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则1.0.1为在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编制、管理及实施建设中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规划编制的相关法规和方针政策,提高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编制成果质量,落实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建设用地,满足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的需要,并与城市发展水平相协调,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阶段的环境卫生设施规划和单独编制的环境卫生设施专业(专项)规划。1.0.3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的相关要求,编制内容应符合现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有关规定。1.0.4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2.0.1生活垃圾domesticwaste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2.0.2工业固体废物industrialsolidwaste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2.0.3危险废物hazardouswaste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2.0.4建筑垃圾constructionanddemolitionwaste对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及其辅助设施等进行建设、改造、装修、拆除、铺设等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固体废物,主要包括渣土、废旧混凝土、碎砖瓦、废沥青、废旧管材、废旧木材等。2.0.5环境卫生设施environmentalsanitationfacilities具有从整体上改善环境卫生、限制或消除生活垃圾危害功能的设备、容器、构筑物、建筑物及场地等的统称。2.0.6城市规划建成区urbanplanningconstructionarea城市规划区内连片发展且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的城市规划建设用地。
3基本规定3.0.1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规划和设置必须从整体上满足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和处置等功能,贯彻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原则,实现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和分类处置。3.0.2重大环境卫生设施的规划和设置宜做到区域共享、城乡统筹,实现环境卫生重大基础设施的优化配置。3.0.3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应预测城市生活垃圾产量,确定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和处置方式,提出各类环境卫生设施的规划设置原则、类型、标准,明确主要环境卫生设施的数量、布局、用地范围和必要的防护要求;明确医疗垃圾等危险废物、污泥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的规划控制要求。同时,在满足城市地区需求的基础上,还应按照城乡统筹的指导思想,提出乡村地区环境卫生设施的总体设置原则。城市环境卫生设施专业(专项)规划除满足上述要求外,应明确环境卫生设施的等级、数量和用地面积等指标,提出工艺、技术、建设等要求,并规划构建环境卫生应急系统。城市环境卫生设施专业(专项)规划的期限和范围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在详细规划中应落实总体规划和专业(专项)规划各项要求及确定各类环境卫生设施的数量、具体位置、用地界线和设施规模等,并根据要求划定防护绿带或明确防护要求。3.0.4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设置应满足城市用地布局、环境保护、市容环境、城市景观、公共安全等要求。3.0.5医疗垃圾等危险废物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严禁进入城市生活垃圾系统。其收集、转运、处理和处置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4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预测4.1一般规定4.1.1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预测的参数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分析确定,若无资料时,可按照本规范选取。4.1.2根据预测的生活垃圾产生量确定各类环境卫生设施设计规模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的水平。4.1.3根据预测的生活垃圾产生量确定城乡共享的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模时,应统筹考虑乡村地区的需求。4.2预测方法4.2.1环境卫生设施应满足规划年限内最高日垃圾产量时收集、运输和处理的需要。城市生活垃圾最高日产量可采用如下公式计算:Q=RCA/1000式中Q——生活垃圾最高日产量(t/d);R——收集范围内人口数量(人);C——预测的平均日人均生活垃圾产量(kg/人•d),可选取0.8-1.4kg/人•d;A——生活垃圾日产量不均匀系数,可选取1-1.5。4.2.2餐饮垃圾应根据当地实际产生量确定,也可按公式进行估算:Mc=R’mk/1000式中:Mc——某城市或区域餐饮垃圾日产生量(t/d);R’——城市或区域规划人口;M——人均餐饮垃圾日产生量基数(kg/人•d),宜取0.1kg/人•d;k——餐饮垃圾产生量修正系数。经济发达城市、旅游业发达城市或高校多的城区可取1.05-1.15;经济发达旅游城市、经济发达沿海城市可取1.15-1.30;普通城市可取1.00。厨余垃圾根据当地分类收集实际情况确定。
