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专题27《兰亭集序》(解析版)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专题27《兰亭集序》(解析版)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专题27《兰亭集序》(解析版)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专题27《兰亭集序》(解析版)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专题27《兰亭集序》(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挖空、知识梳理与过关训练专题27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答案】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集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全,都)至,少长咸(全,都)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高高的)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景物互相衬托)左右,引以为流觞(酒杯)曲水,列坐其次(旁边)。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盛况),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酣畅地抒发)幽情(深远高雅的情思)。是(这)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低首)察品类(自然界的万物)之盛(众多),所以游目骋(开畅、舒展)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确实)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互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比喻时间短暂)一世。或取诸(相当于“之于”)怀抱(心怀),悟(同“晤”面对)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放纵、不受拘束)之外。虽趣(趣,同“取”)舍万殊,静躁(动)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自得)于己,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不知老之(主谓之间,取独)将至;及其所之(求得)既倦(厌倦),情随事迁(变化),感慨系(连接)之矣。向(从前)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尚且)不能不以(因)之兴(发生、引起)怀,况修(长)短随化(指自然),终期(归结)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看到)昔人兴感之由(原因),若合一契,未尝不临(对着)文嗟悼(悲伤),不能喻(明白)之于怀。固(乃)知一(把……看作一样)死生为虚诞(虚妄荒诞),齐(把……看作相等)彭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为妄作(虚妄之谈)。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的原因)兴怀,其致(意态,情趣)一也。后之览(阅读)者,亦将有感于斯(这)文。一、文化常识积累1、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祖籍琅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书法家。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篇,是为《兰亭集序》。2、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已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称为“修禊”。3、契,即符契,古代符信的一种,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二、文言基础知识【通假字】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3、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意为“像”)【重要实词】临①面对。(本文: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注】本文引申为“阅读”)②从高处向下看。(例:《滕王阁序》:“飞阁流丹,下临无地。”)③到;靠近。(例:《陈情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④将要;快要。(例:《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一①一边;一面。(本文:“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②同一;一样。(例:《察今》:“古今一也。”)③看作一样。(本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注】本文的一为使动用法,把...看做一样)④统一。(例:《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⑤专一。(例:《劝学》:“用心一也。”)⑥全,一概。(例:《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⑦一旦。(例:《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⑧才;刚刚。(例:《赤壁之战》:“初一交战,操军不利。”)⑨初次。(例《曹刿论战》:“一鼓作气。”)次①旁边,水边(本文:“列坐其次。”)②临时驻扎和住宿。(例:《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按顺序排列,次序。(例:《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次当行。”)④在排列上次一等。(例:《<论语>十则》:“多见而识广,知之次也。”)⑤及,到。(例:《刘东堂言》:“有指摘其诗文一字者,衔之次骨,或至相殴。)⑥次,回。表示动作的次数。(例:《游黄山记》:“历险数次。”)致①情致;情趣。(本文:“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②说;回答。(例:《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③达到。《劝学》:“假舆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④获得;得到。(例:《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以致书以观。”)⑤招致;引来。(例:《信陵君窃符救赵》:“致食客三千人。”)⑥招请;招集。(例:《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⑦致使;使得。