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三轮热点 长效11 东西方古代文化教学案_第1页
高考历史三轮热点 长效11 东西方古代文化教学案_第2页
高考历史三轮热点 长效11 东西方古代文化教学案_第3页
高考历史三轮热点 长效11 东西方古代文化教学案_第4页
高考历史三轮热点 长效11 东西方古代文化教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点常备考纲】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音乐、

舞蹈不考查)。(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3.古代希腊、罗马:(思想部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涉及选修二的欧洲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不

考查)。

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东西方古代史上重大改革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措施)(1)梭伦改

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

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东西方古代史上重要历史人物的文化政策、文化思想或文化贡献)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2)东西方的先哲(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

多德)。(3)杰出的科学家(李时珍)。

【热点考点重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孔子、孟子、荀子)。(2)春秋

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老子、庄子)。(3)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商鞅、韩非子为代表)。(3)战国

时期的墨家思想。(4)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意义。(5)程朱理学。(6)陆王心学。(7)李贽、黄

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四大发明及其世界意义。(2)汉字的字体演变及中国古

代主要书法家。(3)中国古代绘画的技法(写意画、工笔画)和服务对象区分(文人画)。(4)中

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主流文学成就及其时代特色。(5)京剧的产生和发展。

3.古代希腊、罗马:(1)智者学派。(2)苏格拉底。

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东西方古代史上重大改革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措施)(1)商鞅变

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

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1)东西方的先哲(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2)杰出的科

学家(李时珍)。

【热点考点重组】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

展。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汉字与书画:汉字与书法艺术;中国绘画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3)文学成就:《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

的文学特色。

(4)戏曲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

3.古代希腊罗马:(思想部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关于人的价

值的阐述。

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东西方古代史上重大改革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措施)

(1)梭伦改革:中庸、公平、正义、民主、法制等理念。

(2)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抑儒扬法);“塞私门之请”(禁止私下里的请客行贿之风,及

时奖赏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推行“分异”令(国家强制分家)。

(3)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革除旧俗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革除旧俗

(仿汉制、穿汉服、说汉话、用汉姓、通汉婚、重汉臣)。

(4)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度(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

主;增加法科)。改革学校制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可直接为

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专科学校)。

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东西方古代史上重要历史人物的文化政策、文化思想或文化贡献)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

①秦始皇:统一过程中的策略(广纳贤才、远交近攻);文化统一措施(统一文字,以秦小篆为标

准文字;官办学校,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

②唐太宗:夺取王位的文化措施(设立“文字馆”,收罗人才;收买太子府的心腹人员);即位后的

文化措施(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以民为本,慎用刑罚:文德治国,完善科举,提高进士科的地位)。

③康熙帝:加强民族团结的措施偏重于文化方面(满汉关系: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满蒙

藏关系:,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

(2)东西方的先哲(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①孔子:追求礼乐的一生;开创儒家思想(仁、礼、中庸);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

响。

②柏拉图:柏拉图的政治活动:理念论和理想国;柏拉图学园(阿卡德米学园);柏拉图的历史地

位。

③亚里士多德:北方小驹;博学家;教师生涯(吕克昂学园)。

(3)杰出的科学家(李时珍)。

李时珍:从医之路;编写中医药巨著《本草纲目》;“中国的百科全书”(“东方医学的巨典")。

【热点高考真题】

01.(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

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

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02.(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14)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

原理》

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03.(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

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04.(2012高考文综浙江卷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

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

05.(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06.(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07.(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31)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

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08.(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

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1).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09.(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

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C.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

10.(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

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

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H.(2012高考文综福建卷13)脾《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

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A.甲骨B.丝帛C.竹木简D.石碑

12.(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12)2010年发行的首套宣纸材质的邮票《中国古代书法一一行书》,被

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结合,彰显了宣纸千年,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图3中属于该套邮

票的是

L“

.宓4

.*中

金43

•6;

•%孝

•*f

•学

:-6

:“

'|>1八

ABCD

13.(2012高考文综四川卷13)图5(右图)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说唱俑。作为历史材料,它

①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②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活

③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④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4.(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1)“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

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

《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

A.《诗经》B.楚辞C.汉赋D.唐诗

15.(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2)《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

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B.鼎鼎有名C.三足鼎立D.问鼎中原

16.(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13)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M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

的求知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

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

17.(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

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B.东汉光武帝C.曹魏文帝I).北魏孝文帝

18.(2012高考文综浙江卷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

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①崇尚儒家文化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9.(2012高考文综四川卷15)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这表明康熙帝