5环境卫生收集设施5.1一般规定5.1.1环境卫生收集设施一般包括生活垃圾收集点、生活垃圾收集站、废物箱、水域保洁及垃圾收集设施。5.1.2环境卫生收集设施应满足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要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应与分类处理方式相适应。5.1.3环境卫生收集设施位置宜相对固定,便于分类投放和分类清运,不影响城市卫生和景观环境。5.2生活垃圾收集点5.2.1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70m,宜满足居民投放生活垃圾不穿过城市道路的要求;市场、交通客运枢纽及其他生活垃圾产量较大的场所附近应单独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5.2.2生活垃圾收集点宜采用密闭方式。生活垃圾收集点可采用放置垃圾容器或建造垃圾容器间的方式。采用混合收集垃圾容器间时,建筑面积不宜小于5m2;采用分类收集垃圾容器间时,建筑面积不宜小于10m2。5.2.3生活垃圾收集点收集范围内的生活垃圾日排出体积计算方式:Vave=Q’/(DaveA3)Vmax=KVave式中:Vave——生活垃圾平均日排出体积(m3/d);Q’——生活垃圾日排出重量(t/d);Dave——生活垃圾平均密度(t/m3);A3——生活垃圾密度变动系数,一般选取0.7-0.9;K——生活垃圾高峰日排出体积的变动系数,一般选取1.5-1.8;Vmax——生活垃圾高峰日排出最大体积(m3/d)。5.2.4生活垃圾收集点所需设置的垃圾容器数量计算方式:Nave=VaveA4/(EB)Nmax=VmaxA4/(EB)式中:Nave——平时所需设置的垃圾容器数量;A4——生活垃圾清除周期(d/次),当每日清除1次时,A4=1;每日清除2次,A4=0.5;每2日清除1次时,A4=2,;以此类推;E——单只垃圾容器的容积(m3/只);B——垃圾容器填充系数B=0.75-0.9;Nmax——生活垃圾高峰日所需设置的垃圾容器数量。5.3生活垃圾收集站5.3.1单个建设项目规模大于5000人(或2000户)及规模较大的商业综合体可单独设置收集站。5.3.2收集站的服务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人力收集,服务半径宜为0.4km以内,最大不宜超过1km;2.采用小型机动车收集,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km。5.3.3垃圾收集站应采用密闭方式,宜使用压缩工艺,并应符合表5.3.1的规定。表5.3.1生活垃圾收集站建筑标准类型收集量(t/d)站房(m2)管理间及休息间(m2)备注I类20-3080-12020-25压缩式II类10-2080-10015-20压缩式或非压缩式III类<10≤80≤15压缩式或非压缩式5.4废物箱5.4.1在道路两侧以及各类交通客运设施、公交站点、公园、公共设施、广场、社会停车场、公厕等人流密集场所的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废物箱,其形式宜采用分类收集。5.4.2设置在道路两侧的废物箱,其间距宜按道路功能划分:1.分布在人流密集的城市中心区、重要公共设施周边、主要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区、市民活动聚集区等地区的主干路,人流量较大的次干路,断面条件较好、人流活动密集的支路,以及沿线土地使用强度较高的快速路辅路:30-100m;2.分布在人流较为密集的中等规模公共设施周边、城市一般功能区等地区的次干路和支路:100-200m;3.分布在以交通性为主、沿线土地使用强度较低的快速路辅路、主干路,以及城市外围地区、工业区等人流活动较少的各类道路:200-400m。5.5水域保洁及垃圾收集设施5.5.1城市中的江河、湖泊、海洋岸线可按需设置清除水生植物、漂浮垃圾和收集船舶垃圾的水域保洁管理站。应有满足水域保洁打捞垃圾上岸转运、保洁及监察船舶停靠、水域保洁监管办公及保洁工人休息等功能的岸线和陆上用地。5.5.2根据河流走向、水流变化规律,宜在水面垃圾易聚集处设置水面垃圾拦截设施。除拦截库区外,拦截设施应采取遮盖措施,避免垃圾暴露影响环境。5.5.3在城市规划区内,水域保洁管理站应按河道分段设置,宜按每12km-16km河道长度设置1座。水域保洁管理站使用岸线每处不宜小于50m,有条件的城市陆上实际用地面积不宜少于800m2。
6环境卫生转运设施6.1一般规定6.1.1环境卫生转运设施一般包括生活垃圾转运站,垃圾、粪便码头。6.1.2环境卫生转运设施宜布局在服务区域内并靠近生活垃圾产量多且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不宜设在公共设施集中区域和靠近人流、车流集中地区。环境卫生转运设施的布置应满足作业要求并与周边环境协调,便于垃圾分类收运、回收利用。6.2生活垃圾转运站6.2.1生活垃圾转运站按照设计日转运能力应依据其规模分为大、中、小型三大类和I、II、III、IV、V五小类。用地指标应根据日转运量确定,并应符合表6.2.1的规定。表6.2.1生活垃圾转运站用地标准类型设计转运量(t/d)用地面积(m2)与站外相邻建筑间距(m)大型I1000-3000≤20000≥30II450-100010000-15000≥20中型III150-4504000-10000≥15小型IV50-1501000-4000≥10V≤50500-1000≥8注:1表内用地面积不包括垃圾分类和堆放作业用地;2与站外相邻建筑间距自转运站用地边界起计算;3以上规模类型Ⅱ、Ⅲ、Ⅳ类含下限值不含上限值,Ⅰ类含上下限值。6.2.2当生活垃圾运输距离超过经济运距且运输量较大时,宜设置垃圾转运站。服务范围内垃圾运输平均距离超过10km,宜设置垃圾转运站;平均距离超过20km时,宜设置大、中型垃圾转运站。6.3垃圾转运、粪便清运码头6.3.1在水运条件优于陆运条件的城市,可设置水上生活垃圾转运码头或粪便清运码头;垃圾转运码头、粪便清运码头需有保证正常运转所需的岸线。6.3.2垃圾转运码头、粪便清运码头应设置在人流活动较少及距居住区、商业区和客运码头等人流密集区较远的地方,不宜设置在城市上风方向,不应设置在城市中心区域和用于旅游观光的主要水面,并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6.3.3垃圾转运码头、粪便清运码头综合用地按每米岸线配备不少于15-20m2的路上作业场地,周边还应设置宽度不少于5m的绿化隔离带(粪便清运码头不少于10m)。
7环境卫生处理及处置设施7.1一般规定7.1.1城市环境卫生处理及处置设施一般包括:生活垃圾焚烧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生活垃圾堆肥处理设施、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筑垃圾处理设施、粪便处理设施、其他固体废弃物处理厂(处置场)等。7.1.2环境卫生处理及处置设施的设置应结合城市规模,考虑区域共建、城乡共享,根据安全、环保、经济的原则选址,并应设置在交通运输及市政配套方便,并对周边居民影响较小的地区。环境卫生处理及处置设施宜设置在城市规划建成区夏季最小频率风的上风侧及城市水系的下游,在满足安全、环保、社会稳定、经济等条件下宜集中布局。与城乡居住用地及学校、医院等敏感防护目标的间距具体应由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确定。7.1.3环境卫生处置及利用设施应按照分类收集、综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要求合理布局。有条件的城市可结合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中心等环境卫生处理设施设置垃圾综合处理园区。7.2生活垃圾焚烧厂7.2.1生活垃圾焚烧厂不宜设置在城镇规划建成区内,其用地边界距城乡居住用地及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用地不应小于300m。7.2.2生活垃圾焚烧厂综合用地指标应符合表7.2.1。表7.2.1生活垃圾焚烧厂综合用地指标类型日处理能力(t/d)用地指标(m2)I类1200-200040000-60000II类600-120030000-40000III类150-60020000-30000注:日处理能力超过2000(t/d)的生活垃圾焚烧厂,超出部分用地面积按30(m2/t•d)递增计算。日处理能力不足150(t/d)的生活垃圾焚烧厂用地面积不应小于1hm2。7.2.3生活垃圾焚烧厂用地内沿边界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0m的绿化隔离带。7.3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7.3.1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应设置在城镇规划建成区外、地质情况较为稳定、取土条件方便、具备运输条件、人口密度低、土地及地下水利用价值低的地区,并不得设置在水源保护区、地下蕴矿区和50年一遇洪水淹没区内。