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市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辛集市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辛集市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辛集市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辛集市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辛集市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辛集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在总分150分之外,另有5分卷面分,请工整书写。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

处"。

3,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日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i

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5,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由考生保留。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庄子》书中包含了大量意趣盎然的技术寓言,这些寓言涉及许多种类和领域动。如果考察《庄子》技术寓言中受到庄子赞赏的技术活动,会发现这些操作者大

技,他们在展示绝技的过程中,达到高度自由的境界。

探究他们达此境界的原因,有三点很重要。一是反复实践。勤操熟练。庖丁开“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最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他的刀十九年解牛数千,而“若新发于硼”,正是年复一年的亲身实践,才技术过人。

循大道,默会理数。正如庖丁所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他不再满足于

为之技,而是钟情于自然大道。具体说,庖丁追求的“道”就是“依乎天理,批大邵。

因其固然",即在行为过程中依循对象的条理与法则。三是凝聚精神,修养心灵。在《达生篇中,庄子借孔子之口评价一位捕蝉的驼背老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

乎!”心意专注、精神凝聚的心理状态,是《庄子》中达自由境界的技术的特点。

以上三点构成了能人巧者达到自由境界的必备条件。第一点尤为重要,没有它,个体无法准确把握事物内在规律,更不会遵循规律行事;没有它,个体无法排除外在功名的干扰和内在欲望的纠缠,难以保持虚静专注的精神状态。当然,如果个体违背事物规律,或心态浮躁,也是不行的。第一点是个体走向自由境界的根本途径,而后两点则是基本前提和关键方法。这三点并非明确呈现在所有技术寓言中,因为每个故事侧重阐述的方面不尽相

同,但稍作分析可发现。那些没被提及的要点往往隐约地包含在寓言中。

仔细分析那些表达自由思想的技术寓言,可以发现“庖丁解牛"蕴含的美学意味最具代,表性。“解牛”工作繁重复杂、充满血腥味,却被升华成富有审美特质的艺术活动。“解牛"过程。“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跨,唐然向然。奏刀瞎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如舞如乐,优美无比:“解牛"结束,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内心满足,精神愉悦。之所以有如此审美感受,是因为庖丁在准确把握劳,动对象内在法则的基础上,充分施展非凡的劳动技艺,从而使得自身力量对象化的同时,也从劳动对象中感受到自我的创造才能。

(摘编自万勇华《技术寓言的自由境界及其美学意蕴解析》)

材料二:

《庄子》直接论述到技,多持否定态度,但在《养生主》《达生》等寓言故事中,又对能工巧匠充满赞叹。一般认为,《庄子》批判的是悖道之技,赞叹的是合道之技。这一区分,显然没有把握到《庄子》智慧所在。在《庄子》思想体系中,“技"道”意涵是根本背离的,能工巧匠故事的启示是悖道之技如何克服自身使道显现出来,即技如何消解的问题

《庄子》中的技涉及物、社会、人自身三方面。治物之技,如伯乐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带,编之以阜栈",造成的结果却是“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马蹄》)。高超的技艺在《庄子》看来恰是匠人对物之本性的伤害,所以《庄子》子以否定,乃至提出“毁绝钩绳而弃规矩"(《箧》)的说法;而以儒家的仁、义、礼、乐等相关治世手段和活动为代表的“治世之技”,在《庄子》看来,不仅不利于社会稳定,反使民好知争利。人作为技的所有者和执行者。在以技治物的活动中,也容易因沉迷于技而出现“机心"。所以,技伤物、乱世、害生。《庄子》批判技的根本原因,是“技”“道"之悖。即人为精巧与自然之道、局限于某一领域又受制于人自身认识能力的“小知”与作为万物本源、无所不在的“真知"之间的背离。技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是横亘在人与道之间的障碍。

“技”“道"相悖,使人无法技中见道,庄子在某些寓言中,强调、赞叹的都不是技本身,而是人通过技的高度专注和纯熟而达到“忘”的状态,即技本身被消解。

这些能工巧匠首要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对技高度纯熟的运用,在此过程中,其精神状态高度集中,心念系于具体的技的活动,由此进入泯灭物我、离形去知的“忘"的状态,从而通达于道。在此过程中,忘物忘我、忘身忘技、与“道”相悖的“技"也最终被克服消解了。

