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1/22/0A/wKhkGGasaFqAR4xiAATjUHGWSLY666.jpg)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1/22/0A/wKhkGGasaFqAR4xiAATjUHGWSLY6662.jpg)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1/22/0A/wKhkGGasaFqAR4xiAATjUHGWSLY6663.jpg)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1/22/0A/wKhkGGasaFqAR4xiAATjUHGWSLY6664.jpg)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1/22/0A/wKhkGGasaFqAR4xiAATjUHGWSLY66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测量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以及质量单位:吨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及质量单位吨。在此之前,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
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在
教学毫米的认识时,教材中首先出示了一副情境图,同学们在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及厚度,并
动手量出具体的长度,在具体的测量中当课本的长、宽、厚不够整厘米时,便出现了更小的
长度单位毫米,从而引入毫米的教学。在毫米的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其次掌握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即1厘米=10毫米,最后要让学生永久的在大脑中形成1
毫米就是1分硬币的厚度。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先是让学生用手中的直尺量课桌,学生在
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会发现问题,会找到更合适的方法进行测量,当学生说到10厘米10厘米
进行测量时,教师趁机告诉学生10厘米就是1分米,分米是比厘米大比米小的又一个长度单
位,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将注重培养学生估计生活中常用物体的长度。千米的认识是由路边的
里程牌引出的,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再借助运动场的跑道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1千米
有多长,即1千米等于1000米。随后在实践活动中到操场上量出100米,让学生走一走看看
有多远,10个这样的100米就是1千米。在教学中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
问题。在吨的认识中,创设动物过桥的情境,提出的问题是“能同时过桥吗?”,将“限重
1吨”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以确定情境的主题。吨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学生在理解起
来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借助1000千克等于1吨来建
立吨的概念,通过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重一吨来更深刻的理解这一质量单位。学了更
大的质量单位吨之后,学生会对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具体重量产生混淆,所以要加强给不同物
体选择合适的单位这项练习。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
识,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测量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
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
能力创造了条件。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对测量这样需要动手操作并和同学合作
的知识是非常喜欢学习,并愿意与人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的。所以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
有关量与计量内容的编排上,注意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
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
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
选择单位。
3、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
教学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
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
单位。
教学难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单元教学课时:7课时
毫米、分米和千米的认识.................................3课时
吨的认识...............................................2课时
生活中数学..............................................1课时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学生提前测量自己的身高。
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操作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汇报自己的身高,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2.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
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
“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长宽厚
姓名
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
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
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
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
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
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
用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并
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毫
米的认识”。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在学生
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
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
度2到刻度3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三、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
再在全班交流。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这些东西
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
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般用“毫米”作单位。(自动笔的笔芯、降
雨量等等)。
四、师生共同小结
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
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五、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
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
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的例2及做一做,练习一第4、5、6、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分米、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学生尺、分米尺、米尺、例2情境图及玻璃杯、记录卡若干长。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操作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学习分米产生的意义
1、引导学生回顾长度单位毫米的知识,导入新课。
2.小组合作学习,测量课桌的长度。
(1)观察例2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
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测量课桌的长度。为了确保人人参与,
(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长宽高
姓名
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
(3)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以及测量的方法和过程。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桌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
(4)针对学生中以10厘米为一段连续测量的方法,指出这种情况可以用一个比厘米大,
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并板书课题“分米的认识”。
二、学习分米、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分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在学生
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分米=10厘米的关系,让学生
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
度2到刻度3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拿出米尺,让学生1分米1分米的书,一直数到1米的地方,要求学生回达1米等于多
少分米。
三、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指导学生把直尺放在桌子上,左手智者0刻度,右手1厘米1厘米的数,数到10厘
米,告诉学生这就是1分米。
2.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线绳,用尺子量出3分米,把它剪下来,并于同桌互量。
3.让学生在组内比划分米的长度,并互相检查谁准确。
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分米”作单位。
四、师生共同小结
今天学习了那些知识?你能说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吗?
五、课堂练习
第4题,是有关长度单位换算的习题,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毫米与厘米的长度单位换算
的练习,如,3厘米一6毫米=()厘米()毫米等。
第5题,包含两项内容,一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二是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估测,
前两道题答案惟一,分别填“分米”和“米”,后两道题的答案可以不同。
第6题,将2米长的木料截成同样长的四段,要算2+4,学生不会计算,需将2米换算
成20分米,再计算。
第7题,属于小调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1)
教学内容:第七页例3,做一做,练习二1、2、3题,
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及产生的意义,初步建立1千米
的长度观念,并能用千米表示两地之间的距离。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导入新课:
师问: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1厘米、1米呢?