7.3.2综合考虑协调城市发展空间、选址的经济性和环境要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用地边界距中等及以上城市规划建成区不应小于5km,距小城市规划建成区不应小于2km,距农村居民点及人畜供水点不应小于0.5km。距民用机场不应小于3km。7.3.3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用地内沿边界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0m的绿化隔离带。7.3.4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用地外沿周边宜设置宽度不小于100m的防护绿带。7.3.5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使用年限不应小于10年,封场后应进行绿化或其他封场手段,并符合相关标准。7.4堆肥处理设施7.4.1生物降解有机垃圾可采用堆肥处理。堆肥处理设施宜位于城市规划建成区的边缘地带,用地边界距城乡居住用地不应小于0.5km。7.4.2堆肥处理设施用地面积根据日处理能力确定,并应符合表7.4.1的规定表7.4.1堆肥处理设施用地指标类型日处理能力(t/d)用地指标(m2)I型300-60035000-50000II型150-30025000-35000III型50-15015000-25000IV型≤50≤15000注:上表中指标不含堆肥产品深加工处理及堆肥残余物后续处理用地。7.4.3堆肥处理设施用地内沿边界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0m的绿化隔离带。7.5餐厨垃圾处理设施7.5.1餐厨垃圾应在源头进行单独分类收集并密闭运输,餐厨垃圾产生量大于50t/d的地区宜建设集中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宜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或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建设。7.5.2餐厨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用地边界距城乡居住用地等区域不应小于0.5km。7.5.3餐厨垃圾处理设施综合用地指标应根据不同工艺合理确定,宜采用(85-300)m2/(t•d)。7.5.4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单独设置时在用地内沿边界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0m的绿化隔离带。7.6粪便处理设施7.6.1粪便应逐步纳入城市污水管网,统一处理。在城市污水管网不健全地区及化粪池使用较为普遍的地区,未纳管粪便与化粪池粪渣污泥应单独设置粪便处理设施进行处理。7.6.2粪便处理设施应优先选择在污水处理厂或污水主干管网、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用地范围内或附近;规模不宜小于50t/d。7.6.3粪便处理设施用地面积根据粪便日处理量和处理工艺确定,并应符合表7.6.1的规定。表7.6.1粪便处理设施用地指标处理方式厌氧消化(m2/t)絮凝脱水(m2/t)固液分离预处理(m2/t)用地指标20-2512-156-107.6.4粪便处理设施应与住宅、公共设施等保持不小于50m的间距。粪便处理厂在用地内沿边界应设置宽度不小于5m的绿化隔离带。7.7建筑垃圾处理、处置设施7.7.1建筑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可在城市规划建成区外设置。7.7.2建筑垃圾处理、处置设施污染源距城乡居住用地或人畜供水点等区域不应小于0.5km。7.7.3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厂宜结合建筑垃圾填埋场集中设置。
8其他环境卫生设施8.1公共厕所8.1.1根据城市性质和人口密度,城市公共厕所平均设置密度应按每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3-5座选取;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偏低、居住用地及公共设施用地指标偏高的城市、山地城市、旅游城市及小城市可适当提高。8.1.2商业文化街区、市场、客运交通枢纽、体育文化场馆、游乐场所、广场、大型社会停车场、公园及风景名胜区等人流集散场所内或附近应按流动人群需求设置公共厕所。8.1.3公共厕所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设置在人流较多的道路沿线、大型公共建筑及公共活动场所附近。2.公共厕所应以附属式公共厕所为主、独立式公共厕所为辅,宜结合其他环境卫生设施设置。3.附属式公共厕所应不影响主体建筑的功能,临道路设置,并设单独出入口。4.在满足环境及景观要求条件下,城市绿地内可以设置公共厕所。8.1.4各类城市用地公共厕所设置密度应采用表8.1.1的标准表8.1.1公共厕所设置密度、建筑面积、用地面积标准城市用地类型设置密度(座/km2)建筑面积(m2/座)独立式公共厕所用地面积(m2/座)备注居住用地(R)3-530-8060-120旧城区宜取密度指标的高限、新区宜取密度的中、低限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交通设施用地(S)4-1150-12080-170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交通设施用地(S)等人流量大的区域取密度指标的高限;其他人流稀疏区域宜取中、低限绿地(G)5-650-12080-170不包括防护绿地(G2)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公用设施用地(U)1-230-6060-100注:1城市用地类别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用地标准》GB50137的规定。2公共厕所用地面积、建筑面积根据现场用地情况、人流量和区域重要性确定。3交通设施用地指标不含城市道路用地(S1)和轨道交通线路用地(S2)4独立式公共厕所用地面积根据公共厕所建筑面积按相应比例确定。8.1.5沿道路设置的公共厕所间距宜符合表8.1.2的规定表8.1.2公共厕所设置间距指标设置位置设置间距(m)备注商业性路段<400步行(5km/h)3min内进入厕所生活性路段400-600步行(5km/h)4min内进入厕所交通性路段600-1200宜设置在人群停留聚集处8.1.6公共厕所建筑标准的确定:商业文化街区、重要公共设施、重要交通客运设施、公共绿地及其他环境要求高的区域的公共厕所不低于一类标准;主、次干道交通量较大的道路沿线的公共厕所不低于二类标准;其他街道及区域的公共厕所不低于三类标准。8.2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8.2.1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应设置在环境卫生车辆的服务范围内并避开人口稠密和交通繁忙的区域。8.2.2环境卫生车辆数可按2.5辆/万人估算,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用地指标为50-150m2/辆,可采用立体形式建设。有清雪需求的北方城市停车场用地面积指标可适当提高。8.3洒水(冲洗)车供水器8.3.1环境卫生洒水(冲洗)车可利用市政给水管网及地表水、地下水、中水作为水源,其水质应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供水器宜设置在城市次干路和支路上,设置间距不宜大于1500m。8.4环卫工人作息场所8.4.1环卫工人作息场所宜结合垃圾收集站、垃圾转运站、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公共厕所设置,设置标准宜符合表8.4.1的规定表8.4.1公共厕所设置密度、建筑面积、用地面积标准作息场所设置密度(座/km2)建筑面积(m2)0.3-1.220-150注:商业区、重要公共设施、重要交通客运设施等人口密度大的取上限,工业仓储区等人口密度小的取下限。