这里蕴含的是一种“过河拆桥”式的智慧、即由技出发而“忘技见道"。最终技与道的矛盾得到克服。这一迥异于日常思维习惯的智慧,正是《庄子》之为《庄子》的独特魅力所在。

(摘编自裴瑞欣《论中的“技”及其消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寓言中能人巧者要想达到“自由境界”,就必须勤操熟练,遵循大道,心意专注、

凝聚精神。

B.《庄子》中的技术寓言或显或隐地包含了通向“自由境界”的根本途径、基本前提和关键

方法。

C.在《庄子》的思想中,某一领域的人为技艺再精巧,也是一种“小知",它局限性大,不值

得追求。

D.《庄子》认为“技伤物、乱世、害生”。这应是《庄子》对“技"多持否定态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技”勤操熟用的重要性,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人才会凝聚精神,

专注于技术活动。

B.能人巧者在准确把握对象内在规律的基础之上达到自由境界,是其技术劳动具备美学

意蕴的重要前提。

C.材料二认为,对“能工巧匠"的赞叹和对“技”的否定看似矛盾,实则从不同的角度表达

了一致的观点。

D.《庄子》蕴含的“过河拆桥式"的智慧,迥异于人们日常的思维习惯,使“技”与“道"意涵

不再背离。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

B.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C.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老子》

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初刻拍案惊奇》

4.大国工匠高凤林35年来做着同一件事,为火箭焊接“心脏”一—发动机喷管,0,16毫米的焊点宽度,0,1秒的允许误差。戴上面罩,就进入到一种状态,每天结束工作,他离开前都要回头看看,那些摆着的元件金光闪闪,就像-一个个艺术品,很完美。请结合材料一的

观点对这一人物事迹加以分析。(4分)

5.如果我们把具体的学习活动视为"技”,学习规律视为"道”,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那么

“技"道”关系给作为青年学生的你哪些启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石碣

茅盾

玉臂匠金大坚还没刻完半个字,忽地又是扑嗤一声的笑起来,抬头望他的秘密工作中的伙伴。

“金二哥,又笑,怎的"靠在太师椅上慢慢地摸胡子的圣手书生萧让轻声说。胡子,原来只有稀落落的几根,又很短,然而只要左手空闲着,萧让就总得去摸。

“萧大哥,你真是活像智多星吴用了!再过几天,我就管你叫智多星罢!”

玉臂匠金大坚简直的放下了刻字刀,双手按在石碣上呵呵大笑起来。

萧让得意地摇着头,随即把脸色放得更庄严:“我说,金二哥,怨不得。吴军师,那样叮嘱我来。你只是心直口快!"

玉臂匠呆了一下,他收起了笑容,拿过刻字刀,低着头便又干他的一点一画的工作。

“慢着,金二哥,刚才,你又笑,到底为的甚么”

“想到你和我躲在这里干这个,就要笑。"

“你真是!”萧让顿一顿,“呵,金二哥,不应该笑。我们这、是非同小可的大事。是水泊里的机密呀:全伙儿,一百单八位弟兄,就只有,你、我,吴军师,参预这机密。"

从工作中再抬起头来的金大坚本已有一句话冲到口边:正因为恁地,更加逗的人要笑呵!可是望见萧让的那样庄重的脸色,便不好说出来,只撮起嘴唇做了一个怪相,算是百分之几的抗议。

这也瞒不过精明的萧让。料到这玉臂匠还有几分不了解吴军师的“策略”的奥妙,他萧让便觉得很有再切实叮嘱一番的必要。

然而要把吴用的“策略"解释明白也颇困难,他偷眼看他的伙伴,刀尖落在石头上发出“滋拉,滋拉”的声音,仿佛是金大坚的暗笑;然而金大坚当真并没笑,他在那里认真地工作这使得萧让心里略略安定--点。毕竟这位老朋友还可靠摸着稀落落的几根短胡子,萧让再把军师吴用嘱咐过的话语想了一遍,然后轻声儿慢慢儿说:“金二哥,你看,玉麒麟比宋大哥如何"

“都是江湖上闻名的好汉呵!”

