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绝密★考试结束前

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3.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区域内,作图时先使用2B铅笔,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

一、阅读与鉴赏(共14小题,4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我第一次提“附近”应该是在2019年夏天,我跟许知远在《十三邀》节目上的对话。当时好像是在谈现代人的时空观念,为什么现在人们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耐烦?我们说到现代生活完全是被时间逻辑统治了,空间逻辑消失了。原来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通过人的行动,比方说我和你的距离是一袋烟的工夫,或者说这个距离是从你家走到荷塘边上的那个工夫,其实时间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空间来衡量的。但在工业化之后,抽象时间也就是钟表时间变得非常重要。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就完全变成了附属性的东西。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是因为你根本不考虑他是从空间中哪个点到餐馆拿了东西,以及路上的交通是怎样的、进你家小区的门时他要跟保安怎样交涉,这些经历性、空间性的东西,你是不管的,你要的就是那个东西要在你规定的时间内送到你的手里。这种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在这样的场景下,我提到“附近的消失”。

“附近"这个空间的消失,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暴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比如,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楼下打扫卫生、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这里,一年回几次家,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这些人对你的生活很重要,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由他们来组织的,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不能够正常运行。但是,我们对这些“附近"经常是视而不见的。

这个“附近”,它是一个空间,它的有趣在于它有很强的社会性,它是你这个社会主体的物质基础,把你托起来。在这里面,有很多很细密的又很复杂的、看似好像不重要的但其实是很重要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所以我提出,要关注“附近"。一方面是要重构自己的生活,将自己从“时间的暴政”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是在主观意识上,要重新树立一种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这个话题的表达,既有描述性,也有针对性。后来大家觉得“附近"值得讨论,大概是因为它的确有针对性。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因为被时间逻辑统治,从而忽略空间逻辑,因此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感到不耐烦。

B.工业化之后,抽象时间变得非常重要,人们不考虑空间性的事情,如外卖小哥哪个点到餐馆取餐,如何跟保安怎样交涉等经历。

C.“附近”的消失,因为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们常通过抽象的概念和原则来建立对日常生活的感知,而不是对周边的体悟。

D.作者提出要关注“附近":重构自己的生活,摆脱“时间的暴政”;要重新树立一种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

A.当下年轻人更多关心两极:一是关注自我;二是关心远方,具有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担当。

B.“附近"是以每一个“你”为中心的,如卖菜的、搞保洁的,都是附近真实的人和生活。

C.乡土社会中,在熟人社群中长大的人更容易对“附近"有具体的认知。

D.跳出个人的小天地,进一步认识社会,可以为自己未来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3.选文甲,作者为何在第二段宕开一笔,先写江南秋?

4.选文段落中,画线句描写景物的手法有什么不同?

5.费孝通《乡土本色》中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下列选项不能反映乡土文化的一项是()

①安土重迁②叶落归根③拔刀相助④日新月异⑤羁鸟恋旧林

⑥眉目传情⑦人怕出名猪怕壮

A.③⑥⑦B.③④⑥C.①④⑥D.③④⑦

6.王夫人与黛玉、凤姐、宝钗亲属关系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A.姑母姨母舅母B.舅母姑母姨母C.姨母舅母姑母D.舅母姨母姑母

7.对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新诗的代表作品,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B.《雷雨》是中国话剧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作品刻画了一系列性格复杂的人物,如周朴园、鲁侍萍、繁漪等。

C.白居易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代表作《琵琶行》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述说了诗人“谪居卧病"的人生遭际。

D.左迁,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罢、免、废、除、黜、谪、拜等词也有降、免官职之意。

8.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曰:学不可以已B.且知方也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9.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水上浮光远接天边。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外交使者来来往往,(两国)共同来解决缺少的资粮。

D.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中:符合

B.以为轮___:以火烘木

C.声非加疾也疾:增强

D而绝江河绝:横渡

11.下列句子“而”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吾尝终日而思矣

C.吾尝跂而望矣D.顺风而呼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二段开头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强调后天的影响能够改变事物的本性。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仪道德和系统知识,要靠后天学习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学不可以已"善假于物”等观点通过阐述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现象引申而来,使道理浅显化,也适应当时民众的知识水平。

D.作者整篇设喻,从事物“青、冰、轮"到人“登高见,顺风呼”,反复设喻,旁征博引,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13.下列对《短歌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A.诗歌沿袭了《诗经》的比兴传统,以“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比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B.采用了“青青子衿”“呦呦鹿鸣"等典故,或引用,或化用,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

C.“杜康”是借代之法,写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实际上忧不在酒解,写忧在于“借酒吐真言"。

D.“忧”是诗眼,作者直抒胸臆,以热烈之情渴望贤才到来,实写眼前之景,寄托自己虚心求贤、礼贤下士之意。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2题,如全选,则取前2题)

