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三)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安徽省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三)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安徽省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三)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安徽省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三)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安徽省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三)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安徽省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三)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孔子认为,真挚的血缘亲情是“仁之本”,人有了这种真情感并且依照这种情感推衍并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有了爱人之心。《论语》有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这反映了孔子重视()A.贵贱有序 B.人性本善 C.人伦道德 D.天人关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人伦是人类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等,道德强调在社会中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重视孝悌、仁爱,认为孝悌是善良和正义的源泉,这是孔子重视道德伦理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伦道德,未体现等级差别,排除A项;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材料未探讨人的本性,仅是在强调人和社会的关系,排除B项;天人关系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材料与此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东汉初年,光武帝下诏,令自己的家族发源地南阳撰写地方风俗历史,主要记载“耆旧节士”“名德先贤”。不久,沛、三辅地区和光武帝家族的早期活动区域鲁、庐江也兴起修撰郡国书的风气。据此可知,光武帝此举的主要意图是()A.巩固儒家正统地位 B.尊重地方历史传承C.安抚地方豪强势力 D.彰显皇帝统治权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东汉时期的中国。光武帝下令在自己的家族发源地南阳修撰地方风俗历史,主要记载地方名人,其后兴起的沛、三辅、鲁和庐江地区,都是和两汉皇室家族密切的地区,由此可知,光武帝下令修撰郡国书实际上是为了追述、宣传祖先美德,借此彰显统治的权威,D项正确;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彰显皇帝的权威,非巩固儒家正统地位、尊重地方历史传承,排除AB项;材料与安抚地方豪强势力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583年,隋文帝宣布废除地方长官就地自聘僚属的制度,规定其僚属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州县长官三年一换,下属官员四年一换,且不得连任。其举措旨在()A.强化中央机构职能 B.防止地方官员坐大C.牢牢控制用人权力 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魏晋南北朝以来,地方官主要都是由当时地方长官自己任命,以至形成一个又一个地方小集团,威胁中央集权;官员在一个地方长期任职,很容易被地方豪强拉拢结交,进而互相勾结影响中央政令的推行,隋文帝把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规定地方官的任期,其目的是防止地方官员坐大,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掌控,B项正确;“州县长官三年一换,下属官员四年一换,且不得连任”不属于强化中央机构职能,排除A项;材料中不仅强调中央控制用人权,同时强调官员要定期轮换,为的是防止地方势力坐大,排除C项;其举措是为了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并非为了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B项。4.下图是宋元时期明州(今宁波)城市布局示意图。该图可说明此时期()A.政府重视发展海外贸易 B.外贸成为税收主要来源C.城市经济功能占据主导 D.外交机构已趋向专业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根据宋元时期明州(今宁波)城市布局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宋元时期明州是主要外贸港口之一,政府在明州设置市舶务、市舶务厅事等说明宋元时期政府注重发展海外贸易,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税收的主要来源,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宋元时期明州(今宁波)的城市布局,并不能体现城市经济功能占据主导,排除C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是1861年建立的总理衙门,排除D项。故选A项。5.雍正四年(1726年),朝廷要求各省推行保甲法,拣选宗族中的人士为族正;道光时期,相关律例赋予族长、绅士以“捆送”族人权力。金田起义后,清政府要求乡绅办团练,形成“族团”以维护治安。据此可知()A.清朝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强化 B.宗族族长获得地方的治理权C.宗族在基层治理中作用加大 D.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统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最初各省推行保甲法到法律赋予族长“捆送”族人权力再到乡绅办团练,可知乡绅逐渐获得了基层维系治安,组建团练的权力,宗族在基层治理中作用加大,C项正确;清朝的中央集权在金田起义后受到冲击,不断加强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族长不是地方官员,不能获得地方的治理权,只是协助管理地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这种管理模式威胁了中央统治,而是主要体现了宗族在基层治理中作用加大,排除D项。