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学期6月阶段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学期6月阶段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学期6月阶段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学期6月阶段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学期6月阶段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学期6月阶段考试历史试卷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象丰富。《诗经·小雅·鹤鸣》中就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东汉王逸解读为“玄鹤,俊鸟也。君有德则来,无德则去,若鸾凤矣……言贤者亦宜自安处,以须明君礼敬己,然后仕也。”下列思想主张中与“鹤”的这一意象相符的是()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官长C.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提及“君有德则来……言贤者亦宜自安处,以须明君礼敬己,然后仕也”,判断鹤的意象为“求贤、尚贤”,选项中“贤者举而上之”反映的是举贤,符合材料中的“鹤”的意象;B项正确;A选项中反映的是分封制之下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C选项反映的是君权神授思想,排除C项;D选项反映的是儒家思想中,统治者实行德政,以德治国,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史学家张荫麟指出:“古人名与姓氏不并举,因为在比较原始的社会里,互相接触的人,以同姓氏为常,自无以姓氏冠其名上之必要。”战国以后,这一习惯发生变化,在文献中姓与名并举的现象越来越频繁。援引张荫麟的历史解释可推知,战国后()A.各族杂处的情况日益增多 B.华夏认同观念开始出现C.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D.工商业经济有重大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张荫麟认为姓氏并举的现象越来越多,这可以推知各族杂处的情况越来越多,A项正确;材料描述姓氏并存现在增多,并不能说明华夏认同,同时“开始”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与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工商业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下表为东汉和帝、安帝时期部分地方官员治绩的相关史料这表明东汉时期()时间人物政绩和帝时期(88年—106年)鲍德时郡学久废,(鲍)德乃修起横舍……行礼奏乐……百姓观者,莫不劝服何敞在职以宽和为政……及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安帝时期(106年—125年)朱宠表孝悌儒义,理冤狱,抚孤老,功曹主簿皆选明经有高行者A.盛世与危机并存 B.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C.礼教和德治结合 D.动荡不安的社会秩序〖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材料中的地方官员政绩有“行礼奏乐”“宽和为政”“以春秋义断之”“表孝悌儒义”,体现了德治和礼教结合,C项正确;仅凭材料中官员的政绩无法得出东汉出现盛世局面,结合所学知识,且无史实支撑,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西汉初年实行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材料中反映的是德治,不是“与民休息”,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当时社会秩序动荡与否,结合所学知识,和帝、安帝处于东汉前期,东汉社会秩序相对安定,排除D项。故选C项。4.北魏占领淮河流域以后,江淮间南北贸易频繁。北魏边缘州郡官员“皆无防寇御贼之心,唯有通商聚敛之意”。南朝梁的“郁洲(江苏连云港)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影响是()A.苻坚统一黄河流域促进南北交流 B.北魏实行俸禄制有利于吏治清明C.南方民族交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南北方之间经济沟通有利于统一〖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皆无防寇御贼之心,唯有通商聚敛之意”“郁洲(江苏连云港)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北魏与南朝梁对峙时期,南北政权对双方贸易持积极态度,促进了南北贸易频繁,有利于统一,D项正确;前秦苻坚统一黄河流域,而材料属于北魏时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南北经济贸易,北魏实行俸禄制有利于吏治清明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魏晋时期北方民族交融,排除C项。故选D项。5.唐朝刘晓上疏:“国家以礼部为考秀之门,考文章于甲乙,故天下响应,驱驰于才艺,不务于德行”。贾至认为科举忽视先王之道,滋生了小人之道,“致使禄山一呼而四海震荡,思明再乱而十年不复"。据此可知,科举制()A.出现了重才轻德现象 B.选拔了德才兼备人才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D.反映了价值观的变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驱驰于才艺,不务于德行”、“忽视先王之道,滋生了小人之道”可知,刘晓和贾至均认为大唐科举弊端在于重才轻德,以致于有才者无德者为官,危害国家,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揭示科举重才轻德的弊端,而非选拔德才兼备人才,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制的弊端,未体现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也未反映价值观的变化,排除CD项。故选A项。6.钞关是明朝内地征税的关卡。