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浙江大学临床医学博士病理思考题_第1页
2013浙江大学临床医学博士病理思考题_第2页
2013浙江大学临床医学博士病理思考题_第3页
2013浙江大学临床医学博士病理思考题_第4页
2013浙江大学临床医学博士病理思考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博士病理课程思考题

肾脏病理问题:

1,肾活检病理诊断需要借助于哪些技术手段?

2,肾小球常见的基本病变?

3,狼疮性肾炎的分型及其病理特征?

4,糖尿病肾病的分期及其病理特征?

5,移植肾病各阶段的病变特征?

1、肾活检病理诊断需要借助于哪些技术手段?

1)光镜检查

细胞增生状态,病变分布(弥漫,局灶,球形,节段性),系膜宽度及成分,白细胞

浸润,纤维索样坏死及分布,微血栓,沉积物或嗜复红蛋白类型,新月体(类型和百

分比),包括以下染色方法:

a)HE(HematoxylinandEosin,苏木素一伊红)细胞核-深蓝色;细胞浆和基底膜-

粉红色。用于观察肾组织基本结构,并初步分辩细胞种类

b)PAS(PeriodicAcid-Schiff,过碘酸雪夫反应)细胞核-蓝色;GBM、TBM和系膜基

质-红色。用于显示细胞位置,显示细胞外基质多寡

c)PASM(PeriodicAcidSiIverMethonamine,六胺银染色)细胞核-蓝色;GBM>

TBM和系膜基质-黑色,背景:粉红色。用于显示细胞外基质多寡。

d)Masson'sTrichromStain(Masson染色)细胞核、免疫复合物-红色;GBM、TBM

和系膜基质-蓝色/绿色。用于显示免疫复合物。

2)免疫病理检查:

免疫荧光染色具有特异性强、敏感度高、染色步骤简单、节省时间、对荧光标记物的分布部

位显示极为明确等优点.

抗人IgA,IgG,IgM,Clq,C3,C4,纤维素

方法分直接免疫荧光法间接免疫荧光法:阳性或阴性反应,免疫球蛋白,补体及纤维

素的种类、部位、图像(线状、颗粒及团块),强度

3)电子显微镜(ElectronMicroscopy)

观察细胞微细结构

观察细胞立体、表面结构观察电子致密物沉积的部位、形态、组成GBM(厚度、密

度和轮廓等)、各种细胞的形态和病变、系膜区的特点、电子致密物(类型和部位),

特殊结构和特殊物质

a)透射电镜可以观察到细胞核组织的微细结构,而且可以显示免疫复合物的精

确定位细胞微细结构

b)观察细胞立体、表面结构

c)观察电子致密物沉积的部位、形态、组成

4)原位杂交

应用放射性同位素3H标识的cDNA探针.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膜性肾病肾组织中检出乙肝病毒;

应用生物素标识在肾组织检出单纯疱疹病毒,还有移植肾组织中的巨细胞病毒也被检出。

5)原位PCR

由于HBV相关性肾炎的肾脏病理无特异性改变,通过原位杂交和直接原位PCR在肾组织

切片中找到HBVDNA,为HBV相关性肾炎的诊断提供新的依据。

2、肾小球常见的基本病变?

(1)肾小球细胞增多:肾小球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尤其是壁层上皮细胞)增

生,并有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使肾小球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

(2)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多:可由于基底膜本身增厚,也可以由内皮下、上皮下或基

底膜的蛋白性物质沉积引起的。

(3)炎性渗出和坏死:急性炎症时可出现嗜中性粒细胞等炎细胞和纤维素渗出,血管壁可

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可伴血栓形成。

(4)玻璃样变和硬化:光镜下肾小球内出现均质的嗜酸性物质堆积。严重时可导致毛细血

管拌塌陷,管腔闭塞,胶原纤维增加形成节段性或整个肾小球硬化,为各种肾小球改变的最

终结局。

肾小球疾病病理学分类标准:

1.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2.局灶性节段性病变。

3.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1)膜性肾病。

(2)增生性肾炎:

1)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2)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3)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4)致密沉积物性肾小球肾炎。

5)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3)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4.未分类的肾小球肾炎。

3、狼疮性肾炎的分型及其病理特征?

