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GBGBGBGB50×××—20xx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P化学工程节水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watersavinginchemicalengineering(征求意见稿)20xx-××-××发布20xx-××-××实施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学工程节水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watersavinginchemicalengineeringGB×××××—20xx(征求意见稿)主编部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化工分会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实施日期:XXXX年XX月XX日中国xx出版社XXXX年XXPAGE4前言本规范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函[2008]105号文的要求,以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化工分会为主编部门,由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主编单位,会同化工、石油工业系统的有关设计院编制而成。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多年来在化工工程中节水设计方面的科研、设计和运行管理经验,经充分征求意见,最后由专家组审查会议审查定稿。本规范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工业用水和排水分类、用水量计算的方法和公式、确定净化装置自用水量、确定重复利用率、规范循环冷却水系统节水设计、确定污废水回用率、给排水设备、仪表及控制系统的合理选择、防渗、防漏、节水与节能和环境保护各章节。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化工分会负责日常管理,由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技术条文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地址: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唐延南路7号华陆大厦邮政编码:710065),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赛鼎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华东勘察设计研究院本规范主要起草人:田宝韩玲张毅航张纪昶张益和刘祖舟王时川谭中侠杨华彭国祥王颖朱元臣
目录1、总则…………………12、术语…………………23、水量计算……………43.1、一般规定………43.2、水量计算………44、生产装置节水设计…………………64.1、一般规定………64.2、工艺装置………64.3、辅助设施………75、给水排水系统节水设计……………85.1、一般规定………85.2、给水净化处理系统……………85.3、生产、生活用水系统…………95.4、软化、脱盐水处理系统………105.5、循环冷却水处理系统…………105.6、污水及回用水处理系统………116、监测与控制…………136.1、监测……………136.2、控制……………147、防渗与防漏…………168、节水与节能、环境保护……………17附录……………………19本规范用词说明………21引用标准名录…………22附:条文说明………………23Content1Generalrules……………………12Terms…………………23Waterquantitycalculation…………4 3.1Generalrequirements…………4 3.2Waterquantitycalculation…………………44Watersavingdesignofproductionequipments…6 4.1Generalrequirements………6 4.2Processequipments……………6 4.3Auxiliaryfacilities……………75Watersavingdesignofwatersupplyanddrainagesystem…………8 5.1Generalrequirements………8 5.2Waterpurificationsystem…………………8 5.3Productionandpotablewatersystem…………9 5.4Watersofteninganddesalinationsystem…10 