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南省通许县丽星中学高考仿真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河南省通许县丽星中学高考仿真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河南省通许县丽星中学高考仿真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河南省通许县丽星中学高考仿真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河南省通许县丽星中学高考仿真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河南省通许县丽星中学高考仿真卷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发布《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孙中山改历改元的深层动因是A.破除专制制度给人的思想束缚B.与国际接轨的时代需要C.彰显中华民族的民族诉求D.“反清复明”的政治需要2.《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3.如表是17世纪末至18世纪英国从欧陆的商品进口统计数据(除爱尔兰),由此可知英国A.工业革命导致原料进口增加 B.对欧洲大陆的经济依赖增强C.重商主义推动了制造业发展 D.对欧陆贸易赚取了巨额利润4.明朝《东林列传》中记载:明太祖“一宗朱子之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这段材料表明A.儒学始终受到统治者的推崇B.明朝统治者推崇儒学,加强思想控制C.理学出现了严重的宗派之争D.当时统治者注重民众的儒学家庭教化5.“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社会变化6.“汉高祖、唐太宗、宋高宗、清圣祖”其称号共同源于A.年号 B.庙号 C.谥号 D.国号7.在中国近代史上,英国公使曾说“我们可以在中国北京驻扎军队了”,这是因为A.签订《南京条约》 B.签订《天津条约》C.签订《马关条约》 D.签订《辛丑条约》8.“申根区”是指履行1985年在卢森堡申根镇签署《申根协议》的26个欧洲国家所组成的区域。对于国际旅行者而言,该区域内的各个国家之间几乎不存在边境管制。这反映了当今世界A.人口迁移自由无限制B.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C.国家主权被消解殆尽D.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9.如图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广州十三行商馆的情景: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画面的右上方是一座观音庙和—栋五层的镇海楼。据此可以看出①中国广州地区已对外通商②传统文化抵制着外来文化③广州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④许多国家在十三行设有常驻馆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0.列宁说,1861年改革“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A.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发展 B.确立了现代民主政治C.推动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 D.奠定了君主立宪制度11.春秋时期,“工商食官”逐渐被冲破。一批新兴私营工商业主逐渐拥有庞大资产,“贵"的阶级外,又增加“富"的阶级,“贵”“富"由合走向分离。这一变化促成社会结构由贵贱等级转向为A.城乡之间的国野之分 B.地主和农民的阶级鸿沟C.士农工商的职业区分 D.君主与平民的统治结构12.《考工记》认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这是对A.工匠精神的绝佳阐释 B.社会产业分工的准确描述C.地域经济的准确记载 D.产品制作所需条件的阐述13.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B.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传播C.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D.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14.“(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迁就妥协,使大盗窃国,军阀攘权……革命无统治之威,人民乏制裁之力,再看那旧染污俗,丝毫未能触及。”为此,20世纪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主张A.进行二次革命 B.实行“实业救国”C.改造文化心理 D.实施预备立宪15.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的转型走向了一个更加艰难更加惨烈的道路,因为共和政体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缺乏支撑的要素,不像西方文化里,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这样的制度遗产。作者旨在强调A.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关B.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C.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D.戊戌变法导致了近代的动荡与徘徊16.1978年在湖北随县战国一号墓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可以作为研究周公制礼作乐的①实物史料②转手史料③直接证据④间接证据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7.1930年,美国胡佛政府大幅度提高关税,导致其他国家也纷纷高筑关税壁垒,引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战。这一现象①摆脱经济危机的尝试②扰乱了世界经济秩序③加剧世界性经济危机④自由放任政策的放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②③18.以下最能反映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探究商史提供第一手资料的是A.《礼记》 B.《诗经》 C.《封神演义》 D.甲骨卜辞19.2011年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阿拉伯之春(中东乱局)、伦敦之夏(社会骚乱)、华盛顿之秋(“占领华尔街”)、平壤之冬(金正日逝世)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当今的世界形势呈现()A.国际恐怖主义泛滥 B.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C.乱象丛生,危机重重 D.“一超多强”的局面被打破20.伯里克利时代曾通过一项关于惩治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神事不同见解者的法律,苏格拉底认为它是不公正的法律,但是当他被按照此项法律判处死刑时,却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据此可推知,苏格拉底认为A.古代雅典公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公民社会责任高于个人生命C.