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三校”2025届高考生物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1页
吉林省吉林市“三校”2025届高考生物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2页
吉林省吉林市“三校”2025届高考生物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3页
吉林省吉林市“三校”2025届高考生物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4页
吉林省吉林市“三校”2025届高考生物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吉林市“三校”2025届高考生物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树线是指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如图1所示。生态学者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学者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B.树线之上和之下的主要植被分别为草甸和森林,影响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阳光C.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D.该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上升幅度大小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呈负相关2.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激素的含量随植物生长发育而变化B.芽能合成生长素,扦插时保留芽容易生根存活C.激素调节存在于植物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D.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某些特定器官中合成,运送到相关部位发挥作用3.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顶端优势是由于侧芽产生的生长素过多引起的B.同一植株的幼芽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高于幼根C.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D.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番茄幼苗可获得多倍体4.某些癌细胞中多药耐药(MDR)基因高度表达后,会使这些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抗性增强。MDR基因表达产物是P—糖蛋白(P—gp),该蛋白位于细胞膜上有ATP依赖性跨膜转运活性,可将药物转运至细胞外,使细胞获得耐药性。而P—gp低水平表达的癌细胞内,某些化疗药物的浓度明显升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P—gp转运蛋白转运物质的方式属于协助扩散B.P—gp是由游离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合成的C.化疗药物可提高MDR基因高度表达的癌细胞比例D.提高癌细胞P-gp的活性为癌症治疗开辟了新途径5.下列有关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艾滋病病毒的成分有DNA和蛋白质外壳B.细胞内蛋白质水解时通常需要另一种蛋白质的催化C.生物膜的功能取决于生物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D.糖蛋白、载体蛋白、抗体、淀粉酶都是具有特异性的物质6.下图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家系图,其中I-2只携带一种致病基因。人群中甲病基因频率为1/15,乙病基因频率为1/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病为伴性遗传,乙病为常染色体遗传B.II-3体细胞内最多含有6个致病基因C.III-1与一正常女性结婚,生下患病小孩的概率为6/11D.III-7与一甲病男性结婚,生下正常小孩的概率为49/116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某野生型水稻经人工诱变,培育得到一种突变型水稻新品种,该突变型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约为野生型的一半,但固定CO2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下图显示两者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CO2吸收速率。回答下列问题:(1)光照强度低于P时,限制突变型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突变型水稻光反应中叶绿素吸收的_______________光减少而降低了光合速率。该突变型水稻与野生型水稻____________(存在、不存在)生殖隔离。(2)光照强度高于P时,突变型的暗反应强度__________野生型,限制野生型水稻光合速率的主要内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3)若降低环境中CO2浓度,突变型水稻CO2吸收速率曲线与光照强度的交点将向___移动。如果提取水稻绿叶中的色素,提取时在研钵中放入少许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碳酸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8.(10分)阅读下列有关病毒的材料并回答题目。Ⅰ.2019新型冠状病毒,即“2019-nCoV”,为有包膜病毒。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0~200nm。颗粒表面有棒状突起,使病毒表面看起来形如花冠,故而得名。2019-nCoV基因组长度为1.8Kb,为单股正链RNA,其5’端为甲基化帽子,3’端有多聚腺苷酸(PolyA)结构,可直接作为翻译模板。截至2020年3月25日上午10时,世界范围确诊感染此病毒的人数已累计达到412461人。(1)下列选项错误的是_____A.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故该病毒只能侵染受损细胞,使人患病B.