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4-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其次次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周王以“天子”自居,但“汤武革命”使周天子感到“天命无常”,于是提出“顺天应民”的观点,以后历代都遵循。这反映了周以后A.天命思想强化了宗法制度 B.人民的主体地位被确立C.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D.天命观被给予实际内容【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题目中,由“天”为最高神到“顺天应民”的天命观变更,增加了“应民”的内容,事实上是关注了人民的利益,是历史的进步。宗法制强调的是以父系血缘关系维系等级制度,“应民”与血缘无关,故A项错误;西周处于奴隶社会,其社会性质确定了其维护的是奴隶主阶层的利益,人民的主体地位确立不正确,故B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巩固等级秩序,“家”“国”相结合,此为借助人伦秩序,题目中的天命观只是增加了“应民”与人伦秩序无关,故C项错误;依据前面的分析,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天命观2.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对全部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A.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D.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中“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对全部人的普遍的公共性”可知,反映出宗法制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故B项正确;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应解除AC两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分封制,故D项解除。【点睛】本题考查宗法制,须要驾驭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对全部人的普遍的公共性”进行分析理解。3.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很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气对比的变更,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丢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心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实力驾驭朝政的状况下,选择可以信任的人来短暂掌管权力,这事实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中心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心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心集权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皇权至高无上,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解除。4.读表一。从中可见秦朝中心官制表一秦朝九卿部分官员及其职能官员

职能

奉常

宗庙礼仪和教化事务

典客

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宗正

皇室事务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

少府

皇室财政

A.具有封邦建国时代痕迹B.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平衡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D.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和教化事务,宗正掌管皇室事务,少府掌管皇室财政,材料体现了秦朝的官制设置受到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的影响,因此选择A。BCD材料没有体现,解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心集权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5.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惟宋为然”。与此相关的重要因素是A.政府重武轻文的观念B.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C.活字印刷术的普及D.官僚体制起先成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得信息并分析问题实力,宋朝重文轻武,故A项错误;宋朝科举制扩大取士人数,成为宋朝文官政治建立的重要前提,故B项正确;活字印刷术的普及与文官政治的建立无关,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官僚体制成熟于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汉到元时期政治制度·科举考试6.西方人曾将“军机处”翻译为“OfficeofMilitarySecrets”(军事机密办公室),该译法最能反映出军机处的A.由来 B.职能 C.特点 D.性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精确解读材料提取信息的实力。材料中“军事机密办公室”与军机处最初是处理西北军务史实相符,故A项正确;军机处职能是长传下达,跪受笔录,故B项错误;军机处特点是“机构简洁、办事效率高和决策封闭”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军机处属于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办事机构,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朝的军机处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渐渐演化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更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减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心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由“直属六部”、“演化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等内容巡抚的出现削减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能够集中权力,提高效率,故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化8.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出现这种变更的缘由是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 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C.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从限制内府,到利用内府牵制六部,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六部的监察,故D项正确;明太祖未设置内阁,内阁是明成祖设立的,故A项错误;限制内府和六部,无法体现皇帝行政负担增加,故B项错误;内府和六部本无冲突,明太祖的制度设计让其相互牵制,才滋生了冲突,而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点睛】9.《清史稿》感叹说:“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高校士(内阁成员),虽唐、元三公(唐设置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为正一品,宋元基本仿此制)尚不及也。”这表明清代A.亲王与高校士彼此牵制B.军机大臣品级不断提高C.军机处获得内阁的限制权D.军机大臣拥有确定决策权【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虽唐、元三公(唐设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正一品,宋元基本仿此制)尚不及也”可见以往历代正一品官员都在确定程度上不及军机处官员,即这一时期军机处成员的权力较以往历代有所提高,拥有了确定的决策权,故D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亲王与高校士之间存在牵制关系,无法得出该结论,故A错误。