本规范用词说明1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对于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在执行中区别对待。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引用标准名录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用地标准》GB501372《市容环境卫生术语标准》CJJT653《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规范》CJJ1344《餐厨垃圾处理技术规范》CJJ184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6《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7《生活垃圾收集站建设标准》建标1548《生活垃圾收集站技术规程》CJJ1799《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4710《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1711《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2《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技术规范》CJJ9013《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14《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给水与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建标15715《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16《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2417《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4118《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19《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质》GB189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XX条文说明
修订说明《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XXXX(以下简称本规范),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XXXX年XX月XX日以第XXX号公告批准、发布。本规范是在《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以下简称原规范)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上一版的主编单位是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参编单位是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市容环境管理局、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主要起草人员是郑连勇、郭大忠、李万友、桑钢、杜小勇、黄国玎、舒德文、秦晓燕、袁舸、曾光旭、陈文、张樵、李毅、徐文龙、徐海云、邱书杰、马勤。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有:1.调整了原规范对于环境卫生设施的分类,按照城市规划中更为适用的采用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和处置流程分为环境卫生收集设施、环境卫生转运设施、环境卫生处理及处置设施和其他环境卫生设施。2.增加了生活垃圾收集站、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和环卫工人作息场所的内容;取消了原规范中环境卫生车辆通道的内容。3.参考各类设施的建标及相关行业标准,增加了生活垃圾焚烧厂、堆肥处理设施、粪便处理设施等的用地标准。4.根据新的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和其他相关标准规范修订了原规范中安全防护、布局原则等。本规范修订过程中,编制组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法规、技术标准,征求了专家、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于原规范以及规范修订的意见,并与相关国家标准、规范相衔接。为便于广大规划设计、管理、科研、学校等有关单位人员在使用本规范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范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还着重对强制性条文的强制性理由作出了解释。但是,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目次1总则 212术语 223基本规定 234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预测 254.1一般规定 254.2预测方法 255环境卫生收集设施 275.1一般规定 275.2生活垃圾收集点 275.3生活垃圾收集站 285.4废物箱 285.5水域保洁及垃圾收集设施 296环境卫生转运设施 306.1一般规定 306.2生活垃圾转运站 306.3垃圾转运、粪便清运码头 317环境卫生处理及处置设施 327.1一般规定 327.2生活垃圾焚烧厂 327.3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 337.4堆肥处理设施 337.5餐厨垃圾处理设施 347.6粪便处理设施 347.7粪便处理设施 358其他环境卫生设施 368.1公共厕所 368.2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 378.3洒水(冲洗)车供水器 378.4环卫工人作息场所 37
1总则1.0.1本条说明了本规范编制依据及编制目的。本规范此轮修订中专门给出了各类环境卫生设施指标,突出了落实环境卫生设施用地的要求,为城乡规划设计及管理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1.0.2本条款说明了本规范的适用范围。市(县、区)域城镇体系规划、镇(乡)村规划及独立工矿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可参照执行。城市环境卫生设施专业(专项)规划属于城市规划的专业(专项)规划。当城市环境卫生设施专业(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没有同步编制时,其规划期限和规划范围应一致。除此以外,由于重大环境卫生设施的区域共享性,可能跨城市设置或多个城市共用,此时,城市环境卫生设施专业(专项)规划要与上一层次或更大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1.0.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及相关规范、标准是本规范编制的主要依据。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的编制内容深度要求应随着《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修编而做相应地调整。