故选C项。6.1866年2月20日,总理衙门上奏:“自各国换约以来,洋人往来中国,于各省一切情形日臻熟悉,而外国情形中国未能周知,于办理交涉事件终虞隔膜臣等久拟奏请派员前往各国,探其利弊,以期稍识端倪,藉资筹计”。这表明,当时中国()A.民族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B.洋务运动取得显著成效C.传统外交观念发生改变 D.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国不熟悉外国情形的现状,进而主张派遣驻外使节,了解外国,说明清朝传统外交观念有所改变,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外交方面,与民族主义无关,排除A项;“显著成效”说法夸张,此时洋务运动刚刚兴起,排除B项;材料强调派遣驻外使节,熟悉外国现状,与主权意识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7.如表为中国“各口岸输入洋纱的比重”(部分)。据此可知()年代华南八港%华中九港%华北二港%东北一港%1867-18711877-18811884-18881889-189297.986.863.647.61.66.210.924.00.57019.619.5*6.08.9A.华南地区小农经济解体缓慢 B.华中地区的近代化程度最高C.列强扩大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D.中国对外贸易中心转向北方〖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7年至1892年(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在1867年至1871年,中国输入洋纱主要是在华南地区,其他地区较少,但之后,华中、华北和东北地区输入样纱的比例上升,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扩展到华中、华北和东北地区,体现了西方列强加强对华商品输出,C项正确;华南地区是受列强经济侵略较早、较多的地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相对较快,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没有涉及近代化程度,排除B项;据材料信息可知,华南地区在各口岸输入洋纱的比重一直较高,且材料只反映了洋纱的输入情况,不能整体体现对外贸易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8.下图为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一书的第十章目录。下列选项中,最符合第三个子目标题的是()第十章国民党与北洋军阀斗争初期(一)政党产生与演化(二)内阁更迭与政党的关系(三)?(四)讨袁军的失败A.约法的改造 B.帝制运动的演进C.宋案及大借款风潮 D.和议经过与清帝退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国民党与北洋军阀斗争初期”、“讨袁军的失败”等信息可知,“?”处的内容应该与讨袁军的兴起有关,所以最符合第三个子目标题的应该是讨袁军兴起的原因,即宋案的出现和袁世凯导致的大借款风潮,使反对袁世凯的活动逐渐兴起,C项正确;民国时期的约法包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约法又名“袁记约法”,是指民国三年(1914)五月一日由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公布的一个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临时宪法”。此约法在民国五年袁世凯创立“中华帝国”时被废弃,后一直未再恢复。所以这两个约法都没有历经过改造,排除A项;根据“北洋军阀”可知此时已经是民国时期,帝制已经被废除,虽然袁世凯意图恢复帝制,但并不能据此说明是帝制运动的演进,排除B项;此时已经进入民国时期,清帝早已退位,排除D项。故选C项。9.1926年10月,在上海成立农民运动委员会,由毛泽东担任书记。农委制订《目前农运计划》,指导各地农民运动的开展,一个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迅猛开展起来。此时农民运动的开展()A.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支援了北伐军的胜利进军C.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D.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6年(中国)。从材料的时间“1926年”可以看出应该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当时农民运动迅速发展,配合支援了北伐军胜利进军,B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已经在1924年建立,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之后开创的,排除C项;此时没有建立苏维埃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10.1956年4月,毛泽东在约谈国家各个部门负责人了解情况后,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其中第一个关系就提到要协调农轻重比重。他强调,“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毛泽东意在()A.保障农村土地改革的开展 B.推进国民经济调整工作C.进一步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D.探索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956年中国。据材料,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到要协调农轻重比重,主张既要推动重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又要注重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推动农村发展,满足农民生活需求,上述观点有利于推动城乡发展彼此协调和相互促进,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全国推行土地改革,时间是1950-195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为了克服困难,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农业、重工业、轻工业等不同国民经济行业协调发展,并非强调加强国家计划,排除C项。故选D项。11.在托勒密统治埃及,希腊人的口语中逐渐夹杂进了埃及土语,许多人也因与埃及人通婚而被同化了,即便是希腊人引以为自豪的哲学也不免打上了东方文化的印记。