军机大臣虽参与重大决策,但品级不高,故B错误。军机处虽然权力有所增加,但是最终的决策权依旧保持在皇帝手中,没有获得对内阁的限制权,故C错误。10.英文中的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的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是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实力。古希腊的“文明”内涵反映了古希腊文明的特点是A.小国寡民B.城邦政治C.干脆民主D.轮番执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料阅读理解类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调用相关史实加以分析理解的实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城市的居民”、“城市和社会集团中”两处,从中可以看出古希腊文中特别强调人在城邦中的地位与作用,故B项说法符合题意;A、C、D均与材料主旨无关,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城邦11.公元前508年,雅典首席执政官克利斯提尼进一步实行改革,取消了原有的四个部落,把雅典划分为十个选区,此举的主要意义在于A.推动地方自治B.爱护选民利益C.消退了贵族残余D.发展了平民政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精确解读材料信息的实力,里斯提尼改革取消了原有的四个部落把雅典划分为十个选区,从而清除了氏族贵族在部落中的传统势力,使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的过程中摆脱了氏族关系的束缚,进一步发展了平民的民主力气,故D项正确;地方自治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爱护选民不符合材料中意思,故B错误;消退用词确定,故C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法•克里斯提尼改革12.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对于特别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能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诉,这反映出雅典民主A.民主机构相互制约B.公民集体广泛参政C.决策程序力求完善D.公民权利日渐扩大【答案】C【解析】据材料“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进行两次投票……提出控诉”,并合所学学问可知,这些规定体现了雅典民主决策程序尽量细致,追求完善,故C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主机构相互制约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公民集体广泛参政,没有体现程序的细致,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公民权利日渐扩大,故D选项错误。故选C。13.《十二铜表法》第六表全部权和占有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全部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在木料和建筑物已分别,或作葡萄架的柱子已从地中拔出后,则原全部人有权取回。”材料主要表明该法A.维护私有财产 B.条文清楚内容全面 C.协调邻里关系 D.保留习惯法的内容【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全部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可以看出,《十二铜表法》主要强调对私有财产的爱护,故A项正确。14.罗马法中规定“被监护的女子和被保佐人,不经监护人、保佐人同意不得出让其要式转移物”。这说明在古罗马A.强调对公民的人文关怀 B.关注对私人利益的爱护C.留意规范社会公共秩序 D.个人权益受到严格限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于强调不经被监护人或保佐人同意不得侵扰其财物,可知是对私产的爱护,故B项正确;通过“监护的女子和被保佐人,不经监护人、保佐人同意不得出让其要式转移物”可以看出主要是爱护财物,无法体现人文关怀,故A项错误;该规定主要针对被监护人的私产,没有涉及公共秩序,故C项错误;通过对个人私产的爱护,体现了对个人权益的爱护,故D项错误。点睛】15.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共和》一书中写道:“真正的法律应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和永恒的,力图变更这一做法是一种恶,试图废止其中一部分的做法也是不能容许的,而要想完全废除它的做法则是不行能的。”这说明西塞罗A.高度评价罗马法的好用性 B.在立法中追求自然法则C.致力于完善罗马法的内容 D.认为法律是一成不变的【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真正的法律应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和永恒的,力图变更这一做法是一种恶”,结合所学可知,西塞罗的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罗马法,解除A;材料反映自然法的普遍性和永恒性,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解除;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不是具体的法律,自然法精神是永恒的,具体的法律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解除D。【点睛】16.莫理循出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全部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他的视察A.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B.没有精确相识当前“运动”的影响C.确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D.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只看到辛亥革命是“反对腐败”的清王朝的革命,没有看到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等功绩,没有精确相识当前“运动”的影响。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中“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不等于是对西方利益的维护,解除;C项,结合材料“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可知,该事务是指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没有变更中国的社会性质,解除;D项,列强没有支持中国的辛亥革命,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解除。【点睛】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宏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6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17.1919年1月北高校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创办《新潮》月刊,提出以下基本目标:一、“唤起国人对于本国学术之自觉心”;二、“为不平之鸣,兼谈所以因革之方”。1919年5月罗家伦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闻名口号。这突出表明A.文化斗争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B.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前期发挥主力军作用C.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斗争旗帜D.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实力。依据材料的描述可知,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名师点睛】甲午斗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基础上维新变法思想得以兴起并快速在中国传播。