古代雅典居民都有机会担任公职 D.雅典城邦必须保证个人自由21.汉武帝下诏书说: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黝涉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向事,非条所问,即不省。汉武帝明确了刺史职责和监察范围,其目的不包括A.防止剌史干涉郡国的正常工作 B.使郡国能发挥行政主动性C.不至于刺史做大威胁中央集权 D.使州监察区上升为行政区22.朱凤瀚曾说:“周人克商成功后,不仅占据了殷商旧地,且更扩展了势力范围,领土广袤,仅靠中央王朝难能控制,边陲之地更是鞭长莫及,然当时危及王朝生存者不仅有中原地区之殷遗民,更有四方所谓戎狄蛮夷。”材料体现西周A.推行分封制的必要性 B.取代商朝的必然性C.加速大一统的合理性 D.疆域扩大的迫切性23.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最有力的证据的是A.历史记载,19世纪末沿海各州县,大多用洋布,用土布者渐少B.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求,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封限制。”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原遍于县市,自西洋以风火永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D.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拓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夫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24.二战后,英国实施国有化的程序各不相同,但大多数由政府新建立的公司来经营这些企业。如钢铁企业就全部由政府持股建的“大不列颠钢铁公司”接管,原有的股东得到政府特别发行的债券作为补偿。这反映出二战后英国A.遏制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局部调整C.确立了公有制主导地位 D.逐步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25.有学者指出,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共向欧洲提供了131.5亿美元的拨款,达到了它预期的政治目的。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马歇尔计划A.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B.导致了欧洲对峙的出现C.奠定了欧洲一体化的基础 D.推动了美国的霸权进程26.“新文学革命期间的北京学者,远不会料想到20年以后,北京与上海的文学活动中心会被武汉和广州所取代,更不会想象到西部的重庆的学术文学氛围会发展的如此迅速”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文化中心的逐渐西移 B.抗战伤痕文学扩大的使然C.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27.鸦片战争后,当时士人姚莹分析中国战败原因:“正由中国书生狃于不勤远略,海外事势夷情,平日置之不讲,故一旦海舶猝来,惊若鬼神,畏如雷霆,夫是以偾败至此耳”。下列选项对此言论评价正确的是A.启迪国人开阔视野 B.不满士人文弱缺乏尚武精神C.具有中体西用色彩 D.指出了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28.1926年7月到1927年4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而华北和东北则于分消沉,广东地区一度活跃的状态也发生扭转。造成这种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工业布局的不平衡性 B.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C.革命形势的发展进程 D.城市中心道路的失败29.“平均关税水平从15.3%下降到9.8%,开放了10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这是一个关于全球最开放市场的成长史。”这句话最可能出自A.《第三世界将我们抬进联合国》B.《入世十年,中国改变自己,影响世界》C.《APEC,我们来了!》D.《“万隆精神”彰显时代意义》30.20世纪在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文学革命”,这场革命的目标是:A.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B.提倡白话文进行文学改良C.运用白话文表达新思想 D.以文学为武器发动政治革命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下列材料作答: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也中转香港和越南,通过滇缅公路运到中国。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1942年中美合作,新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至中国云贵高原的空中航线,史称驼峰航线。3年间美英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1)分析开辟驼峰航线的原因。(2)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32.左宗棠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60年,左宗棠在为曾国藩“捉刀”而作《复陈洋人助剿及采米远津折》:“驭夷之道,贵识夷情……此次款议虽成,中国岂可一日而忘备?河道既改海运,岂可一岁而不行?如能将此两事妥为经通,无论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一二,页五七至五八材料二:1863年,左宗棠《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就局势而言,借不如雇,雇不如买,买不如自造。至自造轮机成船……外国多方阻挠,乃意中必有之事,见在英国领事等屡以造船费大难成,不如买见成船为便宜,此即暗中使坏之一端……惟赖朝廷坚持定见,不为浮言所惑,则事可有成,彼族无所挟以傲我,一切皆自将敛抑。自强之道,此其一端。”——《左文襄公全集·书牍》第9卷,第59页材料三:1884年,左宗棠听说广东某些乡绅聘请“深明艺事者”来教育子弟时,大加赞扬说:“此风一开,则西人之长皆吾人之长,不但船坚炮利,可以制海寇,即分吾华一郡一邑之聪明才智物力,敌彼一国而有余。行之数年,各海口船炮罗行,并可随时分拨,协济人力物力,互相通融,处处铜墙铁壁,以守则固,以战则克,尚何外侮之足虑乎?”——左宗棠《艺学说帖》(1)由材料一可见,左宗棠、曾国藩等人因何而产生洋务思想的?(2)归纳上述材料中左宗棠的思想主张。(3)综合上述材料,你怎么看待左宗棠的洋务思想?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孔子)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顾炎武)(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和顾炎武的治学目的。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2)结合两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分析对当代的作用。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A【解析】