是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一种,分6型。以肾小球内细胞增生和浸润、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

毛细血管神节段性坏死为基本病变。肾小球病变特点:①免疫荧光呈现“满堂亮”现象,

主要见于III〜VI型。②病变的不均一性,同一标本的不同肾小球可能呈现不同的病变。

③病理类型可以转变

(简单答案)分六型:

(1)1型(轻微系膜性):光镜正常,免疫荧光和电镜可见系膜区免疫复合物沉积。

(2)II型(系膜增生型):

(3)11[型(局灶性):<50%的小球受累,局灶节段性增生,可有坏死和硬化。

(4)IV型(弥漫性节段性或弥漫性球性):>50%的小球受累。细胞重度增生为主(内皮细

胞、上皮细胞和系膜细胞),病变弥漫而严重,

(5)V型(膜性):基底膜增厚同时伴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增生,钉突形成。

(6)W型(严重硬化型):>90%的小球表现为球性硬化,且不伴残余的活动性病变。

4、糖尿病肾炎的分型及其病理特征?

I期:高滤过期(肾体积增大期):本期无病理组织学改变。系膜增生,肾小球体积

略大,毛细血管扩张

II期:正常白蛋白尿期:在这一期肾小球结构已有了改变,GBM增厚或系膜基

质的增加。

III期:早期糖尿病肾病期:肾脏有GBM增厚和系膜基质明显增多或肾小球结节

型或弥漫型改变。基底膜增厚,血管神受挤压

W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期(纤维化形成期):出现典型的糖尿病肾病三联征,即大

量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病理改变可有GBM增厚、系膜基质增宽,肾小管萎缩、

间质纤维化。可出现肾小球毛细血管帽状沉积和肾小囊滴状病变。

V期:终末期肾衰竭(瘢痕形成期):可见GBM增厚,肾小球毛细血管进行性狭

窄,更多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硬化。

以H1和IV具有诊断意义。

5、移植肾病各阶段的病变特征?

(简单答案)

1)超急排斥反应,肾小球和肾间质弥漫性血栓形成,电镜下,IgG团块和颗粒状沉

积于肾小球和小动脉壁。

2)急性排斥反应,肾间质淋巴样细胞浸润,肾间质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免疫母细

胞浸润,小动脉血栓形成伴出血性梗死,白细胞浸润,内皮细胞脱。电镜下,肾小球

毛细血管内淋巴细胞核单核细胞浸润。

3)慢性排斥反应,闭塞性血管炎:内皮增厚,血管腔变小

肾小球病:基底膜增厚,系膜和内皮细胞增生,双层化

肾间质硬化型:GBM内疏松层肿胀,颗粒状电子致密物沉积,

肾间质淋巴细胞浸润

4)环抱素肾病:肾小管上皮颗粒和空泡样改变,肾小球内微血栓形成;肾小管坏死;

肾小动脉管壁增厚,血浆浸润。

a)急性环抱素肾病:肾小球内微血栓形成,肾小管上皮颗粒和空泡状病变,肾小管坏

死(核消失,核溶解,核碎片)

b)慢性环抱素肾病:小动脉管壁变厚,血浆浸润,血栓形成;肾间质灶状纤维化

泌尿

1、膀胱原位癌(重度异性增生)定义及临床病理意义

2、前列腺上皮内瘤的意义及镜下主要特点

3、Describethegrossandhist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renalcell

carcinoma,nephroblastomaandurothelial(transitionalcell)tumors

4、Basedonrenalcellcarcinoma,discusstheimportanceofhereditary

(familial)casesinthestudyofoncogenesis

1、膀胱原位癌(重度异性增生)定义及临床病理意义

答案:

