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言公案小说中的司法吏治黑暗分析4600字(论文)】_第1页
【明清文言公案小说中的司法吏治黑暗分析4600字(论文)】_第2页
【明清文言公案小说中的司法吏治黑暗分析4600字(论文)】_第3页
【明清文言公案小说中的司法吏治黑暗分析4600字(论文)】_第4页
【明清文言公案小说中的司法吏治黑暗分析46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文言公案小说中的司法吏治黑暗分析摘要:在明清文言文中,公案小说是当时那个时代最流行的小说题材。它主要通过向读者展示广阔的生活天地,揭示当时社会的背景以及境遇。在众多公案小说中,虽然表面上讲述了明清时代的百姓生活以及国家法律的治理,但是从一个个法律案件中深刻体现了当时那个时代朝廷司法官吏人员的办案手法和执法过程。本篇报告主要是依照明清时期的公案文言小说为主要的研究目标,分析该小说中朝廷官员审理案件的严刑拷打以及逼供的情况,再现了明清时代百姓的苦不堪言,朝廷命官的草菅人命以及宦官当道的黑暗局势。然而,造成此等局面的原因就在于国家实施的专权制度、朝廷人员的急功近利、社会环境的黑暗腐败以及执法行为的私刑滥用等。关键词:明清时期;公案小说;司法;吏治目录TOC\o"1-3"\h\u一、引言 1二、公案小说与司法吏治的关系 1(一)公案小说的界定 1(二)司法吏治的含义 1(三)公案小说与司法吏治的关系 2三、明清文言公案小说中的司法吏治黑暗的表现 2(一)官吏审案粗暴,刑讯逼供普遍 2(二)司法人员兼理行政,专业素质不高 2四、明清文言公案小说中的司法吏治黑暗的因素 4(一)君主专制的国家制度 4(二)法为私用的功利意识 4(三)贪婪好利的杜会风气 4(四)残忍苛虐的执法态度 5五、结语 5参考文献 5一、引言由于中国从古代就信奉君主管理臣民,而臣民管理百姓的由上治下制度,使得君主在朝堂之上根本不了解民间的一切事物,而君主听到的东西全部由手下的官吏讲述的。为此,中国古代制度的又一重要特点就是官吏治理。在人为治理的情况下,虽然制度表明上没有问题,但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人具有七情六欲,如果一个官员犯了错,那么他会自动让法律制度惩罚他自己犯下的错吗?当然,那是不可能的,同理“徒法不能以自行”。因此,执行法律的重点在于执法人员。因为中国古代的执法人员大多没有很强的专业素质,所以中国古代朝廷的司法机关一般都笼罩在黑暗下。在公案小说中,它出现于明代时期,且在清代中期才逐步影响深远。此外,明清时代的公案小说内容多样,但大部分小说都是反映明清法律的腐朽。二、公案小说与司法吏治的关系(一)公案小说的界定在公案小说中,它的主要内容其实就可以从名字上得出,公案小说实则讲述的就是案情,即当前的破案小说。然而,当前的研究学家和书籍却没有对公案小说划定界限,导致公案小说的确定一直模糊不清。其中,《辞海》(1989)上标注的公案小说是旧体小说,主要的内容均关于冤案。在中国古代的宋代,说公案已经出现。而在《中国古典文学辞典》(廖仲安、刘国盈编)书籍中,对其描述是公案小说是讲述古代冤案,歌颂为官清正者爱民如子的旧体小说。它最早出现于话本,如宋元时期的《醉翁谈录·小说开辟》(罗烨)。廖仲安、刘国盈主编:《中国古典文学辞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第962页。上述手法都是以题裁和内容划分公案小说。另外,研究学者黄柏岩曾认为,公案小说从写作手法上看采用了并列描写和侧重描写的方法叙述案件的发展。换言之,如果一个小说采用并列描写叙述作案的过程,或一个小说采用了侧重描写的手法叙述作案的过程,又或侧重描写案件的判定,并列描写案情,以上这些都属于公案小说廖仲安、刘国盈主编:《中国古典文学辞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第962页。黄柏岩著:《中国公案小说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页。(二)司法吏治的含义在中国古代管理中,君主专权制的天下治理实际上就是官员的管治,即吏治。吏治核心在于朝廷执法人的管制,也是人为执法的主要特质。中国古代君主在管理司法的过程中对于司法的法律标准极其严明,其严格规定了司法官吏犯错的一切惩罚措施和力度,同时设立监督部门来管制执法人的违法行为,以提高古代司法的公正公平。上述的举措在执法人的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司法吏治的核心内涵。