由于没有核糖体,这种病毒无法合成蛋白质,其包膜组成一定不含蛋白质C.病毒的遗传物质水解后可产生一分子核苷,一分子含氮碱基与一分子磷酸D.此病毒的单股正链RNA,只有转录形成对应的负链RNA才能附着在细胞的核糖体上(2)这种病毒的遗传物质为_____,研究人员紧急研发了核酸检测试剂盒,以此来检测病毒,检测此病毒的核酸可使用_______法。研究人员发现,病毒的中间宿主为蝙蝠,某些情况下,病毒可在不同动物身体内翻译出基本相同的多肽链,这是因为_____。(3)病毒入侵人体后,引起相关细胞分泌抗体,该抗体并不会与其他病症的抗原结合,这体现了________,此原理也可应用于该病的检测。若要用细胞工程的方法生产针对2019-nCoV上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用到的技术有_________和_________。(4)将2019-nCoV不稳定的RNA转换成DNA后,技术人员常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检测样本中病毒的核酸含量。其原理如图:在PCR反应体系中每加入一对引物的同时,加入一个与某条模板链互补的荧光探针,当_________催化子链延伸至探针处,会水解探针,使荧光监测系统接受到荧光信号,即每扩增一次,就有一个荧光分子生成。反应最终的荧光强度与PCR起始状态_________含量呈正相关。Ⅱ.朊病毒是一种只含蛋白质而不含核酸的病原微生物。按图示1→2→3→4进行实验,验证朊病毒侵染因子是蛋白质,题中所用牛脑组织细胞为无任何标记的活体细胞。(1)本实验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2)从理论上讲,经1→2→3→4实验离心后上清液中______(填“能大量”或“几乎不能”)检测到32P,沉淀物中___________(填“能大量”或“几乎不能”)检测到32P,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3)如果添加试管5,从试管2中提取朊病毒后先加入试管5同时添加35S标记的(NH4)235SO4,连续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提取朊病毒加入试管3,培养适宜时间后离心,检测放射性应主要位于_______中,少量位于_______中,原因是:_____________。(4)一般病毒的增殖同朊病毒之间的最主要区别是:一般的病毒侵染细胞是向宿主细胞提供________(物质),利用宿主细胞的_______________等物质进行增殖。9.(10分)神经病理性疼痛是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而直接造成的疼痛,是由于脊髓的SG区发生功能障碍所致,科研人员对其发病机理进行了研究。(1)图1中______________是感受器(填图中字母),其受到刺激后,兴奋沿传入神经传导,传至位于SG区的神经纤维末梢,引起储存在______________内的谷氨酸(一种兴奋性递质)释放。谷氨酸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外电位发生的改变是______________。突触后神经元受到刺激后,经一系列神经传递过程,最终在______________产生痛觉。(2)SG区神经纤维末梢上分布有离子通道N(见图1),该通道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密切相关科研人员利用通道N抑制剂处理SG区神经元,给予突触前神经元一定的电刺激,测定突触后膜的电信号变化,得到图2所示结果。据图2可知,抑制剂处理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信号幅度______________,突触后膜的电信号频率______________,推测通道N开放,会引起突触前神经元谷氨酸释放量增加,导致SG区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增强,出现痛觉敏感。(3)SG区的神经元包括兴奋性神经元与抑制性神经元两大类。为进一步研究谷氨酸所作用的神经元类型,科研人员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了抑制性神经元,用通道N激活剂处理小鼠的SG区神经元,在突触前神经元施加刺激,分别检测有绿色荧光和无荧光的神经元细胞膜的电信号变化。若带绿色荧光的神经元电信号频率和幅度均无明显变化,不带绿色荧光的神经元电信号频率显著增加,则可判断谷氨酸作用对象为______________神经元。(4)依据本研究,开发减缓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的思路是______________。10.(10分)2017年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奖。因种种原因塞罕坝林场早年“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到2014年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塞罕坝的林场工人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请回答:(1)塞罕坝林场工人摸索出适合当地气候的树种,辅以先进的搭配和混交技术,将严重退化的群落逐渐恢复到砍伐前的状态,这属于生态学上群落的______;人类活动对它的影响是_________。(2)在塞罕坝群落的变化过程中,灌木群落代替草本群落的原因是_________。(3)当塞罕坝的草原返青时,“绿色”为昆虫提供了采食的信息,这表明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昆虫吃草后,其同化能量除了用于生长发育繁殖外,还有_________。11.(15分)某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的植物,叶型为宽叶和窄叶(受等位基因A、a控制),叶色为黄绿色和绿色(受等位基因B、b控制),茎秆为有刺和无刺(受等位基因D、d控制)。现用两纯合植株杂交,获得F1,F1雌雄植株随机交配,F2表现为♀宽叶有刺∶♀宽叶无刺∶♂宽叶有刺∶♂宽叶无刺∶♂窄叶有刺∶♂窄叶无刺=6∶2∶3∶1∶3∶1。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叶型和茎秆有无刺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为____________。(2)关于叶型和茎秆有无刺,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F2宽叶植株杂交,后代出现窄叶植株的概率是____________。(3)若F2雌、雄株中均为黄绿色叶∶绿色叶=3∶1,现欲探究控制叶色和茎秆有无刺的两对基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在该实验基础上还需进行的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B【解析】

