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三则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1页
《日知录》三则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2页
《日知录》三则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3页
《日知录》三则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4页
《日知录》三则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朝代的更替是君与臣统治阶层的事,国对他们而言,代表着君臣权力与地位,以及对财富分配的规则。保天下,保的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权力,以及民族文化伦理的延续,那是民族中每一个布衣匹夫的权力和责任。《日知录》三则——顾炎武

顾炎武

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本名顾绛,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崇祯十六年(1643年),成为国子监生,加入复社。清兵入关后,先后依托于弘光政权、佥都御史王永柞、唐王朱聿键、诗社,组织反清活动。后期,拒绝朝廷征辟,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成为清学"开山始祖"。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论语》

“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的知识,每月都能不忘掉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日知录》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其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经术,是对儒家经典所做的诠释考订;治道,谈经世济民之术;博闻,广泛论列文史知识及社会风俗。字

音滑稽(jī)

围剿(jiǎo)

奸佞(nìng)

庶(shù)民

命途多舛(chuǎn)菑(zī)畲(shē)族

装潢(huáng)潦(láo)水

衣裾(jū)摭(zhí)谈【第一则】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chāo袭之说,谀yú佞nìng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重要实词:民隐:百姓疾苦;剿chāo:抄袭。译文: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疾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的文章,对天下有益,对未来有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至于说到那些记述怪异、暴力、叛乱、鬼神之事的、无从查考的荒唐之言的、抄袭他人观点的、一味谄媚奉承的,像这样的文章,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是怎样论证的?文须有益于天下即明治乱之理、纪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为政理论为政事迹体察民心体悟人情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怪力乱神荒唐无稽之论抄袭剽窃阿谀奉迎多一篇之损矣正反、对比论证蒲松龄(1640-1715)《聊斋志异》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22岁时开始撰写狐鬼故事。袁枚(1716-1798)《子不语》中尽是一些有关托生转世、冤鬼索命、厉鬼为祟的离奇故事;城隍、土地、冤鬼、隶卒等各种神鬼形象随处可见,且多宣扬“因果报应”、宿命说的迷信思想。纪晓岚(1724-1805)《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流传的乡野怪谈,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南怀瑾先生曾言:“心思不定,看相算命。”真正的科学家、真正的哲学家懂得了真理,才能泯除怪力乱神,而归于真实的平淡。【第二则】

子书自《孟》《荀》之外,如《老》《庄》《管》《商》《申》《韩》,皆自成一家言。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变也。今人书集一一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而其中小有舛chuǎn漏,尚亦不免。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译文: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

今人的作品,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

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2、著书之难,难在何处?作者推崇的著书原则是什么?著书之难先秦——成一家之言《老子》《荀子》《韩非子》...秦汉——汇百家之言《吕氏春秋》《淮南子》唐宋——后世不可无之言《资治通鉴》《文献通考》现如今——急功近利,速度快,数量多,错误多著书原则: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提倡经世致用《申子》(申不害,战国时韩国宰相,主持改革,十五年间便使韩国强盛起来。)《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如道一样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校训: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经世”,即改造世界,改善社会民生,治理世间事务;它大到致力于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富强,小到推动区域环境和文明风习的变革。

“致用”,即学以致用,努力践行,在实践中发挥大学和人才对社会的引领作用。“经世致用”的根本旨趣,就是强调大学要以天下为己任,求索治世之道,培养济世英才,积极入世,引领文明,报效国家,服务人民。文人之多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zī畬shē,潢huáng潦lǎo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jīnjū。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杨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食我实”者也。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译文: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观之处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刘挚(公元1030——1098年),字莘老,永静东光人。嘉祐四年中进士甲科,能力出众,政绩卓越。后来吕大防与刘挚发生矛盾,御史杨畏依附吕大防,劾奏刘挚,刘挚被罢相。元祐八年,宋哲宗亲政,又推行新法。第二年,刘挚被贬为光禄卿。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刘挚被流放新州(广东新兴),不久含怨而死。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扬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蜀郡郫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人。汉朝时期辞赋家、思想家。曾模仿司马相如作《甘泉赋》、《羽猎赋》等,后世有“扬马”之称。扬雄晚年对赋有了新的认识,在《法言·吾子》中认为作赋乃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摭我华而不食我实”。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谷道人、山谷老人等,世称黄山谷、黄太史、黄文节。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的诗,被苏轼称为“山谷体”。他的书法独树一格,自成一家,他和北宋书法家苏轼、米芾和蔡襄齐名,世称为“宋四家”。在文学界,黄庭坚生前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作品有《山谷词》等。黄庭坚一生为官清正,治学严谨,以文坛宗师、孝廉楷模垂范千古。陆深(1477—1544)字子渊,卒谥文裕,上海人。明代著名藏书家,学者,官至詹事府詹事。《俨山外集》刘健(1433—1526)字希贤,卒谥文靖,洛阳人,素以理学自负,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曾对庶吉士们说:“人学问有三事:第一是寻绎义理,以消融胸次;第二是考求典故,以经纶天下;第三却是文章。好笑后生辈,才得科第,却去学做诗,做诗何用好是李杜?李杜也只是两个醉汉,撇下许多好人不学,却去学醉汉?”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汉族,祖籍河南。他善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精于古文词。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所倡导的文坛“复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