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D.已经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

20.(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8)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

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

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21.(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37)(36分)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

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

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

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

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2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4

分)

22.(2012高考文综天津卷历史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

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

代社会的影响。(4分)

材料三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

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

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

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一一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

23.(2012高考文综浙江卷38)(26分)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

“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

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

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

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

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

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9分)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概述严

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7分)

24.(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24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一一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

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

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

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

睦的政治社会。

一一(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

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

级的品德。(7分)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3分)

25.(2010年山东卷文综33)(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

试之方。

一—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官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6分)

【热点模拟练习】

01.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

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A.董仲舒,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

0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为新的理论体系

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03.戴震主张“理存于欲”“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与戴震主张相

似的思想家是

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04.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僧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

A.“仁政”的主张B.爱惜民力的主张

C.“克己复礼”的主张D."仁义"和‘'王道"的主张

05.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不正确

的是

A.a处:秦朝“焚书坑儒”B.b处: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c处:魏晋南北朝隋唐“三教合一”D.d处: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

0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甘其食,美其

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07.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兴起,逐渐

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新的历史条件”主要是指

A.爆发了“七国之乱”,社会出现动荡,儒家的“仁政”学说受到欢迎

B.专制主义统治体制刚刚建立,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

C.政治的“大一统”需要有文化的“大一统”作为根基

D.道教兴起,佛教传入,儒家学说受到挑战

08.文翁(公元前156〜前101年),名党,字仲翁,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县)人。汉景帝末年

为蜀郡守,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下列对文翁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汉书》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②他的私人办学行为得到汉武帝的推广

③他对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④他的政绩可与历史上的李冰相提并论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09.“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书商们竞相刻板印刷,一下

子使纸昂贵了几倍。”这段表述有悖史实,这是因为西晋时期

A.都城不在洛阳B.造纸术没有被发明

C.雕版印刷术没有被发明D.赋这种形式没有诞生

10.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指出:“如果没有火药、纸、印刷术和磁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

难以想象的事。”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如果没有四大发明,就不会有欧洲封建主义的解体

B.欧洲封建主义解体的根源在于四大发明的完成

C.四大发明传到欧洲I,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衰落

D.四大发明对欧洲的社会变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1.吴国盛在《科学的历程》中指出: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

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

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形成这种“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

系”的根本原因是

A.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B.儒家思想的影响

C.传统手工业高度发达D.统治者重视科技

12.“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在中国种业界与袁隆平齐名,被誉为“南袁北李”。李教授

潜心研究玉米四十年,取得巨大成就。李教授如果想了解玉米传入我国时的栽培方法,应该查阅

A.《氾胜之书》B.《齐民要术》C.《农书》D.《农政全书》

13.屈原《思美人》“思美人兮,揽涕而伫胎。媒绝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中的美人是一种托喻。

从历史的角度看,屈原笔下的“美人”主要表达

A.作为文学家追求“大同社会”的理想B.诗人的现实主义情怀

C.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大胆的怀疑精神D.强烈希望国家富国强兵的爱国主义情怀

14.王冕的《墨梅》,画出的梅花如铁线圈成,虽不着颜色,却能生动地表现出含笑盈枝的姿态。

这种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追求笔墨趣味、技法精益求精的绘画属于

A.原始岩画B.山水画C.文人画D.风俗画

15.张晓明老师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上给同学们出了以下判断题,其中符合史

实的有

①人称战国思想家惠施学富五车,是指他旅行时也爱学习,五辆车上都装满爱看的纸质书

②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③楷书奔放跃动,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④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A.4个B.3个C.2个D.1个

16.我国京剧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列关于京剧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A.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统治阶级的喜好密不可分

B.它以北京地方戏为母体而成,故名京剧

C.民国时期的梅兰芳为京剧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

D.可以用“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概括它

17.20H年2月11日《广州日报》在社论中指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一项公共决策的文明程度

与进步意义如何,视其人本指标高下。全国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无疑是兔年

春节后政府给公众派发的一个厚厚的开年“利是”。下列对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

点理解不正确的是()

A.认为没有人就没有万物B.强调了人的价值和重要作用

C.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D.突出了人的尊严和地位

18.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哥拉)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19.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

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

成的损害就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20.从下列图片可以看出,古希腊先哲的精神本质是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甲L多曲

A.关注社会B.人文主义C.探索自然D.个人主义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

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

——《春秋繁露》

材料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

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

渴求。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

——中华读书网

材料三陆氏门人朱亨道曾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

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

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了什么要求?(6分)

