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历史-汉字的起源及形体演变(古代汉语课件)_第1页
汉字历史-汉字的起源及形体演变(古代汉语课件)_第2页
汉字历史-汉字的起源及形体演变(古代汉语课件)_第3页
汉字历史-汉字的起源及形体演变(古代汉语课件)_第4页
汉字历史-汉字的起源及形体演变(古代汉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字起源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认字写字,还要追根溯源,让学生通过汉字的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的基因,播下历史文化的种子。”

——清华大学黄德宽教授汉字是最古老而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字,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到殷商时代转化成甲骨文,以后一直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强有力地推动着文明的进程。汉字对于继承中华文化,维护国家统一以及引进外来文明,促进国际交流都作出了不朽的历史贡献。关于汉字的起源,目前学界说法颇多,唐兰《中国文字学》:文字起源于图画;裘锡圭《文字学概论》:文字画。①郑玄在《周易》注中说:“结绳为约,事大,大结绳;事小,小结其绳。”一、汉字的起源1)汉字起源的传说之一:结绳说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结绳记事是文字发明前,人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即在一条绳子上打结,用以记事。一、汉字的起源2)南美秘鲁印卡(太阳之子)人创造的称为“基普”(quipu)的结绳记事方法。用一根粗大的绳子,然后用不同颜色的细绳在上边打结,细绳所打的结的大小、数目及排列次序都表示一定的意义。如:黑色表示死亡、灾祸,红色表示战争,白色表示和平,黄色表示金子,绿色表示谷物等等。一、汉字的起源2)汉字起源的传说之一:契刻说契刻也是原始的一种帮助记忆记事的方法。刻契以计日、计数、记事。刻契为约的方法至今还保存在景颇族、独龙族、哈尼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中。《释名•释书契》:“契,刻也。刻识其数也。”《老子》:“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古代“凡贷人者执左契,贷于人者执右契。贷人者可执左契以责贷于人者令其偿还。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即施而不求报也”。3)汉字起源的传说之一:八卦说在文字造出之前,是以八卦六十四象来记事的。八卦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这两种符号,按照大自然的阴阳变化平行组合,组成八种不同形式,叫做八卦。八卦其实是最早的文字表述符号。八卦互相搭配又变成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xun)为风,坎为水,艮(gen)为山,离为火,兑为泽,以类万物之情。一、汉字的起源八卦说4)汉字起源的传说之一:仓颉造字说。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黄帝统一华夏之后,感到用结绳的方法记事,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仓颉想办法,造字。仓颉便注意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譬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种飞禽走兽、应用器物,并按其特征,画出图形,造出许多象形字来。一、汉字的起源仓颉造字只能是一种传说,是不可信的。文字的出现既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的结果,所以仓颉很可能是总结整理文字,为汉字的形成作出了贡献的一个代表人物。古波斯楔xiē形文字。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结合本课知识,探索汉字蕴含了哪些深厚文化。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的起源大约在原始社会晚期,汉字体系的形成大约在夏代初年,最迟在夏代中期。汉字在几千年的传承使用中,本身也经历了许多沧桑演变,产生了多种字体,其结构和形态各不相同,主要有这样几种形体: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甲骨文(殷商)金文(西周、春秋)小篆(秦朝)大篆(战国)偭国古文(战国)隶书(秦朝、汉朝)楷、草、行书(汉朝)汉字演变历程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由于它是以记录占卜之事为主的,所以又被称为“卜辞”、“契文”;又因为最早(王懿荣1899年)是在殷墟(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已收集到的甲骨文单字约有四千多个,其中一千多字可以释读。