改元是中国封建社会改朝换代的重要标志,指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第一年称元年。由此可见,材料中孙中山改历改元的深层动因是破除专制制度给人的思想束缚,A项正确。与国际接轨的时代需要不是孙中山改用阳历的深层动因,B错误;辛亥革命的民族诉求表现为推翻满族的统治,C错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主要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不是恢复大明王朝,D错误。2、B【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光绪年间科举制改革后,仍然按照原有制度和方式进行考试,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变化与废除戊戌变法中关于科举考试的改革措施有关,故选B;洋务运动中没有改革科举制,排除A;清末新政废除了科举制,排除C;预备立宪在废除科举之后,排除D。故选B。3、C【解析】

材料中反映了在重商主义政策影响下,17—18世纪英国对欧洲大陆进口的制成品减少,原材料增加,进面促进英国制造业的发展,说明重商主义推动了制造业发展,故C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因此英国对欧洲大陆的贸易依赖在减弱,故B项错误;材料数据体现了18世纪英国从欧陆的商品进口统计,无法得出对欧陆贸易赚取了巨额利润的结论,故D项错误。4、B【解析】据材料记载,明太祖以朱熹的理学为正宗,只允许学者阅读儒家经典著作,这说明明朝统治者推崇儒学,以加强思想控制,故B正确;汉武帝时,儒学开始受到统治者的推崇,A错误;“一宗朱子之学”指统一以朱熹的理学为正宗,并非理学出现了严重的宗派之争,B错误;材料并非强调家庭教育,D错误,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一宗朱子之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联系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史实分析,适应了统治阶级加强思想专制的需要。5、C【解析】

“男女平等”和追求“民权”、“公理”,阴历、阳历兼用等新旧并存的社会现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C项正确;“中体西用”旗号下进行的洋务运动与“民权”等无关,A项错误;戊戌政变后,变法内容几乎被全部废除,没有对历法等社会生活产生明显影响,B项错误;倡导男女平等、使用阳历等现象,在辛亥革命后已经存在,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有的社会新风貌,D项错误。6、B【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祖”、“宗”涉及的是庙号,与年号、谥号和国号无关,故选B项,排除ACD项。故选B。7、D【解析】

依据材料中“在中国北京驻扎军队”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驻兵保护,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因此D选项正确。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并未涉及在北京驻扎军队的内容,A选项错误;1858年的《天津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但并未涉及在北京驻扎军队的内容,B选项错误;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其中并未涉及在北京驻扎军队的内容,C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8、D【解析】

根据“26国欧洲国家所组成的区域内”对“国际旅行者”,“几乎不存在边境管制”,结合所学可知,申根区的出现反映了欧洲为代表,世界范围内的“区域集团化”得到发展,D项正确;申根区是对“国际旅行者”而言而不是对人口迁移所说,A项错误;这是一个旅行自由的协议,与政治多极化无关,B项错误;协议对成员国某一方面加强合作,不能反映当今世界国家主权被消解殆尽,C项错误。9、C【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英美国旗的存在说明西方国家常驻商馆,故①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题干并未体现对外来文化抑制,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②③错误,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0、C【解析】

根据材料“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表明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故选C;A仅仅是从经济一个角度来说,排除;材料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来说明改革促进了俄国的现代化,BD不符合史实,排除。11、C【解析】

据材料“增加‘富’的阶级,‘贵’‘富’由合走向分离”可知,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工商食官”逐渐衰落,促进士农工商的职业区分,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工商食官”的衰落,与城乡之分无关,A项错误;地主和农民阶级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建立而出现,B项错误;君主与平民的统治结构早已存在,D项错误。12、D【解析】

材料信息是,手工制作只有达到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才能算得上“良”。因此这是对产品制作所需条件的阐述,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工匠精神,故A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社会产业分工,故B错误;材料没有地域经济的信息,故C错误。13、D【解析】试题分析:考查五四运动,重点是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傅斯年认为在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A和B在五四运动前已在中国出现,而C项在材料中未能体现。“将来是社会的觉悟”只有D符合,五四运动无产阶级已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人民群众开始觉悟,到社会的觉悟正是广大平民经过思想改造的过程。考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14、C【解析】试题分析:辛亥革命并没有在思想上对旧文化造成打击,它失败后,中国很快就开展了新文化运动,对辛亥革命进行补课。所以近代先进的中国从学制度改变成学习西方文化,通过学习西方文化来达到改造文化心理的作用。故答案选择C项。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中国思想的近代化15、A【解析】

材料说明的是戊戌变法不像西方文化中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这样的制度遗产,作者意在说明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关,故A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是说明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政治转型的艰难,并不是说明戊戌变法导致了近代的动荡与徘徊,故D项错误。16、C【解析】

根据所学,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属于一手实物史料,编钟是一种乐器,因此可以作为周公制礼作乐的间接证据,故①④C项正确;它不属于转手史料,它与周公制作礼乐没有直接联系,不能作为直接证据,排除ABD项。17、A【解析】