5.5Coolingwatertreatmentsystem…………10 5.6Sewageandwaterrecyclingtreatmentsystem……………116Monitoringandcontrol…………13 6.1Monitoring…………………13 6.2Control……………………147Permeabilityandleakageprevention……………168Watersaving,energysaving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17Appendix………………19Explanationofdictioninthiscode21Listofquotedstandards22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23PAGEPAGE221总则1.0.1为了提高化工生产的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节约水资源,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化工企业新建、扩建或改建工程的节水设计。1.0.3化工企业新建、扩建或改建工程的前期工作报告应有节水内容,应说明采用的节水工艺技术、设备、措施等。1.0.4化工企业节水设计,应与当地城镇、工业、农业用水发展规划相结合,合理使用和保护水资源,确保社会经济在有限水资源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1.0.5化工企业的节水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节水watersaving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企业用水量;保护水资源、减少企业排污;以满足社会利益、保护企业发展为目标,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0.2装置节水watersavingprocess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用节水的工艺、技术、设备、措施的统称。2.0.3节水设施watersavingfacilities以节水为目的的化工生产工艺设施、给水排水设施的统称。2.0.4节水工程watersavingproject以节水为目的所实施的工程建设项目。2.0.5工艺用水processdemand在化工生产中,用来制造、加工产品以及与制造、加工工艺过程有关的用水称为工艺用水。工艺用水中包括作为工艺原料的用水、洗涤用水、直接冷却水和其它用水。2.0.6新水量flowoffirst-usewater取自任何水源(取海水者应注明)被第一次利用的水量,称为新水量。2.0.7工艺耗水量waterconsumption耗水量系指在确定的系统内,工艺生产过程中进入产品、蒸发、飞溅、携带所消耗的水量。2.0.8漏溢水量waterleakageandoverflow漏溢水量系指在确定的系统内,设备、管网、阀门、水箱、水池等用水与储水设施漏失或溢出的水量。2.0.9排水量flowofdrainagewater排水量系指在确定的系统内,排出系统外的水量。2.0.10循环用水量flowofwatercirculation循环用水量系指在确定的系统内,生产过程中已用过的水,无需处理或经过处理再用于原系统代替新水的水量。2.0.11串联用水量flowofwaterseries-used串联用水量系指在确定的系统内,生产过程中的排水,不经处理或经过处理后,被另一个系统利用的水量。2.0.12回用水量recyclewatervolume回用水量系指在确定的系统内,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直接或经过处理后用于代替新水的水量。2.0.13浓含盐废水concentratedbrinewater含盐量大于等于2000mg/L的工业废水。2.0.14吨产品消耗水量flowoffirst-usewaterforproduction每生产一吨产品所需要的新水量。2.0.15污水零排放zerodischargeofwastewater指污水中污染物排放量为零。3水量计算3.1一般规定3.1.1化工生产应采用节水工艺。化工生产的节水指标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要求。3.1.2化工产品生产装置吨产品消耗水量应根据化工产品的生产技术工艺包中的指标确定,并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要求。3.1.3化工企业应定期进行企业水量平衡测试;化工企业用水的考核,以吨产品新鲜水量指标为主,以冷却水循环率指标为辅。化工企业用水控制指标可按附录A的规定取值。