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_第1页
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_第2页
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_第3页
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_第4页
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地理注意事项:①本试卷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其中选择题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非选择题4题,共40分。②考试时间为90分钟。③试题答案(含选择题、非选择题的答案)统一填写在答案卷指定的相应位置。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K218b是一颗围绕红矮星运行的行星,距离地球约为124光年。2023年9月11日,科学家研究发现K218b可能拥有富含氢的大气层和被水体覆盖的表面。下图示意天体系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K218b所在的天体系统是()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2.推测该行星可能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有()①液态水存在②稳定的光照③大气层存在③安全的宇宙环境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1.C2.B【解析】【1题详解】材料信息表明,K218b行星距离地球约为124光年,图中显示,地球所在的太阳系的直径为4光年,地月系更小,因此,K218b行星不可能位于地月系和太阳系,排除AB;地球所在的银河系直径约为10万光年,而K218b距离地球仅为124光年,因此K218b行星应位于银河系,C符合题意;K218b行星位于银河系,就不可能位于银河系之外的河外星系,排除D。故选C。【2题详解】根据地球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推测,K218b行星可能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应该有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存在、适宜的大气层,①、③符合题意;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对生命存在也很重要,但这不属于该行星的自身条件,②、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点睛】地球之所以有生命存在的自身条件——金锁链条件,主要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昼夜交替周期不长,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导致具有适宜的温度;由于温度适中,加上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产生水汽,导致拥有充足的液态水;由于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力较强,使得地球具有比较厚大气层。最新研究显示2024~2025年将有一次太阳活动极大期,届时太阳活动强烈,公众看见极光的机会将增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以下四地最适合观测极光的是()A.漠河 B.拉萨 C.三沙 D.上海4.太阳活动发生时()A.色球层太阳黑子数量增加 B.光球层的亮度会明显增大C.日珥现象可以用肉眼观测 D.日冕抛射出大量带电粒子5.太阳活动足够强烈时可能导致()A.地球磁场完全消失 B.臭氧层出现空洞C.青藏高原积雪减少 D.电力输送受冲击【答案】3.A4.D5.D【解析】【3题详解】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高纬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四地中纬度最高的是漠河,最有可能观看到极光,A正确;其他三地纬度较低,出现极光的几率极小,BCD错误。故选A。【4题详解】太阳黑子是在光球层上,不在色球层,A错误;太阳活动发生时光球层的亮度不会发生较大变化,B错误;日珥现象不能用肉眼观测,需要借助天文观测设备才能观测,C错误;日冕抛射出大量带电粒子与地球两极高纬地区的高空大气发生摩擦。从而产生极光,D正确。故选D。【5题详解】即使太阳活动足够强烈也不可能导致地球磁场完全消失,最多是导致地球磁场紊乱,A错误;臭氧层出现空洞与太阳活动无关,B错误;青藏高原积雪减少是长期气候变暖导致,与短期的太阳活动无关,C错误;这些粒子流可以干扰地球的磁场和电离层,导致电磁波的传播受到干扰,从而影响卫星通信和电网稳定,使得电力输送受冲击,D正确。故选D。【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四个影响如下:第一、黑子引发自然灾害,比如地震、火山爆发、旱灾、水灾等。第二、高能带电粒子会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第三、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第四、大耀斑出现时射出的高能量质子,对航天活动有极大的破坏性。太阳活动达到高峰时,地球上太平洋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气温升高、海水加速蒸发、西太平洋热带海域的降雨增多。近年来,科研人员在保山盆地(青藏高原东南部)内的岩层中发现保存较好的针叶植物化石。经研究,该类针叶植物生长于新近纪,为现代云杉属植物的亲缘种。