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高二暑假语文专题练:文学类文本阅读(2)小说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新高二暑假语文专题练:文学类文本阅读(2)小说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新高二暑假语文专题练:文学类文本阅读(2)小说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新高二暑假语文专题练:文学类文本阅读(2)小说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新高二暑假语文专题练:文学类文本阅读(2)小说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1(23—24高一下·山东省枣庄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非攻①鲁迅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来,在一个农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那人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是的,防云梯的。”“别的准备怎么样?”“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墨子说,“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他找到一家木匠店,去探问公输般的住址,径奔店主所指点的处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可是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墨子很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墨子说:“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公输般更加高兴了起来。“我舟战有钩拒②,你的义也有钩拒么?”他问道。“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不一会,公输般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成的喜鹊,交给墨子,口里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可是还不及木匠的做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摘编自《故事新编》,有删改)【注】①《非攻》写于1934年,当时现实环境极为险恶,“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②钩拒:一种武器,可以钩住敌人后退的船只,也可以挡住敌人前进的船只。文本二:我们读鲁迅的《故事新编》,无论是《奔月》《理水》,还是《非攻》,都会感觉到他是在讨论一个问题,就是先驱者的命运的问题,一切为民请命者的命运问题。我们可以发现:鲁迅的每一篇小说都有两种“调子”:崇高的与嘲讽、荒诞的,悲壮的与悲凉的。两种调子互相消长,形成内在的紧张关系,而且小说后半部分情节都忽然翻转,把前面的情节颠覆,很像现在所说的先锋派小说和后现代小说。(选自钱理群《鲁迅〈故事新编〉漫谈》)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B.公输般先后碰了两个钉子,最后又把自己的作品收了起来,他的理屈词穷和最终转变,引人深思。C.小说交代了墨子此次出行的目的是“助宋伐楚”,详细描述了他在宋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内容丰富生动。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故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又融入了对时代的思考。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对墨子所穿草鞋的两次描写使他席不暇暖的形象跃然纸上,用笔生动。B.在墨子出了南关之后的情节中,小说在塑造人物方面运用了动作、外貌、语言等描写手法。C.小说语言精练,包含丰富的生活内容,把抽象的历史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富有现代气息。D.小说在塑造墨子这一鲜明人物形象的同时,还浓墨重彩地表达了对愚弱国民的讽喻。