(2)据材料二说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和二陆的主要分歧。(4分)

(4)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及主流思想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

题。(6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

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

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一—《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

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

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一一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三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

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

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一一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目的何在?汉武帝时期对其他各家学说就真的“皆

绝其道”了吗?试举例加以说明。(9分)

(2)根据材料二、三,两位学者对董仲舒的评价有何不同?原因何在?(9分)

(3)你认为对历史人物活动的评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宋张择就《清明上河国》宋苏状《枯木怪石图》

材料三宋代时,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一一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

这些人经济地位高,物质生活优裕,对文化的要求高……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元时期的文化结

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宋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东

京梦华录》中可以看到这时期城市繁荣的梗概。它使宋元社会的许多方面增加了新因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宋元科技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的地位。(4分)

(2)材料二的两幅图分别反映了宋代什么绘画风格?(4分)

(3)据《清明上河图》和材料三,概述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4分)

(4)据材料三分析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据此,你得出什么认识?(8分)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洛阳伽蓝记》

(1)据材料一概括北魏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

一一张之洞《劝学篇•变法》

(2)你认为张之洞的观点是否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道

(同“导”,治理、引导)之以政,齐(整治、约束)之以刑,民免(避免犯罪)而无耻(羞耻之

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正)。

一一《论语》

材料二城邦的公民显然彼此是兄弟,但他们的构成和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在城邦中的职

责和地位也不同。神用金子创造了具有统治能力的统治者,用银子创造了武士,即统治者的辅助者,

用铜和铁创造了农夫和匠人。

----柏拉图《国家篇》

材料三假如公正是少数人的意愿,就会出现暴君,假如公正是以数目取胜的多数人的意愿,

他们就会行施不公,没收少数富人的财产……人们应该选取中庸,既不过度,也不无及。

——《亚里士多德全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人思想差异的原因。

(3)为了传播他们的思想,他们采取的共同方式是什么?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4)我们对他们的思想应该如何评价?

2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本草纲目》的部分插图:

材料二1953年春,世界著名学府莫斯科大学新校舍落成。在宽阔的礼堂两侧墙壁上,镶嵌着

世界各国著名科学家的彩色大理石画像。其中,有哥白尼、伽利略、达尔文等人。中国两位著名科

学家的画像也并列其中,一位是南北朝时期的大数学家祖冲之,另一位就是中国明代伟大的中医药

学家李时珍。

请回答:

(1)上述图片反映出《本草纲目》在内容上的两个突出特点,请你指出并评价这样做的意义。

(2)李时珍的画像为什么能够镶嵌在莫斯科大学新校礼堂两侧的墙壁上?

【高考题及模拟题答案、解析】

高考题

01.

【答案】:D

【解析】:王阳明特别强调“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题中“四民”(士

农工商)各自尽心于本业,会达到正心城意的“良知”道德境界.

02.

【答案IA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顾炎武(1613-2682年)生活与明末清初,英国哲学

家洛克(1632--1704年),是早期启募思想家,两人大约生活与同一时期,即17世纪.郭守敬生活

与元代,大约是13世纪,牛顿是17世纪的科学家;曹雪芹生活与18世纪的清朝中期,薄伽丘是

h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关汉卿生活与元代,大约是13世纪,莎士比亚(1564--1616

年).故选A项.

03.

【答案】:D

【解析工注意题中的关键词及其理解,如“战国时期”、“注重实践”(因时而变)、“贵族的存在不

合时宜”(法不阿贵)、“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重农抑商、文化高压),即可判断是

指法家。

04.

【答案】:A

【解析】:墨子针时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

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智

者学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所以①③都贯穿着讲求实际

功利的精神.针对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

和专制.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体现了哲理思辨的颈向.

05.

【答案】:B

【解析】:同时强调“礼(等级秩序)、义(仁义)、信(诚信)”的只能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

核心即是“仁”,ACD三项都不能明确而直接地体现这一核心.

06.

【答案】:A

【解析I浓缩题中材料信息,“天生万物,生即仁”,即选A项;BCD三项在题中材料没有体现.

07.

【答案】:C(3分);B(1分);D(1分);A(0分).

【解析】:从题中材料可知,C项是儒道法三家的主要共同点,BD两项是部分共同点(次要共同点),

A项错在“共同的政治主张

08.