下图示意现代云杉属植物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分布高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确定针叶植物化石的形成时间是通过岩层的()A.位置关系 B.物质组成 C.绝对年龄 D.埋藏深度7.新近纪所在的新生代时期()A.被子植物繁盛 B.爬行动物盛行 C.联合古陆形成 D.原核生物出现8.与现代相比,新近纪时期的保山盆地()A.光照较弱 B.降水较少 C.气温较低 D.风力较小【答案】6.C7.A8.C【解析】【6题详解】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它为研究地质时期的动、植物生命史提供了证据,通过岩层的绝对年龄可以对应相应的地质时期,从而推断针叶植物化石的形成时间,C正确;由于不能确定地壳运动的变化,所以化石的形成时间与岩层的位置以及埋藏深度关系不大,AD错误;岩石的物质组成不能直接反映出地质时期,无法推断化石的形成时间,B错误。故选C。【7题详解】新生代时期被子植物繁盛,A正确;爬行动物盛行于中生代,B错误;联合古陆形成的时期是在古生代,C错误;原核生物出现远早于新生代,D错误。故选A。【8题详解】保山盆地新近纪时期以类针叶植物生长为主,与现代云杉属植物相近,而云杉属植物属于亚寒带针叶林,在现代生长在气温较低地区,说明新近纪时期的保山盆地气温较低,C正确;该植被主要能反映的是气温较低,不能准确反映光照、风力,AD错误;乔木生长需要水分比现在青藏高原的高山草甸多,说明新近纪时期的保山盆地比现在降水较多,B错误。故选C。【点睛】考查地球的演化历程,需要根据材料中化石的信息判断所处地质时期,再对应各地质时代的动植物、海陆变迁等特点得出正确答案。京时间2023年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图1)成功着陆,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图2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返回舱返回过程中()A.会依次经过高层大气、对流层、平流层 B.外部大气气温先降,后升,再降,再升C.外部空气密度越来越小,气压越来越大 D.距地面50千米内空气杂质水汽逐渐减少10.大气层中()A.二氧化碳含量多导致环境污染 B.纬度越低,甲层大气层顶越高C.乙层因臭氧吸收红外线而增温 D.丙层大气对流明显,天气多变【答案】9.B10.B【解析】【9题详解】我国空间站高度约为400千米,读图可知,返回舱从空间站返回过程中,会依次经过丙(高层大气)、平流层(乙)、对流层(甲),A错误;读图可知,从400千米高空向下,大气气温先降、后升、再降,再升,B正确;受重力影响,大气密度向下递增,杂质水汽向下增多,返回舱从空间站返回过程中,高度降低,大气密度会越来越大,气压越来越大,空气杂质水汽逐渐增多,CD错误。故选B。【10题详解】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多,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加,全球变暖,但不会直接导致环境污染,A错误;图中甲层为对流层,其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纬度越低,甲层大气层对流运动越强,厚度往往越厚,则甲层层顶越高,B正确;乙层为平流层,平流层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不是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增温,C错误;丙层为高层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和尘埃极少,很难成云致雨,天气稳定,D错误。故选B。【点睛】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均厚度约12千米,低纬度厚、高纬度薄)、平流层(处于12千米与50千米高度之间)和高层大气(高度50千米以上)。(1)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3)高层大气的特点:气体稀薄,具有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大多数人造天体也在此层运行。山西林老师于国庆期间到福建沿海某城市旅游,他在微信朋友圈写道:“沿海真不错,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这里的风凉爽柔和,让人感觉十分畅快。”有朋友点赞并评论道:“其实沿海地区白天和夜晚的风向是不同的。”下图示意该沿海城市一日内大气运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沿海地区白天和夜晚风向不同是由于()A.沙滩面积昼夜变化 B.海水的周期性涨落C.大气保温效果差异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2.图中能够表示“凉爽柔和”晚风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13.风向从②变为③的时间最可能是()A.5:00~7:00 B.9:00~11:00 C.13:00~15:00 D.17:00~19:00【答案】11.D12.C13.D【解析】【11题详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陆地气温高,气流上升,海洋气温低,气流下沉,水平方向,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高空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局地热力环流;夜晚陆地气温低,气流下沉,海洋气温高,气流上升,水平方向,近地面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高空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因此沿海地区白天和夜晚风向不同,D正确;与沙滩面积、海水涨落、大气保温没有关系,ABC错误。