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融资与低碳发展_第1页
绿色融资与低碳发展_第2页
绿色融资与低碳发展_第3页
绿色融资与低碳发展_第4页
绿色融资与低碳发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融资与低碳发展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森林具有碳汇功能。森林的这种特殊功能以及保护森林、减少毁林和退化林地等造成的碳排放,可以对一定时期内稳定乃至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发挥重要作用。政府间气候变化的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指出:林业具有多种效益,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功能,是未来30~50年增加碳汇、减少排放成本的经济可行的措施。因此,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相关规定以及各类涉及减缓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中,林业措施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成为气候公约谈判的必谈议题。同样,也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温家宝总理指出: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回良玉副总理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林业成为中国政府自主减排承诺的三大措施之一,即“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进一步表明林业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因此,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恢复、保护森林植被,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途径。中国目前虽然不承担《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但中国作为温室气体第一大排放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低排放、创新型社会,是中国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具体行动,符合中国长远的发展战略。因此,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基本精神,中国政府正在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进行不懈努力。这些努力既涉及节能降耗、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也包括大力推进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和改善生态环境等一系列行动。一森林碳汇的市场属性与价值多年来,森林提供的生态服务难以通过市场的手段来实现。《京都议定书》的生效,使得森林吸碳(碳汇)的服务价值得以实现。根据《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规定:附件1国家可以到发展中国家投入资金或技术,实施工业减排或造林再造林吸收二氧化碳的项目,所获得的碳信用指标,可以抵减该国在第一承诺期内(2008~2012年)的减排量。根据规定,项目的实施必须得到发展中国家政府和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的批准。2006年11月,“中国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项目”经过精心的准备和严格的审查、审核,获得了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的批准,成为全球第一个获得注册的CDM再造林碳汇项目。这个项目通过以混交方式栽植马尾松、枫香、大叶栎、木荷、桉树等4000公顷。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出资200万美元,按照4.35美元/吨的价格,预计在未来的15年间,购买项目所产生的4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该项目的实施,为周边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迁徙走廊和栖息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能有效地控制项目区的水土流失,并陆续为当地农民提供数百万个临时就业机会,40个长期性就业岗位,有5000个农户将可以从出售碳汇以及木质和非木质林产品中获得收益。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CDM林业碳汇项目的碳信用指标(碳汇)来自通过造林、再造林方式形成的森林。而森林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其碳汇存在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难以计量、监测等问题;此外,《京都议定书》规定对碳汇信用指标使用上的特殊要求,导致目前国际上主要的碳市场和企业对CDM碳汇项目不感兴趣。中国是全球申报和注册CDM项目最多的国家,到目前为止,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了2900多个CDM项目,但是仅有3个林业碳汇项目。而在全球数千个CDM项目中,也只有不到20个林业碳汇项目。可见CDM林业碳汇项目“有行无市”。二低碳绿色碳汇的市场与公益运作目前,减少碳排放、减缓气候变暖的重任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依靠企业的志愿行为。现阶段,中国企业的志愿行动,既可以通过降低能耗、提高能效、使用可再生能源等,也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活动来实现。为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减缓气候变暖的行动,同时借鉴国际碳基金的运作模式和国际碳汇“志愿市场”的实践经验,帮助企业通过植树造林吸收二氧化碳,参与碳汇“志愿市场”的活动,需要构建一个志愿捐资造林,提前储存碳信用的平台。这一举措既能帮助企业志愿减排,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作出贡献,又能增加森林植被,缓解气候变化,维护国家生态安全。2010年7月,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嘉汉林业公司发起,经国务院批准,在民政部正式注册成立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业务主管单位是国家林业局。这是全国首家以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其前身是2007年7月建立的中国绿色碳基金。该基金会为企业和公众搭建了一个通过林业措施“储存碳信用、履行社会责任、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四位一体的公益平台。