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吸痰方法应用于气管插管患者吸痰效果及并发症观察分析_第1页
两种不同吸痰方法应用于气管插管患者吸痰效果及并发症观察分析_第2页
两种不同吸痰方法应用于气管插管患者吸痰效果及并发症观察分析_第3页
两种不同吸痰方法应用于气管插管患者吸痰效果及并发症观察分析_第4页
两种不同吸痰方法应用于气管插管患者吸痰效果及并发症观察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种不同吸痰方法应用于气管插管患者吸痰效果及并发症观察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分别采用带负压吸痰法与传统吸痰法对气管插管患者吸痰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的观察,对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气管插管患者选择最佳的吸痰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09月~2015年07月我院ICU收治的气管插管并行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30例采用带负压吸痰法吸痰,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吸痰法吸痰,对两组患者在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机械通气期间平均每24小时的吸痰频次、每次吸痰所用时间、吸痰过程中指脉氧下降超过5%的发生率、气道粘膜损伤的发生率以及VAP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平均每24小时吸痰频次、每次吸痰所用时间及在吸痰过程中脉氧下降超过5%的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VAP发生率及气道粘膜损伤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使用带负压吸痰法进行吸痰,平均每24小时的吸痰频次及每次吸痰所用时间均比常规吸痰法少,且能减少患者暂时性低氧血症的发生,虽未能降低VAP的发生率,但也未增加气道粘膜损伤的发生率。关键词:吸痰方法;气管插管;吸痰效果;并发症;ICU患者大多病情危重,其中大部分患者需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气管插管建立后患者会厌作用丧失,自行咳嗽能力减弱,常需采用机械吸痰帮助患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但吸痰属侵入性操作,若操作不当可造成患者缺氧、气道粘膜损伤、肺部感染加重、颅内压升高、生命体征波动或躁动而引发意外拔管等一系列并发症发生,所以有效、安全的吸痰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传统的吸痰方法要求在插入吸痰管时不带负压,这种方法容易将附着在气管插管管壁上的分泌物随吸痰管的下行进入下呼吸道而不易吸净,且有可能加重肺部感染及导致肺不张的发生。本文对气管插管患者采用带负压吸痰方法进行吸痰与传统吸痰法进行对比分析,为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选择最佳的吸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09月~2015年07月我院ICU收治的气管插管并行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6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8.59±11.68岁,APEACHII评分26.89±5.81分),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7.99±12.34岁,APEACHII评分26.86±5.82分),排除标准:年龄<18岁或>75岁、生命体征不稳定、凝血功能异常(APTT>60S、PLT<80*109/L)、已发生VAP者、无咳嗽能力者、重症肺炎、ARDS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PEACHII评分方面不存在任何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两组患者均使用密闭式吸痰管(F12)行密闭式吸痰,吸痰深度均为密闭式吸痰管前端插至气管插管末端再插入1cm,以刺激患者轻微咳嗽为宜;吸痰前后均给予吸纯氧2min;吸痰负压根据我国卫生部规定的吸引范围调节至-20.0~-26.7kPa[1]。1.2.1观察组吸痰法评估患者有吸痰指征,先予吸纯氧2min,调节负压至-20.0~-26.7kPa,将负压吸引管与密闭式吸痰管连接,在持续打开负压的情况下缓慢左右旋转向下插入吸痰管,以便将气管插管管壁的分泌物吸除,当密闭式吸痰管前端插入至气管插管末端后夹闭负压再插入1cm,而后再次开放负压缓慢左右旋转向上提拉,期间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如此反复直至气道痰液吸净为止,分离负压吸引管,最后再予吸纯氧2min。