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广州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心理学有一个由来已久且不曾间断的争论,就是关于人类意识的建构。一种观点是通用智能说,即人类意识是“万能解题器”,意识中有一套通用的解题技巧,意识把它们运用于无限多的认知任务上。不管人们是在计数,还是要决定去哪家饭馆吃饭,亦或是在努力学一门外语,所使用的都是同一套认知能力。另一种观点是模块性假说,即人类意识中包含大量专门的子系统或模块,每一种都被设计用来执行非常有限的一类任务,而不能执行其他任务。例如,人们普遍相信有一个特殊的语言习得模块,这一观点源自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他认为,儿童并不是通过听取成人的谈话后用他们的通用智能来找出所说语言的规则;而是他们的意识中有一种独特的、自行运转的“语言习得机制”,它唯一的功能是,在适当刺激的情形下,让儿童学会语言。

模块性假说提出的一些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这种研究也被称为“缺陷研究"。如果人类意识是万能解题器,我们就能预知,脑损伤会大致同等地影响所有认知能力。现实却并非如此。相反,脑损伤通常削弱某些认知能力而不伤及其他认知能力。例如,被称为“韦尼克区”的脑部伤害会使得病人不能理解言语,尽管他们仍然能够说出流畅的、符合语法的句子。这就表明,句子的生成和理解有独立的模块。另外一些脑损伤的病人失去了长期记忆,但是短期记忆以及说话和理解能力丝毫没有受损。这似乎再次支持了模块性观点而否定了把意识看成万能解题器的观点。

这种研究尽管很有说服力,却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模块性的问题。一方面,这种研究的证据比较稀少——显然不能只是为了了解认知能力受影响的状况而随意损坏人脑。另一方面,关于数据应该如何解释存在着严重分歧。一些人认为,所观察到的脑损伤病人的认知障碍模式并不意味着意识是模块性的。他们声称,即使意识是万能解题器,即不是模块性的,脑损伤不同程度地影响不同的认知能力仍然是可能的。所以他们主张不能仅从缺陷研究来“轻率判断"意识的结构,这种研究最多只能提供有瑕疵的证据。

美国心理学家杰里·福多尔在研究模块性假说时,认为大脑模块有三个重要特征:它们是领域化的,运行是强制性的,信息是分隔的。首先,认知系统是领域化的,即它是专门化的:它负责一组有限的、精确划定的任务。乔姆斯基所提出的“语言习得机制”就是领域化系统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机制的唯一功能就是使儿童学会语言——它并不帮儿童学会下棋、数数或者做其他任何事。其次,认知系统是强制性的,即我们不能选择是否让该系统运作。语言的感知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你听到一个用你所通晓的语言说出的句子,你就不得不把它听成是一个句子。如果有人要你把该句听成“纯粹的噪音”,不论如何努力,你都无法做到。第三,信息是分隔的,即大脑模块分隔强调某些特定的信息,存储在认知意识的一块区域中,这块区域是我们的感知机制所不能达到的。拿恐蛇症来说,人类普遍对蛇有一种恐惧,即使明知有些蛇不危险,也很难克服这种恐惧症。因为蛇对于灵长类动物来说非常危险,所以通过自然选择,就很容易进化出对蛇的本能恐惧,存储在认知意识的一块区域中。即使你知道特定的一种蛇没有危险性,你仍然很可能害怕这条蛇,而且不愿意触摸它。该蛇不危险的信息不能进入你意识的这一部分,该部分在你看到蛇时会引起害怕的反应。这说明,每个人身上可能都有与生俱来的、信息分隔式的“恐蛇”模块。