这一现象()A.体现了希腊化的影响 B.加快了希腊文化的衰退C.说明了希腊文化落后 D.丰富了古希腊文明内涵〖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古代希腊和古代埃及。托勒密统治埃及时期,希腊文化,包括语言、哲学等受到埃及文化的影响,丰富了古希腊文明内涵,D项正确;希腊化主要说的是希腊文化对其他地区的影响,而材料所述为希腊文化受其他地区的影响,排除A项;吸收东方文化促进了希腊文化的发展而非衰退,排除B项;希腊文化并不落后,排除C项。故选D项。12.法国有一个城市叫琅城,被视为英雄的城市,这主要是因为12世纪这里发生的琅城事件。面对收了赎金及背信弃义的主教高德理,激愤的市民高呼口号,冲入其家,主教死于乱棍之下,暴尸街头。琅城事件被认为是中世纪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并一直被史家当作市民革命的典型案例。琅城事件()A.源于城市发展受阻于教会统治 B.赢得了城市的完全自治C.参与者主要是商人与骑士 D.保护了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2世纪的法国。根据材料“面对收了赎金及背信弃义的主教高德理,激愤的市民高呼口号,冲入其家,主教死于乱棍之下,暴尸街头。”及所学可知,琅城事件是12世纪法国琅城居民发动的争取自治权的武装起义。城市通过自治运动赢得了一定的自治权,这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中世纪欧洲城市自治运动根源于城市工商业繁荣,主要原因是封建主对城市居民的压迫,排除A项;城市通过自治运动赢得了一定的自治权,排除B项;欧洲中世纪城市的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骑士是欧洲封建时代为国王或其他长官服务的武士,排除C项。故选D项。13.香料贸易在人类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7世纪是香料贸易史上的关键时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争夺香料贸易霸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在这场角逐中,印尼(当时被称为东印度群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舞台。英荷在印尼的角逐()A.催生了英荷东印度公司 B.导致了罪恶的奴隶贸易C.有利于自由贸易的发展 D.不利于殖民地经济独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世界)。据材料可知,围绕香料贸易,英国和荷兰在印尼进行角逐,将印尼变为其殖民地,为在贸易中获利,通过垄断和控制香料贸易,迅速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殖民地经济的独立,D项正确;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与材料中描述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香料贸易,而非奴隶贸易,排除B项;英国和荷兰在印尼通过垄断和控制香料贸易,迅速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而非自由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14.1917年1月,德国外长致电墨西哥总统,希望两国结盟.德国将助其收复德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这份电报被英国破译并转交给了美国,成为美国各大报纸的头条新闻,民众反德情绪迅速高涨,要求对德宣战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反映出()A.英国舆论战冲击了美国孤立主义 B.德墨结盟是美国参战的重要原因C.外交政策的失误导致了德国战败 D.民众情绪是政府决策的主要依据〖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1月(世界)。据材料“这份电报被英国破译并转交给了美国,成为美国各大报纸的头条新闻,民众反德情绪迅速高涨,要求对德宣战的呼声越来越高”,可知英国破译的电报引起美国民众的反对德国的情绪,使美国的外交政策做出改变,A项正确;材料显示德国希望德墨结盟,无法得出德墨结盟是美国参战的重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德国战败,排除C项;“民众情绪是政府决策的主要依据”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5.1929年后,苏联派出人员到西方进修或进行科学研究。同时在国内兴办了许多高等和中等技术学校,学习西方的技术,到1933年,约有110万学生在这些学校学习。苏联的这些举措()A.抓住了国外技术转移的时机 B.致力于落实新经济政策C.建立了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 D.意在缓和与西方的关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年的苏联。依据材料概括可知:1929年后,苏联派出人员到西方进修或进行科学研究。同时在国内兴办了许多高等和中等技术学校,学习西方的技术,这一时期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压力,努力向外国销售过剩的商品,其中也包括科学技术,而苏联则抓住了国外技术转移的时机发展本国科技,A项正确;此时新经济政策以被斯大林模式所取代,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内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的改革,不能得出建立了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排除C项;此项活动的目的在于发展本国科技,从本国利益出发,不是为了缓和与西方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6.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摆脱英国的殖民控制,西方学者称之为“非殖民化”。认为英国的“殖民撤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的,是其明智的殖民主义政策的目标和结果。该观点()A.抹杀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威力 B.否定了西方殖民侵略的丑恶历史C.揭示了“非殖民化”的真实成因 D.贬低了宗主国放弃殖民的主动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二战后的英国及其殖民地。