以临清钞关为例,明万历年间,临清钞关年征收船料商税银达到八万余两,占全国课税额的四分之一。下图为明代八大钞关的分布示意图,明代八大钞关的设立()明朝八大钞关分布示意图A.推动南北经济协调发展 B.表明抑商政策取得成效C.反映运河成为经济动脉 D.促成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地图得出明代八大钞关中有七个分布于运河沿岸,材料中临清钞关的课税额反映了南北经济交流频繁,这得益于运河经济的带动,也反映了运河成为南北经济动脉,C项正确;材料没有讲述明代八大钞关的设立推动南北经济协调发展,排除A项;材料讲述明代政府设立钞关以增加财政收入,无法得出商业政策,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南方为经济重心,南北差距逐渐拉大,排除D项。故选C项。7.1876年,上海格致书院建成,以便于中国考究西方格致之学(注:近代科学),同时开创新式考课制度。下表为部分考课题目内容统计格致书院的考课内容()考课命题类别题数格致类:格致概说、格致分支学科(天文、物理、化学、医学、测量等)24语文2教育与人才13富强治术:工业、轮船铁路、商贸利权、邮政、农产水利、社会福利33军事防务:边防、海军7政治:国际形势、议院8A.满足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B.尚未突破中体西用的束缚C.反映了洋务派的选才标准 D.开启了教育近代化的序幕〖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格致书院的考课内容,富强治术、格致类占比高,体现了“西用”,结合所学知识,尚未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因此没能突破“中体”的束缚,B项正确;考课内容反映了救亡图存的需求,但是仅仅学习西方技术无法满足时代需求,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格致书院并非选官机构,不能代表洋务派的选才标准,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军事学堂等开启了教育近代化,排除D项。故选B项。8.1941年5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开宗明义提出:“厉行廉洁政治”“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也成为全民族抗战时期廉政、守纪的楷模与典范。这一举措()A.有利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目的在于团结民众建立民主政权C.促进完善的廉政建设体系形成 D.强化了党加强自身廉政建设能力〖答案〗D〖解析〗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941年中国。根据材料“‘厉行廉洁政治’‘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和所学可知,在根据地加强廉政建设,对于党员犯法从严从重治罪,最终使得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也成为全民族抗战时期廉政、守纪的楷模与典范,这说明这一举措强化了党加强自身廉政建设的能力,D项正确;廉洁政治建设围绕的是现有政权范围,并不能进一步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项;这一时期已经建立起了边区民主政权,排除B项;加强廉政建设并不能直接促使廉政建设体系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9.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统一发行人民币。下图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中的部分面值货币(货币图案为工厂、烟囱、机械、双马耕地),该套人民币的设计主题()A.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 B.凸显了建立新中国的美好愿望C.体现了解放区艰苦奋斗优良作风 D.得益于华北战场赢得战争胜利〖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48年发布的人民币图案上是工厂、烟囱、机械、双马耕地,体现了对以后新中国美好生活的向往,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排除A项;材料没体现艰苦奋斗,排除C项;当时平津战役还未胜利,排除D项。故选B项。10.如表节选自文秋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成就与挑战》,表中语种的变化反映了()1951年34所大学设立俄语系;初、高中学校优先教授俄语课程1954年高中外国语课程以俄语优先1957年俄语与英语比例应为1:1;高中英语课开设面扩大1964年《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确定英语为学校教育第一外语1978年《全日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提出外语课语种要以英语为主;高考考生要参加外语考试A.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 B.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C.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D.我国对外开放的前奏〖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1年至1978年(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前期优先教授俄语,这是因为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中国,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中苏友好同盟的成立;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以俄语为主到以英语为主,这是因为中苏关系逐渐破裂,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与一些西方国家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开展友好往来;20世纪70年代以英语为主,这是因为中国先后与美、日等发达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并实行对外开放等等。