这种文字已较完备,但是有许多字的笔画和偏旁尚未完全定型。周朝早期也有少量甲骨文出土。甲骨文特点图形性比较强;字形瘦长,笔画的线条瘦硬,转弯的地方也是硬角,不圆润。甲骨文的制作流程准备材料:猪骨、刻刀、笔、盐、盆等。制作过程第一步:将猪骨浸泡在盐水里,大约半个小时;第二步:把浸泡后的猪骨放在阳光下晒干(或者用风筒将它吹干);第三步:将从网上查找出来的甲骨文字写在猪骨上;第四步:用刻刀小心翼翼地在把猪骨上的文字刻出来;第五步:用墨水将甲骨文字填黑。二、金文金文,是商周时期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叫“钟鼎文”。这种文字前期字体与甲骨文相近,有的还保留了早期图画文字的痕迹后期与小篆相近已收集到的金文单字有五六千个,多半可以释读。金文的形体结构比较成熟,周朝的金文铭辞有的一篇长达五百字。金文—拓片盂鼎散氏盘金文同甲骨文属于同一体系的文字,商代的金文有块面笔画,显示出浓厚的图画性、原始性。西周中期以后,块面笔画渐少,文字布局渐趋平整。线条的平直化,块面的线条化,是汉字脱离图画性走向符号化的第一个里程碑。从此,汉字不再是“画”成的,而是写成的。王国维——史籀篇疏证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容庚——金文编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唐兰——古文字学导论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周法高——金文诂林徐中舒——殷周金文集录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吴大澂——说文古籀补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宋清1900年以来战国文字的两大系统:大篆(保持传统)籀文:相传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形体多重叠;石鼓文:籀文系统的秦地文字,唐初出土。古文(变异较大)秦以外的东方六国使用的文字,习惯称为“六国古文”。大篆有广义、狭义两种解释。广义大篆:是指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包括金文、籀文、六国古文等;狭义大篆:是指东周时期通行于秦国的文字。这里指狭义的大篆,包括石鼓文、诅楚文、籀文。大篆基本保留了金文的特点,笔画比金文方正,形体整齐匀称,笔画圆转,繁复重叠。大篆大篆——石鼓文六国古文——简帛文字战国帛书六国古文——钟鼎文字战国中山鼎及铭文三、篆书小篆,秦朝通行的文字,又称“秦篆”。战国时期,中国各地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对文字加以整理和简化,在“大篆”(又称“籀文”,春秋战国间通行于秦国)的基础上,规定了一种标准字体,这就是“小篆”。秦朝的这一统一全国文字的重要措施,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也叫秦篆,是秦统一六国之后,由李斯等人根据大篆和六国古文整理而成的字体,它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规范化运动的产物。是古文字向今文字过渡的桥梁。小篆三特点:书写形式趋于固定,减少了异体字;简化了大篆中的繁复部分,减少了图画意味,笔画线条化;转笔和部分斜笔变成弧形,形体长圆,结构匀称整齐。小篆秦诏版峄山碑小篆例秦琅邪刻石李阳冰︱三坟记小篆例四、隶书隶书,始于秦朝,多为徒隶所用,故称隶书。“秦隶”是古隶,“汉隶”是今隶,汉隶也代表了隶书的最高水平。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做隶变,这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打破了古汉字象形传统,奠定了现行汉字的基础。此前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叫古文字,字形具有象形性,此后的隶书、楷书、行书叫今文字,字形不具有象征性。隶书书法五、楷书直接脱胎于隶书,把隶书的扁形改为方形,姑称方块字。大致产生于汉代,三国魏钟繇被称为“楷书之祖”。到隋唐之际成熟定型,如唐书法名家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就是楷书的范本之一,被誉为“楷书之极则”。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六、草书首先在民间出现并流行,后来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就有了比较规范严格的形体。草书经过了“章草”“今草”“狂草”三个阶段。张旭《古诗四帖》七、行书始于楷书出现之后,是介于楷、草之间的一种字体,魏晋时期已相当流行。这是实用性最强的一种字体,我们日常书写的就是行书。如果写得端正一点,就叫“行楷”;写得随意潦草一些就叫“行草”。