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披沙捡金听忠言行稳致远人生路(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披沙捡金听忠言行稳致远人生路(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披沙捡金听忠言行稳致远人生路(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披沙捡金听忠言行稳致远人生路(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披沙捡金听忠言行稳致远人生路(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披沙捡金听忠言,行稳致远人生路(含解析)作文主题训练

-------披沙捡金听忠言,行稳致远人生路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巴纳姆效应"是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实验证明的一种心理现象,主要是指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哪怕自己不是那种人。这反映出人们很容易被一些来自外界的信息所干扰、暗示,进而出现自我知觉上的偏差。

材料二:

“镜中我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的。他指出我们可以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但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镜子变成了别人,镜子中的形象便是别人对“我"的看法。(他人就是我们的镜子,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便是镜子中的形象)“镜中我效应”中的“自我观"强调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使人们能够重新认识自我,解除自我蒙蔽的错觉。

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了自我探索的旅程,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如何面对他人的看法呢?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兼听。东汉王符在《潜夫论·明暗》中有这样的说法:“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意思是,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唐代魏征用以劝谏唐太宗,太宗深以为然,不断践行并成就了明君直臣的千古佳话。但是在生活中,并非总是兼听则明,明代李中梓的《医宗必读》中谈到病人时说:“有良言甫信,谬说更新,多歧亡羊,终成画饼。"意思是,有的病人刚刚相信正确的话,听了错误的话又改变主意,好比岔路一多,就找不到逃跑的羊一样,最终没有效果。

在信息来源越来越丰富的当下,你如何看待“兼听”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考察一个人判断力,主要考察他信息来源的多样性。有无数可怜人,长期生活在单一信息里,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曲颠倒的信息。这是导致人们愚昧且自信的最大原因。

——[印度]阿玛蒂亚·森(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材料三: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指出,当个人为孤立个体时,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当个人融入群体后,其所有个性都会被群体湮没,个体思想就会迅速被群体思想取代。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体验。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有人说:兼听则明。也有人表示质疑:人很容易在众多的建议中迷失方向。如何面对他人的建议,请谈谈你的看法。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

1.例文:

披沙捡金听忠言,行稳致远人生路

驰隙流年,星霜暗换。他人的忠言在历史的长河中亘古长存,于今仍托举杲杲耀灵,成长的道路上,他人的评论不绝于耳,以我观之,认清本心,披沙拣金听忠言,吾辈青年方可在攸忽易逝的岁月中行稳致远人生路。

择其善者而从之"认清本心再听取建议仍不迟。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地位和名望,毅然决然回到祖国,投身科研事业,他知道他的本心是“为人民做贡献”;黄大年放弃国外优渥条件,为国铸利器叩开地球门;“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排除一切困难去到大漠中,隐姓埋名三十余年,换来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海。他们均深知自己的初心,不论国外的看法,不管家人的看法,他们听取的建议只有“如何做”而没有“不去做",因为他们认清了自己的本心,在听到的言论中披沙拣金,行稳致远人生路。

忠言进耳利于行”听取建议方拨开云雾见月明。

君不见,女大学生村官杨守,在带领白姓脱贫的路上接连受挫,她及时听取建议,找到了当地特色农产品,最终走向成功;君不见,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在修建铁路遇到许多问题,他没有因自己学识高而骄傲自满,而是和队员探讨,虚心接纳建议最后设计出了震惊中外的“人"字形铁路;君不见,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在疟疾肆虐全球时,听取团队建议,一本本翻阅古书,最终提取出青蒿素挽救了无数生命。在成长路上,我们会听到许多建议,听到他人对自己许多不同的看法,我们不应充耳不闻,也不可为此困住当下的人生,择良言而听之,披沙拣金听忠言,方可行稳致远人生路。

揆诸现实,信息网络高度发达,人们在分享生活时总会引来各种评论,不少人因此被网暴而选择结束生命,前些日子一代天后蔡依林在演唱会上坦言被网暴的经历,引发了不少人的共情,正如她的一句歌词“别让谁去改变了你,最好的报复是美丽,最美的盛开是反击”一样,面对别人的批评,仔细想想自己是否真的这样,“一个人最无可救药的就是轻视自己",蒙田斯言不谬矣!

