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吉林省东辽市高考仿真卷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吉林省东辽市高考仿真卷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吉林省东辽市高考仿真卷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吉林省东辽市高考仿真卷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吉林省东辽市高考仿真卷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吉林省东辽市高考仿真卷生物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科研人员给予突触a和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以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突触前、后两神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判断不合理的是()A.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70mVB.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阳离子内流C.突触a和b分别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D.兴奋在突触前、后两神经元间的传递没有延迟2.狮子鱼多栖息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但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以下的深海环境生存着一个通体透明的新物种――超深渊狮子鱼。该环境具有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研究发现,该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这些遗传变异共同造成了这一物种的奇特表型和对超深渊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超深渊狮子鱼与温带靠海岸分布的狮子鱼一定不能交配成功B.在深海环境中,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在斗争过程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C.在海底漆黑环境的诱导下,超深渊狮子鱼的眼睛应已退化D.因自然选择,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3.研究发现某糖尿病的病因是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和破坏了胰岛β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这种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患者血液中胰岛素的水平低于正常值C.患者可以通过定期注射胰岛素缓解病情D.补充促进T细胞分化的药物可以缓解病情4.将含有胚乳的玉米种子置于适宜环境中培养,在萌发长出真叶前的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吸收水的方式会由吸胀吸水逐渐转变为渗透吸水B.呼吸强度的变化会表现为先增加后稳定再急剧增加C.赤霉素合成量下降,脱落酸合成量增加D.胚乳储存的淀粉经分解后可用于细胞呼吸和转化为其它组成物质5.某同学探究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情况(实验中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处理试管编号H2O21.5%FeCl120%肝脏研磨液温度实验现象12mL——室温—22mL——90℃++12mL2滴—室温+42mL4滴—室温++52mL—2滴室温+++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和温度B.试管1的处理降低了H2O2分解反应的活化能C.试管4中继续增加FeCl1的量,气泡不再增加D.试管5迅速放在90℃环境中,因酶的失活而不产生气泡6.下列关于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是所有生命系统的核心元素 B.Fe2+是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C.糖类和脂质都只含C、H、O D.胰岛素中的氮元素主要在肽键中7.下列与细胞中“膜”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存在生物膜及生物膜系统B.膜结构中含磷元素,无膜细胞器不含磷元素C.细胞膜中糖类含量很少,细胞膜的功能与糖类无关D.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与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8.(10分)人脑内有一种“沉默突触”,它具有突触结构,但没有信息传递的功能。你推测最不可能的原因是()A.突触小体中没有突触小泡 B.突触前膜无法释放神经递质C.突触间隙不存在水解神经递质的酶 D.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二、非选择题9.(10分)研究人员以当地经济效益较好的A、B两种农作物为实验材料,在相同且适宜的CO2浓度、温度等条件下,测得CO2的吸收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并绘制曲线如图甲。图乙为B作物在两种CO2浓度下的光合作用速率。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A、B两种农作物的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时,驱动光反应与暗反应进行的能量分别是_________。