3.2节水参数计算3.2.1总用水量企业生产过程总用水量应为新鲜水量与重复利用水量之和,应按下式计算:Vt=Vf+Vr(3.2.1)式中: Vt—生产过程中总用水量(m3);Vf—生产过程中所取用的新鲜水量(m3);Vr—重复利用水量(m3),包括循环用水量和串联使用水量。3.2.2冷却水循环率在一定的计算时间内,冷却水循环量与冷却水总用水量之比,宜按下式计算:(3.2.2)式中:Rc—冷却水循环率,%;Vcf—冷却用新鲜水量(m3)。3.2.3新鲜水利用系数在一定的计算时间内,生产过程中用水量与新鲜水量之比,宜按下式计算:(3.2.3)式中:Rf—新鲜水利用系数,%;Vco—耗水量Vco(m3);V1—漏溢水量(m3)。3.2.4单位产品用水定额每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新鲜水量,宜按下式计算:(3.2.4式中:Ruf—单位产品新水量(m3/单位产品);Vf—年生产用新鲜水量(m3);Q—年产品总量(单位产品);3.2.5废水回用率在一定的计算时间内,生产过程中回用水量与排水量之比,应按下式计算:(3.2.5)式中:Rh—废水回用率,%;Vh—回用水量(m3);Vd—废水排放量(m3)。4生产装置节水设计4.1一般规定4.1.1新建、扩建和改造的生产装置,应采用成熟的重复用水技术,减少一次生产水用量。4.1.2生产装置的冷却水,应采用循环冷却水,生产装置的循环冷却水回水的设计温升不应小于8℃。4.1.3生产装置的循环水应采用串级使用,对气温低、干燥缺水的地区,生产装置循环冷却水的温升宜大于12℃。4.1.4在空气干燥、气温低和缺水的地区,工艺介质冷却宜采用空气冷却,宜优先采用干式空冷器。4.1.5工艺装置中的所有排放废水,宜设置回收处4.1.6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凝结水回收率,凝结水回收系统设计应符合《蒸汽供热系统凝结水回收及蒸汽疏水阀技术管理要求》GB/T12712中优级的规定,凝结水回收率应大于80%;蒸汽系统的自动放空阀(调节阀)的泄露等级应在5级以上(含5级);4.1.7生活用水服务点宜合并设置;4.1.8在各生产装置的新鲜水、循环冷却水、生活给水、热水、蒸汽和脱盐水等系统的总进口管道上,应设置计量仪表;计量仪表的精确度等级应符合《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T17167的要求。循环冷却水、生活给水、热水的计量仪表精度宜为1级(±1%),新鲜水、蒸汽和脱盐水、工艺用水的计量仪表精度宜为0.5级(±0.5%)。4.2工艺装置4.2.1工艺装置的设计,应优化设备设置和工艺参数,提高工艺废热的回收率,减少工艺的冷却负荷,采用高效、节能、节水的技术和设备。4.2.2用于工艺吸收、洗涤、化盐等过程的生产用水宜采用回用水。4.2.3联合化工装置中,各工艺装置的废热宜统一回收。4.2.4化工装置内的不符合进污水处理厂的废水宜在装置内进行预处理,并宜在工艺装置内循环回用。4.2.5在缺水地区,工艺介质冷却宜采用干式空气冷却;化工生产装置的介质冷却温度需要严格控制时,介质冷却的方式可采用干式空气冷却和串联循环水冷却的方式;大功率压缩机透平乏汽冷凝器应采用干式空气冷却器。4.2.6化工装置的设备冲洗,应采用节水冲洗技术并宜采用回用水冲洗。4.2.7滨海地区的化工装置应充分利用海水。4.3辅助设施4.3.1热电站(锅炉房)给水的除氧应采用节水除氧技术。4.3.2燃煤锅炉宜采用干式除灰、干式输灰(渣)、高浓度灰渣输送技术,冲灰水宜回收利用。4.3.3大型空分装置的压缩机应采用蒸汽透平驱动;驱动方式和蒸汽参数应与工艺装置所需的蒸汽相联系,使蒸汽多级利用。4.3.4在空气干燥、气温低的缺水地区,空分装置的透平乏汽冷凝器宜采用干式空气冷却器。4.3.5空压站的空气冷却,宜采用采用干式空气冷却的方式;当采用水冷却方式时,应采用循环冷却水,其循环冷却水温度、压力参数,应采用与工艺装置循环冷却水相同的参数。5给水排水系统节水设计5.1一般规定5.1.1给水排水系统设计应遵循节水、节能原则,采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运行安全可靠的节水工艺和措施,选用节水、节能设备。5.1.2给水排水系统设计应满足现行强制性规范和生产需求,宜为工厂扩建和增加产量预留可发展的空间。5.1.3生产用水系统的划分,宜遵循下列规定:1当用水量大于150m3/h且供水压力差大于0.2MPa时,宜采用分压供水系统;2当水质要求差异较大时,宜采用分质供水系统。5.1.4根据生产装置里的用水特点,给水系统宜划分为生活给水系统、生产给水系统、消防水系统、循环冷却水系统、脱盐水系统及回用水系统。5.1.5生活用水系统应独立设置。5.1.6生产装置所用冷却水应采用循环冷却水。循环水系统的浓缩倍数不宜小于5。尽量采用污、废水的回用水作为补充水,在缺水地区或条件允许时宜采用空冷代替水冷。5.1.7生产装置应提高生产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在满足装置工艺水质要求的前提下,生产水循序使用。生产装置应减少废水排放量,排出的蒸汽凝结水应经处理后回用,循环水系统排污水及其他生产废水宜回收处理后回用,提高污水、生产废水的再生回用率。