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一 学案5 分析文本特色(实 用类)-关注“两体”“篇”“类”结合-2025高中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A版_第1页
板块一 学案5 分析文本特色(实 用类)-关注“两体”“篇”“类”结合-2025高中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A版_第2页
板块一 学案5 分析文本特色(实 用类)-关注“两体”“篇”“类”结合-2025高中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A版_第3页
板块一 学案5 分析文本特色(实 用类)-关注“两体”“篇”“类”结合-2025高中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A版_第4页
板块一 学案5 分析文本特色(实 用类)-关注“两体”“篇”“类”结合-2025高中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A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案5分析文本特色(实用类)——关注“两体”,“篇”“类”结合复习任务1.借助教材,理解实用类文本的文体与语体特征。2.重点掌握科普文的文本特色。考情微观年份卷别选文提问方式命题特点2020年新高考Ⅱ卷我包罗万象(科普文)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虽然说目前新高考信息类阅读选文仍以论述类文本为主,但并不排除未来选取实用类文本命题的可能,且科普文为最大选文可能。②实用类阅读命题考查仍然会像论述类文本考查文体特色——论证特色一样,考查其文本特色,如说明顺序与方法、文体特征与语体特征等。2023年四省联考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科普文)5.好的科普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4分)前备知识——实用类文本一、实用类文体特征1.总体特征结构特征“言—意”两层结构。读者一般无须求“言外之意”主旨内涵鲜明、单一、确定,读者无须“创造性发挥”语体风格以社会化、规范化的书面语为主,避免使用个性化色彩强烈的语言写作目的有明确的应用目的,满足实用性要求读者对象有明确的接受主体,读者都是特定的2.主要文体特征(1)新闻类(2)科普文二、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方法阐释效果作用举例子举生活中人们熟悉的真实事物来说明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事物。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情或事物变得通俗,浅显易懂,让人信服。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喻,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问题变得浅显,使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可以采用画图表的方法,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欠缺。对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地了解事物的特征。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作解释。具体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引资料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引用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文献、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①引出说明对象;②通过引用故事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引用诗歌使文章更有趣味性。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有序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分别加以说明。帮助读者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使读者头绪分明。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引用的数字要准确无误,估计的数字要有可靠依据。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化,便于读者理解。活动一关联教材,理解实用类文体与语体特征(一)教材中主要实用类文体特征与语体特征课文文体特征语体特征《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幕词具有宣告及引导作用,宣告会议或活动正式开始,一般要阐述会议或活动的宗旨、意义、任务等,具有鼓动性。演讲语体鲜明、生动,具有鼓动性《长征胜利万岁》回忆录以第一人称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忆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社会活动,真实可信,饱含情感。