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7-福建省莆田其次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周朝时所封郑、晋、鲁、卫、蔡等同姓诸侯封地大都在富庶或战略要地。而异姓诸侯,除了宋、陈、许、杞、邾等小国处于内地外,其余多在偏远地区。造成这种现象的缘由是A.开疆拓土的须要B.维护周王室的利益C.诸侯等级的不同D.强化中心集权的考虑【答案】B【解析】西周分封制下主要是周王室为主,没有血缘关系的大多安排到偏远地区,明显是维护周王室的利益,B正确;开拓疆土是分封制的客观影响,A错误;C属于分封制的特点,不是缘由;D中中心集权先秦时期没有实现,解除。2.“家国同构”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某位学者绘制了下图所示结构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血缘关系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纽带 B.小农经济是封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C.儒家思想是宗法观念产生的思想基础 D.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扩展延长【答案】D【解析】【分析】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家国同构”,意即宗法家族其实就是国家政府功能的扩展和延长,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血缘关系并非全部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纽带,例如,郡县制就不注意血缘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解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封建政府财政来源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解除;宗法观念产生早于儒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不行能是宗法观念产生的思想基础,选项C不符合题意,解除。故本题选D。3.《左传》记载,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晏婴。晏婴献策回答:“唯礼可以已之”,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这表明先秦的“礼”是A.治国安邦的重要措施B.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C.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D.强化等级秩序的手段【答案】A【解析】材料“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反映了礼制有利于稳定社会、治国安邦,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维护宗法分封的问题,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强化等级秩序,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学生应当结合所学学问从礼制与治国安邦的关系动身,即可解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4.晋献公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今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A.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B.西周的分封制起先瓦解C.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说明宗法制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稳定,A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制就已经起先瓦解,B时间不符合题意,解除;材料与冲击封建等级制度无关,C解除;家国体制始终持续到辛亥革命,D解除。5.春秋时期,大国打出“尊王”的旗号争夺霸主地位,挟天子以号令其他诸侯;战国时期,诸侯不再尊崇周天子,自行称王并相互攻伐兼并。这反映出当时A.统一趋势渐渐增加B.中心集权日趋瓦解C.贵族政治业已倒塌D.宗法原则受到冲击【答案】A【解析】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斗争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斗争,说明白战国时期统一的趋势明显增加,故A正确;材料反映出中心集权日益显现,故B错误;战国时期,贵族政治起先衰落,但不是崩溃,故C错误;材料和宗法制无关,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实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斗争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斗争”,这反映出诸侯国数目越来越少,即统一的趋势增加。6.《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A.注意农业时令 B.敬重自然规律C.强调精耕细作 D.重视历法指导【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及“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等信息,体现了古代农业既注意农业时令,又注意耕作技术,反映出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注意农业时令、对自然规律的敬重以及重视历法指导是《吕氏春秋》所介绍的,未涉及到《氾胜之书》中的内容,对材料信息概括不全面,解除A、B、D项。【点睛】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模式,指的是在确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小块土地上,靠精细的劳作和高投入增加亩产量,是精耕细作发展的主要动力。如借用牛力耕田,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的完善和浇灌工具的独创等。7.《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财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这说明,战国时期A.五谷起先种植 B.铁犁牛耕已经广泛运用C.土地私有出现 D.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答案】D【解析】由材料“人善治之,财亩数盆”,说明通过人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即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D正确。A项的“起先”错误。“铁犁牛耕”广泛运用于汉朝时期,解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精耕细作提高粮食产量,不是“土地私有”,C错误。解除ABC。8.《史记》记载:“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乎?”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联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材料可以说明A.儒家思想激励参加商业等经济活动B.商业竞争激化了诸侯国之间的冲突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诸子百家兴起D.商业活动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答案】D【解析】【详解】儒家思想重义轻利,并不激励参加商业等经济活动,故A错误;“结驷联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并不是指诸侯国之间的冲突激化,而是反映子贡经商的影响力很大,故B错误;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商品经济发展是诸子百家兴起的缘由,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子贡经商的影响力很大,传播了孔子儒家思想,说明商业活动传播了思想文化,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经商……结驷联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学生应当结合所学学问从子贡经商传播孔子儒家思想的角度入手,即可解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9.