故选D。【12题详解】夜晚陆地气温低,气流下沉,海洋气温高,气流上升,水平方向,近地面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图中代表夜间近地面由陆地吹向海洋的是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13题详解】②是白天的海风,③是夜间的陆风,风向从②变为③的时间最可能是白天进入夜晚的一段时间,四个选项时间段里只有17:00~19:00符合条件,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地表冷热不均导致空气垂直运动,使得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从而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多是下垫面受热不均引起的,包括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纽芬兰岛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渔场,以西的圣劳伦斯湾表层海水盐度为12%~32%。下图示意纽芬兰岛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圣劳伦斯湾()A.海水密度分布均匀 B.水温季节变化大于外海C.海岸不受潮汐影响 D.对沿岸气温无调节作用15.圣劳伦斯湾表层海水盐度较同纬度大洋低的原因有()①径流汇入②海域封闭③低温海水注入④海水蒸发旺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6.纽芬兰岛以南海域渔业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A.寒暖流交汇,营养物质丰富 B.陆地淡水注入,水温较高C.上升补偿流,营养盐类上泛 D.光照充足,浮游生物丰富【答案】14.B15.A16.A【解析】【14题详解】圣劳伦斯湾有圣劳伦斯河淡水注入,在入海口处海水密度较小,也有寒流流经,水温较低,海水密度相应较大,所以圣劳伦斯湾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匀,A错误;圣劳伦斯湾海域面积小,四周都是陆地,陆地热容量较海洋小,受四周陆地的影响水温季节变化大于外海,B正确;海岸处会受到潮汐的影响,C错误;圣劳伦斯湾虽然海水较少,但也有一定面积,会对沿岸气温有调节作用,D错误。故选B。【15题详解】海水蒸发旺盛,会导致海水盐度偏大,④错误;圣劳伦斯有圣劳伦斯河淡水注入,海水盐度较低,①正确;海域封闭,与外界海水盐度交换少,盐度保持较低水平,②正确;北侧有寒流进入,低温海水注入导致海水温度较低,蒸发较弱,海水盐度偏低,③正确。故选A。【16题详解】如图示纽芬兰岛以南海域有寒暖流交汇,海水发生搅动,营养物质上泛有利于浮游生物生存,饵料丰富,吸引鱼群形成渔场,A正确;当地形成渔场与水温较高关系不大,且陆地淡水对海洋水温影响小,B错误;影响该地的拉布拉多寒流并非上升补偿流,C错误;当地海域纬度较高,太阳辐射强度较小,光照并不算充足,D错误。故选A。【点睛】寒流对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暖流对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北美洲科罗拉多高原北部的峡谷地国家公园位于河流交汇处,以形状各异、颜色丰富的峡谷地貌景观著称。下图示意峡谷地国家公园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地理学家在当地考察时,利用无人机观察地貌的最佳顺序()A.峡谷——河岸——高原 B.高原——峡谷——河岸C.峡谷——高原——河岸 D.高原——河岸——峡谷18.该峡谷地貌景观的主要成因()A.风力堆积 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19.该峡谷地貌颜色丰富是因为()A.植物根系颜色不同 B.岩石矿物组成多样C.沙漠物质覆盖其上 D.河流洪水染色作用【答案】17.B18.D19.B【解析】【17题详解】地貌观测的顺序是先在高处总览地貌特征,所以无人机观测地貌的顺序是由高处向低处,先由面积较大的地区再到面积较小的地区。高原海拔较峡谷和河岸高,且面积较大,所以最先观察,峡谷面积较河岸大,且海拔相对较高,所以观察完高原之后再观察峡谷,最后是河岸。B正确,ACD错误。故选B。【18题详解】峡谷地国家公园位于河流交汇处,说明受的外力作用是流水作用,AB错误;流水堆积地貌一般地形起伏不大,而科罗拉多大峡谷地势起伏大,是因为河流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而形成的河谷地貌,D正确,C错误。故选D。【19题详解】植物根系在土壤岩石之中,不能直接看到,A错误;如图示该峡谷两岸有大片岩石裸露,不同的岩石矿物呈现不同的岩石,所以该峡谷地貌颜色丰富,B正确;沙漠物质较为单一,对应的颜色较少,C错误;河流洪水无法染色成多种颜色,D错误。故选B。【点睛】科罗拉多大峡谷沿谷底向上分布着从古生代至新生代各个时期的地层。形成的是沉积岩部分,所以是外力沉积;然后板块挤压地壳抬升,最后是流水的侵蚀形成谷地。广西果化喀斯特地区海拔110~570米,年平均降水量约1500mm。该地曾经水土流失严重,近几年来开展了立体生态农业的生态重建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图1示意当地典型喀斯特地貌。图2示意该山区立体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该地地貌景观多为()A.石林 B.残丘 C.石笋 D.峰丛21.该地年降水量丰富,耕地以旱地为主,由于()A.地表贮水能力差 B.地表起伏大 C.多年平均径流少 D.蒸发量较大22.