爱国学问分子为了挽救严峻的民族危机,绽开了维新变法活动,但维新代表人物的思想主见并不完全相同,有的较为激进而总体上他们都赞成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发展资本主义。18.1920年5月,胡适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中谈道:“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生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订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胡适这段话是在A.赞扬青年学生爱国行动 B.认为学生运动得不偿失C.指责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D.反思五四运动时期社会风潮【答案】D【解析】【详解】在胡适看来,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学生参与到爱国救亡的社会风潮中,虽然推动了当时的社会进步,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学生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是得不偿失的,故D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胡适认为青年学生最该做的是珍惜光阴,关注学业,而不是过早地干预政治,故A项错误;胡适虽然不赞成学生涉足政治,但并没有否定青年学生的贡献,故B项错误;材料中“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是指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但胡适这段话的本意是要反对未成年的学生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故C项错误。19.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农村革命依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的过程中,有人提出“贫农分好田,富农分坏田,地主不分田”的主见。这种主见A.违反团结大多数的革命原则B.受太平天国土地纲领的影响C.反映农夫反封建的迫切愿望D.带有“左”倾思想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贫农分好田,富农分坏田,地主不分田”可以看出,该主见对待贫农、富农、地主的看法明显不同,而且将富农作为革命的对象,而此时社会的主要冲突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统治之间的冲突,材料中的做法会增加农村土地革命的阻力,因此带有“左”倾思想特征。故答案为D项。A项,在农村中,富农属于少数,解除;B项,太平天国土地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属于无法实现的空想,但材料中的主见并非空想,解除;C项,依据所学可知,当时打击富农属于不切实际的做法,并非真正反封建,解除。20.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攻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这段电文()A.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实 B.对探讨日本侵华斗争有确定价值C.是探讨卢沟桥事变的宝贵素材 D.是别有专心的人伪造的史料【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本题的内容来源于“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可知有确定的史料探讨价值,但是其客观真实性并非正确,所以A和D错误;C是1937年7月7日,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本题选B。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宏大的抗日斗争·九一八事变。21.1940年8月,百团大战起先。9月7日蒋介石下令,“以十八集团军百团大战为法则加强游击战的训令”,要求“A.八路军的军事行动得到国民党支援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开展游击战C.百团大战显示出八路军的战斗力气 D.百团大战激昂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斗志【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9月7日蒋介石下令”“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汽车、汽船等实施有安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说明国民党军队在百团大战中支持了共产党的作战,故选A;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开展的是阵地战,解除B;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解除。【点睛】22.毛泽东在给前线的作战电报中提出:“为着不使蒋介石快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我们打算令刘伯承、邓小平留下杜聿明指挥……诸兵团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终歼灭之部署……敌向徐州、郑州、西安诸路逃跑,是没有可能的。”据此推断,该电文是发给哪一战役的指挥将领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为着不使蒋介石快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可知,此时中心主要是确保平津战役的顺当开展,故选C;辽沈战役地点在东北,不符合“不使蒋介石快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解除A;“两星期内不作最终歼灭之部署”说明该战役不以歼灭敌人为主要目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均不符合“两星期内不作最终歼灭之部署”,解除CD。【点睛】23.有学者认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是中国将来统一的一种示范,一种模式或者一种标本。……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同时香港也是把中国领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基地和桥梁”。据此分析,香港回来的历史意义不包括A.国家统一样本B.社会制度示范C.文明沟通枢纽D.经济发展标本【答案】B【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是中国将来统一的一种示范”表明香港回来是国家统一的样本;“同时香港也是把中国领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基地和桥梁”表明香港回来是文明沟通枢纽;“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表明香港回来是经济发展标本,故A,C,D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社会制度示范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表述错误,但与题意相符。24.有学者说:“‘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在兼顾各方利益基础上提出的实现国家统一的最包涵、最民主的模式。”此“模式”A.最早反映了和平统一思想 B.开创了“多体”共存的先河C.反映了“事实求是”精神 D.是首先针对香港问题而提出【答案】C【解析】【分析】