(例:《孔雀东南飞》:“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⑧送还;交还。(例:《柳毅传》:“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焉。”)修①高。(本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②长。(本文: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③善;美好。(例:《离骚》:“老冉冉其将至,恐修名之不立。”)④修理;修造;修建。(例:《过秦论》:“修守战之具。”)⑤整治;治理。(例:《隆中对》:“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⑥修养;修行。(例:《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修身洁行数十年。”)⑦效法;学习。(例:《原毁》:“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期①及;至。(本文:“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②时限;期限;限定或约定的时间。(例:《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③期望;要求。(例:《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④预料;料想。(例:《水浒传》:“曾有东京来的人传说兄长的豪杰,不期今日得会。”)⑤时日;日期。(例:《促织》:“业根,死期至矣!”)⑥必定;必然。(例:《西门豹治邺》:“然百岁后期令子孙思我言。”)⑦约定。(例:《陈太丘与友期》:“君与家君期日中。”)【重要虚词】1、之①动词,往,到达。(本文:“所之既倦”)②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本文:“以之兴怀”)③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本文:“夫人之相与”)④结助,定语标志。(本文:“极视听之娱”)⑤音节助词。(本文:“暮春之初”)以①把,介词。(本文:“引以为流觞曲水”)②用来,介词。(本文:“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③因,介词。(本文:“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所以①表原因。(本文:“所以兴怀,其致一也。”)②以此,用来。(本文:“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③表方法,译为“怎么”。(例:《墨子》:“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于①在,介词。(本文:“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对,介词。(本文:“当其欣于所遇。”)③到,介词。(本文:“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虽①虽然,连词。(本文:“虽趣舍万殊。”)②以此,用来。(本文:“虽世殊事异。”)【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映带左右(带:环绕)一觞一咏(觞:喝酒)动词作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动词的使动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所以游目骋怀(游:使……纵展,骋:使……奔驰)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怀)兴,即意为使感叹产生)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贤,贤德之人,有才有德的人,贤士)少长咸集(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况修短随化(修短:寿命长寿命短)死生亦大矣(大:大事)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意动)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数词作动词(数词的意动)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等同,把……看作一样)副词作动词1、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古今异义】1、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2、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3、怀抱古义:胸怀抱负。如:或取诸怀抱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4、以为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今义:认为。5、所以古义:①表凭借,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6、俯仰古义:形容时间短暂。如:俯仰一世今义:低头抬头7、品类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如:俯察品类之盛今义:物品的种类【特殊句式】判断句:死生亦大矣。(【注】:语意上构成判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其致一也。(二)倒装句:1、介宾短语后置(【注】“于+宾语”也叫状语后置):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应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②不能喻之于怀。应为:不能于怀喻之③亦将有感于斯文。应为:亦将于斯文有感④当其欣于所遇。应为:当其于所遇欣2、定语后置:①虽无管弦之盛。应为:虽无盛之管弦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应为: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三)省略句:1、省主语:①(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2、省介词宾词: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这里的“之”代指溪水)3、省介词“于”:①映带(于)左右②悟言(于)一室之内③放浪(于)形骸之外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B.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C.所以游目骋怀。 D.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怀抱”,古义:襟怀抱负。今义:指胸襟;抱负;抱在怀里等。B.“感慨”,古今都为有所感触而慨叹。C.“所以”,古义:以此用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D.“其次”,古义:它旁边的地方。今义:次第较后或次要的地位。故选B。2.下列词语的字形、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无误的一项是(

