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施工专项方案_第1页
顶管施工专项方案_第2页
顶管施工专项方案_第3页
顶管施工专项方案_第4页
顶管施工专项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事业部XX区域XX大道一期

顶管施工专项方案

(公司LOGO)

XX集团有限公司

二零一九年四月三日

目录

第一章编制说明及依据.................................................1

第一节编制说明...................................................1

第二节编制依据...................................................1

第二章工程概述.......................................................3

第一节工程概况...................................................3

第二节管线情况...................................................3

2.2.1顶管概况.................................................3

2.2.2现状管线概况............................................4

第三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4

第三章施工总体部署...................................................5

第一节总体规划...................................................5

第二节场地总平面布置.............................................5

第三节主要工程量.................................................6

3.3」顶管井工程量............................................6

3.3.2管线工程量..............................................6

第四节工期安排...................................................6

第五节主要劳动力配置.............................................7

第六节主要机械设备、仪器配置.....................................7

第七节主要材料配置...............................................8

第四章施工方法.......................................................9

第一节沉井施工...................................................9

4.1.1沉井施工.................................................9

4.1.2土方开挖施工...........................................31

4.1.3井底基底处理...........................................33

4.1.4恢复井.................................................34

4.1.5基坑回填...............................................37

第二节顶管施工..................................................37

4.2.1顶管机原理..............................................37

422施工工艺流程............................................39

423顶管测量................................................40

4.2.4机械安装...............................................43

4.2.5顶进施工...............................................49

426顶管机姿态控制..........................................51

4.2.7纠偏措施...............................................54

4.2.8泥浆系统...............................................55

4.2.9进出洞措施.............................................57

第五章建筑物及地下管线保护措施......................................59

第一节保护措施..................................................59

第二节施工过程中地面变形量控制措施..............................59

第六章施工监测......................................................60

第一节、监测目的及内容...........................................60

第二节监测重点..................................................60

第三节监测方法和监测点布置......................................61

第四节监测频率..................................................61

第五节人工巡查..................................................62

第六节险情预警..................................................63

第七章质量保证措施..................................................65

第一节质量检查组织机构..........................................65

第二节质量检查程序..............................................66

第三节建立质量保证体系..........................................66

第四节加强施工技术管理..........................................66

第五节加强施工工序控制..........................................67

第六节质量控制与质量标准........................................68

7.6.1质量通病及处理方法......................................68

7.6.2质量控制标准...........................................69

第八章安全保证措施..................................................72

第一节安全生产管理体系..........................................72

第二节安全技术措施..............................................72

8.2.1通用措施................................................72

8.2.2沉井施工................................................73

823顶管施工................................................74

第三节安全管理措施..............................................75

8.3.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75

8.3.2安全检查...............................................75

8.3.3坚持安全教育...........................................76

8.3.4认真落实安全技术措施...................................76

8.3.5抓好安全产管理.........................................76