最热衷地赞成模块性假说的人相信意识完全由模块构成,但是这种观点并不被广泛接受。福多尔认为,人类意识虽非全部但部分是模块化的,感知和语言是模块化的,但思考和推理不是。为什么不是?假设你正参加陪审团,在裁决被告有罪还是无罪。你将怎样处理这一任务?你会考虑的重要问题是,被告的陈述在逻辑上是否一致,是否没有矛盾,你可能问自己,现有的证据是否刚好与被告的罪行相符,或者是否很强地支持了罪行的成立。显然你在此所用的推理技巧——检查逻辑一致性和评估证据——是通用的技巧,它们不是专门设计出来用于陪审团的,你在许多领域都使用这些技巧。所以你在仔细裁决被告的罪行时所运用的认知能力不是领域化的。同样它们的运用也不是强制性的——你必须有意识地思考被告是否有罪,并且能够在任何你想要停止的时刻停止这种思考。最重要的是,这里同样也没有信息分隔。你的任务是全面考虑,决定被告是否有罪,所以你也许必须运用所拥有的任何背景信息,只要你认为相关。例如,如果被告在审问下紧张痉挛,并且你相信紧张的痉挛总是有罪的一种标志,你就可能会利用这一推论来作出裁决。简言之,这里不存在决定一名被告是否有罪的模块,你是用“通用智能"解决这一认知问题的。

意识的模块性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它在根本上是一个哲学问题。赞成模块性的人认为意识包含执行不同认知任务的特定模块,反对模块性的人否定这一点。但是我们如何判定两个认知任务是同一类还是不同类呢?脸部识别是单一的认知任务还是由两个不同的认知任务(识别男性的脸和识别女性的脸)构成的?做除法和乘法是不同的认知任务,还是都是一般的算术运算任务的一部分?这类问题是概念上的,或者说是哲学上的,而不是直接经验上的,它们对于模块性争论可能非常重要。

福多尔的观点,即意识尽管不是全部但部分是模块化的,这样看来便十分合理。但是确切说来有多少模块、这些模块具体负责什么,在当前的研究状况下还是无法回答。

(摘编自萨米尔·奥卡沙《科学哲学·意识是模块化的吗?》,韩广忠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普遍相信,儿童主要靠意识中的语言习得模块找出所说语言的规则,从而学会语言。

B.“缺陷研究”最多只能为研究者提供有瑕疵的证据,它不能完全证明模块性假说的观点。

C.被告在审问下紧张痉挛,这是有罪的一种标志,我们可利用罪犯这一反应特征作出裁决。

D.赞成模块性假说的人认为脸部识别是一个认知任务,而反对者认为是两个不同认知任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人类意识是万能解题器的观点,如果人脑受损,就有可能影响到他的所有认知能力。

B.模块性假说研究者根据脑损伤病人的表现推断,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属于不同的模块。

C.“语言习得机制"具备大脑模块的三个重要特征,这使儿童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更加专注。

D.裁决被告是否有罪,基本上要靠“通用智能”解决,这一论断反驳了模块性假说的观点。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哲学的高度探讨了诺姆·乔姆斯基提出的模块性假说,剖析其内涵和重要特征。

B.第三段运用“尽管"却”“即使"一些”“最多"等词语,体现了论述的严谨性。

C.文章列举了大量人类意识如何建构的具体事例,从而有力地证明意识是模块化的观点。

D.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文末指出模块性假说的研究方向。

4.下面是米勒-利耶尔错觉图,人们普遍感觉上面的横线更长,即使被告知两条横线一样长,这种错觉也不会消失。请结合材料,解释上述现象。(4分)

5.学术论文发表时,一般都有提要,便于读者迅速了解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请在①、②处填写合适的内容,为本文写一段提要。(5分)

人类意识的建构一直是心理学领域争论不休的话题。文章主要探讨①_____________,在与通用智能说的比较中,从“缺陷研究”、大脑模块特征以及哲学本质等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②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甲)

①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照规矩十五岁的三三,要招郎上门,也应当是时候了。但妈妈有了一点私心,不大相信媒人的话语,所以这碾坊还是只有母女二人。

这个夏天,母女两人一吃了晚饭,不到日黄昏,总常常过堡子里一个姓宋的熟人家去,陪一个行将远嫁的姑娘谈天,听一个从小寨来的人唱歌。有一天,照例又进堡子里去,却因谈到绣花,要三三回碾坊来取样子,三三就一个人赶忙跑回碾坊来。快到屋边时,黄昏里望到溪边有两个人影子,有一个人到树下,拿着一根竿子,好像要下钩的神气。三三心想,这一定是来偷鱼的,照规矩喊着:“不许钓鱼,这鱼是有主人的!"