)A.燥热

惠风

激湍(duān)

彭殇(shāng)B.皙得

禊事

虚诞(dàn)

流觞(shāng)C.俯仰

嗟悼

会稽(kuài)

绰约(chuò)D.葵丑

暮春

形骸(hái)

骋怀(chěng)【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激湍”的“duān”错误,应读“tuān”,需要注意与“端”的区别。B.“皙得”的“皙”错误,应为“暂得”。D.“葵丑”的“葵”错误,应为“癸丑”。故选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往往能让人充满浪漫主义情怀,许多画家常常在生活中放浪形骸,不修边幅。B.情随事迁,人的心情不同,对所遇到的事也就会有不同的感受。C.在迷人的天山牧场游目骋怀,我眼前的美景宛若幅风景画。D.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胶东半岛的崇山峻岭的阻拦过滤,只剩下凉爽和惬意。【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B.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不符合语境,语境强调人的心情会影响事情的感受。A.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C.游目聘怀:纵展眼力,开畅胸怀。D.崇山峻岭:高而险峻的山岭。故选B。4.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B.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C.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D.望:农历小月十五。既望:望日后一天,农历小月十六。【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古文,是很多高中生一听就头大的语文难点,而且往往也是众多学生考试当中的“丢分大户”。其实,如果平时学习中能积累一些古文方面的常识,那么试题就会变得简单许多。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望: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既望:望日后一天,农历小月十六,大月十七。故选D。5.从下列各项中选出与“少长咸集”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A.映带左右 B.足以极视听之娱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群贤毕至【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形容词作动词(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使动用法(6)意动用法(7)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题干要求选择:从下列各项中选出与“少长咸集”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首先例句“少长咸集”的“少长”是形容词作名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A项,“映带左右”的“带”是名作状,像带子一样。B项,“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视听”动词作名词,此处是“视觉、听觉”,即“感官耳目”。C项,“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一”,数词作动词,译为“把……看作一样”。D项,“群贤毕至”的“贤”是形容词作名词,译为:贤能的人。故选D。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A.引以为流觞曲水 B.列坐其次C.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重在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真真切切地夯实文言阅读的基本功。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古今异义词平时要善于积累,在做阅读题时要善于推敲,将平时积累的东西迁移过来。选择性题目适宜用排除法。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A项,“引以为流觞曲水”的“以为”,古义是“把……作为”;今义是动词,“认为”的意思。B项,“列坐其次”的“其次”,古义是它(曲水)的旁边;今义是表示相对于主要的东西稍微次要的东西。C项,“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所以”,古义是“……的原因”;今义是表结果的连词。D项,“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的“自足”古今同义,都是“自我满足”。故选D。7.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C.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会天大雨,道不通D.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把握。一词多义现象的存在丰富了文言的表现能力,同时也给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做这种题的关键是平时要养成积极主动积累和巩固的好习惯。学习一篇课文就应该把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做一个梳理。持之以恒,定能受益匪浅,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在潜滋暗长中得到提升。当然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推敲。题干要求选择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A项,两个“俯仰”,都是一抬头一低头的瞬间,形容时间短暂,瞬息即过。B项,第一个“盛”,名词,译为“盛况”;第二个“盛”,形容词,译为“丰盛”。C项,第一个“会”,动词,译为“聚会、集会”;第二个“会”,副词,译为“正当、恰巧”。D项,第一个“虽”,译为“即使”,表假设;第二个“虽”,译为“虽然”,表转折。故选A。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当其欣于所遇B.引以为流觞曲水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C.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D.仰观宇宙之大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C项,两句的“所”都是“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A项,第一个“于”,介词,在;第二个“于”,介词,对。B项,第一个“以”,介词,把;第二个“以”,介词,因为。D项,第一个“之”,定语后置的标志;第二个“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故选C。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群贤毕至

毕:全,都 B.所以游目骋怀

骋:舒展C.暂得于己

暂:暂时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修:(寿命)长【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D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修”:是长寿的意思,与“短”相对。故选D。【点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虽取舍万殊②虽世殊事异③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④终期于尽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B.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C.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虽取舍万殊”中“虽”,连词,表转折,译为“虽然”。

②“虽世殊事异”中“虽”,连词,表假设,译为“纵使”。③“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中“于”,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译为“在”。④“终期于尽”中“于”,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时间,译为“至,到达”。①②词性相同,意思不同,用法不同;③④词性相同,意思不同,用法不同。故选D。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俯察品类之盛