文艺语体形象生动,富有感情《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通讯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报道详细深入,思想性强,描写形象生动,议论色彩浓,但时效性弱。新闻语体客观、理性、简练《宇宙的边疆》科普文见本学案“前备知识”科普文导图“文体特点”部分。学术语体(或科技语体)准确、严密、平实,通俗易懂1.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本,填出下表,体会科普作品与散文随笔不同风格的语言之美。文本一: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那是一个奇特而荒芜的地方。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之后接33个0)。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节选自《宇宙的边疆》)文本二:感情的美近于火焰的美,浪涛的美,疾风暴雨之美,或是风和日暖、鸟语花香之美。理性的美却类似于钻石的闪光、星星的闪光,近于雕刻精工的美,完满无疵的美,也就是智慧之美。情感与理性平衡之所以最美,因为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学、生活艺术。(节选自《傅雷家书》)文本句式特征语言特征表达效果文本一①既科学理性,又富有诗意更精巧准确,更宏伟壮观文本二短句,用比喻排比②更富有激情,更生动形象答案①长句,用数据对比②绚丽多姿,全凭意会(二)梳理说明文的说明思路2.回顾课文,填出下面表格中的空缺部分。课文结构导图说明顺序本文总体上按照由①______到②________的说明顺序,主体部分采用由③________到④________、由⑤__________到⑥________、由⑦__________到⑧________的说明顺序。本文按照由⑨________到⑩________的空间顺序,介绍了宇宙星空的奥秘和构成宇宙的星系、太阳系的基本特征,揭示了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意义。答案①总②分③结构特征(内)④装饰特征(外)⑤整体⑥局部⑦主⑧次⑨整体⑩局部3.阅读下面的文字,指出其说明思路。斗拱: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作“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作“斗拱”。它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的。更早,它还是用以加固两条横木接榫的,先是用一个斗,上加一块略似拱形的“替木”。斗拱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最显著的如屋檐,上层楼外的“平坐”(露台),屋子内部的楼井、栏杆等。斗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木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节选自《中国建筑的特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先解释什么是“斗拱”,再说明斗拱的作用尤其是装饰性作用,然后得出结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活动二把握科普文的阅读及文本特色所谓科普文,是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文章。可分为科学说明文和科学小品两类。高考试卷中的选文大多为科学小品。所谓科学小品,是指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实用类文本特别是科普文,其阅读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标画关键,速读明意。边读边标画出每一段的关键词句,如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表明文章主要信息的中心句、要点句等;快速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围绕什么说明对象阐明了哪些内容,使用了哪些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第二步:把握对象,明确特点。整体解读文章,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一篇科普文,总有一个主要说明对象,阅读文章时要认真把握这个说明对象的特点,如颜色、大小、形状、形态、性质、性能、习性、原理、用途、功能、影响、结构、程序或发生、发展的规律等,从说明对象的特点上把握全文。第三步:理解精神,探究内涵。理解分析文本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与品质,并探究蕴含的人文精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植物为人类和其他动物提供食物和住所,还能调节气候,给地球带来生机和活力。但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物种正在加速灭绝,植物也不例外。据统计,从1753年至2018年,全球范围内已经有571种种子植物在野外灭绝。