【详解】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在兼顾各方利益基础上”、“最包涵、最民主的模式”和所学学问可知,“一国两制”方针的反映了“事实求是”精神,C正确;50年头就已经提出和平统一的思想,解除A;B项“先河”说法明显错误,解除;D项错误,是首先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解除。所以选C。25.从1952年起先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这项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以争取和平为目标,尽可能地联合—切希望保持和平的国家,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平安缓冲地带。这—政策()A.领先为印度和越南所接受B.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C.变更了中国半殖民地地位D.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时间结合所学可知该政策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以解除C、D,该原则的产生是与印度缅甸有关,而非越南,所以解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是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分歧,主见凡是情愿遵守该原则的中国都情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所以选B项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26.到2013年底,我国共参与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300多项多边条约,累计派出参与联合国维和的官兵和警察14500多人次。我国主动参与反恐、防止核扩散和应对气候变更、金融危机、能源平安等领域的国际合作。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特征之一是A.经济外交取得丰硕成果B.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发展C.多边外交日益丰富多彩D.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更加巩固【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参与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300多项多边条约,累计派出参与联合国维和的官兵和警察14500多人次”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时期我国开展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项正确。材料说的诸如参与联合国维和等不只是“经济”方面的外交,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我国与“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解除B项;材料中没有明确“同发展中国家关系”的特殊信息,D项错误。27.新中国的外交经验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20世纪50年头联苏抗美;20世纪60年头既反苏又反美;20世纪70年头联美抗苏;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中俄两国“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外交理念;2011年中美确定致力于建设相互敬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这表明①中国的外交政策不断依据国际形势和自身利益的变更进行调整②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③中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④合作取代对抗是中国与美苏(俄)关系发展的方向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新中国外交的曲折发展过程,从50年头60年头70年头80年头90年头21世纪的变更中可以看出,中国外交政策在不断调整中,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从“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中可以看出中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建立及2011年中美合作伙伴关系的确定,看出合作取代对抗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方向。故选D。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8.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睬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运用一切必要手段……复原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平安”。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实行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睬决议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反了大国一样原则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平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睬通过……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实行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故投了弃权票,故A正确。中国政府并不反对联合国安理睬决议,故B解除。弃权票不等于反对票,故没有违反了大国一样原则,故C解除。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平安,与材料无关,故解除。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创外交新局面·表现29.1996年,中俄宣布建立面对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中美两国元首确定,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中国、欧盟双方表示希望建立面对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表明中国A.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B.努力为改革开放创建和平的国际环境C.主动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D.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主动发展同美国、欧盟与俄国的外交关系,共同目的是努力为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故选B。【详解】30.《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其次次鸦片斗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A.第一批不同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同等条约有抵制作用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渐渐认同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亮【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材料提到,《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其次次鸦片斗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反映了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渐渐认同。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学问,解除。31.有学者认为,“近代条约制度把西方的法治概念和对嬉戏规则在参与者之间同等讨价还价的概念引入中国……打破了官方对商业的垄断和对私商的随意侵夺,要求清政府将税收制度公允和透亮化。”对材料理解最精确的是A.近代条约制度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B.条约制度便利了列强限制中国的经济C.近代条约制度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D.近代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具有不同等性【答案】A【解析】【详解】近代西方列强侵华条约有主动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依据材料“近代条约制度把西方的法治概念和对嬉戏规则在参与者之间同等讨价还价的概念引入中国……要求清政府将税收制度公允和透亮化”可知该学者从主动方面评价近代条约,认为近代条约制度有利于促进中国法制化、税收制度更公允、透亮,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故A正确;B是近代西方列强侵华条约的消极影响,不符合题意,解除;材料信息与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无关,解除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解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近代条约制度把西方的法治概念和对嬉戏规则在参与者之间同等讨价还价的概念引入中国……要求清政府将税收制度公允和透亮化”分析解答即可。