玉臂匠头也不抬的回答了。

“哦-—金二哥;好歹,总有个,高下罢"

只有急促的刀尖落在石面上的剥落剥落的声音代替了回答。

“众多兄弟,都说,玉麒麟。仗义疏财,一身好武艺,心地又直爽:宋大哥兀自佩服。金二哥,看来遮莫是玉麒麟强些罢。”

金大坚深觉得诧异,自己不是屡次承蒙他告诫莫要臧否水泊内的大头领么今儿他自己亦犯了规么和他的刻字技术同样地古朴的金大坚的心,忍不住暗笑;老没有机会发泄的几句话便脱口冲出来了:“人总是成群打伙的。和卢员外亲近的一伙儿自然说卢员外好哪。"

“不,不,不!金二哥,是和卢员外出身相仿佛的人,才都说卢员外好。”

玉臂匠不很了解似的定睛瞅着萧让。

“金二哥,你总知道,我们一百单八人,不是一样的出身呀。如像白胜兄弟,他原是破落户泼皮;阮氏三兄弟,石碣村的渔民;孙二娘开黑店,公孙军师是游方道士,李俊、张横,做水面上的勾当:这算是一伙儿。五虎将的关胜、呼延灼,他们。原是朝廷命官,派来打梁山的;便是卢员外自己,先前何尝不是跟我们作对的所以这是又一伙了。金二哥,现在,你该明白吴军师的妙计了罢"

有这石碣,两伙人便会合成一伙儿么这样的意思也曾在金大坚心中一动。但是不失自知之明的他素来知道自己的嘴巴不济事,所以还是不出声,只睒着眼睛,用半个脸笑。

突然萧让站起来,哲到房门口,在门缝里张望了一会儿,然后又回到金大坚身边,满脸庄重气象,凑着金大坚的耳朵急促地轻轻地说:“二哥,俺水泊里这两伙人,心思也不一样二哥,依你说,该是谁来做山寨之主”

“哦!原来却是恁地!何不依了黑旋风的说法,爽爽快快排定了座位,却又来这套把戏。这石碣,害得俺像是做了私事。当着众兄弟面前,心里怪难受!"

玉臂匠再也忍不住了,当的一下,把刻字刀掷在石碣上,大声叫将起来。这一爆发,真是圣手书生萧让所不料的、他往后退了一步,学着军师吴用的神气,只管摸胡子。

“二哥,话虽如此说;事情。却不能如此办。也须叫人人心服呀。总得再找出些‘天意’来。这便是吴军师的神算妙计!”

“天意!天意渺茫,就叫我们来替‘天'行意"

萧让沉吟着踱方步。他时时把眼光往金大坚身上溜,没有什么异样。滋拉滋拉地又在那里刻字,--条好臂膊上的肌肉突起来像是些骨拙儿。

总算放下一半心,萧让再回到太师椅上时,猛听得金大坚又掷过来一个怪问题:“旁的不管,只是,萧大哥,我们算是哪一伙”

萧让愕然了。军师吴用从来不曾和他谈到这个。仓促间他搬不出吴用的话语来应付。很想说是属于宋大哥那一伙,可是又觉得碍口。

看见萧让也有对答不来的时候,金大坚却呵呵笑了。这笑像是一瓢冷水,浇得圣手书生毛发直竖。

“我们,---我,既不是赵官儿的什么将军,教练。教头,也不曾偷鸡摸狗,开黑店,大江心里请客官吃板刀面。我们是靠手艺过活的。我刻东岳庙的神碑,也刻这替天行道的石碣。就是这们一回事。提起什么天呀道呀地呀,倒是怪羞人呢!"

仿佛抖落了一口袋子的金钱似的,金大坚自己也不很相信竟会这样地滔滔发议论。他的拿着刻字刀的右手突在空中画一个圆圈,又兴奋地加了几句:“看来我们水泊里最厉害的家伙还是各人的私情,你称之为各人的出身;我们替‘天’行的就是这个‘道‘呢!”

萧让楞着眼睛,只能摸胡子。直到金大坚的刀尖和石头相触的声音再鼓动他的耳膜时,他这才醒过来似的率然问:“是机密呢!金二哥"

“我当作从前给人家私刻关防②一样,决不走漏半个字!”