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的是A.学术气氛空前深厚B.学术适应政治须要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D.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各家的宗旨是“以其天下”,这说明他们的学劝服务于政治,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各家学说为政治服务,并非反映学术氛围空前深厚;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各家学说为政治服务,各国君主对其以礼相待,并未体现各国养士之风盛行;D选项错误,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与材料中战国时期各家学说为政治服务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0.秦律告知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贼杀伤、盗它人为公室告”,而“父母擅杀、刑、髡子及奴妾,不为公室告”。属于公室告的案件,由官府追究,非公室告案件则非被害人本人告知不予受理。秦律告知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A.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B.维护社会稳定和统一的现实须要C.儒家伦理贯穿法治思想的必定产物D.巩固家庭与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秦朝法律。材料的主旨是秦律告知程序存在明显差异,与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没有必定关系,故A项错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律告知程序是出于社会统治的须要,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统一,故B项正确;儒家伦理在秦朝并非统治思想,且秦朝曾经“焚书坑儒”,对儒家思想实行抵制政策,故C项错误;据材料“父母擅杀、刑、髡子及奴妾,不为公室告”“非公室告案件则非被害人本人告知不予受理”可以得出“理性选择”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11.尚书始置于秦,“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主发书:负责起草、发布诏书),故谓之尚书”,汉武帝废除了原来的禁(禁:帝王所居官苑)外尚书,在禁中设立由宦官主持的禁中尚书。这表明西汉时期A.中心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B.国家决策权力日趋集中C.宦官集团严峻威逼专制皇权D.尚书成为最高行政机构【答案】B【解析】【详解】决策权不确定与行政效率有关,A错误;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度,内朝负责决策,外朝负责执行,体现出决策权的渐渐集中,B正确;宦官此时没有进行行政干预,C错误;此时尚书属于决策机构,D错误。12.西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在成帝去世后,一立年幼庶孙哀帝,再立九岁庶孙平帝,三默认王莽立仅两岁的孺子刘婴为皇太子。材料说明A.皇位继承中宗法观念已经崩溃B.君主专制制度事实上起先动摇C.太后临朝称制有利于政权持续D.太后立幼是权力斗争激化表现【答案】D【解析】【分析】
【详解】A表述过于确定,错误;太后立幼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B错误;太后临朝称制不利于政治稳定和持续,C错误;西汉太后立幼有利于太后揽权,所以是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结果和表现,D正确。13.下表为汉代政治家提出的思想主见,这些主见体现出的共同的治国策略是时期政治家主见汉文帝时期贾谊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所指,莫不制从汉景帝时期晁错昔高帝初定天下……大封同姓……分天下半……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A.无为而治B.强干弱枝C.郡国并重D.重视儒术【答案】B【解析】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材料中体现不出来,解除A;材料反映的是汉朝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从材料中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之,其反亟,祸小”“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于子弟,以地侯之”可以看出都是要加强中心集权,减弱地方诸侯,属于强干弱枝的特征,故B正确;C.材料反映的是对地方诸侯国进行减弱,并不是郡国并重,解除C;材料中看不出儒家思想的内容,解除D。14.西汉前期在皇帝陵墓旁边设置陵县,专为奉祀陵园之用,该县居民都是强迫迁徙而来的关东豪族和天下富商。这一举措A.解除了豪强势力对中心的威逼B.提升了皇帝的独尊地位C.使行政区划带有祭祀色调D.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答案】D【解析】材料“该县居民都是强迫迁徙而来的关东豪族和天下富商”表明,把关东豪族和天下富商集中在皇帝陵基旁边设置的陵县旁边,明显便于监视限制,防止叛乱,保证安定,加强中心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解除”;材料强调的是加强中心集权,故B项解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点睛:材料“该县居民都是强迫迁徙而来的关东豪族和天下富商”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15.汉武帝制定了“刺史六条问事”,刺史的监察对象第一条涉及地方豪强,其余五条皆与“二千石”地方官员有关;而《汉书》载,武帝时,豫州刺史鲍宣被丞相司直弹劾:“举错烦苛,代二千石署吏听讼,所察过诏条。”宜坐免。这表明汉武帝在监察上A.以强化中心集权为目的B.注意平衡中心与地方的权力C.以解决王国问题为核心D.注意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官员;由材料“豫州刺史鲍宣被丞相司直弹劾:‘举错烦苛,代二千石署吏史听诉,所察过诏条’”可知丞相司直弹劾刺史,说明汉武帝在监察上注意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故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强调汉武帝在监察上注意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而不是强化中心集权,解除A。材料没有涉及中心与地方之间关系,而是强调汉武帝在监察上注意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解除B。材料的主旨是强调汉武帝在监察上注意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而不是以解决王国问题为核心,解除C。16.光武帝刘秀曾两次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但均告失败。特殊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度田官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根本不敢照实度田。据此可知光武帝度田A.触犯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利益B.减弱了中心政治经济力气C.破坏了均田制度的顺当推行D.推动了田庄经济快速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根本不敢照实度田”说明光武帝度田触犯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利益,故难以实行,故A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度田减弱了中心政治经济力气,故B错误;当时没有实行均田制,故C错误;度田也不会推动田庄经济快速发展,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学生可以结合所学学问从度田遭到地方豪强地主的抵制的角度入手,即可进行正确推断。