根据材料可知,该观点认为“非殖民化”是英国政府的殖民政策调整的结果,结合所学可知,二战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客观上促进了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了这些地区摆脱西方的殖民控制而独立,因此“非殖民化”不仅仅是西方国家政策调整的结果,还是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推动,材料中的观点抹杀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威力,A项正确;材料观点是在分析“非殖民化”的原因,没有体现出“否定了西方殖民侵略的丑恶历史”,排除B项;二战后出现的“非殖民化”的根本原因是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是在肯定宗主国放弃殖民的主动性,而非贬低,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端午节的历史时期地域纪念人物习俗汉代之前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待考证时间尚未固定,与夏至相结合;受端午是恶日的观念影响,主要活动有采药、用药、采兰沐浴、櫰除灾害等。魏晋南北朝吴越地区勾践端午节被视为良节;南方的尝新、庆丰收等习俗与北方观念融合;端午与夏至习俗融合;角黍和竞渡等带有娱乐竞技性的活动出现。江浙一带伍子胥三晋故地介子推南方地区屈原隋唐宋元全国大部分地区屈原兰汤沐浴蔚然成风,粽子品种花样丰富,龙舟、竞渡、射柳等活动见于史书记载;宫廷活动规模盛大、热闹。——摘编自宋颖《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材料二继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摘编自羊城晚报《端午“申遗”的欢欣与担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端午节历史流变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端午节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答案〗(1)特点:由区域发展到全国,逐渐普及;由多种纪念形象到以屈原为主;时间逐渐固定;习俗活动不断丰富,功能由避恶趋向多元。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屈原的爱国精神;封建经济发展,区域联系加强;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交融;儒家文化的影响;政府的推动。

(2)意义:有利于弘扬、保护传统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民族认同,提高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至明清时期(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全国大部分地区”可知,汉代之前端午节主要流行于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隋唐宋元以后,端午节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区域,可见,端午节的演变特点之一是由区域发展到全国,逐渐普及;据材料一“待考证”“屈原”可知,端午节纪念人物汉代之前不确定,两汉不同区域纪念人物不同,隋唐以后基本统一纪念屈原,可见,端午节的演变特点之一是多种纪念形象到以屈原为主;由材料“时间尚未固定,与夏至相结合”“端午节被视为良节”可知,时间逐渐固定;根据材料一“避恶是主要功能”“端午与夏至习俗融合;角黍和竞渡等带有娱乐竞技性的活动出现”可知,习俗活动不断丰富,功能由避恶趋向多元。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端午节纪念的人物慢慢统一为屈原,主要是历朝历代需要屈原的爱国精神进行教化,端午节盛行的区域最终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离不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端午节习俗的多元化和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交融以及儒家文化的影响。【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意义:据材料可知,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得屈原成为中国端午节的唯一纪念人物,伴随着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民族认同,提高民族凝聚力;站在文化无国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端午节申遗成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据所学可知,端午节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申遗成功有利于弘扬、保护传统文化,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中国文化自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53年9月,上海小刀会起义,响应太平天国革命。之后,海关工作停顿,外商拒绝关税。1854年,上海成立的英法美“关税管理委员会”控制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关税的征收。这是中国第一个由外国人管理的海关。1861年4月英国人赫德正式担任总税务司。这样.外籍税务司逐渐成了各地海关的实际管理者,华精海关监督则完全被外籍税务司架空。辛亥革命前,海关税款的保管和支付,由中国政府委派的海关监督按清延户部的指示办理。但袁世凯为总理大臣的清政府竟不惜进一步出卖海关权。1912年英国为首的“债权国家银行”决定把海关汇交给汇丰、德华、道胜三家银行,由税务司按期通知拨付有关各国,关税税款的收支保管权的被攫取,标志着中国海关主权的完全丧失。——摘编自寇钰晶《中国三个时期的关税政策与对外贸易》材料二1987年以来在完善国内立法的同时,我国海关还不断出台政策规章,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中国海关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能力不断增强。由中国海关提出的“登机桥”“普洱茶”“三氧蔗糖”“油压或气压传动间”“新能源汽车”“微生物油脂”“集成电路检测设备”等(协调制度)修订建议被采纳。近年来,我国不仅实现多次降低服装、箱包、鞋靴、特色食品和药品等消费品的进口关税,还积极推进和贸易伙伴之间的制度性合作建设,把签署自贸协定上升为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对外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18个,中国给予最不发达国家的零关税待遇惠及42个国家。——摘编自蔡岩红(70年从弱到强关税变迁见证对外贸易发展历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海关主权丧失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7年以来中国海关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答案〗(1)影响:便利了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使列强加强了对中国金融财政的控制;便于列强控制中国内政外交。(2)变化:完善国内立法;不断出台政策规章;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多次降低关税;积极推进和贸易伙伴的建设。原因: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改革开放的推动;中国经济实力增强。〖解析〗(1)可从对列强、对中国政治与经济等多角度分析,如便利了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使列强加强了对中国金融财政的控制;便于列强控制中国内政外交。