(有删改)

【注】①本文是茅盾对《水浒传》的再创作,1930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水浒传》在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中描述,梁山泊英雄聚义后举办醮事,突然天门中开降下石碣,石碣上有“替天行道”字样及一百零八位好汉的座次。②关防:旧时政府机关或军队用的印信。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撮起嘴唇做了一个怪相",表现了金大坚对刻石碣这件事的抵触心态,他在内心深处不认同萧让所说的策略

B.萧让解释吴用的策略时,从说话“慢慢儿”到“急促地",后来“沉吟着踱方步”,显现出萧让内心的矛盾纠结

C.金大坚对官员出身和平民出身的好汉都不认同,因而对刻石碣就能使两伙人“合成一伙儿"的做法深感怀疑。

D.萧让对金大坚的说辞,归根结底来自吴用,吴用虽然没有出现在现场,却在实际上主导着刻石碣这件大事。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截取玉臂匠金大坚和圣手书生萧让密刻石碣这一场景,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

B.反复出现“刀尖落在石面上的声音”,刻画出金大坚对问题有所认识且明哲保身的形象。

C.小说以萧让的视角进行叙述,通过萧让的所见所思所感完成对“石碣"作用和意义的揭示。

D.小说叙事简洁,情节貌似简单,但在人物交谈中呈现了错综复杂的内容,引发读者思考。

8.金大坚的“笑”贯穿整个谈话过程,但“笑"这个表情所蕴含的感情却随着谈话不断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9.对于历史小说创作,茅盾认为“应当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所可能产生的人和事”“应当符合于这个历史人物的性格发展的逻辑",但同时又应“不为古事所拘,驰骋其想象吹进些现代的气息”。请结合文本阐述你对茅盾这一创作理念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0—14小题。

十二年春,楚子围郑。旬有七日,退三十里而许之平。潘压入盟,子良出质。夏六月,晋师救郑。荀林父将中军,先毅佐之;士会将上军,部克佐之;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及河,闻郑既及楚平,荀林父欲还,曰:“无及于郑而剿民,焉用之楚归而动,不后。"士会曰:“善。会闻用师,观衅而动。德、刑、政、事、典、礼不易,不可敌也,不为是征。楚军讨郑,怒其贰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伐叛,刑也;柔服,德也。二者立矣。昔岁入陈,今兹入郑,民不罢劳,君无怨言,政有经矣。德立,刑行,政成,事时,典从,礼顺,若之何敌之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子姑整军而经武乎!犹有弱而昧者,何必楚”先榖曰:“不可!晋所以霸,师武、臣力也。今失诸侯,不可谓力;有敌而不从,不可谓武。由我失霸,不如死!且成师以出,闻敌强而退,非夫也。命为军师,而卒以非夫,唯群子能,我弗为也。"以中军佐济。知庄子曰:“此师殆哉!有帅而不从,果遇,必败,虽免而归,必有大咎。”韩厥谓荀林父曰:“先縠以偏师陷,子罪大矣。子为元帅,师不用命,谁之罪也为罪已重,不如进也。事之不捷,恶有所分。与其专罪,六人同之,不犹愈乎"师遂济。楚子北师次于邸。将饮马于河而归。闻晋师既济,王欲还,嬖人伍参欲战。令尹孙叔敖弗欲,曰:“昔岁入陈,今兹入郑,不无事矣。战而不捷,参之肉其足食乎”令尹南辕、反施,伍参言于王曰:“晋之从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毅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帅者,专行不获,听而无上,众谁适从此行也晋师必败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王病之。告令尹改乘辕而北之,次于管以待之。

(选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此行也A晋B师C必败D且君E而逃F臣G若H社稷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古今异义词,在古代主要指的是黄河,而在现代则泛指所有的河。

B.“焉用之"与“愿学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焉"意思不同。

C.“刑”即刑罚,与《齐桓晋文之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中的“刑”意思相。

D.“其佐先縠"与“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其"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林父听说郑楚两国已谈和后,想率军回国,认为救郑已迟,且兴师动众劳扰百姓实在没有必要。

B.士会从德行、刑罚、政令、事务、典则、礼仪等角度分析敌军,认为此时有隙可乘,应及时出兵伐楚。

C.先縠认为,面对强敌,与其退却,不如整军出击,守住晋国诸侯霸主的地位,这才是大丈夫行为。

D.荀林父最终决定渡过黄河,攻打晋国,跟韩厥的与其一人担当罪名,不如六人共同担罪的劝说有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楚军讨郑,怒其贰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4分)