当光照强度为2klx时,A农作物1小时固定CO2的量为_________mg。(2)在上述实验条件下,每天提供12小时4klx的光照,则种植农作物_________(填“A”或“B”)收获的产品较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植物细胞内的叶绿体大小和数目不同。综合分析曲线图,试比较两种作物,叶绿体大小:A_________B(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叶绿体数目:A_________B(填“多于”“等于”或“少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析图乙,在CO2浓度倍增时,光合作用速率并未倍增,此时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回答两种因素)。10.(14分)某实验小组将生理状态等一致的小球藻,分别放入一系列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培养,并用适宜的光照分别照射1h和1.5h,测得小球藻氧气释放量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小球藻在培养液中培养的过程中,释放的氧气是在能量转化是在_________(场所)产生的。释放氧气的过程中伴随的能量转化是_________。(2)当NaHCO3的浓度超过2.00%时,该植物氧气的释放量快速降低,原因是_________。(3)若用12C标记的NaHCO3做实验,追踪检测植物制造的有机物的放射性,请用箭头和文字的方式简述碳原子的转移途径:_________。结合以上实验,利用NaHCO3培养的小球藻为素材,验证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水而非二氧化碳(简要写出实验设计及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4分)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左下图所示;不同营养级的同化能量与能量分配如右表所示。请回答:营养级同化能量能量分配(单位:cal/cm5.a)呼吸X分解者未利用生产者1.35.83.5593植食性动物4.83.65.159.3肉食性动物7.5微量5(1)鹰在食物网中有___________个营养级。(5)在该草原群落中,猫头鹰昼伏夜行,这种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_结构。(3)左图中兔粪便中的能量________(填“能”或“不能”)传递给狐。(4)表中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中X表示的能量去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表中数据关系分析,从第一个营养级到第二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12.科研人员利用a,b,c三个不同的纯种小麦抗病品系(由三个不同基因的突变导致)和纯种感病品系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相关问题:编号杂交组合F1F2①a×感病抗病抗病∶感病=3∶1②b×感病抗病抗病∶感病=3∶1③c×感病抗病抗病∶感病=3∶1④a×b抗病抗病⑤b×c抗病抗病∶感病=15∶1(1)由①②③可知,三种抗性性状相对于感病性状为________,其遗传均符合________定律。(2)由④可知,a品系和b品系的抗性基因位于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F1中a品系和b品系的抗性基因分布在________上且这两个基因所在染色体不发生________,结果F2全抗病。(3)若用①组和②组得到的F1杂交,后代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的比例为________。(4)由⑤可知,b品系和c品系的抗性基因位于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F2抗病植株中纯合子占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D【解析】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据图可知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约为-70mV,就是指膜内电位比膜外电位低70mV,A正确;刺激突触a时,其突触后电位由-70mV变为-60mV,再恢复原状。在此过程中,膜电位变小,说明发生了阳离子内流,B正确;由B的分析可知,在刺激突触a时,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变小,说明出现了阳离子内流,并且也说明了突触a为兴奋性突触;而刺激b时,据图可知,其突触后电位由-70mV变为-80mV,再恢复原状。在此过程中,膜电位变大,说明发生了阳离子外流,并且也说明了突触b是抑制性突触,C正确;据图可知,突触a、b的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经过一段时间才发生变化,说明兴奋在突触前后两神经元间的传递存在延迟,D错误。2、D【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超深渊狮子鱼是一个新物种,故超深渊狮子鱼与温带靠海岸分布的狮子鱼存在生殖隔离,有可能交配成功,但不能产生可育后代,A错误;B、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的生存斗争不属于共同进化,B错误;C、海底漆黑的环境只对超深渊狮子鱼起选择作用,C错误;D、因自然选择,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故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D正确。故选D。3、D【解析】