3.鲁迅说:“墨子是中国的脊梁,传奇式的伟大英雄。”请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从侧面塑造墨子这一形象的。4.文本二谈到《故事新编》都在关注“为民请命者的命运问题”,请你结合两则文本对其进行分析。02(23—24高一下·湖北武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德西蕾的孩子①(美国)凯特·肖邦天气晴和舒适,瓦尔蒙德太太坐着马车去看德西蕾,还有她的孩子。她已经有四个星期没有见到他们了。想到德西蕾都有了孩子,瓦尔蒙德太太不由地笑了。好像就在昨天,德西蕾自己还是个孩子呢。当时,瓦尔蒙德先生骑马经过大门,看到她躺在大石柱后面的阴影里,睡得正香。瓦尔蒙德太太相信,是仁慈的上帝见她没有亲生骨肉,便把德西蕾送来做她的孩子,享受她的爱怜。眼见这姑娘年岁渐长,出落得美丽优雅,并且温柔贤淑,成了当地女性的楷模。于是,阿尔芒·奥比尼对她一见钟情,就是不足为怪的事了。那天,她紧挨那根大石柱站着,十八年前她正是在这石柱的阴影里睡熟;刚巧他骑马路过,看到了她。奥比尼家的人都是这么恋爱的,好像中了弹一般,一下子就爱上了某个女子。有人提醒他说,这个姑娘身世模糊,是个无名无姓的人。但阿尔芒并不在乎,名字算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呢,他能给她路易斯安那州最古老、最荣耀的姓氏。于是,他们结了婚。瓦尔蒙德太太到达拉贝②种植园时,一眼瞥见那宅子,就禁不住打了个寒战。每次来这里,她都有这种感觉。那地方看起来真够凄凉的。许多年来,它的前任女主人从来没有在这里露过面;老奥比尼是在巴黎娶的妻,又在巴黎埋葬了妻子——那位夫人太爱自己的故土,从没有离开那里。这房子,陡峭的屋顶,黑压压的覆盖着环绕黄色灰泥房屋的宽大回廊。阴森森的巨大橡树,挨得很近。那伸得长长的枝条、密密层层的叶子,棺材罩般罩在屋上。年轻的阿尔芒·奥比尼的统治也是严酷的,他手下的黑人早已忘记了快乐;而在老主人随和宽容的统治下,快乐是他们习以为常的。瓦尔蒙德太太慈爱地吻了吻德西蕾。然后,她转向了孩子。“这可不是那个孩子!”她叫了起来,声音惊恐。“我早就料到您会吃惊的,妈妈。”德西蕾笑着说,“看他长得多么快,这个小猪仔!”瓦尔蒙德太太抱起孩子,走到光线最亮的窗前。她把孩子仔细地瞧了又瞧,“是啊,孩子长大了,起了变化。”瓦尔蒙德太太缓缓地说,一面把孩子放回他妈妈的身边。“阿尔芒有什么说法?”德西蕾满面红光,“我敢肯定,阿尔芒是全教区里最自豪的父亲了。因为是个男孩,能继承他的姓氏,尽管他嘴上说不是。还有,妈妈,”她低声补充道,“自从孩子出生,他就没处罚过一个奴隶——一个都没有。噢,妈妈,我太幸福了,幸福得都有点儿害怕。”德西蕾说的是实情。结了婚,又添了个儿子,阿尔芒·奥比尼的脾气变得温和了许多,远没有原先那么专横跋扈,这使得性格温驯的德西蕾十分高兴,因为只要他眉头一皱,她就会惶恐哆嗦,可她还是爱他。孩子长到三个月的时候,德西蕾有一天忽然感到,空气中飘着一种威胁她的安宁的东西。起初,它只是一种存在于黑人中间的神秘气氛;随后有几个住得很远的亲戚忽然无端造访。接着,她丈夫的举止发生了怪异而可怕的变化,他跟她说话时,眼睛却看着别处,眼里原来那种爱的光芒,似乎已经消散了。他常常离家外出;就是在家,也不跟她打照面,不见孩子。而且,他对待奴隶又变得凶狠起来,好像他的灵魂突然落到了撒旦的手里。德西蕾陷入了难言的悲苦之中。一个炎热的下午,德西蕾坐在房里,她感到周身缠绕着一层可怕的迷雾,极力想冲决出去。她一会儿看看自己的孩子,一会儿看看站在身边伺候的混血男孩,目光来来回回,往复穿梭。“哎呀!”她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血管里的血一下子变成了冰,目光凝固在孩子身上,一脸惊恐。不一会儿,她丈夫进来了,在铺满桌面的纸片里翻找什么。“阿尔芒,”她摇摇晃晃地走近他。“阿尔芒,”她又气喘吁吁地喊了一声,紧紧抓住他的胳膊说,“看看我们的孩子。快告诉我,这是怎么一回事?”他掰开抓着他胳膊的手指,神情冷漠,然后用力甩到一边。“这意味着,”他轻声应道,“这个孩子不是白人;也就意味着你不是白人。”她立刻明白,这种指控对她意味着什么,“这是谎话!不是真的,我是白人!看看我的眼睛,它是碧蓝色的……”她抓住他的手腕,“阿尔芒,看看我的手,比你的还要白。”“白得跟黑奴的手一样。”他冷酷地反驳,把她跟孩子留在了那里。德西蕾在收到瓦尔蒙德太太让自己带孩子回家小住的回信后,来到了她丈夫的书房。她把信笺展开在桌上。他一声不吭,冷漠地浏览完信件。他什么也没有说。“我是不是得走,阿尔芒?”她问,带着饱含痛苦的不安。“是的,得走。”“你要我走?”“是的,我要你走。”“再见了,阿尔芒。”她哽咽着说。他没有应她。这是最后的致命一击。德西蕾去寻找她的孩子。她抱着小家伙,走下台阶,从浓密的橡树枝叶下远去了。这是十月的一个下午。太阳刚开始西沉。在远处寂静的田野里,黑人正在摘棉花。德西蕾没有走那条人们常走的通往远处瓦尔蒙德种植园的宽阔大路。