一种植物的消失,对我们来说,并不仅仅是单一物种的消亡,也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地球上的生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种植物的灭亡可能会导致几十种伴生物种的消失,植物的大量灭绝将会动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塔基。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由于遗传基础狭窄而引起的粮食安全事件。拥有相同基因的植物,一旦遭受疾病侵袭,很容易“全军覆没”。有专家认为,从野生植物的基因中或许能找到解决办法。如籼稻是由野生稻驯化而来的,在漫长的驯化过程中,籼稻获得了人们所期望的性状,但也失去了部分野生稻特有的基因,其中包括抗病虫、抗逆、高蛋白含量等优良基因。因此,对于育种专家而言,不适合食用的野生稻可以为改良栽培稻储备丰富的基因源,对解决粮食安全、维护人类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为了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科学家想出了建造植物“诺亚方舟”的方法,将野生植物的种子提前保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现在,很多国家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种子库。而坐落于云南昆明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重大科学工程、亚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是指有活力、有生命力、可以传递给后代的遗传资源,如植物的种子。种子大约出现在3.6亿年前,是陆地植物在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中不断演化出的高度复杂而精妙的结构,包含植物的全部遗传信息。通常,成熟的种子会在适宜的条件下开始萌发,但有时种子也会因进入休眠状态而无法萌发。造成种子休眠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种子自身的原因,如胚还需要继续发育或被种皮密封而未能获得足够的水分和空气;另一种则是外部原因,种子已充分成熟,只因环境不具备萌发所必需的条件而被迫处于暂时停顿状态。这两种因素既可以单独作用,也可以复合作用,使种子进入不同深浅程度的休眠状态。种子的休眠特性是一种植物特有的生存策略,可以让植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萌发生长。正是因为这一特性,才使建立种子库、通过保存种子来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方案成为可能。为了保证种子能长久保存,首先要尽量采集成熟度较好且饱满度较高的健康种子。种子采集通常从容易采集的区域入手,逐渐延伸到更偏远的地区。种子被采集回来后,还要对其“验明正身”,核查种子与标本、数据表、DNA材料、照片等是否一一匹配,并初查种子的质量状况。其次,要创造适宜的条件将种子保存起来,尽可能使它们“延年益寿”,以便日后需要的时候再次利用。对于大多数种子而言,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速其萌发过程,促进种子的呼吸作用,加速物质代谢,也会导致出现霉变等问题。相比之下,种子更喜欢干燥低温的储藏环境。大量实践数据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种子的含水量每降低1%或储藏温度每降低5℃,种子的储藏寿命可延长一倍。实际操作中,种子会被放置在空气相对湿度为15%的干燥间进行脱水,这样做是为了让种子的含水量下降到安全范围之内。如果种子的含水量超过安全范围,过多的水分就可能成了种子的“心腹之患”,在低温下形成大冰晶,破坏细胞膜结构,导致种子失去活性。保存种子最重要的意义,是为了将来有一天能够重新使用,也就是把“沉睡”的种子“唤醒”,使原本处于休眠期的种子正常萌发。为此,要周期性地给种子做萌发实验。一般情况下,在种子送入冷库一周后,就可进行初次萌发实验,萌发率在75%以上即可视为合格。接下来,每隔5~10年,就要从冷库中取出一部分种子进行萌发实验,监测种子的活力情况。理论上,对于冷库中处于休眠状态的种子,只要打破休眠条件,就能刺激种子萌发。但实际上,经过干燥、低温保存后的种子,也可能会出现一些特别的反应。比如一种叫白楸的植物,它的种子冷藏后便不能萌发。遇到这种情况,研究人员会先利用能将活细胞代谢产物染色的化学试剂进行染色实验,判断种子是否还具有活力。染色结果显示,白楸种子并没有失活。切片观察后发现,原来白楸种子的含油量特别高。冷藏之后,种子细胞内的油脂发生凝固,而在进行萌发实验的25℃的条件下,凝固的油脂没有溶化。当把环境温度升高至45℃时,种子细胞内的油脂仍处于凝固状态。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种子才逐渐萌发。简单地说,这类种子被冻僵了,需要给它“泡热水澡”,才能够苏醒过来。另外,还要充分考虑植物原始的生长环境。比如,青藏高原的昼夜温差大,所以要把来自这一地区的种子放在培养箱里面,模拟白天温度高、晚上温度低的环境,通过变换温度,让它们能够萌发。总之,我们希望种子能在种子库中一直“沉睡”,又希望它们在需要的时候能被轻松“唤醒”。这一点无论对种子还是对现有的保存技术而言,都充满挑战。直到现在,种子库中还有某些种子处于“一睡不醒”的状态,试过多种办法仍不能使其萌发。但这也正是物种保护工作的乐趣之一——通过工作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进一步了解自己要保护的对象,窥探大自然的秘密。