(1)《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说“__,___”,营造一种轻松平等的氛围,使三个弟子能够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

(2)《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两句表现了青年学子强劲有力,意气风发之貌。

(3)“六朝"原是一个政治地域概念,在中唐时开始作为诗的意象概念出现,之后诗人常借助此意象来表情达意。借“六朝”意象表达个人际遇或王朝运数变迁的有:“_____,_____。"

二、表达与交流(共6小题,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关乎职业品质和专业精神,不久前,一位企业家说:“我是真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对高精尖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①_________________。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②_____________,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③,这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我们如今的社会赞叹工匠,推崇工匠精神,其实是社会对浮(燥/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是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摘编自《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5.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造诣(yì)墓志铭(míng)浮躁

B.造诣(yì)墓志铭(mín)浮躁

C.造诣(zhǐ)墓志铭(míng)浮燥

D.造诣(zhǐ)墓志铭(mín)浮燥

16.下列成语,填入原文最合适一项是()

A.不谋而合小道末技___游刃有余

B.不谋而合雕虫小技___炉火纯青

C.不期而遇小道末技___游刃有余

D.不期而遇雕虫小技___炉火纯青

17.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A.《说文》里讲:“匠,木工也。"

B.一位企业家说:“我是真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

C.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

D.……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求卓越"“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设计、工艺、创新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差距。

(节选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中国有一个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匠心。

②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

③唐人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就是创新。

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①②D.②③①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不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设计、创新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

B.工匠精神不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设计、工艺、创新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

C.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设计、创新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

D.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设计、工艺、创新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作为体裁的“赋"有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名篇极少,仅有如《赤壁赋》《阿房宫赋》等千古。有批评家说,那些一味追求辞藻华丽、修辞之美的文章往往空洞,而文章的精华在于言之有物,诸如《祭十二郎文》《与妻书》等平白如话亦可感人肺腑。

你是否认可“批评家”的说法?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绝密★考试结束前

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3.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区域内,作图时先使用2B铅笔,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

一、阅读与鉴赏(共14小题,4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我第一次提“附近”应该是在2019年夏天,我跟许知远在《十三邀》节目上的对话。当时好像是在谈现代人的时空观念,为什么现在人们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耐烦?我们说到现代生活完全是被时间逻辑统治了,空间逻辑消失了。原来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通过人的行动,比方说我和你的距离是一袋烟的工夫,或者说这个距离是从你家走到荷塘边上的那个工夫,其实时间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空间来衡量的。但在工业化之后,抽象时间也就是钟表时间变得非常重要。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就完全变成了附属性的东西。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是因为你根本不考虑他是从空间中哪个点到餐馆拿了东西,以及路上的交通是怎样的、进你家小区的门时他要跟保安怎样交涉,这些经历性、空间性的东西,你是不管的,你要的就是那个东西要在你规定的时间内送到你的手里。这种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在这样的场景下,我提到“附近的消失”。

“附近"这个空间的消失,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暴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比如,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楼下打扫卫生、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这里,一年回几次家,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这些人对你的生活很重要,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由他们来组织的,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不能够正常运行。但是,我们对这些“附近"经常是视而不见的。

这个“附近”,它是一个空间,它的有趣在于它有很强的社会性,它是你这个社会主体的物质基础,把你托起来。在这里面,有很多很细密的又很复杂的、看似好像不重要的但其实是很重要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所以我提出,要关注“附近"。一方面是要重构自己的生活,将自己从“时间的暴政”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是在主观意识上,要重新树立一种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这个话题的表达,既有描述性,也有针对性。后来大家觉得“附近"值得讨论,大概是因为它的确有针对性。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因为被时间逻辑统治,从而忽略空间逻辑,因此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感到不耐烦。

B.工业化之后,抽象时间变得非常重要,人们不考虑空间性的事情,如外卖小哥哪个点到餐馆取餐,如何跟保安怎样交涉等经历。

C.“附近”的消失,因为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们常通过抽象的概念和原则来建立对日常生活的感知,而不是对周边的体悟。

D.作者提出要关注“附近":重构自己的生活,摆脱“时间的暴政”;要重新树立一种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下年轻人更多关心两极:一是关注自我;二是关心远方,具有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担当。

B.“附近"是以每一个“你”为中心的,如卖菜的、搞保洁的,都是附近真实的人和生活。

C.乡土社会中,在熟人社群中长大的人更容易对“附近"有具体的认知。

D.跳出个人的小天地,进一步认识社会,可以为自己未来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答案】1.A2.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因为被时间逻辑统治,从而忽略空间逻辑”错误。根据材料第一段“现代生活完全是被时间逻辑统治了,空间逻辑消失了"可知,材料只是对时间逻辑、空间逻辑地位的阐述,并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具有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担当”错误。根据材料第二段“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可知,当下年轻人更多关心两极,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恰恰是缺乏对“附近”的关注。

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3.选文甲,作者为何在第二段宕开一笔,先写江南的秋?