因此,外语教育语种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A项正确;外语教育语种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这与经济发展战略变化无关,排除B项;表中语种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不能体现文化教育水平情况,排除C项;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D项不能完全吻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A项。11.绿松石在古埃及为法老所控制,是王权与神权的象征。考古发现在埃及前王朝时期涅伽达文化I时期(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500年)发现一些当地无法生产的绿松石、青金石、玻璃珠。这一发现可以用来说明古埃及()A.以小农经济作为基础 B.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C.奉行对外扩张的国策 D.或已与周边进行贸易〖答案〗DAB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500年。依据材料可知,埃及无法生产绿松石、青金石、玻璃珠,有可能通过与周边地区进行贸易等方式获得,D项正确;依据材料“考古发现在埃及前王朝时期涅伽达文化I时期(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500年)发现一些当地无法生产的绿松石、青金石、玻璃珠”可知,埃及无法生产绿松石、青金石、玻璃珠,与埃及的经济基础无关,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发现外来物品,与政治体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发现外来物品,有可能埃及通过对外扩张来获得绿松石、青金石、玻璃珠,但不能说明埃及奉行对外扩张的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12.美国国家档案馆里陈列着一份《大宪章》原件,其导览手册写道:纵观历史,美国人一直就公民身份、言论自由、投票权利与平等机会等重要问题进行辩论和讨论。……从1297年版《大宪章》开始探索吧。这表明《大宪章》()A.描绘了三权分立制度框架 B.激励美国公民维护自由和权利C.有利于限制美国封建势力 D.促进了美国最终确立民主共和〖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根据“美国人一直就公民身份、言论自由、投票权利与平等机会等重要问题进行辩论和讨论”可知,《大宪章》涉及的内容与公民的权力和自由有关,所以《大宪章》激励美国公民维护自由和权利,B项正确;描绘了三权分立制度框架和促进美国最终确立民主共和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排除AD项;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不存在封建势力,排除C项。故选B项。13.拿破仑的军事征服活动大大减少了德意志和意大利等地政治单元的数量。维也纳会议后,德、意虽然又回到政治分裂局面,但两地都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推动统一的精英运动。这说明拿破仑战争()A.侵犯了德意两国的主权 B.使现代法治意识深入人心C.传播了欧洲一体化的思想 D.激发了德、意的民族意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法国)。据材料“拿破仑的军事征服活动大大减少了德意志和意大利等地政治单元的数量”,可知,拿破仑战争不仅将具有数百年中央集权制传统的法国统治模式带到了德意志和意大利地区,还激发了德、意两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意识。这使得两地人民,尤其是政治精英对维也纳会议后重回封建割据局面严重不满,迫切希望实现国家统一,D项正确;德、意当时都处于分裂状态,无法被视为两个主权国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现代法治意识,排除B项;材料中的“统一”并不是指实现欧洲一体化,排除C项。故选D项。14.下表为1500—1900年英国、荷兰、法国、德国四国的城市化率。据此判断③代表国家为()备注:数据为居民在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占本国(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A.荷兰 B.英国 C.德国 D.法国〖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得益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区位优势,荷兰的城市化水平得到了较快速度的发展。随着荷兰海上霸权的建立,荷兰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发展。但随着荷兰世界殖民霸权的衰落,荷兰的城市化水平徘徊不前。由此可知,③代表的是荷兰,A项正确;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在工业革命前后才开始快速发展,与图示内容不符,排除B项;德国和法国的城市化水平在1500—1700年间并没有较快的发展,排除CD项。故选A项。15.下列史料涉及的国际法条约,按时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②委任统治之性质应依该地人民发展之程度、领土之地势、经济之状况及其他类似之情形而区别之③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④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A.④①②③ B.④②①③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本题要求按前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③是1625年格劳修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来的,②属于1918年国联提出来的,④是1928年《非战公约》中的内容,①实在二战后提出来的,时间先后顺序是③②④①,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本题选C项。16.