1.由于免疫系统过分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发的,这类疾病就是自身免疫病。2.胰岛素由胰岛β细胞产生,生理作用为降血糖。【详解】A、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胰岛β细胞,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细胞,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B、胰岛β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低于正常水平,B正确;C、定期注射胰岛素可以缓解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的糖尿病,C正确;D、促进T细胞分化,可以形成更多攻击胰岛β细胞的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不利于缓解病情,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通过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考查血糖调节与自身免疫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自身免疫病的概念、胰岛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明确该糖尿病的致病机理是解题的关键。4、C【解析】

1、吸胀作用的大小与细胞内原生质凝胶物质对水的亲和性有关,蛋白质、淀粉和纤维素对水的亲和性依次递减。

2、种子能否正常萌发,与温度、水等外界因素有关,还受到种子是否具有生活力等内部因素制约。【详解】A、干种子细胞中没有大液泡,种子在萌发初期,吸水方式主要是吸胀吸水,萌发过程中长出胚根后,主要是渗透吸水,A正确;B、种子萌发过程中,由于吸水,细胞代谢加强,呼吸强度增加;由于有种皮的包裹,氧气含量有限,当水分吸收达到饱和后,呼吸强度相对稳定;当胚根突破种皮后,细胞获得的氧增加,呼吸强度急剧增加,B正确;C、赤霉素能解除种子休眠,脱落酸可抑制细胞分裂,所以种子萌发过程中,赤霉素合成量增加,脱落酸合成量减少,C错误;D、种子萌发过程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胚乳储存的淀粉经分解后可用于细胞呼吸(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和转化为其它组成物质,D正确。故选C。5、B【解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1.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详解】A、实验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或温度,A错误;

B、试管1的处理是加入1.5%FeCl1,Fe1+能作为无机催化剂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正确;

C、试管4中继续增加FeCl1的量,提高了催化剂浓度,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泡会增加,C错误;

D、若把5号试管迅速放在90℃环境中,过氧化氢酶变性失活,但过氧化氢高温下会分解,其实验现象将与2号试管的相近,D错误。

故选B。6、C【解析】

1、Fe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缺铁会导致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运输氧气的功能下降;2、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反应形成水,并形成肽键;3、糖类的元素组成是C、H、O,脂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有的还含有N、P。【详解】A、碳链是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故碳是所有生命系统中的核心元素,A正确;B、Fe2+是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人体缺铁会导致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运输氧气的功能下降,B正确;C、脂质中的磷脂含有C、H、O、N、P,C错误;D、胰岛素属于蛋白质,其中的氮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中,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7、D【解析】

1、脂质: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2、蛋白质: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承担,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含量越高,种类越多。①蛋白质的位置:有三种。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嵌入磷脂双分子层;贡穿于磷脂双分子层。②种类:a、有的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被,有识别、保护、润滑等作用。b、有的起载体作用,参与主动运输过程,控制物质进出细胞。c、有的是酶,起催化化学反应的作用。3、特殊结构--糖被:①位置:细胞膜的外表。②本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③作用: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在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还有保护和润滑作用。4、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详解】A、原核细胞存在生物膜,不存在生物膜系统;真核细胞存在生物膜及生物膜系统,A错误;B、膜结构中含磷元素,无膜细胞器也可能含磷元素,如核糖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RNA,RNA中含有磷元素,B错误;C、细胞膜表面的糖类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免疫、信息交流等功能,因此细胞膜的功能与糖类有关,C错误;D、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与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D正确。故选D。8、C【解析】

“沉默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传递功能,表明兴奋无法在突触中传递,造成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突触无法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另一种是突触前膜可以释放神经递质,但由于突触后膜上没有相应的受体。【详解】A、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突触小体中没有突触小泡可能会造成沉默突触,A正确;B、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突触前膜无法释放神经递质可能会造成突触沉默,B正确;C、突触间隙不存在水解神经递质的酶,不影响神经递质传递信息,C错误,D、神经递质只有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则突触没有信息传递的功能,D正确。故选C。【点睛】熟记并理解神经元的结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是正确解答此类问题的前提。在此基础上以题意“沉默突触具有突触结构,但没有信息传递的功能”为解题的切入点进行分析,即可作出准确的判断。二、非选择题9、光能和ATP水解释放的化学能9B净光合速率相同的情况下,B农作物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少小于少于由曲线推知B农作物为阴生植物,生活环境光照强度较低,为了更充分地吸收光能,细胞内的叶绿体体积较大,数目也比阳处的A农作物植物细胞内叶绿体数目要多NADPH和ATP的供应受限、固定CO2的酶活性不够高、C5的再生速率不足、有机物在叶绿体中积累较多等【解析】