2术语本规范条文中所涉及的基本技术用语大部分已在《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市容环境卫生术语标准》(CJJT65)等标准中给出,基于使用方便和不能重复引用的原则,本章中不再出现。但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建筑垃圾四个名词是本规范关于垃圾分类的基础,仍然在本章列出,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规范》CJJ134。对于其他标准规范中尚未明确定义的专用术语,但在我国城乡规划和城市环境卫生领域中已成熟的惯用技术术语,加以肯定、纳入,以利于对规范的正确理解和使用。
3基本规定3.0.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要求:城市生活垃圾应逐步做到分类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国家鼓励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逐步实现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加强生活垃圾源头和处理后的资源化利用。根据先进国家已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处置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实际情况,且我国也有一些城市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试点工作,2000年住建部亦正式确定8座城市(后增加到10座)作为此项工作的示范城市。纵观各国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面的发展趋势及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导向,本条所提各项原则是必要的。此外,从经济性角度,应大力提倡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加强对可回收物、大件垃圾等的回收利用。3.0.2重大环境卫生设施主要指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该类用地要求较为特殊,用地面积较大且对环境影响较大;在诸条件限制下,并不是所有城市都具备适宜的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场所,在进行经济和环境比较后,可能在一些区域的若干城市共同设置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较为有利,并兼顾乡村等的生活垃圾处理、处置需求。同时,重大环境卫生设施的共建共享还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减少污染源数量,提高环境保护效益。3.0.3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对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的内容要求,本条确定了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的内容要求,以满足规划的可操作性。城市环境卫生设施专业(专项)规划应在满足以上内容要求的基础上有所深化,如在技术和工艺等方面提出规划要求,甚至在建设标准、实施计划、投资安排等方面提出要求,内容及深度可根据具体情况,可有较大弹性。同时,近年来各个地方因为重大城市活动等带来的环卫设施瞬时需求增大、各类环境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在城市环境卫生设施专业(专项)规划编制时应考虑环境卫生应急系统的构建。详细规划阶段的环境卫生设施规划重在落实各类设施的空间控制属性,如数量、具体位置、用地界线和设施规模及需要划定的防护绿带等。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在确定了城市的环境卫生系统尤其是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处置系统的前提下,方能在此规划阶段确定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类型,大多数情况下一座城市可能并不需要本规范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环境卫生设施,如何因地制宜并有远见地确定环境卫生设施的类型是这类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3.0.4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对于现代城市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但同时其本身在运行过程中也极易对城市产生种种不利影响,甚至造成环境污染和景观破坏。如果控制不当,各类环境卫生设施和各个作业环节极易产生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及固体废物污染,造成对城市卫生环境和景观的影响,对城市环境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因此应对环境卫生设施的设置在规划选址、布局安排、环境保护、市容环境、城市景观、公共安全等方面有所限制。3.0.5《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下简称“原规范”)3.3.4条规定“医疗垃圾等危险废物必须单独收集、单独运输、单独处理”,4.9条对其他固体废弃物处理厂、处置场的选址也作了要求。为避免交叉污染,医疗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需单独运输,并做无害化处理。就管理而言,此类垃圾不属于城管部门管理,且都有相应的标准、规范,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等。在原规范的基础上,本规范将该部分内容纳入基本规定,提出原则性要求。
4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预测4.1一般规定4.1.1本规范对于全国不同区域各级各类城市调研的结果表明,城市生活垃圾产量的人均指标因地方产业、功能及市民生活习惯的差异导致实际相差较大,原则上进行生活垃圾产量预测时应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通过调查和评估确定。4.1.2由于目前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在全国范围内还处于推进阶段,且各地的差异较大,暂时无法给出分类收集和回收的目标水平,但考虑到该发展趋势是必走之路,进行生活垃圾产量预测时应充分考虑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的影响。4.1.3乡村地区的生活垃圾产生量应根据各地方实际情况研究确定。4.2预测方法4.2.1本条款沿用原规范的计算方法,其中C值单位更改为kg/人•d,并按照Q的单位选取t/d在公式中进行折算。本条款提供的指标是综合调查样本进行分析确定的参考值。但就目前的管理体系而言,本规范调研城市的“垃圾产生量”为该城市垃圾称重地点(一般为垃圾转运站称重的转运量或处理处置厂称重的处理处置量)的汇总数据,该量实际并非源头产量,且前端沥干减量的系数也无法全面统计,目前的称重数据对于环卫转运和处理处置设施的规模预测来说更为适宜。公式中人口的确定应分不同规划层级和具体情况确定。一般情况下在总体规划阶段可选取规划人口,如城市流动人口占比较大时应充分考虑流动人口。详细规划阶段应根据规划区域具体城市功能考虑。4.2.2本条款对于餐饮垃圾产量的预测方法参照《餐厨垃圾处理技术规范》CJJ184中相应建议估算公式,其中Mc值单位更改为t/d,并按照m的单位选取kg/人•d在公式中进行折算。根据本规范对于全国各城市的调研情况,由于各地厨余垃圾成分比例与垃圾分类收集程度差异较大,本条未对其产量的具体预测方法暂不给出引导性规定,规划编制单位进行厨余垃圾产量预测时应根据当地实际产生情况、家庭厨卫设备使用情况及分类收集程度确定。