4.选文段落中,画线句描写景物的手法有什么不同?

【答案】3.①写出江南的秋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的特点。通过对比,借南国之秋的温润、慢来突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更好地表达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以及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②把作者对秋的认识、情感烘托得“饱”“透"十足”,为下文写北国之秋做铺垫。

4.甲文:视听结合,“碧绿的天色"和“驯鸽的飞声”,使画面有动有静,绘声绘色,写出秋的美、秋的情趣;动作描写“泡"做”“细数”,与赏景的心态“静对”结合,流露出作者闲适与愉悦的心理:虚写,这幅破院秋色图,从前文“就是"来看,是作者的想象,把自己安放在这故都清静悲凉的秋色中。

乙文:叠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这些叠词的运用,增强音乐美,也展示了作者心情从愉悦转向不安:比喻、拟人,灯光像“渴睡人的眼”,“路灯"虽悄然无言,却引出那淡淡的愁绪;点面结合,一例阴阴的树色与杨柳的丰姿构成建筑美。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解答时,从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角度进行分析。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作者先写江南之秋,突出其“秋味”不够,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北国之秋,并与之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和热爱;

结合下文“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可知,此段对南方秋写得味道不足,下文写北方之秋味道十足,可见作者在第二段宕开一笔,先写江南的秋,是为下文写北国之秋做铺垫,情感表达更加深沉饱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景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解答时,反复默读,再结合积累的景物描写的手法、词语的运用以及意象的选择特点分条进行鉴赏。

甲文:“碧绿的天色"和“驯鸽的飞声”,使画面有动有静,绘声绘色,写出秋的美、秋的情趣,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其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泡"做”“细数"等动作描写,写出秋天北方人的悠闲,与赏景的心态“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流露出作者闲适与愉悦的心理;

结合“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可知,这幅破院秋色图,是作者的想象,属于虚写,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把自己安放在这故都清静悲凉的秋色中,使文章更具有一种含蓄的美。

乙文:由“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可知,这里的树木数量非常多,非常繁茂,叠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这些叠词的运用,增强音乐美,也展示了作者心情从愉悦转向不安;

由“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可知,灯光的特点是朦胧的,没精打采的。比喻、拟人,灯光像“渴睡人的眼”,“路灯”虽悄然无言,却引出那淡淡的愁绪,同时也生动形象地写出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给人萧索之感,透过景物特征;

由“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和“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可知,点面结合,一例阴阴的树色与杨柳的丰姿构成建筑美,不仅突出个体点,还能展示整画面,使视觉效果更为直观和生动。

5.费孝通《乡土本色》中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下列选项不能反映乡土文化的一项是()

①安土重迁②叶落归根③拔刀相助④日新月异⑤羁鸟恋旧林

⑥眉目传情⑦人怕出名猪怕壮

A.③⑥⑦B.③④⑥C.①④⑥D.③④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③拔刀相助:指主持正义,见义勇。

④日新月异:指发展、进步极快,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⑥眉目传情:用眼色传递情意;多用于男女之间。

以上不是乡土中国的特质。

故选B。

6.王夫人与黛玉、凤姐、宝钗亲属关系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A.姑母姨母舅母B.舅母姑母姨母C.姨母舅母姑母D.舅母姨母姑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积累的综合能力。该题意在指导学生去阅读文学名著。名著阅读需要积累大量的人物形象,这要靠我们平时的阅读积累。积累的方式主要是摘抄和理解分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有熟悉程度,特别注意情节、人物、主题的把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做题时要仔细。

本题:

王夫人是在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登场的虚拟人物,她是故事主角贾宝玉和十二钗之一的皇妃贾元春之母,贾政之妻,是荣国府掌权管事的家长之一。王夫人是黛玉的舅妈,王夫人是凤姐的姑妈,王夫人是宝钗的姨妈。

故选B。

7.对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新诗的代表作品,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B.《雷雨》是中国话剧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作品刻画了一系列性格复杂的人物,如周朴园、鲁侍萍、繁漪等。

C.白居易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代表作《琵琶行》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述说了诗人“谪居卧病"的人生遭际。

D.左迁,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罢、免、废、除、黜、谪、拜等词也有降、免官职之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见的文学常识综合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罢、免、废、除、黜、谪、拜等词也有降、免官职之意”错误。“除"是授予官职,“拜”是通过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

故选D。

8.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曰:学不可以已B.且知方也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

A.相同。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句意: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B.不同。方:古义,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今义,方形的。句意:而且懂得礼义。

C.不同。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男性配偶的礼貌称呼。句意: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D.不同。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因此。句意: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故选A。

9.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水上浮光远接天边。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外交使者来来往往,(两国)共同来解决缺少的资粮。

