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东路道路提升改造项目海绵城市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永安东路道路提升改造项目海绵城市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永安东路道路提升改造项目海绵城市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永安东路道路提升改造项目海绵城市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永安东路道路提升改造项目海绵城市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永安东路道路提升改造项目海绵城市施工图设计说明初步设计依据文件1、《崇州市旧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四川同济京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2、业主提供的1:500地形图(成都市蜀州兴宇城市建设有限责任公司)3、《崇州市行政审批局关于崇州市永安东路改造工程项目建议的批复》(崇审批投资【2020】145号)4、《崇州市永安东路道路改造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阶段)》(成都川筑路桥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6、业主认可的排水方案以及业主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7、现状踏勘收集资料采用的施工规范、规程和工程验收标准本项目是依据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为编制依据。采用的规范标准有:国家规范、标准、规程1《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2016)2《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3《城市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2017)4《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5《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6《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7《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8《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9《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10《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11《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12《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13《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51174-201714《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市政分册》(2018年版成都市规划管理局)15《球墨铸铁可调式防沉降检查井盖》(DB510100T203-2016)16《成都市城市道路检查人行道球墨铸铁方形井盖监督管理技术规定》(2017年版成都市城市道路井盖监督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1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18《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19《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20《城镇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CJJ6-2009)21《成都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技术规定(试行)》(2017年5月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22《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2014年10月)23《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2018)24《成都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编制规定及审查要点(试行)》(2017年8月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25《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2018)26《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2017)相关的国家标准图集1、《雨水综合利用》(10SS705)2、《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06MS201)3、《城市道路——人行道铺砌》(05MR203)设计概要工程概况概述(1)永安路排水现状本次设计永安路为现状道路,现状管线较多,包含雨水管、污水管、给水管、电力管、燃气管等现状管线。根据现场踏勘及资料显示,目前永安路现状车行道存在有一根d400~600雨水管道,d400污水管道,用于转输周边地块内的污水及路面雨水,雨水排入沟渠中,污水分别排入早觉街及崇庆北路污水管网中。(2)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改造方案概况本次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沿用原道路线形、标高、雨水管道、雨水井等。本次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主要改变传统雨水排水方式,改造原雨水口为除污雨水口、替换普通人行道面砖为透水面砖,新建雨水渗排设施,同时也利用传统雨水系统进行雨水的溢流排放和错峰排放。工程规模本项目项目位于崇州市主城区核心区域,与金盆地大道、唐安东路衔接,是崇州市中心区域主要的交通主干路。根据前期协调业主及规划部门的意见,项目目前新建污水纳污管及雨水支管统一排入永安东路道路现状d500污水干管中。现状雨水管保留在道路下。项目地理位置图工程范围及主要工程内容本项目路线全长约706米m均为现状道路。根据委托书要求,项目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设计、排水工程设计、结构工程设计以及预算编制。主要技术标准(1)本次实施计划确定了基于分区的地块海绵建设项目和道路海绵建设项目,以保证实现试点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0%。(2)本次海绵城市建设未改变地块原排水防涝和城市防洪标准。平、纵线形设计永安路平面、纵断面线形设计沿用原道路设计及管探成果,本次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不进行调整。横断面设计道路横断面布置本项目为老旧路改造项目,断面布置与现状一致。永安路横断面:4.5m(人行道)+21m(机动车道)+4.5m(人行道)。道路横坡永安路的机动车道横坡采用1.5%外倾坡,改造后的人行道表面横坡为1%内倾坡。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确定设计调蓄容积计算(1)设计调蓄容积一般采用容积法进行计算,如下式所示:V=10HψF式中:V——设计调蓄容积,m3;H——设计降雨量,mm,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参考表1取值,本设计采用75%作为设计标准;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m2。表1年径流控制率和设计降雨量关系年径流总量控制率90%85%80%75%70%降雨量(mm)56.541.832.726.321.3海绵城市技术方案选择本次设计考虑采用透水砖铺装人行道,人行道底部铺设穿孔管将多余的雨水排入雨水口,避免雨水对路基土浸泡使路基软化。