5环境卫生收集设施5.1一般规定5.1.1本规范按照城市生活垃圾从收集到最终处理处置的流程将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划分为环境卫生收集设施、转运设施、处理及处置设施和其他环境卫生设施。其中环境卫生收集设施包括对投放的垃圾进行直接收集的生活垃圾收集点、生活垃圾收集站、废物箱和水域保洁及垃圾收集设施。5.1.2调研发现,目前全国各个城市在垃圾收集分类上标准不完全统一,更多的是因地制宜。鉴于上述原因,本次重点提出收集设施应适应地方需求,同时为便于后期分类转运及处理处置,其分类要求应与所在地的城市生活垃圾系统协调统一。5.1.3生活垃圾收集设施的设置应满足必要的交通运输条件和城市卫生及景观环境要求。5.2生活垃圾收集点5.2.1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宜过大,以便于生活垃圾的收集和投放。本条款推荐的服务半径是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的规定,并考虑居民投放生活垃圾尽量不穿过城市道路而设定。5.2.2考虑到生活垃圾暴露带来的环境和景观影响,生活垃圾收集点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推荐采用密闭形式建设。目前各城市的生活垃圾收集点类型不一,有的直接放置垃圾容器,有的建造垃圾容器间,也有个别城市设置有机垃圾生化处理设施,各城市采取的生活垃圾收集点具体形式可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习性而定。垃圾容器间建筑面积应根据预测的垃圾收集体积计算容器数量确定,但参照《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混合收集垃圾容器间建筑面积不宜小于5m2,分类收集垃圾容器间建筑面积不宜小于10m2。5.2.3计算生活垃圾收集点收集范围内生活垃圾日排出体积。式中Q’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或按照当地垃圾收运水平结合垃圾转运量确定。5.2.4根据5.2.3生活垃圾日排出体积计算垃圾容器数量。由于目前国内各城市垃圾分类收集的标准还不统一,也缺乏具有指导意义的应用实例调查数据,当采用垃圾分类收集时的容器设置计算应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研究确定。5.3生活垃圾收集站5.3.1原规范无收集站相关内容,但目前《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生活垃圾收集站建设标准》建标154以及《生活垃圾收集站技术规程》CJJ179等标准已对生活垃圾收集站进行规范,为了与相关规范标准协调一致,本规范将收集站纳入规范要求,对收集站的设置条件进行了明确。在实际建设中可根据地方情况选择建设。5.3.2本条款对人力和小型机动车两种收集方式的服务范围进行了规范,原则上居住区内收集站的设置数量按人力收集最大服务距离不超过1km或小型机动车(通常为电瓶车)收集最大服务距离不宜超过2km来确定,但也可按不跨越行政区域(街道)、不跨越交通主干道及河道等形成的自然区域并结合该区域内垃圾日产量来确定。5.3.3本条款提出了垃圾收集站的作业方式及设置要求,即应采用密闭方式,宜使用压缩工艺,并参照《生活垃圾收集站建设标准》(建标154)对收集站建设规模进行明确。垃圾收集站在规划控制中作为建设项目的配套设施,可不单独占地。5.4废物箱5.4.1除了行人必经的道路外,相对原规范确定的各类交通客运设施、公共设施、广场、社会停车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废物箱外,本条款增加了公交站点、公园、公厕。5.4.2道路两侧的废物箱主要服务对象为步行人流,故设置标准的分区参照住建部2013年12月颁布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中4.2.3步行分区标准和4.3.3中沿城市道路两侧布置的步行道分级标准。1类区划分依据为步行活动密集程度高,须赋予步行交通方式最高优先权的区域,大型公共设施指大型医院、剧场、展馆等,主要交通枢纽指火车站、轨道车站、公共交通枢纽等,城市核心功能区指核心商业区、中心商务区和政务区等,市民活动聚集区指滨海、滨河、公园、广场等。2类区划分依据为步行活动密集程度较高,步行优先兼顾其他交通方式的区域,中等规模公共设施指中小型医院、社区服务设施等,城市一般功能区指一般性商业区、政务区、大型居住区等。3类区划分依据为步行活动聚集程度较弱,满足步行交通需求,给予步行交通基本保障的区域。在调研中发现部分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城市,在人流量特别大的区域(如商业街道)适当增加废物箱设置密度,较多城市可达到30m间距。按照原规范“商业、金融业街道,每50-100m设置废物箱”距离过长,导致在节假日等时段,废物箱不能满足公众需求。本条款将1类区废物箱的设置距离确定为30-100m。2类和3类区根据人流量大小采用原规范确定的100-200m和200-400m的标准。5.5水域保洁及垃圾收集设施5.5.1本条款叙述了水域保洁管理站的基本定义及主要功能。5.5.2本条款对水域垃圾拦截设施的设置要求进行了规定。5.5.3本条款对水域保洁管理站的规划布局和用地进行了规定。
6环境卫生转运设施6.1一般规定6.1.1转运是指将各收集点清运来的垃圾集中,再换装到大型的或其它运费较低的运载车辆或船舶中继续运往处理处置场的行为和过程。环境卫生转运设施指用于转运城市生活垃圾、粪便、建筑垃圾、餐厨垃圾等不同垃圾的工程设施,本章对于目前使用较多的两种转运设施,即生活垃圾转运站和垃圾转运(粪便清运)码头做出了选址和规模要求。6.1.2环境卫生转运设施在选址上既要具备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也要满足经济运距、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多数转运设施还未能达到对周边无影响作业,为避免垃圾转运作业时的二次污染影响,以及潜在的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社会或心理上的负面影响,本条款对转运设施设置的避让条件作出了规定。若必须选址在上述地区路段时,应对转运设施建设形式进行优化,强化二次污染控制措施,以提升其污染控制水平和增强其环境和谐度,减轻周围居民视觉感官上的影响。本条款规定了环境卫生转运设施选址的通用条件及基本工作条件要求。6.2生活垃圾转运站6.2.1本条款参照《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17及《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47,将原规范中按照转运量分为4类的转运站调整为按照设计日转运能力分为大、中、小型三大类和I、II、III、IV、V五小类。由于对于转运站的规模类型进行了重新调整,原规范中各类转运站的设置标准已不具备参考价值。而《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中对于《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47规定的II、III类转运站用地面积进行了下调,同时规定了Ⅴ类转运站的用地面积低限,删除了过于严格的绿化隔离带设置要求,参考调研中对于各城市转运站规模数据的统计,认为《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中的设置标准基本符合近年来实施的转运站的实际情况,本次即参照其相应的标准进行规定。6.2.2本条款参照《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对转运站设置条件进行了细化。6.3垃圾转运、粪便清运码头6.3.1本条款将原规范中垃圾码头和粪便码头内容进行了整理合并,叙述了选用垃圾转运码头、粪便清运码头的基本条件及岸线要求。6.3.2本条款对垃圾转运码头、粪便清运码头的规划选址进行了规定。6.3.3本条款对垃圾转运码头、粪便清运码头的用地和防护要求进行了叙述。