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二、千米的认识
1、观察例3的情境图,提问:你见过类似途中的情景吗?你能描述吗?
2、“你知道你家到学校的距离吗?
3、学生回答后,可能用公里代替千米,教师告诉学生“公里”还可以用“千米”来代替。
三、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1、以生活中的事例,导入游戏。
小游戏:分四个小组,每组的学生说出一个生活中见过的长度单位千米,表现好的发小纪念
品。
2、教师讲评。教师适当补充。
四、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出示图片,将1千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千米的感受。
2、发给学生记录卡,分组让学生认为距离大约为1千米的地方纪录下来。
3、评议学生的答案。据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巩固1千米的长度概念。
五、练习
晨“做一做,,。
这部分内容是以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的活动形式呈现的,借助学生的活动经验,增强学
生对1千米直线距离的感受。
2、第1题,是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对常见物体运行速度有一定的认
识。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进行反馈。
3、第2题,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四课时千米的认识(2)
教学内容:第七页例4、5,做一做,练习二3、4、5、6题,
教学目标:通过实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增强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1千米=1000米。
教学难点:能正确运用千米的概念来表示长度。
教学准备:例4情境图,卷尺、小纪念品、笔及若干记录卡。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导入新课:
这节课让我们到操场上感受1千米到底有多远。
2、提醒学生在实践课上应该注意的事项。
二、量一量,想一想:
1、带领袁匕善校操场上测量出10米的直线距离,让学生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参与下
测量。
2、让学生先看100米的直线距离,再看一看50米的直线距离,然后想象一下100米、
200米、300米、1000米有多远。
三、走一走
1、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制定一个记录员,把记录卡发给记录员。
2、指导学生用平视的步幅走完50米,并记下自己的步数,然后到记录员处登记。
3、学生根据自己走50米的感受想象一下自己走完1000米大约所要花费的时间。
四、看谁估得准:
1、把学生分组,每组让两名学生在同一起点分别网不同的方向走,导他们认为两人之间
的距离是50米的地方停下,另外两位学生那卷尺测量他们的实际距离。
2、儿下学生测量出的实际距离,选出优胜组,发给小纪念品。告诉学生理论必须与实践
相结合的道理。
五、总结:本节课通过实践让学生知道了1000米的概念,知道了1千米=1000米。
六、练习:
1>组织学生完成做一做。到校门口,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估)从学校门口到什
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
受1千米的距离。
2、第3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第4题,先让学生认真看图,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可以有
多种答案。
f第5题,可以有不同的路线。要多给学生说理的机会。第6*题,由于学生还没有学
习时间的计算,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知道从8时到12时是4小时(如数钟面刻度、用
减法计算等)。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吨的认识(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的例6及做一-做1题,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新的质量单位,知道1吨=1000千克。初步建立1吨的质
量观念。2、经历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具体的问题中感知1吨的重量。3、通过发现、探
究、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计量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计量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凉爽的秋季到了,动物们要在森林体育馆举行运动会,熊老弟、牛大哥,马大哥、鹿妹
妹都准备参加。这天一大早,他们四个一起高兴地向体育馆走去,去体育馆的路上要经过一
座小桥,他们有说有笑地来到了小桥边,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看图。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6
(1)仔细观察图意,学生续说故事。
生:他们一同来到了小桥边,斑马大哥说:“咱们一起过吧”。熊老弟说:“别急,这有一
个牌子:“限重一吨。”牛大哥问:一吨有多重呢?鹿妹妹看看大伙也回答不上来.
(2)提出问题:吨”表示什么?你知道有关吨的知识吗?
(3)小组讨论交流.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可能会说出:①“吨”是表示重量的.②吨"是表示很重的物
体的重量的.
师:我们来听一听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吨”和“克、千克”都是质量单位,“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像大象、汽车(轮
船)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都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4)揭示课题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你知道1吨到底有多重吗?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1吨=1000千克(如不能说出,教师直接揭示,并在此基础上,
利用实物进一步使学生明确1吨和1000千克之间的关系。
如: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2)看图,你从故事中还获得了什么信息?(四人小组说一说)
(3)学生汇报:熊重400千克
马重300千克
牛重500千克
鹿重100千克
(4)解决问题①它们能同时过桥吗?