据图分析:图甲A植物呼吸速率为9mgCO2/h,光补偿点为2klx,B植物呼吸速率为3mgCO2/h,且B植物的光饱和点比A植物的光饱和点低,推测B可能是阴生植物,A是阳生植物,而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根据数据可计算出相应点的总光合速率;图乙柱状图表明在二氧化碳浓度倍增后光合速率增加,但没有实现倍增。【详解】(1)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时,光反应阶段的能量变化是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中能量的转化是: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故驱动光反应与暗反应进行的能量分别是光能和ATP水解释放的化学能。当光照强度为2klx时,A农作物呼吸速率为9mgCO2/h,净光合速率为0,则其1小时固定二氧化碳的量为9mg。(2)每天提供12小时4klx的光照,A植物和B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同,由于A植物的呼吸速率大于B植物的呼吸速率,故24小时内A植物的积累的有机物小于B植物积累的有机物,因此种植农作物B收获的产品较多,原因是净光合速率相同的情况下,B农作物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少。(3)由曲线推知,B植物的光饱和点比A植物的光饱和点低,故农作物A为阳生植物,B为阴生植物,阴生植物生活环境光照强度较低,为了更充分地吸收光能,细胞内的叶绿体体积较大,数目也比阳生植物细胞内的叶绿体数目要多。(4)图乙中,B作物在CO2浓度倍增时,实验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可能由于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的供应受限、暗反应阶段固定二氧化碳的酶的活性不够高、五碳化合物的再生速率不足、有机物在叶绿体中积累较多等原因使得光合速率不能倍增。【点睛】本题考查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解题的关键是要结合题图进行相关生理过程的分析。10、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NaHCO3的浓度过高导致小球藻细胞失水,降低了光合作用NaH12CO3→12CO2→12C3→(12CH2O)实验设计:将用NaHCO3溶液培养的小球藻分为两组,甲组提供NaHC18O3溶液,乙组提供H218O,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后分析两组小球藻释放的氧气预期结果:甲组释放的氧气是O2,乙组释放的氧气是18O2【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NaHCO3溶液分解获得CO2,为小球藻光合作用提供CO2,故随着NaHCO3溶液浓度升高,小球藻的氧气释放量增加,但NaHCO3溶液超过2.00%时,溶液中NaHCO3浓度过高,使小球藻细胞失水,导致光合作用速率下降。【详解】(1)小球藻释放氧气的阶段是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光反应光解水释放氧气并产生还原氢NADPH和ATP,故伴随的能量变化是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2)据图可知,当NaHCO3的浓度较低时,随着NaHCO3的浓度升高,小球藻氧气释放量上升,但当NaHCO3的浓度超过2.00%时,植物氧气释放量快速降低,可推断是盐溶液浓度过高使植物本身发生细胞失水现象,降低光合作用,导致氧气释放量减低;(3)12C标记NaHCO3,则12C会随着NaHCO3水解产生的CO2进入植物碳循环,合成C3后在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即12C的转移途径为NaH12CO3→12CO2→12C3→(12CH2O);为验证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水而非二氧化碳,则需要NaHC18O3提供C18O2和H218O分别作为实验组变量进行实验,故实验设计为:将用NaHCO3溶液培养的小球藻分为两组,甲组提供NaHC18O3溶液,乙组提供H218O,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后分析两组小球藻释放的氧气,预期结果是甲组释放的氧气是O2,乙组释放的氧气是18O2。【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的光合作用中的物质与能量的变化,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光合作用的各个阶段与其对应的物质与能量变化并精确到元素的转移,依据所学知识设计相关实验,合理利用同位素示踪法探究光合作用中元素的转移途径。11、二时间不能分解者+X+未利用流入下一营养级8.6【解析】

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环境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不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链。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的全部生物的总和。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各营养级(顶级消费者除外)的能量有四个去向:①该生物呼吸作用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流入分解者;④暂未利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流进动植物体内的能量称为其同化量,植物的同化量来自于光合作用,动物的同化量来自于摄食。摄入量减去粪便等于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暂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据表可知,生产者的同化量为464.6,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为5,8,肉食性动物的同化量为3.6。【详解】(1)草为第一营养级,鹰在食物网中有二个营养级,为第三、四营养级。(5)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的变化,猫头鹰昼伏夜行,这种现象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3)狐狸不能利用粪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