(三)公案小说与司法吏治的关系由于人们制定的法律是死板的条例,而犯罪人本身可以多样违法,因此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也不能有效的管理违法现象。案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内容的复杂性,使得该小说的案件故事牵扯的关系甚是复杂。同时,该小说从传统意义而言隶属于文学类。文学类小说本质上充斥着人性和情感的交织,导致渲染、虚构和铺垫在文学小说中都十分常见,这也相继导致了公案小说的案件判决与之明清法律戒条完全不一致。此外,公案小说的案件故事的法律制度部分在现实中完全属于胡乱编造,其刑法的判决全部依靠人性和情感。故此,在分析该类小说中,不仅要研究公案小说的内容,还要参考当时的吏法,以得出更准确的结果。三、明清文言公案小说中的司法吏治黑暗的表现(一)官吏审案粗暴,刑讯逼供普遍在古代断案过程中,执法者审理案件常常采取粗暴的手段,其中刑讯逼供尤甚。该审案方式就是传说中的执法者对其嫌疑人严刑拷打,以在残酷的手段下逼迫嫌犯认罪。该方法不仅是古代阶级统治的产物,还是古代常用的刑罚之一。由于该刑罚是管理百姓和官员的最直接办法,因此该刑罚已经成为了定式,被广为流传下来。其中,刑罚的作用有两种,其第一惩治,对其犯罪者的严惩;第二示威,防止部分人违反法律。在古代的众多案件中,许多人都是被严刑逼供,屈打成招,导致大部分人都是被含冤而死,案件真相如何,谁也不知道。而在《卷四·辛十四娘》中,它就描述了当时朝代的混乱不堪以及腐败现象,比如在冯生被人陷害,在执法人面前有理说不清,导致日夜被官吏拷打。辛十四娘为了救冯生,指派狐婢进入皇宫诱惑皇帝,案情真相才大白天下,冯生才得以被释放。该案件故事向读者传达了作者的“厌苦”。(二)司法人员兼理行政,专业素质不高秦汉时期后,司法权和行政权由原本的两个权力逐渐融合为一体,演变成了明代时期的政法专权。虽然法律具有行政和司法的权力,但是法律的行政权力没有完全脱离,导致从事司法部门的人员完全没有。因此,每个官吏在管制中没有相关的经验和技术,使得案件的判决都是非常随意的。为此,司法机关混乱不堪,同时监督管制的丧失,执法人的素养都会导致案件的乱判。此外,在《卷九·张鸿渐》中曾言:“甚哉,治狱之难也……理率断哉!”说明案情的多样化以及执法人的乱判错判现象。而在《阅微草堂笔记》卷九中,久居司法部门的老人余某,判案已四十多年之久,病危之际,每逢子夜常被噩梦侵扰。“夜里做梦梦到有无数人被害,曰:君知刻酷之积怨,不知忠厚亦能积怨也。夫茕茕孱弱,惨被人戕,就死之时,楚毒万状;孤魂饮泣,衔恨九泉,惟望强暴就诛,一申积愤。而君但见生者之可悯,不见死者之可悲,刀笔舞文,曲相开脱。遂使凶残漏网,白骨沉冤。君试设身处地,如君无罪无辜,受人屠割,魂魄有知,旁观谳是狱者改重伤为轻,改多伤为少,改理曲为理直,改有心为无心,使君切齿之仇,从容脱械,仍纵横于人世,君感乎怨乎?不是之思,而诩诩以纵恶为阴功。彼枉死者,不仇君而仇谁乎?”从梦中醒来以后,把自己做梦的内容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儿子,而且对自己的想法存在了质疑,最后在遗憾中死去。从这个事件中我们能够看出,当时司法人员专业素养较低,难以胜任官职。(三)宦官当道,干预司法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宦官专权干预朝政的情况,从中国近年来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一情况在东汉、唐代以及明朝最为明显。东汉时期,宦官有着很高的地位,他能够干预权正,甚至皇帝的选拔和废弃都由宦官一手操纵。而到了唐代中期以后,宦官的权利更为突出,皇帝的设立和罢免完全由宦官掌握,到了明代宦官的权利逐渐从君权转移到司法方面,他们的作用主要以帮助皇帝获得国家的统治为主。受到东汉和唐朝的影响,朱元璋在建立国家后,为了防止宦官权力过大影响政权的发挥,他通过措施的跟进来避免出现宦官掌控朝政的情况。明成祖时期宦官的地位又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主要因为宦官可以帮助增强政治力量来镇压其他党派,而朱元璋在掌握皇权以后,罢免了丞相的权责,这种情况下导致皇帝权责过于集中,很多大小事都要由皇帝亲自任命后才能予以实施,为此,皇帝为了减轻自己的日常事务,开始寻求宦官的帮助,这就导致宦官的权责进一步提升,但也遭到了朝廷其他大臣的不满。