【答案】:D

【解析】:本题要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突出题中材料所含的“自由”“正义”诉求,这正是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前景下市民文化生活中反映的价值取向.ABC三项都只是就事论事的浅层

次归纳,没有涉及本质问题。

09.

【答案】:A

【解析】: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第,

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茎吏

10.

【答案】:c

【解析】:每个时代文学创作都有其独特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元曲源于民间通俗

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至!1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而元曲在当

时属于社会地位低下的戏子们(戏曲演员)演唱的曲目,在当时属于市民文化(当时宋词不属于市

民文化,我们现在认为宋词也是市民文化),受到官修联籍和士大夫(儒硕)的排斥.

11.

【答案】:C

【解析】:这是一个象形文字,上面是串成串的竹木茴,很容易选出答案,但这个题目的设问很绕,

通俗的说就是这个册是用什么材料来记录文字信息的.

12.

【答案】:C

【解析】:按照中国古代书法常识,A项为隶书;B项为楷书;D项为草书.只有C项是行书.

13.

【答案】:B

【解析】:这只是一种娱乐方式的(说唱),排除③;东汉说唱俑是陶塑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生

活,也噌加了对当时成都人的直观感受,故选①②④.

14.

【答案】:A

【解析】: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指的是其内容体现百姓生活,形式通俗,结合所

学知识,只有A项最符合,《诗经》中的“风”部分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15.

【答案】:D

【解析】:先秦时期,鼎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夏商西周政权兴替"迁鼎”和春秋时期楚王“问鼎中

原”中的“鼎”含义相同.

16.

【答案】:A

【解析】:根据四大发明西传的时间,活字印刷术在15世纪中期传入欧洲,直接促进了图书的出版。

17.

【答案】:D

【解析】:从题中材料关键信息“迁洛之民……不得还北”,可知符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8.

【答案】:B

【解析】:清朝是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全国政权,存在满汉矛盾.作为在汉族地区成长起来的满族

政治家,康熙帝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他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

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因中国古代史上少数民

族军事征服者(如鲜卑族、装古族、满族)被先进地区的先进文化(汉族文化)所征服,故不选②

项.

19.

【答案】:A

【解析】:注意康熙帝在位时间是1661年—1722年,其晚年应是18世纪早期,这时荷兰、英国已

经在政治上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西方世界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得到极大发展,中

国已经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正是出于对西方文化力量的警觉,康熙帝才有“中国恐受其累”的担

心.B项是在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以来的情况.;C项“深入了解”对康熙来说不准确(他只是有

所了解和学习);D项“巨大压力''在当时也不存在,当时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占主流.

20.

【答案】:B

【解析I透过现冢看本质,经晚证西洋历法更准确后,康熙帝才决定再次使用西洋历法并重用传

教士南怀仁,这是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的反映.A项“全面”、C项"改变”、D项“承认超越”表述

错误。

21.

【答案】:

(1)思想:材料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材料二体现出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庾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

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权威下降,诸

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解析】:

(1)从道家与儒家思想,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含时代主题、政治、经济等角

度。

22.

【答案】:

(1)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背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

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井田制破坏.

(2)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

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特点:多元性(兼收并蓄).原因: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

等.

(4)认识: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

【解析】:

(1)从材料可知分别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从时代总特征、政治、

经济等角度分析历史背景。

(2)从董仲舒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思想来源角度答特征,从董仲舒的思想对儒家思想地位的改变角

度答影响.

(3)从材料中唐代儒学、宗教、艺术的多源综合可点明其特点,可从政治经济状况、文化政策和

对外交往等角度面析原因.

(4)从前三题得出结论: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

23.

【答案】:

(1)主要内容:孔子:仁、礼、中庸;(3分)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3分)地位:苏格

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2分)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2分)

(2)李赞: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3分)顾炎武:注

重实学,经世致用;(3分)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

和社会史现.(3分)

(3)思想家:康有为.(1分)代表作:《孔子改制着》.(2分)严复的贡献:翻译《天演论》;(2

分)宣传、提倡进化论、成为维新派的理论武器。(2分)

【解析】:

(1)综合必修三专和选修四相关基础知识即可回答其思想内容和学术地位.

(2)阅读概括材料二的关穗信息并适当联系必修三专题一的相关基础知识即可.

(3)本题较易,只要熟悉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专题中“维新变法”的基础知识即可.

24.

【答案案

(1)共同性: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礼的作用:明晰等级;仁的作用:缓和矛盾.品德:智

慧;勇敢;自制(节制).