风卷残雪,凝光普照,怡似寒光遇骄阳,霜斩朽木,乳虎啸谷,前途漫漫亦灿灿,愿你我披沙捡金听忠言于此华光溢彩,海晏河清的盛世潮头路繁花相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介绍了两种心理效应,“巴纳姆效应”指出人们容易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在角色定位时对号入座,导致迷失自我,失去正确的方向。“镜中我效应"则强调了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人们应借助他人的看法和评价,认清自己,客观接纳自己,承认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不断改进,使自己日趋强大。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外界评价在个人自我认知中会产生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我们要坚守本心,兼听各方意见和评价,并辨析正误,从而正视自己,做到“自知者明”。

行文构思上,可以侧重于减少他人影响,坚持自我,可以分析原因,如强大内心,培养明智的判断力等;也可以指出具体做法,如敢于放大自己的优点,正视自己的不足,无惧他人的眼光、评价,避免对号入座等。但也要指出坚守内心不是故步自封,减少他人影响不是闭目塞听。若立意侧重善于听取他人建议,认识自我,可以剖析根源,如客观地认识自己其实很难,人是在与他人交往中成长的;也可以指出具体做法,如选取不同的镜子,多角度听取他人建议,有选择地面对外界评价等。同样要指出他人的观点和评价固然是一种获知自我、发现自我的方式和渠道,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分析自己在与他人互动中获得的认知,进而寻找到自己正确的人生之路。

立意:

1.坚守本心,不因外界评价而动摇。

2.撕下他人贴的标签,做好自己。

3.博采众人之评,择善而从。

4.以他人为镜,正自己之行。

2.例文:

可以“兼听",不可“兼信”

古语说,兼听则明。皇帝的身边不缺少溜须拍马之流,耳畔不缺少顺耳好听的话,正因为唐太宗能够兼听魏征的逆耳忠言,才有了国泰民安的“贞观之治",才使得自己成为一代名主。他们君臣之间的故事,也成为千古佳话。

不过,不一定兼听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对别人的意见一骨脑儿地采纳,照样得不到正确的结果。在那个“父子骑驴”的故事中,父子二人牵着驴去赶集,一路上有人这样建议,有人那样建议,父子俩谁的话都听,结果却无所适从,最后只能抬着驴走。

我们可以“兼听",但不可以“兼信”。否则,没有自己的主见,不会科学地分析和判断,只能得出错误甚至荒唐的结果。比如小马过河的故事,同样的一条河,老牛说河水浅得很,松鼠却说河水深得要淹死人,观点截然相反。小马谁的话都相信,所以才拿不定主意,过不了河。

要知道,“兼听"的目的,是让我们掌握尽量多的信息,拥有尽量全面的视角,帮助自己进行决策,而不是全盘接收。那个想过河的小马,应该从老牛和松鼠的建议中,分析计算出河水的深度,然后根据自己的身高去评判过河有没有危险,再做下一步的决策。

在现实当中,小到我们遇到过的诸如文理分科、高考报志愿这样的人生抉择,大到国家重大工程上马,国家对内对外重要政策的制定,都需要事先收集最广泛的意见,听取各个方面的观点,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这也要求我们,不但要有“兼听”之贤,还要有分辨之明,抉择之智。

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每时每刻都要面对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无疑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同时,由于网络信息庞杂凌乱,泥沙俱下,还需要我们去粗取精,剥茧抽丝,找出那些最正确、最符合我们需要的信息来。如果看到啥信啥,很可能会上当受骗,甚至栽大跟头。

“兼听"是一种科学的态度,而“兼信”则会扰乱我们的心神。面对别人的意见,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我们只有“兼听"而不“兼信”,才能够把优势发挥到最大,把弊端降到最低。无论是在当前的学习生活中,还是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坚持这一原则。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所供材料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引用东汉王符的话,并结合魏征援用此话劝谏唐太宗的故事,强调“兼听"的重要性,认为广泛地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这里的“兼听”指的应是全面地听取意见、听取不同意见。第二个层次,引用了明代李中梓的话,他的话表面上看,是在强调兼听并不能都明,但从“有良言甫信,谬说更新"导致“多歧亡羊”这句话可知,他反对的不是兼听,而是面对外来信息,没有主见,不加辨别。整体看来,本则材料是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合理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题干中专门指出“在信息来源越来越丰富的当下"这一背景,这提醒考生,既要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避免陷入“信息茧房”,又要理性地、有辨别地对待外来信息。

写作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对“兼听"这一概念作出界定:在“多”,更在“异",多听不同的声音、异质的声音。然后,阐述如何兼听。在此环节中可以指出,既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又要有主见、有辨别能力,不能做“墙头草”。此处可以引入“父子骑驴"的故事,来做反例。接下来,可以进一步指出,兼听的前提是听者的包容与善断,要在兼听的同时,坚持独立思考。