膀胱原位癌(重度异型增生)是一种平坦性(非乳头)病变,常多个病灶。诊断CIS异

形细胞不需要达到全层细胞的厚度,表面的伞细胞层可以存在。癌细胞易于脱落,是尿

检(+)的重要来源,膀胱镜检粘膜呈糜烂性改变,相当于过去所谓的“剥脱性膀胱炎”,

很容易漏检。大多出现在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尤其是高级别癌)的周围,单原发性的极

少。CIS不分级,按其定义是高级别的,过去常低诊为中度异型增生,原因是认为异型

细胞未达全层。

(自己搜的)膀胱原位癌是尿路黏膜移行上皮细胞的恶性增生,累及整个黏

膜层,同时伴有或不伴有膀胱浅表性癌,其临床生物学行为早期常出现局部的浸润和远处

的转移,因此,膀胱原位癌被定义为具有潜在浸润倾向和转移可能的膀胱恶性肿瘤,而非

癌前期病变。病理学特征是膀胱黏膜层内扁平的、细胞分级较高的移行上皮内癌,累积

整个黏膜层,通常伴有黏膜的典型和非典型增生。

2、前列腺上皮内瘤的意义及镜下主要特点

答案:前列腺上皮内瘤变(PIN),为前列腺的癌前病变,发生并局限于前列腺导管或

腺泡内,非浸润并且不形成肿块,可以进展成为前列腺腺癌,也可能不进展,PIN常与前

列腺癌并存。低倍镜下,和周围正常腺体比有明显深染,主要是由于核拥挤,但结构是良

性结构;高倍镜下有明显增大的核仁。PIN有几种结构上的变异形态,有时与大腺体癌很

难鉴别,需要免疫组化看是否有基底细胞。

3、Describethegrossandhist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renalcell

carcinoam,nephroblastomaandurothelial(transitionalcell)tumors

答案:

(请分别描述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和膀胱移行细胞肿瘤的大

体和组织学特征。)

肾细胞癌大体:绝大多数肾癌发生于一侧肾脏,常为单个肿瘤,10%〜20%为多发病灶,

多发病灶病例常见于遗传性肾癌以及乳头状腺肾细胞癌的患者。肿瘤多位于肾脏上下两极,

瘤体大小差异较大,直径平均7cm,常有假包膜与周围肾组织相隔。镜下:肿瘤细胞体积较

大,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透明或颗粒状,间质富有毛细血管和血窦。

肾母细胞瘤大体:常表现为巨大瘤块,剖面呈鱼肉样、灰白色,常见出血、坏死及

囊性变。镜下:肾母细胞瘤主要由肾胚芽上皮细胞、间质细胞、肉瘤样细胞组成,其中后

肾胚芽为肾母细胞瘤的基本成分,部分上皮细胞形成实性条索或发育不全的肾小球或肾小管,

间质组织占肿瘤的绝大部分。肾母细胞瘤的原始胚基含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成分,肾小球或肾

小管呈胚胎性发育不全,这是与肾癌鉴别的主要病理依据。

尿路上皮癌(肾移行细胞瘤)其生长表现为多样性,包括乳头状,无蒂浸

润,结节状以及上皮内生长,它具有较大的间变潜能,因此移行细胞癌可含有梭状细胞、鳞

状上皮细胞和腺上皮细胞成分。移行细胞癌好发于膀胱三角区基底部和侧壁但膀胱任何部位

均可发生移行细胞癌大约70%膀胱癌为乳头状,10%为结节状,20%为混合型。根据肿瘤细

胞分化程度肿瘤分为I级II级和IH级I级癌指瘤细胞分化良好,核胞质比例增大,从基底到

表层细胞的成熟轻度紊乱,有丝分裂像偶见;II级癌的瘤细胞从基底层到表层的成熟高度紊

乱,极向丧失,核胞质比例明显增大伴核多形性,核仁粗大,有丝分裂像较常见;III级癌为

低分化型核多形性显著,有丝分裂像多见,瘤细胞与正常移行上皮几乎无相似之处。

4、Basedonrenalcellcarcinoma,discusstheimportanceofhereditary

(familial)casesinthestudyofoncogenesis

答案:

家族癌症聚集现象为研究癌症发生提供良好线索,同家族的人具有某些相同的有缺陷

的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异常,加上家族中同样的生活背景,造成发病的聚集,这种"遗传易感

性"是诱发癌症的原因。以肾癌为例进行说明:①家族性透明细胞肾癌伴有VHL综合征,多

见于年轻病例;遗传学改变包括:散发性病例常有染色体3P的缺失,缺失区域含有VHL基

因;未缺失的VHL等位基因常发生突变失活或高甲基化性失活;VHL基因具有抑癌基因的特

征,VHL编码的蛋白可引起靶蛋白的溶解,靶蛋白之一是低氧诱导因子1(HIF-1),VHL基

因突变时,HIF-1水平增高,HIF-1使VEGF、PDGF、TGF-a等转录和合成上调,刺激细胞增

生和血管生成。②乳头状肾癌的细胞遗传学改变主要是:家族性病例有关的是7号染色体

MET位点,散发性病例有关的是1号染色体PRCC基因,MET基因编码肝细胞生长因子(HGF)

的酪氨酸激酶受体,HGF具调节细胞生长等功能,PRCC基因的改变表现为t(X;l)易位,使

PRCC与位于X染色体的TFE-3基因融合,染色体容易发生异常分离

血液病问题:

1.初级止血PrimaryHemostasis:

2.血小板激活相关的主要表面受体有哪些?

3.血小板血栓形成过程的大致阶段如何划分,在血小板粘附和血栓增长阶段所依赖的主要

表面分子是什么?可以用什么方式模拟检测?

4.FDA批准的抗血小板药物根据其作用机理主要分哪几类?

5.目前临床使用最为普遍的抗血小板用药是什么,它们的抗血小板靶点是什么,这些靶点

所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的大致描述。

1>初级止血PrimaryHemostasis:

答案:Primaryhemostasisisdefinedastheformationoftheprimaryplatelet

plugandinvolvesplatelets,thebloodvesselwallandvonWillebrandfactor.

在微血管和小血管发生破裂时立即发生的止血,包括血管的反应性收缩,血小板在vwf

存在下粘附于血管内皮下暴露的胶原组织,形成白色血栓。

2、血小板激活相关的主要表面受体有哪些?

答案:GPIba参与识别vWF,使动脉循环中快速流动的血小板流动速度变慢,GPVI和

a261识别受损的内皮下暴露的胶原。GPIIb/IIIa参与识别vWF和纤维蛋白原,可以

使血小板的粘附和之后的聚合更加稳定,凝血酶受体PAR1和PAR4,ADP受体P2Y1和

P2Y12,TXA2受体TP均参与血小板的活化。

3、血小板血栓形成过程的大致阶段如何划分,在血小板粘附和血

栓增长阶段所依赖的主要表面分子是什么?可以用什么方式模拟

检测?

答案:

Whatdoplateletsdowhentheyareactivated?

Adheretoegvesselwall

Changeshape-fromdisctospinysphere

Exposefibrinogenreceptorsattheirsurface

ExposePF3attheirsurface

Synthesiselipid-derivedmediators(TXA2,PGD2,PAF)

Synthesisenitricoxide(NO)

Releasethecontentsoftheirdensegranules(5-HT,ADP,ATP)

Releasethecontentsoftheiralphagranules(proteins-

includingPF4,fibrinogen,vWF,PDGF)

Startswithinseconds,finishedwithinacoupleofminutes

4、FDA批准的抗血小板药物根据其作用机理主要分哪儿类?