②就听到一个人说:“谁说溪里的鱼也有主人?难道溪里活水也可养鱼吗?”

另一人又说:“这是碾坊里小姑娘说着玩的。"

先说话的一个人就笑了。

旋即又听到第二个人说:“三三,三三,你来,你鱼都被人捉完了!”

三三听到人家取笑她,声音好像是熟人,心里十分不平。走过去时,才知道那第二回说话的人是堡子里一个管事先生,另外是一个从不见面的年青男人。那男人手里拿的原来只是一个拐杖,不是甚么钓竿。那管事先生认得三三,三三也认识他,所以当三三走近身时,就取笑说:

“三三,怎么鱼是你家养的?你家养了多少鱼呀?"

三三见是堡子里管事先生,甚么话也不说了,只低下头笑。头虽低低的,却望到那个好像从城里来的人白裤白鞋,且听到那个男子说:“这女孩倒很聪明,很美。”管事的又说:“这是我堡子里美人。"两人这样说着,那男子就笑了。

到这时,她猜测男子是对她望着发笑!三三心想:“你笑我干吗?”又想:“你城里人只怕狗,见了狗也害怕,还笑人,真亏你不羞。"她好像这句话已说出了口,为那人听到了,故打量趁此跑去。管事先生知道她要害羞跑了,便说:“三三,你别走,我们是来看你碾坊的。你娘呢?”

“娘不在碾坊。"

“到堡子里听小寨人唱歌去了,是不是?”

“是的。"

“你怎么不欢喜听那个?”

“你怎么知道我不欢喜?"

管事先生笑着说:“因为看你一个人回来,还以为你是听厌了那歌,担心这潭里鱼被人偷尽,所以赶回来看看,好小气!”

三三同管事先生说着,慢慢地把头抬起,望到那生人的脸目了,白白的脸好像在甚么地方看见过,就估计:莫非这人是唱戏的小生,忘了擦去脸上的粉,所以那么白?……那男子见三三已不再怕人,就问:

“这是你的家里吗?"

三三说:“怎么不是我家里?”

因为这答话很有趣味,那男子就说:

“你住在这个山沟边,不怕大水把你冲去吗?"

③三三抿着小小的美丽嘴唇,狠狠地望了这陌生男子一眼,心里想:“狗来了,你这人吓倒落到水里,水就会冲去你。”想着当真冲去的情形,一定很是好笑,就不理会这两个人,笑着跑去了。

取了花样子回向堡子走去的三三,在潭边再上游一点,望到那两个白色影子还在前面,故意跟到这两个人身后,慢慢地走着。听到两个人说到城里甚么人甚么事情,又听到说学务局要办学校,因为这两人全都不知道有人在后面,所以自己觉得很有趣味。到后又听管事先生提起碾坊,提起妈妈怎么好,更极高兴。再到后,就听到那城里男人说:“女孩子倒真俏皮,照你们乡下习惯,应当快放人了。"

那管事的先生笑着说:“少爷欢喜,要总爷做红叶①,可以去说亲。”

三三停顿了一下,把两个指头紧紧地塞了耳朵。但仍然听到那两人的笑声。她想知道那个由城里来好像唱小生的人还说些甚么,所以不久就仍然跟上前去。

那小生说些甚么,可听不明白,就只听那个管事先生一人说话:“做了碾坊主人,别的不说,成天可有新鲜鸡蛋吃,也是很值得的!"话一说完,两人又笑了。

三三这次可再不能跟上去了,就坐在溪边的石头上,脸上发着烧,十分生气。心里想:“你要我嫁你,我偏不嫁你!我家里的鸡就是成天下二十个蛋,我也不会给你一个吃。”坐了一会,凉凉的风吹脸上,水声淙淙使她记忆起先一时估计中那男子为狗吓倒跌在溪里的情形,可又快乐了,就望到溪里水深处,自言自语说:“你怎么这样不中用!管事的救你,你可以喊他救你!"