8.3.6其他安全保证措施.......................................77

第四节施工安全管理措施..........................................78

8.4.1危险源控制措施..........................................78

8.4.2地下管线保护措施.......................................78

8.4.3有限作业空间安全技术措施...............................80

8.4.4用电防护措施...........................................82

8.4.5安全用电防雨措施........................................84

8.4.6安全用电防火措施.......................................84

8.4.7起重吊装安全措施.......................................84

第九章雨季施工措施..................................................86

第十章绿色施工、环保及节能减排......................................87

第H-一章应急预案....................................................89

第一节重大危险源辨识............................................89

第二节应急预案工作流程..........................................89

第三节应急处置基本原则..........................................89

第四节应急救援指挥机构..........................................89

11.4.1应急组织机构..........................................89

11.4.2应急指挥小组职责......................................90

11.4.3预测与预警机制的建立..................................93

11.4.4应急保障..............................................93

11.4.5事故报告与处置........................................94

11.4.6善后处置与事故的调查处理..............................95

第四节针对性应急预案............................................95

11.4.1火灾应急预案..........................................95

11.4.2触电事故应急预案......................................96

11.4.3现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96

11.4.4机械伤害事故应急预案..................................97

11.4.5顶管工作井坍塌事故应急预案............................97

11.4.6顶管掘进时发生路面沉降、塌陷等事故应急预案............98

11.4.7起重吊装安全作业应急预案..............................99

11.4.8有限空间作业应急预案.................................99

11.4.9顶管作业遇孤石应急预案...............................100

11.4.10管线保护应急预案.................................100

11.4.11防周边建筑物变形、裂缝应急预案.......................102

第五节应急物资.................................................102

第一章编制说明及依据

第一节编制说明

1、严格遵守明确的设计规范、施工技术规范和质量评定验收标准。实事求是,施

工方案可行、适用、经济。坚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力求技术先进、科学合理、经济适

用的原则。

2、始终对施工现场实施全员、全过程、全范围严密监控,坚持动静结合、科学管

理的原则。

3,组织专业队伍上场,装备足够的优良机械设备进行专业化施工,保证在规定的

工期内完成施工任务。

4、在仔细考察工程实地,认真研究招标文件和有关规定的基础上,针对本合同工

程的特点、施工条件,并结合现场实际、机械设备、人员条件,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

第二节编制依据

1、XX区域事业部XX区域XX大道一期施工总承包设计施工图纸、图纸会审、业

主提供的其它参考资料及补遗文件等;

2、国家现行有关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则、质量技术标准,以及深圳市在安全文明

施工、环境保护、交通组织等方面的规定;

3,通过对施工场地现场及其周边环境的考察及收集的建筑位置的地形、地貌、道

路、水电、材料情况等资料;

4、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

5、主要规范及标准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2014);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

《建筑施工安全技术统一规范》(GB50870-2013);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GB50720-2011);

《建筑施工临时支撑结构技术规范》(JGJ300-2013);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2014);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规范》(JGJ160-2016)

《建筑施工起重吊装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GJ276-2012)

第二章工程概述

第一节工程概况

本次施工的XX大道为XX新城南部东西向城市主干路。道路西起XX大道(向西

延伸150米),东至桩号8+50处,长1000米,红线宽45米,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

50Km/hoXX大道与XX大道、XX大道交叉口,东西进口道增加2个进口车道,展宽

段长度80m、渐变段长度30m。现场四周空旷,无高压线、大型建筑等设施。

现XX大道为主干道,交通繁忙,施工时应注意路面沉降。施工区域靠XX大道两侧

地下管线密集,主要有污水管道、给水管道、电信管道、电力管道、通讯光缆等,地下

管线埋深约0.5~5.0m。

第二节管线情况

2.2.1顶管概况

设计XX大道顶管施工范围,雨水为南Y5-南Y9段;给水为南侧0-39-0+31段。均

横穿现状道路XX大道。雨水管道Y5-Y6段采用DN1200钢筋混凝土管、顶管施工,长度

80m;Y6-Y9段采用DN1200钢筋混凝土管、顶管施工,长度100m;给水管采用DN1000

钢管顶管施工,长度90m。工作井、接收井为钢筋混凝土沉井,其中工作井3座、接收

井2座。雨水管道设置在机非分隔带内距道路中线14m;给水管设置在人行道外1m距

道路中线23.5m。

(平面位置图片)

顶管平面位置图

2.2.2现状管线概况

施工范围内XX大道两侧现状管线众多,主要有污水、给水、雨水、电力、燃气、

通信等,根据设计图纸及现场实际调查工作井、接收井、顶管平面位置及高程已避开各

类管线。

第三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顶管施工区域位于XX大道与XX大道交叉路口处,XX大道为现状主干道,两侧为农

田地面高程一般在47m〜49m之间。

根据现场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拟建场地内揭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冲洪

积粘性土。自上而下可分为2个工程地质层,描述如下:

①层素填土(Q4ml):灰黄色、灰黑色,稍湿,松散状态,主要由粘性土组成,植

物根系等。层厚0.70〜1.60m。

②层粘土(Q3al+pl):灰黄、灰褐色,硬塑状态,局部坚硬状态,摇振反应无,

光泽反应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含Fe、Mn质结核,土质均匀。层顶埋深0.70〜