答案:不可逆抑制环氧化酶的阿司匹林,抑制ADPP2Y12受体的氯毗格雷,抑制

GPIIb/HIa受体的阿昔单抗,抑制磷酸二酯酶,从而抑制cAMP的降解以及腺甘摄取的

双喀达莫,以及抑制磷酸二酯酸III的西洛他哇。

5、目前临床使用最为普遍的抗血小板用药是什么,它们的抗血小

板靶点是什么,这些靶点所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的大致描述。

答案:

思考复习题:

免疫分子

1.请结合自己的专业,简单设计一个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的方案来研究一个课题.(一抗和二抗

的名称和来源、•抗的定位预测:实验方案、生物学意义和临床意义、实验设计(每个时照

组的意义)、结果判断。

2.免疫组化的应用范围

3.何谓“套餐式”免疫标记?举两例说明

1、请结合自己的专业,简单设计一个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的方案来研

究一个课题.(一抗和二抗的名称和来源、一抗的定位预测;实验方案、

生物学意义和临床意义、实验设计(每个对照组的意义)、结果判断。

答案:

A.实验一:供传染科医生使用

一抗:鼠抗人MMP-2单克隆抗体(鼠抗人VEGF单克隆抗体、鼠抗人MMP-9单克隆抗体)

二抗:羊抗小鼠Biotin标记抗体

一抗的定位预测:表达在肝组织的细胞浆中

实验方案:选择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肝癌旁组织、正常肝组织三组石蜡标本切片。通过抗

体标记MMP-2(VEGF、MMP-9),经过免疫组化染色后判定相关蛋白表达与肝细胞癌的临床病

理特征的关系。

生物学意义:VEGF是肿瘤血管生成和侵袭转移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其相关的特异

性受体选择性作用于内皮细胞发挥作用(MMPs可以降解基底膜糖蛋白以及细胞外机制的大

部分成分,细胞外机制和血管基膜的降解和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临床意义:通过降低VEGF的RNA和其相关蛋白的表达,可能抑制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生长,

降低肿瘤的转移风险(MMP-2、MMP-9被称为明胶酶A、B,其过度表达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密

切相关,可以作为预测肝癌预后的指标)。

实验设计:通过设立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细胞组织的对照组,对比各组所研究蛋白在不同组织

中表达的差异,进而得出实验结论。

结果判断: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后,利用电脑的病理图文报告分析系统进行结果判读,对

染色结果定量分析。

2、免疫组化的应用范围

答案:

(1)提高病理诊断准确性

(2)对疾病的预后和治疗的意义

(3)癌基因蛋白的应用

(4)对肿瘤增生程度的评价ki-67,PCNA

(5)微小病灶的发现微小癌,微小病灶(如羊水栓塞)

(6)在肿瘤分期上的意义

(7)指导肿瘤的治疗

(8)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

(9)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3、何谓“套餐式”免疫标记?举两例说明

答案: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抗原抗体反应为其理论基础,对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目

前常用抗体分为上皮性、间叶组织、神经及神经内分泌、淋巴细胞标志物等四类。由于肿瘤

类型极多,部分肿瘤的诊断和分型又极其困难,因此诊断一些肿瘤的免疫组化方案必须是“套

餐式”的,即每一种组织的标记物必须用2种以上的抗体,除了能够阳性正面证实的抗体,

还要有能阴性反面证实的抗体。例如:

a.Keratin,Vimentin,LCA,S100四种抗体组合,Keratin阳性且其它阴性的结果可以筛选

出可疑癌或生殖细胞瘤;Vimentin和LCA阳性的结果可以筛选出可疑淋巴瘤;Vimentin

和S100阳性的结果可以筛选出可疑神经内分泌肿瘤;Vimentin阳性的结果可以筛选出

可疑肉瘤。

b.在Keratin阳性的肿瘤中,CK17和CK18阳性的结果提示移行细胞癌和某些管状腺癌;

CK17阳性和CK18阴性的结果提示鳞癌、皮肤、鼻咽、食道癌等;CK17阴性和CK18阳

性的结果提示腺癌。

免疫系统课程:

1、免疫病理的概念。

2、自身免疫病有哪些共同特征?为什么体内会产生自身抗原?