(节选自沈从文《三三》,有删改)

[注]①红叶,方言,指媒人。

(乙)

两个水手还正在谈话,潭中那只白鸭却慢慢地向翠翠所在的码头边游来,翠翠想:“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于是静静地等着,但那鸭子将近岸边三丈远近时,却有个人笑着,喊那船上水手。原来水中还有个人,那人已把鸭子捉到手,却慢慢地踹水游近岸边的。船上人听到水面的喊声,在隐约里也喊道:“二老,二老,你真能干,你今天得了五只吧?"那水上人说:“这家伙狡猾得很,现在可归我了。”手脚并用地拍着水傍了码头。湿淋淋地爬上岸时,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警告水中人似的,汪汪地叫了几声,那人才注意到翠翠。码头上已无别的人,那人问:

“是谁人?"

“我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

“是碧溪蛆撑渡船的孙女。”

“这里又没有人过渡,你在这儿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的。”

“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翠翠误会了那个人的好意,她以为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为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地说: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小小的还会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④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那黄狗好像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又汪汪地吠起来。那男子把手中白鸭举起,向黄狗吓了一下,便走上河街去了。黄狗为了自己被欺侮还想追过去,翠翠便喊:“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乱叫,放肆地笑着,不见了。

(节选自沈从文《边城》,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善于抓住特点塑造人物,写城里男人,特别提到“白白的脸”,表现其秀气;写傩送,扣住其动作,“踹水”游近、“拍着水傍了码头"等,展现其生命活力。

B.狗、鸡、鱼、白鸭等动物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存在,如两篇选文中的狗,甲文是三三用来奚落、作弄城里人的得力帮手,乙文是翠翠亲密的伙伴、尽职的保护者。

C.两文有好几处写到“笑”,这些有关“笑"的文字渲染了轻松、欢快的氛围,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人情、人性的美好。

D.两文均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时更有自由性和灵活度,也便于呈现三三和翠翠丰富的内心活动,能使读者更好地感受人物。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借助“穿新衣”“过节"看狮子龙灯”这三个特定的生活场景,通过三次“几回"的反复写出时间流逝之快,交代了三三长大的事实。

B.句子②连续两个问句,写出对方听到三三说“不许钓鱼,这鱼是有主人的!”后的反应,包含了疑惑、惊讶、难以置信的情感,同时也体现了说话者非当地人的身份。

C.句子③中的描写非常细腻,“抿"这个动词“狠狠地”这个神态,体现了三三对陌生男子的好感和亲近。

D.句子④是翠翠在误解傩送好意后针锋相对的表达,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她此时恼怒、赌气的神态,体现了其纯真的性格特征。

8.甲文中,三三在跟着两人身后听闲话的过程中,心绪发生了变化。请加以说明。(4分)

9.学校文学社组织开展“乡土作家"系列作品研读活动,你所在的学习小组打算围绕“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特色”这一话题参与读书交流环节。请拟写两条发言要点,并结合以上两则文本作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①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选自苏轼《贾谊论》,有删改)

材料二:

余少读苏轼所为《贾谊论》,谓非汉文不能用贾生,乃贾生之不能用汉文尔。吾未尝不伏苏氏论人之当,揆事之长,而叹贾生之无辞以自解。其后得班史之所著《传》而读之,然后知苏氏之工于揆事,急于持论,而不尽悉故实也。夫贾生之始建议改正朔,易服色,制官名,兴礼乐,固非绛、灌之所喜,而实亦非绛、灌所深恶也。其所深恶者,在遣功臣列侯就国而已,故假以纷更之罪而谮之帝,帝亦因其谮而姑出谊以慰安,欲老谊材而后用之耳,非果于弃谊也。其所上《治安策》,有可为痛哭、长太息者,盖在召对宣室与傅梁②之后也,所谓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者,岂实录哉?史既称绛、灌之恶之,而绛侯之就国,以一言告讦而逮系,谊以待大臣之礼风谏,而上遂幡然改。谊不绛侯之怨是修,而修国体,抑何厚也!刘向所以深惜之,而轼不之知也。

(选自王世贞《书贾谊传及苏轼所著论后》,有删改)