(摘编自谭治刚、蔡杰《种子库:植物的“诺亚方舟”》)在完成“三步”阅读后,填出下面导图中的空缺部分。答案①种子有休眠特性②选种→保存→唤醒一、选择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全军覆没”在文中指有相同基因的植物受疾病侵袭,导致其伴生物种消失的现象。B.“验明正身”在文中指初步检查种子的质量状况,是种子入库前的第一道程序。C.“心腹之患”在文中指种子的内部含水量过多,种子在低温时有失去活性的潜在危险。D.“一睡不醒”在文中指我们希望种子经过干燥、低温保存后,能在种子库中一直沉睡。答案C解析A项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说“可能会导致”。B项顺序有误。原文说的第一道程序是“核查匹配”,“检查质量”是在其后。D项“我们希望”错。原文是“试过多种办法仍不能使其萌发”,这说明不是我们希望种子沉睡,而是种子客观上不能萌发。2.根据原文中对种子库工作流程的介绍,下列填入方框中的内容,不恰当的一项是()A.健康饱满,或有助于改良作物的基因B.种子在不具备萌发条件时会选择休眠C.在安全范围内,创造干燥低温的储藏环境D.打破种子休眠条件,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答案A解析“健康饱满,或有助于改良作物的基因”以偏概全。由原文“为了保证种子能长久保存,首先要尽量采集成熟度较好且饱满度较高的健康种子”可知,除了“健康饱满”这一条件外,还要“成熟度较好”;同时,“或有助于改良作物的基因”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到。3.根据原文中白楸种子萌发实验的相关图文,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冷藏后白楸种子的细胞内油脂凝固,由此可见,现有保存技术在改变种子外部环境的同时,也有可能引发其内在状态的变化。B.温度为45℃时白楸种子不萌发,随着温度进一步升高,它才开始萌发,因而当种子未被“唤醒”时,不能简单判断其已失活。C.白楸种子被“唤醒”后的萌发率即使达到最高值,也较冷藏前明显下降,这提示我们有必要在采集时确保种子的数量足够多。D.实验中冷藏后白楸种子的萌发率在55℃时最高,然后随温度上升而下降,这说明种子在萌发时若超过一定温度会再次进入休眠状态。答案D解析“这说明种子在萌发时若超过一定温度会再次进入休眠状态”无中生有。原文中白楸种子萌发实验的相关图文只能说明“实验中冷藏后白楸种子的萌发率在55℃时最高,然后随温度上升而下降”,并不能得出“种子在萌发时若超过一定温度会再次进入休眠状态”这一结论,文中也未出现此说法。二、对点题4.请简要梳理本文主体部分的讲述顺序,并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讲述顺序:首先介绍了种子库建立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接着讲述了保存种子的过程、方法与挑战。(2)原因:先介绍为什么建种子库,再讲述怎样保存种子,符合公众的认知规律和认知需求。解析该题考查说明顺序,该文说明顺序见前面“整体把握”中的思路导图。说明“原因”是从读者(公众)角度说明的,这里的“认知规律”是指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等,它是客观的;“认知需求”是指引起读者兴趣、便于读者理解等,它是主动的。分析科普文的写作(说明)顺序是分析其文体特征的重要内容之一。科普文的写作顺序有时空顺序和逻辑顺序两大类。其中逻辑顺序包括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如何梳理科普文的写作顺序(说明顺序或写作思路)呢?(1)分析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如事物说明文多用空间顺序等。(2)把握语言标志。如抓文章的首尾段、每一段的首尾句,以及过渡句等。(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有的文章采用了多种说明顺序,应抓住主体内容概括。分析采取何种说明顺序的原因有:(1)采用的文体。如平实说明文与科学小品的不同顺序。(2)说明的对象。[见上面“(1)分析说明对象”部分](3)说明顺序自身的好处。(4)读者角度。如读者是公众人物还是专家学者,读者的知识水平,读者兴趣等。5.本文兼具科学性与社会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本文用准确严谨的科学语言,呈现实证研究的科学结果,具有科学性。(补充说明:也可以从文章内容、说明方法、行文逻辑方面体现科学性。)(示例)①内容上,用了大量专业知识,基于科学事实、科学原理,进行科学预测;②说明方法上,运用举例子、画图表、列数据等说明方法;③行文逻辑上,结构严谨,富有逻辑性。(2)本文选题聚焦物种保护的时代关切,旨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具有社会性。(补充说明:从选题意义、写作目的、读者意识、语言特点等任一角度回答均可。)(示例)①文章语调平实可亲,科学知识浅显易懂,符合普罗大众需求。②本文充满社会关切,由植物的消亡引申开去,从而起到警醒人们保护植物,保护自然,关心社会、世界的作用。③本文通俗易懂,具有社会性,例如“全军覆没”“验明正身”等词语的使用。④文中将植物灭亡与人类相联系,最后一段主语为“我们”,从人类视角思考问题,具有人文关怀眼光和社会性。⑤文中交代了建立种子库的背景、意义和挑战,从社会的角度展现物种保护的意义,体现了社会责任。⑥文章从社会性的角度讲述了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立对人类的意义,如保护社会的粮食安全问题。