根据材料“1930年”“美国胡佛政府”“提高关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经济危机,美国等政府采取提高关税等措施尝试摆脱危机,但这些措施进一步破坏了世界经济秩序,加剧了经济危机,故①②③正确;胡佛政府仍然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故④错误;所以答案选A。【点睛】关键信息是“1930年”“美国胡佛政府”“提高关税”;从中分析出答案。18、D【解析】

甲骨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是研究商朝的第一手史料,故D正确;《礼记》、《诗经》和《封神演义》均属于文学作品,史料价值需要严格考证,排除B、C和D。故选D。19、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各国政治的动荡能够说明当今世界局势是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答案选B,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CD两项不符合当今国际关系的史实。考点:多极化趋势中的世界格局点评:当今世界是一个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正快速发展的时代,尽管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世界仍然动荡与冲突不断,这说明殖民主义思想并未完全消除,利益的争夺依然激烈。高考对该项内容的考查主要从政治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命题。20、B【解析】

雅典立法“渎神罪”,苏格拉底遵守公民的义务,尊重法律,虽遭受不公待遇仍选择维护法律权威,体现了他十分看重法律,认为公民社会责任高于个人生命,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人人平等,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均排除。21、D【解析】

汉武帝设立刺史,行使监察职责,州监察区没有上升为行政区,故选D;根据"非条所问,即不省”可知,是为了防止剌史干涉郡国的正常工作,使郡国能发挥行政主动性,不至于刺史做大威胁中央集权,ABC不符合题意,排除。22、A【解析】

根据材料中“领土广袤”“仅靠中央王朝难能控制,边陲之地更是鞭长莫及”可知当时国土广阔,仅靠中央政府不能实现对全国的统治,因此周采用了分封制,故选A;材料讲是周取代商朝以后实行什么样的统治政策,BD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实现大一统,C错误。23、C【解析】

自然经济解体的最大表现就是耕织分离,传统纺织业衰败。洋布的涌入使“女工几停其半”,直接打击家庭手工业,促使“男耕女织”紧密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C符合题意;A虽然反映了用洋布多,用土布少,体现了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但是与C相比,C项更准确,排除;B反映厦门虽对西方棉织品有较大需求,但受到限制,体现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作用,排除;D说的是农妇等开始从事建筑业,但没有表明是因为外国商品输入,排除。故选C。24、B【解析】

英国政府接管经营相关企业,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选B项;二战后,英国此举是为了调整生产关系刺激生产,不是为了遏制经济危机,排除A项;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确立公有制主导,更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排除CD项。故选B。25、D【解析】

美国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稳定了西欧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削弱了西欧共产党的影响,遏制了苏联,从而推动了美国的霸权进程,D项正确;A项错在“平等伙伴关系”的表述,排除;欧洲对峙、欧洲一体化并非美国主观政治目的,B、C排除。26、C【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学革命即新文化运动,中心在北京,20年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随着日军大举侵华,国民政府统治中心西迁重庆,推动了武汉和广州、重庆先后成为文学中心,故C项符合题意;A项是对材料信息的概述,并非原因,排除;抗战伤痕文学是抗战时期文学发展的体现,并非题干现象原因,排除B项;文学中心的变化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27、A【解析】

姚莹之语准确指出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对世界大势不了解,这一言论针砭时弊,有震聋发聩之效,能够启迪国人开阔视野,A项正确;姚莹的言论中强调的是国人不了解世界形势,而非不满于士人文弱,排除B;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指导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姚莹未明确提出学习西方技术,排除C;材料更多指出书生于国事失败之责任,鸦片战争失败根本原因是农耕文明与工业分明的差距,排除D。28、C【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26年7月到1927年4月,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推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而华北、东北工人运动消沉是因其处于军阀统治之下,故C项正确;工业布局与广东地区工人运动活跃状态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社会主要矛盾不能说明造成工人运动状态的区域差异,排除B项;城市中心道路失败是在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利之后,排除D项。故选C。29、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描述了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积极削减关税水平,对推动世界自由贸易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所以结合备选项中文字含义可知答案选B,A项说明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特征,C项是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D项体现的是中国在万隆会议上的积极影响。考点: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0、C【解析】

1915年由陈独秀等人发动的新文化运动,也被称为“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文学革命运动,革命的目标就是运用白话文来表达新思想,故选C;AB是革命的内容,排除;革命目标没有政治革命的内容,排除D。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必要:国防重工业落后使中国缺乏军用物资;太平洋战争后日军占领东南亚使原有通道被切断;英美希望中国牵制日军主力。(2)作用:外援补充了中国抗战的物质基础;中国能够继续坚持对日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解析】

(1)必要:根据“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得出国防重工业落后使中国缺乏军用物资;根据“1942年中美合作,新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至中国云贵高原的空中航线”,结合所学可知,太平洋战争后日军占领东南亚使原有通道被切断;根据“美英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得出英美希望中国牵制日军主力。(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