根据图示,该图表示的是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在纬度相同条件下,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温度下降,而不同的生物其适合生存的温度也范围不同,因此不同的高度分布不同的生物。【详解】A、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可采用样方法,A正确;B、树线之上和之下的主要植被分别为草甸和森林,影响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温度,B错误;C、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导致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化明显,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C正确;D、据图2可知,树线之上植被厚度越大,树线上升幅度越小,二者之间呈负相关,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对群落物种丰富度调查方法、群落结构、种间关系和能量流动的理解,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概念的掌握和原理的应用。2、D【解析】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2、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3、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详解】A、激素的含量是随着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而不断变化的,A正确;B、幼嫩的芽能合成生长素,扦插时保留芽容易生根存活,B正确;C、激素调节存在于植物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C正确;D、植物激素并不是由特定的器官合成,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继而发挥作用,D错误。故选D。3、C【解析】

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2、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详解】A、顶端优势是由于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并非是侧芽产生的生长素过多引起,A错误;B、同一植株的幼芽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低于幼根,B错误;C、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的方向无关,重力和单侧光照都不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C正确;D、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番茄幼苗可获得多倍体,D错误。故选C。4、C【解析】

糖蛋白的合成需要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协调配合。P—糖蛋白(P—gp)位于细胞膜上有ATP依赖性跨膜转运活性,说明此蛋白的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详解】P—gp转运蛋白转运药物消耗ATP,不属于协助扩散,A错误;P—gp转运蛋白是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B错误;化疗药物会对癌细胞起选择作用,P-gp转运蛋白基因高度表达的癌细胞的抗药性强,生存下来的比例高,C正确;提高癌细胞P—gp转运蛋白的活性即提高了癌细胞的抗药性,不利于癌症的治疗,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相关信息“MDR基因表达产物是P—糖蛋白(P—gp),该蛋白位于细胞膜上有ATP依赖性跨膜转运活性”,再根据题意作答。5、A【解析】

1、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2、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磷脂是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3、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决定功能多样性,糖蛋白、载体蛋白、大多数酶、抗体都是蛋白质,几种蛋白质的作用都具有专一性。【详解】A、艾滋病病毒为RNA病毒,故它的成分有RNA和蛋白质外壳,A错误;B、细胞内蛋白质水解时通常需要蛋白酶的催化,蛋白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B正确;C、生物膜的成分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生物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C正确;D、糖蛋白能特异性识别信息分子,载体蛋白运输物质具有专一性,抗体只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淀粉酶能与淀粉特异性结合,因此这几种物质都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艾滋病的流行与预防、生物膜的功能,糖蛋白、载体蛋白、抗体的作用特点,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D选项的分析是难点,分析时结合糖蛋白、载体蛋白、抗体、酶发挥作用的具体过程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6、D【解析】