解析先厘清两个概念:(1)科学性,是指概念、原理、定义和论证等内容的叙述是否清楚、确切,历史事实、任务以及图表、数据、公式、符号、单位、专业术语和参考文献写得是否准确,或者前后是否一致等。要以科学思想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①实用性,与生活密切相关,容易引发读者共鸣;②知识性,向读者介绍有关知识,增强认识,引发思考;③客观性,介绍对象客观存在,有时不带主观感情。(2)社会性,是社会性动物的意识的表现,它使社会内部个体的生存能力远远超过脱离社会的个体的生存能力。社会性主要包括这样一些特性,如利他性、协作性、依赖性以及更加高级的自觉性等。社会性是个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生存的属性。再结合文本举例分析:(考生满分答案示例一)科学性:①采用列数字等方法,使文章数据准确、真实,如列出“571种”“75%以上”等具体数字。②用词科学严谨,“可能”“大致”“通常”等词的使用严谨客观。社会性:①本文充满社会关切,由植物的消亡引申开去,从而起到警醒人们保护植物,保护自然,关心社会、世界的作用。②本文语言通俗易懂,如给种子“泡热水澡”,起到科普的效果。(考生满分答案示例二)①本文的说明对象和语言具有科学性:文章分析了种子休眠的成因,介绍了种子库的工作流程,涉及了大量专业知识;“或许”“可能”等词语的使用,使文章读来更加严谨、准确,富有科学性。②本文通俗易懂,具有社会性:“全军覆没”“验明正身”等词语的使用,使文章表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容易为普通读者所理解,易于广泛传播,提升大众科学素养。(考生满分答案示例三)①本文具有科学性。文中采用列数字,“571种种子植物灭绝”“1753年至2018年”,以及清晰明了的种子萌发图表;同时语言严谨科学,如使用了“就可能”“通常”等词。②本文具有社会性。文中将植物灭亡与人类相联系,最后一段主语为“我们”,从人类视角思考问题,具有人文关怀眼光和社会性。由篇及类,是指通过这一篇文章分析这一类文本的文体特征;由类及篇,是指通过这一类文体特征去分析这一篇的文本特色。无论哪一种思路,答好这类题既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又要具有“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分析与推断的能力。(1)储备、积累文体知识文体知识对解读文本与答题起着重要作用。例如科普文有两个基本特征:科学性、通俗性。科学性,是指说明的成果科学、数据准确、逻辑严谨,科学术语与原理交代科学。通俗性,是指因普及的对象是普罗大众,要把只有科学家才愿意阅读或才能明白的科学原理用通俗的、接地气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为了通俗易懂,其间还可以用生动、形象的甚至很文学的语言表述,还可以用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打比方、引资料等方法把事物说清楚。当然,还可以进一步了解一下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品质。科学精神的内涵主要有:客观、严谨和理性精神,求实、求真和实证精神,怀疑、批判和创新精神,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尊重、宽容和协作精神。像教材中袁隆平、钟扬、屠呦呦等科学家身上的赤胆忠心的家国情怀,刻苦攻关、无私奉献的精神,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精神等。(2)学会分析文本特色要学会根据文体特征分析文本。如科普文,要抓住其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新闻作品要抓住事实,分析新闻真实性、社会价值与报道立场等。还要善于发掘文本自身的特色,如《种子库:植物的“诺亚方舟”》一文科普的社会性就十分突出。(3)梳理答案,结合文本分条陈述把文章的文体特点与其自身特色结合起来。或先说特点,再结合文本分析;或先对文本进行分析,再归纳特点。对点练案3一、专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人类对火星的认识是从望远镜开始的,随着望远镜性能的不断提升,天文学家观测到了火星表面存在着大片或明或暗的区域,并在绘制的地图中为它们取了各式各样富有神秘色彩的名字。这些早期天文学家观测到的大片明暗区域后来被IAU正式统称为反照率特征,而包括意大利天文学家乔范尼·斯基亚帕雷利和希腊天文学家欧仁·米歇尔·安东尼亚第在内的几位天文学家,为它们所取的一系列名字也于1958年被IAU正式采用,被称为反照率特征名称,从而奠定了火星地理实体命名的基础。在IAU建立的命名体系中,128个反照率特征名称构成了火星地名之源。随着太空时代的到来,包括水手号和海盗号等火星探测任务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向世人展示了火星表面令人赞叹的细节,那些早期天文学家所观测到的大片明暗区域内别有洞天,里面的地形细节形态各异、蔚为壮观。在反照率特征之外,这些更细节的火星地形该怎样命名呢?经过长期的讨论和修订,IAU最终形成了原则性的命名框架。环形坑是火星上分布最广泛的地形,用什么样的名字对环形坑进行命名取决于其直径大小。直径在50公里以上的环形坑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特别是那些在火星领域作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或者是对火星知识传播有贡献的作家或者其他人物。