(2)此师殆哉!有帅而不从,果遇,必败,虽免而归,必有大咎。(4分)

14.伍参用了哪些理由劝说楚王应战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9分)

示长安君【注】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本诗作于宋仁宗嘉祐五年王安石出使辽国之前。王安石时年四十岁,此前曾上书

变法,但未被采纳。长安君是王安石的大妹,名文淑,是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是王安石写给长安君王文淑的一首赠别诗,因为王安石是以兄长的身份写

的,所以题目用“示”字。

B.颔联“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这些细节都透露出王文淑家境的贫寒,以及王安石对

妹妹的同情与关怀。

C.颈联中,“尘沙"对“湖海”,“万里行"对“三年隔”,对仗工整;“自怜"与“又作”前后相

承,技巧十分高超。

尾联说到了秋天,王安石就会写信告诉妹妹自己的归期,这既是对妹妹的宽慰,也

表达了对平安归来的期待。

16.首联点明兄妹久别之后重逢。亲人相逢应该高兴,可是王安石却说“怆情"。请结合诗

歌分析他因何“怆情”。(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处。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当子路发言完毕,孔子对其“哂之”的原因是:___,___。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王安石在议论空叹兴亡荣辱毫无意义后,继而借___,___。两句抒发惆怅之情。

(3)历史启示我们,要想使国家安定,江山稳固,就必须对百姓积聚德行和道义,正如《谏太宗士思疏》中所说的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作为一个曾向世界贡献了印刷术的东方古国,“读书”始终是我们观照心灵世界的重要窗口。在社会深刻变革、技术①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定位和把握读书生活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与阅读②;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社会的阅读水平。放眼中外,无论是贞观之治还是文艺复兴,国家的兴盛,都离不开文化的准备、精神的积淀作为支撑,民族的未来孕育着琅琅的书声。“书卷乃第一养心药物。"读书对我们而言,还意味着什么读书可以克服“本领恐慌”、补齐能力短板:可以遏制浮躁之风、涵养社会定力;可以扫除颓靡之气、激发创新活力。一个伟大的时代,有大潮澎湃,也有静水深流。读书就是这么一个在沉潜中蓄势、在浸润中攀升的过程,引领我们走向无尽的远方,驶往光明的彼岸。力学如力耕,会有岁稔时。时代前行,学无止境,读书永远在路上。我国“全民阅读"活动已经走过十七年历程。十七年间,我们迈出了一大步,而建设书香社会依然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

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中国古代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①,即着重表现人物性格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

并不断加以强调。这就如同戏曲舞台上各是角色的脸谱,其好坏忠奸直接从演员脸上所画的图案和颜色就可以看出来。(甲)这样写可以使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十分鲜明,一出场就能被记住。既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又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然,②,那就是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并不符合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认识和体验,与读者的距离较远,缺少真实感,难以

引起真切的共鸣。

曹雪芹的《红楼梦》并没有将这种人物脸谱化特点继续延续下去,而是充分展示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也就是鲁迅所说的“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乙)在作品中主要人物皆有较为鲜明的性格特征,比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直爽尖刻,薛宝钗的善解人

意、老成稳重。(丙)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③,比如林黛玉,她虽然多愁善

感,但也有和众人玩笑时的诙谐幽默;她虽然说话有些尖刻,但对所关心的人还是比较体贴

的。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甲、乙、丙三处画横线的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处B.乙处C.丙处

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人注重养德。刘备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即使是几千年之后的现在,我们依旧讲“德"。习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严把德才标准。德才兼备,方堪重任"。

上述材料能给当代的有志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辛集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答案

材料分析现代文阅读I的文本由两则材料组成,以《庄子》寓言中的“技”为核心,从不同维度对其解读,意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有关庄子的思想,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继承发展。同时借助命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和分析、推断等能力。

1.C解析:综合把握材料二,“能工巧匠首要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对技高度纯熟的运用,在此过程中,其精神状态高度集中",是“由技出发而"忘技见道’”的过程,可见“技"不值得追求”分析武断且于文无据。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2.D解析:综合把握材料二,首段“在《庄子》思想体系中,*技’道’意涵是根本背离的,能工巧匠故事的启示是悖道之技如何克服自身使道显现出来,即技如何消解的问题",最后一段“最终技与道的矛盾得到克服”,可知,是矛盾得到克服,而不是二者意涵不再背离。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3.C解析:C项是对贪欲的否定,与材料一的论点无关。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的能力。