效果评估透水性铺装人行道的效果评估计算方法:1)设计调蓄容积:V=10HψF①式中:V——设计调蓄容积,m3;H——设计降雨量,mm,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参考表1取值,本设计采用75%作为设计标准;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m2。2)透水铺装实际调蓄容积:ΔV=Fhn②式中:ΔV——透水铺装实际调蓄容积,m3;F——有效面积,m2;h——透水地面厚度,m;n——孔隙率。若ΔV/V>75%,则评判透水铺装和海绵树池的设计达到了设计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控制效果。径流控制效果评估:1)人行道调蓄设施雨水设计控制容积W2:W1=0.001×26.3×0.4×6354=66.84m3人行道为透水铺装,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透水铺装地面径流系数取值0.08~0.45,取值0.4。根据《四川省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标准》(DBJ51T084-2017)6.3.7条中规定当无规划规定时,新建项目透水铺装率宜不大于50%,改(扩)建项目透水铺装率宜大于20%,且崇州暂无海绵城市相关规划,现状人行道无法设置生物滞留措施,故优先满足透水铺装20%的要求。本次设计范围内透水铺装率为32%本次项目人行道透水铺装下设置透水管,透水管管径为d100,管材采用UPVC管,连接方式采用热熔连接。管材应符合《埋地聚乙烯排水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164-2004)。人行道采用C25深灰色透水混凝土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采用的集料必须使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密实的碎石料,碎石的性能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序号名称面积(m2)面积占比径流系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污染物控制率1人行道109441.1绿化面积10249%0.151.2透水铺装面积353532%0.22道路138580.4475%53%海绵城市系统设计本次设计仅是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系统。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单项设施工程低影响开发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要实现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的海绵城市构建,其途径和措施主要包括:在建筑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的规划建设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手段,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低影响开发排水系统设计永安路海绵城市排水系统采用除污雨水口,同时也利用传统雨水系统进行雨水的溢流排放。原设计雨水口位置不变,其雨水口改成本次设计的除污雨水口,对路面雨水进行净化。排水系统设计经海绵设计后永安路排水系统分两部分降雨量在26.3mm内时,碎石下渗带→渗入地下水降雨量超过26.3mm时,路面雨水→除污雨水口→市政管网。除污雨水口设计图除污雨水口结构为三层同心圆筒结构,中层和外层分别装填不同的滤料。其工作原理为:初期雨水经网格盖板后依次进入中层和外层,逐步净化,最后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后期雨水经过中层滤料上部,溢流至内层,并直接排放。中层滤料为复配轻质滤料,具有生物降解功能,并易于清理泥砂杂物。经现场监测数据可知,其对COD、SS、NH3-N、TP的去除率为71%、60%、50%、77%,对Cr、Cu、Zn等重金属的去除率为80%。除污雨水口的安装应严格按照生产厂家要求进行。采用常规型雨水口做法可参照《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15MR105,3-19页)路基、路面工程设计路基设计永安路路基设计技术标准及要求按原设计文件要求。路面结构设计在满足使用要求前提下,根据因地制宜、方便施工、合理选材等原则,选用经济合理、技术成熟的路面结构形式,努力提高路面使用质量和寿命。本次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不对车行道路面结构进行破坏,故仅调整人行道路面结构层。人行道路面结构层:面砖:8cm厚透水砖找平层:3cm厚细砂滤水层基层:15cm厚透水混凝土路面总厚:26cm透水混凝土技术指标透水混凝土基层是由粗骨料及其表面均匀包裹的水泥基胶结料,相互粘结,并经水化硬化后形成的具有连续空隙结构的混凝土。透水混凝土的性能应符合下表规定:透水混凝土的性能项目要求耐磨性,mm(磨坑长度)≤35透水系数,mm/s0.5抗冻性,%(25次冻融循环后抗压强度损失率)(25次冻融循环后质量损失率)≤20≤5空隙率,%11~17强度等级C20C30抗压强度(28d),Mpa≥20.0≥30.0弯拉强度(28d),MPa≥2.5≥3.0本工程透水混凝土面层强度等级应不小于C30,透水混凝土配合比采用填充理论及体积法按3.1式计算,其强度必须通过试验确定。(Mg/rg)+(Mc/rc)+(Mw/rw)+(Mz/rz)+P=1(3.1)式中Mg—1m3透水混凝土中粗集料的用量(kg)Mc—1m3透水混凝土中水泥的用量(kg)Mw—1m3透水混凝土中水的用量(kg)Mz—1m3透水混凝土增强料的用量(kg)rg—粗集料的表观密度(kg/cm3)rc—水泥的表观密度(kg/cm3)rw—水的表观密度(kg/cm3)rz—增强料的表观密度(kg/cm3)P—为设计孔隙率每立方米透水混凝土中材料的推荐用量为:胶凝材料:300kg~450kg;(增强料与水泥)碎石料:1300kg~1500kg;水胶比:0.28~0.32。透水混凝土基层横向接缝的间距一般为4~6m;基层施工长度超过30m或与其它构造物连接处(如侧沟、建筑物、窨井、铺面的连锁砌块、沥青铺面)应设置胀缝,胀缝采用不设传力杆的形式。2、原材料(1)、水泥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级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外加剂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8076)的规定。(3)、透水混凝土增强料生产厂家应附有产品使用说明书及质量保证书。(4)、原材料在使用前严禁受潮。(5)、透水混凝土采用的碎料,必须使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碎石料,粒径在2.4mm~13.2mm,碎石的性能指标应符合《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4685)中的二级要求,见表4.1.5规定。碎石的性能指标项目指标123尺寸mm2.4~4.754.75~9.59.5~13.2压碎值,%<15.0针片状颗粒含量(按质量计),%<15.0含泥量(按质量计),%<1.0表观密度,Kg/m3>2500紧装堆积密度,Kg/m3>1350空隙率,%<47.0

(6)、透水混凝土拌合用水应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JGJ63)的规定。附属工程设计1、无障碍设施本项目无障碍设施与原设计方案一致,详见原设计图纸。2、土工布本工程的防渗土工布采用机织丙纶防渗土工布,结构采用二布一膜,重量为500g/m2,(其中布300g/m2+膜200g/m2),条带抗拉强度>20KN/m。过滤土工布采用400g/m2的无纺土工布。系统验收(1)竣工验收必须在各分项、分部和单位工程验收合格后的基础上进行。(2)竣工验收时,应核对竣工验收资料进行必要的复验和外观检查。对管道的位置、高程、管材规格和整体外观等,应填写竣工验收记录。(3)工程的验收应由建设单位组织施工、设计、监理和其它有关单位共同进行。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将有关设计、施工及验收的文件资料立卷归档。(4)雨水利用管道系统的验收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97)及不同管材的标准要求分别进行验收:(5)回填土密度的检验回填土的密度应符合具体工程要求,在设计无要求时,可按以下要求执行,密实度检验可用环刀法检验。沟槽回填的最佳密实度90%水池顶面上部0.5m内85%水池顶面上部0.5m外至顶面80%(6)水池及管道密闭性检验:采用满水检验方法。水池及管道的密闭性检验时,尤其要注意管道的接口及管道与水池池体连接处不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