导致受试者生命危险、住院、残疾或导致出生缺陷的严重不良事件的比率。
-分析方法:统计满足严重不良事件标准的事件发生次数,并除以总受试者人数。
-意义:评估口服液的潜在严重危害性。
【不良事件性质分析】
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
不良事件(AE)是指任何不期望的医学事件,包括任何对受试者有害或不利的体征、症状或疾病,无论是否与研究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AEIR)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内观察到的不良事件数量与受试者总数之比。
方法
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通常采用以下步骤进行:
1.定义不良事件:根据预先定义的标准确定不良事件。
2.确定研究人群:明确研究中受试者的总体人数。
3.收集数据:通过患者报告、医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方法收集有关不良事件的信息。
4.计算不良事件发生率:使用以下公式计算不良事件发生率:
```
AEIR=(不良事件数量/受试者总数)x100%
```
结果
研究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报告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总不良事件发生率:所有受试者报告的不良事件的总体发生率。
*严重不良事件(SAE)发生率:严重不良事件(SAE)的发生率,SAE是指导致死亡、危及生命的事件或需要住院或延长住院时间的事件。
*药物相关不良事件(DRAE)发生率:药物相关不良事件(DRAE)的发生率,DRAE是指可能由研究药物引起的或很可能由研究药物引起的任何不良事件。
*按不良事件类型分类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根据不良事件的类型对不良事件进行分类,例如神经系统事件、胃肠道事件、心血管事件等。
*按时间段分类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根据不良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段对不良事件进行分类,例如给药后24小时内、7天内或研究期间内。
讨论
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对于评估抗病毒口服液的安全性至关重要。高不良事件发生率或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可能表示药物存在安全问题,这需要进一步调查和管理。通过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研究人员可以识别与研究药物相关的潜在风险,并采取适当措施以减轻这些风险。
局限性
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的局限性包括:
*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影响:报告不良事件的频率和质量可能根据研究设置而有所不同。
*药物相关不良事件的确定:确定药物相关不良事件有时具有挑战性,因为它需要评估多种因素。
*研究人群的多样性:研究人群的多样性(例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可能会影响不良事件发生率。第七部分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血常规检查
1.白细胞计数可能会有轻微增加,提示机体对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
2.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反映了抗菌活性增强,说明药物具有抗炎作用。
3.淋巴细胞计数可能略有波动,与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细胞激活或抑制有关。
主题名称:肝功能检查
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
在抗病毒口服液安全性与耐受性评价中,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对受试者各项血液学、生化指标及尿液分析进行评估,可以深入了解口服液对受试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血液学检查
血液学检查主要评估受试者的血常规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淋巴细胞百分比(LY%)、血小板计数(PLT)等。这些指标反映了受试者的血液生成、凝血和免疫功能。
生化指标检查
生化指标检查包括对受试者肝肾功能、电解质平衡、血糖水平、血脂水平等指标的评估。通过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的检测,可以评估口服液对肝脏的潜在影响。肾功能指标(如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等)的检测则反映了口服液对肾脏的影响。电解质平衡的评估则包括血钠(Na+)、血钾(K+)、血氯(Cl-)等指标的检测。血糖水平(FPG)和血脂水平(如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的检测可以评估口服液对受试者的代谢功能的影响。
尿液分析
尿液分析包括对受试者尿常规指标,如尿蛋白、尿糖、尿酮体、尿红细胞、尿白细胞等指标的检测。尿蛋白的检测可以反映肾脏的滤过功能,尿糖的检测可以评估受试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尿酮体的检测可以反映受试者的代谢状态。尿红细胞和尿白细胞的检测则可以反映泌尿系统的炎症情况。
评估标准
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评估主要依据受试者的基线值和口服期间的动态变化情况。对于不同指标,有不同的正常范围和异常范围。研究者需要结合受试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评估口服液的安全性。
特殊关注指标
在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中,研究者需要特别关注一些可能与口服液相关的特殊指标,如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电解质平衡和血糖水平。这些指标的异常变化可能提示口服液的潜在不良反应,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评估和处理。
安全性评价
通过对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评估,研究者可以判断口服液是否对受试者的生理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安全性评价主要基于以下原则:
1.受试者在口服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SAE);
2.口服液未导致受试者实验室检查结果出现显著异常或临床意义上的变化;
3.口服液未导致受试者重要器官功能损伤或衰竭。
耐受性评价
耐受性评价主要评估受试者对口服液的耐受程度。研究者需要评估受试者在口服期间是否出现不良反应,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通常,耐受性良好的口服液应具有以下特点:
1.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2.不良反应大多为轻度或中度;
3.不良反应在停药后能够自行缓解。
结论
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是抗病毒口服液安全性与耐受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血液学、生化指标和尿液分析指标的评估,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口服液对受试者生理功能的影响,判断其安全性与耐受性。特殊关注指标的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口服液的潜在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保障。第八部分患者报告结局的收集和分析关键词关键要点患者报告结局的收集和分析
1.患者报告结局(PROs)收集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功能状态和总体健康状况。
2.PROs收集可以量化治疗对患者生活的影响,提供患者视角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
3.常用的PROs收集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日记、访谈和焦点小组。
患者报告结局的验证
1.验证PROs仪器至关重要,以确保其有效、可靠和与患者相关。
2.验证过程涉及评估PROs仪器的内部一致性、再测信度、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
3.验证PROs仪器有助于确保其在研究和临床实践中产生有意义的和有用的结果。
患者报告结局的分析
1.PROs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比较统计、高级建模技术和反应分析。
2.描述性统计提供了PROs分布、中心趋势和变异性的概况。
3.比较统计用于比较不同治疗组或时间点的PROs变化。
患者报告结局的临床意义
1.PROs可用于指导剂量、治疗方案和随访计划的临床决策。
2.PROs在评估创新治疗方案或比较不同的护理标准方面具有价值。
3.PROs可帮助患者和医疗保健提供者做出明智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决策。
患者报告结局的报告
1.PROs结果应以清晰、翔实的方式报告,以方便理解和解释。
2.报告应包括PROs仪器的描述、验证数据和分析方法的细节。
3.标准化报告指南(如CONSORT-PRO)可确保PROs结果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患者报告结局的未来方向
1.可穿戴设备和移动应用的出现为实时PROs收集提供了新机会。
2.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可用于改善PROs分析和预测疾病进展。
3.患者参与PROs研究和开发过程至关重要,以确保其相关性和有意义性。患者报告结局的收集和分析
患者报告结局(PROs)是对患者健康体验的主观评估,包括症状、生活质量、功能状态和总体健康感。收集PROs可为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tolerability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PROs的收集方法
PROs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包括:
*问卷调查: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问卷,患者根据症状严重程度、生活质量或其他预定义结局进行自我评估。
*访谈:研究人员与患者进行开放式或半结构化访谈,收集有关其体验的叙述性信息。
*日记或日志:患者记录症状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生活质量或其他相关的随访数据。
*移动应用程序:交互式移动应用程序可实时收集PROs。
PROs的分析方法
PROs数据的分析将取决于所收集数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数学试题(含解析)
- 2025年北京中考英语应用文常用句型归纳总结(复习必背)
- 江西传媒职业学院《建筑结构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给水排水工程结构》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口腔材料》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内蒙古包头一中2025届高三复习质量监测(五)生物试题文试卷含解析
- 辽宁省葫芦岛市2025年初三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仿真(B)卷含解析
- 四川外国语大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省朔州市2025届初三5月月考试题数学试题含解析
-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物流规划仿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TSHNX 001-2024 乳制品企业有害生物防制技术规范
- 第十三章-印花税
- DL∕T 5362-2018 水工沥青混凝土试验规程
- 典型任务-人力制动机制动工作课件讲解
- 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评审要求
- 行政复议法-形考作业1-国开(ZJ)-参考资料
-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2024届小升初语文检测卷含答案
- 医院手卫生知识考试题库100题(含答案)
- 四年级四年级下册阅读理解20篇(附带答案解析)经典
- 安全人员岗位任命通知
- 4.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课件)高中物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