1.60m,层顶高程36.72〜49.43m,厚度10.60〜12.20m。

根据勘察资料,该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上层滞水,分布于①层素填土中,无统一

地下水位,水量与大气降水联系密切,勘探期间稳定地下水位埋深0.60〜0.80m(高程

37.72-48.85m),季节性变化幅度约1.5m

文档来源网络整理侵权请联系删除

第三章施工总体部署

第一节总体规划

本项目顶管施工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雨水、给水沉井施工及管线顶进施工。根据

现场实际情况及项目既定施工计划顺序为:雨水5#、6#沉井-DN1200顶管顶进一7#沉

井一DN1500顶管顶进一雨水检查井一给水沉井施工~DN1000顶管顶进

雨水管线顶进施工拟安排1台顶管机。顶管机由5#工作井向6#接收井掘进,掘进

长度80米。完成后吊出转至7#工作井分别向6#接收井、9#井掘进,掘进长度100米。

雨水顶管施工完毕开始施工给水顶管,给水工作井设在0-39处,接收井设在0+31处,

掘进长度为91米。

第二节场地总平面布置

施工区域横穿XX大道,现状交通流量较大,本次雨水、给水管施工沉井共计5座

总长度为271米,具体施工场地布置情况详见下图:

顶管施工平面布置图

文档来源网络整理侵权请联系删除

顶管工作井布置图

第三节主要工程量

3.3.1顶管井工程量

接收井工程量表

部位工程材料Y-6给水备注

钢筋(kg)4315.014889.28

沉井

混凝土(m3)62.575.3

工作井工程量表

部位工程材料Y-5Y-7给水备注

钢筋(kg)12429.0612429.0614279.11

沉井

混凝土(n?)75.375.3112.6

3.3.2管线工程量

雨水顶管:61200钢筋混凝土管80m;61500钢筋混凝土管100m.

给水顶管:61000钢管91m.

第四节工期安排

工期计划2019年4月16日开始施工,2019年6月9日完工。施工工期56天,顶

管管线总长271m。

文档来源网络整理侵权请联系删除

顶管掘进机作业时间分析

材质管径埋施工周

项目工程量计划开始时间计划完成时间

(mm)深期(天)

雨水碎DN120080米顶管8米42019年5月5日2019年5月9日

雨水碎DN1500100米顶管7米62019年5月9日2019年5月14日

钢管

给水91米顶管7米102019年5月31日2019年6月9日

DN1000

第五节主要劳动力配置

根据顶管施工强度分析,劳动力配置见下表:

劳动力计划表

序号主要工种数量备注

1施工负责人1

2技术负责人1

3施工员2

4安全员1

5资料员1

6材料员1

7测量工2

8机型操作工4

9机械司机5

10电工1

12电焊工3

13管道工4

14泥工5

15杂工8

16钢筋工10

17司索工2

18模板工6

第六节主要机械设备、仪器配置

文档来源网络整理侵权请联系删除

主要设备、仪器表

序号机械设备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备注

1泥水平衡顶管机DN15001套

2电力开关柜5A、6路1台

3吊车25t1台

4钢筋加工设备/1套

5电动圆盘锯2.2KW1台

6水准仪博飞1台

7水泵/2台

8泥浆泵BW-1501台

9空压机13512m31台

10搅拌机3501台

11发电机250KW1台

12电焊机/3

第七节主要材料配置

主要材料配置表

序号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备注

1F型钢筋混凝土排水管DN1200m80

2F型钢筋混凝土排水管DN1500m100

3膨润土t8

4钢管DN1000m91

5钢筋t46

6混凝土m3401

文档来源网络整理侵权请联系删除

第四章施工方法

本工程主要是因受到道路及周围管线、建筑物(构筑物)、管道埋深等因素的影响,

从经济、安全考虑宜采用泥水平衡式顶管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

第一节沉井施工

4.1.1沉井施工

沉井拟采用不排水法下沉,施工时根据地质情况可先挖除面层土,使刃脚尽量降低,

沉井分多次制作、多次下沉至设计高程。合理调整顶管接收井尺寸,以备遇特殊情况进

行应急处理。

沉井刃脚部分第一仓浇筑至井壁与底板交接处,以上各层井壁混凝土浇筑高度控制

在2〜3m之间,待第一仓混凝土强度达到95%方可浇筑上一层混凝土。由于沉井井壁

高度较大,为保证顺利下沉,每个沉井施工至1/2井深高度,刃脚部分混凝土强度达到

设计强度100%,且刃脚以上各仓混凝土强度达到90%后进行下沉,然后继续接高并二

次下沉。

文档来源网络整理侵权请联系删除

4.1.1.1沉井测量放样与控制

1、测量放样

从设计单位提供的导线网、高程点为首级控制,对首级网进行加密,作为施工用的

平面、高程控制网,用加密的控制网对施工定位、放样进行控制。

控制过程:首级导线、高程网一施工导线控制网、水准控制网一定位控制桩一局部

部位放线。加密的施工导线控制网及水准控制网的布置应根据相关单位提供的测量控制

基点及国家有关测量规范和有关设计施工要求进行。

按照设计图纸的平面位置要求采用GPS进行放样,测定出沉井中心线中心位置及

井壁轮廓线,插钢筋桩撒白灰进行标记。开挖时根据图纸管内底标高,计算出开挖深度,

开挖时,进行跟踪测量。各道工序的测量资料需认真做好记录并归档。

测量放样过程中应做到一下几点:

文档来源网络整理侵权请联系删除

⑴在测量前,对所涉及的仪器,如全站仪、水准仪、塔尺、钢卷尺等测量工具进行

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到测量施工中。

⑵测量过程中严格按照《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中的相关规定进行测量,

并实行复核制度,做到点点有复核,前一步未检验合格,不进行后一步的测量。

沉井的测量工作应由专人负责。每次测量数据均需要如实记录,并制表发送给有关

各部门。测量时如发现沉井有倾斜、位移、沉降不均或扭转等情况,应立即通知值班技

术负责人,以便指挥操作人员采取相应措施,使偏差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以内。

.2、测量控制

⑴沉井位置与标高的控制:在沉井外部地面及井壁顶部设置纵横十字中心线和水准

基点;下沉时,在井壁上设十字控制线,并在四周侧设水平点,井壁外侧用红铅笔画出

标尺,以测沉降。

⑵沉井垂直度的控制:在井壁内按4等分作出垂直轴线的标记,各吊线坠逐个对准

其下部的标板以控制垂直度,并定期采用两台经纬仪进行垂直偏差观测。挖土时,应随

时观测沉井的垂直度,当线坠离标板墨线达50mm时,或四周标高不一致时,应及时采

取纠偏措施。

⑶沉井下沉控制:在井筒外壁周围测点弹出水平线,或在井筒外壁上的四个侧面用

墨线弹出标尺,每20mm一格,用水准仪及时观测沉降值。

⑷沉井过程中的测量控制:沉井下沉时应对其位置、垂直度及标高(沉降值)进行

观测,每班至少测量两次(在班中和每次下沉后测量一次),并应在每次下沉后进行检

查,做好记录。当发现倾斜、位移、扭转时,应及时通知值班队长,指挥操作工人纠正,

使在允许偏差范围以内。当沉至离设计标高2m时,对下沉与挖土情况应加强观测。

3、沉降观测

根据设计图纸要求,为确保沉井设计及施工质量,沉井施工完成后需进行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点设置于沉井顶部,四个点十字交叉对称布置。底板施工完成、土建施工完成

及建成后长期观测由专业测量人员定期进行观测,并形成完成的观测资料。观测过程中

发现异常情况,则需通知设计人员共同解决。

文档来源网络整理侵权请联系删除

4.1.1.2沉井制作

(1)刃脚制作

沉井下部为刃脚,其支设方法取决于沉井的重量、施工荷载和地基承载力。根据本

工程的具体施工条件分析,沉井的刃脚支设形式采用素混凝土垫层,刃脚模板采用砖砌

胎膜的形式成型。素混凝土垫层及砂垫层的作用是将上部沉井重量均匀传递给地基,使

沉井制作过程中不会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防止刃脚和井身产生破坏性裂缝,并可使

井身保持垂直。

沉井位置初始基坑开挖完成后先在刃脚处铺设砂垫层,再在其上铺设C15素混凝土

垫层。素混凝土垫层厚度根据第一节沉井的重量和砂垫层的容许承载力计算确定,形式

见下图示意:

文档来源网络整理侵权请联系删除

暨迎迎』25

(D<1000)

l

a

8

05

s

X力醺角大样

3

U11M

amms1:50

文档来源网络整理侵权请联系删除

1:50

(WkOOnwn)

文档来源网络整理侵权请联系删除

(2)第一节沉井制作

根据沉井中心坐标及半径定出沉井的中心和刃脚踏面的内外边线,并在刃脚模板上

弹出墨线,经复核无误即可进行沉井刃脚施工。各仓混凝土浇筑高度应按照顺序进行浇

筑,待第一仓井壁混凝土达到95%设计强度后方可施工上层井壁。

1)脚手架工程

立内模板前,先搭设内脚手架,以便立模和钢筋绑扎。脚手架所用的材料均采用。

48mmm钢管,立杆和横杆的连接用十字扣件。内、外侧均为双排落地扣件式脚手架,

立杆下要有垫木,纵向间距为150cm,横向间距为130cm;脚手架设剪刀撑、斜撑及连

墙件,连墙件通过钢管、扣件及焊接与沉井钢模板连接,井壁的内外模板均采用上、中、

下三道抛撑进行加固,以保证模板的刚度与整体稳定性。

为保证作业人员施工安全,内、外脚手架上均要铺设安全竹笆、栏杆和扶梯等。脚

手架搭设要求详见《建筑施工扣件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66-2008相关要求。

2)模板工程

模板采用钢模板或木模板,在刃脚斜面和底板预留槽处砌筑转胎替代模板。沉井的

制作高度较高,混凝土浇筑时对模板所产生的侧向压力也相应较大。为了防止浇混凝土

时发生胀模或爆模情况,井壁内外模板采用,16对拉止水螺栓紧固。对拉螺栓的纵、横

向间距均为800mm。底部第一道对拉螺栓的中心离300mm。模板成形后用围橡管和顶

帽、Cl6mm拉杆螺栓、山型卡等模板配件加以固定,内外围橡以0.5mX0.6m纵横设置,

内、外围橡用2048mm钢管。模板必须用线锤吊垂直,确认尺寸无误即可将内模板固定

在作为支撑体系的内脚手架上。

3)钢筋混凝土工程

内模立好后即可进行钢筋的绑扎施工。钢筋绑扎前先在内模上按图纸要求作好钢筋

型号、规格、间距等标记,并根据钢筋的布置要求搭设支架以固定钢筋,该支架要有一

定的强度和刚度。然后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合理地安排好钢筋的绑扎顺序,按规范要求

进行焊接和混凝土保护层垫层的设置。

钢筋绑扎成形并经过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井壁外模板的安装。内外模板之

间用Cl6mm对拉螺栓进行拉结。外模板用围楝管、模板配件固定牢靠,当模板的结构

尺寸、垂直度检查符合要求后,即可进行第一节混凝土的浇筑。

文档来源网络整理侵权请联系删除

浇筑混凝土前必须完成的工作主要有:钢筋已经隐检符合质量验收规范与设计要求;

模板己安装并经过检查验收合格,模板内的垃圾及杂物已清理干净,模板已涂刷脱模隔

离剂;沉井的位置、尺寸、标高和井壁的预埋件、预留洞等已经过复核无误;由专业试

验室或混凝土制品厂提供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已经审核批准实施;首次使用的混凝

土配合比应进行开盘鉴定,进场混凝土应进行配合比泵送工作性能鉴定,其工作性能应

满足设计配合比的要求。

浇捣混凝土时,在现场布置一台混凝土泵车,混凝土搅拌车将混凝土料从搅拌站运

到现场,由现场的技术人员对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易性和坍落度进行检查。在混凝土符合