答案:①大国工匠高凤林的焊接绝技彰显出一种高度自由的境界,这与他多年的反复实践、勤操熟练、高度的专注,遵循技术规律是分不开的。②他的工作虽复杂艰辛,但体现出富有审美特质的艺术意味,因为他在劳动中体现了自我的创造才能,产生愉悦的审美感受。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内容的理解、分析和迁移能力。

答案:①勤奋学习,是掌握学习规律的根本途径。②探索学习规律并遵循规律学习,是学习活动逐渐游刃有余的基本前提。③在具体学习活动中,要愈加纯熟专注,从对学习技巧的关注转变为对学科规律、学习规律的追求。

(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材料观点迁移、运用的能力。

6.D.选项A“表现了金大坚对刻石碣这件事的抵触心态"说法错误。“撮起嘴唇做了一个怪相”只是表现金大坚对萧让所说的“不应该笑"地“抗议”,并不是对刻石碣的抵触。

选项B“显现出萧让内心的矛盾纠结"说法错误,显示的是萧让在说服金大坚的过程中的感情起伏,并没有内心的矛盾纠结。选项C“金大坚对官员出身和绿林出身的好汉都不认同”说法错误。金大坚没有对两伙人的出身不认同,他不认同的是因为出身不同而互相猜忌,并且不是因为不认同别人的出身而对刻石碣产生怀疑。选项D正确。

故选D。

7.C“小说以萧让的视角进行叙述"说法错误,本文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叙述。故选C。

8.①谈话开始,金大坚的笑是单纯觉得刻石碣的工作瞒住众人,很是有趣。②萧让主动谈起卢俊义和宋江的高下时,金大坚忍不住暗笑,是对萧让行为的不解。③萧让谈及梁山泊众人出身不同时,金大坚“用半个脸笑”,流露出对萧让看法的不认同。④当萧让回答不出金大坚的质问时,金大坚“呵呵笑”,是用笑表达出内心的愤懑和对“刻石碣”策略的蔑视。

(第①点和第④点,每点2分;第②点和第③点,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9.①梁山泊内众人出身不同,所属阶级不同,自然会形成矛盾和猜疑,吴用通过刻石碣,借天意来排定座次,建立秩序,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的。②金大坚是工匠出身,性格单纯直率,正直有原则,因而他对于“刻石碣"的用心表示不满,符合人物性格。③茅盾通过“刻石碣”细节的再创作,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用现代人的立场反观古事,指出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具有启蒙意义。

(每点2分,能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0.ADG(原文标点:此行也,晋师必败!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

11.C(“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中的“刑”同“型”,即典范、榜样,与“伐叛,刑也”中的“刑"意思不同)

12.B(“认为此时有隙可乘,应及时出兵伐楚”错误。由“子姑整军而经武乎!犹有弱而昧者,何必楚"可知,士会不赞同出兵伐楚)

13.(1)楚军讨伐郑国,是恼怒它三心二意而哀怜它的卑下,郑国反叛就讨伐它,服罪就赦免它,(楚国的)德行、刑罚都已具备了。(得分点:“贰”“舍"成”各1分,句意1分)

(2)这支军队危险了!有统帅而不服从,如果和敌人相遇作战,一定失败,即使能免于一死而回来,也一定有大难。(得分点:“殆"虽”“咎"各1分,句意1分)