实施立体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可以()①增加年降水量②增强光照强度③提高植被覆盖率④增加土壤水分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20.D21.A22.D【解析】【20题详解】由材料“广西果化喀斯特地区海拔110~570米”可知,该地地貌景观高差不大,结合图片中多为顶部为圆锥状或尖锥状的山峰,峰间发育封闭洼地,据此可以确定该地地貌景观多为峰丛,D正确;石林是由密集林立的锥柱状、锥状、塔状石灰岩体组合成的景观,与图1所示景观不符,排除A;喀斯特残丘在地表的密度较小,与图1所示景观不符,排除B;石笋是地下溶洞中的喀斯特景观,与图1所示景观不符,排除C。故选D。【21题详解】该地年降水量丰富,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是由于当地为典型喀斯特地貌,土层透水性强,地表贮水能力差,土壤水分条件较差,故耕地以旱地为主,A正确;耕地受降水或水源条件的影响,分为水田、水浇地、旱地等,地表起伏大不是该地耕地以旱地为主的原因,B错;该地“年平均降水量约1500mm”,多年平均径流量(主要是地下径流)应较大,C错;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属于湿润区,故蒸发量较大不是该地耕地以旱地为主的原因,D错。故选A。【22题详解】立体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对于该地年降水量没有影响,也不会增加当地的光照强度,①②错;由图可知,该山区立体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采取了封山育林的措施,发展草地、果园、经济林等多种经营方式,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加水源涵养能力,土壤水分、河湖水量增加,促进了水产养殖及旱地耕作业的发展,③④正确。故排除ABC,选D。【点睛】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以及溶洞中的钟乳石、石笋、石柱,地下河,暗湖等。新疆阿勒泰小克兰河流域上游地区海拔1050~2550米,植被随海拔变化呈明显带状更替。河谷两侧生长着许多天然植被。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3.小克兰河流域上游地区天然乔木典型特征()A.板状根系 B.叶片呈针状 C.茎花现象 D.附生植物多24.乔、灌、草分布在1450~2150米,主要是因为该处()A.水热组合好 B.土壤较肥沃 C.光照较充足 D.蒸发量较小25.小克兰河上游河谷两岸生长着许多天然植被有利于()①防风固沙②减轻水土流失③吸烟滞尘④防止河床改道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23.B24.A25.C【解析】【23题详解】板状根、茎花现象、附生植物多,这些植被特征是热带雨林植被景观的特征,我国新疆泰小克兰河流域上游地区不是热带雨林气候,不可能出现这些植被特征,ACD错误;海拔1050~2550米,说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适宜耐寒的亚寒带针叶林分布,针叶林叶片呈针状,B正确。故选B。【24题详解】乔、灌、草植物分布海拔之上与海拔之下都是草本植物,而灌木和乔木生长需要的水分更多,这说明在1450~2150米处水分条件好,水热组合条件优于其他海拔处,A正确;不能判断该海拔处土壤的肥力状况,排除B;海拔更高处的光照也非常充足,光照不是影响此处植被分布的主要原因,C错误;海拔更高处气温更低,蒸发量更小,但并未出现该植被特征,D错误。故选A。【25题详解】如图示小克兰河上游河谷区域植被覆盖率较高,当地风沙活动较少,植被的主要功能并非防风固沙,①错误;上游山区河流流速快,河谷两侧的植被具有保持水土的功能,能减轻水土流失,②正确;山区上游地区人烟稀少,产业活动极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少,植被吸烟滞尘功能十分有限,③错误;上游山区河流流速快,河流易改道,河谷两侧的植被有减少流水侵蚀,保护河岸的功能,能防止河床改道,④正确。②④组合正确,故选C。【点睛】山地降水随高度变化的一般趋势是: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到一定高度以后又出现减少的趋势。降水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是因为,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到一定高度以后,大气中的水汽因在此高度以下的降水消耗而减少,再往上,降水出现减少趋势。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并在粮食收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下图示意某地保护性耕作法实施前后的相关实验资料。近年经实践发现东北地区不适合大面积秸秆还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6.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能()A.增加土壤水分 B.降低大气湿度 C.加剧空气污染 D.增强土壤透气性27.东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秸秆还田是由于()A.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秸秆营养 B.植被覆盖率较高,土壤足够肥沃C.气候寒冷而漫长,不利秸秆腐烂 D.地形平坦且开阔,地表排水不畅【答案】26.A27.C【解析】【26题详解】根据实验前后的数据对比,进行保护性耕作后土壤水分含量显著增加,能够增加土壤水分,A正确;土壤湿度增加,土壤蒸发的水汽增多,大气湿度有所上升,B错误;据图表可知进行保护性耕作后大气悬浮物质显著下降,有利于空气质量上升,C错误;据图表可知进行保护性耕作后土壤空气下降明显,土壤透气性下降,D错误。故选A。