引导学生将动物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所以不能同时过桥。
②他们可以怎样过桥?(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拿出可行的方案)
小组汇报:
方案1:可以一个过去后,另一个再过。
方案2:可以分两次过,每次过两个。
方案3:熊、马、鹿同时过。
方案4:马、牛、鹿同时过。
方案5:熊、牛、鹿同时过。
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它们终于安全地过了小桥。
3、生活中的数学
(1)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2)同桌互相背一背,说一说自己的体重,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多少个同学的
体重合起来是1吨。
三、拓展延伸
1、完成做一做第1题。(口答)
2、完成练习三第1题。(先独立连线,再组织交流)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第六课时吨的认识(2)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7,做一做。练习三2、3、4题。
教学目标: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再次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通过列举顿在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能形成表象,应用吨的概念正确表示重量。
教学过程:
一、质量单位顿在生活中的应用
1、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以吨为单位?
2、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3、告诉学生及两大宗物体的重量用吨做单位。1吨=1000千克。
二、1吨的计量观念
1、看图,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认为他们说得对吗?
2、学生讨论:生活中常见的重量大约为1吨的东西。
3、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4、指导学生填例7中的空格。
5、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得出正确答案的过程。
二、苜目
1、让学生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
2、让学生推测一下多少个学生加起来才有1吨。初步建立1吨的计量观念,并具有一定
的估测能力。
四、练习
1、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3、第3题,答案不惟一。只要每辆车装的机器不超过2000千克也就是2吨就可以。由
于学生考虑的角度不同,所以装车的方法也就不同,可以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4、第4题,是运用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通过学生对自己家中每月用水的了
解以及从哪些方面考虑能节约1吨的用水量,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难点: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分小组收集材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儿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2、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
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三、全文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根据《标准》的要求,
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因此本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的加、减法。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
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
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
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三位数加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加法估算的基本方法。
课时安排:7课时
连续进位加法............................................2课时
减法.....................................................3课时
力H、减法验算............................................2课时
第一课时连续进位加法(一)
教学内容:
教材15—16内容、例1做一做及练习。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
续进位的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而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
上来的lo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笔算53+39=28+37=
2、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
得加上进上来的L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师:刚才的复习,是前面刚刚学过的进位加法,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
学习进位加,但和前面学的稍有不同,今天要学习的是连续进位加。(板书课题:连续进位加
法)
(2)观察15页统计表,生观察、同桌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全班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我国某些动物的总数。
2、教学例1
师板书:中国特有动物的种数
鸟类:98
爬行类:25
(1)你能提出问题吗?抽生回答。
(2)学生尝试列出98+25
(3)学生尝试求得98+25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
同桌交流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3、列竖式计算。
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个位和个位对齐,十
位和十位对齐。)
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
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讲评: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漏写1或
忘加lo
三、巩固应用:
1、独立完成做一做
2、练习四,第一题,连一连
3、地球仪85元,书包48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你还能提出什么
问题?
四、作业布置
练习四的第3题。
五、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98+25=123(种)
98
+25
123
第二课时加法(二)
教学内容:
例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
2、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3、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
上来的lo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列竖式计算
59+77=85+68=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3、估算
599+800900+1019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二、学习新课
估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出了上面的3道
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下面让我们在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
爬行类376
两栖类284
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师:376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400)
师:284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300)
问: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共有多少种?(700)
问: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什么?
(376不到400,284不到300,所以它们的和肯定不到700)
笔算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
种?
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
记加进位lo
三、巩固发展
1、师: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
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惜野生的动物,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5页,
说一说呢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2、做一做
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请同学注意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
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lo
五、作业布置
练习五的第1题。
板书设计:
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376
+284
660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减法(一)
教学内容:
例1、做一做及练习六第1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减法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减法的计算法则。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复习
1、口算。(用口算卡片出示)
80-7=35-8=63-4=26-7=
42-5=43-6=32-9=65-9=
2、竖式计算。(学生板演)
54—21=79-37=65—24=
计算后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题1
师: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
明。
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做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出发。
问:我们先到的第一站是哪里?我们走了多少千米?我们距离下一站丽江还有多远?地
图上说明了吗?
问:书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理到丽江的距离,应该怎么办呢?你从书上观察到了什么
线索?
师:我们可以用总的路程减去第一站所走的路程,就可以知道大理到丽江的距离了。
师:请你们观察22页的图与23页的图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通常我们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路程或者工程等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
被拉成了一条直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了。
师: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你觉得小女孩的方法好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
吗?
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填空,指明学生到黑板演示。
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
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2、独立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应用:
练习六第1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连续退位减法)
五、作业布置
练习六的第2题。
板书设计:
连续退位减法
517-348=169(千米)
517
—348
169
第四课时减法(二)
教学内容:
例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减法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减法的计算法则、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1、复习
竖式计算。(学生板演)
556—379=479-387=765—479=
计算后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题2
师: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计算出了正确的结果,但是计算的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你们看这样好不好,同学
们前后桌为一组,互相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然后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把你们认为最容易
理解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好不好?