7环境卫生处理及处置设施7.1一般规定7.1.1生活垃圾处理是指对生活垃圾采用技术和工程手段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加工的行为和过程,又称中间处理。生活垃圾处置是指将生活垃圾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场所或设施并不再取回的行为,又称最终处理。环境卫生处理及处置设施指用于对城市生活垃圾、包括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粪便等各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置的工程设施。7.1.2环境卫生处理及处置设施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次生污染危害性较大、影响因素多、涉及面广,本条综合考虑各类环境卫生处理及处置设施的共性特点,从安全、环保、经济方面对设施的设置原则、选址要求进行了一般性规定。对环境卫生处理及处置设施的规划应在结合需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共建共享、集中布局,以提高设施利用效率、降低社会成本(设施运营的外部性)、减少污染源;设施选址应考虑与城市风向、水源的关系及对周边城乡居民的影响,其中环境卫生设施造成的环境影响中的恶臭气体冬季的扩散情况远低于夏季,因此其选址中只针对夏季风向进行要求。同时,环境卫生处理及处置设施还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后才能确定选址。7.1.3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分类收运、资源化利用和综合处理是实现各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原则的必要措施,如利用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来发电或供热,做到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因此,环境卫生处理及处置设施的布局应满足实现分类收运、资源化利用和综合处理的要求。7.2生活垃圾焚烧厂7.2.1鉴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考虑生活垃圾焚烧厂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把生活垃圾焚烧厂设置在离城市建成区以外的地方,减少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城市环境的可能影响。若其向城市供电或供热,则不宜距城市过远。参照《生活垃圾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发[2008]82号)等,生活垃圾焚烧厂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提出合理的环境防护距离,作为规划控制的依据,并规定新改扩建项目的防护距离不得小于300m,结合我们对部分城市的调研,目前大多数生活垃圾焚烧厂距城乡居住用地及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用地大于300m。7.2.2参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给水与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建标[2005]157号)规定了焚烧厂的综合用地指标。根据对部分城市的调研,在全国各地提供该项数据的60座焚烧厂中,实际用地面积小于1hm2的仅2座,从满足基本工艺和环保措施的用地要求来看不小于1hm2的规定基本合理。7.2.3为减轻生活垃圾焚烧厂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参照《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要求设置绿化隔离带,并明确绿化隔离带位于焚烧厂用地内沿周边设置。7.3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7.3.1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次生污染危害性大、影响因素多、涉及面广,加之使用年限长、占地面积大,其规划选址应从社会、环境、经济、环保、工程可行性等多方面慎重考虑。同时,生活垃圾卫生填埋还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后才能确定场址。7.3.2由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对城市环境和景观的影响很大,且选址困难,为协调城市的发展空间、选址的经济性和环境要求,保证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与城市规划建成区保持一个最低限度的间距,确定本条规定。根据国务院2014年《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小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从我们对部分城市的调研情况来看,填报有该项数据的大多数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能满足这一间距要求。同时,考虑到近年来民用机场建设及投入使用的数量增加迅速,为进一步强调安全参照《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增加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与民用机场安全间距的规定。7.3.3-7.3.4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设置在城市规划建成区以外,周边为非城市建设用地,将其周边一定范围的用地规划为防护绿带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降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对周边的影响。填埋场防护分为两个层级:参照《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要求设置宽度不小于10m的绿化隔离带,并明确绿化隔离带位于填埋场用地内沿周边设置;沿用原规范4.5.3在用地外沿周边宜设置宽度不小于100m的防护绿带。