B.放浪形骸之外

C.或取诸怀抱D.亦将有感于斯文

【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本题B项,形骸:古今义都指身体、形体。A项,品类:古义是自然界的万物;今义是种类。C项,怀抱:古义是胸怀抱负;今义是抱在怀里;胸前。D项,斯文:古义是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是指文雅。故选B。【点睛】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A.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B.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A.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B.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D.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A.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B.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僻性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C.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1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引以为流觞曲水B.悟言一室之内C.静躁不同D.齐彭殇为妄作【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B项,“悟”通“晤”,面对面。故选B。【点睛】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1)通假字的形式 ①“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②“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间想不起原字,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2)通假字的种类 ①“声旁字”代替“形声字”。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座)②“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例: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庭――廷)③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例:无陇断焉。(《愚公移山》)(陇――垄)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慧)。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高考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二、情景默写13.兰亭集序(1)《兰亭集序》中交代集会地点的句子是“”,表明集会地点周围有高峻的山峰的句子是“”。(2)《兰亭集序》中交代集会目的的句子是“”,直接表明作者参加集会时的心情的句子是“”。(3)《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描绘宾客尽是文人雅士、贤德之人,《兰亭集序》中表达类似意思的句子:“,。”(4)《兰亭集序》中,作者与文人雅士们列坐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边,油然而生地表达自己的幽深内藏的情感的句子:“,,。”(5)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6)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与此句意义相近的句子:“,。”(7)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认为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而在事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8)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每个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都归结于消亡的句子:“,。”(9)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这一思想的句子:“,。”【答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此地有崇山峻岭修禊事也信可乐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稽、崇、禊、咸、盛、觞、畅叙、清、惠、俯仰、诞、殇、妄作。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二)上谓侍臣曰:“右军之书,朕所偏宝,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事》。求见此书,劳于寤寐。此僧耆年,又无所用。若为得一智略之士,以设谋计取之,必获。”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今贯魏州莘县。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召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随商人船下,至于越州。又衣黄衫,极宽长潦例,得山东书生之体。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辨才①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②?”翼因便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入房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乃曰:“白头如新,倾盖若旧,今后无形迹也。”便留夜宿,设缸面药酒、茶果等。江东云缸面,犹河北称瓮头,谓初熟酒也。酣乐之后,请各赋诗。彼此讽咏,恨相知之晚,如是者数次,于是诗酒为务,僧俗混然。遂经旬朔,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自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辨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辨才。辨才熟详之,曰:“是则是矣,然未佳善也。贫僧有一真迹,颇是殊常。”翼曰:“何帖?”辨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辨才曰:“禅师临亡之际,亲付于吾。那得参差?可明日来看。”及翼到,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翼见讫,故驳瑕指纇③,曰:“果是响拓书也。”纷竟不定。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梁槛,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辨才出赴邑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遣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翼便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摘自何延之《兰亭记》)【注】①辨才:辨才禅师。