32.1689年1月新议会在伦敦召开,它宣布詹姆士“废弃国王与人民之间订立的原初契约,…离开了王国,退出了政府,因而王位虚悬。有鉴于此,议会将王位授予他的女婿和女儿—威廉和玛丽”。议会的这一做法A.冲击了传统的“君权神授”观念 B.为君主立宪制确立奠定法律基础C.意在通过双王相互牵制维护民主 D.使英国国王最终丢失了行政大权【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光荣革命后,国王的权力由议会授予,而不再是之前的君权神授,这一做法冲击了传统的“君权神授”观念,故A项正确;B项是《权利法案》的颁布,解除;双王的权力都来源于议会,而不是双王相互牵制,解除C项;此时英国国王还有行政权,解除D项。33.大多数的美国开国精英不信任具体的“人民”具备自己统治自己的素养和实力。约翰·亚当斯认为:“民众的忌妒的呼声、猜忌、疑心、自负、高傲、骄横、野心和某个地位优越者的急躁”,一旦被用来应付某个人,其结果必定是,“一群不受节制的乌合之众的生气和狂暴,通过擅长蛊惑的专制者的暗中挑唆,就会爆发为各种各样的攻击、毁谤和怒火,往往以谋杀和屠戮而告终”,其程度之可怕,在专制主义的历史上都是难有其匹的。为此美国实行了A.议会制共和制B.三权分立C.精英政治D.邦联制总统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留意关键信息“民众的忌妒的呼声、猜忌、疑心、自负、高傲、骄横、野心和某个地位优越者的急躁”,“一群不受节制的乌合之众的生气和狂暴,通过擅长蛊惑的专制者的暗中挑唆,就会爆发为各种各样的攻击、毁谤和怒火,往往以谋杀和屠戮而告终”,说明美国的开国精英不认同古希腊雅典式的干脆民主政治,认为会造成多数人的暴政,更会被人利用,因此主见精英政治。A不对,美国建国后建立的是总统制共和制;B虽然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不符;D不对,美国建国初实行邦联制,但是很快发觉邦联制的弊端,实行联邦制,因此选C。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3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法官任职终身,除因违法失职经国会弹劾程序予以罢免之外,总统和其他机关均不得随意将其撤职。”这一规定的主要用意是A.防止法官滥用权力 B.建立三权分立体制C.用司法独立保障民主 D.限制总统行政权力【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法官任职终身……总统和其他机关均不得随意将其撤职”强调了司法独立,这有助于防止其他权力机构、尤其是行政机构影响司法,也是西方国家保障民主的重要举措,故选C;防止法官滥用权力和限制总统行政权力的方法和举措很多,不必以法官任职终身来保证,解除AD;建立三权分立与法官任职期限无关联,解除B。【点睛】35.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其内在的社会根源在于A.启蒙思想影响不断深化 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C.与封建残余势力斗争激烈,走向共和的历程特别艰难 D.外国力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法国从大革命起先到1875年最终确立共和制,是国内保皇派与共和派长期斗争的结果,其确立过程之艰辛恰恰说明白封建势力的强大,故选C;A是思想因素,D是外部因素,二者不是社会根源,解除;B只是共和制确立的缘由之一,不是社会根源,解除。3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德两国是交战双方主要成员,萨拉热窝事务之后,德国首先向法国宣战,其后法国也对德宣战.请思索,在宣战之前,双方政府要经过那些程序?A.德国:首相经过议会同意宣战;法国:总统干脆宣战B.德国:议会干脆宣战;法国:议会干脆宣战C.德国:皇帝干脆宣战;法国:总统提出法案,国防部长副署,议会同意后总统宣战D.德国:皇帝提出法案,议会同意后宣战;法国:总统干脆宣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皇帝大权独揽,可以干脆宣战,解除ABD;依据法国1875年宪法,法国总统权力较大,有权对外宣战,但是,须要国防部长副署、议会同意后总统宣战,所以选C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37.某西方学者提出“巴黎公社的重要性不在于它取得了什么成就,而在于它预示的信息:作为一个象征它特别可怕,但作为事实则不然。”该学者认为巴黎公社A.将引发无产阶级革命潮流B.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C.标记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巴黎公社的重要性不在于它取得了什么成就,而在于它预示的信息:作为一个象征它特别可怕,但作为事实则不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该学者认为巴黎公社对后世的影响表现为将引发无产阶级革命潮流,故A正确。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属于十月革命,故B解除。《共产党宣言》标记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不是巴黎公社,故C解除。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也属于十月革命,故D解除。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38.有学者认为,俄国二月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完成了“从沙皇政府的专横恐怖到广泛的政治自由的急剧转变”。列宁在二月革命结束后不久也承认:“目前在世界各交战国中,俄国是最自由的国家。”由此可以看出A.临时政府代表了广袤俄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B.临时政府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C.列宁支持临时政府实行的各项政策D.列宁承认了临时政府的合法性【答案】B【解析】【详解】临时政府代表资产阶级利益,解除A;俄国二月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政权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材料中“目前在世界各交战国中,俄国是最自由的国家”中所强调的自由也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自由权力,故选B;临时政府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同时列宁也并不赞同临时政府的全部政策,解除C;列宁承认临时政府具有民主性质,但并未承认了临时政府的合法性,解除D。39.英国曾是其次次世界大战后大力鼓动欧洲联合的国家。但在是否加入欧共体的问题上,英国人用“with”而不是“of”来形容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产生这种冲突心理的主导因素在于英国A.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最广袤的市场B.与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的政体相近C.记忆犹新其从前显赫的大国地位D.企图限制欧洲并与美国全面抗衡【答案】C【解析】英国自工业革命以来始终是欧洲甚至是世界霸主,但二战后实力下降,战后英国大力鼓动欧洲联合,但直到70年头才加入欧共体,材料中“with”和“of”的区分反映了英国对大国地位的怀念和现实的无奈,故C项正确;二战后英国并不是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最广袤的市场的国家,故A项错误;政体问题不是英国产生这种冲突心理的主导因素,故B项错误;二战后英国实力下降,不行能限制欧洲并与美国全面抗衡,故D项错误。故选C。40.张旭小组正在探讨探讨性学习课题的结题报告,他们提到“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中国复原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关键词。据此推断,他们的探讨课题应当是A.亚非拉国家的联盟B.第三世界的崛起C.多极化格局的形成D.两极格局的瓦解【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综合题干中的三项内容可知它们共同的主题是第三世界的崛起,B正确。A不对,亚非拉国家并没有结成联盟;C不对,当今世界格局日益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D不对,两极格局瓦解的标记是苏联解体。考点:两极世界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二、主观题(共40分)41.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变更。