【27题详解】秸秆还田的关键是秸秆在微生物的分解下腐烂转化为土壤所需的有机养分,但东北地区气候寒冷而漫长,不利秸秆腐烂,秸秆还田效率低,C正确;东北地区雨季较短,且降水不能冲刷秸秆影响,A错误;东北黑土虽然肥沃,但长期耕作之后土壤肥力已经明显降低,B错误;地表排水不畅与不适宜大面积秸秆还田无关,D错误。故选C。【点睛】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简单地说,就是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由于采用这种技术有利于保水保土,所以称为保护性耕作。目前,国际上一般认为,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表,秸秆覆盖量应超过30%。2010年冰岛埃亚火山爆发(图1),形成大量火山灰,给欧洲造成巨大影响。图2示意冰岛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8.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源于()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29.2010年埃亚火山喷发对欧洲造成的巨大影响是()A.土壤贫瘠,农业减产 B.地壳活跃,滑坡增加C.航班取消,交通中断 D.暴雨增加,洪灾多发30.埃亚火山引发冰川融水泛滥,监测洪水影响范围主要借助()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遥感技术 D.数字地球【答案】28.B29.C30.C【解析】【28题详解】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于软流层,而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以下,B正确,ACD错误。故选B。【29题详解】火山喷发会向当地大气中喷射大量火山灰物质,这些火山灰顺着西风吹到欧洲上空,导致空气能见度迅速变差,非常不利于飞机飞行,所以在火山喷发后航班取消,交通中断,C正确;火山灰包含丰富的矿物质,可使土壤肥力有所增加,A错误;欧洲大陆远离冰岛,冰岛火山喷发不太可能引起欧洲的滑坡,B错误;火山灰飘到欧洲上空不会使欧洲暴雨增加,D错误。故选C。【30题详解】遥感,具有实时监测功能,可以实时监测洪水影响范围,C正确;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分析、处理地理信息,不能监测洪水影响范围,A错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无法监测洪水影响范围,B错误;数字地球没有监测地物的功能,D错误。故选C。【点睛】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与再认识,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虚拟技术、网络技术等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二、非选择题(共4题,40分)3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科罗拉多河发源于落基山脉西部,含沙量大,上游水量较丰,中、下游水量渐少。1956年,干流上游建格伦峡大坝,水库库区两岸山谷坡度近于垂直,大坝建成后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图1示意科罗拉多河流域,图2示意格伦峡大坝景观。(1)指出科罗拉多河流域参与的水循环类型。(2)流域下游水资源短缺,从农业生产角度提出缓解水资源紧张的两项具体措施。(3)建坝后对水库库区自然环境带来影响,从水循环角度加以分析,并选择相应序号填入下列关联图中。①河流流速减慢②水域面积增大,蒸发量增多③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多④土壤盐渍化加重⑤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⑥泥沙沉积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⑤____;⑥____;【答案】31.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32.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33.①.水域面积增大,蒸发量增多②.土壤盐渍化加重③.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多④.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⑤.河流流速减慢⑥.泥沙沉积【解析】【分析】本题以科罗拉多河流域图和格伦峡大坝景观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水循环环节和类型、水资源短缺措施、自然地理整体性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小问1详解】科罗拉多河是外流河,河流最终注入海洋,参与海陆间循环;同时河流在陆地蒸发的水汽参与陆地内循环。【小问2详解】当地气候干旱,农业主要利用的是淡水灌溉,为节约农业用水,需要发展节水农业,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同时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小问3详解】建坝之后库区水位上升,库区的水域面积增大,蒸发量增多,空气变湿润,温差减小;建坝之后,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多,周边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盐渍化加重,土层浸泡变松软,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建坝之后库区水位上升,库区与上游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库区,导致库区沉积加重。