5.1.8排水系统应按清污分流、污污分流、分类收集、分别处理的原则划分。5.1.9回用水处理系统,应根据回用水水源情况和装置用水要求,确定回用水处理工艺。5.2给水净化处理系统5.2.1应根据进水水质、出水水质和产水量的要求,选择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给水净化处理工艺。5.2.2给水净化处理系统的处理规模应根据各生产装置的需水情况和全厂水量平衡,调查间歇用水的使用频率,并按各装置同时使用水量之和的最高日水量确定。5.2.3给水净化系统的原水量应根据系统的产水量和系统的自用水量确定。自用水量宜为产水量的5%~10%。5.2.4宜根据各原水水质情况和各装置用水要求,采用分质处理和分质供水。5.2.5生活饮用水必须消毒。5.2.6给水净化系统设计时,应优先采用节水型新技术、新设备。5.2.7沉淀池排泥水、滤池反冲洗水宜回收使用。5.3生产、生活用水系统5.3.1生产、生活用水系统供水量应根据全厂水量平衡及各生产装置的需水情况确定。5.3.2生活用水量的确定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5.3.3生产用水系统应根据各装置用水情况、用水间歇情况和生产安全要求设置调蓄构筑物。1当外部供水保证率能满足要求时,调蓄构筑物宜按2h用水量设置;2当外部供水保证率不能满足要求、而企业内部设有给水净化处理系统时,系统可不设调蓄构筑物;3当外部供水保证率不能满足要求、而企业内部没有给水净化处理系统时,调蓄构筑物宜按4h~24h用水量设置;4当外部供水保证率不能满足要求、而企业内部没有给水净化处理系统、用水装置有特殊要求时,调蓄构筑物应按用水装置的特殊要求设置。5.3.4调蓄构筑物的容积不小于1000m3时,其个数或分格数不得少于2个,并能单独工作。5.4软化、脱盐水处理系统5.4.1软化、脱盐水处理工艺应根据原水水质及产水水质要求,选择节水型工艺。当原水溶解固形物大于350mg/L,且产水规模大于100m3/h时,宜采用膜处理工艺。5.4.2软化、脱盐水处理系统应采用自动控制方式。5.4.3软化、脱盐水处理系统的预处理设施,应根据原水水质采用净化效率高、耗水率低的设备。预处理设施产生的废水应回收利用。5.4.4采用膜处理工艺制备软化水或脱盐水时,应设置对原水进行加热的设施。5.4.5超滤系统的产水率宜大于等于90%,一级反渗透系统的产水率宜大于等于75%,二级反渗透系统的产水率宜大于等于90%。5.4.6反渗透宜采用适当的浓水回流。二级反渗透排出的浓盐水应回收,可作为一级反渗透的进水。5.4.7一级反渗透排出的浓盐水应回收,回收的浓盐水可用作过滤器反洗用水,多余的浓水宜送至回用水处理系统。5.4.8除二氧化碳器的进风口应设置空气过滤器,排风口宜设汽水分离装置,回收的水可送至回用水处理系统。5.4.9微滤、超滤系统的反冲洗排水宜回用于预处理系统。5.5循环冷却水处理系统5.5.1间冷开式循环水系统应在高浓缩倍数下运行,浓缩倍数应为3~5。直冷开式循环水系统的浓缩倍数,应根据工艺设备对循环水水质的要求确定。5.5.2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补充水应根据循环水的水质控制要求,优先采用回用水。5.5.3开式循环水系统的补充水管道应设置流量计、自动控制阀。排污水应采用压力排放,排污管道应设置流量计。5.5.4循环水系统应采用水质稳定措施,水质稳定药剂的投加宜自动控制。5.5.5开式冷却设备的选择应根据气象条件及冷却水温度的要求,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冷却塔,不应采用冷却效率低、飘水损失大的冷却池、喷水池。5.5.6在湿球温度低、气候干燥地区,可采用干湿式冷却塔、水膜式空冷闭式循环水冷却塔。5.5.7机械通风冷却塔和风筒式自然通风冷却塔必须装设除水器,除水器应具有除水效率高、通风阻力小、经济耐用等特性,风吹损失率应低于0.01%。冷却塔进风口应设置防止溅水和回收溅水的设施。塔下集水池周围应设回水台。5.5.8在冷却塔台数少于4台时,宜采用变频或调速电机。5.5.9循环水池溢流管高度应高于水池最高报警水位至少100mm。5.5.10同一循环水系统设置有冷、热水池时,各水池有效容积不应小于5min的循环水供水量,热水池与冷水池之间应设置溢流孔或溢流管,并应满足冬季冷却塔停用时热水直接流至冷水池的要求。5.5.11循环冷却水系统旁滤应采用过滤效果好、反洗水率低的过滤设备,其反洗水率不宜大于过滤水量的3%。5.5.12循环水系统的水泵轴封宜采用机械密封,法兰垫片应采用密封性能好的优质材料。5.5.13间冷闭式循环水系统的冷却,宜根据气候情况采用空冷器冷却方式,沿海地区可采用海水冷却方式。5.5.14间冷闭式循环水系统的排污率应低于0.5%5.5.15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排污水、旁滤设备反冲洗水、溢流水、放空排水等均应回收利用。5.6污水及回用水处理系统5.6.1新建化工项目产生的各类污水禁止与清净废水混合后稀释排放,并不得排入雨水排水系统。5.6.2新建化工项目产生的各类清净废水,应回收利用。