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复习合格演练测评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训练含解析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复习合格演练测评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训练含解析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复习合格演练测评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训练含解析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复习合格演练测评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训练含解析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复习合格演练测评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训练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合格演练测评(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正确率:__________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史记》记载:“而师尚父(姜尚)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该材料干脆反映的是()A.分封制 B.宗法制C.礼乐制度 D.郡国并行制答案:A2.周礼规定,天子的舞队用八佾(每佾8人),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这反映的是()A.郡县制 B.君主制C.礼乐制 D.禅让制解析:材料描述了天子、诸侯、大夫、士的舞队规格不同,反映了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依据所学学问可知,这是西周的礼乐制度规定的,故选C项。答案:C3.“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更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 D.三省六部解析: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分封了齐国、楚国、鲁国等。但是到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分封制被彻底打破。故选C项。答案:C4.汉武帝时代,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加强中心对地方的限制。由此可见刺史是()A.行政官员 B.监察官员C.军事官员 D.财政官员答案:B5.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更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各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A.建立世官制 B.增设“参知政事”C.强化“外朝” D.实行察举制答案:B6.“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二也。”“朕”当是()A.唐太宗 B.宋太祖C.元世祖 D.康熙帝答案:B7.“(雍正年间)这个原属临时的军事机构,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本应裁撤,但因为这个机构有利于专制皇权,不但没有裁撤,反而权力不断扩大,以致成为最高权力中枢。”这个机构是()A.尚书省 B.中书省C.军机处 D.枢密院答案:C8.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缘由是()A.征辟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依据材料供应的信息是注意门第凹凸,而不看中才能,所以应解除A、B、D三项。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答案:C9.“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我朝”指的是()A.宋朝 B.元朝C.明朝 D.清朝答案:C10.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别状况,能反映这一状况的是()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别,宋代中心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确定解析:从秦朝初创皇帝制度,到汉代实行内外朝制度,再到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形成二府三司制,以至于明代取消丞相,古代相权不断减弱,皇权不断强化,但是这一过程并非一条直线,如清初由议政王大臣会议确定军国大事,就严峻威逼了皇权,属于特别状况。答案:D11.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深厚的宗法观念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解析:从材料中信息可知林黛玉是贾母的嫡亲外孙女,被贾母视为“外人”,贾宝玉是贾母的孙子,是“自己人”。贾母强调宝玉和黛玉的远近亲疏,说明贾母宗法观念深厚。反映的是宗法观念。答案:C12.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上述两项措施的共同点是()A.以加强中心集权为目标B.变更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C.通过分封来巩固统治D.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答案:C1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据此可知()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 B.唐代宰相轮番坐庄C.宰相数量渐渐增加 D.宰相权力不断集中答案:C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验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化,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心对地方限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亲密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解析:依据材料中“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说明中心对地方限制渐渐加强,故B项正确。答案:B15.《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心监察机制C.削减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答案:B16.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干脆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A.反对中心集权 B.主见建立内阁C.主见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解析:依据“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信息可知,该朝臣他希望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即加强相权,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心机构的关系,并非中心与地方关系,A项错误;内阁制度出现在明朝,B项错误;该朝臣主见加强中书省的权力,并不能由此说明他反对三省六部制,D项错误。答案:C17.下图为唐朝进士出身状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朝的选官制度()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确立B.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C.照旧以门第出身为标准D.杜绝了门阀恩荫的现象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唐朝以前推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依靠门第,士族垄断做官,依据材料小姓子弟和寒素子弟也占有肯定比例说明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故B项正确。答案:B18.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议,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见()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心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解析:题干中唐太宗的话的意思是发挥宰相和诸位大臣的聪慧才智,全盘考虑,以防止决策的失误。故A项正确。答案:A19.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能政绩任免官吏解析:首先要清晰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解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能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答案:D20.《史记·殷本纪》记载:“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对上述史料看法正确的是()A.该记述属于神话传闻,基本无历史价值B.该史料属于文献史料,有待于实物印证C.该史料属于一手史料,有肯定参考价值D.《史记》素以信史著称,故该史料是可信答案:B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设计出了一种君逸臣劳的宰相制度,集体议事能够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三省的划分又使宰相之间权力相互制衡,不至于产生一权独大的现象;宰相官阶的降低使得宰相权力减弱。因而可以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既能够保证政府对全国政务的处理,又抑制了相权的过分膨胀,它在皇权与相权之间找到了恰当的平衡点。材料二吴晗先生曾言,“这种把一切权力都揽在皇帝个人手中的高度集权状况,是在明朝以前从没有过的,所以封建专制主义经过一千几百年的发展,到了朱元璋的时候,形成了一个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高度中心集权的政治系统”。——材料一、二均摘编自《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1)依据材料一分析,唐代的宰相制度对唐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有何意义?(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学问说明,明代是怎样实现皇帝高度集权的?(3)材料一到材料二的中枢权力的演化反映出什么本质问题?答案:(1)宰相集体议事,削减了决策的失误;分割宰相的权力,使之相互制衡;通过降低宰相官阶减弱宰相的权力,有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2)废除宰相制度,六部干脆对皇帝负责;设立内阁,加强皇帝对政府的限制。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3)本质问题: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养,内含治国理政的才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回答问题。材料一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举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允与实质公允》材料二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干脆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用,从而订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用的新规定。中心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用。这在肯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