17.下表为考古出土汉代铁器的地区统计,据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地区出土铁器地区黄河流域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长江流域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珠江流域广西、广东、贵州边远地区辽宁、福建A.中国经济发展仍不均衡 B.秦汉农业工具革命性突破C.汉代铁器冶炼技术提高 D.北方经济明显领先于南方【答案】C【解析】【详解】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汉代铁器分布的非常广泛,并在当时不太发达的南方地区也有分布,这反映了汉代铁器冶炼技术提高,C正确;从铁器的分布不能看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解除A;铁器并不全是农具,也不能体现有革命性的突破,解除B;从其分布来看,南方也有较多,因此不能得出“明显领先”,解除D。18.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产铁地置铁官约50处,其中有6处在今日河南境内;迄今发掘出汉代冶铁遗址近60处,河南地区有38处且规模较大。这反映出汉代A.冶铁技术趋于成熟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C.中原地区经济领先D.起先进入铁器时代【答案】C【解析】【分析】古代河南成为中原大地,“河南地区有38处且规模较大”说明河南地区经济领先全国,C正确;汉代比较不同地区冶铁遗址,不是冶铁技术成熟,A错误;B不是材料信息主旨;D是春秋战国时期。【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9.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沟通的见证。汉武帝时期,“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由此可知A.汉武帝派张骞出访西域B.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C.汉王朝爱护丝绸之路的畅通D.东西方经济、文化沟通频繁【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在西域设立设专职官员管辖,爱护丝绸之路畅通,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派张骞出访西域,而是强调汉王朝爱护丝绸之路的畅通,解除A。材料强调汉王朝爱护丝绸之路的畅通,而不是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解除B。材料强调汉武帝时期在西域设立设专职官员管辖,爱护丝绸之路畅通,而不是东西方经济、文化沟通频繁,解除D。20.“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依据《史记》记载,“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应当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赐予了确定。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A.是历史发展必定趋势B.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C.受司马迁的影响比较大D.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答案】D【解析】经过秦末战乱,汉初社会经济非常凋蔽,为了复原和发展经济,汉初奉行“黄老之学”,但不利于加强中心集权,故解除A;由材料“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赐予了确定”,这说明汉初奉行“黄老之学”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故选D;汉初奉行“黄老之学”是基于巩固统治的须要,故解除BC。21.“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以威。”汉代出现的这一思想A.维护了君主统治B.解决了王国问题C.背离了儒家思想D.完善了监察制度【答案】A【解析】材料“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以威。”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的统治。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王国问题和监察制度,故BD项解除。汉代的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先秦的儒家思想,故C项说法错误。22.汉魏时期的“徒附”户,是豪强地主荫庇自己的宗族、来宾而形成的新的社会阶层。他们干脆服务于豪强地主。躲避了朝廷的赋税和兵役负担。以这一阶层为基础形成了浩大的田庄经济。这体现出汉魏时期的田庄A.深受底层农夫拥护B.自给自足程度较高C能与政府分庭抗礼D.不利于政府的统治【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汉魏时期的田庄躲避赋税、徭役、兵役等,这样是不利于政府统治的,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田庄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不会受到农夫的拥护,选项A不符合题意,解除;材料没体现出自给自足程度较高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解除;汉魏时期的田庄还不足以与政府分庭抗礼,选项C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解除;故本题选D。点睛: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躲避赋税、徭役、兵役等,这样是不利于政府统治的。23.南北朝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设于宫中,主要负责皇家事务。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并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这说明A.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B.政治运行过程更为成熟C.内外朝的职能差别渐渐消逝D.皇室成为政治权力中枢【答案】A【解析】材料中说明中书省和门下省由过去负责皇宫事务转移到详细国家事务,说明此时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A正确;B中更为成熟,说法错误;唐朝时期主要是三省六部制,不是内外朝,C错误;唐朝中枢机构不是皇室,是三省六部制度,D错误。24.《新唐书•百官志》载:“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家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这表明唐王朝A.对官员的考评与官员升降赏罚干脆挂钩B.制定了严格考核官员的标准C.通过加强考核实现了唐王朝的长治久安D.选官考核存在严格等级秩序【答案】A【解析】材料“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反映了唐朝对官员考核评定等级并进行相应的升降赏罚,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考核官员的标准的问题,故B错误;加强官员的考核并不是唐王朝长治久安的主要缘由,故C错误;材料不仅仅限于官员考核的等级,还涉及相应的升降赏罚,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中上以上,每进一等……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学生应当结合所学学问从官员考核评定等级与升降赏罚联系的角度动身,即可解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5.两汉实行州郡举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化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B.解除世家子弟入仕C.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D.鉴别官员道德水平【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学问可知,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发展到“自由投考、差额录用”,以考试成果为取士标准进行选官的科举制度,推动了读书风尚的形成,促进了中国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A选项符合题意。