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促织》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促织》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促织》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促织》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促织》教学目标(1)能借助资料和注释疏通课文大意,积累文言知识;(教学重点)(2)抓住叙事线索,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教学难点)(3)体会小说辛辣的讽刺意味,明确其深刻的社会意义。(教学重点)课前任务(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聊斋志异》,了解蒲松龄。(2)借助资料和注释疏通课文大意。(3)梳理情节,编写一个情节提纲,选用合适的动词,训练自己的概括能力。【预设】“责虫——觅虫——卜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教学过程【导入】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传世不朽之作。郭沫若曾以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高度概括蒲松龄的创作特色和卓越成就。【学习任务一】插图为什么是这一幅?(1)教材中,《促织》配有一幅插图,它画的是什么情节?【预设】成名的9岁小儿,不小心弄死了父亲费尽心力捕获的一只用来交差的精品促织,因恐惧而投井自杀。插图画的是成名抱着小儿尸体悲痛欲绝的情形。(2)同学们接下来再想一想,插图为什么选这个情节?【预设】小说的情节是从低谷开始的,一开头就写到了成名的两次“死亡”,一次是忧闷欲死,一次是惟思自尽。小说才刚刚开始,成名就已经气若游丝了。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新人物——驼背巫,她带来了希望。成名在驼背巫的指导下,终于得到他心仪的促织了。到了这里,小说抵达了第一次高峰,却又随即让人掉进了冰窟窿,不仅虫子死了,连儿子也死了。至此,成名迎来了他人生里真正的最低谷。一个9岁的孩子,因为不小心弄死了一虫,却要经受如此的精神折磨,令其悲恐赴死。9岁小儿天真懵懂,不知世事,却见一虫死而知家亡。小儿投井,足见其受迫害之深,受压榨之切。人的生存空间以扭曲变形,与地域几无差别。书中插图之所以选这个情节,是因为这个情节最让人感到绝望,冰冷、窒息,有着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批判力量。成名之子投井已成绝境,蒲松龄却技高一筹,在接下来放开一笔,将成名人生最重要的挚爱之子与救命之虫结为一体,这才有了魂化促枝的情节。【学习任务二】插图还可以是哪一幅?同学们,如果请你给《促织》配插图,除了课文已有的这一幅,你还想画什么?为什么?【学习任务三】插图变绘本同学们,我们选取一部分插图配上合适的文字就可以设计成绘本故事。同学们来完成下面的任务:(1)以文中某一个人物的口吻叙述,设计一个绘本故事,并为你的绘本命名。(2)向同学讲一讲,你设计这个绘本,想表达出什么?【学习任务四】小说、绘本比较鉴赏下面这个以“儿子的英雄史诗”命名的绘本,是以儿子的口吻叙述的,请同学们观看。看完这个绘本,同学们把它与小说做个比较,从人物设定、台词设计、主旨表达等方面谈一谈你的认识或感想。【预设】一、这个绘本以儿子的口吻讲述,很真挚的反映出了孩子对父母的一种很深厚的感情,以及孩子的懂事,知道父母生活很艰难,而且懂得去感恩父母,报答父母,懂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二、小说的主题是为了讽刺,统治阶级的意愿可以改变底层人民的生活,底层像成名一样的普通人,却不能靠自己的才华取得功名,而必须靠促之这种玩物。儿子魂化促织而助成名,梦想达成,得享人间富贵,是这个故事最大的悲剧所在。一个9岁孩童的献祭使成家的荣华富贵不再有任何圆满感——家庭伦理已经永远塌陷了。这个绘本并没有凸显出这些,消解了课文的批判性和战斗性;三、这个绘本最后给出了童话般的幸福结局,这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代表性的。小说最后说“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独”字更强化了成氏子故事的不可复制性。现实社会中的老百姓普遍都遭受着与成氏相同的压榨盘剥,却不能如成氏一般幸运,大多只能“贴妇卖儿,苟言残喘”。“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通过小说,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作者仰天长叹的无奈与悲凉,我们仿佛看到那个时代一个又一个的成名向我们走来。四、绘本里程明面前有大批赏赐,他垂着头哀伤不已。下面配文,“父亲莫要伤心,孩儿一直都在呀……”其实小说里成名并没有一直因为儿子伤心,当他的儿子被打捞起来气息奄奄的时候,成名还在想着怎么捉蟋蟀去了差,后来收获了儿子魂化的蟋蟀后,战无不胜,成名竟然“喜”“大喜”“益惊喜”。后文写到,成名求马洋洋,这个洋洋是得意的样子。一个父亲享受着儿子丧失灵魂带来的成果而没有醒悟,没有对这个社会的质疑,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之下,父性的丧失,也是人性的扭曲。【学习任务五】总结通过《促织》,我们看到,读书没用不如抓蟋蟀,做人没用不如做蟋蟀,这是多么痛心又绝望的讽刺控诉。而这个故事并非蒲松龄完全虚构,它是有原本的,发生的年代就是明宣德年间,自缢就是上吊。两个故事是不是很像?蒲松宁做了一些改编。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人不如虫,而蒲松龄自己和成名一样,也是一介书生,19岁应童子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名,但此后屡试不第,72岁才得到一个已毫无意义的岁贡生名义。《促织》文字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作者对自我蹭蹬命运的心酸感慨;而成名名字的寓意,还有最后发达的反逻辑描述,又何尝不是对自己奋斗得伤痕累累的心灵的一种慰安?他曾自嘲,“落拓名场五十秋,不成一事雪盈头”。可以说,蒲松龄一生步步低回,几乎是在常态的贫困拮据中郁郁终老;但正如袁世硕在《蒲松龄志》中所言:“经济状况的低下使他能体察百姓的痛苦,政治地位的低下使他能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去认识社会。他与他们有着共同的命运,有着共同的语言。”文章结尾的“异史氏曰”,正反映了他为百姓忧怀的民本意识。文学是人性的学问,读者在阅读小说之时所看到的不仅是丰富的故事情节,还是作者从各自独特的人生体验中超越出来的经验探索。蒲松龄作为科举志向失意的文人,看尽世间的凉薄与辛酸,认识时代与社会的真相。《促织》一文虽反映现实的黑暗,但并未过于颓丧,依旧给人以希望。无论化身为鬼还是为虫,都有蒲松龄满怀深切的同情。它运用非凡的想象力,借助超自然的神力,帮助悲惨世界中的弱者解决现实中的矛盾,这大概就是小说家的悲悯情怀吧。当我们去尝试解读文本时,也应该反思文章所传达的现实与理想,并从中汲取美好的力量,以更好地改造自身的精神世界,实现人格的完善。【学习任务六】作业一、从成名的儿子入手,改写《促织》。以下面一句话为开头——“那天早上,成名的儿子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瘦弱的蟋蟀”;二、研读《聊斋志异》中的名篇,《叶生》或《席方平》选择一个角度写一段简评。推荐阅读(1)推荐阅读《聊斋志异》其他经典篇目,如《叶生》《席方平》等。(2)相关背景资料宣宗酷好促织之戏,谴使取之江南。虫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谴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虫跃出,为鸡啄食。妻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