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对具有种族性质的社区组织进行改造和打击,建设新的社区组织,将多元化的种族平等思想贯彻到民众之中,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整合。此后,新加坡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创造了平衡的国内政治环境与和谐的种族关系。这说明新加坡()A.建立了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 B.社会发展依赖政治上的独立C.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景观 D.社会治理产生多重积极效应〖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新加坡。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新加坡在独立后,实行新的社会组织,打击种族性质的社区,进行社会整合,产生了积极效应,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且平衡了国内政治环境与和谐的种族关系,即社会治理产生多重积极效应,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打破种族性质的社区,建设新的社区组织,而非单纯的混合性社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治独立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旨在说明这种改革产生的多种积极性,而非简单的对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历史上对秦始皇“坑儒”存在争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察访查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桑弘羊就盐铁专卖政策的利弊跟郡国贤良(儒生)们争辩,称“故秦王燔去其术而不行,坑之渭中而不用。乃安得鼓口舌,申颜眉,预前论议,是非国家之事也?”——摘编自(西汉)桓宽《盐铁论·卷五》秦既焚书,恐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种瓜于骊山陵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言不同,乃令就视之。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弩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东汉)卫宏《诏定古文尚(官)书序》(1)“史料互证”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对比、交叉验证,以寻求历史事件的真相或更准确的解释。上述各则材料能否形成互证,证明“坑儒”的客观存在?(2)“坑儒”说存在一定的争议,如果想要进一步论证“坑儒”说是否真实,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论证?〖答案〗(1)不能形成互证。三则材料都是后人的记述或研究,缺乏直接一手材料印证;材料中关于“坑儒”细节有诸多不同,如发生地点、手段、人数和“儒生”与“术士”的不同称呼等,表明事件存疑;桑弘羊盐铁会议上因盐铁专卖政策与儒生辩论,为打压儒生而提出“坑儒”,没有确凿史实依据,不能作为证据与其他史料形成互证;成书于两汉时期的记述受儒家思想影响,有着显著的主观目的,意在抨击秦的暴政,这影响史料的可信度。(2)从秦商鞅变法时“燔诗书,明法令”的措施延续作为证据;秦朝的法律;秦朝“方士”“儒生”的称呼内涵界定;秦朝的儒家与法家之争;秦朝内守旧势力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冲突。〖解析〗(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能否形成互证,证明“坑儒”的客观存在:本题中的三则史料分别是《史记》、《盐铁论》和《诏定古文尚(官)书序》,从史料来源角度来看,三则史料都成书于西汉或东汉,《史记》的成书过程中司马迁参考了一些传闻,缺少其他史料的支撑;《盐铁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桑弘羊就盐铁政策与儒生辩论的记载,不是史学著作,因此一些论断没有经过基本的考证;《诏定古文尚(官)书序》中的“诏”“古文尚书”表明其体现的是官方的意识形态,同时也不是专业的史学研究。从细节来看,事件发生地点、“儒生”“方士”称呼、手段等有诸多不同,无法互证;司马迁、卫宏生活在汉代,受儒学影响,意在抨击秦的暴政,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影响了记述的客观性;桑弘羊是汉武帝时期经济学家而非历史学家,在盐铁会议上因盐铁政策与儒生辩论,为打压儒生而提出“坑儒”,没有史实依据。因此无法互证。(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角度:“坑儒”反映的是秦始皇时期的政策,因此可以从商鞅变法时期的“燔诗书,明法令”的政策延续性出发进行推理论证;题干中所引材料都为文献史料,因此可以从近年来发现并解读的秦简中找寻相关证据以证实或否定这一论断,如秦律中关于坑杀的相关内容;坑儒与坑方士反映的是“儒生”“方士”概念的混淆,确定厘清两者的概念内涵,进而证明坑“儒生”或坑“方士”;也可从秦朝的时代特征,法家与儒家之争,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秦建立时有新与旧之争,因此秦始皇会以此震慑保守、守旧势力等方面论证。18.翻译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镶嵌在整个人类社会活动的大场景中。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第一次是两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第二次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第三次是晚清民国西学翻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明末清初时期,大量的西方耶稣会教士来中国传教,他们与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合作,将西方的宗教和自然科学典籍翻译成中文,并将中国一些优秀的作品介绍到国外,在当时形成了“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双向的文化交流之风。