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渐渐发展起来时,具体拟定的罗马法便马上得到复原并重新取得威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材料二梁启超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秦“封建制度之渐革”。导致封建衰而专制起;也因秦汉以降“贵族政治之歼灭”,历代社会等级间虽有流淌,但民众的自由同等意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是一个重要缘由。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假如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假如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定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三“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ofLaw),法律至上,标记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建出来用来规范自已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1)依据材料一,概括“罗马法”的职能。(2)归纳材料二、三的共同观点。(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治”的相识。【答案】(1)“罗马法”的职能:主要在于调整经济关系(商业和贸易关系)。(2)共同观点: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3)相识: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在今日的法制建设过程中,我们应擅长借鉴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来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所规范的是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应从国情动身进行法治建设。【解析】【分析】【详解】(1)“罗马法”的职能:依据“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得出主要在于调整经济关系。(2)共同观点:依据“立法权假如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定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建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得出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依据“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它具有至上的权威”得出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3)相识:依据材料,可从法的阶级实质不同、应擅长借鉴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来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应从国情动身进行法治建设等角度分析回答。【点睛】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依据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史实,自选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楚,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论题:国家治理理念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阐述:甲午斗争后,光绪帝为挽救清朝统治,实行戊戌变法,其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因光绪帝无实权,支持力气维新派过于弱小,其“富国强兵”的治国理念因变法失败而无法实现。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提出《建国大纲》,有利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孙中山“法治化、民主化”的治国理念也无法实现。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制定1954年宪法,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特色民主制度,实行五年安排,完成三大改造,建立了公有制和安排经济体制,其“制度创新”“公有化”“安排经济”的治国理念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及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特色论”“市场化”的治国理念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天翻地覆的变更,有力推动着中国的发展和大国崛起。结论:可见,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才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示例二论题:(近)现代化的实现取决于道路选择。阐述: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为避开做亡国之君,光绪帝在维新派支持下实行戊戌变法,但由于未真正实行制度变革,近(现)代化努力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借鉴美法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临时约法》,但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懦弱妥协,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集团篡夺,政治民主化进程严峻受挫。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借鉴苏联阅历,制定五四宪法,创立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建立公有制,实行安排经济,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进行民主法制建设,创建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新颖 迹。结论:中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表明,只有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国现代化。示例三论题: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需走中国道路,必需弘扬中国精神,必需凝合中国力气。阐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实行安排经济犯“左”倾错误,而走自己的路实行改革开放取得巨大胜利,表明要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需走中国道路,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戊戌变法的“救亡图存”,到辛亥革命的“驱除鞑虏,复原中华”,到建国初的“独立自主、两弹一星、自食其力”,再到改革开放,表明要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需弘扬中国精神,也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因没有发动中国广袤群众而失败,而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取得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宏大成就,表明要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需凝合中国力气,也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气。示例四:论题:近现代中国国家治理理念的演化。阐述:(围绕论题,结合材料,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安排经济时代、改革开放新时期四个时期阐述)结论:总之,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只有沿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道路,才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示例五论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