立意:

1.兼听则明。

2.可以“兼听”,不可“兼信"。

3.多听取不同声音,善屏蔽无聊噪音。

3.例文:

做一棵有判断力的苇草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是帕斯卡尔哲学代表作《思想录》中的名篇,它揭示了人之所以伟大的根本在于思想:“只有思想,才能令人真正的伟大。”“人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然而,人虽然具备“会思想”的天然属性和比较优势,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拔节长成“会思想的芦苇"。

“会思想”当然不是胡思乱想和吠形吠声,而是陈寅恪先生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思想。比如,有人参与公共话题讨论时,完全不讲事实、常识和逻辑,不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而是搞意见垄断和话语霸权;不是以偏盖全偏听偏信,以自己“选择性接受"获得的片面信息作为唯一权威结论,就是刚愎自用固执己见,对与自己不同意见发动网络暴力和秽语攻击,甚至现场动粗或约架决斗将“嘴仗”升级为“肉搏"。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洞见:“考察一个人的判断力,主要考察他信息来源的多样性。有无数的可怜人,长期生活在单一的信息里,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曲的,颠倒的信息。这是导致人们愚昧且自信的最大原因。”希特勒统治德国期间,举国陷入暴力与谎言。为了维护极权,希氏施以两个手段:利用盖世太保监视民众一言一行,一旦有“风吹草动"便将人拉入监狱,甚至很多人被秘密处死;另一手段便是动用国家机器,不断利用媒体宣传“纳粹思想”,不断制造谎言达到洗脑目地。“纳粹喉舌"“创造希特勒的人”戈培尔曾毫不隐讳地公开叫嚣:“宣传只有一个目标:征服群众。所有一切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都是好的。"无独有偶,昭和十六年(1941年)、日本山梨县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笔记中,大量记录了崇拜日本军队、崇尚侵略的内容。在那个疯狂时代,如是作文甚至命题作文要求小学生必须完成,而且老师要检查批阅,藉此向他们强制灌输军国主义思想。在如此这般洗脑土壤上,谁又能长成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呢?

人作为“会思想的芦苇",一旦停滞思想,势必导致大脑虽长在自己头颅上,思想却存活于别人大脑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者,也被称为乌合之众。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洞见,当个人为孤立个体时,有着自己鲜明个性特征,当个人融入群体后,其所有个性都会被群体湮没,个体思想就会迅速被群体思想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勒庞阐释了为何群体往往呈现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特点,而统治者又是如何“正中下怀"利用之,建立和巩固自身统治。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他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人作为“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是拔节长成“会思想的芦苇”,抑或夭折异化为不能思想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归根到底取决于自己——能否于“乱花渐欲迷人眼"中,恪守住追求真理、尊重事实、敬畏常识、讲求逻辑的为人底线,进而做到刚正不阿、不被绑架、拒绝裹挟、特立独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言论组合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一是中国古代名句,意思是说: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只听一方面的话容易产生片面性。材料二解说了个人判断力与信息来源多寡(多样与单一)的关系,诠释了导致愚昧、自信的最大原因。材料三指出作为孤立个体的个人的思想与融入群体之后的个性被群体思想替代的现象。三则材料都涉及个体与外在信息的联系,指出信息对个体判断、认知与思想的复杂影响。

生逢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公民当如何应对纷至沓来的各种信息,如何分清是非善恶美丑,如何对外界信息兼收并蓄、集思广益、斟酌取舍,如何对纷纭信息做出科学理性的判断,如何做一个有主见的、又能善于听取意见的人,如何不人云亦云、盲目从众……这些问题既关乎个体自我的健康成长,也关乎社会和谐与国家稳定。写作这道作文题,我们不妨联系当下社会各种芜杂、多元信息“喧哗”的舆论场中的相关案例,比如“鸡蛋返生"论文现象等,采用破立结合的方式,阐明自己的主张,并阐述具体理由。也可采取记叙类文体,如小小说,通过讲述故事,来诠释自己的见解。

立意:

1.青年人应恪守真理、尊重事实、讲求逻辑。

2.甄别取舍,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3.君子须有不和众嚣、独具我见的胆识。

4.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兼听则明”,倡导人们多听取他人的建议和意见;一是“不必兼听",要有自己的主见,因为太多的建议反而容易让人迷失。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

个人的知识、见解、眼光、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任何事物的把握都不可能面面俱到、无一遗漏,多听取他人的意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