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知识与能力
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这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单选•了解)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本质属性(高频考点•掌握•辨析)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掌握•辨析题)
(1)目的性
(2)社会性(人类所特有)
永恒性
社会属性:历史性
(理解•单选)相对独立性r①教育具有继承性;
(理解・辨析•单选)L@教育受其他意识形态影响;
③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广义的教育:
泛指一切有目的影响人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理解・辨析题)
包括①学校教育②社会教育③家庭教育
可以是有组织、自觉的或者系统的;也可以是自发的、无组织的或者零散的。
3.狭义的教育:
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理解•辨析)
特点: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儿童
学校教育是在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
1
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二、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
1.教育三要素(了解•选择题)
教育者为主导
受教育者为主体---------------------教育影响为桥梁
2.三者关系(理解・简答•单选)
①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②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
③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
(4)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育影响为桥梁(高频考点•理解)
三、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起源学说(理解•单选)
神话起源说:教育由上帝创造。最古老的观点、所有宗教所持观点。
生物起源说:教育是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
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掌握•简答题•单选题)
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
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⑤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学方法、手段以及组织形式;
2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单选•理解)
①影响部分教育内容,尤其是思想道德内容。
②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力;
(4)决定着教育的目的和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是决定教育性质/目的的根本性因素(掌握!)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政治作用)(理解•辨析)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4.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2015年下•简答•掌握)
①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④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四、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了解)
1.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2.人口素质与教育之间成正相关。
3.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3
一、人的身心发展
1.人的发展的界定
人的发展的概念:随着时间和年龄额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和心
理两个方面。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依存、互相影响。
2.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特征)(理解单选)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单选•简答•材料•掌握)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3.教育因素
4.个体主观能动性
1、遗传
概念:遗传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
系统等的特点。
作用(1)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生理基础);
(2)遗传的差异性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3)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但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2、环境
①概念: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②作用:(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
(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
(3)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4)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但不决定人的发展。
③表现:狼孩的故事、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选择题)
3、教育(学校教育)
作用: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不起决定作用。
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老师来施教,相对其他教育而言效果较好;
4
(3)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
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个体主观能动性
①概念: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和能动作用。表现为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如需要、目的、动机等。
如"同流不合污""出淤泥而不染”"威武不能屈"(人对环境的作用)
②作用: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发展的内因,是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选择题•理解),
而环境和教育是人发展的外因。
【总结】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单选•掌握)
1.遗传因素:物质前提3.环境因素:必要条件
2.教育因素:主导作用4.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作用、发展的动力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概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2.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国家)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学校)
教学目标(教师)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Q: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区别?(理解)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特定
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3.教育目的的作用(意义、功能)(简答题•单选题・掌握)
1.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对贯彻教育具有激励作用
3.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5
二、教育目的理论
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
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由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至于人的潜能与个性的需要是无关紧
要的。
主张: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孟子、卢梭、罗杰斯)
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充分发展个人的潜能与个性,至于社会的要求是无关紧要的。
主张:1.教育目的是根据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简答题•掌握)
1.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保证,是素质
教育的核心与灵魂。(理解!单选)
6
2.智育: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智力,为其
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在全面发展中居于基础地位。(理解•单选)
3.体育:根本任务在于增强学生的体制,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物质基础(理解•单选)
4.美育:也叫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全面发展
中居于动力地位。(理解•单选•简答2016年上)
5.劳动技术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
和技能的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运用。(理解.单选)
第五章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1.教育制度的含义(了解)
广义: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
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是国民教育制度
的核心,体现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2.影响学制建立的因素(简答题•理解)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二、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1.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制:英国、法国为代表。
两个轨道:1.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文化课);
7
2.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技术)。
(2)单轨制:美国为代表。
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
优点:这是学制的进步,有利于普及教育,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
(3)分支制:前苏联为代表。(中国)
接受共同的基础教育之后再分流,一部分继续接受普通教育,一部分接受职业教育后就业。
优点:利于教育的普及,又保证学术性的较高水平。
缺点:课时多、课程复杂、教学不够灵活。
2.西方发达国家学制发展趋势(简答题•掌握)
(1)学前教育得到重视;
(2)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3)高等教育大众化、层次多样化;
(4)重视职业教育,并力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
(5)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三、旧中国学制的建立(单选•掌握・高频考点)
学制时间意义
壬寅学制190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国家正式颁布的学校系统文件
癸卯学制1904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确定了妇女的受教育权利和男女同校制度