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中引入的西方自然科学著作指导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传教士严谨的学术精神为中国学术的发展做出了良好的典范。然而,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却因缺少社会动力而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材料二晚清时期社会背景的特殊性使翻译的社会性功能得以凸显。由于特定的社会需求,科技书籍的翻译活动在晚清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此,清政府专门建立了一批翻译出版机构,改变了以往只有西方教会翻译出版西学图书的局面。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开展,晚清翻译活动开始承担起启蒙国人思想的重任,翻译的内容也由单纯的科技翻译扩展到社会科学翻译和文学翻译,政治小说的社会功能被推到了思想启蒙的前沿。维新派创立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相继刊载了《卢梭学案》等文章,留日学生也通过创办刊物翻译宣传革命主张,使得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想深入人心,为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和思想依据。——以上材料均摘自王军平《晚清翻译社会功能实现的渐进过程探析》(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次翻译活动的不同。(2)季羡林先生曾说:“中华文化之所以能永葆青春,翻译之为用大矣哉。”请你任选一个中国翻译出现的高潮时期,结合史实,谈一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答案〗(1)——★参考答案★——如下:明清之际晚清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后,传教士来到中国。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目的传教士为在中国传教救亡图存、思想启蒙主体传教士和士大夫政府成立翻译机构,留学生创立报刊。内容宗教、科学科技书籍、文学作品、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方向双向的文化交流,对西方产生一定影响。单向的文化交流结果并未引起社会变革,社会影响有限。影响力大,推动中国社会变革。(2)——★参考答案★——:示例一:两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的翻译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都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中国的建筑艺术也受到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语言词汇方面,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许多与佛教相关的词汇被引入并逐渐被广泛接受和使用。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描述自然、社会和心灵现象的词汇。示例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人来到中国,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并使用了几何、点、线、面、平行线、直锐钝角等数学概念,推动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利玛窦将西方的天文、历算、水利、机械、火器等泰西之学代入中国,传统士大夫将其视为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实用科学,推动晚明经世致用思潮的发展。(如从绘画、历法、《农政全书》等角度作答都可以,但必须是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示例三:晚清民国西学翻译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有识之士提出“师夷长技”,翻译书籍成为“师夷”的重要途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广方言馆负责翻译和引进的大量西方科技书籍,开阔了国人的视野,推动洋务运动的开展;维新运动后,一批留学生、知识分子翻译西方、日本的与资产阶级革命相关的书籍,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有助于冲击中国传统封建思想,推动思想启蒙;五四运动后,一些留日归来的知识分子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著作翻译,将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并推动其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根据材料一“耶稣会教士与知识分子合作”“宗教自然典籍”“双向文化交流之风”“因缺少社会动力而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等得出明清之际的翻译活动:主体为传教士和士大夫共同合作;翻译内容为宗教和科学书籍;在翻译过程中有双向交流;从结果来看,并未引起社会变革,社会影响力有限。结合所学知识,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是在新航路开辟后,宗教改革中西方天主教会主导了传教士来到中国,因此这次翻译活动的历史背景为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目的以传教为主。根据材料二“清政府专门建立了一批翻译出版机构”“晚清翻译活动承担启蒙国人思想的重任”“翻译的内容也……扩展到社会科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留日学生创办刊物宣传革命主张”“为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得出晚清翻译运动:主体为政府成立翻译机构、留学生创办刊物;内容为科技书籍、文学作品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翻译过程中以翻译西方为主,以单向为主;从结果上来看,影响力大,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结合所学,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因而得出这次翻译运动的时代背景为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的侵略;目的为救亡图存、社会启蒙、社会变革。