3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云南省西双版纳的景洪市,在20世纪70年代时还是一座原始雨林环绕的小城,90年代60%以上的山地雨林被开发为橡胶林。橡胶树下几乎没有其它植物生长,林内湿度(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明显低于雨林。近年来,该地区实施热带雨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让生态保护和村民增收实现双赢。图1示意景洪市地形。图2和图3分别示意热带雨林与橡胶林景观。(1)甲山地橡胶林种植面积南坡比北坡更广,指出其影响因素。(2)指出当地生态环境修复后林地植被的垂直结构状况,说明判断依据。(3)分析该区人工橡胶林比原始雨林湿度低的原因。【答案】32.光照;热量;降水33.更加丰富(复杂)。该地气温全年高温,降水量丰富,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34.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层次单一,截留的降水量较少;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等的保护,水分易散失,土壤裸露,土壤蓄水能力较低。【解析】【分析】本题以洪市地形图和热带雨林与橡胶林景观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植被的影响因素、植被群落特点、植被对小气候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小问1详解】甲地年内光照多从偏南侧照射而来,南坡光照条件由于北坡,更利于植被生长;南坡地处阳坡,热量条件优于北坡;南坡是湿润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比北坡更丰富。【小问2详解】生态环境修复后不止只有橡胶林,植被种类会更多,林地植被的垂直结构更加丰富复杂;当地地处低纬,热量条件好,属于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水热条件好,所以植被高度大,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的数量多,垂直结构丰富。【小问3详解】单一的橡胶林植被垂直结构单一,除了橡胶林,没有其他植被截留降水,所以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截留的降水量较少;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植被垂直结构单一,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等的保护,水分易散失,不易保存;橡胶林木之间土壤裸露,土壤蓄水能力较低。3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毛乌素沙地位于陕西和内蒙古之间,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经数十年治理,毛乌素沙地风沙活动骤减。沙柳是当地主要的治沙植物,研究发现,随沙柳的生长,沙地土壤发生明显的改善。图1示意毛乌素沙地土壤颗粒组成随沙柳生长年限的变化。图2示意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生物循环)。(1)要对比沙柳生长前后土壤的变化,科研人员需先在野外进行实地观察,然后取样本回实验室作进一步分析。请指出在野外观察时需记录的土壤特征要素。(2)据图1概括沙地土壤颗粒组成的变化特征。(3)从生物循环角度说明沙柳生长对土壤表层营养元素的富集过程。【答案】33.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34.粗砂、中砂含量减少;细砂含量增加。35.沙柳选择性吸收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储存在体内,随着残体的分解,营养元素释放到土壤表层。【解析】【分析】本题以毛乌素沙地土壤颗粒组成随沙柳生长年限的变化表以及生物循环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野外观测土壤的要素、土壤质地变化、生物循环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小问1详解】在野外可以直接观察土壤颜色,对土壤颗粒质量百分比的变化分析需要对土壤质地进行分析观测,另外还需要对土壤剖面构造进行观测记录,以详细分析土壤结构。【小问2详解】据图示信息可知粗砂和中砂质量百分比不断下降,说明粗砂、中砂含量减少;而细砂质量百分比不断上升,说明细砂含量增加。【小问3详解】沙柳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营养元素,来源分别是分散在其周围的成土母质、水和大气,把这些营养元素储存在体内,随着沙柳的生长凋落,残体的分解,营养元素释放到土壤表层。3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泉州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开展项目式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相关气温观测的探究实践。下图示意气温观测装置。探究实践1:不同地表状况近地面(距地面80cm)气温观测表1:10月12日(晴,微风)近地面气温录表(单位:℃)时刻地表状况7:0010:0014:0016:0019:0022:00沙地24.337.238.734.132.726.8塑胶跑道24.237.840.236.331.427.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