壬戌学制1922年又称为“六三三学制"、"新学制”,是近代史上实施时间
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
四、义务教育制度
1.定义: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
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国民的基础教育。
德国1763年作出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单选)
8
2.义务教育的特点:(理解!综合素质单选)
1.强制性2.免费性3.普及性
3.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
1986年《义务教育法》实施,标志中国确立义务教育制度。规定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
度。2006年在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再次修订,新的《义务教育法》推动我国义务
教育向均衡、公平的方向发展。提出"实施义务教育,不受学杂费”
第六章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萌芽阶段•中国
1.孔子: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选择题
9
教育主张: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2)教育目的:培养"贤人""君子";
(3)教育内容:"仁""礼",六艺;
(4)教学原则和方法:A.因材施教;B.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慌不发);
C.学思结合;D.温故知新;E.学以致用。
(5)道德教育: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
(6)教师观: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学记》:
被称作"教育学的雏形",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掌握•选择题)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出现在战国末年。
教学原则和方法:
①教学相长原则;
②长善救失原则,强调对于学生的缺点因势利导;
③“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育;
④"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强调课内外结合,藏息相辅;
⑤“不陵节而施”不超过学习者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学。
3.墨子:
0他的教育思想以"兼爱"和"非攻"为主(掌握•单选),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
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0墨子提出了人性"素丝说",认为人的品性"染于苍则为苍,染于黄则为黄"。
0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前两种都不
够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即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二)萌芽阶段•西方
1.苏格拉底:
产婆术,以讨论,辩论或实际引导的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
10
2.柏拉图:
代表作《理想国》,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3.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代表作《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
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教育,实施德、智、
体三育。
4.昆体良(选择题•掌握)
古罗马著名教育家、教学法大师。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代表作《论演说家的教育》(也称《雄辩术原理》),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二)独立形态阶段
1、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下来。
2、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被誉为"教育学之父"。(高频考点•单选)
《大教学论》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首次
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单选)
3、洛克:代表作《教育漫话》将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三部分并作了详细论述"白板说"、
"绅士教育"。(2015下)
4、康德:最早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教授。
5、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一一《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独立教育学的诞生;提出"旧三中心”:
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11
6、卢梭:代表作《爱弥尔》;主张自然教育。
(三)多样化阶段
1.斯宾塞
代表作是《教育论》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科学知识最有价值",认为教育目的是
为未来的"完美生活"做准备。(单选题)
2.杜威
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提出了"新三中心论"(掌握):一一“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1)论教育的本质:"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J①"教育即生活";②"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
(3)"从做中学”。
3.陶行知
师从杜威,提出了三大教育主张:
1.生活即教育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模块二中学课程
第一章课程概述
一、课程概念
1.课程概念(了解)
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朝。
0广义:是指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理解)
12
0狭义:特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2.课程作用(简答•掌握)
(1)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
(2)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
(3)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4)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二、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单选•简答•理解)
基本内容
课程计划也叫“教学计划"。整体教育教学工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
作的指导性文件编制、学周安排
课程标准有关某门学科实施的指导性文件。课程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
是编写教材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建议、术语解释
要依据。
教材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
动指导
2、教材
(1)教材的编排方式(单选•了解)
①直线式排列:
②螺旋式排列:
③过渡式排列:
(2)教材的编写原则(简答题•掌握)
①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适用性。
③理论与实践统一。
13
④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学习。
⑤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思想+内容编排联系+实践
三、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
(-)活动中心课程论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
理论流派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
主张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也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课程以社会需要、社会
(理解•简答)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验课程。课程应以儿童改造、社会批判为中心,
中选取知识,进行教的社会活动为中心。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
学。组织课程内容。
代表人物斯宾塞杜威康茨
优点1.至今仍是学校课程设1.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1.重视教育与社会、课
(理解•简答)置的主要依据;出发;程与社会的联系;
2.课程结构简单;2.注意将学习与生活环2.有利于学生掌握解
3.重视系统知识的学境密切联系;决问题的方法。
习;3.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
不足1.容易造成各门知识L课程内容局限于学生1.夸大学校变革社会
(理解•简答)的割裂;的日常生活经验,轻视的功能,忽视学生的主
2.对社会生活和生产前人创造的文化科学;体性,阻碍学生主体意
实际不够重视;2.忽视知识的体系和科识和能力发展;
3.对学生的兴趣、爱学的逻辑结构;2.预想的课程目标很
好、需要等心理准备3.容易轻视教育的社会难实现。
关注较少。任务。
第二章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一、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14
(一)性质分类:
1.分科课程(学科课程)
2.综合课程
3.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二)形态分类:
1.显性课程2,隐性课程
(三)管理分类:
1.国家课程2.地方课程3.校本课程
(四)修习分类:
1.必修课程2.选修课程
(三)根据课程形态进行分类(理解2016上)
①显性课程
以课程标准、教材等显性形式出现的课程,是课程的主要形式,是教学的主要载体。
主要特征:计划性(是区分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②隐性课程
最早由杰克逊提出。
主要有:学校的物质环境学校班级中形成的制度和文化学校中的人际关系,观念性的影响
三、课程开发
1.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选择、简答•记)
学生、社会、学科特征是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具体有: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4.课程理论的影响。
第三章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
15
一、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简答•记2017上)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以课程功能的转变为核心目标;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二、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1.课程结构
对课程类型的调整:
(1)整体的教育课程(选择•理解)
”0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0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0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2)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摆脱了必修课主宰一切的局面
2.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体现出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三大特征。
3.学习方式(单选)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16
模块三中学教学
第一章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Q:教育和教学的区别???