据图分析,图中II-4、II-5患甲病,但是生出了正常的女儿,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II-4、II-5不患乙病,但是生出了有乙病的儿子,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I-2只携带一种致病基因(甲病),但是生出了有乙病的儿子,说明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A错误;B、II-3两病兼患,假设致病基因分别是A、b,则其基因型为AaXbY,因此其体细胞内最多含有4个致病基因,B错误;C、III-1基因型为AaXBY,由于人群中乙病基因频率为1/10,则正常女性是乙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2×1/10×9/10)÷(2×1/10×9/10+9/10×9/10)=2/11,因此III-1与一正常女性结婚,生下患病小孩的概率=1-正常=1-1/2×(1-2/11×1/4)=23/44,C错误;D、III-7基因型为1/2aaXBXB或1/2aaXBXb,甲病男性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由于人群中甲病基因频率为1/15,则甲病患者是杂合子的概率=(2×1/15×14/15)÷(2×1/15×14/15+1/15×1/15)=28/29,因此III-7与一甲病男性结婚,后代正常的概率=(28/29×1/2)×(1-1/2×1/4)=49/116,D正确。故选D。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光照强度红光和蓝紫不存在高于固定CO2酶的活性右防止色素被破坏【解析】

突变型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低于野生型,光照强度低于P时,对光照的吸收能力低于野生型,则光反应强度低于野生型,突变型水稻叶片固定二氧化碳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光照强度高于P时,突变型的二氧化碳吸收速率大于野生型,则暗反应强度高于野生型。【详解】(1)光照强度低于P时,突变型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限制突变型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突变型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约为野生型的一半,导致其光反应中叶绿素吸收的红光和蓝紫光减少而降低了光合速率。该突变型水稻与野生型水稻属于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2)曲线图显示:光照强度高于P时,突变型的CO2吸收速率大于野生型,因此突变型的暗反应强度高于野生型。由题意“该突变型水稻固定CO2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可知,光照强度高于P时,限制野生型水稻光合速率的主要内因是固定CO2酶的活性。(3)突变型水稻CO2吸收速率曲线与光照强度的交点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若降低环境中CO2浓度,则光合速率减弱,因此突变型水稻CO2吸收速率曲线与光照强度的交点将向右移动。提取水稻绿叶中的色素,在研钵中放入少许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点睛】曲线纵坐标CO2吸收速率反映的是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速率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速率的差值,即表示的是净光合速率,据此以题意“该突变型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约为野生型的一半,但固定CO2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为切入点,分析图中两曲线的变化趋势,围绕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8、ABCDRNA分子杂交(几乎)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抗体具有特异性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Taq酶模板DNA同位素标记法几乎不能几乎不能朊病毒不含核酸只含蛋白质,蛋白质中磷含量极低,故试管2中提取的朊病毒几乎不含32P沉淀物上清液被35S标记的朊病毒(蛋白质),大部分进入牛脑组织细胞中,只有少量的朊病毒可能没侵入牛脑组织细胞核酸核苷酸和氨基酸【解析】