3、阐述自身免疫病的发病和组织损害的可能机制。

4、调节性T细胞的特点、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5、简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发病的免疫学机制。

1、免疫病理的概念。

答案:

研究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和免疫应答所引起的病理现象的科学。涉及范围较广,包括自

身免疫病、超敏反应、免疫缺陷、免疫增生等。

2、自身免疫病有哪些共同特征?为什么体内会产生自身抗原?

答案:

共同特征包括:1.病程:反复发作、慢性迁延;2.血清中Ig升高、自身抗体升高、与

自身成分起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升高;3.重叠:•个患者同时患两种或更多的属同一

类的自身免疫病;4.治疗: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能缓解;5.与遗传、性别和年

龄有关;6.在动物突验中可复制相似的病理模型,给正常动物注患病动物血清或淋巴

细胞可使疾病转移。

胚胎期免疫系统接触特定抗原后,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细胞克隆即被清除或被“禁闭”,

机体将该抗原视为自身成份,出生后将不对此抗原产生应答。

3、阐述自身免疫病的发病和组织损害的可能机制。

答案:

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

A、抗原因素:1.受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影响自身Ag性质发生改变;2.交叉抗

原的作用;3.隐蔽Ag的释放;4.表位扩展。抗原决定簇可分为优势决定簇和隐蔽决定

B、机体免疫功能的异常:1.MHC-H类Ag表达上调;2.免疫调节异常:调节性T细

胞亚群异常;协同刺激分子异常表达;多克隆激活作用;细胞凋亡途径异常:线粒体通

路、死亡受体通路异常。

C、遗传因素:与某些个体的HLA分子适合递呈某些自身抗原肽有关。

D其他因素:生理性因素如年龄、性别;神经内分泌因素如皮质类固醇、性激素、催乳素、

P物质等。

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

1、自身抗体对细胞的溶解作用(H型):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DC、抗体依赖

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2、免疫复合物对组织的损伤作用(H1型)

3、致敏T细胞对组织的损伤作用(IV型)

4、调节性T细胞的特点、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答案:

调节性T细胞是一具有免疫调节(或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群,能够主动抑制自身反

应性T细胞的活化,维持自身免疫耐受,防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其中CD4+CD25+T

细胞是目前所认识的最重要的一群,调节性T淋巴细胞/致病性T淋巴细胞平衡是机

体调节免疫反应的重要模式之一,其紊乱可能是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调节性T细胞是一具有免疫调节(或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群,能够主动抑制自身反应性T

细胞的活化,维持自身免疫耐受,防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1、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5%〜10%,其数量及活性足以抑制自

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多数易感个体中,环境因素和基因异常会影响胸腺内CD4+CD25+T细

胞的产生,抑制其发育,改变其调节活性,易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化疗药物、病毒感染、

电离辐射等破坏CD4+CD25+T细胞,也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且CD4+CD25+T细胞的

数量减少和功能破坏愈严重、时间愈长,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就愈高。

2、CD8+CD28-调节性T细胞:在多发性硬化症、局限性回肠炎、重症肌无力复发病例及

SLE患者体内的CD8+CD28-调节性T细胞数量明显下降或功能降低。

3、Trl、Th3调节性T细胞:是获得性调节性T细胞。Tri的主要特征是:CD4+CD45RBlow、

低增殖能力、分泌高水平的IL-10、低水平的IL-2,正常水平的TGF-B,不产生IL-4。Th3

区别于Tri主要在于其分泌高水平的TGF-BoTrl.Th3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

可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4、NKT细胞:具有NK和T细胞的分子标志,由CDld限制性的糖脂激活;TCR激活后具

有细胞毒性和免疫调节作用,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4、IL-10,TGF-B等。实验证明,

NKT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防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5、Thl/Th2细胞亚群平衡:Thl细胞因子主要参与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如胰岛素依赖

型糖尿病(IDDM)、多发性硬化(MS)、甲状腺疾病及葡萄膜炎等;Th2细胞因子在系统性红

斑狼疮(SLE)和过敏性疾病中占优势

5、简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发病的免疫学机制。

答案:

HIV主要感染CD4+T细胞和表达CD4+分子的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细胞核神经胶质细胞.