14.①晋国执政者为新人,不能行使政令。②晋国统帅刚愎不仁慈,不听从命令。③作为楚国国君逃避战事,有损国家尊严。(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十二年春,楚王包围了郑国。十七天后,(楚王)退兵三十里而允许郑国求和。潘尫入郑缔结盟约。郑派子良到楚国做人质。夏六月,晋军救援郑国。荀林父率中军。先縠辅助他;士会率上军,郤克辅助他;赵朔率下军,栾书辅助他。到达黄河,听说郑国已经和楚国讲和,荀林父就想回师,说:“救郑已迟而劳扰百姓,进兵又哪里有用?待楚军归国再兴师伐郑,也不算晚。”士会说:“好。我听说用兵之道,是看敌有隙可乘,才发动人马。德行、刑罚、政令、事务、典则、礼仪不违背常规,是不可抵挡的,不能攻打这样的国家。楚军讨伐郑国,是恼怒它三心二意而哀怜它的卑下,郑国反叛就讨伐它,服罪就赦免它,(楚国的)德行、刑罚都已具备了。讨伐背叛者,这是刑罚;怀柔服罪者,这是德行。这二者树立起来了。往年进入陈国,今年进入郑国,百姓并不疲劳,君王没有受到怨恨,政令就合于常规了。德行树立,刑罚施行,政令完成.事务适时,典则人人服从,礼仪顺当,怎么能抵抗它?看到可行就前进,知道困难就后退,这就是治军的好政令。兼并衰弱的,攻伐昏昧的,这是用兵的好原则。您姑且整顿军队,经营武备吧!还有衰弱而昏昧的国家,为什么一定要攻打楚国?"先縠说:“不行!晋国所以能成诸侯霸主,是由于军队武勇、臣子尽力。现在因不敢与楚作战而失去诸侯,不能说是尽力;有了敌人而不去迎战,不能说是勇敢。因为我们而使晋国失去霸主地位,不如死去!况且整顿军队而出动,听到敌人强大而退却,这不是大丈夫。受君命担任军队的统帅,而不是以大丈夫告终,只有你们能做到,我是不干的!”就带领他率领的部分中军渡过黄河。知庄子说:“这支军队危险了!有统帅而不服从,如果和敌人相遇作战,一定失败,即使能免于一死而回来,也一定有大难。"韩厥对荀林父说:“先縠率领的部队失陷,您的罪过大了。您作为最高统帅,军队不听从命令,是谁的罪过?所犯罪过已经太重,不如干脆进军。作战不能取胜,罪名可以有所分担。与其一人担当罪名,六人共同担当,不是更好一些吗?”军队于是渡过了黄河。楚王北上,军队驻扎在郔地。打算进兵到黄河以后就回国。听说晋国的军队已经渡过黄河,楚王想要回去,宠臣伍参想要作战。令尹孙叔敖不想打,说:“往年进入陈国,现在进入郑国,不是没有战事。打起来而不能取胜,伍参的肉够吃吗?"令尹回车向南,倒转旌旗,伍参对楚王说:“晋国执军政的是新人,不能行使政令。他的辅佐先縠刚愎不仁慈,不肯听从命令。他们的三个统帅,不能专行做主执行军令,想要听从命令而又没有上级,军队听从谁的命令?这一次,晋国的军队一定要败!而且国君逃避臣子,国家的尊严又怎么维护?”楚王听了心生担忧,告诉令尹,改变兵车方向继续北上,驻扎在管地以等待晋军。

15.B“这些细节都透露出王文淑家境的贫寒,以及王安石对妹妹的同情与关怀"错,这里表现的是亲人之间的自然随意,体现出手足之情和家庭之乐。说王淑文家境贫寒,王安石同情妹妹,没有依据。故选B。

16.“怆情”是伤感之意。①首联说“老去相逢”,兄妹离别多年,相逢时年华已逝,岁月沧桑,令人伤感。②颈联说“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兄妹多年不见,好不容易相聚,可王命在身,很快又要离别。相聚时光太短暂,令人伤感。③王安石年已不惑,可是变法大志还未实现,难免有壮志难伸之感,情绪低落。(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诗首联“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以议论起,用递进法展开。先说自己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在年轻时就对离别看得很重,到了年老,即使是会面,也引起心中的伤悲。颔联“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写会面时的亲情。兄妹俩随意准备了些酒菜,只是为了把酒谈话,话很多,一直到夜间,还在昏暗的灯光下说着。“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颈联“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诗人从时间空间入手,写出了诗人与妹妹分隔两地已有三年之久,又要离开去万里外的异域,诗人自己不能预料会面的日子,诗就在无可奈何的气氛中结束。“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尾联“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写诗人面对妹妹询问,坚定地回答,见到大雁南飞,我就会从北国带回消息了,但也仅仅是期待,毕竟世事难料,只能徒然安慰,既是回答妹妹,又是宽慰自己,反而倍增了怆然之情。再结合注释“本诗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