整个操作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1.2.2对照组吸痰法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吸痰,在插入吸痰管时夹闭负压,待密闭式吸痰管前端插入至气管插管末端再插入1cm,而后打开负压缓慢旋转向上提拉,其余方法同观察组。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在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期间平均每24小时的吸痰频次、每次吸痰所用时间、吸痰过程中指脉氧下降超过5%的发生率、气道粘膜损伤的发生率以及VAP发生率进行观察,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1.4判定标准1.4.1平均每24小时吸痰频次遵循按需吸痰原则,根据吸痰指征进行吸痰。吸痰指征为[2]:①患者咳嗽或有呼吸窘迫②肺部听诊或床旁听到痰鸣音③气囊放气前后④依据血氧饱和度监测值适时吸痰⑤依据气道压力变化适时吸痰。每次吸痰后在护理记录单上做好记录。每位患者选取气管插管72h内的数据取平均值。1.4.2每次吸痰所用时间从连接负压吸引管开始至分离负压吸引管结束所用时间,痰液吸净标准:①患者无咳嗽或呼吸窘迫,人机配合协调②肺部听诊或床旁未听到痰鸣音③呼吸机气道压力及潮气量在正常范围。每位患者随机选取10次吸痰所需时间取平均值。1.4.3吸痰过程中指脉氧下降超过5%的发生率使用DASE4000监护仪持续监测指脉氧,如在吸痰过程中或吸痰后出现指脉氧较吸痰前下降超过5%(脉氧数值)即做好记录。1.4.4气道粘膜损伤的发生率如在吸痰过程中或吸痰后出现气道出血或痰中带有鲜红色血液现象,在排除疾病因素外(真菌感染、肺水肿等)判断为气道黏膜损伤,即终止实施带负压吸痰法。1.4.5VAP的诊断方法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学会制定的VAP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作为VAP诊断标准。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实验组平均每24小时吸痰频次、每次吸痰所用时间及在吸痰过程中脉氧下降超过5%的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实验组VAP发生率及气道粘膜损伤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表1两组患者在平均每24小时吸痰频次、每次吸痰所用时间以及吸痰过程中脉氧下降超过5%的发生率的比较(`x±s)组别平均每24小时吸痰频次(次)每次吸痰所用时间(秒)吸痰过程中脉氧下降超过5%的发生率(%)观察组(n=30)对照组(n=30)9.52±3.0713.32±4.83*60.16±30.6785.25±39.74*7.4%(106/1428)15.7%(314/1998)*注:两组间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表2两组患者在VAP发生率以及气道粘膜损伤的发生率的比较组别VAP发生率(%)气道粘膜损伤发生率(%)观察组(n=30)对照组(n=30)13.33%(4/30)13.33%(4/30)20%(6/30)16.7%(5/30)注:两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3讨论气管插管是ICU应用最广泛的诊疗技术之一,它能为通畅气道、辅助供氧、呼吸道吸引以及防止误吸等医疗操作提供便捷、有效的条件,已成为ICU中危重患者抢救的重要手段[3]。本文选用的气管插管为带声门下吸引的导管,型号为7.0~7.5#,内壁光滑,通过密闭式吸痰管将气管插管与呼吸机连接,故整个吸痰操作在密闭情况下完成,不但避免肺通气量的下降和PEEP失效[4],还可预防低氧血症以及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而传统吸痰方法在插入密闭式吸痰管的过程中不带负压,在吸痰管下行时容易将附着在气管插管管壁的分泌物送至下呼吸道而不易吸净,甚至加重肺部感染及肺不张的发生。本次研究使用带负压方法插入密闭式吸痰管,使吸痰管在下行的同时不断吸除气管插管管壁上的分泌物,从而避免了使用传统方法吸痰时将分泌物带入下呼吸道的缺点。通过对60例患者的观察,与传统吸痰法相比,带负压吸痰法对减少气管插管患者平均每24小时吸痰频次、每次吸痰所用时间以及吸痰过程中脉氧下降超过5%的发生率有显著的改善效果,说明此种方法吸痰效果更为彻底,可延长吸痰间隔时间,同时因每次吸痰时间缩短,使发生暂时性低氧血症的机率下降;研究结果也显示带负压吸痰法与传统吸痰法相比未增加患者气道粘膜损伤的发生率,可能与本研究中带负压插入吸痰管时仅是与气管插管内壁接触而并未与患者的气道黏膜直接接触,且当密闭式吸痰管前端插入至气管插管末端后立即夹闭负压再插入1cm,故并未加重患者的气道黏膜损伤有关。但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因样本量较小,两种吸痰方式对患者VAP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下一步可以扩大样本量及与其他单位合作,针对气管插管患者的吸痰问题行进一步研究,从而提升危重病人气道管理质量,促进护理专科的发展。参考文献:[1]林文娟,施兰来,付彦丽,等.不同吸痰负压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病人的效果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