王羲之《丧乱贴》王羲之《丧乱贴》王羲之《兰亭序》汉字是人类世界文字体系中历史悠久且活力四射的重要成员,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演变既有世界文字的普遍规律,同时也具有自身的问民族文化特点,肩负着记录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特殊使命,我们每一个师范生都理应学习和掌握好这些文化瑰宝,并将它们一代代发扬光大。练习用思维导图形式描述汉字的起源和形体演变历程。精卫填海——《山海经》一、《山海经》《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我国最早的地理书,成书约在战国时代。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这些记述多属传说性的,带有浓重的神话传说色彩,而且还有原始神话故事,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因此,有人将这部书的内容概括为八个字:“山川异物,神话传说。”

二、讲读课文又北二百里,曰发鸠(jiū)之山,其上多柘(zhè)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huì)、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xiào)。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wéi)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又:副词,再。北:方位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向北距离,向北相距。发鸠之山:郭璞注: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山海经》中,山名是两个字的,就在山名和山之间加个“之”字,也有不加的。焉:兼词,于是,即“在那里”。解读重点词义乌:指乌鸦。在古代不说乌鸦,而说“乌”。乌鸦在古代人民的心目中是一种具有高尚品质的鸟。东汉许慎在《说文》中指出:“乌:孝鸟也。”“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是儒家以自然界的的动物形象来教化人们“孝”和“礼”的一贯说法,因此乌鸦的“孝鸟”形象是几千年来一脉相传的。《本草纲目·禽·慈鸟》中称:“此乌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乌鸟文首、白喙、赤足——这种鸟长着有花纹的头,白色的嘴,红色的脚。《说文解字》上说:“文,错画也。”错画,就是交错的笔画,古人身上常画一些交错的笔画线条,组成画纹图案,所以又叫做“纹身”。因此,凡是笔画交错的都可以叫做“文”。首文“喙”,形声。从口,彖(tuàn)声。本义:鸟兽的嘴,不用来指人嘴。有个成语叫“不容置喙”,即不许插嘴,插嘴就是鸟嘴。我们现代所说的嘴在先秦叫做“口”,“嘴”这个词大概产生于东汉时期,起初也指鸟嘴,兼指人嘴。现在没有区别了。《山海经》里有很多地方提到鸟,往往是说:“其鸣自詨”。“其鸣自詨”成为给鸟取名的一种通例。这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给鸟取名很多是根据鸟的叫声来起名的。如布谷鸟等。名曰精卫,其鸣自詨。——这种鸟的名字叫精卫,他的叫声好象自己呼唤自己的名字。詨(xiào):即“叫”。是说这种鸟的叫声是对他自己名字的呼唤。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这种鸟的叫声有特点,二是说明了这种鸟取名精卫的原因。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这种精卫鸟原本是炎帝的小女儿。这位姑娘名字叫女娃。“少女”即小女儿,“少”通“小”,与今义不同,现代“少女”是指处于青春阶段的女姓。而这里,“少女”则是指炎帝的小女儿。“娃”是美女。“女娃”大概是因为这个姑娘貌美出众,所以才叫这个名字。在古代,女子的名字有一些是把表性别的“女”放在前面,再跟一个别的字。譬如“女娲补天”中的女娲,这也是一个神话故事。“女娃”这个名字,在古代带有女子名字的一般特征。“女娃”与“女娲”是否同一人?女娃女娲游《说文》:旌旗之流也。从yǎn汓聲。游可与遊相通,表示“陆上”遊;但是遊却不能反过来表示“水上”游——二者表示的词义范围不同,所以不是异体字。游与遊,现同音合并为游古为两个字:水上“游”一般只用“游”;陆上“游”二者可通用。河,上古专指黄河,后词义逐步扩大,由泛指北方河流,进而统指所有河流。古代一般河流称“水”例如:汉水,济水,沂水,汶水,泗水等。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译文]夸父逐日——《山海经》夸父其人中国古代神话人物,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一个善于奔跑的人。《山海经·海外北经》还记载着一个“博父国”,经前人考证,“夸父”即“博父”,其国中的人都是巨人。他们的两只耳朵上各穿一条黄蛇作为耳珰,左右两手里各握一条黄蛇。所以茅盾在《中国神话研究ABC》中认为夸父不仅是人名,也是一个部族的名称。一、作品简介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二、讲读课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