意大利天文学家丰塔纳绘制了人类有据可查的第一幅火星图,于是在火星上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丰塔纳坑。而直径在50公里以下的环形坑,则约定以地球上人口小于约10万的居民点的名字来命名,这也是火星上的地名较少有著名城市的原因。火星表面还散布有大量蜿蜒曲折的谷。对谷进行命名,同样取决于其规模大小。对于规模较大的谷,用各个国家语言中表示“火星”或“星星”的单词进行命名。长约1700公里的“阿瑞斯谷”,是以希腊语的“火星”命名的。而对于规模较小的谷,则以世界各地古典或现代的河流名称进行命名。除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者之外的地形,则采用一条简单的规则——即沿用附近的反照率特征的名字;若附近不存在反照率特征,则沿用附近环形坑的名字。这也是火星上有许多不同地形的地理实体具有相同地名的原因。在赫赫有名的奥林波斯山附近,就有奥林波斯峭壁、奥林波斯暗斑与奥林波斯蝶形坑。(摘编自《怎样把名字写在火星上?那些火星上的中国地名》,《中国国家地理》2022年第9期)1.选文对IAU原则性命名框架的说明很有特点,请具体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说明内容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反照率特征”等术语专业,IAU为火星地形命名的历史事实清晰,命名原理叙述清晰准确。②说明顺序清晰有条理: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以及地形分布广泛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逐一说明反照率特征、环形坑、谷以及其他地形的命名原则。③综合使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了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④说明语言严密准确:“约”“较少”等词语的使用使文章严密准确,令人信服。解析分析说明特点,可从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等角度进行。(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859年9月1日,英国天文学家卡林顿在对太阳黑子进行常规观测时,发现在太阳黑子群中出现了两个异常明亮的区域,其亮度居然超过了太阳光球背景的亮度。这个现象持续了5分钟之久,同时还伴有强烈的地磁扰动,电报通信一度中断。这是人类首次观测到太阳耀斑,而且这次观测到的太阳耀斑是耀斑中活动最剧烈、极为罕见的白光耀斑。太阳等恒星的大气中充满磁场,磁场的结构越复杂,磁场储存的磁能就越多。储存在磁场中的磁能过多,就会通过爆发活动释放出来。太阳耀斑就是太阳爆发活动的形式之一。恒星耀斑会破坏恒星周围行星的臭氧层。一旦行星失去了臭氧层的保护,恒星发出的紫外线就可以穿透大气层,威胁行星上可能存在的生物的生存。那么,为什么太阳身边的地球能逃过耀斑的“打击”,诞生生命呢?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曾华说:“这是因为像太阳这样的G型恒星,即便频繁发生耀斑现象,对周围行星大气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张曾华指出,温度稍冷的K型恒星和更冷的M型恒星所产生的耀斑,对它们周围宜居带内行星大气的影响就很大。太阳没有年轻恒星那么活跃,其耀斑活动并不频繁。同时,地球自身也有磁场,能够使具有破坏性的太阳风发生偏转。与太阳这类G型恒星不同的是,K型和M型恒星有更频繁的耀斑活动,且由于这些恒星比太阳小,其宜居带也相对窄一些,所以,在K型和M型恒星周围,生命存在的条件要苛刻些。近日,美国西北大学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研究成果表明:恒星耀斑尽管爆发猛烈且影响不可预测,但并不一定会阻止行星上生命的形成,甚至可能帮助我们发现系外生命。研究人员利用大气模型,详细研究了G型、K型和M型恒星的活动随时间变化对其周围岩质行星的影响。最终发现K型和M型恒星频繁的耀斑活动并没有完全破坏其周围行星的大气,而是让行星的大气达到一个新的化学平衡状态,这一平衡状态与它们在受到耀斑影响前的状态有较大区别。那么,研究人员所说的“新的化学平衡状态”指的是什么?张曾华解释说,K型和M型恒星频繁的耀斑活动会产生紫外线和高速电子。假设这些恒星周围宜居带内类地行星大气内有大量生物活动产生的甲烷等分子,这些分子在经过紫外辐射的光致激发、光解作用后,会产生二氧化氮、一氧化二氮和硝酸等分子。同时,来自恒星的高速电子的冲击也会提高行星大气中各种分子的混合程度。如在K型恒星周围行星大气内,新产生的分子会因为行星慢速旋转而转移到行星的昼夜面,并得以保存。在耀斑的频繁作用下,K型和M型恒星宜居带内行星大气的分子的成分和分布情况,可以长时间保持一个新的稳定状态。正是这种新的平衡状态成为我们寻找宜居行星的新线索。张曾华表示,一颗行星中如果有大规模的生物活动,就会产生甲烷等生物特征分子,甲烷会在耀斑的作用下衍生出二氧化氮、一氧化二氮和硝酸等生物指示分子。如果一颗系外行星大气中的二氧化氮、一氧化二氮和硝酸等分子的丰度较高,那么这颗行星上就可能有生物活动。因为在缺氧的环境中,二氧化氮、一氧化二氮和硝酸等分子的丰度都会很低。与在恒星发生频繁的耀斑活动之前的状态相比,在这种新的平衡状态下,行星大气中的二氧化氮、一氧化二氮和硝酸等分子明显增多,也更易于观测。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需要比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更强大的望远镜,去看清遥远的生物特征信号。