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三节、教学的任务:(辨析题•简答・掌握2016下)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3.增强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品德,形成科学的发展观;
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章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对教学过程认识的本质观(选择题•理解)
特殊认识过程说:凯洛夫提出:认为教学过程就是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
过程。(理解•单选)
关键字: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运用•掌握)
17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性)
第三章教学工作的基本过程
一、备课
0概念: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
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
0备课的要求:
(1)备教材(钻研教材):(2)备学生(了解学生);(3)备教法(设计教法)。
二、上课(了解)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课的类型(了解)
按课程任务分: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按完成任务数:单一课、综合课(2017上•单选);
按教学方法: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3、上好课的基本要求:(简答题•掌握)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发挥学生主体性是上好课的根本)
三、布置和检查作业(了解)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作用在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
四、课外辅导(了解)
作用:是班级授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性、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方式:指导学生课外作业,解答疑难问题,补课。
目的:因材施教,提升上课质量。
五、学生成绩检查和评定(了解)
18
方式:平时考查和考试
第三章教学原则
(二)我国目前中学主要教学原则:(重点掌握•材料分析题•简答题•运用)
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原则、科学性和
思想性统一原则
1、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
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注:由夸美纽斯率先提出,这一原则的提出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的。)
手段:实物、模像、语言。如:看、听、闻、摸等直观感受
直观性原则的要求:(运用•材料分析题•简答)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注重直观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
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人格。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运用•材料分析题•简答)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循序渐进原则(也叫系统性原则)
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进行教学,使
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运用•材料分析题•简答)
19
(1)按教材的系统进行教学
(2)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之间的关系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4、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存
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要求:(运用•材料分析题・简答)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遵循记忆、遗忘规律)
(3)巩固的具体方式多样化。
5、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
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运用♦材料分析题•简答)
(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
(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又要注意和生活实
际的联系。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要求:(运用•材料分析题•简答)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结合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对学
生进行共产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书,
20
又要育人。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要求:(运用•材料分析题•简答)
(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8.量力性原则(可接受原则)
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地发展水平。
量力性原则要求:(运用•材料分析题•简答)
(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的把握教学难度
第四章教学方法
一、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应用
(-)讲授法(六)实验法
(二)谈话法(七)参观法
(三)讨论法(八)练习法
(四)读书指导法(九)实习法
(五)演示法(十)情感陶冶法
【总结】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21
以陶冶情操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简答题•掌握)
(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2)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3)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教师自身的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的运用(简答题•掌握)
首先,要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而不要长期只使用一种
教学方法。(综合性)
其次,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随时调整教学方法。(灵活性)
再次,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在把握现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创造性)
第五章教学组织形式
一、班级授课制(重点•理解)
1.概念:
按照年龄或掌握的知识的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课程计划统一规
定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理解)
(是学校中应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的特点:
(1)以班为单位。(2)按时授课。(3)按课教学。
3.班级授课的优点(理解•简答题)
(1)有利于经济实效的,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3)有利于班集体的作用
22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4.班级授课的局限性(理解•简答题)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时间,内容和进度都程序化,固定化,不能适应教学方法多样性。
(4)步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二、个别教学制
最显著特点:因材施教。(是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
古代大部分学校都采用个别教学制。
三、分组教学制
介于班级教学与个别教学之间。按照学生能力或成绩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优点:切合学生实际,便于因材施教。
缺点:副作用较大;很难科学分组
四、道尔顿制
(1)道尔顿制含义:教师不再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指定自学参考教材,由学
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向老师请教。
(2)显著特点:有利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但实践证明,
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五、设计教学法