②檀越:指“施主”,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之信众。③纇:丝的结,引申指缺点。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B.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C.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D.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癸丑:干支纪年的癸丑年。古人常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的次序。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肖系统,可知,永和九年是牛年。B.倾盖:盖,马车上的伞盖。倾盖指途遇好友,停车靠近交谈,伞盖倾斜相交,选文(二)指朋友间的亲切交流。C.旬朔:旬,十日为一旬;朔,农历每月初一。旬朔,十天或者一个月,泛指不长的时日。D.响拓:实为“向拓”,是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法书墨迹因年代久远,纸色沉暗,字迹难辨,故在模制时,须向光照明,以纸覆帖(常用油纸、蜡纸),勾勒其原字笔画,再以墨笔填充,故而又称“影书”、“影覆”。16.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名士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王羲之对人生的思考。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语言清畅精警,富有哲理。B.选文(一)中的“乐”字绾住《兰亭集序》前半部分的内容,既是对雅集的一种概括,也为下文的“岂不痛哉”蓄势。C.唐太宗为了得到《兰亭》帖,答应了萧翼的请求,将王羲之、王献之的三四份杂帖送给了他。D.何延之《兰亭记》叙述的是书法史上的大事,描述了萧翼入寺寻机得到《兰亭》帖的故事,将萧翼的狡黠写得十分舒展生动。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2)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18.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耀灵纵辔,急景西迈,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与选文(一)王羲之的情感有共通之处,请简要概括。【答案】14.D15.B16.C17.(1)用来纵目观察,开畅胸怀,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实在很快乐。(2)他多才多艺,富有权术、智谋,可以担当这个使命,一定会得到《兰亭》帖。18.都抒发了人生苦短,情随事迁,欢乐易逝的感慨。【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萧翼奏道:“如果充当公家的使节,情义上说是没有理由得到《兰亭》帖的。臣请求以私事出行到那儿去,需要王羲之、王献之的杂帖三四份。”太宗依从他的请求,并把王羲之、王献之的帖交给了他。于是,萧翼改变冠戴,换上民服到洛阳。“奏曰”指上奏说,语意紧密,不断开,排除B;“公使”作“作”的宾语,不断开,排除AC。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途遇好友”错。倾盖:指途中相遇,停车交谈,双方车盖往一起倾斜。形容一见如故或偶然的接触。并非是“途遇好友”。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将王羲之、王献之的三四份杂帖送给了他”错误。根据原文“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可知,萧翼为了完成任务,需要二王的杂帖为诱饵,太宗只是把王羲之、王献之的三四份杂帖借给萧翼,用来完成任务,并非是送给萧翼。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以”,用来……的;“极”,尽情享受;“信”,的确,实在。(2)“负”,享有;“充”,担当;“获”,得到。1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孙绰的“耀灵纵辔,急景西迈,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是说“太阳仿佛挥鞭纵马一般,急急地向西落去,快乐随时间逝去,悲伤油然而生。循环往复,新旧交换,当下的景象,之后也会变成陈迹”,抒发了人生苦短、情随事迁、欢乐易逝的感慨。从选文(一)“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岂不痛哉!”可知,作者王羲之也抒发了对人生短暂、情随事迁、欢乐易逝的感慨。参考译文:(一)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二)皇上对侍臣说:“王羲之的书法,是我特别珍爱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没有赶得上《兰亭》帖的。我日夜操心,设法见到此帖。(《兰亭》帖对)这个到了晚年的和尚又没有什么用处。如果找到一个有智慧、有谋略的人,让他设计谋取此帖,就一定能得到。”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说:“臣听说监察御史萧翼是梁元帝的曾孙,如今籍贯在魏州莘县。他多才多艺,富有权术、智谋,可以担当这个使命,一定会得到《兰亭》帖。”太宗就召见萧翼。萧翼奏道:“如果充当公家的使节,情义上说是没有理由得到《兰亭》帖的。臣请求以私事出行到那儿去,需要王羲之、王献之的杂帖三四份。”太宗依从他的请求,并把王羲之、王献之的帖交给了他。于是,萧翼改变冠戴,换上民服到洛阳,随乘商船顺流而下,来到越州。又穿上黄衣衫,极其宽大随便,很符合山东书生的身份。傍晚时分,他进入寺庙,在廊庑间闲步,观赏着壁画。经过辨才的庭院,他在门前止步。辨才远远看见萧翼,就问道:“哪儿的施主?”萧翼乘机上前作揖行礼说:“弟子是北方人,带一些蚕种来卖,游历寺庙纵目观赏,有幸遇到禅师。”寒暄之后,言谈就投机起来,辨才就把他引入房内,马上一起下围棋、弹古琴,玩投壶、握槊的游戏,谈论文学和历史,见解非常投合。辨才便说:“到了头发白时还和初交一样,刚一见面就像老朋友一般。今后用不着拘束了。”就留他宿夜,摆设缸面药酒、茶果等。江东说的缸面,就如河北称瓮头,指初熟酒。极度欢乐之后,邀请宾客赋诗。彼此诵读对方的诗篇,只恨相识太晚。这样一连好几次。于是,饮酒作诗,僧人和俗人混然一片。过了十天或一个月,他们顺便谈论书法,萧翼说:“弟子的先世都继承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弟子我自幼以来沉迷、爱好他们的书法,今天也有几本帖随身带着。”辨才高兴地说:“你明天来,可带到这儿来看看。”萧翼按时前往,拿出书帖给辨才看。辨才仔细观看,说:“是倒是的,可并不好。贫僧我有一件真迹,很不平常。”萧翼问:“什么帖?”辨才说:“《兰亭》帖。”萧翼假装笑着说:“几经战乱流离,真迹哪儿还在!一定是摹写的伪造品。”辨才说:“禅师临终之际亲手托付给我的。哪能掺假?你明日可来看!”等到萧翼来了,师父亲自从屋梁的槛架中取出《兰亭》帖。萧翼见了之后,故意吹毛求疵说:“果然是摹写的书帖。”两人争论不休。自从给萧翼看了之后,《兰亭》帖不再放在暗藏的槛架中,并借了王羲之、王献之的字帖留下,一起放在书案上。从此,萧翼往还了好几次,童仆、弟子等都不再对他产生猜疑。后来,辨才外出到邑汜桥南严迁的书斋去,萧冀就私自来到辨才的房前,对辨才的弟子说:“我把包裹书籍的绸巾遗忘在床上了。”童仆立即为他开门。于是,萧翼从书案上拿到《兰亭》及皇家王羲之、王献之的书帖,就赶到永安驿站。萧翼便骑驿站的马兼程出发,到都城启奏皇帝,太宗大为高兴。(2022春·福建莆田·高二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乙)余以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凡三十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年五十,为首。(节选自西晋石崇《金谷诗序》)19.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列坐其次