5.6.3确定污水处理方案时,针对不同的污水回用途径,宜进行分质处理、分质回用。5.6.4当设置回用水处理系统时,污水深度处理工艺的应结合回用水处理系统的进水要求确定。5.6.5回用水同时用于多种用途时,其水质标准应按照最高标准确定。园区型大型多用户或多用途回用水工程,可按最大用户水质标准或相应用途水质标准确定,个别水质要求更高的用户可自行处理。5.6.6污水处理工程设计规模宜按平均日流量确定;回用水处理工程设计规模按最高日流量加自用水量确定,自用水量宜为最高日流量的5~15%。5.6.7采用回用水的用户,当要求不能中断供水时,应设新鲜水备用供水系统。5.6.8污泥脱水应选用效率高、脱水效果好的脱水设备。外运污泥含水率宜低于75%,应低于85%。5.6.9污水处理装置内各设备或构筑物的溢流水、放净排水、浓缩池上清液、污泥脱水机排水等,均应收集处理,不应通过喑井外排。5.6.10在严重缺水地区,对于不可回用的高含盐污水,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可采用蒸发处理。6监测与控制6.1监测6.1.1化工工程节水设计中,应取得全部可利用水源的水质全分析资料。水质资料收集和选用时宜符合下列规定:1应收集原水(或预处理后的水)的历年水质资料及其变化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年平均水质作为设计依据,年最差的水质作为校核使用。2采用地表水或再生水时,全年的水质分析资料应每月一份,全年十二份。3采用地下水时,全年的水质分析资料应每季一份,全年四份。6.1.2生活用水供水水质必须符合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要求;生产用水供水水质应根据生产装置用水水质要求确定。6.1.3敞开式系统循环冷却水的水质标准应符合《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050规定。6.1.4再生水供水水质应符合《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规定。6.1.5化验室的设置应根据水质分析要求确定。日常检测项目的化验设施宜设置在水处理装置区内,非日常检测项目可利用全厂中央化验室的设施或与其它单位协作检测。6.1.6在下列管道上应设置具有测量流量和总量功能的流量检测仪表: 1取水工程的出水总管; 2给水处理系统的出水总管; 3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给水总管、回水总管、补充水管、排污水管;4装置(单元)的进水管或出水管; 5中水回用的给水总管;6生产污(废)水、处理后的废水、回用水及最终排放的废水;7生活给水总管及各入户管。6.1.7吸水池或集水池应设置具有指示、报警、联锁功能的液位检测仪表。水池的水位与进水阀门宜采用联锁控制。6.1.8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微生物控制及加药系统宜设置全自动在线监测分析系统。6.1.9计量仪表的精确度等级应符合《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T17167规定;6.1.10各车间用水计量率应达到100%,设备用水计量率不低于90%,水表的精确度应不低于±2.5%。6.2控制6.2.1检测和控制的项目应根据工艺特点、工程规模、投资、自动化水平要求和生产单位维护能力等情况综合确定,可按表6.2.1-1、表6.2.1-2规定的项目选取。表6.2.1-1给水工程检测与控制项目系统名称构筑物名称检测项目控制项目取水工程引水渠水位、流量阀门格栅吸水井取水泵房水位差、水位、压力、真空度、阀门开启度、浊度取水泵、阀门、格栅机、真空泵、排污泵输水管渠流量、阀门开启度阀门给水处理配水井水位、水温、浊度、pH值、电导率、阀门开启度取水泵、阀门、预氯加注、药剂加注混合池反应池沉淀池水位、泥位、水温、浊度、余氯、游动电流、排泥阀门开启度加药设备、搅拌机、刮泥机、污泥排放阀门滤池水位、阀门开启度、真空度、浊度滤池阀门、冲洗泵、真空泵、鼓风机、空压机清水池水位水泵、阀门送水泵房余氯、浊度、压力、流量、阀门开启度、pH值水泵、阀门给水管网水箱水位水泵、阀门给水管网压力、流量水泵、阀门各用户流量阀门循环水系统回水管压力、温度、流量水泵、阀门塔下水池吸水井冷水泵水位、压力水泵、阀门给水管压力、温度、流量水泵、阀门补充水管流量阀门排污水管流量阀门旁滤水管流量、压力、浊度阀门换热器流量、温度、压力阀门化学水处理给水管压力、温度、流量水泵、阀门过滤水管流量、压力、浊度阀门脱盐装置流量、温度、压力、电导率、漏钠水泵、阀门辅助设施加氯间氯瓶压力、氯瓶重量、漏氯加氯设备、轴流风机、漏氯设备加药间药剂投加量、溶液池液位加药设备、计量泵表6.2.1-2排水工程检测与控制项目系统名称构筑物名称检测项目控制项目污水处理及回用进水管渠流量、固体悬浮物、BOD、COD、NH3-N阀门格栅集水池进水泵房水位差、水位、pH值、水温、压力、阀门开启度格栅除渣机、水泵、阀门计量槽沉砂池水位、流量除砂机、砂水分离器鼓风机房风压、风量鼓风机及导叶、阀门沉淀池泥水界面、流量、pH值、温度刮泥机、排泥阀门曝气池溶解氧、污泥浓度、水温曝气机、阀门回流泵房回流污泥量、阀门开启度回流泵及阀门污泥浓缩池污泥脱水机房污泥池液位、脱水机储液槽液位、污泥浓度污泥浓缩机、污泥脱水机、泥饼输送机接触消毒池回用水池流量、压力、固体悬浮物、pH值、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BOD、COD、NH3-N启闭机6.2.2大中型给水排水装置及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的控制仪表,应选用可编程序控制系统(PLC)、分散型控制系统(DCS)。