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第3课时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练习 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第3课时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练习 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第3课时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练习 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第3课时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练习 岳麓版必修2_第4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第3课时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练习 岳麓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时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必修二一、选择题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解析:在殷商时期,用于占卜的是龟甲,祭祀用牛、羊、猪等牲畜,甚至出现“人牲”即使用奴隶,C项最具有迷惑性和干扰性,但可以从图片中对甲骨文的翻译看出四字均与货物交易或流通有关,故D项正确。答案:D2.(·试题调研)唐朝时,富商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各以延续四方多士,竞于供送,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好友”。这表明唐代()A.废止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C.政府注重调动商人的积极性D.开始形成官商勾结的风气解析: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和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材料反映了这一史实。答案:B3.(·广东广州调研)史书记载:“会子(南宋的一种纸币)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关于南宋时期的历史信息,错误的是()A.交通发达B.会子得到广泛使用C.商业繁荣D.长途贸易开始出现解析:会子是一种取钱物的凭证。它的出现是商业发展的结果,因此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可知B项正确;根据材料“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可知A项正确;D项无法从材料中获得。答案:D4.(·山东枣庄检测)坐落在聊城城区运河西岸,由旅居山东的山西、陕西客商于1743年集资兴建的山陕会馆是“祭神灵”(关公)联桑梓(故乡)的重要场所。与此相关的信息有()①当时聊城区位优势明显②晋商注重乡谊联络③晋商崇尚诚信和忠义④晋商汇兑、存款放款场所奢华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由材料中的信息“山陕会馆是‘祭神灵’(关公)联桑梓(故乡)的重要场所”,可排除④。答案:B5.“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以下选项中最早出现上述现象的应该是()A.西汉的长安B.唐朝前期的洛阳C.北宋的开封D.南宋的临安解析:我国在北宋时期出现夜市、早市、草市等经济现象。答案:C6.某小组在探究“唐代城市商业发展”课题的过程中,搜集到了下列素材,你认为最有说服力的是()A.史籍《旧唐书》B.唐朝“开元通宝”等实物C.唐朝传奇作品D.电视剧《唐明皇》解析:历史研究中,各种资料的历史价值是不一样的。研究唐朝历史,当代的实物资料最具有历史价值,故B最有说服力。《旧唐书》是后人的记述,电视剧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唐传奇虽然是同时代的资料,但小说的历史价值和实物的历史价值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答案:B7.(福建福州二模)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A.重农抑商B.农商并重C.重商主义D.自由主义解析: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使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受到挑战,“工商皆本”思想在一些士大夫中出现。答案:B8.(·试题调研)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专制制度的衰落C.西方文明的影响D.抑商政策的松动解析:由“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等信息判断出A项正确。注意明清之际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D项错误。答案:A9.(·浙江文综,15)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760∶40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再实施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表格反映是农业税下降、非农业税上升,农业税所占比例下降。从战国开始我国封建社会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宋朝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没有削弱,故①④说法不符合史实。宋代随着商业外贸的发展,非农业税不断增长,②符合题意。从表格中可以直接判断③正确。答案:C10.(·广东韶关模拟)作为农耕文明政权与文化集结地和辐射中心的都城,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从西汉、唐和北宋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城市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突出反映了()A.工商皆本的主流思想B.学术文化的活跃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西汉、唐、北宋等朝代的长安、东京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答案:D11.(·试题调研)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D.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反映可知商人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表明了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逐渐淡化。答案:C12.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明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由“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可知流动人口众多;由“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可知制瓷业发达;“佣工”说明当时出现了雇佣关系,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答案:C二、非选择题13.城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北宋都城的万千气象,从不同侧面折射了北宋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材料二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材料三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2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樊树志《国学十六讲》材料四宋代的都市化也反映货币经济的发展。宋朝铸造的铜钱超出唐朝时的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宋真宗年间出现的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后来为政府接办。——孙隆基《鸟瞰中国千年史》材料五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五,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并以东京为例,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答案:(1)农耕经济的发展;政府商业政策的放松;政治中心的影响。(2)城市规模大,人口多;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易繁荣;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货币经济发展,出现纸币。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由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大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材料二明代徽州商人余文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遇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材料三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三,指出其论证的依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解析:本题第(1)、(2)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力争把有效信息提取全面,表达准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