HIV的外膜蛋白GP120与宿主细胞表面CD4分子结合,诱导GP120的构象发生改变.构象的

改变可使GP120与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CCR5或CXCR4结合,诱导GP41的构象发生改变,

使GP41暴露其N段侧的一段高度保守的疏水性序列,该序列称为HIV-融合肽.融合肽插入宿

主细胞膜后,N段螺旋和C端螺旋在亮氨酸'异亮氨酸拉链结构的作用下,形成暂时的超螺旋

发卡前体,将病毒胞膜和细胞膜拉近,利用膜自身的疏水作用接到病毒胞膜与细胞膜的融合,

是病毒核心释放入把细胞内.另外,HIV病毒颗粒从感染的细胞释放至细胞外之前,表达于感染

细胞表面的GP120和GP41也能接到感染的细胞与未感染的细胞之间的融合,使病毒颗粒直

接进入位感染的细胞.之后在细胞内进行病毒的逆转入.导致病毒大量复制。

HIV在把细胞内的复制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

CD4+T细胞:

能直接杀死CD4+T细胞,GP41感染的CD4+T细胞膜的表达及病毒颗粒的芽生可导致细胞

的损伤可通透性增加;病毒在细胞内的繁殖过程可干扰细胞自身蛋白的合成和表达;未整

合的无功能的病毒DNA对感染的CD4+T细胞有毒性作用感染的CD4+T细胞表达的GP120

与未感染细胞的的CD4结合,导致细胞融合或形成多核巨细胞来导致细胞死亡;感染骨髓

CD34+前体细胞,在造成细胞损伤同时,还削弱其增生能力;导致骨髓为环境的改变,导致

造血细胞生成障碍。

间接杀伤CD4+T细胞:病毒诱导感染细胞的某些细胞因子可诱导为感染的CD4+T细胞慢性

活化和凋亡,导致特异性CTL和抗体,通过特异性细胞毒性作用或ADCC作用杀伤表达病毒

抗原的CD4+T细胞,编码超抗原可引起表达某些型别TCRVb联的CD4+T细胞的死亡。

病毒诱导CD4+T细胞凋亡的机制:1、GP120与T细胞表面的CD4分子交联,激活钙离子通

道,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导致细胞死亡;2„诱导把细胞表达FAS妃子,又到细胞死

亡;3。TAT基因编码的蛋白可增强CD4+T细胞对FAS/FASL效应的敏感性;

同时在可导致:对抗原诱导的记忆T细胞应答、CTL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的缺陷。

Gp41C端的序列能诱导多克隆B细胞活化,导致高兵种球蛋白血症和多种自身抗体的生产。

导致B细胞的功能紊乱和TH细胞的功能低下

可损伤巨噬细胞的趋化、黏附、杀菌剂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病毒感染后可减低巨噬细胞表

面MHCII分子表达水平,使其抗原递呈能力下降。病毒在细胞内可复制,但不能导致细胞

死亡,因此成为病毒的庇护所。

树突状细胞:感染的树突状细胞与未感染的CD4+T细胞相互作用可将病毒传给后者,导致

病毒传播。滤泡树突状细胞以其FC受体结合病毒-抗体复合物使其表面成为病毒储存库,不

断的感染淋巴结核脾脏巨噬细胞和CD4+T细胞,造成外周免疫器官结构的破坏和功能下降。,

导致组织和外周的该类细胞大量减少功能和功能下降。

NK细胞,该类细胞数量并不少,但分泌IL-2、12等细胞因子的能力下降。CD16+CD56+的

表达降低,而CD56一的数量增高,导致NK细胞ADCC效应和分泌感染素、肿瘤坏死因子

能力下降。

干细胞和微环境

1.干细胞的二个基本生物学特征是指其具备_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潜能

2.干细胞独特的一对称和不对称性—分裂是维持其终生自我更新能力的关键机制。

3.简述肿瘤干细胞的主要特征及其可能的形成机制?