6.2.3小型给水排水装置的控制仪表,应选用带微处理器智能型仪表、一般数字显示控制仪表,电动、气动等单元组合式(或组装式)仪表及简易式控制仪表。7防渗与防漏7.0.1给水系统水的输送应采用管道输送。当原水采用暗渠(隧道)输送时,应采取可靠的防止水污染和渗漏的措施。7.0.2给水系统管道可采用钢管、球墨铸铁管及其它机械强度高、刚性好的非金属管道。水源地至净水厂的原水输水管道也可采用预应力钢筋(筒)混凝土管。7.0.3球墨铸铁管及预应力钢筋(筒)混凝土管宜采用橡胶密封圈柔性接口。7.0.4钢管、球墨铸铁管内壁宜采用涂树脂或水泥砂浆防腐。埋地金属管道应采取有效外防腐措施。7.0.5埋地给水管道不宜敷设于道路下,当穿越主干道、铁路时应设防护套管。7.0.6给水系统管道应设计量、检漏设施,并进行全厂计量、检测控制。7.0.7软水、脱盐水供水泵轴封应采用机械密封,其它给水泵宜采用机械密封,法兰垫片材料应采用防渗漏、耐用的优质材料。7.0.8除雨水排水外,厂区排水宜采用管道输送,当采用渠道输送时,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渗漏措施。7.0.9重力流排水管道应采用塑料排水管。塑料排水管应采用粘结或橡胶密封圈承插连接。有压排水管道宜根据水质特性采用钢管、耐腐蚀塑料管、复合管。7.0.10当排水管道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时,管基宜设置带形管基,接口宜采用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或橡胶密封圈承插接口。7.0.11排水检查井内壁、外壁均应进行防渗、防漏处理。8节水与节能、环境保护8.0.1生产用水宜用低质水、再生水取代优质水,滨海地区宜利用海水。8.0.2锅炉排污水和冷凝液宜回收利用为循环冷却水系统或脱盐水系统的补充水。8.0.3应选用节水的设备及用水器具。8.0.4应选用效率高的泵组,对泵组进行大小不同的组合,以适应生产装置用水的不同要求;间断用水系统中的加压泵应采用变频调速控制。8.0.5自采样、溢流、事故及管道低点排出的物料(如油品、溶剂、化学药剂等),应进入收集系统或其它收集设施,严禁就地排放和排入排水系统。8.0.6储存化学药剂、废渣(液)的容器应设置排尽、收集措设施,严禁将上述物料排入排水系统。8.0.7下列污水严禁稀释排放,应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后的水质,应满足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进水水质的要求。1含污染物浓度较高或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有机农产品认证咨询服务协议
- 股份制公司运营方案
- 体育健身行业私教课程运动伤害免责协议
- 劳务安全责任合同
- 高效率会议组织及策划方案
- 心理咨询师个人咨询免责协议书
- 股权出让居间协议书
- 第六单元《生日》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 第1课时 亿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12《玩偶之家(节选)》教学设计新统编版选修必修中册 2024-2025学年
-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动态等级评定检查表
- 我国应急通信保障能力评估体系探究(金)
- 井控-井口套管头装置⑥课件
-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中职)绪论PPT课件
- 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与保证措施方案
- 变配电室受电方案
- 新起点小学英语一年级上册单词卡片(共23页)
- 译林版五下英语1-3单元电子稿
- 墙面钢筋网砂浆抹灰加固方案(共3页)
- (完整word版)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学目标
- 飞机维修术语(英汉)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