哪一想说说你们的方法?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
问: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三、巩固应用:
独立完成25页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设计
练习六第3题
板书设计:
中间有0的减法
507
-348
159
第五课时减法(三)
教学内容:
例题3
教学目标:
1、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填空:
78=80-()87=()-()99=()-()
198=()-()297=()-()
提问:78接近哪个整十数?
87等于几十减儿?99接近多少?99等于一百减儿?
仿照前三题,想后两题怎样做?
二、新课教学:
1、教学减法的简算方法
板书例3:500-185
学生试算,说思路。
2、教师引导学生用简便算法。
(1)这个算式中哪个数接近整十或整百?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
(2)想看作200后,是多减了,还是少减了?多减了几?多减了应怎样?
(3)完整地把思考和计算过程说一遍。
(4)如果多减2,应怎样?多减1呢?
(5)说思考过程。
(6)小结: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概括出减法简便计算规律:
多减几要加几(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板书填空:
例:+89看作(加90减1)
+198看作()
一97看作()
+299看作()
一299看作()
2、判断下列简便算法是否正确:
a:126+68=126+70-2
b:98+67=67+100-2
c:253-99=253-100-1
d:142-89=142-100-11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在计算加、减法时,如果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五、作业布置
练习六的第5题
板书设计:
500-185=?
多减儿要加儿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加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
例lo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
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加减余的验算方法,体会验算的多样化并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吗?
师:观察插图,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1中你看到了什么?计算一下。
师:看小精灵说什么?
生: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板书:加法的验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我用
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
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
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
师: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
2、做一做:教科书第27页。
三、全课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
内容。
四、作业布置
练习七第1题前面的四道加法算式。
板书设计:
135+48=183(元)
135验算:18318348
+48-135一48+135
第七课时减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第2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
学会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减法而验算,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调查了有关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谁愿意说
一说。
师:同学们,调查得真多,昨天小明妈妈拿200元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
要183元,阿姨找给妈妈多少钱?
板书:200-183=17(元)
师:小明说什么?
生:小明说找的钱对不对呢?
师:小精灵也说: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板书:减法的验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用200
减17,看是不是等于1830用17加上183,看是不是等于200o
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2、做一做:教科书第28页。
3、比一比,看谁聪明。
用0,1,2,……9这十个数字组成一个加法竖式。
三、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练习七第1题的后边四道
板书设计:
200-183=17(元)
20017
-17+183
183200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四边形
单元内容:
教材第34-38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
类。
2、使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并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
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
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
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
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
念的内容。
主题图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及与其他
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周长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
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
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学情分析:
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单元师
生共同参与一系列活动,认识四边形,掌握一定基础的学习技能,形成合作意识,并具有一
定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的思维活跃,应充分给他们动手和表
达的空间和时间。
教学重点:
周长计算方法
单元难点: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时安排:
四边形的认识.........................................1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1课时
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2课时
估计..................................................1课时
第一课时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
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卢:
找后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
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学生剪完后
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
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五、作业布置
剪一剪,剪出一个对边相等,但不是长方形的四边形。
板书设计:
四边形
有四条直的边,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图形分类
1、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长方形、正方形。
2、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不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3、四条边、四个角不相等。
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
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让拿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观察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
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
师:它们有儿条边?儿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
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
说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拿出教师给他们准备的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形,
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
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
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
展示)
2、在方格纸上“画二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3、折一,折、剪一剪。
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九第5题。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容易变形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周长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41页上的例1。
教学要求: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长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
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数学书、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找一找。
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3.活动三
⑴板书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是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
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
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
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2.学生活动
3.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
三、联系生活,概括总结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
获?还有问题吗?
四、练习
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益的四周围上铁
皮,铁皮的长度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全球5C超快充电池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火药量器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融资买卖合同范文
- 酒水购销合同模板
- 分期付款买卖合同参考范文
- 2025太原市购房合同范本范文
- 水果长期供应购销合同范本
- 2025厨房设备购买合同样本
- 灯具购销合同书范本
- 探索未知世界主题班会
- 2024年中考语文 (湖北专用)专题一 字音、字形课件
- T-ACEF 095-2023 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红外成像仪(OGI)技术要求及监测规范
- 2023年全国高考乙卷历史真题试卷及答案
- 骨科手术的术后饮食和营养指导
- 旅游定制师入行培训方案
- 2024年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六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100题
- 个人代卖协议
- 赏析小说语言(二)
- 【立高食品公司的偿债能力现状及问题分析(论文9000字)】
- 10.《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李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