1、病毒不具有独立代谢能力,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据遗传物质不同,可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2019-nCoV的核酸为单股正链RNA,其5’端为甲基化帽子,3’端有多聚腺苷酸(PolyA)结构,可直接作为翻译模板。2、朊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所以要标记朊病毒需先培养带标记的宿主细胞—牛脑组织细胞,再让朊病毒侵染带标记的牛脑组织细胞,完成对朊病毒的标记。因为朊病毒没有核酸,只有蛋白质,蛋白质中磷含量极低,故离心后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几乎不含32P;用35S标记的朊病毒侵入牛脑组织细胞,由于少量朊病毒不能侵染成功,所以放射性物质主要位于沉淀物中,上清液中含少量放射性物质。朊病毒是一类非正常的病毒,它不含有通常病毒所含有的核酸。【详解】Ⅰ(1)A、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是相对的,2019-nCoV表面的刺突糖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ACE2受体蛋白特异性结合,从而侵染细胞,2019-nCoV并不是只能侵染受损细胞,A错误;B、病毒没有核糖体,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2019-nCoV的包膜成分中含有蛋白质,其刺突糖蛋白能识别人体细胞膜上的受体,B错误;C、2019-nCoV的核酸为单股正链RNA,即遗传物质为RNA,初步水解可形成四种核糖核苷酸,彻底水解可形成核糖、磷酸和四种含氮碱基,C错误;D、由题意可知,此病毒的单股正链RNA,可直接作为翻译模板,所以可直接附着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进行翻译,不需要转录形成对应的负链RNA,D错误。故选ABCD。(2)这种病毒只含RNA,故遗传物质为RNA。利用试剂盒检测病毒所利用的是分子杂交技术,其原理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为(几乎)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所以病毒可在不同动物身体内翻译出基本相同的多肽链。(3)抗体具有特异性,一种抗体只能和一种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需要将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经过动物细胞培养并筛选后获得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并将该杂交瘤细胞进行体内或体外培养获得单克隆抗体,所以该过程用到的技术有动物细胞培养和动物细胞融合。(4)PCR技术中延伸DNA子链的酶为Taq酶。题干中提出“加入一个与某条模板链互补的荧光探针”,并且“每扩增一次,就有一个荧光分子生成”,因此反应最终的荧光强度与起始状态模板DNA含量呈正相关。Ⅱ(1)由图可知,本实验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2)由于朊病毒不含核酸只含蛋白质,蛋白质中磷含量极低,故试管2中提取的朊病毒几乎不含32P。因此,从理论上讲,离心后上清液中几乎不能检测到32P,沉淀物中几乎不能检测到32P。

(3)经试管5中牛脑组织细胞培养出的朊病毒(蛋白质)被35S标记,提取后加入试管3中,35S随朊病毒侵入到牛脑组织细胞中,因此放射性物质主要位于沉淀物中。同时会有少量的朊病毒不能成功侵入牛脑组织细胞,离心后位于上清液中,因此上清液中含少量放射性物质。

(4)一般病毒同朊病毒之间的最主要区别是:一般病毒侵入细胞是向宿主细胞提供核酸,利用宿主细胞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点睛】本题以“2019-nCoV”为载体,主要考查病毒的特点、基因表达和PCR技术等相关知识以及结合实验图解,考查朊病毒侵染牛脑组织细胞实验,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够结合背景材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9、A突触小泡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大脑皮层无明显变化降低兴奋性开发抑制通道N活性的药剂【解析】

反射弧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突触、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对后膜的作用兴奋或抑制。静息电位:钾离子外流造成的,外正内负;动作电位:钠离子内流造成的,外负内正。【详解】(1)据图1可知,感受器是A(有神经节)。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释放。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递质,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电位发生的改变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痛觉在大脑皮层产生。(2)据图2可知,抑制剂处理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信号幅度无明显变化,使得下一个神经元不兴奋。突触后膜的电信号频率降低,导致SG区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增强,出现痛觉敏感。(3)绿色荧光蛋白标记了抑制性神经元,若带绿色荧光的神经元电信号频率和幅度均无明显变化,不带绿色荧光的神经元电信号频率显著增加,则可判断谷氨酸作用对象为兴奋性神经元。(4)根据题意可知,抑制通道N活性,可以减缓神经病理性疼痛。【点睛】熟悉神经冲动的传导和传递、反射弧的结构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0、演替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灌木长的更高大,在竞争阳光中占优势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解析】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分布的各物种的种群集合,是生态系统的生命部分。人类活动的影响能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信息传递、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功能。【详解】(1)塞罕坝林场工人将严重退化的群落逐渐恢复到砍伐前的状态,这属于生态学上群落的演替。在人为作用下,林场的演替速度加快,方向明确,所以人类活动的影响能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2)灌木群落代替草本群落,优势种群发生了改变,其原因是灌木长的更高大,在竞争阳光中占优势。(3)依题文“草原返青时,绿色为昆虫提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