她穿过一片荒弃的田地,地里的农作物残梗戳伤了她的双脚,把她的薄衣划成了碎条。牛轭湖深邃静谧,她消失在为隔离湖泊而种植的茂密的芦苇和柳树丛中,再也没有回来。几周后,拉贝种植园上演了古怪的一幕。在后院的中间燃升起了一大堆篝火,阿尔芒·奥比尼坐在宽敞的过厅里,正在指挥五六个黑人往篝火里扔燃烧的材料。篝火上原已堆满了大批贵重的婴儿衣物,又扔上了一只精致的柳木摇篮,接着扔上去的是丝质裙装,还有天鹅绒和缎子衣物。最后要扔到火堆上的是一小捆信件,那是在订婚以后,德西蕾写给他的小手札。在存放这些信的抽屉的最里边,还留有一封信。但那不是德西蕾写的,而是他母亲写给他父亲的信。他读了这封信。信中,他母亲感谢上帝赐给了她丈夫的爱:——“我日夜感谢上帝的是,”她写道,“他如此妥善地安排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阿尔芒永远不会知道,我这个深爱他的母亲,原来是遭受奴隶烙印之灾难的种族的一员。”(有删改)【注】①故事发生在19世纪奴隶制时期的美国南方,当时种族主义者极力排斥黑人血统。②拉贝的法语意思是“躲避处;保护,庇佑”。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德西蕾虽然美丽贤淑,但却是一个身份不明的弃婴,这是导致她不幸命运的重要原因。B.瓦尔蒙德太太最早发现了德西蕾的孩子是混血儿的秘密,由此引来了阿尔芒亲戚的探访。C.阿尔芒在后院让人焚烧妻儿的衣物,是要借此表达对他们深深的爱意和无尽的悔恨之情。D.故事欧·亨利式的结局出人意料,但前文设置的伏笔和铺垫让这个结局显得合情合理。6.关于文中画线的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段介绍了拉贝种植园的环境,“阴森森”“棺材罩”等词语营造出阴森恐怖的氛围,暗示着德西蕾悲惨的结局。B.文段中拉贝种植园这个名字的意思与德西蕾的命运形成了反差,蕴含着嘲讽意味,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匠心。C.文段补叙了老奥比尼与妻子的故事。他的妻子从未在拉贝种植园出现的原因,在结尾的书信里有明确交代。D.“阿尔芒·奥比尼的统治也是严酷的”,“也”既表现了阿尔芒对黑人的仇视,又反映了当时种族主义的盛行。7.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表明,阿尔芒母亲认为儿子的人生得到了“妥善的安排”。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简要说明。8.小说在叙述时交替使用了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请分析其表达效果。03(23—24高一下·广东佛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走出草地(节选)[注]徐贵祥红艺速成学校来了一个教官。他自报家门,敝人高一凡,国军中校团副。打仗,敝人是外行;讲课,本人也是外行;但是演戏,敝人既是外行也是内行,至少比你们内行……这个开场白,让学员们有点摸不着头脑。高一凡说,我为什么要参加红军呢,我感兴趣的是你们有宣传队,而我更感兴趣的是,你们的宣传队,基本上都是没有经过艺术训练的,我有责任帮助你们,因为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也是没有党派的……有人在下面嘀咕,反动军官,他有什么资格批评红军文艺,他以为他是高尔基啊!学员哄堂。瞿部长召集学员谈话,说高一凡不是什么反动军官,他热爱艺术,对西方歌剧以及舞蹈都有研究,是个非常难得的人才。你们不尊重教官,没有人教你们,大家还是闭门造车,没有提高。红军文艺不提高,就产生不了战斗力。大家对高一凡的态度改变了。高一凡课讲得通俗易懂,明明白白,也经常和同学们探讨。何连田发现,高一凡最欣赏的学生还是方圆,每次示范,都要点方圆的名。有一次讨论,方圆居然说,高教官太不一般了,超凡脱俗,卓尔不群……方圆讲的话,何连田听不懂,但他从方圆眼睛里,看到了一种特别刺眼的光波,这使他心里很不舒服。过了一个多月,一道命令下来,宣传队紧急回到部队,开始了后来被称为“长征”的大迁徙。自从离开红艺速成学校,宣传队的人就再也没有见到高一凡。有人说,高一凡的父亲派人把他接回去了。原来,高一凡虽然回到广州,却再也无法安静地当阔少了,红军北上这几个月,高一凡一直关注,他谎称考察军需损耗,一路打听,终于在麻田山下追上了部队。北上这些日子,方圆一直很少说话,常常望着远处发呆,现在高一凡来了,方圆的眼睛一下子就明亮了许多,连傻子都能看得出来,何况何连田。因为高一凡的缘故,宣传队的伙食都比别的部队好。后来韦芷秋找方圆谈话,让她动员高一凡把东西上交一部分给纵队医院。高一凡半天没吭气,后来还是由方圆做主,把奶粉和面包送给纵队医院了。部队过草地的时候已是秋天,常常是雨一阵雪一阵,弄得人也是一会儿发烧一会儿发凉。更严重的是,粮食很快就没有了,连宣传队也死气沉沉了。只有高一凡和方圆,一路上都在嘀嘀咕咕,还经常搀扶在一起。