(2)原因:社会关系冲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

【解析】:

中西方思想的对比是近几年高考题中的重点,本题选择了中西方各具代表性的人物孔子和柏拉图作

为载体进行考察学生的识记、分析、概括、归纳等能力.

(1)关于“共同性”的回答,紧扣材料信息“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

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即可判断得出.关于“不同作用”的回答,紧扣书本内容,难度不大,

关键突出“礼”与“仁”的不同作用,突出"礼''强调等级,而“仁”强调缓和社会矛盾.关于“品

德”的分析,主要联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相关内容,注意语言表述即可.

(2)明确材料二的思路,即强调社会关系的角度,进而组织语言回答,要求学生注意综合归纳.

而关于“具体社会背景”的说明,联系书本知识,明确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而柏拉图

生活在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日益显现的时期.

25.

【答案】: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应从“废除田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工

(1)通过材料一中“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可以看出北宋的科举考试重诗赋记诵;“以科名资历

叙朝廷之位”可以看出官吏的作用重科名资历。

(2)“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可以看出王安石改革中注重实用为主,改革措施根据

教材知识作答。

二.模拟题

01.

【答案】:B

【解析】:理学集大成的思想家朱喜,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主张“存

天理,灭人欲本题中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朱熹.

02.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学与先秦、秦汉儒学的关系.A是理学与先秦、秦汉儒学的共性,不属于创新;

C是指董仲舒的新儒学;D不属于理学的“创新”,故排除A、C、D.理学是在吸收佛教和道家思想

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的儒学体系,故B正确。

03.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李赞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

理“,这与戴震的“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一致,因此答案为A.

04.

【答案】:C

【解析】:为了巩固分封宗法制下的等级秩序,周代制定了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鲁国大夫居然用

天子的八信舞,在孔子看来,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其“克己复礼”的主张.

05.

【答案】:D

【解析】:d处出现高潮,应该是宋明理学的产生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明清批判思想则削弱了明

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影响.秦朝“焚书坑儒”,儒学发展处于最低谷,故A不符合题意;西汉“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确立独尊地位,出现发展高潮,故B不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三

教合一”,儒学受到道教和佛教冲击,故C不符合题意。

06.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绝弃圣智、仁义、巧利”体现了反对儒家和墨家的思想;“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体现了作者“小国寡民”的思想。

07.

【答案IC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兴起背景.随着汉朝进入强盛时期,政治上的“大一统”迫切

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统”加以巩固.

08.

【答案】:D

【解析】:汉朝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官办学校,文翁为蜀郡守,兴教育不是指私人办学,应指推广地

方官办教育,故排除含②的选项,①③④符合题意.

09.

【答案】:C

【解析】: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时期,西晋时期尚未出现雕版印刷术.

10.

【答案】:C

【解析I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只是加速了欧洲封建

主义的解体,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A、B、D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

11.

r答案]:A

【解析】: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均与农耕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关,如农学、天文学与农业生产息息相

关;医学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相关;算学与农业面积的测量和体积的计算相关;陶瓷技术与粮食的储

存相关;丝织、建筑技术与水利工程建设相关,故选A项.

12.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学主要成就.玉米是在明朝后期(新航路开辟后)传入我国的,《农

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的著作,其中有玉米栽培的记载,D正确。《氾胜之书》问世于西汉,《齐民

要术》问世于北魏时期,《农书》问世于元朝,A、B、C三项均可以排除.

13.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屈原的知识,解题关键是抓住“托喻”“历史的角度”“屈原”等关键词,

结合所学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因此,D符合题意。

14.

【答案】C

【解析】:元代王冕的《墨梅》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追求笔墨趣味,这正符合文人画注重意境、

借景抒情的画风。所以此题正确答案是C项.

15.

【答案】:D

【解析】: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战国时期没有纸质书,①错误;11世纪中

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术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②正确;草书奔放跃动,线条流畅

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③错误;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

有浪漫主义风格,④错误。

16.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京剧的形成是“徽汉合流”的结果,B表达错误.

17.

【答案】:A

【解析】:普罗泰格拉的话强调了人的阶值和重要作用,突出了人的尊严和地位,体现了希腊人文

主义的本质.故B、C、D三项表述正确。“人是万物的尺度”并不是说人创造了万物,故A项表述

错误.

18.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苏格拉底的思想,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苏格拉

底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并将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他

对人性本身的研究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B正确;普罗泰格拉主张“人是万物的

尺度”,但忽视了道德的作用,A错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他们的

思想不符合“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