[注]①“痛哭”:贾谊《治安策》中谈及当时形势,有“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这样的话。②傅梁:贾谊曾被封为梁王的太傅。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夫谋之A一不见B用C则安D知终不复用E也F不知G默默以待其变H而自残至此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之,这样,与《报任安书》“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的“之"意思相同。

B.制,制定,与《项脊轩志》“其制稍异于前”的“制"意思不相同。

C.谮,中伤,与《屈原列传》“谗谄之蔽明也”的“谗"意思相同。

D.何,多么,与《贺新郎》“问长缨何时入手”的“何"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将情浓于骨肉的开国功臣和初出茅庐的洛阳少年进行对比,从而说明汉文帝不用贾谊的客观原因。

B.苏轼认为贾谊如果能处理好自己和天子大臣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在全天下随自己心愿去做事,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志向抱负。

C.苏轼认为,贾谊哀叹自伤以至于早逝是因为他不擅长处理逆境以及胸襟狭小,但字里行间也对其遭际流露出惋惜之情。

D.王世贞认为汉文帝并不是真的想弃贾谊而不用,只是想暂时让贾谊离开权力斗争中心,以保证贾谊的安全和抚慰他,等他才华老练之后再召回重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有远举之志。

(2)然后知苏氏之工于揆事,急于持论,而不尽悉故实也。

14.苏轼认为贾谊“量小”且“识不足”,王世贞对此如何反驳?(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庄酒后

王绩

郊扉乘晓辟,山酝及年开。

柏叶投新酿,松花泼旧醅。

野妻临瓮倚,村竖捧瓶来。

竹瘤还作杓,树瘿即成杯。

北潭因醉往,南亩带星回。

田家多酒伴,谁怪玉山颓①?

[注]①玉山颓,形容喝酒倾倒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两句写天刚亮诗人就打开院门,拿出自酿美酒;“山酝”二字点题,引出下文。

B.五、六两句中,“野妻临瓮"村竖捧瓶”具有画面感,描绘了率性随意的生活场景。

C.九、十两句中,“因醉往"带星回”写出了诗人酒后畅游的快乐和勤于农事的辛劳。

D.作者在诗中描写了村居时的生活情景,语言朴实生动,情感率真,诗风远追陶渊明。

16.本诗与杜甫的《客至》都写到酒的多少,前者写“多酒伴”,后者写“尽余杯”,两者蕴含的情致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总结种树经验时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喻,表明种植时精心培育,种植后“勿动勿虑”才是保持树木天性的最佳方式。

(2)青年人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的号召,做调查研究时应避免出现苏轼《石钟山记》中提到“__________,__________”的做法。

(3)南宋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_____,_____"两句号召有志之士要投笔从戎,不要空发感慨。

(4)古代京城百业兴旺,精英荟萃,又被称为“京华”,唐宋诗词里经常出现“京华”,如“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她的成份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容。她要用行动证明。

证明什么呢?①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②我有点懂了奶奶的心思: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④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所以冬天,所有的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

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写过:她学《国歌》一课时,把“吼声”念成了“孔声"。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选自史铁生《老海棠树》,有删改)

18.下列关于第二段文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句中“未必不能"换成“能”,意思不变。

B.②句中“我有点懂了"与“奶奶的心思”互换位置,与上文衔接更好。

C.③句中“大概"可以换到“这”的后面。

D.④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

19.下列选文句子中加点的“什么”,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证明什么呢?

B.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

C.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

D.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连续使用三个不同的标点符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21.拟从用词的角度,为《老海棠树》写一篇语言鉴赏札记。请以选文最后两段为例,列出两个鉴赏要点并作简要分析。(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韩愈曾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从师而学"是否不再那么重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广州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建议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

1.(3分)