在何连田的感觉里,宣传队就是一个家,韦芷秋是家长,王振寰要算副家长,至于后加进来的,譬如高一凡,何连田始终把他当外人,连带方圆也成了外人。有一次休息,何连田打火烧茶,悄悄地往里面放了块糌粑,被邓金湖看见了。邓金湖经过反复跟踪侦察,郑重地向党代表王振寰举报,何连田私藏粮食,并且给队长韦芷秋开小灶。在长征路上,私藏粮食、偷吃粮食都是杀头之罪。然后大家就七嘴八舌揭发何连田的错误。韦芷秋痛心疾首地说,确实是我的错,我应该早就警觉的,可是我,我没想到……不,是我有私心,多吃多占,才没有制止小何的行为……你们这是干什么?小何自己从死人身上搜的粮食,自己舍不得吃,帮助同志,怎么让你们一说就成了反革命了呢。过草地这一路上,谁身上的负担最重,谁功劳最大,大家有目共睹。为什么就拿这一点小事上纲上线,这是同志感情吗?方圆说得大家一片沉默。高一凡哈哈大笑,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看你们是饿昏了头,没事找事。何连田对高一凡的看法,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发生变化的。这样有钱人家的孩子,跟着他们一样受苦受累,他图的是啥呢,就算他是冲着方圆来的,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啊!走到川甘交界的地方,上级给宣传队拨来一百斤麦麸。何连田是组长,负责分配,每人每天三两。算上多给高一凡、方圆和韦芷秋的,何连田自己每天只能分到一两麦麸汤。再往前走,麦麸也没有了,就只能吃树皮草根了。奇怪的是,部队多数人还是活着,特别是宣传队,似乎越活越精神。有一天正在走着,突然有人惊叫,原来是一群大鸟从头顶飞过。有战士举枪瞄准,高一凡说,不要打,见到鸟了,说明草地快到头了,留下条性命。部队渡过黄河之后,同马家军打了一场恶仗,大伤敌人元气。宣传队接到命令,根据战斗情况,创作一台节目,既要鼓舞士气,又能对敌人产生瓦解作用。于是就研究。韦芷秋说,我们现在的主要敌人就是马家军,威胁最大的就是他的骑兵。我发现骑兵冲击很有规律……韦芷秋一边讲,高一凡一边画。方圆惊喜地叫道,高教官,你太了不起了,怎么什么都会啊?高一凡笑笑说,我读过大学,这是基本功。往后就热闹了,大家七嘴八舌,集体凑了一个《打马队歌》。高一凡对韦芷秋说,他发现了新大陆,将来再同马家军打仗,他就拉手风琴,拉“马人圆舞曲”,让马家军的阵地成为一个大舞场,几百匹马汇成漩涡……高一凡在讲这话的时候,两眼蒙眬,好像他已经看见了在蔚蓝的天空下,在碧绿的草原上面,在枪林弹雨的缝隙里,战马抬腿扭腚,翩翩起舞。(有删改)【注】高一凡是南洋一个巨贾的公子,他从国外大学毕业后,干了很多工作,都干不好。其父恨铁不成钢,将其送入军界,让他学做军需生意。后随国军起义部队到红军队伍参观。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一凡本是一事无成的阔少,在受到红军文艺感召后加入队伍,通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人格魅力,最终获得大家认同。B.高一凡和方圆互生情愫,展现了战争中的人性之美,何连田对二人感情的态度经历了由排斥到接纳再到相助的转变。C.粮食枯竭时队伍也曾消沉,吃树皮草根时宣传队却像越活越精神,这种现象与同志互助有关,也与宣传队作用有关。D.主人公高一凡不是读者常见的战斗英雄,他以旁观者身份见证了红军的坚定乐观,让读者看到一个独特的长征故事。10.关于文中揭发何连田错误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嘴八舌揭发错误和后文七嘴八舌创作战歌,都是集体向心力、凝聚力的体现。B.韦芷秋面对揭发主动认错,既是勇于担责的表现,也是他对何连田的一种保护。C.方圆的发言使大家沉默,是因为大家对何连田、韦芷秋的贡献与付出内心认同。D.高一凡大笑说明他尚未与大家建立同志感情,终结话题只是表达对方圆的支持。11.出色的文学作品往往展现出人物情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本文主人公高一凡对红军的态度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12.战争是残酷的,而文学是温暖的。本文的故事背景是红军长征,却有多处让人读出暖意,请结合小说相关部分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助宋伐楚”错,根据“墨子很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不能说是仁……’……‘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可知意在表明墨子是“阻楚伐宋”。故选C。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浓墨重彩地表达了对愚弱国民的讽喻”错,本文重点塑造了墨子不计名利、急人所困、为民请命的侠义形象,对愚弱国民的讽喻没有浓墨重彩。