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B.足以极视听之娱

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余以元康六年D.情随事迁

屡迁其坐20.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B.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C.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D.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所记叙的都是人贤、物备、景幽、事雅的聚会,但两次聚会的缘由并不相同。B.作为诗序和诗集序,两篇文章都未提及对诗歌的具体评价,而是以记录聚会环境和聚会过程为重点。C.两篇文章都有两晋之人生命观的体现,都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蕴含着积极的人生态度。D.从文章风格上看,《兰亭集序》在措辞与文笔上更胜一筹,写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盛都颇具清雅之风。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2)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答案】19.D20.C21.C22.(1)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人们的意态、情趣是一样的。(2)(金谷涧)距离城中十里地,(地势)有的高峻、有的低下,有清澈的泉流和茂密的树林,各种果树、竹子、松柏、草药之类,没有不齐备的。【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前“其”,代词,“它的”。句意:在它的旁边排列而坐。后“其”,副词,“大概”。句意:后世的爱好诗文的人,大概可以尽情地阅览啊。B.前“娱”,名词,“欢乐”。句意: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乐。后“娱”,动词,“使……欢乐”。句意:那些作为赏心悦目的东西也都具备了。C.前“以”,介词,“因为”。句意: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后“以”,介词,“在”。句意:我在元康六年。D.前“迁”,动词,“变更、变化”。句意: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后“迁”,动词,“变更、变化”。句意:多次变更地方。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时把琴、瑟、笙、筑和乐人一起载于车中,在路上(众人)同时演奏。等到了住地,让他们与鼓吹轮流顺次演奏。于是众贤都饮酒赋诗来抒发心中感怀,有的作诗不成,就罚酒三斗。“道路并作”句意完整,“道路”前省略介词“于”,作状语,修饰动词“并作”,应在“并作”后断开,排除BD;“遂各赋诗以叙中怀”,“中怀”作“叙”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或”此处是有的人,做下句的主语,据此排除A。故选C。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都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蕴含着积极的人生态度”错误,《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等语句蕴含着积极的人生态度,但《金谷诗序》“感性命之不永,惧凋零之无期”只有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虽”,即使,纵使;“所以”,……的原因;“致”,意态、情趣。(2)“去”,距离;“或”,有的;“之属”,之类;“毕备”,齐备。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我在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外任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另一处住所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那里有的地方高峻,有的地方低下,有涌流的清泉,茂密的树林,还有各种果树、竹子、松柏、草药之类,没有不齐备的。又有加工粮食的水碓,养鱼池,土窟等,那些作为赏心悦目的东西也都具备了。当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要回长安,我与众贤一起给他送行,到涧中去。白天黑夜地游乐欢宴,多次变更地方。有时登高临下,有时依次坐在水边。当时把琴、瑟、笙、筑和乐人一起载于车中,众人同时演奏。等到了住地,让他们与鼓吹轮流顺次演奏。于是众贤都饮酒赋诗来抒发心中感怀,有的作诗不成,就罚酒三斗。感慨生命的短暂,恐怕死亡的没有一定期限。因此一一列举当时人的官号、姓名、年纪,并把他们所写的诗著录在后面。后世的爱好诗文的人,可以尽情地阅览啊!参加游宴的一共有30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五十岁,是其中为首者。(节选自西晋石崇《金谷诗序》)(2023春·海南海口·高二海南中学校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课文《兰亭集序》(略)材料二:桃花涧修禊诗序(节选)(明)宋濂浦江县东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者,玄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又三十步,曰凤箫台,下有小泓,泓上石坛广寻丈,可钓。又六七步,曰饮鹤川,又四十步,水汇为潭。还至石坛上,各敷茵席,夹水而坐。呼童拾断樵,取壶中酒温之,实髹觞①中。觞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其时轻飙东来,觞盘旋不进,甚至逆流而上,若相献酬状。酒三行,年最高者命列觚翰,人皆赋诗二首,即有不成,罚酒三巨觥。众欣然如约。迨罢归,日已在青下。又明日,郑君以兹游良欢,集所赋诗而属濂以序。濂按《韩诗内传》:三月上巳,桃花水下之时,郑之旧俗,于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执兰草以祓除不祥。今去之二千载,虽时异地殊,而桃花流水则今犹昔也。其远裔能合贤士大夫以修禊事,岂或遗风尚有未泯者哉?虽然,无以是为也。为吾党者,当追浴沂之风徽,法舞雩之咏叹,庶几情与境适,乐与道俱,而无愧于孔氏之徒,然后无愧于七尺之躯矣,可不勖哉!濂既为序,其游历之胜,而复申以规箴如此。他若晋人兰亭之集,多尚清虚,亦无取焉。【注】①髹觞:漆过的酒杯。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觞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B.觞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C.觞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D.觞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堤(