长此以往,人们对宦官的排斥不仅停留在口头上的阻止,更是从行动上予以对抗。统治者通过对百姓的打压来减少阻止行为的发生,但无法消灭百姓对此次的意见,百姓们有苦难言,而当时从中央到地方更是严抓百姓的一举一行,如有对统治阶级存在不满的言论和举止就会被遭到抓捕。所以当时的明代宦官的地位较高,严重干预着司法,造成司法混乱。明代当时所构建的特务统治系统主要由警卫负责,来保护皇帝的安全,很多权责由宦官主导,由于他们的权利过高,很容易出现争权夺利的情景,皇帝的主要职责是借助司礼来严格管控所以当时整个明代理宦官的权利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四、明清文言公案小说中的司法吏治黑暗的因素(一)君主专制的国家制度古代国家的统治,权责的制定大多由皇帝主导,但皇帝所制定的国家方针和政策制度,多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在明朝时期,君子和臣民之间属于主人和奴隶的关系,而宦官作为皇帝的想法执行者,他们需要对皇帝拥有绝对的忠诚,即使在一些执政过程中,他们出现了徇私枉法的情况,皇帝也会给予无限制的包容和宽恕,很少会遭受处罚。(二)法为私用的功利意识在我国古代社会,君主的权利至高无上且无人撼动,皇权对法律有着操纵权,而且不需要对法律负责,虽然这种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权威性,但是大多依靠暴利和垄断的君主寓意进行。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民众对这种法律存在恐惧之感,无法获得深层次的认同,所以当时的朝代之所以会更替的较快,主要因为他们没有把司法发挥出真正的价值和作用,很多职责行为缺乏法治信念,拥有绝对的功利意识。(三)贪婪好利的杜会风气古人道:“千里做官为发财。”我们从古至今,官场大多以谋求利益为主,虽然也存在清正廉洁为民服务的情况,但是数量较少,大多以贪污腐败情况为主,所以在明代开始贪污腐败的情况,在官场中极为盛行,而明代中期后嫌贫爱富,更是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再加上当时一些,主流思想的影响,很多人开始行贿受贿、媚上欺下,各种丑陋行为在官场中盛行,严重扰乱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四)残忍苛虐的执法态度明代当时盛行着严格的执法措施,一些刑法极其恶劣,这和官吏执法过程中亵渎司法价值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主要因为从朱元璋开始,社会出现众多危机问题,严重影响了政权的稳定性,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从元朝失败的经验教训中做出了总结,他认为,“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朱元璋:《洪武元年十一月十八日赐臣基皇帝手书》,刘基:《刘基集》附录5《御书颂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58朱元璋:《洪武元年十一月十八日赐臣基皇帝手书》,刘基:《刘基集》附录5《御书颂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58页。五、结语我国古代小说题材类别众多,公案小说作为重要的题材之一,受到众多读者的青睐,在明朝时代。这类小说用大量的篇幅记录了体现司法政治黑暗的篇幅文章,通过案例的讲述,阐述了明清时代犯人审犯的过程中所实行的残暴手段,当时很多朝政人员解读刑法、滥用职权,再加上宦官干预司法等不良情况的出现,导致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所推崇的法律措施功利性盛行,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参考文献[1]廉晓晨.从社会角色理论解读中国明清小说中的诉讼文化[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7,5(06):89-93.[2]李凤鸣.论明代公案小说的法律观及其影响[J].明清小说研究,2018(01):92-105.[3]邱澎生,陈熙远.《明清法律运作中的权力与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