【小问2】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本题考查对历史上的三次翻译活动的意义的理解和历史解释。设问中季羡林的观点概括为“翻译有助于中华文化永葆青春”,“永葆青春”可以理解为有活力,即翻译运动丰富了中华文化,也可以理解为“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作答范围为“中国历史上三次翻译高潮”,要求史论结合,围绕着翻译活动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作答即可。如:两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的翻译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都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中国的建筑艺术也受到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语言词汇方面,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许多与佛教相关的词汇被引入并逐渐被广泛接受和使用。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描述自然、社会和心灵现象的词汇。或者,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人来到中国,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并使用了几何、点、线、面、平行线、直锐钝角等数学概念,推动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利玛窦将西方的天文、历算、水利、机械、火器等泰西之学代入中国,传统士大夫将其视为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实用科学,推动晚明经世致用思潮的发展。(如从绘画、历法、《农政全书》等角度作答都可以,但必须是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及,晚清民国西学翻译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有识之士提出“师夷长技”,翻译书籍成为“师夷”的重要途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广方言馆负责翻译和引进的大量西方科技书籍,开阔了国人的视野,推动洋务运动的开展;维新运动后,一批留学生、知识分子翻译西方、日本的与资产阶级革命相关的书籍,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有助于冲击中国传统封建思想,推动思想启蒙;五四运动后,一些留日归来的知识分子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著作翻译,将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并推动其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7世纪,英国商人雇用荷兰船只承运海外贸易的现象司空见惯,数量众多的荷兰商船游弋在英国的贸易区域,对英国的贸易和军事而言绝非益事。随着殖民地贸易兴起,英国允许外国船只参与英国贸易,但授予英国商船优先权。17世纪50年代,英国殖民地经济渐成规模,这为1651年《航海条例》的出台奠定了基础。《航海条例》数次强调进出口贸易必须使用英国或其殖民地的船及船员,禁止外国商人在英国及其殖民地合法经营渔业,如若违反则没收其货物及商船。此后,一系列用以规范和阐明英国船只特权及财产转让权的法令都被冠以航海法令的名称,“这些法规起源于国家政策,其目的是增加英国航运业的收入,并为国家海军提供海员,同时成为岛屿帝国的天然堡垒。”——摘编自柴彬、齐玉凤《17世纪英法海事法令与海上贸易秩序建构》(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海事法令出台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海事法令实施的影响。〖答案〗(1)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荷兰海上运输业发达;英国殖民地贸易的兴起;《航海条例》的出台;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推动了英国殖民地贸易的发展;增加英国航运业的收入;促进了英国的殖民扩张;激化了英国与荷兰的矛盾,引发英荷战争。〖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17世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根据材料“英国商人雇用荷兰船只承运海外贸易的现象司空见惯,数量众多的荷兰商船游弋在英国的贸易区域”可知,荷兰海上运输业发达;根据材料“随着殖民地贸易兴起,英国允许外国船只参与英国贸易,但授予英国商船优先权”可知,英国殖民地贸易的兴起;根据材料“1651年《航海条例》的出台”可知,《航海条例》的出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17世纪50年代,英国殖民地经济渐成规模,这为1651年《航海条例》的出台奠定了基础。《航海条例》数次强调进出口贸易必须使用英国或其殖民地的船及船员,禁止外国商人在英国及其殖民地合法经营渔业,如若违反则没收其货物及商船。此后,一系列用以规范和阐明英国船只特权及财产转让权的法令都被冠以航海法令的名称”可知,推动了英国殖民地贸易的发展;激化了英国与荷兰的矛盾,引发英荷战争;根据材料“这些法规起源于国家政策,其目的是增加英国航运业的收入,并为国家海军提供海员,同时成为岛屿帝国的天然堡垒”可知,增加英国航运业的收入;促进了英国的殖民扩张。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宋元史学家马端临作为有“会通”思想的史学家,他在《文献通考序》中提出了一个认为普遍的历史法则:“理乱兴衰,不相因者也。晋之得国异乎汉,隋之丧邦殊乎唐。代各有史,自足以该一代之始终,无以参稽互察为也。典章经制,实相因者也,殷因夏,周因殷,继周者之损益,百世可知。”