B(A.根据原文表述“例如,人们普遍相信有一个特殊的语言习得模块,这一观点源自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他认为,儿童并不是通过听取成人的谈话后用他们的通用智能来找出所说语言的规则:而是他们的意识中有一种独特的、自行运转的“语言习得机制”,它唯一的功能是,在适当刺激的情形下,让儿童学会语言。"选项将这句话进行重新拆解、排列,使得句意发生错乱,张冠李戴。原文中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认为人们普遍相信有一个特殊的语言习得模块,他认为儿童的意识中有独特的“语言习得机制”,借此学会语言。C.根据原文表述:“例如,如果被告在审问下紧张痉挛,并且你相信紧张的痉挛总是有罪的一种标志,你就可能会利用这一推论来作出裁决。简言之,这里不存在决定一名被告是否有罪的模块,你是用“通用智能"解决这一认知问题的。”可见本句运用了假设论证的论证方法,假设人们相信紧张的痉挛总是有罪的一种标志,可能会利用这个推论作裁决。并提出作出这个结论是在“通用智能"来解决的。因此选项表述扭曲了原意。D.根据原文表述“赞成模块性的人认为意识包含执行不同认知任务的特定模块,反对模块性的人否定这一点。但是我们如何判定两个认知任务是同一类还是不同类呢脸部识别是单一的认知任务还是由两个不同的认知任务(识别男性的脸和识别女性的脸)构成的……这类问题是概念上的,或者说是哲学上的,而不是直接经验上的……”可见,原文并没有就选项中提及的话题给出论断,选项犯了过度推断的错误。故选B。)

2.(3分)

C(根据原文表述,“美国心理学家杰里·福多尔在研究模块性假说时,认为大脑模块有三个重要特征:认知系统是领域化的,运行是强制性的,信息是分隔的。首先,认知系统是领域化的,即它是专门化的:它负责一组有限的,精确划定的任务。"乔姆斯基所提出的“语言习得机制”就是领域化系统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机制的唯一功能就是使儿童学会语言——它并不帮儿童学会下棋、数数或者做其他任何事。”,可见,语言习得机制是领域化的例子,是否具备其他特征,于文无据。故选C。)

3.(3分)

B(A.根据原文表述,“另一种观点是模块性假说,即人类意识中包含大量专门的子系统或模块,每一种都被设计用来执行非常有限的一类任务,而不能执行其他任务。例如,人们普遍相信有一个特殊的语言习得模块,这一观点源自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可见,诺姆·乔姆斯基的观点是“人们普遍……模块”,模块性假说并非诺姆·乔姆斯基提出。C.文章所应用的论据,都基于心理学中的其中一种观点是“意识是模块性的”,具体展开讨论了在这一观点下的争论。最后结论是“意识尽管不是全部但部分是模块化的"比较合理,所以选项表意与原文不符。D.本文并未解决问题。故选B。)

4.(4分)

①上面的横线更长的认知被大脑分隔强调,并存储在人的感知机制所不能达到的一块区域中。

②即使知道两条横线一样长,但该信息不能进入到这一区域,因此错觉不会消失。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5.(5分)

①模块性假说在意识中的合理性

②意识可能部分模块化,但确切的模块数量和功能尚待进一步研究。

[答出第①点2分,第②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6.(3分)

B(B项“作为三三用来奚落、作弄城里人的得力帮手”理解不恰当,三三只是想象,而未实际奚落、作弄,那么狗也就不能说是“用来奚落、作弄城里人的得力帮手"了。故选B。)

7.(3分)

C(C项理解成为“好感和亲近”不妥。故选C。)

8.(4分)

①对两人谈到城里的情况,怀有好奇。

②对管事先生取笑年青男人说亲成功后的生活,感到羞恼。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9.(6分)

①人物上,均展现出自然蓬勃的生命活力。甲文中的三三是碾坊的孤女、乙文中的翠翠是渡船的孙女,两人身上都表现出少女的烂漫纯粹。

②环境上,都反映了淳朴美好的生活环境。甲文中听小寨来的人唱歌,乙文中抓鸭子等,都体现恬静美好的风物之美。

③主题上,旨在展现山野乡村中友善、温暖的人情之美。如甲文中关于溪鱼的对话、乙文中二老的邀请等,都体现率真质朴的人性之美。

④语言上,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如甲文中的“红叶"、乙文中的“悖时砍脑壳”等,都体现了乡村独有的语言。

[每答出一点给3分。写出任意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10.(3分)