肿瘤干细胞的特点:

1、Enrichedfortumorigenicability(Hightumor-formingcapacity)

2、Enableserialpropagationinvivo(Self-renewal)

3、Regeneratephenotypicdiversity(Differentiation)

自我更新(self-renewal)是指•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但其中个了僧H胞仍然保持与亲代细胞完全相同

的未分化状态;而另一个子代细胞则定向(commit)分化,这种分裂称为不对称分裂(dissymmetricdivision)。

癌干细胞与成体干细胞类似,也应具有自我更新的特性[8,22-23].

认两算播胞敏®的邮机榔型解懈岫醐制I锄诩因碉通常被认为是自我更新失控所致的疾病[4有

人认为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的特性是造成肿瘤复发、转移及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24]。正常干细胞通过不

对称分裂在实现自我更新的同时,也通过分化、细胞周期的有序进行,为机体在生命过程中维持恒态

(homeostasis)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组织中干细胞究竟是自我更新还是向特定细胞分化取决于干细胞

的内在能力[8,22]及其niche细胞的作用[25]。肿瘤干细胞通过自我更新维持着肿瘤的持续生长。肿瘤干

细胞积累了所在肿瘤的基因突变,正是这些基因突变导致了肿瘤细胞的过度增殖,乃至转移播散。

1.2.2高致痛性

癌干细胞的致瘤性因肿瘤种类不同差别较大,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癌干细胞的体外克隆形

成(clonogenicity)能力,即源自原发性肿瘤组绒划怫细胞系的癌干细胞在软琼脂(softagar)或基底膜类似物

(matrigel)上形成克隆数及其大小;二是癌干细胞在免疫缺陷动物体内的肿瘤形成(tumorigenicity)能力,即将

分选的相同数量的癌干细胞和非干细胞分别原位或异位接种免疫缺陷动物,观察其在相同时间内成瘤情况(统计成

瘤动物数,比较形成肿瘤的大小等)。

迄今报道的成瘤性最强的是脚TI细胞,按每只NOD/SCID小鼠接种100个CD133+肿瘤干细胞,结果

在接种后6个月内形成肿瘤:而每只接种十万个CD133-肿瘤非干细胞的小鼠在相同时间内未形成肿瘤⑹«

乳腺的细她照断的,始性200个ESA+/CD44+/CD24-/IOW乳腺癌干细胞可在NOD/SCID小鼠内形成肿瘤;

而一万个ESA-/CD44+/CD24-/IOW乳腺癌非干细胞在相同时间内未形成肿瘤,同样数量的五千个

ESA+/CD44+/CD24-/I0W广细胞形成肿瘤的时间要比ESA-/CD44+/CD24-/I0W非干细胞早2~3周网。以上

实验结果支持癌干细胞比癌非干细胞具有更高的成瘤潜能。

1.2.3分化潜能

分化潜能也是癌干细胞的重要特征之一。癌干细胞在体外及体内应具有分化的能力,其子代细胞应呈现

分化特征的表型及其相应的标志。以肝病为例,肝癌的干细胞理应分化成具有AFP、albumin、CK8.

CK18、CK7、CK19等肝脏细胞(肝细胞或胆管细胞)分侈福物的超Bl胞。

1.2.4耐药性耐药性(drugresistance)是癌干细胞的特性之一[26~30],因而不必嫄认/癌干细胞悌在

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正常情兄下,多数耐药分子,如P-glycoprotein、MRP1、MRP2及

Bctp1/ABCG2(ATP-bindingcassettetransporterG2,ABCG2)在营养吸收的器官组织同时这些运输分子在维持体内的生

理屏障,ATPbindingcassette(ABC)transporters岫则屋帑加代谢、分泌和外源毒性物质的功能[31~32]。

Zhou等[33]的镂结果表明,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