克伯屈首先提出,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教师不直接传授知识技能,而是指导学
生自行组成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位。
六、复式教学
农村、偏远地区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老师分别用不同教材分别
教学。
七、特朗普制
23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
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时间单位,以大约20分钟为计算课时的单位
(1)大班上课: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行班结合在一起上课
(2)小班讨论:每个小班20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
(3)个人独立研究:部分作业老师制定,部分作业学生自选
具有班级授课的优点,也有个别教学的长处,但管理较麻烦。
第六章教学评价
一、课程评价
(1)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把教学评价分为三种类型:(理解・单选)
①诊断性评价②形成性评价③终结性评价
(2)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理解•单选)
①相对评价法②绝对评价法③个体内差异评价
模块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章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1.感觉2.知觉3.注意4.记忆5.思维6.想象7.问题解决
第一节感觉
感觉的种类(了解)
1、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个别属性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味觉。
2、内部感觉: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分为: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yUxian)(单选+简答)
感受性:是感受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
感觉阈限:能够引起人的感觉的刺激范围。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24
绝对感受性: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受阈限:刚好能引起人的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对差别感受阈限的感受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四、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
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暗适应和明适应)
2.感觉对比
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3.感觉后像
外界刺激停止后,暂时保留的印象叫感觉后像,也称感觉后效。
4.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①相互影响;②相互补偿。
5.联觉
一个刺激同时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如红色看起来很温暖。
第二节知觉
1、概念:是指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于这一事物各个属
性的整体反映。
2、类型:(了解)
(-)物体知觉
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
25
(二)社会知觉
包括对别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
常见偏差: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效应、投射效应等(理解•单选)
(三)错觉:不正确的知觉
3、知觉的特性(单项•理解)
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第三节注意
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
心理过程。
根据注意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分为:(理解单选)
1.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订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
的初级形式,任何动物都存在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的高级形式,
人类特有的)
3.有意后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在有意注
意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直接兴趣达到的。(更高级的注意,可以使
人在活动中不容易感到疲惫)
类型目的性意志努力性质举例
无意注意无不需要低级窗外的歌声
(不随意注意)自发的
有意注意有需要高级学习、听课
(随意注意)自觉的
有意后注意有不需要最高级电脑打字“盲打”
(随意后注意)自觉性程度很强打毛衣不用看
三、注意的品质(理解•单选+辨析2018)
26
1.注意的广度(范围):同一时间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一目十行)。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①注意的起伏(动摇):注意不稳定,感受性时强时弱。
②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离开当前任务,被无关事物所吸引。
3.注意的分配
在同一时间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运动。
4.注意的转移
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
活动的现象
第四节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及品质
1.概念:记忆是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
在头脑中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及提取的过程。
2.记忆的品质:敏捷性(速度效率)、持久性、准确性
二、记忆的分类(单选•理解)
1.根据记忆的内容分类:形象记忆,语义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情景记忆(了解)
2.根据记忆的保持时间(理解)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是指在刺激物停止刺激后,其印象一瞬间就消失的记忆;若
把瞬时记忆进行加工,就会转入短时记忆。图像记忆是瞬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
(2)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人脑中在一分钟内加工编码的记忆。特点:时间短,不超
过一分钟;容量有限;易受干扰。(7±2组块)
(3)长时记忆:也称永久性记忆。长时记忆是经过多次复习后由短时记忆转化而来,保存
时间较长
3.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划分
(1)陈述性记忆:陈述性知识为内容的记忆,陈述性知识是事实性知识,如字词,人名,
时间,概念等;
(2)程序性记忆:程序性记的忆是以程序性知识为内容的记忆,通常是指包括一系列复杂
27
动作的过程。
三、记忆的过程
识记f保持f再认或回忆
1.识记
概念: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识记的好坏直接影响记忆
的效果。(具有选择性特点)
2.保持和遗忘(了解)
(1)保持: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
(2)遗忘:信息提取不出或提取错误。
0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前摄抑制、倒摄抑制)(理解•单选)、压抑说、提取失
败说、同化说
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
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过程
是不平衡的,呈“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趋势,之后便趋于平稳。(单项.理解)
0影响遗忘的因素(简答题•掌握)
1.学习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
2.学习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识记者的态度
7.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3.再认或回忆(单选•理解)
1)再认: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仍能确认和辨认出来的过程。
2)回忆: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仍然能从头脑中提取出来的过程。
四.运用记忆规律如何提高记忆效果(简答•掌握)
1.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28
2.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3.使学生理解所识记的内容并把它系统化
4,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进行教学