(2)第一小问紧扣材料,可找到“完善国内立法的同时,我国海关还不断出台政策规章,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多次降低服装、箱包、鞋靴、特色食品和药品等消费品的进口关税,还积极推进和贸易伙伴之间的制度性合作建设”等关键信息,将之进行拆分角度、整合归纳即可,如完善国内立法;不断出台政策规章;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多次降低关税;积极推进和贸易伙伴的建设。第二小问可从世界经济形势、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经济实力的变化等角度分析。19.茶叶成为世界性饮品的过程,也是茶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传播过程。材料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英学,是中国文化符号之一。最初茶主要在中国周边地区传播,比如朝鲜、日本。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灵洲、非洲和龙洋洲等地区。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空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咙”。获国签会上用中国茶和中国的茶具来招待客人成为主任炫耀的方式。荷兰许多窑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茶室”。各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在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摘编自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根据上述材料,围绕“茶与世界”自拟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中国茶文化的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消晰,史论结合)〖答案〗论点:海上茶路与茶叶的传播阐释:中国茶叶海上向外传播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在这个长期过程中,中国茶传播到世界各地多为商业行为,而海上茶路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其向东由海路传播至朝鲜和日本;向南传至中南半岛,是以明朝郑和下西洋为肇始,开辟了与亚、非、欧、美各国的海上茶叶贸易之路,使华茶能够在世界诸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中国茶叶在向世界传播的同时,也传播了种茶和制茶技术,促进了各地茶文化的发展。早期茶叶的外销,茶叶像是中华文化的代表,茶叶的传播也是一种文化交流。茶叶贸易开展后,对世界许多国家地区产生了影响,就如同丝绸、瓷器一样,茶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作用。〖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古代中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茶叶的传播路径和题干要求,可拟定论点为海上茶路与茶叶的传播。关于阐释可从海上茶路的传播时间、传播路径、传播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如:中国茶叶海上向外传播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在这个长期过程中,中国茶传播到世界各地多为商业行为,而海上茶路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其向东由海路传播至朝鲜和日本;向南传至中南半岛,是以明朝郑和下西洋为肇始,开辟了与亚、非、欧、美各国的海上茶叶贸易之路,使华茶能够在世界诸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中国茶叶在向世界传播的同时,也传播了种茶和制茶技术,促进了各地茶文化的发展。早期茶叶的外销,茶叶像是中华文化的代表,茶叶的传播也是一种文化交流。茶叶贸易开展后,对世界许多国家地区产生了影响,就如同丝绸、瓷器一样,茶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作用。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路易十一统治时期(1461-1483年),一些封建贵族结成“公益同盟”,反抗国王。路易十一用战争与外交手段摧毁了贵族同盟,收回了不少贵族领地。1491年,查理八世又通过联姻合并了布列塔尼。至此,法国领土基本统一、近代法国版图轮廓初步确立。与此同时,封建地主制逐渐取代了封建领主制,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经济关系上的差异性渐渐缩小。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也已经觉醒,民族文化发展。路易十一时,不仅军权、财权在握,而且疏远大贵族,从社会下层选拔贤能之士为官,设立行省高等法院,强化了统治体系。在他的统治之下,三级会议仍然召开,但一切都仰承他的意志。——摘编自沈炼之主编《法国通史简编》材料二法语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节录)时间重要事件1380年巴黎的法兰西岛方言被腓力六世指定为国家语言,王权所在地巴黎的地区方言演变成具有高于其他方言地位的共同日常交际用语。1539年弗朗索瓦一世颁布正式法令,要求王国内所有判决、任命、契约乃至遗嘱都只能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1549年文学团体“七星诗社”发表了《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一文,提出要使法语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