张曾华认为,美国西北大学的这次研究影响了我们对K型和M型恒星周围行星宜居性的认识。例如,M型恒星比邻星(ProximaCentauri)周围的宜居带内就有类地行星ProximaCentaurib,此前人们曾观测到这颗红矮星有剧烈的耀斑辐射,新的研究成果提高了其周围行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摘编自张晔《破坏性极强的耀斑,却可能给生命留下“余地”》,《科技日报》2021年1月11日)2.科普文具有科学性的特点,选文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大量使用自然科学术语,如“地磁扰动”“G型恒星”“化学平衡”“红矮星”等。②引用权威人士的话。引用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曾华的话解释相关问题或介绍相关知识。③以实例佐证结论。如举K型恒星周围行星大气内新产生的分子转移到行星的昼夜面并得以保存的例子,对“新的化学平衡状态”加以说明。④客观介绍科学知识,客观交代科学研究的情况。如客观介绍恒星磁场的知识,K型、M型恒星耀斑活动对其宜居带内生命的影响等;又如客观交代卡林顿的观测结果和美国西北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解析先确定该科普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文本的科学性。该科普文主要从四个方面体现文本的科学性:使用专业术语、引用权威言论、以实例佐证结论、客观介绍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文本找到对应的例子即可作答。二、综合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自古以来,人们以为海洋有着无穷大的容量,因此认为它是陆地废弃物的天然归宿。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随着化工业、核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海洋成了各国有毒废料尤其是具有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倾倒空间。核工业产生的废料,还有核武器和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大量进入海洋。从1946年大约80千克低放射性的核废料在加利福尼亚投入太平洋开始,到1982年约550千克核废料投入大西洋的西欧陆架为止,这36年里投入海洋的核废料,总的放射性活度高达63Bq[注],相当于每秒钟发生6.3亿亿次核衰变的放射性。目前,大多数核废料都是装在金属桶里沉到海底,可是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有些核废料不加包装就直接投入海洋。幸好这种危害全人类的做法,早已被制止。为了控制废物的海洋投放,1972年全球各国在伦敦召开政府间会议并通过了《伦敦倾废公约》,约定全面禁止放射性废物投放海洋。在公约通过之后,大多数负责任的国家坚决遵守公约。此后虽然“禁而不止”的事件偶有发生,会有极个别国家将核潜艇的核反应堆废物秘密投进海洋,但总的来说,明目张胆往海洋丢弃核废料的时代已经结束。对于核废料,有的从开始就没有认真处理,有的装入核废料桶后投入海底,但由于遭受生物化学的腐蚀,很多也已经发生渗漏。往往前代人种下的苦果,要留给后代人去品尝。著名的比基尼环礁就是一例。1946年7月1日,美国在太平洋中部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进行了战后首次核爆炸试验。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总共在马绍尔群岛进行了67次试验,最大的一次爆炸量达1500万吨,相当于1000多颗广岛原子弹。1954年的一次试验炸掉了比基尼两座珊瑚礁,炸出一个100米深的大坑,这一带的岛礁受到严重的放射性污染。统计结果显示,比基尼环礁及其周边海域至少有42种当地原有生物物种消失,其中有28种生物出现了灭绝现象。1977年开始,美国军人在各岛上收集被污染的表层土壤,统统投进被核试验炸出的一个深坑里,上面盖起一个穹隆状的圆顶,修起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核“坟墓”。美国在海洋环境上欠债累累,何止是核废料,更何止一处马绍尔群岛。就在其本土加利福尼亚的帕洛斯弗迪斯半岛外,仅1947—1971年间美国就倾倒了超过100吨的DDT农药,导致该海域成为世界上DDT污染最大的海区。想要解决这一问题,一种处理办法是在被污染的海底上铺砂,但是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可想要处理核废料,那其花费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无论对高放还是中低放核废料,至今各国的对策都还只是暂时存放。那么最终的出路又在哪里?核废料的最终处理,无非是“上天,入地,下海”三条出路。“上天”是指去太空,将核废料用火箭送上太空,在宇宙里稀释。这似乎是个好主意,可惜数量太大、不胜负担,再说万一发射失败,就会给全世界散布放射性物质,过于冒险。“入地”是现在讨论的重点,是目前最安全和最成熟的方法,在地下挖掘500—1000米深的隧道来储存高放射性废弃物,估计能有几十万年以上的稳定性,但是不清楚的是深层地下水的可靠程度,弄不好会导致放射性物质的流动。剩下的“下海”很有吸引力,一种办法是送入大洋底里的红黏土层,因为在历史上这里有上百万年的稳定性。世界海洋各不相同,有发生“深海风暴”的洋底,也有地质稳定的红黏土区,如果能在深海找到长期安全和切实可行的核废料处理方案,将是海洋地质学对人类的重要贡献。