故选D。3.①对比手法。在与曹公子、公输般的对比中,写出了墨子反对空谈、一心为民的实干家形象,他的沉静坚毅、刚直有力凸显其为“中国的脊梁”。②衬托手法。墨子归途中的落魄与尴尬,墨子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却依然为了民众而奔波,这使墨子不计名利、急人所困、为民请命的“传奇式的伟大英雄”形象更加突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侧面塑造”。①对比。如与曹公子对比,“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墨子说,‘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又如与公输般对比,“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他问道”“我用爱来钩……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通过这些对比,突出墨子反对空谈、一心为民的实干家形象,他的沉静坚毅、刚直有力凸显其为“中国的脊梁”。②衬托。如“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墨子在归途中落魄、尴尬,反而得不到理解,“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但是墨子依然为了民众而奔波,这使墨子不计名利、急人所困、为民请命的“传奇式的伟大英雄”形象更加突出。4.①《非攻》里的“为民请命者”——墨子身上有两种“调子”:崇高的与嘲讽、荒诞的,悲壮的与悲凉的。文本一中墨子为民请命的形象是崇高的、悲壮的,但其“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被“募去了破包狱”,想避雨却“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等也写出了默默无闻的英雄无人理解的悲哀,是悲凉的,体现出嘲讽、荒诞性。②《非攻》最后一段情节忽然翻转,墨子救了宋国立了大功非但无人问津,反遭不公待遇,人们不了解英雄为他们做出的牺牲,这样写讽刺了作者所生活的当时的社会,同时作为作品塑造的“中国的脊梁”的形象,引导人们关注“为民请命者的命运问题”,这样的悲情结尾更加耐人寻味,在诙谐幽默中引人深思,余味悠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根据文本二“鲁迅的每一篇小说都有两种‘调子’:崇高的与嘲讽、荒诞的,悲壮的与悲凉的”“两种调子互相消长,形成内在的紧张关系,而且小说后半部分情节都忽然翻转”,分析《非攻》中“为民请命者的命运问题”,可从“崇高的与嘲讽、荒诞的,悲壮的与悲凉的”“后半部分情节都忽然翻转”两个角度思考作答。①崇高的与嘲讽、荒诞的,悲壮的与悲凉的:文本一中墨子为民请命,一路褴褛,“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但是“他毫不在意,仍然走”,一直奔波,墨子的形象是崇高的、悲壮的;墨子虽然一直奔走呼号,但是其遭遇是悲哀、悲凉的,如归途中“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等内容,写出了默默无闻的英雄不被人理解,体现出嘲讽、荒诞性。②情节忽然翻转:墨子通过和公输般交流、劝勉,最终“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使宋国免于战火,本来立了大功,但是其英雄行径,非但无人问津,反而遭不公待遇,如“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这样忽然翻转的情节,更加耐人寻味,讽刺了作者所生活的当时的社会,引导人们关注“为民请命者的命运问题”。5.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赏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A.“这是导致她不幸命运的重要原因”错误。从原文来看,德西蕾的不幸命运是因为阿尔芒的种族歧视,而非她的弃婴身份。B.“由此引来了阿尔芒亲戚的探访”错误。根据原文“起初,它只是一种存在于黑人中间的神秘气氛;随后有几个住得很远的亲戚忽然无端造访”可见,瓦尔蒙德太太的造访与发现与阿尔芒亲戚来访并无直接关系。C.“是要借此表达对他们深深的爱意和无尽的悔恨之情”说法有误。文中并没有体现阿尔芒的相关情感内容,也许阿尔芒只是想与妻儿摆脱关系才焚烧他们的衣物却无意中发现信件,也许他是想借焚烧妻儿衣物烧掉书信,掩盖自己的身世。故选D。