科举制度并不解除世家子弟,且世家在教化资源等方面拥有优势,B选项错误。科举制按考试成果选拔官员,不能保证其是最优秀的,C选项错误。科举制在鉴别官员道德水平方面并没有优势,D选项错误。26.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举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用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意学问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科举制冲击到了贵族特权,而不是完全否定,所以A不正确,科举制加强了中心集权,而不是皇权,所以B不正确,科举制以考试成果的好坏录用,重视的是学问和才能,而不是品德,所以D不正确,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科举制27.秦汉时期的“九卿”作为国家机关,其职能既包括了国家事务,也包括了皇家事务。唐代完成了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别,行政和事务的处理也进入了一个更加有序的时代。这反映了A.官僚政治渐渐发展完善B.“家国同构”形态的终结C.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D.君主权力不断得以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从秦朝国家机关要处理国家事务与皇家事务,到唐朝国家机关只处理国家事务的这一改变可知,贵族政治时代的印记在不断的弱化,表明秦汉以来建立的官僚政治在不断发展与完善,故A项正确。“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仅凭材料的信息并不能说明其形态的终结,解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唐朝是如何处理政务的,故无法体现政务处理的程式化,故解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君主权力强化的信息,故D项错误。28.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唐代的“过官”制度A.减弱了皇帝权力 B.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C.加强了中心集权 D.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率【答案】B【解析】【详解】“过官”制度即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一环,经过门下省的审核这一环节,有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故B正确;皇权不断加强,解除A;材料与中心集权无关,解除C;材料看不出效率降低,解除D。29.商鞅变法推行“异子之科”,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等;汉宣帝以孝治天下,对“父子别居”等现象进行惩治,曹魏废除“异子之科”。以上改变反映了()A.以礼治国理念优于法家学说B.小家庭制不利于赋税的征派C.以儒治国重视家庭人伦亲情D.社会动荡客观须要组建大家庭【答案】C【解析】【详解】商鞅变法的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汉宣帝和曹魏时期否定“父子别居”说明儒家思想成为治国思想,重视家庭人伦亲情,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优劣,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小家庭有利于赋税的征派,故B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实力。本题的现象是:由推行“异子之科”到否定“异子之科”,这反映的是本质是:儒家思想取代法家思想。30.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冲突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看法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汴梁 D.元大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由题干中的“节度使”和“中书省”可以推断出题干中的历史事务应当发生在唐朝,因为节度使是唐代的地方军政长官,中书省是三省六部制之一,故本题答案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化·唐代的政治制度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蕴含了很多政治才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干脆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确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心。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气。赵宋统治者激励放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摘编自哀行需《中华文明史》材料三唐代朝廷常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心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常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该制度的进步性。(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才智。【答案】(1)选官原则:以德取人;发展表现:注意官员的吏治实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2)趋势:开放性;严密化。进步性:扩大官吏来源;追求公允公正;加强中心集权;提高官员素养。(3)特点:将课绩与监察紧密结合;考察方式多途并进。政治才智:选贤任能注意德才兼备;激励官员主动治国理政;构建完善官员考察机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用官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实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实力。(1)依据材料中的“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DB11T 271-2014 生活垃圾转运站运行管理规范
- 关于肺癌课件教学课件
- DB11∕T 1797-2020 食品生产企业质量提升指南
- 《短文两篇》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
- 淮阴工学院《互换性与技术测量1》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金融数据加密机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
- 暑假安全教育 主题班会课件-2篇
- 轮胎均匀性试验机相关行业投资方案范本
- 智能城市EPC建设方案
- 外来物种对生态影响评估方案
- (必练)广东省军队文职(经济学)近年考试真题试题库(含答案)
- 基于数据挖掘的高职学情分析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 能源岗位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某大型国企)2024年
- 蔡戈尼效应完整版本
- 22《鸟的天堂》课件
- 农业灌溉装置市场环境与对策分析
-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道德与法治试卷
-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初二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指导(2024年)
-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道法课程纲要(知识清单)
- 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质量控制及规章制度
- 山东省临沂市(2024年-2025年小学四年级语文)人教版期中考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