)A.修禊:古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B.彭殇(《兰亭集序》):彭,即彭祖,传说他曾活到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C.“觚翰”,指木简与笔;“觥”,中国古代用兽角制的酒器。D.“浴沂”“舞雩”出自《论语》,这是孔子弟子冉有所言之志。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均属有别于赠序的诗序,都是放在文人雅集唱和所成诗集之前的文字。B.两文均先写修禊环境及过程,再加以议论,都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体。C.王文以“昔人”承接“古人”,从哲思转向历史,引出对庄子观点的批评。D.宋文描述诸贤在节日中沐浴自然,发舒身心,显示了作者崇尚清虚的志趣。2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2)郑君以兹游良欢,集所赋诗而属濂以序。27.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两篇序文的写作目的。【答案】23.B24.D25.D26.(1)每当看到古人(文中对生死)发生感慨的原因,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叹息哀伤,(却)不能在心里明白。(2)郑铉因为这次游玩很欢乐,收集这次所赋的诗句并且嘱托我作序。27.①王羲之的目的是批评道家(庄子)把生死看作一样的虚诞,寄情后人要敢于直面快乐时光总是短暂、生命终会消亡的现实,从而珍惜欢乐,思考生命。②宋濂的目的是否定借修禊事招魂续魄,祓除不祥的旧俗以及兰亭集会中的人崇尚清虚的态度。主张效仿孔门弟子求知乐学、修养身心的积极有为的情怀志向。【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酒杯有托盘,随着水流漂浮,像雁群一样向下。往前,有中断(取走)的,有对对联的,正按次第取来饮用。“觞有舟”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有中断者”“有属联者”结构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排除AC;“沉浮”对应“随波”,意为随着水流漂浮,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2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这是孔子弟子冉有所言之志”错误,由课文“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可知,是曾皙(点)所言之志。故选D。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显示了作者崇尚清虚的志趣”错误,文章结尾“他若晋人兰亭之集,多尚清虚,亦无取焉”,作者是认为晋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