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内容和作用的能力。C.“文段补叙了老奥比尼与妻子的故事”错误,从文中来看,老奥比尼与妻子的故事并非补叙,而是插叙,是插入德西蕾与阿尔芒的故事之中。故选C。7.不赞同。①阿尔芒黑人血统的身份隐藏只是暂时的,真相终会随着他娶妻生子而大白于世。②阿尔芒最终抛弃了德西蕾和她的孩子,他失去了德西蕾的爱,失去了家庭,更失去了自己的良知,所以他的生活并未得到“妥善的安排”。【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从文章的主题以及我们后来者的视角来看,阿尔芒显然是并没有得到“妥善的安排”的。首先,从阿尔芒自身来看,阿尔芒母亲所认为的妥善的安排是使阿尔芒“不知道”自己的黑人血统。但从文章的情节中,我们很容易看出,黑人血脉的隐型基因使得阿尔芒的后代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黑人特征。而本文中的德西蕾只是因为自己弃婴的身份而遭受残酷对待,但若阿尔芒以后再娶妻生子,他就很难一而再再而三地将问题归咎到妻子身上。身份的隐瞒只是暂时的,而不可能是永远的。其次,从阿尔芒的行为来看,他自认为德西蕾和孩子不是白人,就无情地抛弃了她们,这显示了他内心的种族歧视和冷酷无情。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德西蕾和孩子,也违背了家庭伦理和道德原则。一个真正得到“妥善的安排”的人生,不应该建立在对他人的伤害和剥夺之上。并且从阿尔芒的结果来看,他失去了德西蕾的爱,也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家庭。虽然他在经济上可能依然富有,但在情感和精神上却陷入了空虚和孤独。8.①全知视角有利于客观真实地展现有关故事中德西蕾、阿尔芒身世的来龙去脉,全面塑造阿尔芒等人物形象,表现故事的主旨;②有限视角有利于突出阿尔芒、德西蕾等人物的真实心理,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③二者交替使用,使叙述更灵活,更具张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叙述视角的能力。本文的全知视角主要位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开头部分主要叙述了瓦尔蒙德太太发现、收养德西蕾,以及德西蕾成长、结婚的相关经历。在这一部分简要的概述中,读者可以对德西蕾的弃婴身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而文章结尾中,作者则借助拉贝种植园后院的一场火引起话题,概述了阿尔芒发现自己黑人血脉的经历。这两部分内容采用全知视角的方式,可以突破德西蕾、阿尔芒等人的视角局限,以局外人的身份,更为客观、冷静、真实地叙述事件真相,展现阿尔芒的冷酷形象,从而表现对于种族主义歧视的批判态度。文章的有限视角主要集中在文章中间部分。在这部分内容里,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以及部分心理描写。这其中,“‘这可不是那个孩子!’她叫了起来,声音惊恐”直接表现了孩子的外婆——瓦尔蒙德太太发现外孙黑人血统的惊恐之情。“德西蕾笑着说”“德西蕾满面红光,‘我敢肯定,阿尔芒是全教区里最自豪的父亲了。’”“德西蕾有一天忽然感到,空气中飘着一种威胁她的安宁的东西”“她感到周身缠绕着一层可怕的迷雾”“她问,带着饱含痛苦的不安”等,则从德西蕾的视角,借助她的神态、语言以及部分心理描写,展现了她的心理变化过程。而当读者不知道孩子的黑人身份时,对于孩子身上到底是何特征导致了异样氛围,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好奇心理。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讲,这也为文章设下了悬念,既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在逐渐解开疑团的过程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结合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各自优点,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叙述视角的交替使用,可以使文章的叙述更灵活,更具张力。9.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以旁观者身份”错误。或许起始阶段有些旁观者的意味,但随着了解的深入,高一凡逐渐融入了红军这个集体,尤其是文章中关于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