作为一个具有一定市场属性的公益性基金,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旨在推进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植树造林、森林经营、减少毁林和其他相关的增汇减排活动,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和标准制定,普及有关知识,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支持和完善中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依据《基金会管理条例》、《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章程》、《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基金管理办法》和《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项目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化运行与管理。所有项目均实行合同制管理、全过程监控,接受各方监督和相关部门审计,确保资金监管到位、项目运行通畅、生态及社会效益显著。截至2011年4月,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已获得来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山西省潞安集团、山东东营三明林业公司等数百家企业的捐资4亿多元,先后在全国十多个省(区)实施碳汇造林近120万亩,其中森林经营项目2万亩。该基金会按照与国际接轨的技术要求开展碳汇造林,使其项目不仅具有严格的额外性,还使当地农户通过参与营造林获得就业机会并增加收入,同时,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捐资企业获得通过规范计量、监测、核证的碳汇量(信用指标),并记于企业的碳汇账户,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网和中国碳汇网上予以公示。此外,许多个人也纷纷为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捐款“购买碳汇”,以补偿自己日常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参与碳补偿,消除碳足迹”,截至目前,个人捐款达400多万元。该基金会在全国建立了18片个人捐资碳汇造林点,如江西井冈山“国务院参事碳汇林”、北京“购买碳汇义务植树碳汇造林基地”、北京“建院附中碳汇科普林”等。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已经建立了生产、计量、监测、核证、注册等碳汇系列技术标准体系和相关规则,组织编写并发布实施了中国首批林业碳汇系列标准:《碳汇造林技术规定(试行)》、《碳汇造林检查验收办法(试行)》、《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林业碳汇审定核查指南》和《温州市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技术规程(试行)》。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坚持规范管理并与国际技术接轨,成为目前国内最权威、最专业的以造林增汇方式开展碳中和公益活动的机构。已成功组织开展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天津会议、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与绿色竞争力国际论坛等大型会议碳中和活动以及国际竹藤组织等单位的年度碳中和活动,为促进中国林业碳管理和企业自愿减排奠定了基础。三林业碳汇助力企业低碳发展利用森林碳汇减排,实际是帮助企业未雨绸缪,超前储存碳信用,同时也给企业提供一个“减排缓冲期”,即为企业降低能耗和研究节能减排新技术赢取时间,更是为国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赢取发展空间和战略机遇。企业参与营造林所获得的碳信用指标,除了体现企业社会责任、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作贡献外,还促进了森林植树的恢复和国家生态建设;企业在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的同时,实际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潜在投资,至少可以得到以下“收益”:一是获得权威部门计量、核查、登记的碳汇量,显示了企业对改善和保护环境的贡献;二是积累参与碳汇交易活动的经验,增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政策的能力;三是培养熟悉碳汇这种生态产品生产、计量、监测和交易的专业人员,有助于企业拓展产品和开发市场;四是可以获得捐赠部分税前全额扣除的优惠和荣誉证书及其他表彰;五是促进企业的绿色经营理念和树立绿色营销形象,增强企业的公众影响力和市场美誉度。通过“购买”森林碳汇的方式提前储存碳信用,成本低、效益好,易操作、安全可靠,具有“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以及扶贫解困的作用。而且,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在造林区域的选择上,充分尊重捐资方的意愿,同时,出资方有权对开展的碳汇造林及其相关活动提出要求和建议,并对碳汇项目的执行过程进行跟踪和监督。四政策建议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的建立和运行,为中国企业和个人实践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搭建了平台,其独特的运行模式,有利于推进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的进程,加快推进我国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加快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有利于协助企业实现社会责任,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区发展。对此,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呼吁相关立法。捐资造林吸储二氧化碳,推动企业志愿减排行动,可看成是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前的“演练”。真正实现减少排放和市场化,还要在国家的法律规定之下,调整某些宏观政策和环境政策,限制企业的排放行为,即确定一个全国的总排碳量和各个部门的排碳总量,使排碳权成为“稀缺”品,再允许利用植树造林吸收的碳汇抵减一部分排放量,将自愿行为和强制行为有机结合,体现道德约束和法制约束双重力量。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部门规章建设、区域约束以及国家立法,不仅能促进我国林业碳汇事业走上法制化轨道,而且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和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