但我们至今对深海地质的了解过于肤浅,难以应对全人类生命攸关的重大问题。现在我们迫切需要催马加鞭,尽早拿出合格的答案来。(摘编自汪品先《深海浅说》)材料二:根据放射性的高低,核废料分为高放和中低放两类,处理方式各有不同。中低放核废料主要是指在核设施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工具、手套、服装等,以及核电站运行产生的废水和气体。这些核废料的放射性相对较低,一般经过固化或稳定化后,储存在地表或浅层地下的设施中,等待其自然衰变至安全水平。高放核废料主要是指从核反应堆中取出的已经燃尽的核燃料,以及核废料的再处理产物。这些核废料的放射性极高,需要长期隔离和储存,以防止其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目前我国对高放核废料处理的方式主要是对其进行玻璃固化后密封在隔离辐射的容器中,然后埋进500到1000米深的地下处置库内,处于这一位置的地下处置库在10万年以内几乎不会因为各种地质条件而受到影响。目前中国的核废料处理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仍面临着挑战和困难。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需要高昂的成本。据估计,中国每处理一吨高放核废料,需要花费约50万美元,而每建设一座深层地下处置库,需要花费约100亿美元。同时,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还需要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由于核废料的危险性和敏感性,很多人对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持有担忧和恐惧的态度,不愿意接受在自己的附近建设核废料储存库或处置场。(摘编自《中国每年产生3500吨核废料,是如何处理的?》)注Bq: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简称贝可。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被装进金属桶沉入海底的核废料仍有泄露和扩散的可能,著名的比基尼环礁核污染就是一个典型例子。B.为控制废物的海洋投放,各国通过了《伦敦倾废公约》,该公约约定全面禁止放射性废物投放海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C.美国出现了世界上DDT污染最大的海区,可以采取铺砂的措施处理,但所需费用巨大。D.如何实现对放射性废弃物永久安全存放,目前包括中美在内的各国都还没有寻找到有效措施来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答案A解析“著名的比基尼环礁核污染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错。材料一第三段举比基尼环礁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本段的观点,而不是论证“被装进金属桶沉入海底的核废料仍有泄露和扩散的可能”。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二段中的“禁而不止”和第三段中的核“坟墓”,两处引号作用不同,前者起强调作用,后者表特殊含义。B.为增强说服力,两则材料均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例如材料一第三段列举相关数据,说明美国对环境保护的漠视。C.材料二介绍了我国处理核废料的方法,既肯定了我国核废料处理技术的先进性,也客观陈述了目前仍面临的困难。D.文章认为,人们把海洋当作陆地废弃物的天然归宿有其合理性,但前提是不能够倾倒污染海洋环境的放射性废物。答案D解析“但前提是不能够倾倒污染海洋环境的放射性废物”错。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如果能在深海找到长期安全和切实可行的核废料处理方案,将是海洋地质学对人类的重要贡献”可知,前提是找到安全可行的核废料处理方案。5.下列污染事件中,与比基尼环礁事件性质不同的一项是()A.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是西半球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2500多万吨。七十年代开始,这些地区出现了大面积酸雨区,多个湖泊池塘漂浮死鱼,湖滨树木枯萎。B.1978年3月16日,美国22万吨的超级油轮“亚莫克卡迪兹”号航行至法国布列塔尼海岸触礁沉没,漏出原油22.4万吨,污染了350公里长的海岸带,仅牡蛎就死掉9000多吨,海鸟死亡2万多吨。C.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调查研究发现,水俣病致病原因是当地一家化肥厂在生产氯乙烯和醋酸乙烯时,采用成本低的汞催化剂工艺,把大量含有有机汞的废水排入水俣湾,使鱼中毒,人和猫、狗吃了毒鱼生病而死。D.2023年8月24日13点,日本政府根据“当天的天气气候、水文条件等因素”将200吨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入大海,预计2023年分4次排放3.12万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内容可知,比基尼环礁事件性质是人为地、故意地不认真处理核废料,而给后代人留下后患和灾难。B项超级油轮触礁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