CFH(句意:自己的谋略一次不被采用,又何以见得最终都不会被采用呢?不懂得默默地等待时势的变化,却自我摧残到这种地步。“夫谋之一不见用"是被动句,“见”表被动,应在“用"后面即在C处断开;“安知”宾语为“终不复用”,并且“也”为句末语气词,,应在“也"后面即在F处断开;“不知”宾语为“默默以待其变”,应在“变”后面断开,即在H处断开。故选CFH。)

11.(3分)

A(A.“意思相同"错误。“这样/的”。B.正确。“制定/形制"C.正确。均为“说别人坏话”。D.正确。“多么/什么"。故选A。)

12.(3分)

D(D.“以保证贾谊的安全和抚慰他”错误。由原文“帝亦因其谮而姑出谊以慰安,欲老谊材而后用之耳,非果于弃谊也"可知,“慰安”的对象是周勃灌婴等人,且“安"不是安全的意思,是安心的意思。故选D。)

13.(8分)

(1)我看他经过湘水作赋凭吊屈原,抑郁愁闷,有走避远方的想法。

[4分。关键词2分,“吊”“纡郁"各1分;大意2分。]

(2)这之后明白苏轼擅长于揣测世事,着急于提出主张,却不能完全详尽地叙述缘由和实情。

[4分。关键词2分,“揆”“持论"各1分;大意2分。]

14.(5分)

①贾谊并非在短时间内就立刻向皇帝痛哭,时间先后不对,无法说明其气量小。

②面对和自己有仇怨的绛侯,贾谊从治国角度为之辩护,识大体,可见他并非见识不足。

[答出一点给3分,两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一个人有才能并不难,怎样使自己的才能得到运用才真正困难。可惜啊!贾谊有辅佐帝王的大才,却不能使才干得到发挥。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绛侯周勃亲自捧着皇帝的玉玺交给汉文帝,灌婴统兵几十万来决定刘、吕两大政治势力的胜负,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老部将,那种君臣之间生死与共、相互投合的亲密情分,岂止是父子兄弟的骨肉之亲才有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城里的一个年轻后生,却想让皇帝在一朝一夕的短时间里,完全抛弃元老勋臣和既定国策,另搞新的一套,也就太难了。作为贾谊,如果上面能够得到皇帝的信任,下面能够得到周勃、灌婴这班元老大臣的支持,从容不迫地跟他们搞好关系,逐渐渗透同他们结成深交,使得皇帝不猜疑他,大臣不忌恨他,然后才能使整个国家按照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不超过十年,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哪有在刚见面站着交谈的顷刻之间,就突然对皇帝谈论值得痛哭流涕的天下形势呢?我看他经过湘水作赋凭吊屈原,抑郁愁闷,有走避远方的想法。后来终于因为自伤怀才不遇、忧愁哭泣而过早去世。这正是不善于在困窘不得志的逆境中生存的表现啊。自己的谋略一次不被采用,又何以见得最终都不会被采用呢?不懂得默默地等待时势的变化,却自我摧残到这种地步。唉!贾谊是志向远大而器量狭小,才能有余而识见不足啊。

材料二:

我年少时独苏轼写的《贾谊论》,他说不是汉文帝不重用贾谊,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抱负。我不是不敬佩苏轼评论人的得当和揣测世事的突出,只是感慨贾谊没有办法用言辞为自己辩解。后来读到班固史书中论述的《贾谊传》,这之后明白苏轼擅长于揣测世事,着急于提出主张,却不能完全详尽地叙述缘由和实情。贾谊刚开始建议修改历法,变更服饰颜色,制定官名,新建礼乐制度,本不是周勃灌婴喜欢的事情,但实在也不是周勃灌婴特别厌恶的事情,他们厌恶贾谊的地方,是贾谊建议遣散功臣列侯前往自己的封地,所以他们借变乱更易的罪名向皇帝说贾谊的坏话,皇帝也因为他们的诬告暂且贬黜贾谊来慰藉安抚他们,也想要历练他们他的才干后再重用他,不是真的不用贾谊。贾谊他进奉的《治安策》,其中确实有表现贾谊痛苦、叹息的地方,(但)这是在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