质量和施工要求后,即可进行浇捣。混凝土料由混凝土泵车送入模板内,布料要合理地

选择浇捣起始点和走向。混凝土料的分配要合理,注意在浇捣过程中不产生冷缝,布料

要对称、分层、均匀地进行,对每点的放料要加以控制,使放料高度控制在50cm以内。

混凝土料的供应要连续,以确保混凝土浇捣正常进行。

混凝土入模后,要及时充分振捣,使混凝土密实,不能漏振,也不能过振,否则会

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在振捣混凝土时,插点要均匀,振动棒应快插慢拔。一般当混凝土

表面平坦,出现浮浆,不再下沉时为宜。振动器距离模板不应大于振动器作用半径的0.5

倍,但不宜紧靠模板振动,且应尽量避免碰撞钢筋、预埋管件等。另外,为使上、下层

混凝土结合成整体,振动棒应插入下一层混凝土5cm左右,同时要注意上一层混凝土必

须在下一层混凝土初凝前浇捣完毕。

混凝土浇捣完毕并达到一定强度后,即可进行拆模、养护及施工缝的处理。模板拆

除后,再用专用工具将顶帽拆除,然后用水泥砂浆将拆去顶帽的孔洞进行封填密实,并

将表面抹光、抹平。施工缝采用凹槽,施工缝要进行凿毛清洗后,方可进行下一节制作。

(3)沉井接高

在进行第二节沉井制作时,可利用第一节沉井制作时的内、外脚手架,继续接高第

二层内、外脚手架。井壁模板的安装同第一节沉井制作一样,先立内模,当内模安装后

经校正符合设计要求后进行钢筋绑扎和混凝土的浇捣施工,钢筋绑扎和混凝土的浇捣施

工技术措施同第一节沉井施工。

第二节沉井制作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对沉井稳定性的观察、测量,浇捣过程中必须保

证对称均匀浇捣,并保持不间断测量,如有必要应采取相应纠偏措施。

文档来源网络整理侵权请联系删除

沉井井壁预留洞口一般位于第二仓井壁中,预留洞口采用8mm厚钢板弯曲制成圆

环,内部砖砌填充密实。在圆环安装过程中及内部填充完成后,由专业测量根据管道平

面位置及高程不断复核圆环位置及高程,保证安装位置精确到位,否则将直接影响后期

顶管施工。

4.1.1.3沉井脚手架安装与拆除

本工程脚手架施工按照沉井每仓施工高度不断接高,内、外侧脚手架均采用双排构

件式钢管脚手架。

沉井脚手架施工流程图

(1)沉井脚手架安装

1)第一节下沉井壁脚手架

根据沉井分次浇筑的安排,内、外侧脚手架搭设高度随沉井分仓浇筑高度分次搭设,

下沉之前一般分两次搭设至沉井顶面高程处。

由于本次沉井脚手架仅作为沉井制作、安装的小型作业平台及人员上下通道,主要

承受荷载为作业人员、插入式振动器等小型机具荷载;为保证脚手架安全使用,根据脚

文档来源网络整理侵权请联系删除

手架承受荷载特点,本次脚手架安装按照《建筑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2011关于全封闭式双排脚手架设计尺寸要求,选用。48mmX3.6mm钢管、立杆横间

距1.3m、步距1.5m、立杆纵距1.5m,连墙件按照二步三跨设置,内、外脚手架必须交

圈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本工程沉井一般位于河道两岸及现状空地处,现状原地面为松软

的自然堆积土体,达不到脚手架搭设地面要求,脚手架搭设前必须经过夯实后在钢管立

柱下放置15X15cm木块或浇筑混凝土垫层,保证基础平整、坚实。其余脚手架具体搭

设要求见《建筑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相关要求。

2)第二节下沉井壁脚手架

由于沉井分两次下沉到位,第一节下沉井壁浇筑并下沉至地面高程以上50cm处,

继续搭设第二节接高的沉井脚手架,主要施工方法同第一节井壁脚手架。

本节脚手架搭设应注意如下几点:

①第一节井壁下沉到位后须经过自然下沉至稳定状态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②所有脚手架基础必须经过夯实,必要时可浇筑C15混凝土打底,加固脚手架地基。