五、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简答•掌握)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式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7.掌握复习的量
第五节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
作实现的、能解释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的过程。
二、思维的特点(理解•单选)
1.间接性2.概括性
三、思维的分类(单选•理解)
1.思维指向性划分:
①集中思维:也叫聚合思维、求同思维、辐合思维、会聚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
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者最好的答案的思维。
②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思路朝各种方向扩散)
2.思维发展水平划分:
①直观动作思维:又称为实践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伴随实际动作
②具体形象思维:运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维。
③抽象逻辑思维(人类思维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
29
3.思维的逻辑性划分:
①直觉思维:未经分析就做出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②分析思维:逐步分析解决问题
4.思维过程划分:
①经验思维:以日常生活、生产经验作为的依据
②理论思维:以定理、原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
5.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
①常规性思维(习惯性思维):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
(2)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多种功能思维方式的集合,以新异、独创的方
式解决问题。
注意:创造性思维有独创性、流畅性、变通性三个特征。
第六节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1.发现问题;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简答•掌握)
1.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2.知识经验与迁移;
3.思维定势(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单选•理解)
4.原型启发;(单选•理解)
5.动机与情绪。
第七节想象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想象的分类(单选•理解)
(-)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30
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二)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三)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心理过程。再造想象有
一定程度的创造,但其创造水平较低。
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更
复杂、更困难、更高级。
第二章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分类(理解・单选)
(1)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内部动机、外部动机
(2)按与目标的远近关系:远景目标、近景目标
(3)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高尚动机、低级动机
(4)奥苏泊尔认为:(单选•理解)
认知内驱力(自我认知)
自我提高内驱力(自我努力,赢得成就或地位)
附属内驱力(为了得到表扬)
二、学习动机的功能
(1)激发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功能
(4)调节功能
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包含:1.强化理论2.需要层次理论3.成就动机理论4.成败归因理论5.自我效能理论
6.成就目标理论7.自我价值理论
31
一、强化动机理论
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后天在环境中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建立和形成的,学习动机则是由外
部刺激引起的。强化是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增强作用。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任何导致我们以后进行该行为的可能性增加的结果。(增加喜欢)
负强化:排除某种厌恶刺激,能够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减少讨厌)
二、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
主要分为:
「生理需要
缺失性需要I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
尊重需要
r认知需要
生长需要[审美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三、成就动机理论:(默里)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
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成就动机理论的教育启示:
要调动其积极性,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
要适当安排竞争,取得成功时要及时给予表扬,避免公开指责。
四、成败归因理论
(一)内涵
概念: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
韦纳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发现一般人通常把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归结为以下六种原因:
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
韦纳把上述六个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
i.内在性,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32
2.稳定性,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3.可控性,可控性归因与不可控归因
(单选•辨析2016下)
(二)习得性无助感:
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力的心理状
态。总是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这种习得性无
助的自我感觉。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单选•简答)
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由班杜拉提出。
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因素就是强化。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1、学习的成败经验(直接经验)
2、替代性经验(间接经验)
3、言语劝说
4、情绪唤醒
六、成就目标理论(单选2016上)
学生成就目标可以分为: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
掌握目标的定位是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因而会选择较难的任务迎接挑战。
成绩目标定位是好的名次和成绩,会选择简单的任务,比较注重输赢。
七、自我价值理论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高频考点•理解)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
呈倒U型的线性关系。
0动机过低,缺乏积极性,效率低
0动机过高,心理状态不不稳定,效率低
0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效率最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公对公信用贷款合同3篇
- 美食广场食品安全检测制度
- 交通运输设备采购招投标流程
- 网络安全防护指南
- 填筑土方施工合同
- 仓储物流中心续租合同
- 2024年水电设备安全认证与检测服务合同3篇
- 金融行业总监理合同模板
- 房屋共同使用权保险合同
- 医疗设备采购项目承揽
- JJF 1585-2016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校准规范
- vpn基础与应用简介
- GB/T 23319.2-2009纺织品洗涤后扭斜的测定第2部分:机织物和针织物
- 田螺姑娘阅读测试试题附答案
- 首都博物馆参观汇报参考课件
- 失禁性皮炎护理最新版课件
- 急症识别及处理课件
- 国家开放大学《美学原理》形考作业1-5参考答案
- 《认识长方形》数学
- 关注体重 控制血压课件
-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期末检测试卷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