D.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共其乏困"的意思是,(郑国)供给(秦国)外交使者缺少的资粮。

故选C。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中:符合

B.以为轮___:以火烘木

C.声非加疾也疾:增强

D.而绝江河绝:横渡

11.下列句子“而”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吾尝终日而思矣

C.吾尝跂而望矣D.顺风而呼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二段开头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强调后天的影响能够改变事物的本性。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仪道德和系统知识,要靠后天学习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学不可以已"善假于物”等观点通过阐述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现象引申而来,使道理浅显化,也适应当时民众的知识水平。

D.作者整篇设喻,从事物“青、冰、轮"到人“登高见,顺风呼”,反复设喻,旁征博引,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答案】10.C11.A12.A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C.疾:劲疾。句意:声音没有变得劲疾(洪亮)。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表递进关系。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B.表修饰关系。句意:我曾经整天思索。

C.表修饰关系。句意:我曾经踮起脚远望。

D.表修饰关系。句意:顺着风呼叫。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改变事物的本性"错误,应是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改变、有所提高,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甚至超越自我。

故选A。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13.下列对《短歌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A.诗歌沿袭了《诗经》的比兴传统,以“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比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B.采用了“青青子衿”“呦呦鹿鸣"等典故,或引用,或化用,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

C.“杜康”是借代之法,写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实际上忧不在酒解,写忧在于“借酒吐真言"。

D.“忧”是诗眼,作者直抒胸臆,以热烈之情渴望贤才到来,实写眼前之景,寄托自己虚心求贤、礼贤下士之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D.“实写眼前之景,寄托自己虚心求贤、礼贤下士之意"错误,“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为虚写,作者想象贤才到来、宾主俱欢之景。

故选D。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任选2题,如全选,则取前2题)

(1)《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说“__,___”,营造一种轻松平等的氛围,使三个弟子能够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

(2)《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两句表现了青年学子强劲有力,意气风发之貌。

(3)“六朝"原是一个政治地域概念,在中唐时开始作为诗的意象概念出现,之后诗人常借助此意象来表情达意。借“六朝”意象表达个人际遇或王朝运数变迁的有:“_____,_____。"

【答案】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书生意气④.挥斥方遒⑤.六朝旧事随流水⑥.但寒烟衰草凝绿(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毋、遒、衰。

二、表达与交流(共6小题,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关乎职业品质和专业精神,不久前,一位企业家说:“我是真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对高精尖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①_________________。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②_____________,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③,这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我们如今的社会赞叹工匠,推崇工匠精神,其实是社会对浮(燥/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是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摘编自《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5.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造诣(yì)墓志铭(míng)浮躁

B.造诣(yì)墓志铭(mín)浮躁

C.造诣(zhǐ)墓志铭(míng)浮燥

D.造诣(zhǐ)墓志铭(mín)浮燥

16.下列成语,填入原文最合适的一项是()

A.不谋而合小道末技___游刃有余

B.不谋而合雕虫小技___炉火纯青

C.不期而遇小道末技___游刃有余

D.不期而遇雕虫小技___炉火纯青

17.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A.《说文》里讲:“匠,木工也。"

B.一位企业家说:“我是真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墓志铭。”

C.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

D.……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

【答案】15.A16.B17.C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造诣(yì):学问、艺术等所达到的程度。

墓志铭(míng):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它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表现形式。

躁:性情急,不冷静;燥:干热,故选躁。浮躁:指急躁、不沉稳,表现为轻浮急躁的性格特征。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不谋而合: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第一空的语境强调企业对高精尖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的内涵一致,故填“不谋而合”,排除CD。

雕虫小技:比喻微小的技能,也用来谦称自己写的诗作或文章;小道末技:小道、非正统的技艺。第二空强调工匠精神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不是小技能,而故填“雕虫小技”,可排除AC。

游刃有余:形容技艺熟练,做事轻松利落;炉火纯青:形容技艺精湛。第三空强调工匠精神是将一门技术掌握精湛的状态,故填“炉火纯青”,可排除AC。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表示引用。

B.表示引用。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引用。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求卓越”“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设计、工艺、创新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差距。

(节选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中国有一个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匠心。

②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

③唐人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就是创新。

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①②D.②③①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不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设计、创新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

B.工匠精神不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设计、工艺、创新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

C.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设计、创新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

D.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设计、工艺、创新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

【答案】18.A19.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前文提到“追求卓越”“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提到“工匠精神”,第①句“中国有一个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也提到“工匠精神”,与前文结合,故第①句在句首;

第②句紧承第一句的“匠心”,先阐释“匠心独运"的内涵,故第②句紧承第①句;

第③句“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进一步强调“匠心"做法;同时由下文“在设计、工艺、创新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可知,第③句中的“这就是创新"与下文结合极为紧密,故第③句紧承第②句。

①②③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