③沉井内部脚手架第二次搭设一般为14.9m~20.02m,内部脚手架搭设过程中通过

植入井壁①20钢筋及焊接将脚手架与井壁连接成一个整体,植筋位置与连墙件位置需匹

配。

沉井模板支撑示意图

文档来源网络整理侵权请联系删除

(2)沉井模板计算书

1)工程属性

现浇混凝土墙名称沉井施工新浇混凝土墙墙厚(mm)500

混凝土墙的计算高度(mm)每节2000混凝土墙的计算长度(mm)6000

2)荷载组合

混凝土重力密度YcGN/m〉244

新浇混凝土初凝时间t0(h)

外加剂影响修正系数储1混凝土坍落度影响修正系数P21.15

混凝土浇筑速度V(m/h)2.5混凝土侧压力计算位置处至新浇2

混凝土顶面总高度H(m)

倾倒混凝土时对垂直面面板荷载2

9

标准值Q3k(kN/m)

新浇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标准值G4k=min[0.22yctOPIB2vl/2,ycH]=

min[0.22X24X4XIX1.15X2.51/2,24X2]=min[38.4,48]=38.4kN/m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值S承=0.9max[l.2G4k+1.4Q3k,1.35G4k+1.4X0.7Q3k]=

0.9max[1.2X38.4+1.4X2,1.35X38.4+1.4X0.7X2]=0.9max[48.88,53.8]=0.9X53.8=

48.42kN/m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值S正=64k=38.4kN/m2

3)面板布置

小梁布置方式竖直左部模板悬臂长(mm)125

小梁间距(mm)200小梁一端悬臂长(mm)200

主梁间距(mm)400主梁一端悬臂长(mm)200

对拉螺栓横向间距(mm)400对拉螺栓竖向间距(mm)400

文档来源网络整理侵权请联系删除

r

0,I

A*B・

nr津--

n_-

M_

Nl.l:

.M>«

E・

』■H:F

』_,

N中■F

ab.

.』kh

_,

7.;k

・l.l

X・■n

rE一ltb-

3一r

M■"

S!-*lx-o

KBa"

3aiN■HM八w

也j

,H

»迄

0*£3E一F

032s03M

LL■

ir

4)面板验算

面板类型覆面木胶合板面板厚度(mm)15

面板抗弯强度设计值[f](N/mmb15面板弹性模量E(N/mm2)10000

墙截面宽度可取任意宽度,为便于验算主梁,取b=0.4m,W=bh2/6=400X152/6

=15000mm3,I=bh3/12=400X153/12=112500mm4

Huw山山wwuuwuwwwn山川山山山山呵

I200I

①强度验算

q=bS承=0.4X48.42=19.37kN/m

0

Mmax=0.1kN,m

o=Mmax/W=0.1X106/15000=6.46N/mm2<[f]=15N/mm2

满足要求!

②挠度验算

q=bS正=0.4X38.4=15.36kN/m

文档来源网络整理侵权请联系删除

■0.286

v=0.29mmW[v]=1/400=200/400=0.5mm

满足要求!

5)小梁验算

小梁类型矩形木楞小梁材料规格(mm)100x50

小梁抗弯强度设计值[fKN/mn?)15.44小梁弹性模量E(N/mm2)9350

小梁截面抵抗矩W(cn?)41.67小梁截面惯性矩Ken?)104.17

1⑴凌⑵蕊(3)段(4)於0)/⑹7

,200140014001400,4001200

①强度验算

q=bS承=0.22X48.42=10.89kN/m

小梁弯矩图(kN-m)

Mmax=0.22kN•m

o=Mmax/W=0.22X106/41670=5,23N/mm2<[f]=15,44N/mm2

文档来源网络整理侵权请联系删除

满足要求!

②挠度验算

q=bS正=0.22X38.4=8.64kN/m

-0.313

小梁变形图(mm)

v=0.31mm<[v]=1/400=200/400=0.5mm

满足要求!

③支座反力计算

Rl=4.59kN,R2=...R29=4.08kN,R30=3.57kN

6)主梁验算

主梁类型双钢管主梁材料规格(m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