7.3.5参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给水与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建标[2005]157号)及《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24)规定卫生填埋场应满足使用年限不小于10年。近年来,我国就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出台了多部标准、规范,在规划中对生活垃圾卫生填埋使用期满后的封场措施应进行考虑,并应符合相关要求。7.4堆肥处理设施7.4.1规定了堆肥处理设施的设置原则。原规范中规定生活垃圾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含量大于40%即可设置生活垃圾堆肥厂,而《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规定对于进行分类回收可降解有机垃圾的地区,且易生物降解有机物含量大于70%可采用适宜的生物处理技术。通过对国内外堆肥处理设施的研究,认为40%的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含量过低,本条款仅对可采用堆肥处理的垃圾成分作出了规定,各地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能够保证有畅通的堆肥销路以及严格控制产生臭气的前提下,选择堆肥作为生活垃圾的处理手段。对于生活垃圾混合收集的地区,应审慎采用堆肥等生物处理技术。参照相近的处理处置实施填埋场相关标准,考虑到堆肥过程中产生的臭气影响,规定了堆肥处理设施宜设置于城市规划建成区的边缘地带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距离居民点不应小于0.5km。7.4.2参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给水与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建标[2005]157号,将原规范中堆肥厂综合用地指标85-300m2/(t•d)细化为4类,对于相应类型的用地指标作出了规定。7.4.3保留原规范中对于堆肥处理厂的绿化隔离带设置要求,并明确绿化隔离带位于堆肥处理设施用地内沿周边设置。7.5餐厨垃圾处理设施7.5.1原规范中无餐厨垃圾处理设施相关规定,近年来,各地餐厨垃圾处理设施项目逐渐增多,需要对其从环卫规划的角度进行规范。本条款参照《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对于餐厨垃圾收运处理原则进行了规定,同时参照《餐厨垃圾处理技术规范》CJJ184添加了与污水处理设施集中设置表述。7.5.2参照《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规定了餐厨垃圾处理设施距离城乡居住用地的距离。7.5.3参照《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规定了餐厨垃圾处理设施综合用地指标。7.5.4参照《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对于餐厨垃圾集中设置原则进行了规定,同时参照《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要求设置绿化隔离带,并明确绿化隔离带位于餐厨垃圾处理设施用地内沿周边设置。7.6粪便处理设施7.6.1目前国内外粪便处理主要采用两种模式:即三格化粪池+污水处理+粪便处理模式和管道收集+污水处理模式。通过本次调研专题研究发现,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排水管网的普及,将粪便经污水管网输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的方式在国内得到了逐步发展,粪便清运量自2005年后便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可以看出粪便纳管应是未来粪便处理的方向,而化粪池+处理厂的处理方式可作为污水管网未覆盖地区的粪便处理设施补充。7.6.2参照《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规定了粪便处理设施的选址原则和低限规模。7.6.3参照《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对于粪便处理设施的用地规模做出了相应规定7.6.4保留原规范中粪便处理设施与住宅、公共设施等保持不小于50m的间距并参照《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要求设置绿化隔离带,并明确绿化隔离带位于粪便处理设施用地内沿周边设置。7.7粪便处理设施7.7.1建筑垃圾一般分为工程弃土、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等。其中工程弃土一般可以通过回填、造景等方式在城市建设中进行直接利用,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等可通过综合利用厂回收利用生产建筑材料,建筑垃圾中包含塑料等污染物,对周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建筑垃圾处理、处置设施不宜设置在城市规划建成区内。7.7.2本规范并未对建筑垃圾填埋场的库容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专题滚动检测9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 医废全流程数字化闭环管理实例
- 工程会议纪要范本
- 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下学期二模生物试题2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111社会发展的规律练习教师版
- 清单07勾股定理勾股定理逆定理(18种题型解读(58题))(原卷版)
- 河南省新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生物
- 鄂教版四年级生命安全教育全册教案
- 小学五年级安全教育教案
- 机械设备的居间采购合同
- 《成人四肢血压测量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解读
- 2024年初中语文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风力涡轮机服务(GWS)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油建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培训资料样本
-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基础知识点复习提纲
- 续保赠送活动方案
-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上4.1 爱护水资源(课件)
- 2024年公务员(国考)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附参考答案(完整版)
- 《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检验试验规范 第2部分:交流充电桩》
- MOOC 制药分离工程-郑州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Advanced Operations Research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上海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