这一论断也被学者称为“马端临命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评析“马端临命题”这一观点(任选一个角度或整体)(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合理)〖答案〗示例示例一:我认为“马端临命题”中“理乱兴衰,不相因者也”是片面的。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原因虽各自不同,但彼此之间是有借鉴的。史实:秦二世时期,因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而亡,汉初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隋炀帝时期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农民起义,隋二世而亡,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终成“贞观之治”。(任选两个史实,一个史实4分,共8分)由此可见,王朝的灭亡往往会给其他朝代统治者提供经验教训和借鉴,并不是“无以参稽互察”,因此这一观点是片面的。其他史实论证:商亡周兴(残害奴隶到敬天保民;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到嫡长子继承制)角度也可以。另外的论证角度:我认为“马端临命题”中“理乱兴衰,不相因者也”是片面的。历代王朝虽然灭亡的原因各不相同,但能够看到王朝兴替的共性原因。兴(统治者自身对于历史的认识;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生产关系等);亡(统治政策失当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土地兼并问题严重,财政危机等)。我们在历史研究中要形成“会通”的思想,总结历史规律,有利于客观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发展,真正做到以史为鉴。示例二:我赞同马端临命题中的“典章制度,实相因者也,百世可知”这一观点。中国古代虽然朝代更替,但是制度并没有因朝代更替而中止,很多制度表现出延续与发展。秦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政治上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秦虽二世而亡,但“汉承秦制,略有损益”,汉继承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等基本制度框架,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延续性;隋建立后继承了北魏时期的均田制、租调制和三省制,同时又创新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虽二世而亡,但这些制度在唐朝又得到继续发展。由此可见,制度的产生发展是有继承性的,在制度史的研究中不能因朝代的更替而割裂制度本身的发展。其他角度:从某一具体制度的发展论述,如地方行政区划、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科举制更典型)、重农抑商政策等,如果选择这一角度,则要求选择两种制度论述。示例三:我认为“马端临命题”整体是片面的,典章制度有继承性(因袭性),但朝代兴衰是有借鉴意义的,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秦灭亡后,汉初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唐朝建立后继承了前朝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调制等,这都体现了典章制度的继承性;同时朝代的兴替原因虽然不同,但一个朝代的衰亡原因往往也会成为其他朝代的镜鉴。汉朝吸收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郡国并行制”,一定程度上促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唐吸收隋灭亡的原因,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政治开明局面。宋朝统治者鉴于唐后期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终至灭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强化中央集权。由此可见,对于历史的认识不能仅局限于一朝一代,要通过长时段的考察进而认识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对历史的认识要有“会通”的思想。〖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实物阐释题。时空是:宋元(中国)。首先,阅读题目要求,找出材料中关于“马端临命题”的观点,可以看出,这一命题由两部分构成: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命题”的内容,即“朝代兴替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彼此之间没有借鉴意义;典章制度之间有继承发展关系”。如示例示例一:我认为“马端临命题”中“理乱兴衰,不相因者也”是片面的。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原因虽各自不同,但彼此之间是有借鉴的。其次,评析观点,可以选择其中的整体,要求明确表达对“马端临命题”的观点,即赞同或不赞同,合理(全面)或不合理(片面)。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至少从两个角度(史实)加以论证,逻辑合理。针对示例一,可从秦朝和汉初、隋朝和唐朝围绕“王朝兴衰的原因虽各自不同,但彼此之间是有借鉴的”来具体分析如下:史实:秦二世时期,因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而亡,汉初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隋炀帝时期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农民起义,隋二世而亡,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终成“贞观之治”。(任选两个史实,一个史实4分,共8分)其他角度,也可从商亡周兴等角度来具体论述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升华主题。如由此可见,王朝的灭亡往往会给其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